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通用

发布时间: 2023.01.13

古人传承至今的智慧被记载到图书中,随着在作者写的作品里获得新的感悟,那么我们有可能就会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您觉得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最好呢?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1)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2)

我常常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阅读本书,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反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3)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4)

去年第一次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它让我了解到“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我写下了自己的收获: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为此,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应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读、听、讲、写、用”的五种学习……

在上学期,在学校品质课堂管理的课堂检查和科组的课堂检查中,发现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学生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搞小动作、不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不听从老师的命令、做练习不动脑、做事拖拉;课堂乱成一团,老师对此却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我想从书中找找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所以今年再次阅读,我选择性地阅读《第十四章课堂管理》。

我主要从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和课堂里的控制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当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情境时,通过课堂管理,使学生迅速适应课堂情境的变化。

2.当课堂里出现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紧张时,通过课堂管理,缓和与解决各种冲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当课堂里出现纪律问题时,通过课堂管理,维持课堂纪律。

4.当课堂里发生心理问题行为时,通过课堂管理,调节学生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二、课堂里的控制

1.实施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发生问题行为。因此,课堂管理必须实施有效的控制,一方面通过控制课堂纪律和设置必要的课堂结构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心理辅导,矫正各种问题行为。

2.教师的自我控制。课堂里的不少失控往往起因于教师本身的失控。要想有效管理课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视自我控制,当面对一个新的课堂,或者再次面对一个曾经让自己非常棘手的课堂时,不少教师很容易焦虑过度,内心里充满着紧张不安和担心害怕,唯恐出现课堂混乱和失控。要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常胜将军,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可能出现管理失误。关键在于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努力将教训转化为经验,就有可能不断减少失误而成为课堂管理的能手。

有些教师容易因课堂出现纪律问题而愤怒,有的还会大发雷霆,这时很有可能失去理智,出现过激的管理行为,甚至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因此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在课堂发生的问题行为,避免以自己的粗鲁去压制学生的粗鲁。学会自我提醒,可以在备课本的醒目处写上“制怒”方面的警句,当自己激动起来的时候,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使自己迅速平静下来。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5)

花东中学聪

眨眼,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六年多了,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懵懂女孩,到一个经过两个教学循环,经历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的磨练,我对教材更熟悉,对学生的心理更了解了。但是,我还经常反思: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还没很大的提高?为什么没有完成预期的计划?一些知识点为什么说了那么多次学生还没记住?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最近,又拿起了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在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又有新的体会。

一、在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中,柏林纳总结出:根据当时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来安排教学专长获得的一个标志,也是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别。每次备课,我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达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的发展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但是,往往我是没有备好学生,很多时候设定的题目太难太多,导致学生没有按预期完成任务,课堂气氛沉闷;往往也没有预测教学中会出现的状况,而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情况招架不住,没有作出恰当的引导。然而,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善于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随时改变教学内容,最终能达到以直觉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立即作出反应,并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梅尔尼克的过度练习对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有帮助。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两端的材料容易记,中间的材料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而容易忘。我们的学生往往对每一模块第一单元的单词最熟悉,中间学的单元没有任何印象,后来学的单元有点印象。其实,可以让学生早读时从不同的单元读起,不要每天都从第一单元读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因为它们各自只受到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好早晚的时间进行记忆活动。

梅尔尼克研究了过度练习的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作用,发现最佳过度练习是50%。在背单词或范文时,学生常常是读到刚刚会背,或者写到正好能记住就不愿意再多读多写。虽然他们暂时掌握了,但一定时间后容易遗忘。而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背书的时候,如果读10遍就能达到背诵的要求,那么最好让学生在读5遍。其实,学过的知识遗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稍微鼓励学生并运用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如何记忆,遗忘就会减少了。

《学与教的心理学》除了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帮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让我体会很深,如本书提到的:提高学生自尊的建议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较;说服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等等。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九日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6)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7)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

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8)

《学与教》这本书主要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利柯是一个孤儿,但他有一个很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儿,她想去看看自己是一个孤儿。于是,安利柯便找到了一所小学。在这里,安利柯的妈妈和老师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学生。可他们一起生活着,他们都很喜欢他们,都很爱他们。他们的家庭因为有他们而富裕起来。他们有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儿,他十分的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人,这样一来,就成为了一个好孩子,而且他们的心理都很健康。在他们的心中,爱是很美好的,是一个快乐的童话。

书中的主人利柯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他的妈妈在一个月前就去世了,安利柯一直都是个孤儿和老师,妈把他带到了学园,安利柯还是个孤儿,但他的妈妈和老师对他很好。有一天,爸爸和妈妈把小孩接到了小孩面前,并和他们说了许多关于他们的话,安利柯还给他们说了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这里安利柯有一句话很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最最可爱的人是你们……”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有了这本书,安利柯的心灵也就多了一块丰润的土地。在书中,有一个令我很深的人物——安利柯,她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儿,她的妈妈和老师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小孩儿,安利柯的妈妈很爱她。这一个女孩儿在小女孩的心目中非常优秀,而且很爱劳动,有一次,她在一家门外的公园里做游戏,被妈妈狠狠地批评,被老师罚站,妈妈把她带到了公园门外的树林里去。在树林里,妈妈对她说:“你们这个大男孩儿不好惹,你们一起来玩,好好玩。”她还把自己当作朋友一样,让孩子一起去玩。这次,安利柯和妈妈都成为了一个好孩子,而且安利柯还爱劳动,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给爸爸妈妈写字,给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做饭,这些活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安利柯还帮助别人,比如帮助别人。有一次,妈妈给安利柯洗一洗脚,妈妈问安利柯是谁呀,安利柯只好说,我们一起来玩,你们一定要好好玩一玩,你们要好好玩一玩。可他们并不认同。有一次,我和妈妈到公园游戏时,妈妈说,你们去玩玩游戏呢?你们玩这游戏时,妈妈就把我带到楼下。我们一起去玩,妈妈和老师也都很认同我,还把我带到了公园门外,我们都很快乐,我们也很快乐。

《学与教》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一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只想着玩,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爱心,有孝心,还有爱和尊重。这一点,我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做到。

《学与教》读书心得4

我读完了《学与教》这本书,书的主人利柯是一个十分爱读书的孩子。我非常佩服他的毅力,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老师,必须努力读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能力。

书中的主人公米利亚和米利亚都是个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小男孩。米利亚的妈妈对米利亚都很好,爸爸和妈妈都十分喜欢他,米利亚在他的学习生活中给了米利亚很大的帮助,让米利亚每天都要读一两篇好书。米利亚每天都要去学校,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他们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捡垃圾、清扫教室等。他们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也是帮助了别人。在学校我们都要学习,不能做一些不听话的事情,我们要像米利亚一样,帮助别人。

这本书里讲述了米利亚的故事。在一个冬天,天气很冷,我在上学路上,看见一个人在上学路上骑了一辆自行车,他骑得十分快,就开车了,他的车子都开得那么快,他骑得也很快,就是一辆自行车。我和同学们都要学好文化知识,这样长大了才能帮助他人。我们要学习他,帮助他人。

读《学与教》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做人道理。我要向这本精彩的书中的人物学习。

GZ85.Com扩展阅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系列11篇)


我们在读书当中开拓视野,学会知识。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内心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想法。读后感的内容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有没有好的方法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特地编辑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1】

假日里我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既不害怕正视自己短处,又要努力探究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更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过这本书后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从《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读后感《《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阶段。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4、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阅读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2】

古人云:“开卷有益”。日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可是生活中的我,一直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说没时间读书,学校最近发了一本书《学与教的心理学》,找时间翻阅了一部分,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3】

这本书有教学理论也有教学技能,我对第108页的阅读的过程论述很有体会,特别是阅读的两种加工过程中的第二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与我之间学习到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教学是同理。在实际教学中,我已应用这种图式阅读教学法几年,发现对学生阅读学习甚为有效。

而学者对图式知识的解释也是各抒己见,有的从时间上说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有的从平面上范围上说是“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观点与概念”,有的从纵向面说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把新知识与已知知识相联系;而缺乏这种联系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

我理解为:学生把在阅读新文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得到整理并激活这些知识以理解当前所阅读的内容。在2020年毕业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学生所具备的图式就是学生对自行车这一物体很熟悉,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那么出题者在中文题目里一开头就问“你骑过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发展史吗?”和文章的开头Doyouhaveabike?Manychildrenliketoridebikes.Butwheredidbikescomefrom?以中英两种问句来激活学生对接下来的短文所讲的主题的背景图式,也给学生阅读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1)短文讲的主题是自行车。(2)短文讲的是自行车的发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车的构造、品牌这些其它方面。(3)学生把接下来理解短文的范围缩在自行车变换更替的的历史这一范围内。就该短文来说,出题者不但在中文题目里给出了所要阅读的短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示,还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词给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阅读难度,平时能读懂书本阅读部分内容并掌握阅读策略的学生在阅读此文时会理解得较好。但学生做后面五道判断题时须反复阅读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学生在判断Abikeiscalledabicycleithastwowheels.这句话的对错过程中,学生理解这句话后调出because这个关联词,这个词的语意和语用学生学过了,也就是图式知识,学生再去原文扫读找判断依据,抓出AmaninGermany(德国)madeathingwithtwowheels(轮子).Itwascalledabicycle.这两句话,再细读理解。这两句话中amanin,two,Itwas,这些词汇是六年级学生熟悉的图式知识词汇,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释学生也直接理解,madeathingwith,calledbicycle这些新词汇学生须通过整个句子整体理解或推测,如学生是否能准确推测made的意思就要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make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学生对已学知识中动词过去式这个板块的是否全面掌握。学生学过bike这个词,但学生没学过bicycle,学生纵观全文整体大意可以推测出bicycle就是bike,当生词理解完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句话的大意了,最后学生就思考这两话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作出判断写答案。

学生学习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理清考文里的词汇、句子和整体表达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题,正确做出答案。(韩巧玲)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4】

李忠栋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值得细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或未来的教师,为我们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打好基础。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觉得对我们非常适用。它主要讲的是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尤其讲到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及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这对于我们刚加入教师这个行列的学习者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国有句古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证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质。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讲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师特征:机敏,热心,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愉快乐观,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上述所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对于我们刚为人师的人来说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刚一开始就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性强叛逆心理强的孩子,有很多情况确实都需要有人给我们一些好的指导。对于同一情况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要想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故。要关心学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老师一句很简单的体贴问候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心里感到真的温暖,你关心他,他自然就会喜欢你,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去年是我教学的第一年,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刚开始英语基础很差,所以对这一科也没什么兴趣。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闻问题,成绩也一点一点在提高。后来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发现她是这么说的。我挺喜欢英语老师因为有一次我的笔掉在地上老师给我拾起来了。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心。爱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我们刚从大学毕业时间不长,跟学校的一些专家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在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还是在课后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点我觉得说的跟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像。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特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多情况下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完成它,去不会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来修正计划。这就是我们与专家教师间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学习从一点一滴学起,尽量缩小我们新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这本书又向我们讲了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教师要有爱有爱学生的心,但如何把学生教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我们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的缺陷与弊端,在新的时期,面对一些思维非常灵活的新时期的学生,我们必须要探究新的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整本书对学生,对教师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指导。使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依据可遵循,有方法可参考。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5】

我常常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阅读本书,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反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6】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

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7】

去年第一次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它让我了解到“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我写下了自己的收获: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为此,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应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读、听、讲、写、用”的五种学习……

在上学期,在学校品质课堂管理的课堂检查和科组的课堂检查中,发现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学生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搞小动作、不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不听从老师的命令、做练习不动脑、做事拖拉;课堂乱成一团,老师对此却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我想从书中找找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所以今年再次阅读,我选择性地阅读《第十四章课堂管理》。

我主要从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和课堂里的控制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当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情境时,通过课堂管理,使学生迅速适应课堂情境的变化。

2.当课堂里出现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紧张时,通过课堂管理,缓和与解决各种冲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当课堂里出现纪律问题时,通过课堂管理,维持课堂纪律。

4.当课堂里发生心理问题行为时,通过课堂管理,调节学生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二、课堂里的控制

1.实施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发生问题行为。因此,课堂管理必须实施有效的控制,一方面通过控制课堂纪律和设置必要的课堂结构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心理辅导,矫正各种问题行为。

2.教师的自我控制。课堂里的不少失控往往起因于教师本身的失控。要想有效管理课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视自我控制,当面对一个新的课堂,或者再次面对一个曾经让自己非常棘手的课堂时,不少教师很容易焦虑过度,内心里充满着紧张不安和担心害怕,唯恐出现课堂混乱和失控。要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常胜将军,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可能出现管理失误。关键在于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努力将教训转化为经验,就有可能不断减少失误而成为课堂管理的能手。

有些教师容易因课堂出现纪律问题而愤怒,有的还会大发雷霆,这时很有可能失去理智,出现过激的管理行为,甚至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因此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在课堂发生的问题行为,避免以自己的粗鲁去压制学生的粗鲁。学会自我提醒,可以在备课本的醒目处写上“制怒”方面的警句,当自己激动起来的时候,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使自己迅速平静下来。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8】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 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 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9】

花东中学聪

眨眼,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六年多了,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懵懂女孩,到一个经过两个教学循环,经历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的磨练,我对教材更熟悉,对学生的心理更了解了。但是,我还经常反思: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还没很大的提高?为什么没有完成预期的计划?一些知识点为什么说了那么多次学生还没记住?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最近,又拿起了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在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又有新的体会。

一、在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中,柏林纳总结出:根据当时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来安排教学专长获得的一个标志,也是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别。每次备课,我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达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的发展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但是,往往我是没有备好学生,很多时候设定的题目太难太多,导致学生没有按预期完成任务,课堂气氛沉闷;往往也没有预测教学中会出现的状况,而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情况招架不住,没有作出恰当的引导。然而,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善于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随时改变教学内容,最终能达到以直觉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立即作出反应,并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梅尔尼克的过度练习对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有帮助。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两端的材料容易记,中间的材料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而容易忘。我们的学生往往对每一模块第一单元的单词最熟悉,中间学的单元没有任何印象,后来学的单元有点印象。其实,可以让学生早读时从不同的单元读起,不要每天都从第一单元读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因为它们各自只受到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好早晚的时间进行记忆活动。

梅尔尼克研究了过度练习的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作用,发现最佳过度练习是50%。在背单词或范文时,学生常常是读到刚刚会背,或者写到正好能记住就不愿意再多读多写。虽然他们暂时掌握了,但一定时间后容易遗忘。而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背书的时候,如果读10遍就能达到背诵的要求,那么最好让学生在读5遍。其实,学过的知识遗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稍微鼓励学生并运用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如何记忆,遗忘就会减少了。

《学与教的心理学》除了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帮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让我体会很深,如本书提到的:提高学生自尊的建议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较;说服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等等。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九日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10】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11】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工作总结之家主题阅读推荐:“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思维逻辑不断提高。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可以写篇读后感浅谈下我的观点。您是否正在整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由编辑帮大家编辑的《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1)

我们每天中午都会有许多精彩的活动,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学习的活动了。

这是我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它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遇到或正在学习的问题和自己的感触。它以学生自主性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自己总结,自己写文章,自己总结。它还包含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就像是一块块的海绵,吸收着人类的营养。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自主学习。

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教师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的自学能力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其次,要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来体现的。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要有创新性学习。在创造性学习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社会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群体活动。创新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能力。它能够使人不断地获得成功,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生存、富强的伟大社会。创新意味着发展和创新,它可以帮助每个人获得丰富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精神生活,从而增强社会的创造力,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要有创新精神。创新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发明和创造。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创新的发展要以创新求真务实,而不是拘泥于某一方面的东西。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创新不应只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应用。创新要以实践为主体,以对象为中心,以客体为本体,因循守旧,不断寻求新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经验,不断提出新的创造。

最后,要有创新精神。创造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之一,创新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在新世纪的今天,创新是未来世界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重大贡献。创造不是一种脱离实践的创造,而是一种应用于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发展不是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本对立的,而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性。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2)

我常常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阅读本书,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反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3)

假日里我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既不害怕正视自己短处,又要努力探究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更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过这本书后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从《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读后感《《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阶段。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4、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阅读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4)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

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5)

花东中学聪

眨眼,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六年多了,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懵懂女孩,到一个经过两个教学循环,经历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的磨练,我对教材更熟悉,对学生的心理更了解了。但是,我还经常反思: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还没很大的提高?为什么没有完成预期的计划?一些知识点为什么说了那么多次学生还没记住?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最近,又拿起了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在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又有新的体会。

一、在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中,柏林纳总结出:根据当时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来安排教学专长获得的一个标志,也是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别。每次备课,我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达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的发展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但是,往往我是没有备好学生,很多时候设定的题目太难太多,导致学生没有按预期完成任务,课堂气氛沉闷;往往也没有预测教学中会出现的状况,而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情况招架不住,没有作出恰当的引导。然而,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善于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随时改变教学内容,最终能达到以直觉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立即作出反应,并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梅尔尼克的过度练习对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有帮助。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两端的材料容易记,中间的材料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而容易忘。我们的学生往往对每一模块第一单元的单词最熟悉,中间学的单元没有任何印象,后来学的单元有点印象。其实,可以让学生早读时从不同的单元读起,不要每天都从第一单元读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因为它们各自只受到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好早晚的时间进行记忆活动。

梅尔尼克研究了过度练习的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作用,发现最佳过度练习是50%。在背单词或范文时,学生常常是读到刚刚会背,或者写到正好能记住就不愿意再多读多写。虽然他们暂时掌握了,但一定时间后容易遗忘。而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背书的时候,如果读10遍就能达到背诵的要求,那么最好让学生在读5遍。其实,学过的知识遗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稍微鼓励学生并运用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如何记忆,遗忘就会减少了。

《学与教的心理学》除了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帮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让我体会很深,如本书提到的:提高学生自尊的建议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较;说服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等等。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九日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6)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廖舒蓉)

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7)

这本书有教学理论也有教学技能,我对第108页的阅读的过程论述很有体会,特别是阅读的两种加工过程中的第二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与我之间学习到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教学是同理。在实际教学中,我已应用这种图式阅读教学法几年,发现对学生阅读学习甚为有效。

而学者对图式知识的解释也是各抒己见,有的从时间上说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有的从平面上范围上说是“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观点与概念”,有的从纵向面说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把新知识与已知知识相联系;而缺乏这种联系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

我理解为:学生把在阅读新文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得到整理并激活这些知识以理解当前所阅读的内容。在2020年毕业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学生所具备的图式就是学生对自行车这一物体很熟悉,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那么出题者在中文题目里一开头就问“你骑过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发展史吗?”和文章的开头Doyouhaveabike?Manychildrenliketoridebikes.Butwheredidbikescomefrom?以中英两种问句来激活学生对接下来的短文所讲的主题的背景图式,也给学生阅读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1)短文讲的主题是自行车。(2)短文讲的是自行车的发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车的构造、品牌这些其它方面。(3)学生把接下来理解短文的范围缩在自行车变换更替的的历史这一范围内。就该短文来说,出题者不但在中文题目里给出了所要阅读的短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示,还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词给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阅读难度,平时能读懂书本阅读部分内容并掌握阅读策略的学生在阅读此文时会理解得较好。但学生做后面五道判断题时须反复阅读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学生在判断Abikeiscalledabicycleithastwowheels.这句话的对错过程中,学生理解这句话后调出because这个关联词,这个词的语意和语用学生学过了,也就是图式知识,学生再去原文扫读找判断依据,抓出AmaninGermany(德国)madeathingwithtwowheels(轮子).Itwascalledabicycle.这两句话,再细读理解。这两句话中amanin,two,Itwas,这些词汇是六年级学生熟悉的图式知识词汇,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释学生也直接理解,madeathingwith,calledbicycle这些新词汇学生须通过整个句子整体理解或推测,如学生是否能准确推测made的意思就要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make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学生对已学知识中动词过去式这个板块的是否全面掌握。学生学过bike这个词,但学生没学过bicycle,学生纵观全文整体大意可以推测出bicycle就是bike,当生词理解完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句话的大意了,最后学生就思考这两话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作出判断写答案。

学生学习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理清考文里的词汇、句子和整体表达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题,正确做出答案。(韩巧玲)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合集


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书籍,我们也许久久无法自拔,我们需要抓住当时的感悟,写出一篇优质的读后感。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1】

焦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己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可以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

▲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非常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同样,希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打算看的同学,我们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2】

“心理学”这个名词听起来比较深奥,让人不好接近,然而《心理学与生活》这样的名字让我感觉这本书很易于接近,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拉近了心理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如果想了解一些人类的心理学,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内容通俗易懂,里面并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也没有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但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从中可以认识到不同人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学是为了解释、预测或控制人类行为而对人类行为进行的研究。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心理学能够使我变得聪明。心理学现象它也影响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好友。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心理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快乐、更成功。

“所有生命都必须与其他共存。”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对人的生活至关重要。

1、它有助于理解人性并了解人的基本需求。当人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会有什么感觉?什么促使人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2、它有助于适应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知道如何保持你的心理健康。如何克服自卑感冲突解决消除焦虑。

3、它有助于更好地做出有关自己和其他人的决定,可以理解和适应其他人。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教会人们如何愉快的生活。人们可以有方法的做事情促使事务顺利进行。可以控制情绪减少焦虑,从而使我们身体更为健康。更有耐心的做事情,减少对亲近的人发脾气,让自己和社会受益。

大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也可以出去游泳,爬山,旅游等等,心情好时还能找上几个同学一起聚一聚,聊一聊,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要这些的机会利用,选择合适自己的去参加,试一试,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增强体育锻炼。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帮助合作,在学习中能成长且收获愉悦。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玩乐,也还有要认真紧张的方面。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我要努力,因为前途是自己的,如果自己不努力那就没有资格去谈成功。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诉我们:在大学中,只有靠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都有那么强烈的希望,那么美好的愿望,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和自己赛跑,这样才可以拥抱美好的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也有可能遇到失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3】

焦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光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我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能够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而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十分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前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就应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同样,期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打算看的同学,我们能够多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4】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入门级经典,它集北大心理学系集体智慧翻译,是北大、清华等国内多所高校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用教材和参考读物,本书不仅介绍了心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还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例验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使用的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被公认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因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编写大学心理学教材而著称。另一位则是理查德·格里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在第14版修订时开始成为合著者。

今天想通过本书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

如何告别亚历山大

当今社会的个体都可能会遇到压力情境,当我们面对压力时,身体和心理便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映,身体的应激反应是自动的、可预期的,而心理的反映却是我们依赖对世界的知觉和解释习得的,所以应对压力非常重要。本书推荐了很多好方法,比如书中介绍的应激思想灌输法。第一阶段,人们首先要对他们的行动获得更多的认识,是什么引发它,以及它的结果如何?你可以每天坚持写日志,然后通过回看日志就可以分析出原因和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界定,增加对问题的可控性。比如你会发现你最近工作效率很低,这是个应急源,经过分析你可能得到三个原因,如工作难度加大了。第二阶段,你开始认同那些可以抵消非适应性、自败行为的新做法。你开始安排一些学习时间提高自己能力,或者限制自己一周读两本书。第三阶段,你开始对自己的新行为点赞,新行为也为你带来更大的成功。这只是对抗压力的一种方法,想了解方法可以翻开书,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如何让你人见人爱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莫名我就喜欢你,所谓喜欢那就是一种人际吸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在职场上,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许多场合,如出差在车、船上的邻位旅客,入学遇见同班新同学,出席会议初次邂逅的与会者等。虽然对人家的个性品德等一无所知,但却由对方的衣着、容貌、谈吐举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并与之结交成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积极阳光、礼貌干净的状态面对我们身边的人,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但只注重第一印象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懂得心理学中提到的人际交往八大定律,让我们通过学习能够做到控制情绪、明辨是非、真诚友善、助人为乐,相信你一定会在职场上人见人爱。

学会如何成功地成长

本书中‘人的毕生发展章节’是这样诠释“成功成长”,书中鼓励把发展看成有得有失的变化。据此,在一生中成功兴隆的秘诀就在于巩固一个人的收获,而减少一个人的损失。人毕生都在发展,毕生生理发展、毕生认知发展、毕生社会性发展,当你正确理解这些发展后你更加理解成功的意义。成功成长的一部分就是使用选择性优化与补偿,选择就是人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优化就是指人民在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锻炼或训练自己;补偿是指用其他方法和途径应付损失。阿德勒心理学的启示:重要的并不是你遗传到了什么,而是如何使用遗传给你的东西。我们深刻的理解每一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世界就是因为个体的不同而更加精彩,就像父母、我们、孩子三代人,每一代人都在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方式不同、起点不同,但同样收获喜悦。

翻开600余页的《心理学与生活》,让身心来一次“智慧的旅行”,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让我们一起向幸福出发!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5】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6】

隋岩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穿插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经典的电影解读,更加深了读者对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实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在生活中有正面的心情,比方快乐,愉悦,乐观,观赏等;也有负面心情,比方焦虑,紧急,愤慨,哀痛等。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心情,而人的心理成长和所处的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

信任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症,寒暑假作业,不到最终一刻,不去做;入了职场,许多工作也是到了最终期限才不得不匆忙忙忙地去完成它。还有每天早上顶着疲乏醒来,都告知自己,今晚必需要早睡,然后每天晚上又重复着刷XX到半夜三更。拖延症严峻的,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许负面心情,是我们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应当用更主动的方式来面对发生或将来发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独处,我们还会和许多人产生交集,亲人,伴侣,生疏人等。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热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宽容,而有的人计较。节奏合拍的人,相处起来很和谐,气场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尴尬收场。孔子XX: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许就是相处之道吧。

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们更主动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7】

“人生是不断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

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看了之后发现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8】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9】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10】

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光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我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能够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而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十分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前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就应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11】

已过不惑之年,读过几年书,也教过几年书,可是回想起来,竟然想不起来自我到底读过什么书,连一本书名也想不起来,自然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了,也对自我教书的职业感到恐慌起来。

今年下半年,最终第一次认真的开始读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是一本美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我国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也采用它。这是一本通俗的、贴近生活的心理专业的入门教材,被称为“心理学入门前的一道大餐”,就是非专业的人也能读懂。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读了一部分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能够说是爱不释手!决定静下心来,好好读读。时至今日,已经读了大半,期间有好多感受都写在了书的扉页上。可是有一种感觉在内心里有着强烈的冲动,直觉的不说不快。

自我在以前有过很多的思考,有的构成自我的看法,有的想到了却想不明白。当读到《认知》一章时,里面好多的实例、理论,使我对以前的看法又了新的认识,有的为自我的想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有的修正了自我肤浅甚至错误的想法,有的解答了自我的困惑和不解。边读边划边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获珍宝,有时间就读,直至本章结束时,深感身心愉悦,兴奋不已,血液流通舒畅,脸部微热。有一种要释放、宣泄、一吐为快的感觉,恨不得立刻有人来分享这份欢乐的体验。对自我来说,读书能读到兴奋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正当我欢乐的将要手舞足蹈之时,书上之后有一段文字“我们期望已经花了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些本事所带来的兴奋”。一下子所有的情绪都静止下来,有一种万籁俱寂的空旷和安静,随即哑然失笑,引来同事诧异的侧目,以为我在犯傻。刚才那种兴奋、发热的情绪瞬间在一个渠道里消失,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因兴奋积聚起来的肾上腺激素一下子给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吗啡肽唤醒了神经的愉悦和欢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篇


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情绪不禁泛起阵阵涟漪,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读后感是必不可少的。读后感是不是不应该抛弃内容而直接阐述我们的感受?也许以下内容“《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合你胃口!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1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许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简单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并不会简洁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尊敬;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许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许多同学和伴侣推举过这本书,我认为,假如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肯定要看这本书,而假如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讨论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间或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许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好像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看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四周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爱介绍许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许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许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当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当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深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学问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2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3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4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过程。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指出:我们要努力找出,带入我们的注意,一些当时逃出我们注意的东西。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捕获会胜过目的指向选择。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新的物体自动地抓住了被试的注意,尽管这个物体完全与实验者为被试设定的目标无关。一个重要的普遍理论便是:我们的知觉系统被组织起来使我们的注意被自动拉到环境中新的物体上。

研究者发现,当注意已经过滤了所有被忽视的材料使得回忆不可能发生时,有些被试仍能回忆一些信息,这使过滤器理论极端模型受到了挑战。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讲座,材料是不会被自动了解的。尽管有意识的记忆和对客体的辨认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我们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研究者们通过确定在干扰项数量的作用下发现目标的难度来认识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过滤器理论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资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进入意识觉知。前注意加工允许我们发现环境中那些能用单一明显特征辨认的客体。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知觉或了解关于它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5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之后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先心理学也能够这么幽默趣味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理解。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我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完美感情。而对于感情,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感情的成分有三种:活力、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活力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学校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把友情误认为感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感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一样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二、把感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齐,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齐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我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我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我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我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学校恋情都比较单纯,期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一向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以往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向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代替的地位,最终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我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感情除了年少时的活力、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以往说过:“感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完美的生活,恰如他们的感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感情无关,只可是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向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6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7

“心理学”这个名词听起来比较深奥,让人不好接近,然而《心理学与生活》这样的名字让我感觉这本书很易于接近,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拉近了心理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如果想了解一些人类的心理学,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内容通俗易懂,里面并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也没有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但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从中可以认识到不同人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学是为了解释、预测或控制人类行为而对人类行为进行的研究。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心理学能够使我变得聪明。心理学现象它也影响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好友。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心理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快乐、更成功。

“所有生命都必须与其他共存。”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对人的生活至关重要。

1、它有助于理解人性并了解人的基本需求。当人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会有什么感觉?什么促使人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2、它有助于适应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知道如何保持你的心理健康。如何克服自卑感冲突解决消除焦虑。

3、它有助于更好地做出有关自己和其他人的决定,可以理解和适应其他人。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教会人们如何愉快的生活。人们可以有方法的做事情促使事务顺利进行。可以控制情绪减少焦虑,从而使我们身体更为健康。更有耐心的做事情,减少对亲近的人发脾气,让自己和社会受益。

大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也可以出去游泳,爬山,旅游等等,心情好时还能找上几个同学一起聚一聚,聊一聊,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要这些的机会利用,选择合适自己的去参加,试一试,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增强体育锻炼。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帮助合作,在学习中能成长且收获愉悦。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玩乐,也还有要认真紧张的方面。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我要努力,因为前途是自己的,如果自己不努力那就没有资格去谈成功。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诉我们:在大学中,只有靠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都有那么强烈的希望,那么美好的愿望,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和自己赛跑,这样才可以拥抱美好的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也有可能遇到失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8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精神动力学治疗。

文中一开始指出了心理分析的治疗目的:它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对于治疗师来说,核心目的是要了解病人是如何采用压抑过程去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的。病人的症状体现的是无意识层次传递出来的信息,说明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传统的精神分析工作是尝试使病人长期压抑的记忆得到恢复,然后对痛苦的情感进行修复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传统的精神动力学治疗中,治疗师采用许多不同的技术来帮助病人将被压抑的冲突带入意识之中,并帮助解决这些冲突。这些技术包括自由联想、对阻抗的分析、梦的解析以及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分析。

自由联想让病人头脑处于自由的状态。分析师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每种想法和感受,而不管这些想法、感受是否重要。弗洛伊德坚持认为自由联想中的内容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事先存在于个体的内心。分析师的任务就是探索这些联想的源头,并确认外显词语背后的重要反应模式。分析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通常是针对某些权威人士的,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或报复而被长期压抑在无意识之中。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病人有时会表现出阻抗,不能或不愿意讨论某些观念、意愿或经历。这类阻抗被认为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障碍。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阻抗,使病人敢于面对那些使他们感到痛苦的观念、意愿和经历。

当人们入睡时,超我对来自本我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冲动的戒备有所下降,所以那些在清醒时不能表达的动机就可能在睡梦中出现。治疗师为了揭示那些隐含的动机就要采用梦的解析,这是考察人的梦的一种技术,以发现那些潜在的动机或象征性背后的重要生活经历或愿望。个体处于过去某种情绪冲突的中心,而最为常见的是针对其父母一方或所爱的人的情绪冲突,这种情绪反应被称为移情。反移情是指当治疗师感到喜欢或不喜欢一个病人时,他是把病人感知为类似于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的某个重要的人了。

精神动力学治疗在不断地建构着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重要的新发展方向之一是现代对于自我概念的强调,自我概念是个人在需要进行防御时体验到的。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的体验,特别是那些会导致自我分裂的体验。治疗师的任务是尽可能理解来访者的各种心理学状态,并接受来访者对于其体验的看法。精神分析治疗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治疗目标。然而受心理障碍折磨的人们却希望尽快得到康复。新弗洛伊德治疗更强调病人当前的社会环境、个体生活经历中具有持续影响的事件,以及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通过本章的深入了解,我们知道了精神动力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在生活中,对于已经有相关精神方面疾病的病人,首先一定要正视疾病,积极寻求治疗。因为精神分析治疗从开始治疗到完全好,需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于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病人来说,是万万急不得的。所以,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期间,病人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无条件接纳真实的情况,以饱满的姿态积极面对,最大限度的配合精神分析师的治疗。如此才能一天天的慢慢变好,治疗甚至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