搜索

朗读者观后感300字分享五篇

发布时间: 2022.07.22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朗读者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的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3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篇一)

20xx年,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凭着一首《青春修炼手册》红遍大江南北,老少皆知。节目中,谈及对于青春的修炼,作为TFBOYS成员之一的王源坦言,12岁出道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特别在意网络上对自己的评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16岁的他明白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必在意网络的评论。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的不以不理智去回应不理智。

青春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最强烈的阶段,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方式去彰显自我。

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篇二)

《朗读者》中的每一个朗读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敞开心扉的娓娓叙述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跃然而出。在他们充满深情的朗声诵读中,传播着广博高雅的文化内涵,让听众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从而产生发自心底的共鸣与感动,激起人们沉寂已久的对知识的汲取与渴求。

《朗读者》其新颖的创意在于把文字和阅读者经过阅读的方式紧密地连结在了一齐,融合在了一齐,是人与文字的和谐统一。一个朗读者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读者所诵读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读者最真挚的心声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读者之一许渊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翻译家,至今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多年,异常是古诗翻译,世界称奇,号称“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汉、法汉互译,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岁了还在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壮语,一百岁完成莎士比亚全部著作的翻译工作。在谈到翻译林徽因的诗《别丢掉》时,还引出了老人的一段完美的感情故事,当时为了喜欢一个女同学才翻译这首诗送给她的,可是,直到50年以后才收到这位女同学的回信。老人说起来以往的完美往事也是动情的热泪盈眶,不禁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样的朗读者,这样的故事,就是《朗读者》馈赠给观众的饕殄大餐,应对老人活到老干到老的铮铮誓言和未泯情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只争朝夕地工作,不发奋努力地修身养性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敬佩他的同时被其深深地感染,定会思考自我的路怎样走,自我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更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朗读者来自社会各界,有知名学者、文艺名流、企业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众。无国界医生、16年陪读失聪儿子的母亲、选择与艾滋病患儿共成长的校长等等,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性的光辉。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畅谈一个个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读着自我钟爱的作品或自我写作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是他们的朗读水平高低,而是朗读者背后所凝聚和散发着的一种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份对社会、对国家及对家庭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关注《朗读者》,做一个朗读者吧,朗读能够让人遇见更好的自我,喜欢上朗读,你便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偷偷爱着你,朗读者的世界也所以变得绚丽多彩,充满关爱,充满和谐。

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篇三)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人间四月天海棠繁花事

剪一段流年时光赋成诗意风景

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风华依旧

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篇四)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说她说服刘震云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两个真诚的人最真诚的交流,“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也会有平凡人带着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这对夫妻被邀请参加《朗读者》的录制,他们用共同走过的26年人生路,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篇五)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书信,瞬间传遍网络,成为热点语录,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

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表示。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gz85.COM精选阅读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分享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你是否为写朗读者观后感而苦恼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朗读者青春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篇一】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策划,《朗读者》终于与观众见面,身为制作人的董卿显得很兴奋,前晚接受记者的微信采访时,一上来就带着制作团队高声欢呼,表达喜悦之情。

董卿称自己从事传媒行业已经有20年,“是时候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朗读者》由此诞生,“像是寻找吻合度的产物,因为《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节目中,嘉宾在朗读篇章之前,还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说。

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董卿表示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对方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质。董卿坦言,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星素结合”呈现的效果令制作团队非常满意,“像第一期里的鲜花山谷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目前已经完成前几期的录制,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都震撼了全场。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先后成为爆款,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即将迎来春天?董卿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但自己参与的两档节目走红起码是个“风向标”,她表示:“文化类节目其实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我们现在是尽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记忆。首播之后的反馈和好评如潮,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篇二】

企业家柳传志、演员濮存昕,翻译家许渊冲、世界小姐张梓琳、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相继走上舞台,为观众朗读一段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并通过文字的情感纽带,给予观众情感共鸣。节目中,老舍、朱生豪、林徽因等作家的文学经典被频频提起,犹如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扑面而来。不少网友点赞称,《朗读者》脱俗的文学气质,让它在众多喧嚣的娱乐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他深情转送了一句他父亲的话给儿子,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说,在我的一生中,经历坎坷,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但这句话,让我直面环境,坦荡相对。经历半生商场拼杀的柳传志告诉儿子,正直两个字,包含了忠诚坦荡、光明磊落等多种真善美的内涵,我还想加的半句话是,懂得融通,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篇三】

那个周末,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九期播出。该期节目以“家”为主题词,实力演员王耀庆现身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和“家”有关的故事。

节目现场,王耀庆用迷人的声音朗读了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节选献给自己的爷爷。谈及选择这个读本的原因,王耀庆表示因为书中说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人应该珍惜当下,好好说再见。这也让他想起了自己与爷爷的故事,“我的爷爷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在还没有开放探亲的时候奶奶就和她的家人联络上了也帮爷爷找到了他的妈妈,然后爷爷花了一年的时间准备终于在第二年的四月份鼓足勇气回到了山东,然而他的妈妈却在二月份走了,他没能赶上,就这样失去了一个跟妈妈说再见的机会。”说到此王耀庆不禁眼眶泛红落泪。因为自己爷爷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格外重视家人。虽然如今事业发展越来越好,但这也让他牺牲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王耀庆坦言,家人对此其实是有一些抱怨的。“但是我也会尽力去弥补,每天都会打电话、视频。尤其现在有微信,沟通起来也方便多了。而且只要工作结束,我就会立刻回家和他们团聚。”也希望借由这篇朗读告诉大家,现实是残酷的,时间是不等人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一刻开始懂得珍惜。

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王耀庆用他动人的声线打动了无数观众,圈粉无数。据悉接下来王耀庆的影视新作《职场是个技术活》、《抢红》也将陆续登陆荧屏,敬请期待。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篇四】

丁一舟赖敏,一对患难夫妻,纵然历经重重磨难,他们不曾流泪,而为了孩子,他们泪洒现场,留下了深情的眼泪。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是丁一舟赖敏两位年轻人的爱情。

妻子身患绝症,丈夫不离不弃,他们凭借着一辆三轮车在中国版图上开启了心形的爱之旅。旅途虽然艰辛,但他们却倍感幸福。

意外怀孕,让他们进退两难,难以抉择,只能听天由命。“也许在你成长道路上,希望妈妈能够参与进去,但是妈妈有很多无奈,也希望你能够理解”,致信孩子路遥,赖敏几度哽咽,难掩泪水。

有个不羁之心,也如三毛始终在路上,她把《你是我不及的梦》献给丈夫丁一舟。“毕竟,就算是一小束吧,那也是爱情”,有限的陪伴才是最深情的告白,一句“我爱你”才越显得弥足珍贵。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篇五】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篇六】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篇七】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汪明荃和罗家英恩爱朗诵冯骥才《老夫老妻》。

罗: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他俩仿佛两杯水倒在一起,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

汪:离婚!马上离婚!

这是他俩还都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罗: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从嘴里不断发出声音,一边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地带上门,好象从此一去再不回来了。

罗: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老头儿仍不见。她的两脚在雪里冻得生疼,膝盖更疼,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汪: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自己家的灯亮着,灯光射出,有两块橘黄色窗形的光投落在屋外的雪地上。

她的心怦地一跳:是不是老头儿回来了?

她走上台阶打开楼门。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这心情只有在他们五十年前约会的时候才有过。

罗: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

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

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汪:在这眼皮一抬一垂之间,闪出一种羞涩的、发窘、歉意的目光。

这目光给她一种说不出的慰安。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朗读者观后分享1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看电视或者看电影成为了我们的娱乐项目之一,电影可以不断精进我们个人的思想。 将这种思维的火花融入观后感中,个人的感受是写观后感时重要的部分。如何让作品名观后感显得不那么形式化呢?编辑为您收集了一些与“朗读者观后”相关的重要信息,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朗读者观后(篇1)

偶然看见《朗读者》的广告,又是董卿主持。今天迫切看完《朗读者》第一、二期。被里面的每个故事深深的感动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个耳聋孩子的母亲,儿子听力因为一次发烧耳聋了,从他上学的第一天起她的妈妈一直陪伴着他,做了儿子16年的同桌,她就是儿子的耳朵。白天和孩子一起上课,晚上再把老师讲的课给孩子反复讲。她要让她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与人交流,所以选择了上正常孩子上的学校,没有去上聋哑学校。这位母亲的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我,十六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风风雨雨她不离不弃的陪伴。让我想到我们每天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稍有不如意,可能就对孩子大吼大叫,指责等。和这位母亲相比起来我们付出的太少太少,想想孩子是那么的不“记仇”。

记得有一次孩子做错了什么题,当时气的实在是不想理他了就去了客厅,当孩子后面遇到看不懂的时候哭着喊我“妈妈,妈妈,你就帮我看一下吗,我真的看不明白这道题(孩子刚上一年级有些字还不认识)”,每次对孩子的吼叫过去之后回想起来都很后悔觉得对不起孩子。争取以后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耐心而有爱心的陪伴。

每天我和老公送孩子去上学,当孩子走到学校门口进门的那一瞬间孩子每次都要回过头来对我和爸爸招手,从不忘记,然后欢快的跑进学校。虽然是个小小的举动,也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于文中父亲的背影。早上,送儿子上学,看着他的背影,一种感动竟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双肩挑起大书包,吃力前行猫着腰,不管吃消吃不消,十年寒窗跑不掉!

有时候在外面看到一些有缺陷的孩子,看到他们的父母坚强而毅力的付出和陪伴,真的从心底里佩服那些做父母的。我们更应该知足,更应该耐心的陪伴我们的孩子!写到此处老师发来班上的优秀作业第一个就是我的儿子,在此情此景下第一个看到他的名字我一下子热泪盈眶。希望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都不是那么的“功利”。愿所有的父母都耐心的陪伴孩子,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

朗读者观后(篇2)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

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朗读者观后(篇3)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一季比一季低,倒是时不时的有一些文化类清流综艺节目博得了更多的眼球。

受众品味早已开始改变,一贯的套路开始得不到人心,国内的综艺节目究竟该怎么办?这创新的道路道阻且长啊!

综艺节目这么多,质量却良莠不齐,看的人真是心累。何不这个时候反思一下自身呢?读信、诗词,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文化类清流综艺就是很好的证明。

朗读者观后(篇4)

清晨,小鸟啁啾,把我们从沉睡中唤醒。侧耳聆听,春花招蜂蝶,夏虫闹草野,秋风拂落叶,冬雪拍窗棂,大自然在从容不迫地朗读着四季之歌。

在人生的大舞台,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风云人物,又是怎样用真情,用阅历,来朗读他们曲折的人生,引领我们走进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呢?

每周六晚8点,董卿会如约而至,在《朗读者》的节目里为大家开启一扇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沐浴春风般的文字,触摸万千世界,倾听朗读者或沧桑或稚嫩的声音,一同去沉思,去游历,去流泪,去感动。

《朗读者》自今年2月18日开播以来,已有9期节目缤纷登台。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

告别勇气家人,每期的主题,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阶层,展示人性的复杂,大爱的无私,真情的可贵。每一次朗读,都捧出了一颗真心,都流露了真性情,如汩汩清流,浸润着屏幕前无数观众的心。

遇见,是生命的一种偶然,更是创造美好的必然。

陪伴,是平淡日子里的繁琐,更是倾其所有的付出。

选择,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智慧,更是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

勇气,是退无可退的破釜沉舟,更是摒弃世俗的果敢与担当。

让我们的学子与《朗读者》来个美丽的约会,拿起手中的笔,去记录沧桑人世中最美最强的音符,抒发观后心得,汲取成长的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春天。

朗读者观后(篇5)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朗读者观后(篇6)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看了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

朗读者观后(篇7)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

朗读者观后(篇8)

人们总是这样,无论生活多么富足,也愿精神上有所追求,让自己的灵魂有所寄托,给它栖息的一隅,让其有搏击的羽翼。想博览、多观,却不知读什么、看什么,言情、穿越、武侠、恶搞的文字难以入目,娱乐、搞笑、游戏、秀快餐不绝于耳;想仰望一片蓝天,俯视一片绿色,实在是有点难。忽如一夜春风来,一杯甘醇沁心扉,春风唤雨,终于遇见了你《朗读者》,我心醉。

董卿的《朗读者》(第一期)自2月18日开播以来,持续发酵,口碑爆棚!《朗读者》实力圈粉,豆瓣评分高达9.4!何以有如此效果?初心使然,实力使然,节目使然。我想主要谈谈后者,谈谈我的观后感。

这是一场可人的文化盛宴。这里没有炫目的七彩灯光,没有喧嚣鼎沸的音响,没有美女如云的舞蹈,没有众星欢聚的高潮;有的是主持人董卿与朗读者的亲切交谈,有的是朗读者声情并茂的倾诉,有的是视听者与朗读者的深情共鸣,有的是李云迪钢琴伴奏的和谐悦耳与美不胜收,有的是胡德夫《匆匆》弹唱的警醒后人与余音绕梁。

这里是倾诉者的舞台,无论是爱心使者还是成功人士都有着自己刻骨铭心的故事,想将自己的深情寄予文字中,要读给最给力或自己最想给力的人听,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或自己的深爱与祝愿。

爱心大使濮存昕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送给治好了他的瘸腿病使他走上人生坦途的恩人荣国威大夫,来表达自己对荣大夫的感恩之情。

无国界医生蒋励朗读了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送给那些在战争中出生、备受炮火摧残的孩子们,表达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及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联想老总柳传志朗读了自己《写给儿子的信》,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的开场白,表达了一位成功男人荣升为普通父亲的骄傲与自豪,想看到创业帝国那一天的到来的结尾,表达了企业大咖对自己儿子子承父业、创造辉煌的期盼。

朗读者观后(篇9)

在之前的节目中,由于身兼制作人与主持人的双重身份,董卿还从未在这个舞台上以“朗读者”的身份朗读过。

本期节目中,在叶锦添朗读过一段粤语版《葬花吟》之后,董卿心中的朗读愿望瞬间被点燃。《红楼梦》是董卿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等待了十期节目后,董卿终于第一次还原成一位“朗读者”,站在舞台上为热爱《红楼梦》的朋友以及让自己翻开《红楼梦》的母亲朗读了一段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的片段。

在朗读的过程中,董卿身为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温润的嗓音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眼神更是顾盼含情,完美的演绎令观众纷纷点赞直呼:“人美声也美,全场最佳!”还有网友笑言:“董卿你好好读书不准撩人。”

朗读者观后(篇10)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朗读者观后(篇11)

对于孩子来说,勇气能让你收获成长,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勇气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腹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朗读者观后(篇12)

第一期节目,文化含量满满,令人目不暇接,而参与朗读的人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所以坚定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现在看来还是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董卿解释。

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成为文化类节目中的一个爆款。《朗读者》随后跟进,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呢?董卿回答道,“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是《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但是文化类的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那么,文化类节目的突围之路在哪里?董卿认为:“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一个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分享7篇)


为了方便您的阅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编辑了这份精简易懂的“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在当今社会,电影对于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影感受。 此刻就该把感受整理进自己的观后感中,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作品的核心内容,并且加以学习吸收。要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网站上的更新!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篇1】

朗读者理查德.希尔斯,一个热爱汉字的美国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

他对汉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汉语,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库。为此,他倾尽所有,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给大家朗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用以献给他2015年逝去的妈妈。他的中文水平,他的执着的追求,他的伟大成绩让中国人汗颜;他的选择,令人尊敬,令人膜拜。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是啊!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篇2】

本周六、日央视一套、三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将以勇气为主题词。节目中,董卿将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起,聊一聊勇气。

热衷做公益的演员江一燕是个多面手: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但在《朗读者》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后来是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节目中,江一燕为燕子老师朗读了一段真挚的文字。

体操王子李宁说,到目前为止他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赛上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是当初离开运动队直接去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小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李宁坦言:作为运动员,个人的挑战会大一点,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作为一个企业大股东,一个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终往哪走,需要勇气。现场,李宁朗读一篇文章献给带给他勇气的李宁团队和那些伴其成长的人。

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xx年的恋爱,直到20xx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60多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篇3】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这,就是《朗读者》!

同一本书,不同基因、不同经历的人所体会的是不同的。张爱玲八岁时便能读出红楼梦的续书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而我等十八岁读红楼都没有自己的对结局的理解,纵使有天分差异,张爱玲儿时的家庭环境或许也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她的经历,将她自己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与之发生了情感共鸣。可以说,一个人对某部作品的理解与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这个人本身。

同样,《朗读者》已经出到第五期了,而使我触动最深的是第二期。这是一个无论音乐、场景还是文字都能让观者产生共鸣的节目,那种感动可以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当你开始看或听的时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会随之而散,阳光立马照亮生活!、

第二期的主题是“陪伴”,由“遇见”到“陪伴”,董卿的衣着也由粉红色套装换成了一袭白裙。一次擦肩,咫尺陌路,一次遇见,天涯咫尺。一个照面,就会掀开一段故事的扉页,冗长了精彩的流光。这样的故事,也许长,也许短,也许轰轰烈烈,也许悄无人息。宛若枫叶遇见了秋意便会羞涩起舞,纸鸢遇见了春风便可冲破禁锢而自在飞翔。

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哪怕故事不完美。人生本就不完美,早已夹杂太多的留白和断章,一个个遇见,抒写一段段流年,正是美丽的补遗和点缀。而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可遇不可求,遇见,就那么随心,随性,仿佛神来之笔,没有期许,勿需寻觅,不用脚本,一切的一切,天工巧合,但却妥帖自然,顺理成章。所有的陪伴,都是因为爱,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爱人。。。

朗读者,对与老者,更多的是回忆是感恩;之于青年,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迷雾中的明灯!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篇4】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肯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董卿的父亲曾经在报社工作,受父亲影响,她从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记者昨日从节目宣传方了解到,从去年3月开始,董卿就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的节目,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策划和团队构建后,终于推出了《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节目形态,她则表示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了,她需要做一些改变。但是为了这档节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绍为了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点才离开机房。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篇5】

央视在诗词大会后又推出“朗读者”节目,我看的这一期节目中朗读的作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歌词,甚至是柳传志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发言,有一个朗读者讲述自己故事的时间远大于其朗读的时间,节目组及观众所关注的重点并非是作品本身或朗诵技巧,而是朗读者与作品间的情感关联。

同一本书,不同基因、不同经历的人所体会的是不同的。张爱玲八岁时便能读出红楼梦的续书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而我等十八岁读红楼都没有自己的对结局的理解,纵使有天分差异,张爱玲儿时的家庭环境或许也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她的经历,将她自己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与之发生了情感共鸣。可以说,一个人对某部作品的理解与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这个人本身。

一个人对作品的选择,也可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十七、八女郎,定是要持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吗?我有位朋友,恰是十七、八女郎,却偏好毛主席的诗词,穷尽她的朗诵技巧,也不能表现出我心目中主席诗词的雄浑壮阔,但我却能从她的选择中,感受到她对豪情万丈的向往。无国界医生选择的鲍勃·迪伦的歌词,浪漫的花园主选择的朱生豪情书,在他们选择将这一作品带到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已经向我们表明了什么才是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朗读者”这一节目透过朗读看到了发声的人,而我们若是迷失了自我,或许也不妨在朗读与阅读中,见自己。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篇6】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也在此后不久接棒央视黄金档。“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介绍,《朗读者》力求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从这几档节目的共性中不难看出,当下,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介绍:“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等节目最坚实的底气。”

同时,关正文直言,“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有的节目可以做一时,但有的节目可以做一世。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需要电视创作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正如关正文所说,“一个精神上特别丰富的人,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

观看朗读者有感500字【篇7】

这是一个无论音乐、场景还是文字都能让观者产生共鸣的节目,那种感动可以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当你开始看或听的时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会随之而散,阳光立马照亮生活!本期主题“陪伴”,由“遇见”到“陪伴”,董卿的衣着由粉红色套装换成了一袭白裙,在我的潜意识里,有着这样的解读:遇见,不管是父母与子女的遇见、还是少男少女的遇见,如初见桃花,都是激动人心、浪漫而温馨的,所以粉红色是很合情境的;而陪伴,是平淡的,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白裙淡雅而平淡,也映衬了陪伴的形态,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大爱或是小爱,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就这样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陪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陪伴,无论哪一种陪伴,都是温暖的,杨乃斌的故事最励志,是青年一代向前的动力;乔臻老夫妻的一路陪伴,唐国妹老师的付出,向我们阐述着真爱,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或是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爱,他们的相互陪伴。。。所有的陪伴,都是因为爱,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爱人。。。父母子女一场、夫妻一场或是闺密一场,我们都是用最珍贵的时间来陪伴的,父母从小到大给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纯粹的;夫妻一场,是亿亿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见到陪伴,时间越走越少。。。朗读者,对与老者,更多的是回忆是感恩;之于年轻者,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迷雾中的明灯!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漫步人生路,无数次面对选择,

如果选择了远方,就自由地流浪;

如果选择了蓝天,就任性地翱翔;

如果选择了大地,就用绿色浸染春的新妆。

每次选择,都是全新的启程。

她从演员做到导演,她是大家眼中的才女,也被粉丝亲切的称为“老徐”。

选择参加《朗读者》的录制,徐静蕾被粉丝赞为“一个有气质的人,选择上一个有气质的节目”。今晚,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老徐会向我们讲述什么,又为何在朗读的过程中几乎一直在落泪?

朗读者观后感


本篇“朗读者观后感”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对资料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所写而成的。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电影或电视剧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我们往往可以在这些作品中获得不少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笔观后感,深度思考自己的认知,这是形成好习惯的一种方式。笔者相信本文一定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朗读者观后感 篇1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朗读者观后感 篇2

如今的`董卿,可谓是央视一姐,而在一线主持岗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董卿,开始担任节目的监制工作。近期,她负责筹备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上映后,好评如潮。

纵使节目好评不断,可是小编自作主张也来说说这档节目的一些不足之处。《朗读者》是一个安静的文化节目,它慢慢的把观众带到文学世界里去了解作者的感情,每期都会有一个主题,而嘉宾也会围绕这个主题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文学的魅力。

第一期的节目,濮存昕分享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柳传志朗诵了自己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虽然感情动人,而且应该听着更有感触,甚至动情落泪,但是在节目进行过程当中没有感受到这样的魅力。

节目组邀请了众多的名人大家参加。对于朗读者的这个定位也很是准确,很多嘉宾分享 的故事也是感人泪下,但是节目中如果少一些形式,多一些亲近就更为好。

但是朗读者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又会出现这样一个误区,既然是朗读者,朗读的部分应该更加多,而不是做成一个访谈的节目一样,这样就显得冗长。

现在节目才刚刚开始,希望《朗读者》在之后的制作过程中,更加的优秀,办得更好。

朗读者观后感 篇3

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这是昨晚看了《朗读者》后最大的感受。 许渊冲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说起曾经翻译的《别丢掉》, 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几句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繁星,只有人不同 梦似的挂起

不知不觉中内心哪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几十年, 隔着满是灰尘的历史,隔着那氤氲的山山水水, 也能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我们的内心合奏一曲。

这一段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老先生声音颤抖,热泪盈眶,我看他却是那么可爱。 作为快见证一个世纪的老人,经历远比普通人复杂波折 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会为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动 反观自己,慢慢的变的不愿意去认真的读书了,宁愿去听别人讲 身体的懒惰会带来疾病,精神的懒惰会使人变蠢 曾经想鲜衣怒马改变世界 而今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被迫成为了不愿意成为的人 却从不肯大刀阔斧改变一切 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就多读读书吧 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 成为一个思想上比较丰富厚重的人 而不是半瓶子水晃荡 这句话对自己讲了很多次了 认真的去做啊少年!

朗读者观后感 篇4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挣扎,昨天半夜我终于看完了小说《朗读者》。

我得说,小说的难度比之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是个典型的',严谨的,学者型的德国人。他的遣词造句非常精确,有时精确到了难懂的地步。德语小说多是以过去时叙述的,所以在小说中如果涉及到回忆,就要用过去完成时。作者很喜欢用虚拟语气,‘假设’,‘如果’,‘要是……就……’,现在时的虚拟也就罢了,这过去完成时的虚拟语气……

唉!同志们啊,让我抱怨一下吧。德语和英语一样,过去式,过去分词和动词原形不一样,而德语中不规则的变化更多。过去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应用,不是常常复习着,基本上过目就会忘记。而更变态的是,德语的虚拟语气居然还分第一虚拟和第二虚拟。第一虚拟又有着与第二虚拟完全不一样的词形变化。加上作者的博学以及那个时代用词的习惯问题,这本小说看得我很痛苦。看不懂倒是小事,重要的是,这本小说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我的德语程度究竟有多差。

可就这样,我也看完了。最后一部分相对于前面写得轻松一点,所以,昨晚一口气看完了。现在就来总结一下我看书的心得吧。和电影一样,这个心得也是基于我的半懂不懂,纯属个人见解哈。

果然,书上男主角的身形和我们设想的差不多,开始的时候是和女主人公差不多的身高,没有DavidKrosse那么健美。男人对女人的爱开始就是情窦初开时的一见钟情。书上写,这个男孩子在看过她穿丝袜以后,作了一个礼拜的春梦。而且,他将他认识的,看过的所有女人,包括泳装的,都拿出来和这个女人对比了一下,最后还是觉得这个女人漂亮,打动他的心弦。这其实算是一个感情发展的铺垫,电影好像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在之后的耳鬓厮磨中,这个男孩子对这个女人的气味,身体,神态,动作有着细致的观察,并且深深地热爱着她的一切。所以他是那么死心塌地地爱着这个女人。女人为什么接受这个男孩子,书中没有描述,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很美好的。而在这个阶段里,在女主人公的鞭策下,小伙子居然没有因为病休三个月儿留级,他家人都觉得是个奇迹。那一段时间,这两个人爱情,学习,工作,生活四不误。应该是这两个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时光。书中写道,在女人突然搬家前,也就是男孩子的生日那天,男孩子离开她那里后去游泳了,女人后来也到了河边,远远的凝视了这个男孩子很久。从这一描述中,我想,女人在这时候也是很爱这个男孩子的吧。

书中其实有很多细节暗示了这个女人不识字,电影中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看得我有一点迷糊。书中男孩子也是在庭审到了差不多最后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个女人不识字。所以不可能做出法庭指控的事情。这个男孩子当然可以挺身而出,说出真相,但经过他痛苦的思考和挣扎,他终究没有站出来,为什么?作者说:是出于对这个女人的尊重。这个女人在法庭上一败涂地,输得什么都没有了,但她还是想保守住这个不识字的秘密,不想因此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监禁但一辈子要遭人嘲笑。所以他最终决定尊重她仅剩的尊严。

女人坐牢期间,这个男人多年如一日,从没有间断过给她寄自己录制的磁带。女人在四年后开始自己认字,开始给男人写信。女人其实很盼望男人去探视,或是回信,但是男人没有,只是寄磁带,没有片言只字。

到最后,女人要出狱了,收到通知,这个男人有一点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可能性,不知该如何面对。但他还是很尽心地帮女人打点了一切,租房子,找工作,去各种机构登记。但是最后一次见面,却是毁了这个女人。

出狱前一周,男人去探视了女人,是第一次,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女人头发灰白,身形微胖,满脸皱纹,可对男人来说,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女人身体气味的改变。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回忆她年轻时清新的气味以及种种的性感,美丽。而如今,她身上散发的就是一个老妇人的气味。强烈的反差使得他虽然也很激动,高兴,但是却表现得拘谨而疏远。他问这个女人对于判决和狱中生活的感受,女人淡淡地说,活着的人没有权力裁定她的过往,只有那些死去的人才够格判决她。

女人自尽了。男人开始心痛,自责。女狱警带着这个男人一起回味了女人在监狱中生活。女人是带着一颗忏悔的心,自觉自愿的服刑的。女人恐怕是对男人最终深深的失望了,或者说是对爱情。她死了,没有遗言给男人,却让男人完成她最后的遗愿:把她的7000马克存款以及一个小茶叶罐子和里面的一点现金送给在那场教堂大火里唯一生还的一对母女中的女儿。

到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表示这个女人对于自己犯下的罪行的认识,但是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却是这个女人发自内心的认罪。她一辈子在狱中努力工作存下的积蓄不多,但她全都给了受过她迫害的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试图弥补了自己的罪过。还是非常感人的。

最后想再说说的是这两个人的感情。从开始到女人入狱之初,我想男人还是深深爱着她的。后来,他给她寄磁带,陪伴她的监狱生活的时候,他已经不是爱她,而是垂怜了。对,就是这个词,自上而下的,施舍性质的。这也是女人为什么见过他一次之后就自尽的缘故吧。女人死了以后,男人以为已经死去的爱又再次抬头,泛滥成灾。到那时,他才知道,其实对这个女人的爱,一辈子也没有停止过,这个女人一直生活在他的生活中。他的婚姻很短命;他不断地用她和他身边的其他女人进行比较;他不断地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的爱其实和女人本身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他爱的是他们共同经历过得那一个夏天以及夏天时候的那个女人。

Anyhow,书读完了,虽然没有全看明白,但还是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明天回非洲就有得忙了,今天赶紧写一篇读后感,以此结束我这近两个月的美好的生活吧!

朗读者观后感 篇5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据爆料,王源受邀参加CCTV的《朗读者》第一季的收官录制,将于近日录影,同期嘉宾阵容强大。厉害了word源哥,如若能去,十分了不起呢,朗读的话,源哥会朗读什么呢?以本人来说出个人的成长经历,同时可以讲讲我们不知道的背后故事,真是很期待呢~

王源昨日受邀参加了《朗读者》以“青春”为主题词的录制,王源以少年之名,朗读青春之华彩;以少年之意,书写年轻的奇迹。期待最年轻的朗读嘉宾。

4月16日,TFBOYS组合成员王源参加央视节目《朗读者》的录制。

这档节目自开播以来便是名家汇聚,制作阵容亮瞎眼。王源更是参加这档节目的唯一一位当红小鲜肉。

节目主持人董卿在采访中也曾提到,很多演员主动联系希望参加这档节目,但是节目组不关注流量,只想找到真正了解文字之美的人。

《朗读者》节目已经播出到第九期,目测王源将是这季节目中年纪最小的朗读者,同时也是唯一一个00后。舞台上,王源穿着白衬衫站在董卿身旁,用清亮的声音讲述着自己较同龄人来说更为“特殊的青春”,13岁就已成名的他在收获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听到过很多质疑声甚至谩骂声。现场,王源笑称以前看到这些也会不开心,还会在房间里吐槽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但现在面对这些,16岁的王源已经变得更加从容淡定。

据悉,这档节目将于五月播出,一起期待吧!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有着独一无二的青春,比别人更多几分从容自如和温柔坚定。王源用清亮的声音,挺拔的身姿,追逐梦想的态度,在青春的画纸上描绘自己的故事。猜猜朗读者王源会带来什么读本呢?

朗读者观后感 篇6

《朗读者》在CCTV-1黄金档首播,一档纯文化节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关注。节目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朗读者》是董卿作为制作人的首秀。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仿佛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个转身,让观众领受到了她规矩之外的别样风采,温婉庄重包裹的是一股强烈的个性,一瞬间鲜活起来。这也同样是《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

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朗读者观后感 篇7

我们人生旅程中,有太多的“第一次”,最初的感觉往往新鲜而富有诗意。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如果人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人生越丰富、越多彩!上周末,《朗读者》以“第一次”为主题词,主持人董卿与航天英雄杨利伟、作曲家许镜清、京剧余派女老生王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戏骨王学圻、作家刘震云等嘉宾走进值得回味和感恩的“第一次”。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被誉为“当代孟小冬”,她就是王瑜。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瑜表示她是听孟小冬才领略了老生的美的。从老旦改学老生的时候,刚开始并没有体会到老生的美,直到有一次老师给了她《十八张半》和孟小冬《搜孤救孤》的磁带,虽然磁带的效果很差,但她一听到孟小冬的声音,如天籁般,从此爱上了老生的角色。同时,作为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王瑜在与董卿的对谈中,分享了自己在推广京剧时的经历和感受。她坦言,在北大举行公开课时,学生们对京剧从不了解到感兴趣的转变令她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瑜用独特的京剧韵白朗读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送给她尊敬的京剧前辈孟小冬。如此非同一般的“京味儿”朗读,展现了别样京剧魅力,更有网友留言道“京韵朗读太有感觉了,令人心潮澎湃!”

在去年3月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最终以4:1战胜了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随后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曾经公开在微博喊话:“你(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但你赢不了我!”这样的表态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面对主持人董卿,他也解释了自己这番发言的初衷:“我希望通过一些很自信、很阳光的言论吸引人们的关注,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也有很优秀的棋手。”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有些超出他想象,不过柯洁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棋手,他雄心壮志地说道:“我不会怕输给阿尔法狗而被大家嘲讽,怕就输了一辈子的东西。”

随后,柯洁朗读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最后一个节选,内容是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面对决,柯洁表示这段文章要“献给未来的对手”,其寓意不言自明。等到柯洁朗读完文章后,董卿“调侃”道:“你念‘伏地魔死了’感情不是很饱满。”柯洁马上加重语气,咬牙切齿地重读了一遍“伏地魔死了!”两人的互动也逗乐了不少的观众。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节目传递的正能量,同时为柯洁接下来与阿尔法狗的比赛打气加油。

中央卫视《朗读者》是董卿转型制作人后的首秀,她潜心一年,打磨了这档以“朗读”和“人”为主体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而她的初心,正是想,将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学“打开”,让情感以及人生的历练走向文学。据悉,接下来节目还将邀请到斯琴高娃、陆川、潘晓婷等嘉宾,更多精彩尽在每周六、日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每一个朗读者都在用内心的感情在读,有温度,有共鸣,一笑一颦,一滴眼泪,都让我们动容!

董卿以一个故事作为开场白:如果卢浮宫着火,你选择救哪幅画? 我刚想,如果是我,怎么救呢? 就看到了答案,选择最近的那幅。

我看了这期节目,我深思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理查德.西尔斯‘叔叔’。他不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汉语,还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数据库。为此,他倾尽所有,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汉字‘叔叔’。一位如此痴迷、如此热爱汉字的美国‘叔叔’,他会选择刘禹锡的《陋室铭》来朗读,让人感到很意外。他的中文水平,也让人膜拜,也让人深思。

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想我们曾经都感受到过汉字之美,方正的形状当中,自有一番风骨,自有一番哲理。对汉字的热爱是浸透在我们血脉当中的一种文化的传承。

作者写了《陋室铭》实际上是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而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在节目的尾声,董卿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 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 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

朗读者观后感 篇8

春节前后的电视荧屏,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文化的沉静。

先是20XX年岁尾,一档《见字如面》为岁末年初的喧闹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简约、质朴、大气。紧接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播,成收视热点,“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定位让不少观众连连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电视里也有诗和远方。”而就在不久之后,另外一档文化节目《朗读者》也将接力,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同时播出,力求让喧嚣忙碌的现代人在“悦读”经典中,感受美好与诗意。

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屏幕的当下,几档节目弘扬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品格,既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也得到了观众的口碑。

先来看《见字如面》,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豪华的舞美、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繁复的包装,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观众、一位读者、一封信,在朗读者的朗读过程中,让人透过文字和声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历史、那些往事。在节目中,读信人,著名演员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读多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写出的信件,著名画家黄永玉、著名戏剧家曹禺、中国铁运之父詹天佑、诗仙李白、诗人顾城、末代皇帝溥仪、大文豪鲁迅以及科幻作家刘慈欣、歌手邓丽君等,“一封信将两段时空打通,历史感应运而生,与众多节目不同,越是在简单与质朴中,越是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沉静之美、历史之美。”有学者评价。

再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不禁发出“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的感叹,也让多位擅长中国古典诗词的素人高手为人熟知: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才情;有着强大实力和淡定气魄的16岁复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诸多高手的对决中,彰显的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执着与热爱。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也在此后不久接棒央视黄金档。“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介绍,《朗读者》力求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从这几档节目的共性中不难看出,当下,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介绍:“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等节目最坚实的底气。”

同时,关正文直言,“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有学者分析。

有的节目可以做一时,但有的节目可以做一世。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需要电视创作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正如关正文所说,“一个精神上特别丰富的人,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

朗读者观后感 篇9

张小娴——爱情的味道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尖来描写“爱情”的风花雪月,恨离愁伤。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个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经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母亲隐忍一生的婚姻,让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正如爱情的味道会逐渐改变,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后来变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却绝不是全部。她将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学传递“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解读“爱情的味道”。

胡忠英——中国味道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而现在这位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胡忠英讲述他的中国味道。

张艾嘉——美酒的味道

《笑傲江湖》里丹青生说:最上品的酒,隔几年加一次新旧融合进来,终于口感醇厚而不是新鲜,品味成熟而不糜烂。有人用此来形容张艾嘉的味道,我想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一个女人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20岁的她轰轰烈烈,30岁回归家庭,40岁转型导演,50、60岁依然续写传奇。每个时期都拥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味道,却总是愈发醇厚、令人心醉。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艾嘉。

吴纯——苦涩的味道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吴纯讲述苦涩的味道。

叶锦添——视觉的味道

叶锦添作为目前唯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他在红尘百戏的繁华锦绣里思索,江湖傲笑的云烟飞舞中游荡。他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打造视觉的味道,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高群书陈富国的《风声》,再到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许多经典影视剧中唯美的画面和主角服装,都是出自他手。时代会变,但“美”不会,经过千年岁月沉淀的“东方美”如极致香醇的美酒,只需品味一口,变令人沉浸其中。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叶锦添。

叶嘉莹——中国诗词味道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朗读者观后感 篇10

暑假在家,捧起的第一本书就是德国著名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情调和品位――是那种在灰色的艺术纸上印银和烫银的书名;书衣更有装饰性――如一条黑色的腰带,而且还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封底是众多名家对这本书的热荐:有的说这部小说是叫人欲哭无泪的;有的说这本书能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有人的说这本书通过绵密的、伤感的震撼,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渗透、裂变……这些精选的书评就能吊足我的阅读胃口。

而我这所以选这本书、作为新年读书的第一篇,还因为我崇拜的作家曹文轩在很多场合对很多人都力荐这本书,他还写了中文序言,他说“我喜欢《朗读者》的那份庄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气、痞里痞气、一点正经没有的中国当下小说之后,我对这部小说的庄重叙述,格外喜欢。”

我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书并不厚,我一天就读完了。故事的叙事语言纯净清澈,严谨缜密,很有德国人的民族个性。而且我很喜欢北大出身的作家钱定平的翻译,一看就是有着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还在这样的外文小说里很多处妙用唐诗宋词的佳句,那么贴切而富有韵味和激情

过了几天,我又开始读第二遍。施林克是一位法学教授,他最擅长写侦探小说,不得不佩服他叙述故事的技巧:《朗读者》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前设机关,后埋伏笔,读这遍时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故事的情节慢慢清晰:

15岁的中学生米夏在家养病时偶然认识了公共汽车售票员36岁的汉娜。汉娜身上的新鲜气味迷乱了情窦初开的少年,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老少情人――类似于母与子的那种情人。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法庭实习生,汉娜则成了曾经的纳粹战犯。汉娜宁愿让米夏困惑也不愿泄露自己的秘密:她曾是纳粹时期集中营的女看守。战后她隐姓埋名,不断更换自己的居住地。而她之所以选择纳粹女看守职业,是为掩藏她不识字的秘密。在被判终身监禁后,汉娜仍忘不了那段难忘的老少恋情,而婚姻失败的米夏继续为监狱中的汉娜寄去他用心朗读的磁带,但鬼使神差的是米夏竟然没有再给汉娜寄去只字片言。而汉娜却在狱中脱盲,学会了读和写。有时还为米夏捎出一些写着话语的纸条。最后,当米夏决定接提前结束刑期的汉娜出狱时,他在和汉娜将要重逢的那个天色微明的清晨见到的,只是汉娜自杀身亡的躯体……

我慢慢读出了施林克为我们叙述的这个感人至深,幽婉隽永的故事的意味。正如曹文轩所言“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我感动着15岁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个饱经沧桑的36岁中年女性之间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恋情,还有一份感动就是米夏一直在为汉娜朗读,从15岁一直到她做牢也没有间断过,那些《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等世界名著里的华彩乐章经过米夏声情并茂的朗诵而使大墙内外的他们心与心的交流虽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似乎这种状态可以就一直让它持续下去,绵绵无尽。我听着书后赠送的光碟――童自荣朗读光盘,上海滩上著名的艺术家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不绝入耳。令人陶醉!

可当我想写读后感时,我又觉得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我和小熊约定下午就写读后感给她看。可第二天当小熊问我为何没有看见我的读后感,我告诉她我还是没有找到感觉,还是觉得没有看懂,究竟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老少恋人的朗读故事告诉我什么?我还是觉得不甚明白。

我带着疑问又拿起了书,这是第三遍,我慢慢读着、品着……

我又读出了别的意味!我读出了尊严――汉娜的尊严:她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而不惜失去了升职的机会而去当了不需要写字的`集中营看守;她为了掩盖自己的文盲,而失掉了当司机的好工作,而且还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小家伙”;她在法庭上为了掩盖自己的文盲,而失去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而被判以重刑……我不仅为她惋惜,她是个固执得有些不可爱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尊严,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一切,走入一条不归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她这么自尊的人不能早一点“脱盲”,而要用一个比一个大的谎言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呢?

合上书,掩卷长思,我终于明白,是那个社会环境,纳粹统治下的那代人都失去了人性,没有了尊严,人们在懵懵懂懂中卷入战争的洪流,稀里糊涂地就成了纳粹分子,而且有些人又稀里糊涂地成了战后新一代审判的对象,汉娜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和米夏的母子恋情也是那个时代畸形的产物,爱将战后的米夏们卷入上一代汉娜们的罪责之中。原来施林克想告诉通过米夏和汉娜,告诉我们“第三帝国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参与了建设和维护它的人身上打上了烙印,如何给世界和战后一代留下印记,它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罪责感。”我终于明白了施林克这段话的意思,终于豁然开朗!真佩服这位德国作家思考的深度和反思历史使命感。

读了三遍,我终于读出了画外音。看来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是读不懂这本书的。

写完这读后感,我突然想起那个经典的故事:在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风景迷人的道路。但这里还有一处山中急弯,汽车到此急切中坠崖的实在不少。当局竖了多处广告牌,但没用,照样有那么多人投胎似地急着下山……终于有一天,谁想起在附近画了一个大广告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这静静的立着的牌子,让很多匆忙赶路的人突然放慢车速,发现了路边风景如画,如仙境一般美妙。

看朗读者的个人观后感分享(5篇)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该如何才能将一篇朗读者观后感写好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朗读者的个人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看朗读者的个人观后感【篇一】

上周《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此次选择分享的故事关于一份特殊的感情,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看朗读者的个人观后感【篇二】

最近,在中央一台上,有一档很火的节目,《朗读者》,这个节目触动了我的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记得我看的那期节目,主题是眼泪,感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成功的眼泪……这期的朗读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导演陆川。他在拍摄电影《可可西里》时,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理解了眼泪的含义,他让读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谨此献给可可西里里还在奔跑着的生灵。第二位是演员斯琴高娃。她在生活里很坚强,但对于母亲,就会流泪。她朗读的是《献给母亲》。谨此献给挚爱的母亲。第三位是张家敏,一个癌症患者。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赶走了病魔,还用热线电话,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阴影。她朗读的是泰戈尔的不朽诗篇——《生如夏花》。献给还在为病痛折磨的患者们,早日康复。最后一位,是一个民族英雄,冻土科学家,张鲁新。他和无数科学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铁路上的山洞。他朗读的是美国诗人塞缪尔的《青春》。献给为祖国事业尔牺牲的同事们。

在节目的开头,陆川曾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假眼泪的太多了,根本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假,这是在经历了这起车祸后,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经常哭,现在看来,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班里的小娜,经常一言不合就哭起来。某同学多说了几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错了事,非但不改正,还是哭,因自己的缺点朋友疏远了,还是哭,真是受够了她了。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还会劝她几句,安慰一下,但到现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见,掩盖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学受了伤,是真的哭,可大家以为是虚假的,不去关怀,那个同学的思想就会被改变。我们现在该尽力去做的,就是打击虚假,不能让世风继续败坏下去。这个节目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做社会的小主人,要为社会做贡献。并且,朗读者们的朗读,非常有感情,我们在读书时要向他们学习,读出感情。

这个节目教会了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我觉得,我应该多看看这样的节目,让脑袋里多装些处世之道,让我们开始学习并体会节目中的道理吧!

看朗读者的个人观后感【篇三】

一位镁光灯下的明星,很难把她跟山区女教师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地在广西山区支教,至今已坚持九年,每年都至少待一个月。

娱乐圈向来是是非之地,浮躁之气盛行,人人都想着如何成名,如何捞金。在这样的圈子,常常会迷失,身处其中的江一燕学会了一直抽离。

明星愿意把时间用到山区的贫困孩子身上,实属难能可贵;而一年年地回去支教,坚持近十年,可以说是做着伟大的事情了!

出爱者爱返,福往者福归。在奉献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爱的回馈,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小江老师。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xx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看朗读者的个人观后感【篇四】

一开始看到《朗读者》介绍,想起前不久才结束的同为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心里念着这一定又会掀起收视狂潮。看到第一期前半部分,才想起了类似的节目《见字如面》。

今天不谈节目内容,谈现象。一股脑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类节目让我们看到的是电视人在试图拯救现在趋近于数典忘祖的年青一代。不幸的是这个出发点本身隐藏的文化流逝之痛,而幸运的是从颇高的评价中看出这些电视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用那句很老但很经典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于电视人和中国文化均是如此。当你看到满屏的真人秀和鲜肉,真的不会觉得被娱乐和综艺侵占太久的电视行业是在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博弈中垂死挣扎。是时候换换口味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

我们该被其包含的多样文化性而折服。

看朗读者的个人观后感【篇五】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朗读者中学生观后感五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写朗读者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的“朗读者中学生观后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朗读者中学生观后感(篇一)

央视《朗读者》本周即将收官,昨天节目组公布了最后一期节目将以青春为主题,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青春偶像王源平确认将现身。

据悉,冯小刚将在节目中朗读与电影记忆有关的故事,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郎平则谈起比赛重压下如何释放压力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女排运动员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丽也将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与郎平一同朗读;TFBOYS成员王源将以自身经历为观众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偶像青春,节目中,王源爆料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因为当时还是小孩,才12岁,就当作儿歌来唱。

朗读者中学生观后感(篇二)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朗读者中学生观后感(篇三)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看完《朗读者》以后,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

朗读者中学生观后感(篇四)

前不久,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朗读者中学生观后感(篇五)

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潘老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他却依然朴实得像个还在奋斗的青年人。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当年那个立志要救国报国的少年,已经实现了他的诺言,却仍然精益求精,终身奋斗。

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时代的丰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终于告别了吭哧吭哧的绿皮车,乘坐着平稳舒适的高铁一日万里;我们终于不再担心临时停电,能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惬意地工作生活;当我们由衷地感叹:中国,牛!,为祖国自豪的时候

别忘了我们的英雄!

谢谢您!潘际銮先生!谢谢你们,中国的科学家们!

"朗读者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