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4.05

[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合集7篇)。

当我们经历过非常重要的事情时。都需要我们去表达一些最真挚的感言,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精彩瞬间,一篇感言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给大家分享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篇1)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在为之振奋的同时,更深感责任与担当的压力,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念、为民奉献、务实创新,在奋进新征程中答好组工卷。

在坚定信念中激发“新动力”

在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由衷自豪的同时,我将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把党的二十大绘就的伟大梦想新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作为组工干部,将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上作表率,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信仰越学越坚定、立场越学越牢固。

在为民奉献中凝聚“新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为基层组工干部,下一步将在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排查” 活动,充分掌握民情民意、民需民盼;抓落实解难题,办好发展关键事、基层困难事、群众关心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注重基层党务干部专业化建设,不断满足新时代基层发展需要、治理需求。围绕“五常两聚”要求,在建好的基础上用好党群服务中心,让党组织阵地成为党员群众想来爱来的“红色家园”。

在务实创新中营造“新气象”

我们党百年奋斗征程,是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改革的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意识,“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姿态,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自身岗位,做好人民勤务员,不负组织嘱托不负群众希望。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篇2)

踔厉奋发 砥砺前行 全力做好全省地质勘查工作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全省地质勘查工作,结合工作实际,体会如下。

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为我省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能源资源保障事关国家安全。能源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据《全球矿产资源形势报告(2021)》统计,2020年全国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原油5.42亿吨、天然气1.02亿吨、铜精矿2177万吨,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中,除天然气、钼和钾盐外,对外依存度均超过65%,给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严峻挑战,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二)能源资源保障事关国计民生。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关键发展阶段,我国90%以上能源、80%以上工业原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产资源,国民经济发展对大宗紧缺矿产资源需求仍将高位运行,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仍然呈增长态势。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事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

(三)能源资源保障事关我省经济发展。一是我省矿业经济占比高。据统计,2020年我省矿石开采总量5.85亿吨、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1342亿元,均位列全国第四位;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矿山采选冶及相关矿产品加工等矿业产业链合计营收1.09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8.3%。二是我省经济发展对矿产品需求量大。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增长高达159.5%。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100万辆,其中我省的产量占比将从目前的7%提升至20%。

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我省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的形势

(一)充分认清我省矿产勘查具备进一步突破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发现矿产地132处,其中大中型59处,超额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任务。“淮南煤田潘集煤矿外围煤炭详查”成果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找矿成果奖;“宣城茶亭地区铜矿勘查”等8项成果被自然资源部评选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安徽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预测,我省煤层气、煤炭、铁、铜、金等矿产仍具有较大找矿潜力,随着深地探测等勘查技术不断创新,有望实现找矿新突破。

(二)充分认清当前我省矿产勘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认为我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取得较好成果,矿产勘查暂可不必放在突出位置。二是动力需求不足。受权益金制度改革影响,矿业市场收紧,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不强。三是资金投入不足。2013年至今,全国矿产勘查年均下降20%左右,我省连续9年勘查投入下降,难以满足找矿突破需要。

(三)充分认清我省矿产勘查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成矿地质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省成矿地质条件总体较好,但受区域地质演化影响,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复杂多样,天然气、页岩气、铀、稀土、锂、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尚未实现找矿突破。二是地质找矿难度逐步增大。我省开展地质工作起步早,矿产勘查开发程度相对较高,新发现矿产地的难度不断加大,勘查资金投入找矿风险逐渐加大。三是找矿空间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矿产勘查空间受到限制,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需创新地质工作模式。四是勘查方法手段亟待创新。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矿产勘查向绿色低碳转型,勘查技术方法急需创新。

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提高我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一)统筹推进我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编制《安徽省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四个方向性问题。一是明确“找什么”的问题。重点围绕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煤系天然气、富铁矿、铜,以及锂、铀、离子型稀土等关键矿产为主攻方向,聚焦重点成矿区带。二是明确“哪里找”的问题。综合比选论证,在重要成矿区带上圈出9个国家重点调查区、10个省级重点勘查区,明确了9个主攻矿种的工作区。三是明确“谁来找”的问题。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和各类社会主体作用,全省一盘棋,共同推进找矿工作。四是明确“怎么找”的问题。成立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技术指导组,分沿江、皖北、皖南三个片区开展项目技术专家指导,精准推进重大项目攻关。

(二)加强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内动力。一是不断加大清洁能源勘查力度。深化两淮地区煤系天然气成藏富集机理研究,提升勘查开发关键技术水平,加快实施煤系天然气资源调查、勘查及重点科研项目,推进我省煤系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取得新进展;落实省局战略合作协议,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省芜湖-宣城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查工作;加大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二是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严格执行绿色勘查、绿色开采及矿山生态修复相关要求,鼓励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矿产勘查协调发展,减少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提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率,激发行业发展新活力。一是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具有较高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推进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合理布局。引导资源的规模开发,科学划分开发区域,充分发挥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和重点开采区的能源资源保障作用。三是转移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工业发展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压力。

(四)强化地质队伍和科技支撑,不断提升技术攻关创新力。

大力弘扬新时代地质工作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作用。加强深部矿床的找矿预测方法和勘查技术研究攻关。打造省级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篇3)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持续奋斗、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只有不忘初心,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传承不懈奋斗的精神,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党的理想信念都是激励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就是要把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自觉地把学习作为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坚持全天候、全过程的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的能力。

第二,要强化党性锻炼,坚定正确的党性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守党章,坚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用严明的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讲政治,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清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三,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参加实践是根本。坚定理想信念,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强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力主义而奋斗的同时,也要强调立足本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做起,才能把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作为具体的实践和当前时代结合起来。立足当前,是重点强调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事,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要落实在这里;衡量一个共产党员信念是否坚定,着眼点也要放在这里,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积少成多,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第四,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始终坚守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做到不动摇、不变质、不放弃。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对崇高理想的坚守,才使我们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要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现代化共同奋斗之中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关键时刻不动摇,危难关头挺得住,始终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高扬理想信念旗帜,以顽强意志不懈奋斗、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接续奋斗,去赢得新长征的伟大胜利。应当坚信,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继续前进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篇4)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二十大之后,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加以推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强基固本,坚持正风肃纪、严惩腐败,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篇5)

10月16日,是中国共产党党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日子!上午十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xx镇实验中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我们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在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得出的历史结论。

党指引我们挥洒着汗水和智慧无止境地追求,使我们成功成才的渴望梦想成真,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的个人价值和一代人的价值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丰收。就自身而言,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使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遇事眸色沉静,意志弥坚,要像先贤们一般不畏艰难,满怀激情。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先贤们的青年时期在起义、在战斗,在用青春和热血谋太平;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担当。当下,我们应守纪律、跟党走,英勇奋进谋幸福。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急躁,不可慌乱,不可自乱阵脚,因为在疾风骤雨下,也只能是绿肥红瘦,我们要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作为国家的后浪,我们要时刻铭记党史,时刻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篇6)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内涵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回顾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指出“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展望未来着重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结合近期在党校理论学习,粗浅谈谈对绿色发展的学习体会。

一、深入学习领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第一,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机构成。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与时俱进。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创新性地传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第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绿色发展。加强绿色发展的建设和保护,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

第三,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支配下,环境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污染物大量排放,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如果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如何在确保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进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资源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责部门之一,推动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是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增强了我国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但绿色发展毕竟是一场深刻地生态文明变革,之所以是深刻地,就在于它从理念到实践、从经济发展到生活方式、从城市到乡村,都必须完成艰难的绿色转身。当我们在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还要不要坚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9年就已经给出来答案,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绿色发展,既要考量一城一地一企的得失,更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做选择,这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我们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过程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也不容再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统筹生态建设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两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为关心、强调最多的“国之大者”。但一些地方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产生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争地”现象。如占用耕地造林绿化、挖湖造景等。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主要还是对绿色发展内涵把握不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稻田也是生态湿地和美景。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两者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应相辅相成,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挚肘制约。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关系,按照耕地优先序要求,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要尊重自然规律。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并严格依规划实施。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前提是科学,要依据国土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特别是要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更为长远发展,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出多次指示批示,要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城乡建设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转变。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土地资源流通,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统筹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四是严格落实绿色发展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作出系统安排,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法规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不力,有的是缺乏执行能力,有的是缺乏执行底气。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不能打折扣。一分部署,九分执行,不执行,再完善的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再好的蓝图只能是空中楼阁,再美的夙愿只能是镜花水月。执行的关键在人。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认知能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次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执行能力。这方面,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执行法规制度具有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执行的效果在严格。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要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不打折扣、不加选择、不搞变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彻底、不到位的要严格勒令整改或坚决追究责任,用监督检验执行效果。执行的质量在科学。良规是善治的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必须要以科学制定制度为前提,要增强生态文明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篇7)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顺应时代召唤、把握历史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十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也势必走得稳、走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博物馆作为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新时代新征程,博物馆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一、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认识生存家园的窗口,公众感受山水林田湖草沙魅力的桥梁。作为自然类博物馆,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自己的使命,结合自身专业专长,在工作中突出生态文明科学理念的传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向全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教育引导公众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搭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深刻领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履行新时代科普传播使命的能力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报告要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发展素质教育。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展示自然、传播科学”为己任,创新打造“科普送万家”活动品牌,把博物馆送到千家万户,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和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馆藏标本转化为科普的效率,精心打磨具有自然资源、地学特色,与时代契合,与大众需要相呼应的展览和科普活动。按照“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原则,确定了馆校科普教育课程共建、党员进社区、进商超、“大篷车”进革命老区、偏远地区以及“云”科普等服务模式。精心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巢湖龙说”科普课程、地质研学游、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博物讲堂、地博手工坊;面向社区和商超的“鱼龙驿站”科普站点;面向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以及面向大众的“云上地博”等服务。整合各类科普资源,打造自然资源科普联盟,优势互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合作模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三、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公众提供好的参观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必须更加自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窗口服务单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满意在地博”活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管理的首位,不断强化窗口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把为观众提供最优质服务作为思考问题、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完善开放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好体验。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