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冰与火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1.24

冰与火观后感1000字。

看电影是我们生活中消遣放松的方式之一,剧中的情节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为了防止感悟被遗忘,应该赶忙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在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您是否已经领悟写好作品观后感的关键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冰与火观后感,带给大家。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冰与火观后感【篇1】

《冰雪女王3》上映了,这部电影是《冰雪女王》的续篇,我兴致勃勃地和妈妈来到影院观看,戴3D眼镜,电影画面栩栩如生,影片配乐悠扬动听,水滴、雪花迎面而来,给了我不一样的试听感受。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叫格尔达的小姑娘和她的伙伴罗兰去寻找传说中的许愿球,却阴差阳错地中了魔法,召唤出了出了封印其中的恶魔,这两个恶魔,一个是冷若冰霜的冰雪女王一个是炽热如火的火焰魔鬼,他们打乱了矮人王国平静的生活,把矮人王国搅得翻天覆地。影片中的小伙伴罗兰看上去是个可爱的孩子,他善于伪装而善良的格尔达在他的花言巧语下轻易相信了他,却反而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凯。格尔达被冰雪女王附体以后及时做回了自己,而罗兰却说要成为传奇,不管是英雄还是坏蛋,他甚至还用自己的妈妈撒谎,从而变成了火焰魔鬼。最后,是格尔达和弟弟凯用智慧和爱心战胜了邪恶,将和平带回了矮人王国。

看完电影,我感慨万千: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相信亲情,不能轻易相信别人,交朋友一定要看清别人伪装下的真面目。

冰与火观后感【篇2】

余杰的《火与冰》散文集被选入了“黑马文丛”,这本身是对像他或孔庆东一类青年作者成就的肯定。在出版这部曾与北京高校间流传甚广的著作时,余杰也不过24岁,十分年轻的思想能攒积出笔力成熟老道的文章,除了天赋资质的因素外,我相信只有对人生、世故以及文学背后的价值承载具备深刻领悟的人才会如此卓越。

余杰来吉大做报告的时候阶梯教室里人山人海,但他自己也坦言说个人的演讲能力有限,并非写得好就能谈得好,果然,在他开篇慢悠悠讲起安徒生童话对欧洲文学影响不久,大批的同学便觉索然无趣地离开了教室,也许是当初寄予的期望值过高吧,而大家对余杰这个人的第一认识多半是来自案头这本《火与冰》,从黑色幽默的角度说,稀落的支持者们恰好反衬了他文笔的多么出色。

在北京广播学院聊“五四”精神的讲坛上,余杰说人们从他的文章中想象作者一定是个桀骜不逊、热血激进的另类,似乎是个永不妥协的斗士的典型,实际上可能宣传的效应起了点鼓动作用,自己没觉得有什么地方不正常呵,一番话把在座各位逗乐了。但平心而论,在余杰的文章中,年轻人一股豪气、对现实不满的批判力和对守旧思潮的冲击力的确非常强烈,不过同一般意气风发的少年气质相比,他反而更有理性,更有历史眼光,看待某些问题的态度更中肯,视角更宽泛。读《火与冰》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感觉到的是像李阳疯狂英语一样刻意营造的淋漓氛围,柔情的和中庸的东西很少,几乎找不到。余杰的阅读经验里受前苏联文学的熏染特别深,由陀斯妥耶夫斯基到帕斯捷尔纳克,在这一段区间内陶铸过的思想必然带有几分对专制与民主、人权;道德与法制以及社会改革中间力量的自我反省过程。

目前的中国两代人,正是处于一个上代人渐渐遗忘而下代人尚不可知的阶段,加之社会经济文化诸种形态的转轨,作为“清醒”知识分子的余杰,一种人文指令的召唤与使命感迫使他用比来记述、评析几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问题,其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建构自由民主的生态环境下的启蒙作用等重要命题。通观全书,凡是涉及到例如治国、文化突围、社会结构的篇章占据了绝大多数。余杰是抱有悲观的心态同时以殷切的期望来写这本书的,虽然他还不到30岁,虽然这还不是社会强加给他自身的使命。

很多事是难以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的,就像批判杨朔散文的一段中写到,优秀文学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容纳思维结构的多元,在为人为文的过程中以思想不断伸发出来的闪光点相纠结、碰撞乃至融合最终创作出好的作品。《火与冰》大致是遵循了这样一点,但由于是评论性散文,不会将文章的构架经营得过于精心,所以在主导性文化批判上就显得颇见功力,不管是针砭时弊还是哲学反思,都从本质出发对很多习以为常甚至略显僵化的人文概念进行了重新体认、界定甚至批判,原则只有一个,就是遵从人性,遵从民主与自由,拒绝功利,拒绝口是心非。

这种确实有点桀骜不逊的态度自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风气之后就很少见了,尤其是在一个各种利诱迫使现代人丧失本性的现实之下。文学从各个时代来说都像是苏格拉底那样的牛虻,没有警醒力的时代必然会灭亡在铁屋子样的炼狱中。

余杰毕竟是有些太激进了,然而这种振臂高呼迫切要求改造中国的心情是纯正的,根源于当代先进知识分子的道义良知,无论如何现今的中国是缺乏健全和公正理性的,倘若这一点不妥协也没有了,舒服的是官员的耳朵,而麻木的将是民众的心智。

冰与火观后感【篇3】

非常非常棒的关于北欧文化的书!

直译近乎完美的人:北欧奇迹的真相,被三联翻译成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颇有中古神秘感。作者不是简单、浅薄的的游记描述,而是结合历史背景、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当地人(或他国人)的采访沟通,描述五个看似类似,实则各有千秋的北欧国家浮世绘。

图二是Jentalaw,是认知北欧国民性的一把钥匙---低调,不鼓励炫耀;图三提到的安全、务实、共识、调和、社会凝聚力是整个北欧社会幸福的表现,图四+五+六则是持续幸福感的来源--主宰自我。图七+八则描述挪威丹麦因福利过高带来的问题。

在中国现在越来越像美国的今天,消费主义盛行、贫富差距夸张、被尊敬的内敛已变成张扬,其实这也是大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甚至连作者也承认北欧也越来越美国化。读读北欧的故事,国家禀赋差异巨大,但落实在个人身上-----追求内心的幸福感、社会公正、教育机会均等都是一致,甚至精英治国理念、整治化解金融风险上,大家都是一样。

国家的共识远大于差异,差异只是历史留下的遗迹。在离开北欧10年后偶遇这么一本奇书,感觉好温暖。

冰与火观后感【篇4】

我是第一次读余杰书的,在此之前。虽然久闻大名,却一直没有时间可以静静地坐下来,认识一下这位北大怪才。我并不因此而感到惭愧,如同刘震云的小说一样,生活本来就漂洒着一地杂乱的鸡毛。回首走过的大学生涯,我周围的人也都和我一样,为了觅得干干净净的"一椎之地",而在对鸡毛的拍拍打打中忙碌完了学业;而另外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坐在满地鸡毛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以为,是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的革命传统。

余杰的导师,钱群理教授爱把余杰称之为"90年代醒着的,要前进的,极少数青年中的一个。"不管这样的评论是否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余杰作为一个"思想者"的特点。余杰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其他什么,甚至不是文学家。在我眼时,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思想者。他从来都是"醒着的",关注的目光投到了社会林林种种的各个层面。哲学家应保持绝对的冷静、严肃,对外界一切现象都不为所动,摒绝七情六欲,身上的每一根肌肉,每一个细胞都正常跳动,运转......至少,这是古往今来,中国大凡以哲学家自称的人应有的一种态度,佛的"虚空",道的"无为",儒的"以物观物",一切无不如此。

但余杰做不到这一点,他太多情,太多诗人气质,所以思想的结果往往流于感伤,流于痛苦。在余杰的身上,有70年代青年的老成,有80年代青年的热情,当然,也有90年代青年的焦躁和阴郁。余杰不是一个冷静的人,他的身上,有着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有着阮籍"率性而为"、"长歌当哭"的疏狂;有着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寞。郁达夫的感伤,北岛的愤怒,顾城的偏激在他的文字间随处可见。他的另一本文集叫《铁屋的呐喊》,仅看标题,就可想见作者的心情。

余杰不是一个诗人,但我更愿把他看作一个诗人。

无可否认,90年代也许是个经济的时代,信息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诗歌的时代。余杰在《火与冰》里,更这样直接地指出:"歌德说过,先有人的堕落,然后文学堕落,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文坛现状。"

什么是人的堕落?当一切都向着地位、金钱看齐的时候,文学值几何?文学家又值几何?有一个笑话说,北京王府井的一张广告牌掉下,砸死了十个人,其中九个是作协,一个是文联。这也许只是一个笑话,但在文学失重,而各种各样的"作家"、"文学家"却多如牛毛的今天,文学又拿什么来引起别人的关注?的确,一方面市面上的新书如雨后春笋地出来,充分展现着90年代信息业、出版业的兴盛发达。而另一方面,却是观者寥寥,门几罗雀。这种畸形的现象只能说明一点:原来文学中让人震颤的、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东西消失了。

王朔有句时髦话,作家是"码文字的"。既然是"码",当然只是一大堆方块文字。其中,众多所谓的"后现代"、"超先锋"的诗歌就是这方面典型。

许多老一辈"码文字的"总是感叹90年代的青年蔑视权威,骨子里有着种根深蒂固叛逆性。也许,余杰算这方面的典型。他对那些"位高极尊"的"老作家"们是这样评价的:"功成名就,弟子们恭恭敬敬地抬着轿子。他们还在写作,回忆那些琐碎的像小草一样的旧事,并且对现状发些不痛不痒的议论......他们的下半身(生)靠上半身(生)煮着吃,吃得津津有味。许多年前,他们的创造力便全部消失,他们的晚景并非由晚年的成就来支撑......"也许,余杰激烈的说辞有些偏激,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时下有多少的"权威"作家在下笔前曾扪心自问过,他写的就是他想说的?

当然,这之间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老巴金一身写过无数的集子,但以《真话集》命名的也就那薄薄的一本,可想而知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作家要说真话的艰难。

余杰是真诚的,所以他对此愤怒的无以复加。

"真诚"并不是90年代一个让人激动、自豪的词眼。相反,和它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一些诸如"傻冒"、"呆子"之类的评价。在时下大多数人眼里,真诚的人都是脑子里多多少少有点"贵恙",浑身上下都透着傻气的人。

余杰是真诚的,他绝对相信,只有真诚的人才有真诚的文章,只有真诚的文章才有永久的生命力。他欣赏李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欣赏李贽的真性情。李贽是个厌恶一切虚假的人,在文学创作上一贯主张作家要有一颗"童心",他说:"童心者,真心也,是非一念之本心。"他认为只有儿童的心才是真诚的,好的作家,就应该时时保留自己那颗如白纸般纯洁无瑕的"童心"。

当然,时下倘若说哪一个作家有"童心",不亚于说一个天方夜谭的笑话。甚至,说远一点,有"童心"的儿童又有多少?在各种各样环境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在迅速的老成化。漫步于闹市的街头,从一张张卖冒卖花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儿童的笑脸上,你能看到多少的"真诚"?"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是一首久远的儿歌,久远的如同让我们现在去回想古罗马的流浪诗人,在大庭广众的街头高声弹唱的情景。

同古罗马一样,泱泱华夏自古被誉为诗的国度。发真情,写真感,更从来就是诗文创作的不二准则。早在《毛诗·序》中,就提到:"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指出诗歌应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志向的表白。

不仅写诗,古人作文也重有感而发,认为只有贯注着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和永存不灭的强大生命力。"文起八代之衰"的朝韩愈有著名的"养气说",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这种浩然之气,则正是每一篇文章活的灵魂。

遗憾的是,时下的文坛,有这种灵魂的诗文已越来越少了。

真诚,往往需要青年人一种血气方刚的勇气。但,绝不是所有的青年都具有这种勇气。

在比较中西方人的区别的时候,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人张扬个性,而中国人则始终趋于一种共性之中。

的确,注重"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向以能把自己的个性隐于共性之中作为一种本领,甚至一种谋生的手段来看待。所谓"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也",是说为人处事,必须保持一种不上不下,不进不退的境界,这在治学上称之为"恬淡",在修身上誉为"从容",在立业上当然叫作"有诚府"了。

与这一切相反,倘若有人张牙舞爪,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便这种个性的表现方式是相当真诚的,也不为人所容许。这样的人是异端分子,在古代,轻则被摒弃,流放,如楚狂。重则五马分尸,油煎刀剐,如商鞅。中国传统的力量自古来就根深蒂固,一篇《愚公移山》脍炙人口,殊不知,撼山易,撼传统却难。世俗之情不可违反,祖宗之法不可更改,谁敢出格,谁就是出头鸟,必将众叛亲离,下场极惨,这是几千年古代史的一条公理。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屈于传统思想、学术、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不敢轻越雷池一步,我以为,仍是当代中国人的一条劣根性。有对传统的怀疑,才有新的进步。西方出了个哥白尼,才有了中世纪黑云中的一道光口。时下的国内学术界,尤其是人文学科方面,最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对传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怀疑,甚至是反叛精神。

余杰敢于怀疑、否定众多在学术界奉之为"金科玉律"的公理,敢于将批判的矛头对准那些已被"神化"了的权威身上。姑且不论他观点、思想偏激与整否,仅这种勇气,这种精神就实在是难能可贵。

很少有人能像余杰一样,把想说的话如此淋漓酣畅地说出。这之间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曰"指鹿为马"。明明是鹿,相马专家伯乐却充分肯定它的日行千里,说它是骏马,而作为"门外汉"的自己,即便再怎么也觉得像"鹿"不像"马",但你敢说出吗?你不怕和权威唱反调的结果?于是,鹿成了马。二曰"三人成虎"。明明是猫,但前面的几个人出于种种原因,或者本来就想唱反调,硬说它是老虎。跟在后面的你还对自己的眼睛有信心吗?这样犹豫的结果是你相信自己看花了眼,"要不怎么别人异口同声说它是老虎?反正跟着大伙儿没错......"于是,反调成了正调,猫成了老虎。

时下的文坛,很多本来着实不敢让人恭维的作品,出笼后却赢得一片赞誉,我以为,就因为多数读者有"指鹿"或"成虎"的心理障碍,前者是自卑,后者是盲从,同样的结果是都丧失了自信的勇气。

皇帝的新装从古至今屡不鲜见,但今日的国内文坛,除了余杰,谁还有勇气像那位可爱的孩子一样,开口说NO?

冰与火观后感【篇5】

世间好物不长久,彩云易碎琉璃脆。在乱世纷争之中,无论是出身低贱的平民,还是权倾一时的王侯,都逃不出命运的桎梏。

本书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架空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塑造了无数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角色。

尤其让人动容的是,书中体现了浓厚的命运主义色彩。许多让读者以为是正面的,不会轻易死去的角色,却因为自身性格或者其他原因的缺陷甚至只是因为运气不好,而遭到了死亡的厄运。

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能感到生命的无常与无奈。你 不由得觉得,人的命运很难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常常被外界事物所主宰,所裹挟,陷入身不由己的运命漩涡之中。

冰与火之歌的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适可而止,而不是突出超自然的力量。读者或许记得,《魔戒》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但对魔法的描述却很简略,也很少有壮观的魔法画面,就连巫师甘道夫也不怎么使用魔法,而更多的是使用像常人一样的肉搏战斗。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正是由于作者自身强大的文字能力,当一个非常正面的人物遭遇惨剧时,往往有精巧的事先铺垫,从而不显得突兀。而一个前期非常反面的人物,在后期中反而能峰回路转,显示出他充满人文关怀,值得读者喜爱的一面。

在命运的洪流之中,我们能够把握的是什么呢?我们能够追寻的是什么呢?也许不过是无悔地过好每一天而已。

冰与火观后感【篇6】

而与其文学功底相比毫不逊色还有其对于这个故事的构思,姑且不提那几乎可以凌驾于任何一部巨著之上的登场人物数量,光是那能够吸引读者持续阅读下去的纷繁复杂的情节就已经让人感叹作者的驾驭能力了。鉴于这部作品的长度与其情节的错综复杂,在此就不花费时间赘述故事的内容了,唯一想谈的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一个特点。当史塔克公爵在一部曲《权利的游戏》中被冠上叛国罪而被斩首的那一刻,或者是更早的当年仅八岁的布兰被从塔楼上抛下去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明明觉得不应该会发生这样的情节,但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而且无法让人产生任何一丝突兀的感受,就好像理应是这样一半。一开始,我将这种情感定位在了意外,但却无法完整地解释出那种感受,直到两年前,当冰与火的正版开始在国内发行时的宣传词映入眼帘的刹那:残酷的盛宴。对,没有比“残酷”更适合来形容这部作品的词了,重温了《权利的游戏》的我当时如此想道,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各自的挣扎与救赎,死亡与不幸会平等地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只要冰与火之歌仍然唱响着……正因为残酷,所以真实,正因为残酷,所以意外。迄今所看过的任何一部小说的套路在冰与火中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它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就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

在每一部作品中,通常都会存在一个让我喜爱的角色,《冰与火之歌》也不例外,琼恩·雪诺,就是那个孩子的名字。

初期注意到琼恩,是因为他的姓氏,雪诺,十分的美丽,可是却没想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姓氏却是专门给与那些在北方出生的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的孩子的,也就是所谓的私生子。拥有一个像艾德·史塔克公爵那样讲究荣誉责任的父亲对于琼恩究竟是祸是福,这很难说明,史塔克公爵的认真负责,使得琼恩拥有了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们经受同样教育的机会,但是却更添了他的悲哀,无论剑使得再好,头脑再优秀,他仍然是雪诺,不是史塔克,这样的现实促使着他拥有了比同龄人更成熟的思维。在《权利的游戏》中发现冰原狼的那一幕,为了实现幼弟布兰的心愿也为了拯救那五只丧母的幼狼,琼恩如此说道:“史塔克大人(琼恩对于父亲的称呼),这五只狼崽中有三只公的两只母的,而您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冰原狼又是您的家徽,这注定着您的孩子将拥有这些狼崽。”书中布兰对此的形容为:此刻他全身心地爱着他的私生子哥哥,因为他是将自己排除在外才能够正好凑出同样的数字。当史塔克公爵询问琼恩他难道不想要一只狼吗,琼恩立马指出自己并不是史塔克,那样的决绝,那样的自然,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喜爱上了琼恩,那个善良可怜的孩子。琼恩同样也是个十分坚强有想法的孩子,当他察觉到即使他继续留下来也无法做出任何贡献,甚至无法成为辅佐下一任史塔克公爵他的异母哥哥罗柏的家臣时,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加入了守夜人——那个驻守长城边际的黑色集团,这对于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来说是极其残酷的抉择,直到后来史塔克公爵被杀,罗柏为了讨回公道自立为北境之王,那就更是如此了。第二卷《列王的纷争》中守夜人司令莫尔蒙和琼恩之间曾有过如此的问答:

“他们会给你哥哥罗柏穿上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你却得一辈子黑衣黑甲;他会娶漂亮公主为妻,膝下儿孙成群,而你不仅永远无法结婚,更别想生儿育女;罗柏高高在上,统治四方,你却只有做牛做马的份;别人骂你是‘乌鸦’,却会尊称他为‘陛下’;他不管干下何等无聊事,一律被世人吹捧上天,而你即便立下丰功伟业,也注定默默无闻。即如这些对你一点都不困扰,琼恩……那你就是个天大的骗子。你知道,我说得没错。”

“如果这些真能对我造成困扰,我这个私生子又该怎么办呢?”

“你觉得呢?身为私生子,你该怎么办?”

“继续困扰,但坚守誓言。”

他就是这样一个坚强到令人心痛的孩子。不过,有的时候,我也会私下庆幸,庆幸他只是一个私生子,庆幸他加入了守夜人,因为这样他便不用被卷入那令人发指的权力游戏的漩涡之中,在第三卷《冰雨的风暴》中罗柏死去之后,我更是如此坚定地相信着。即使守夜人再怎么艰辛,即使长城外有着再危险的敌人,都比不过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的险恶,只希望他能够在远离权利欲望的地方坚守着他的信念。可是在《冰雨的风暴》中,不安定的因素还是出现了,龙石岛上的王史坦尼斯·拜拉席恩找到了琼恩并向他许诺如果琼恩愿意向他宣誓效忠便能够让他成为真正的史塔克公爵,那一刻,琼恩迷惑了。作为一个孩子,他也不是没有憧憬过也许有一天临冬城将会成为他的城堡,而他将成为史塔克公爵,可是奇迹正是因为不可实现才会被称为奇迹。尽管在这一卷中,琼恩最终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但是我相信,迷惘过后的他仍然会是那个琼恩·雪诺,而不是琼恩·史塔克。

冰与火中让人疼惜的孩子还有很多,艾利亚、布兰、丹妮莉丝、罗柏……他们都是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被迫长大的,唯一的期望只有希望其中仍然生存着的孩子们一路走好,死去的孩子们也能获得最终的安息——即使这是一个再难达成的悲愿。

迄今为止,《冰与火之歌》的英文原著出版到第四卷,而中文版则才到第三卷,终端还很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在阅读《冰与火之歌》的这条道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终末的降临。

冰与火观后感【篇7】

冰与火之歌这名字之前看到过很多次,但是每次都被它后面紧跟的几个字打消了兴趣:权利之争。在我看来,作为一部西方魔幻题材的作品,却以政治斗争为核心,这不免太乏味了点。我想多数看西幻的人都比较期待那些龙与魔法、英雄与传奇、战争与史诗一类的场景吧,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在现实中都已经看得很多了,又何必到幻想故事中继续看呢。不过,这两天看完了电视剧的第一季,发现我的想法或许还是有些偏颇了。

这两天闲来无事把第一季全下下来看了看,虽然中间有些地方感觉有点跳跃,但是总体还是很不错的,毕竟这只是一个宏大故事的开端。

开始的两集很不错,神秘的异鬼、黑衣的守夜人、长得略像菠萝(吐槽下)的龙蛋等,都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然后转到临冬城,古老的城堡、身着铠甲的骑士、国王与贵族领主等,也都是常见的西幻的一些必要元素,视觉上的效果也都非常不错。但是到了中间,艾德史塔克去了君临城做宰相,各种势力开始明争暗斗,我开始觉得枯燥无味,怎么像是看到中国宫斗片的影子?尤其是艾德公爵所表现出的政治素养的缺乏,甚至可以说是天真,让我很无语:出身于古老家族的公爵大人在政治上真有这么低能?另外,中间有些跳跃的地方让人不知所措,比如一些新的支线人物、剧情的出现显得很突兀,完全没有过渡,我只能理解为电视中很难对小说中的大局情况进行展现。

不过,看完了之后再回味一下,觉着其实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起码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可以看很久,总比电影短短两三个小时来的爽些,哈哈。另外,突然想起那句老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想来即便是西幻故事里,人也肯定是主体,所以也难免会有政治斗争。但是其实还是希望多看到一些比较西幻特有的富有想象力的东西。(恩,也许小说里的描写会有些不一样吧,回头去看小说了)

再说下剧集(小说)里面的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吧。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异界,一个曾经有龙与魔法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新奇与幻想的世界。其次,故事有多条主线和支线,比如:王位之争、异鬼入侵、野蛮人袭来等。并且具有多人物视角,包括buster琼恩雪诺、little布兰史塔克、'boy'艾丽娅史塔克、True Dragon丹妮莉丝坦格里安、half-man提利昂兰尼斯特等等。这样的设定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故事内容,并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然后,虽然故事的发展还是有很多西方历史事件的影子,但是其本身还是显得非常紧凑合理。

最后再感叹一句:什么时候国人能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吾辈就算知足啦。

冰与火观后感【篇8】

本来是打算读小王子的,结果还是决定看《冰与火之歌》,想来还是《冰火》我更想也更有兴趣看。不过《冰火》确实太多了,我也只看了部分,并没有把出版的全部看完,所以也就对我看的部分发表一下感想了。

对于冰火,第一次看她,惊讶的是每一章节是以一个人做主线而写的,整个章节围绕一个人物展开,对我来说是前所未见的。稍微看了一些之后,对于里面繁杂的人物关系和复杂的人名我真是要崩溃了!

看过之后,这个给我的感觉是中世纪欧洲为背景结合异鬼等神秘魔法创作的奇幻小说,不仅仅是小说那么简单。从中看到的是战乱时冷漠的人性,处处散布的危险,每天每个人为自己的性命担忧;是一帮只懂得享受的贵族对发生在长城上的异鬼苏醒一事的嘲笑不相信,只顾得获得权力把国家握在手中,却忘记得到人们的拥戴才是真正拥有了国家。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侏儒提利昂兰尼斯特,以及风暴降生丹妮莉丝坦格利安。

对于提利昂,最初的好感是他在随劳勃造访临冬城时的晚宴时,他找到了琼恩,对他说的那句世上的人都将侏儒当做私生子,但不是所有私生子都是侏儒,在打开门那一刻他显得如此高大。之后代替他父亲做首相时,将国王之手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不光能完成分内之事,又探求着事情的真相,守卫君临保卫国王的安全。结果因为是侏儒,因为他父亲,因为所有人都不站在他这一边。他被遗忘,被抛弃,被诬陷成杀人凶手。当他终于看明了一切,毅然决然走上自己的路,杀死了父亲,逃出来束缚,挣脱开枷锁。

丹妮莉丝有悲惨的身世,她是被覆灭的王族仅有的两个幸存者之一,而他的哥哥又一直在做着复兴家族的白日梦,疯狂而且残暴的对待他。当她被迫嫁给了马上民族的王,摆脱了哥哥的魔爪,期许能过上幸福生活时,丈夫死去,臣民离散,又跌落人生的谷底。但她却在焚化丈夫尸体时孕育出了已经灭绝的龙,决定走上回到维斯特洛大陆的路,开始了对各个城邦的征服。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购买无垢者军队后,下达了杀死全部奴隶主,但不要伤害老人小孩的命令,解放了奴隶。又对无垢者们说我给你们自由,有人愿意以自由之身为我而战吗?时所有人选择了追随。因为背负了太多的伤痛,所以她决定把每一个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每一位坦格利安降生时,神都会抛出一枚硬币,一面是千古明君,一面是残忍暴君。丹妮莉丝用善良征服了我。

大概就是这些把,马丁爷爷挖了太多的坑,情节也扑朔迷离的,估计等到最后结局时才能完全理解吧。

冰与火观后感【篇9】

一眨眼,又到年底了,我又大了一岁了,过年真好玩,看春晚也是其中的一项,这次春晚比去年的好,有许多新奇的地方。

我想来评评《冰与火》。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赵丽,还有一个是张权,节目主要是让我们见识一下力量的极限,实在是太精彩了。这一对拍档,配合得相当默契,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你能用一只手,抓起一个人吗?你能靠两只手,支起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t字形吗?这还不算什么,最厉害的有两个动作,他俩站在一行,女演员转了一个身,手一拉,背到了男演员的头上,成了一个i字,还把其中的一只脚拉平,在任何防护措施都没有的情况下,她居然不会掉下来。唉,绝对牛。

还有一个动作想必大家都知道,男演员张权躺了下来,他们俩手抓手,突然,赵丽来了180°旋转沉了一个l形,过了一会儿,张权居然慢慢把手放平,又抬起来,这可能吗,一个人的比例能举起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吗,场上掌声不断,这是力量的极限吗,太厉害了!

看了这节目,我大开眼界,我知道人的承受能力是比想象多出很多,我喜欢这节目。

"冰与火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