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忏悔录有感

发布时间: 2023.05.31

[荐]读忏悔录有感通用4篇。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荐]读忏悔录有感通用4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读忏悔录有感(篇1)

读了两天的忏悔录,令我不得不感叹,人老了,就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好的,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

卢梭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得不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很诚实的表明自己是一个好色的人,不管年少时还是成年时,他始终对于美丽的,内心高贵的女人抱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不管是某某小姐还是他的妈妈,他都是很喜欢的,而且到了一种痴情的地步。

他讲了很多不堪的事,他想借此来忏悔,借此来让读者更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小时候的他是很有才能的,这一点体现在他爸爸对他的偏爱,对哥哥的冷漠。可以说,小时候的他衣食无忧,简直就是一位花花公子。可是后来去当了学徒,被压迫,被剥夺了许多他以前能够拥有的一切快乐来源,他变了。变得很害羞,很腼腆,对那些能引起他的热爱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的珍贵,那么的诱人,可他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所以他只能偷窃。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是他的第一次,可正是有了第一次,才会有了后来偷酒,偷漂亮的不值钱的丝带。

妈妈对他的教导很重要,如果没有遇见她,他很难活下去,也很难有后来的发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妈妈也不再把他当成小孩看待了,可是卢梭一直尊重她,在和她相处的那段时间,他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神圣不可欺,他不再对她抱有贪心的想法。可是妈妈的变化,使他很愧疚,很后悔,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秘密。假如能一直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感觉该多好啊。时间过得总是十分快速,后来妈妈有了自己的男人,便把他冷淡了。于是,卢梭也只能离开。我想这是很明确的做法。

卢梭是个很热爱思考的人,也是很热爱学习的人。他很喜欢文学,对书本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开始结交一些有识之士,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开始,对音乐一知半解,被人嘲笑过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真的迷上了音乐,他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还试着写歌剧。尽管一开始总是被那些高人嘲笑和漠视,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不断的向上学习的能力,后来写的歌剧也越来越受人欢迎,这也为他赢来了名声和生存的胜利。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以前卢梭还没有成名的时候,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人很乐意接近他。可当他出名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恭喜他,为他感到高兴,反而疏远他,甚至诽谤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但他好像并不在意。我既然决定在独立和贫穷中度过不多的余生,就尽我灵魂的全部力量去挣脱舆论的桎梏,去勇敢的干自己觉得有益的事情,而不必顾及人家是怎么看的。我需要冲破的障碍,我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取得了尽可能大的成功,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我挣脱了友谊和舆论的桎梏,实现了自己的意愿,然而,我一面把那群自称大人物和贤哲的庸人的荒谬评论踩在脚下,一面却又听凭那些自称为朋友的人的空盒子,像小孩子一样被他们牵着走。他也很矛盾,也很困惑,但是他努力挣脱开,想为自己开拓一片自由林。他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我觉得任何人也无法左右他的思想,就算是现实的艰辛也不能让他彻底地投降。他的自由,绝对是无法控制的。

卢梭说过我曾长时间的探寻这种偏爱的缘由。我只能从产生这种偏爱的机遇里找出原因。我对文学日益爱好,因此对法国书籍,对法国书的作者,甚至这些作者的祖国产生了感情。他把这种原因归结为从书中汲取的思想。这也是卢梭越到晚年,他的作品就越受欢迎。我一本接一本的读书,读的都是法国书,这就培养了我对法国的喜爱,最后这种喜爱变成了任何力量也灭不了的盲目的激情。他看了很多的书,先是接受作者的思想,最后把那些思想和知识整理后变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后来要写文章的时候,他总可以先打腹稿,然后很顺畅的写下来。当然了,一开始总会有些难度。但是熟能生巧,慢慢的,他越思考,文章写得也就越好。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文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反复思考和提炼、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经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当我打开忏悔录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作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后来他一步步地把自己想要忏悔的,想要公布于世的事情都描写出来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交代。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假如要带着那么多的秘密进入死亡,也许会很不安心。既然我们是多么单纯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也要一丝不挂的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都会有一些过错,但是人就会有过错。更何况,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几个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自己的过错隐隐藏藏的呢?承认自己的过错,心也会得到解放的。

幸好,现在的我是一个敢于认错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的人,至少我很爱我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当初是多少的精子和卵子经过多么激烈的竞争才有的我,而我又在母亲的子宫里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的想出来见见这个世界,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了,难道我还要对自己躲躲藏藏?难道还要为了迎合时尚而忘记自己的真实面目?难道还要辜负当初的那份真诚的诺言?

不!我要好好活着,而且要活出色彩,活出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从小处做起。这句话,很小的时候就懂了,可是践行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我要好好珍惜每一个陪我走过人生道路的人,不管他们曾经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愿意接受他们。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我要好好珍惜每一路过十字路口的机会,因为那将是决定我命运的地点。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没有胆量说我有的是时间。

同时,我明白喜欢一件事情,原来是真的可以做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为了享受那种感觉,我要努力发展我的兴趣爱好,让生命更加有趣,为将来留多一份宝贵的回忆。

读忏悔录有感(篇2)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

读忏悔录有感(篇3)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读忏悔录有感(篇4)

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挟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开始卢梭就写道: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样迫切的言辞又怎能不让人走进他真挚、诚恳的精神家园中去呢?

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快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进教堂做弥撒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个令他产生好感的女性朗拜尔西埃小姐。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过三十年。步入壮年是时,他开始了个人的写作生涯,著书《爱弥尔》。可由于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还遭友人所害。凡此种种,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写书更写出了他善于释放的个性特质。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济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之伟。它不是小说。是串连卢梭回意的杂文集。而每一段杂文都是作者心灵轨迹的烙印.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gZ85.com

《忏悔录》是我接触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gz85.COm小编推荐

忏悔录读后感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忏悔录读后感【篇1】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看到一半差点放弃了,觉得有些无趣了。感觉奥古斯丁只是在借这本书,以剖析自己内心的方式宣扬教会,达到传教的目的。

直到坚持着看完一整本书,折返回来大略翻了一下,才又觉得并非如此。虽然全书确是在宣扬奥古斯丁对神的忏悔,对教会的皈依,但其中也不乏对共有人性的剖析与忏悔,令人警醒。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城。他的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对奥古斯丁的教育,还设法筹钱送他远游求学。奥古斯丁小时在塔斯加斯提成,后在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二十八岁时又前往罗马、米兰。

《忏悔录》相当于奥古斯丁个人的自传,剖析个人内心的善、恶、欲望等。关于幼年时偷梨子摘梨树的行为,奥古斯丁在文中写着:为了作恶而作恶。并非是迫于穷困,也并非是想尝尝梨的滋味,只是为了偷盗而偷盗,要的也只是偷盗过程的乐趣,只是出于所谓的朋友情谊。

来到迦太基,他迷恋戏剧和雄辩术。在剧场里,他发现人们愿意观看自己都无法承受的悲惨景象并为此伤心。难道人们追求的就是眼泪和悲伤吗?可是人人不都是趋乐避苦吗?戏剧打动观众,不是促使他们帮助受苦者,而是煽动他们可怜受苦者。编剧越是让观众伤心,观众就越是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过悲惨的生活。但可怜一下别人却大有乐趣,那么我们之所以喜爱观看别人的悲惨,或许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便没有可以怜悯的对象。

同情和怜悯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乐于去感到同情和悲伤。

同时,奥古斯丁还陷入了对雄辩术的狂热和对功名利碌的追逐。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教授雄辩术,教导学生们如何狡辩,如何挽救犯罪之人的生命,与爱慕虚荣和追求谎言的人们成为一丘之貉。

此后,奥古斯丁因朋支的劝说及自己希望去一个有口皆碑的地方教书,决定前往罗马。在罗马,奥古斯丁继续教授雄辩术,在家中招收了几名学生。他厌恶学生们贪图诱惑,双手沾满肮脏的钱票铜臭味,但他也热爱着学生,把他们看作加以改良的对象,希望能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业胜于金钱。

在摩尼教教友们的支持下,前往米兰的申请得到批准。在米兰,奥古斯丁彻底脱离摩尼教,皈依教会。在皈依过程中,他受到了金钱、情欲等种种诱惑。其中,最为让他摇摆不定便是情欲。一方面明知上帝才是真正的能找寻真理处,一方面又舍不得俗世的诱惑,这让他大为苦恼及愧疚。在米兰,他与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子订婚了,但她还要过两年方到结婚年龄。在这两年间,奥古斯丁屈服于自身的肉欲,便有了另外一个情人,在这之前他还和上一情人育有一子。或许他渴望的并非是婚姻,只是情欲罢了。不过在米兰,三十二岁的奥古斯丁还是皈依了教会,即使之前他因摇摆苦闷而放声大哭,拳打脚踢地发泄,感觉灵魂被割裂成两个部分,一在天一在地。

书,是没读透的,只是走马观花了一下罢了!许多思想与体悟也是不甚成熟的,或是还没沉下心来或是阅历不够。也许再过几年还可再看一遍,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忏悔录读后感【篇2】

捧出书来,看着一个个诉说的字眼,我仿佛看见了作者的往事,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把整篇文章贯穿......他在向我们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人的一生。

作者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与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这本自传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有时感到作者在写时是那么的激动,好像每一个字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要跳出书来说一个究竟。而有的却是那么的从容,只是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带任何杂念......我读出了他的真诚,不带任何掩饰。

这本书诠释了他的一生,他勇敢地揭开了那被邪恶污染的心灵,毫不吝啬地讲出了50多年的生活经历。我慢慢地拿起书,我拿起的不是一个人的一生嘛?那个风度翩翩的思想先驱的形象已经被埋没,换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孩子。

阳光落进窗,洒在一行字上: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这句话显得格外突出,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在准备写这本书时会是很纠结吧,他要显现出一个真实的他,一个没有克隆痕迹,原模原本的命运。一阵微风带走了我的思绪,飘零在草坪上的阳光,那么柔,像是这本书一样,好像没有了重量。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作者的命运。一片片场景在脑海浮想,那个夏日的晚上,卢梭的影子就在远方......

当卢梭风流倜傥一生后,这本书,成为了最美的回忆。

忏悔录读后感【篇3】

“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灵魂与肉体,如果不是二者同时在受苦,其中必有一个在受苦,这一个的良好状态差不多总会对那一个有所不利。”——忏悔

卢梭在《忏悔录》中仅以自己的名字为人所知,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伟大思想家的影响。

这本自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卢梭去巴黎谋生时结束,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卢梭诚实地叙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恶习和他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感情。

卢梭的坦率之所以对我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很多令人尴尬的事情,甚至盗窃,他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读者看。作为一名读者,我读下去会觉得很尴尬的事情,但他还是把它写了下来。

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来,始终是一种源自幼年丧母的而来的恋母情结。同样令我惊讶的是,华伦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竟能保持如此和谐。

在后来与乌德托夫人和圣朗拜尔的三人关系中,乌德托夫人对他的冷漠,我觉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谁能说他比当事人更了解他们的关系呢。

第一部分对风景的描写是整个自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卢梭能把风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围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峡谷岛,明亮清新的景色与之后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向往。

无论他受到怎样的迫害,卢梭丰富的精神世界始终支撑着他。他的才华和思想令周围人羡慕和妒忌,由于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他被社会视为异端。

从卢梭的软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来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围的人最坏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性格给他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带来了站在他身边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断卢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他的看法,但就从这样一个自传来看,一个人可以被称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的新想法,因为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丽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弃,被驱逐通缉。虽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这种磕磕绊绊的生活还是照样下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上幸福的。

忏悔录读后感【篇4】

“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这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言语。因为如果上帝真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声音必须通过某种“物”进行传递,但上帝还没有造物怎么会有“物”呢?说明上帝的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

上帝的言语是“永永不寂的言语,常自表达一切,无起无讫,无先无后,永久而同时表达一切,否则便有时间,有变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不朽不灭”。

也就是说,上帝创造的是静态的永恒,一切都已经被规定好了。而人类只能感受到流动的时间,我们感受到的过去是“过去的现在”,将来是“将来的现实”,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将来还没到来,也不存在。只有通过此时此刻的“注意”,过去和将来才得以存在。

时间不能通过物体的运动来衡量,因为圣经记载有人祝祷太阳停止,使战争胜利结束,太阳果然静止不懂,但时间仍在过去,战争在他所需要的时间中进行而结束。

可是时间确实是一种延展,这种延展究竟怎么度量呢?比如念一句诗,有长短相间八个音,每一个长音比短音的时间多一倍。度量的不是已经不存在的字音本身,而是固定在记忆中的印象。

“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我度量时间的时候,是在度量印象。”人的思想工作有三个阶段,即期望、注意和记忆。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作文现在,我的岁月消耗在呻吟之中。主,我的安慰,我的慈父,你是永恒的。而我却消磨在莫名其妙的时间之中:我的思想、我心灵的藏府为烦嚣的动荡所撕裂,直至一天为你的爱火所洗炼,我整个将投入你怀抱之中。

所以圣奥古斯丁崇拜上帝,上帝创造了不变的永恒,它是所有人的先知,它能气定神闲。而人类是短视的,永远为看不清的将来烦扰,所以人类要向上帝祈求,要臣服于更高级的上帝。

忏悔录读后感【篇5】

读《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的包养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读后感·这些对于自身阴暗面的记录,是我所感叹的。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对卢梭的了解进了一步,心里想法很多却无从下笔,阅读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再阅读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感触,也希望下周的读书笔记提升记录价值。

忏悔录读后感【篇6】

第一次与她单独在“一起”;在里昂睡街头的座椅;在天文台上研究各个星座;把时间消遣在自己的小屋中寻找治愈心灵创伤的药物——卢梭,一个叙述生活和成长的法国作家,一个让我敬仰的法国人物。

“我如今要做一件从前没有人做过,并且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这是懊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在政府和学界的乃至朋友的都背叛他时,他选择把自己的一生完整的写下来,让世人明白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的读到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直率、感性、热情的人,他从没有约束自己,只是放任自己的思想去完善自己的生活。描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没有隐瞒任何事,甚至是自己的爱情、、、、、、。他非常的骄傲但在骄傲中有多少的流露出了卑微的感觉,当我翻阅着这本记录了他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书时,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是充满了正义与光明的微笑,还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造成的社会对你的嘲笑,是啊!这两种都是笑,可你认为这两种笑是一样的么。那么你错了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微笑,那说明你改变了命运。可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嘲笑是,这说明你将一辈子被命运牵着鼻子走,就已经说明你的人生结束了。

在这位法国作家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人哪丑陋的一面,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一切的结果,让我明白,当一个人揭开他丑陋的面纱时,那张冷酷无情的脸是多么的可怕!

忏悔录读后感【篇7】

卢梭在书中充分地剖析了自己,他把自己的真实面貌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他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复杂的内心冲突和种种自相矛盾的冲动和感情。可是在他那对自己忏悔的真相背后,我看到的更是一个正直、高尚、细腻和脆弱的心灵。

由于幼年丧母,生活所迫,他小小年纪就离开故乡、亲人,徒步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在他当学徒时,他边干活边看书,是书把他的心灵引回到比他的职业赋予他的感情更加高尚的那种感情上来。他是个重心灵重感情远胜于重理智的人。在他一次次的旅行中,山峦、草地、树林、村庄还有清晨小鸟的歌唱以其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后悔没有写旅行日记。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们这位天才的幸福。田野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步行所带给他的那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快乐,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生所努力追求和向往的。

读卢梭我会无法入睡,读他我的心灵会为之震撼。我进入了卢梭的内心世界,于是,我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它应有的平静。因为我在卢梭的世界里找到了太多太多与自己心灵相符的共鸣!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卢梭叮嘱他的这本书要在他去世很久以后才能出版。可我相信伟大的天才卢梭就是有再强的心灵感应也绝对预想不到他的这本《忏悔录》给世人留下的财富和产生的价值。历经两百多年了,卢梭,我与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里,如果可以,我多想对你说:我为你悲惨的命运而偷偷地哭泣,我多么多么爱你伟大而纯洁的心灵。划过时代的巨轮,我能与你相拥吗?纵然你只剩下一付白骨或是一堆泥土,我也愿意拥你入怀,就像母亲拥抱自己疼爱的儿子,就像爱人拥抱自己亲密的伴侣。

忏悔录读后感【篇8】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荐]忏悔录的读后感模板


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服。或许我们应该将看法记录下来写进读后感里,这样更利于我们去理解作品的层次。您知道怎么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读后感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忏悔录的读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1】

捧出书来,看着一个个诉说的字眼,我仿佛看见了作者的往事,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把整篇文章贯穿......他在向我们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人的一生。

作者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与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这本自传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有时感到作者在写时是那么的激动,好像每一个字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要跳出书来说一个究竟。而有的却是那么的从容,只是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带任何杂念......我读出了他的真诚,不带任何掩饰。

这本书诠释了他的一生,他勇敢地揭开了那被邪恶污染的心灵,毫不吝啬地讲出了50多年的生活经历。我慢慢地拿起书,我拿起的不是一个人的一生嘛?那个风度翩翩的思想先驱的形象已经被埋没,换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孩子。

阳光落进窗,洒在一行字上: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这句话显得格外突出,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在准备写这本书时会是很纠结吧,他要显现出一个真实的他,一个没有克隆痕迹,原模原本的命运。一阵微风带走了我的思绪,飘零在草坪上的阳光,那么柔,像是这本书一样,好像没有了重量。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作者的命运。一片片场景在脑海浮想,那个夏日的晚上,卢梭的影子就在远方......

当卢梭风流倜傥一生后,这本书,成为了最美的回忆。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2】

“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这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言语。因为如果上帝真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声音必须通过某种“物”进行传递,但上帝还没有造物怎么会有“物”呢?说明上帝的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

上帝的言语是“永永不寂的言语,常自表达一切,无起无讫,无先无后,永久而同时表达一切,否则便有时间,有变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不朽不灭”。

也就是说,上帝创造的是静态的永恒,一切都已经被规定好了。而人类只能感受到流动的时间,我们感受到的过去是“过去的现在”,将来是“将来的现实”,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将来还没到来,也不存在。只有通过此时此刻的“注意”,过去和将来才得以存在。

时间不能通过物体的运动来衡量,因为圣经记载有人祝祷太阳停止,使战争胜利结束,太阳果然静止不懂,但时间仍在过去,战争在他所需要的时间中进行而结束。

可是时间确实是一种延展,这种延展究竟怎么度量呢?比如念一句诗,有长短相间八个音,每一个长音比短音的时间多一倍。度量的不是已经不存在的字音本身,而是固定在记忆中的印象。

“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我度量时间的时候,是在度量印象。”人的思想工作有三个阶段,即期望、注意和记忆。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作文现在,我的岁月消耗在呻吟之中。主,我的安慰,我的慈父,你是永恒的。而我却消磨在莫名其妙的时间之中:我的思想、我心灵的藏府为烦嚣的动荡所撕裂,直至一天为你的爱火所洗炼,我整个将投入你怀抱之中。

所以圣奥古斯丁崇拜上帝,上帝创造了不变的永恒,它是所有人的先知,它能气定神闲。而人类是短视的,永远为看不清的将来烦扰,所以人类要向上帝祈求,要臣服于更高级的上帝。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3】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有一晚他睡在欧洲的某条河边,看着对面的魅力的梯形花圃,气温刚好,他睡了难得的好觉,没有温床,却有大自然的美景陪伴,美哉。

他很喜欢周末去大自然中去赏美景。或者欣赏,或者咒骂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的开头他写道:就我这个年岁而言,我的智力比较地发达了,但判断力却欠缺些,我非常需要有人教我如何为人处事,因为几年的经验并没能够彻底根治我那浪漫的幻想,而且,尽管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我仍旧不很了解世事人情,好像我并未从苦难中得到什么教益似的。在此书里,我们只知道卢梭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卢梭是怎样的,却不知道。卢梭与伏尔泰、狄德罗、格里姆、以及诸夫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当时思想混乱、条理不清晰、急于为自己辩护、有精神错乱倾向的卢梭没法给我们详尽的描述,要真正评价这位伟大思想家,需要参考的书籍还有很多,但卢梭在法国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4】

读了部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对自己从小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回忆,对自己从小所作的恶进行了忏悔和剖析。如对他16岁时和小伙伴去偷邻居家树上的梨,他对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贪图这些果子,因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这些果子偷到后就丢掉,我偷窃只是为了品尝偷窃的罪恶感,享受犯罪的的乐趣。偷窃并不为东西本身,反而是为了从中感受一种乐趣,年少的人有这种心理也很正常。据说,国外有明星也喜欢到超市偷小东西,也是为了享受偷的乐趣,倒是蛮有趣的。有人说是明星变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态。而且从对这个事情分析来看也蛮有意思。在超市偷小东西,没被抓会有成功的感觉,被抓到了罚点款也够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几个钱。明星也挺会算计的。这种算计跟少年的算计一样。奥古斯丁说: 在这次偷窃中,我究竟享受到什么乐趣?难道是我在恶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吗?其实,原因在于我没有能力违反法律,我只想拥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乐,得到一种欺骗性的感觉,而且在犯罪之后还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种偷窃,很可能不会受到惩罚,即使受到惩罚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却大大满足了少年或者明星们的敢犯罪的感觉,获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乐感觉。所以这些看似无理或正常人看来不值得的事情,其实也隐藏着他们的一种智慧的算计。

奥古斯丁对自己少年透彻的心理还分析说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乐趣,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乐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恶,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为。哈哈,奥古斯丁真的是一个相当透彻的心理分析师,对自己少年的行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么合情合理。看过苏童的《刺青时代》,那些少年成立帮派,打打杀杀,甚至死都不怕,其实也有类似的心理,实际的物质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奥古斯丁分析自己是为了忏悔,为了让自己心灵纯洁,为了让自己彻底的心向天主。他为这段生活作了总结性发言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拥有正义和纯洁,在你左右才能享受无比安宁的幸福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就不再忧虑,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轻时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支持,误入歧途。 对奥古斯丁对自我的分析我还是很佩服的,不过我不喜欢他的结论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结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程,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奥古斯丁少年时的偷窃和反叛,从某个角度来是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也许他从小一番风顺,从小就听从母亲的教导,而且如他长大后那样心灵上皈依了万能和至善的主,也许奥古斯丁如许多人那样反倒一生默默无名,也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呢?也难以有这样一种透彻心灵的认识。

另外,对为什么少年常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我倒觉得,和奥古斯丁后来对自己的剖析和忏悔是人的一种相同的禀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种让自己成为世上独立无二的内在禀性。让自己成为一个跟他人不一样,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的人教导要努力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拉丁文,去做许多自己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他人为环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历经叛道的恶事,虽然为世俗不容,却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自己有胆量和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要求的自己。当他多年后又开始反叛自己,对自己过去的恶进行剖析,向天主进行忏悔,并留下文字。其实也是在向自己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可以成为自己,让自己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没有这样过的忏悔,自己认识到了,就勇敢的去做,这正在另一个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时的偷窃是表层的反叛,在浅层次上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中年后对自己的深刻剖析和忏悔,却是在更深层次的反叛,在深层次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独立无二的自己。

在奥古斯丁看来,少年时候的偷窃是犯罪和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却不这样看,他们都是一个人思想自由成长的一个历程。少年时的错误不是真的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忏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个人成为自己层次的深浅而已,也是一个人思想自由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些阶段而已。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5】

今天观看了马德、韩桂芝等一些腐败偏领导干部的《忏悔录》,感想万千却觉得难以表达,似乎自已也正像马德所诉说的那样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喘不过气来,只觉得有一团渗杂着憎恶、气愤、怜悯、惋惜、迷茫、无奈、感叹的多种味道的烟尘,弥漫在心中,怅闷和压抑交织在一起,真正的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名又一名曾经是发号施令,一呼百应,叱吒风云、身价百倍的高官显贵们,被国法无情地送上了断头台或失去了终身身由,不仅完全毁掉了自已的形象、人格和尊严,其害更伤及国家伤及社会伤及人民以及伤及自己的亲人,即使他们把泪哭干,把血呕尽来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也换不回来他们对国家、社会、人民、及亲人造成的损失,也挽救不了他们将要受到国法严惩的结果。

为什么他们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有着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他们根本就忘记了或是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过他们手中的权力是做什么用的,完全悖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惟一宗旨,领导者必须是人民的公仆;()权力是一种责任,有了责任心,才能掌好权、用好权;权力是一种付出,不是为了索取。,他们把权力看成了权利,置国家及公物及人民于不顾,千方百计以之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私利。他们变成了衣冠禽兽,表面看起来大公无私,其实他们就象老鼠一样偷偷摸摸,不择手段地盗取国家的财产,搜刮民脂民膏,做着见不得阳光的罪恶勾当。

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及容易被同样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这些人大言不惭地行贿,他们便恬不知耻地受贿,以丰厚的贿赂来交换不正当的特权,双方都有利可图,而他们的这种利益是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和不知有多少人遭受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痛苦之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明知如此,都视国家和他人的安危于不顾,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一幕又一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罪恶行径。例如那些以非法手段获得工程承包权的工头们丧心病狂,为了弥补贿赂的损失,用高造价及不尽合理的预算抽条减量、以次充好的手段建筑的危楼、危桥、危路等等,发生的一件又一件怵目惊心的悲惨事故,给无数无辜的人造成的伤害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身为领导干部,要严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要清政廉洁,一心为公,做党的好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并反反复复发动全党全国人民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学习党纲党章,开展树清廉风气,做自立表率活动,学习和领会八荣八耻;还多次组织机关干部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所有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教育全国人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但为什么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还会越演越烈呢?而且阵势之大不可测,织网密布,牵牵扯扯,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思想教育工作不只是流于形式,煞有介事地开几个会,夸夸其谈地表一表决心,挥毫泼墨地书写几万字的学习心得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往往一些领导干部在台上组织职工学习廉政教育,台下却孜孜不倦地以权谋私,以法乱纪。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真正从思想深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不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一旦筑成大错,悔之晚矣。

高墙内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忏悔者,他们感亦真挚,恨亦浓烈,悔亦深刻。那么在高墙之外的人们,特别是执掌权力的高官们,在观看了墙内的人声泪俱下的忏悔时,内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应该只是对他们咬牙切齿的痛恨吧?不应该只是为他们唉声叹气的惋惜吧?应不应该对照自已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做一次深刻的检查呢?会不会将自己的错误做一次彻底的检讨得改正呢?会不会将自己已经弄成的错误绳之以法呢?会不会真正醒悟自己错误的行为终是害人害已的呢?

我虽身不为官,但通过学习,也要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律思想,坚决不做违法的事,鞠躬尽瘁,本本份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也真心希望那些为官者能够十分珍惜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将这个权力真正掌握好,运用好,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颤用私权为已利,最后落得个作茧自缚。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一个无腐败的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前途才会有希望变得更加兴旺。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严肃党的纪律,离不开加强对干部的党性锻炼,更离不开防腐败的体制机制。而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从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能够达到万众一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6】

“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灵魂与肉体,如果不是二者同时在受苦,其中必有一个在受苦,这一个的良好状态差不多总会对那一个有所不利。”——忏悔

卢梭在《忏悔录》中仅以自己的名字为人所知,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伟大思想家的影响。

这本自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卢梭去巴黎谋生时结束,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卢梭诚实地叙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恶习和他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感情。

卢梭的坦率之所以对我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很多令人尴尬的事情,甚至盗窃,他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读者看。作为一名读者,我读下去会觉得很尴尬的事情,但他还是把它写了下来。

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来,始终是一种源自幼年丧母的而来的恋母情结。同样令我惊讶的是,华伦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竟能保持如此和谐。

在后来与乌德托夫人和圣朗拜尔的三人关系中,乌德托夫人对他的冷漠,我觉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谁能说他比当事人更了解他们的关系呢。

第一部分对风景的描写是整个自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卢梭能把风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围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峡谷岛,明亮清新的景色与之后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向往。

无论他受到怎样的迫害,卢梭丰富的精神世界始终支撑着他。他的才华和思想令周围人羡慕和妒忌,由于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他被社会视为异端。

从卢梭的软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来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围的人最坏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性格给他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带来了站在他身边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断卢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他的看法,但就从这样一个自传来看,一个人可以被称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的新想法,因为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丽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弃,被驱逐通缉。虽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这种磕磕绊绊的生活还是照样下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上幸福的。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7】

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天,低气压使我有些憋气,只能懒懒的窝在沙发上看书。今天终于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心中有些感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了卢梭。卢梭先后做过学徒、仆役、音乐教师、剧作家、作家等,还学过数学、音乐、化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没有进过专业的高等学府,通过自学和请教朋友也能精通各方面的知识,通过读书、旅行与深入的思考,成为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大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与文学家。

很多家长都早早的给孩子选择了以后发展的方向,我却不能苟同。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没必要非要在单行道上行走。所以,只要有条件孩子喜欢学又有精力学习的技能就让孩子学吧。孩子喜欢读的书也尽可能让孩子去读。

开卷有益,我始终认为孩子多读读书比多玩几局游戏要好得多。只要家长身先示范的引导,从小就经常带孩子去书店逛逛,到图书馆坐坐,每晚抱本书和孩子读读,讨论讨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从事哪个职业,干什么工作是现在很多孩子都迷茫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大学课程的选择。非常赞同国外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其实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历史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素养。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想要在学术上走的远根本就不可能。卢梭之所以能在哲学、文学等方面有那么深的造诣,与他深厚的各科知识基础和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要急于考虑专业,打好文化基础是关键。

但是,我很难理解写出教育巨著《爱弥儿》的卢梭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选择。卢梭曾经有过五个孩子,全部被他送到了巴黎的育婴堂。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也许因为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许不满情人的教育水平底下,卢梭把孩子送给育婴堂抚养。但是我还是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这就像现在有好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教不好,送到贵族学校或者请个家教就好了。还有那些国内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认为是国内的教育太严压制了孩子的天性,送到国外接受自由的教育,自然而然就好了。可是,在国内家长眼前盯着老师天天看着都不能好好学习,到了国外家长鞭长莫及,任其自生自灭,缺乏自律的孩子怎么能发展好呢?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方能教育好孩子啊!

不过,《爱弥儿》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育专著。虽说以前读过,今天禁不住再次翻看,很有必要反复阅读。让孩子自然生长,在实践中学习,确实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啊!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8】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9】

读了两天的忏悔录,令我不得不感叹,人老了,就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好的,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

卢梭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得不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很诚实的表明自己是一个好色的人,不管年少时还是成年时,他始终对于美丽的,内心高贵的女人抱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不管是某某小姐还是他的妈妈,他都是很喜欢的,而且到了一种痴情的地步。

他讲了很多不堪的事,他想借此来忏悔,借此来让读者更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小时候的他是很有才能的,这一点体现在他爸爸对他的偏爱,对哥哥的冷漠。可以说,小时候的他衣食无忧,简直就是一位花花公子。可是后来去当了学徒,被压迫,被剥夺了许多他以前能够拥有的一切快乐来源,他变了。变得很害羞,很腼腆,对那些能引起他的热爱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的珍贵,那么的诱人,可他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所以他只能偷窃。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是他的第一次,可正是有了第一次,才会有了后来偷酒,偷漂亮的不值钱的丝带。

妈妈对他的教导很重要,如果没有遇见她,他很难活下去,也很难有后来的发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妈妈也不再把他当成小孩看待了,可是卢梭一直尊重她,在和她相处的那段时间,他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神圣不可欺,他不再对她抱有贪心的想法。可是妈妈的变化,使他很愧疚,很后悔,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秘密。假如能一直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感觉该多好啊。时间过得总是十分快速,后来妈妈有了自己的男人,便把他冷淡了。于是,卢梭也只能离开。我想这是很明确的做法。

卢梭是个很热爱思考的人,也是很热爱学习的人。他很喜欢文学,对书本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开始结交一些有识之士,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开始,对音乐一知半解,被人嘲笑过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真的迷上了音乐,他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还试着写歌剧。尽管一开始总是被那些高人嘲笑和漠视,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不断的向上学习的能力,后来写的歌剧也越来越受人欢迎,这也为他赢来了名声和生存的胜利。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以前卢梭还没有成名的时候,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人很乐意接近他。可当他出名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恭喜他,为他感到高兴,反而疏远他,甚至诽谤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但他好像并不在意。我既然决定在独立和贫穷中度过不多的余生,就尽我灵魂的全部力量去挣脱舆论的桎梏,去勇敢的干自己觉得有益的事情,而不必顾及人家是怎么看的。我需要冲破的障碍,我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取得了尽可能大的成功,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我挣脱了友谊和舆论的桎梏,实现了自己的意愿,然而,我一面把那群自称大人物和贤哲的庸人的荒谬评论踩在脚下,一面却又听凭那些自称为朋友的人的空盒子,像小孩子一样被他们牵着走。他也很矛盾,也很困惑,但是他努力挣脱开,想为自己开拓一片自由林。他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我觉得任何人也无法左右他的思想,就算是现实的艰辛也不能让他彻底地投降。他的自由,绝对是无法控制的。

卢梭说过我曾长时间的探寻这种偏爱的缘由。我只能从产生这种偏爱的机遇里找出原因。我对文学日益爱好,因此对法国书籍,对法国书的作者,甚至这些作者的祖国产生了感情。他把这种原因归结为从书中汲取的思想。这也是卢梭越到晚年,他的作品就越受欢迎。我一本接一本的读书,读的都是法国书,这就培养了我对法国的喜爱,最后这种喜爱变成了任何力量也灭不了的盲目的激情。他看了很多的书,先是接受作者的思想,最后把那些思想和知识整理后变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后来要写文章的时候,他总可以先打腹稿,然后很顺畅的写下来。当然了,一开始总会有些难度。但是熟能生巧,慢慢的,他越思考,文章写得也就越好。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文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反复思考和提炼、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经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当我打开忏悔录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作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后来他一步步地把自己想要忏悔的,想要公布于世的事情都描写出来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交代。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假如要带着那么多的秘密进入死亡,也许会很不安心。既然我们是多么单纯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也要一丝不挂的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都会有一些过错,但是人就会有过错。更何况,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几个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自己的过错隐隐藏藏的呢?承认自己的过错,心也会得到解放的。

幸好,现在的我是一个敢于认错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的人,至少我很爱我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当初是多少的精子和卵子经过多么激烈的竞争才有的我,而我又在母亲的子宫里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的想出来见见这个世界,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了,难道我还要对自己躲躲藏藏?难道还要为了迎合时尚而忘记自己的真实面目?难道还要辜负当初的那份真诚的诺言?

不!我要好好活着,而且要活出色彩,活出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从小处做起。这句话,很小的时候就懂了,可是践行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我要好好珍惜每一个陪我走过人生道路的人,不管他们曾经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愿意接受他们。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我要好好珍惜每一路过十字路口的机会,因为那将是决定我命运的地点。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没有胆量说我有的是时间。

同时,我明白喜欢一件事情,原来是真的可以做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为了享受那种感觉,我要努力发展我的兴趣爱好,让生命更加有趣,为将来留多一份宝贵的回忆。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10】

卢梭的《忏悔录》创作于1774年,追述了他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卢梭一向善于描绘宁静幽雅的环境、悠闲平和的气氛。《忏悔录》就保持了这种风格:构思细腻巧妙,文笔轻灵脱俗,富有音乐感。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彻底爱上了一颗敏感赤诚的心。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忏悔录》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我觉得真实的卢梭是个激情澎湃却缺少理性束缚的人。感情真挚热烈,却疑心重重;生性怯懦,却无畏勇敢;要么过于高尚,要么过于卑鄙;有时是阿喀琉斯,有时是忒耳西忒斯;有时成为英雄,有时成为无赖。这些过于极端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竟然变得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人。读卢梭,其实就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忏悔录》很适合像这种觉得自己资质平庸,默默无闻,又害怕将来碌碌无为度过一生的人。当然,我也是这样的人,但是正因如此,我才对这本书感悟颇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卢梭说道:“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然而,我们这类人,拼命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踏入了向往的大学,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我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却在大学迷失了方向,被磨掉了锐气,从沉稳变得浮躁,要么堕落下去,要么急功近利。渐渐地我们不禁想到:可能这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小人物了。于是我们开始变得物质,变得琐碎,可以为了一点点利益挣得头破血流;我们开始尝试走捷径,不肯浪费自己的时间,梦想着一夜成名。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资质,不在于天赋。卢梭不是天才,他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没有敏捷的思维,写作对卢梭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对我来说,写作是极端困难的。我的手稿要屡经涂抹和修改,弄的乱七八糟,难以辨认。在发排以前,没有一部手稿不是我誊写过四五遍的。我手里拿着笔,面对着桌子和纸张,就是写不出来东西。”卢梭的成名之作《论科学和艺术》是在38岁时写出的,在此之前,卢梭默默无闻。年轻的我们更不能自甘堕落,小人物也有大梦想,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自卑和沮丧。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11】

《忏悔录》是让﹒雅克﹒卢梭颠肺流离的晚年生活的产物,一步真真实实的自传,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物。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纠结着到底要不要看下去,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完美的,但是在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光彩的时候该是有多大的勇气。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正直善良,很典型的文艺男青年,这些都源自于童年父亲的熏陶和关爱以及在乡村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也是敏感,悲观,愤世嫉俗的的愤青,这些就源自于父亲去世后回到城里后的经历。12岁开始学徒,师傅的蛮横专制,粗暴在无形中就使他染上了恶习,撒谎、贪婪、掩饰等等。可是就像孟子的性善论一样,卢梭的骨子里还是高尚、正直、敢作敢为的。在他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更高尚,更优越。他在控诉上层社会人的同时赤裸裸的表达了自己读底层人民的赞美。类似这样的文章很多,可是我觉得《忏悔录》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敢于正视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是龌龊的,就是龌龊的,是高尚的就是高尚的。现在这样压力山大的年代,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为人知的耻事,又有多少人会反省会深思会正视?不会,因为耻于面对。不用说大的方面,就如很简单的公交车让座问题,碰到老人了,有多少闭着眼睛装睡着的,我不相信他们在内心深处不觉得羞愧,要不也不会闭着眼睛了,他们知道自己是可耻的,可是又是自私的,胆小的,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如果这些人都在内心深处好好反省下,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次发生,可是依然是一次又一次,以至于自己都麻木了。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反省,保证自己下次不会,不要让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给自己的人生抹黑。卢梭是伟大的,在卑鄙的背后折射的是无上光荣与自豪。耻于面对自己的不光荣也是让人钦佩的,反省过后依然会受到尊重。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看到一半感受就出来,我也在反省自己,多少次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事,可当再回忆起来的时候依然觉得无言以对,是时候正视自己,学着是自己优秀。每次犯错了都要学会记录,改掉了就给自己个奖励,多年以后,看自己是否会为自己骄傲!

忏悔录读后感言1000字


感言是一种真诚的语言,是发自内心的,当我们面临一些重要的时刻时。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难忘时刻,如何写好个人感言?请阅读以下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言,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忏悔录读后感言 篇1

我在春节期间读了卢梭的《忏悔录》,越读到后面,我越是激动。这是个伟大而真实的灵魂!

这是卢梭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它不但彻底剖解自己,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还揭露他人的虚伪及上流社会的狡诈。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里,温柔美丽的母亲在她几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日内瓦优美的环境熏染了小卢梭。在16岁时,因父亲遭遇不公,卢梭被迫离开日内瓦,开始漂流。他做了许多临时工以维持生计。直到遇到华伦夫人,她与他过了10年幸福生活。之后他到了巴黎,做过音乐教师,写记员等。在他成名后,由于他的性格,他得罪了许多上层人物,这令他备受折磨!

我对卢梭的人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羞怯,崇尚正义与平等的人。他喜爱自然,欣赏下层人的朴实,极其讨厌上流社会的做作,尔虞我诈。他极其真切的对待每一个人,不愿轻易伤害一个人。当他受够了巴黎上层社会的压抑气氛,住到退隐庐时,众多巴黎知名人士攻击他假扮“清高”。卢梭极其反对压迫,不公正,他满腔热情的反击了他们。

卢梭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他受狄德罗之邀编写了百科全书中的音乐部分。他观察敏锐,感受力强大,同情民众,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共和。卢梭将他的热情化为《爱弥儿》,《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等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书。

卢梭在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丑陋。他说自己曾偷过老板东西,将自己5个孩子送到孤儿院,因害怕受罚而诬蔑一个品德良好的女孩。他极其坦诚的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写了出来, 并毫不掩饰的剖析自己。这样的做法,令许多人都自愧不如,包括我!同时卢梭也对许多人的丑陋面目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卢梭将这本书写成了活的,极具思想价值的人性批判书,影响了文学及艺术的发展。

我极其欣赏卢梭对民主,正义的追求!他像夸父逐日,坚持民主共和的政治。他是勇敢的斗士,启蒙先锋!他的思想引发了革命及社会变革。他不惧怕迫害,忍受病痛,享受孤独,与狄德罗,达朗贝尔,伏尔泰等进行尖锐的笔战。即使受法国,日内瓦,普鲁士等国的政治压力,他也不放弃自己的主张。

卢梭易受伤害,但又很乐观,坚信人类有光明的未来。《忏悔录》是划时代的作品,卢梭将自己赤裸裸的展现给世人,教一个人应如何生活,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

有幸读到卢梭的《忏悔录》,我知道自己将永远以他为参照,去修正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永远诚实,才会品尝到爱的滋味!

引用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来结束本文。他是人类进步星空不可忽略的一颗耀眼星辰, 照着人类的思想进步之路!

忏悔录读后感言 篇2

在这本简短的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现在认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无意义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围人空虚的生活,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理性推断获得生命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用文中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兽,下面是恶龙,而暂时支撑他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断。

我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勇气。在他当时那种“功成名就”的状态下,还能如此冷静、理性地剖析自我,并且全盘托出,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于托尔斯泰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确应该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无意义的分析。我不认为人终究要死去是虚无生命的证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它更大的价值。我同意乔布斯和钱穆的观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增加后来人的选择性。Makeadifference!

后来托尔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但是,旁观一位智者严密地审视自己、艰难地做出改变,亦给人启迪。

忏悔录读后感言 篇3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读后感言 篇4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忏悔录读后感言 篇5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忏悔录》,或者书名虽然不叫《忏悔录》,实际上也是《忏悔录》的东西。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忏悔录》(Confession)confession这个词,它在_的历史上经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罪过的,他就需要为自己的罪过来赎罪,来忏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洗清自己的罪过。它也可以转化为另外一层意思,通过确认、通过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转而颂扬上帝,转而颂扬神。

卢梭的《忏悔录》一开始就在谈自己干了哪些坏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祸于人,自己如何撒谎,但是他最后说来说去,好像想说的就是,就凭我敢把我干的脏事说出来,我比你们所有人都干净得多,何况我身上所有的坏的因素都是万恶的社会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这好像是卢梭的意思。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的意思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他好像因为自己出身贵族,因为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财富的最优越的环境,因而对俄罗斯的大地上苦难的社会底层、对于农奴阶层好像自己就抱有极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够摆脱种种沉重的痛苦和耻辱的感觉等等。

奥古斯丁《忏悔录》里面回忆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所支配,自己干尽了很多很多的坏事,虽然有些坏事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也不是特别特别的糟糕。比如他在回忆里说,小时候和别的小伙伴老要去偷别人家的梨,并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长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却对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没有兴趣,只想去把别人家的梨弄来吃。这好像是非常纯粹的为了干坏事而干坏事,所以他想起来好像觉得这样的事非常能够证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险的倾向。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一:世界和时间共存世界是和时间共存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时间,没有创造世界之前,无所谓时间,上帝是在时间之外的。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二:永恒的现在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永恒的现在。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三:过去现在未来那就是人的主观感觉可以分成记忆、注意和期待。他最终还是认为,时间的延展、时间的伸展最终还是思想的一种伸展。

忏悔录读后感言 篇6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

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

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

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告诉读者,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后来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他眼见“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对压迫他们的人”又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并且在这个国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联合在一起的疯狂攻击”,但他对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从苦恼的羁绊中解救出来”。

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他是十八世界里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生活的万千普通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样令人同情。读《忏悔录》这一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卢梭,品《忏悔录》这杯酒,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推荐]《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汇总8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推荐]《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汇总8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忏悔录》读后感 篇1

捧出书来,看着一个个诉说的字眼,我仿佛看见了作者的往事,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把整篇文章贯穿......他在向我们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人的一生。

作者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与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这本自传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有时感到作者在写时是那么的激动,好像每一个字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要跳出书来说一个究竟。而有的却是那么的从容,只是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带任何杂念......我读出了他的真诚,不带任何掩饰。

这本书诠释了他的一生,他勇敢地揭开了那被邪恶污染的心灵,毫不吝啬地讲出了50多年的生活经历。我慢慢地拿起书,我拿起的不是一个人的一生嘛?那个风度翩翩的思想先驱的形象已经被埋没,换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孩子。

阳光落进窗,洒在一行字上: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这句话显得格外突出,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在准备写这本书时会是很纠结吧,他要显现出一个真实的他,一个没有克隆痕迹,原模原本的命运。一阵微风带走了我的思绪,飘零在草坪上的阳光,那么柔,像是这本书一样,好像没有了重量。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作者的命运。一片片场景在脑海浮想,那个夏日的晚上,卢梭的影子就在远方......

当卢梭风流倜傥一生后,这本书,成为了最美的回忆。

《忏悔录》读后感 篇2

读《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的包养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读后感·这些对于自身阴暗面的记录,是我所感叹的。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对卢梭的了解进了一步,心里想法很多却无从下笔,阅读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再阅读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感触,也希望下周的读书笔记提升记录价值。

《忏悔录》读后感 篇3

今天观看了马德、韩桂芝等一些腐败偏领导干部的《忏悔录》,感想万千却觉得难以表达,似乎自已也正像马德所诉说的那样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喘不过气来,只觉得有一团渗杂着憎恶、气愤、怜悯、惋惜、迷茫、无奈、感叹的多种味道的烟尘,弥漫在心中,怅闷和压抑交织在一起,真正的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名又一名曾经是发号施令,一呼百应,叱吒风云、身价百倍的高官显贵们,被国法无情地送上了断头台或失去了终身身由,不仅完全毁掉了自已的形象、人格和尊严,其害更伤及国家伤及社会伤及人民以及伤及自己的亲人,即使他们把泪哭干,把血呕尽来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也换不回来他们对国家、社会、人民、及亲人造成的损失,也挽救不了他们将要受到国法严惩的结果。

为什么他们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有着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他们根本就忘记了或是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过他们手中的权力是做什么用的,完全悖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惟一宗旨,领导者必须是人民的公仆;()权力是一种责任,有了责任心,才能掌好权、用好权;权力是一种付出,不是为了索取。,他们把权力看成了权利,置国家及公物及人民于不顾,千方百计以之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私利。他们变成了衣冠禽兽,表面看起来大公无私,其实他们就象老鼠一样偷偷摸摸,不择手段地盗取国家的财产,搜刮民脂民膏,做着见不得阳光的罪恶勾当。

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及容易被同样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这些人大言不惭地行贿,他们便恬不知耻地受贿,以丰厚的贿赂来交换不正当的特权,双方都有利可图,而他们的这种利益是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和不知有多少人遭受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痛苦之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明知如此,都视国家和他人的安危于不顾,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一幕又一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罪恶行径。例如那些以非法手段获得工程承包权的工头们丧心病狂,为了弥补贿赂的损失,用高造价及不尽合理的预算抽条减量、以次充好的手段建筑的危楼、危桥、危路等等,发生的一件又一件怵目惊心的悲惨事故,给无数无辜的人造成的伤害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身为领导干部,要严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要清政廉洁,一心为公,做党的好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并反反复复发动全党全国人民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学习党纲党章,开展树清廉风气,做自立表率活动,学习和领会八荣八耻;还多次组织机关干部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所有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教育全国人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但为什么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还会越演越烈呢?而且阵势之大不可测,织网密布,牵牵扯扯,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思想教育工作不只是流于形式,煞有介事地开几个会,夸夸其谈地表一表决心,挥毫泼墨地书写几万字的学习心得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往往一些领导干部在台上组织职工学习廉政教育,台下却孜孜不倦地以权谋私,以法乱纪。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真正从思想深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不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一旦筑成大错,悔之晚矣。

高墙内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忏悔者,他们感亦真挚,恨亦浓烈,悔亦深刻。那么在高墙之外的人们,特别是执掌权力的高官们,在观看了墙内的人声泪俱下的忏悔时,内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应该只是对他们咬牙切齿的痛恨吧?不应该只是为他们唉声叹气的惋惜吧?应不应该对照自已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做一次深刻的检查呢?会不会将自己的错误做一次彻底的检讨得改正呢?会不会将自己已经弄成的错误绳之以法呢?会不会真正醒悟自己错误的行为终是害人害已的呢?

我虽身不为官,但通过学习,也要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律思想,坚决不做违法的事,鞠躬尽瘁,本本份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也真心希望那些为官者能够十分珍惜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将这个权力真正掌握好,运用好,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颤用私权为已利,最后落得个作茧自缚。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一个无腐败的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前途才会有希望变得更加兴旺。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严肃党的纪律,离不开加强对干部的党性锻炼,更离不开防腐败的体制机制。而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从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能够达到万众一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忏悔录》读后感 篇4

午休时,我坐在椅子上看《爱的教育》这本书。

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成为书中一角,尝尽了主人公们品过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他们身边的点点滴滴……

我要学习安利柯伸张正义的精神,他秉性纯朴仁厚,总在别人有困难时热情地伸出援手,他极富上进心,看见别人的优点,总会取长补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戴洛西一位受人尊敬的班长,他风度翩翩,很有才干,在各方面均出人头地。往往在犯错时,卡洛菲那种知错就改的思想总在我脑海中出现,正是他一直激励着我去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而柯礼智在搬运劈柴的时候,仍不忘读书,常常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着。他这种勤奋好学的品德使我懂得了学习的快乐……

作者埃・德・阿米琪斯通过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充满特色的人物,让我们在阅读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爱的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安利柯,关心父母、老师、朋友,让开心无处不在;在学习中我们要做那格,勤奋用功,奋发向上;在将来要做柯礼智充满了爱国热忱。

爱的教育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只有明白了,懂得了,才能使你受益匪浅。一生中犯的错很多,中间大多数都是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影响有多深谁也不知道,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正。爱的教育不仅是教育自己,也需要自己去教育别人,使大家都受到爱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读透了爱的教育。

读完全书,我悟出一个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直激励着我,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忏悔录》读后感 篇5

《忏悔录》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读后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

《忏悔录》读后感 篇6

卢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刚出生时,母亲便因难产而逝,父亲对他又怜又恨。他父亲时常从他身上抓摸出母亲的影子,给予他全部的爱。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在父亲的鼓励下,卢梭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这广泛的阅读无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谐。

晚年卢梭写成这本《忏悔录》用以回击给他的“敌人们”,其书最大特点便是真实、无与伦比的真实。不同于其他自传,这本书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卢梭宣称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认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承认自己在做学徒的时候,因偷了师傅的东西而挨打,并诬陷了无辜的女仆马丽恩......

有人说,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枯燥无聊,好像是一个老男人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他无非是想把这一生所做的坏事暴露出来,以求别人给他一个高尚人格的评价。然,他们没有想到卢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要死去。也有人说,读卢梭的《忏悔录》,见证了心目中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复兴的启蒙者内心深处那么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种厌恶感。所以,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

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传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过往的历史曾经多么光荣,人们往往会用优美的辞藻以粉饰人性中的丑恶。《忏悔录》展露出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他忏悔自己犯下的错误:嫁祸别人,抛弃孩子,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又赤诚。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所谓现实令人变得虚伪的现状,所谓童心、初心也随之改变。恰,卢梭让我明白了真诚的可贵,没有它只怕到了未来我便会迷茫,而陷入所谓现实的圈套,能够读到读到此书,以卢梭的勇气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庆幸。

《忏悔录》读后感 篇7

“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灵魂与肉体,如果不是二者同时在受苦,其中必有一个在受苦,这一个的良好状态差不多总会对那一个有所不利。”——忏悔

卢梭在《忏悔录》中仅以自己的名字为人所知,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伟大思想家的影响。

这本自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卢梭去巴黎谋生时结束,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卢梭诚实地叙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恶习和他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感情。

卢梭的坦率之所以对我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很多令人尴尬的事情,甚至盗窃,他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读者看。作为一名读者,我读下去会觉得很尴尬的事情,但他还是把它写了下来。

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来,始终是一种源自幼年丧母的而来的恋母情结。同样令我惊讶的是,华伦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竟能保持如此和谐。

在后来与乌德托夫人和圣朗拜尔的三人关系中,乌德托夫人对他的冷漠,我觉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谁能说他比当事人更了解他们的关系呢。

第一部分对风景的描写是整个自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卢梭能把风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围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峡谷岛,明亮清新的景色与之后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向往。

无论他受到怎样的迫害,卢梭丰富的精神世界始终支撑着他。他的才华和思想令周围人羡慕和妒忌,由于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他被社会视为异端。

从卢梭的软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来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围的人最坏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性格给他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带来了站在他身边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断卢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他的看法,但就从这样一个自传来看,一个人可以被称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的新想法,因为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丽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弃,被驱逐通缉。虽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这种磕磕绊绊的生活还是照样下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上幸福的。

《忏悔录》读后感 篇8

“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这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言语。因为如果上帝真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声音必须通过某种“物”进行传递,但上帝还没有造物怎么会有“物”呢?说明上帝的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

上帝的言语是“永永不寂的言语,常自表达一切,无起无讫,无先无后,永久而同时表达一切,否则便有时间,有变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不朽不灭”。

也就是说,上帝创造的是静态的永恒,一切都已经被规定好了。而人类只能感受到流动的时间,我们感受到的过去是“过去的现在”,将来是“将来的现实”,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将来还没到来,也不存在。只有通过此时此刻的“注意”,过去和将来才得以存在。

时间不能通过物体的运动来衡量,因为圣经记载有人祝祷太阳停止,使战争胜利结束,太阳果然静止不懂,但时间仍在过去,战争在他所需要的时间中进行而结束。

可是时间确实是一种延展,这种延展究竟怎么度量呢?比如念一句诗,有长短相间八个音,每一个长音比短音的时间多一倍。度量的不是已经不存在的字音本身,而是固定在记忆中的印象。

“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我度量时间的时候,是在度量印象。”人的思想工作有三个阶段,即期望、注意和记忆。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作文现在,我的岁月消耗在呻吟之中。主,我的安慰,我的慈父,你是永恒的。而我却消磨在莫名其妙的时间之中:我的思想、我心灵的藏府为烦嚣的动荡所撕裂,直至一天为你的爱火所洗炼,我整个将投入你怀抱之中。

所以圣奥古斯丁崇拜上帝,上帝创造了不变的永恒,它是所有人的先知,它能气定神闲。而人类是短视的,永远为看不清的将来烦扰,所以人类要向上帝祈求,要臣服于更高级的上帝。

《忏悔录》的读后感精选


看过作品后,我心中十分感动,为了不忘记心中所想,我们通常决定写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如何高效率地写好作品的读后感?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忏悔录》的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1

卢梭在书中充分地剖析了自己,他把自己的真实面貌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他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复杂的内心冲突和种种自相矛盾的冲动和感情。可是在他那对自己忏悔的真相背后,我看到的更是一个正直、高尚、细腻和脆弱的心灵。

由于幼年丧母,生活所迫,他小小年纪就离开故乡、亲人,徒步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在他当学徒时,他边干活边看书,是书把他的心灵引回到比他的职业赋予他的感情更加高尚的那种感情上来。他是个重心灵重感情远胜于重理智的人。在他一次次的旅行中,山峦、草地、树林、村庄还有清晨小鸟的歌唱以其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后悔没有写旅行日记。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们这位天才的幸福。田野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步行所带给他的那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快乐,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生所努力追求和向往的。

读卢梭我会无法入睡,读他我的心灵会为之震撼。我进入了卢梭的内心世界,于是,我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它应有的平静。因为我在卢梭的世界里找到了太多太多与自己心灵相符的共鸣!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卢梭叮嘱他的这本书要在他去世很久以后才能出版。可我相信伟大的天才卢梭就是有再强的心灵感应也绝对预想不到他的这本《忏悔录》给世人留下的财富和产生的价值。历经两百多年了,卢梭,我与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里,如果可以,我多想对你说:我为你悲惨的命运而偷偷地哭泣,我多么多么爱你伟大而纯洁的心灵。划过时代的巨轮,我能与你相拥吗?纵然你只剩下一付白骨或是一堆泥土,我也愿意拥你入怀,就像母亲拥抱自己疼爱的儿子,就像爱人拥抱自己亲密的伴侣。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2

《忏悔录》是让﹒雅克﹒卢梭颠肺流离的晚年生活的产物,一步真真实实的自传,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物。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纠结着到底要不要看下去,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完美的,但是在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光彩的时候该是有多大的勇气。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正直善良,很典型的文艺男青年,这些都源自于童年父亲的熏陶和关爱以及在乡村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也是敏感,悲观,愤世嫉俗的的愤青,这些就源自于父亲去世后回到城里后的经历。12岁开始学徒,师傅的蛮横专制,粗暴在无形中就使他染上了恶习,撒谎、贪婪、掩饰等等。可是就像孟子的性善论一样,卢梭的骨子里还是高尚、正直、敢作敢为的。在他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更高尚,更优越。他在控诉上层社会人的同时赤裸裸的表达了自己读底层人民的赞美。类似这样的文章很多,可是我觉得《忏悔录》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敢于正视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是龌龊的,就是龌龊的,是高尚的就是高尚的。现在这样压力山大的年代,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为人知的耻事,又有多少人会反省会深思会正视?不会,因为耻于面对。不用说大的方面,就如很简单的公交车让座问题,碰到老人了,有多少闭着眼睛装睡着的,我不相信他们在内心深处不觉得羞愧,要不也不会闭着眼睛了,他们知道自己是可耻的,可是又是自私的,胆小的,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如果这些人都在内心深处好好反省下,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次发生,可是依然是一次又一次,以至于自己都麻木了。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反省,保证自己下次不会,不要让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给自己的人生抹黑。卢梭是伟大的,在卑鄙的背后折射的是无上光荣与自豪。耻于面对自己的不光荣也是让人钦佩的,反省过后依然会受到尊重。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看到一半感受就出来,我也在反省自己,多少次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事,可当再回忆起来的时候依然觉得无言以对,是时候正视自己,学着是自己优秀。每次犯错了都要学会记录,改掉了就给自己个奖励,多年以后,看自己是否会为自己骄傲!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3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4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看到一半差点放弃了,觉得有些无趣了。感觉奥古斯丁只是在借这本书,以剖析自己内心的方式宣扬教会,达到传教的目的。

直到坚持着看完一整本书,折返回来大略翻了一下,才又觉得并非如此。虽然全书确是在宣扬奥古斯丁对神的忏悔,对教会的皈依,但其中也不乏对共有人性的剖析与忏悔,令人警醒。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城。他的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对奥古斯丁的教育,还设法筹钱送他远游求学。奥古斯丁小时在塔斯加斯提成,后在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二十八岁时又前往罗马、米兰。

《忏悔录》相当于奥古斯丁个人的自传,剖析个人内心的善、恶、欲望等。关于幼年时偷梨子摘梨树的行为,奥古斯丁在文中写着:为了作恶而作恶。并非是迫于穷困,也并非是想尝尝梨的滋味,只是为了偷盗而偷盗,要的也只是偷盗过程的乐趣,只是出于所谓的朋友情谊。

来到迦太基,他迷恋戏剧和雄辩术。在剧场里,他发现人们愿意观看自己都无法承受的悲惨景象并为此伤心。难道人们追求的就是眼泪和悲伤吗?可是人人不都是趋乐避苦吗?戏剧打动观众,不是促使他们帮助受苦者,而是煽动他们可怜受苦者。编剧越是让观众伤心,观众就越是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过悲惨的生活。但可怜一下别人却大有乐趣,那么我们之所以喜爱观看别人的悲惨,或许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便没有可以怜悯的对象。

同情和怜悯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乐于去感到同情和悲伤。

同时,奥古斯丁还陷入了对雄辩术的狂热和对功名利碌的追逐。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教授雄辩术,教导学生们如何狡辩,如何挽救犯罪之人的生命,与爱慕虚荣和追求谎言的人们成为一丘之貉。

此后,奥古斯丁因朋支的劝说及自己希望去一个有口皆碑的地方教书,决定前往罗马。在罗马,奥古斯丁继续教授雄辩术,在家中招收了几名学生。他厌恶学生们贪图诱惑,双手沾满肮脏的钱票铜臭味,但他也热爱着学生,把他们看作加以改良的对象,希望能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业胜于金钱。

在摩尼教教友们的支持下,前往米兰的申请得到批准。在米兰,奥古斯丁彻底脱离摩尼教,皈依教会。在皈依过程中,他受到了金钱、情欲等种种诱惑。其中,最为让他摇摆不定便是情欲。一方面明知上帝才是真正的能找寻真理处,一方面又舍不得俗世的诱惑,这让他大为苦恼及愧疚。在米兰,他与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子订婚了,但她还要过两年方到结婚年龄。在这两年间,奥古斯丁屈服于自身的肉欲,便有了另外一个情人,在这之前他还和上一情人育有一子。或许他渴望的并非是婚姻,只是情欲罢了。不过在米兰,三十二岁的奥古斯丁还是皈依了教会,即使之前他因摇摆苦闷而放声大哭,拳打脚踢地发泄,感觉灵魂被割裂成两个部分,一在天一在地。

书,是没读透的,只是走马观花了一下罢了!许多思想与体悟也是不甚成熟的,或是还没沉下心来或是阅历不够。也许再过几年还可再看一遍,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5

今天观看了马德、韩桂芝等一些腐败偏领导干部的《忏悔录》,感想万千却觉得难以表达,似乎自已也正像马德所诉说的那样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喘不过气来,只觉得有一团渗杂着憎恶、气愤、怜悯、惋惜、迷茫、无奈、感叹的多种味道的烟尘,弥漫在心中,怅闷和压抑交织在一起,真正的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名又一名曾经是发号施令,一呼百应,叱吒风云、身价百倍的高官显贵们,被国法无情地送上了断头台或失去了终身身由,不仅完全毁掉了自已的形象、人格和尊严,其害更伤及国家伤及社会伤及人民以及伤及自己的亲人,即使他们把泪哭干,把血呕尽来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也换不回来他们对国家、社会、人民、及亲人造成的损失,也挽救不了他们将要受到国法严惩的结果。

为什么他们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有着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他们根本就忘记了或是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过他们手中的权力是做什么用的,完全悖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惟一宗旨,领导者必须是人民的公仆;()权力是一种责任,有了责任心,才能掌好权、用好权;权力是一种付出,不是为了索取。,他们把权力看成了权利,置国家及公物及人民于不顾,千方百计以之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私利。他们变成了衣冠禽兽,表面看起来大公无私,其实他们就象老鼠一样偷偷摸摸,不择手段地盗取国家的财产,搜刮民脂民膏,做着见不得阳光的罪恶勾当。

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及容易被同样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这些人大言不惭地行贿,他们便恬不知耻地受贿,以丰厚的贿赂来交换不正当的特权,双方都有利可图,而他们的这种利益是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和不知有多少人遭受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痛苦之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明知如此,都视国家和他人的安危于不顾,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一幕又一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罪恶行径。例如那些以非法手段获得工程承包权的工头们丧心病狂,为了弥补贿赂的损失,用高造价及不尽合理的预算抽条减量、以次充好的手段建筑的危楼、危桥、危路等等,发生的一件又一件怵目惊心的悲惨事故,给无数无辜的人造成的伤害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身为领导干部,要严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要清政廉洁,一心为公,做党的好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并反反复复发动全党全国人民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学习党纲党章,开展树清廉风气,做自立表率活动,学习和领会八荣八耻;还多次组织机关干部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所有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教育全国人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但为什么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还会越演越烈呢?而且阵势之大不可测,织网密布,牵牵扯扯,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思想教育工作不只是流于形式,煞有介事地开几个会,夸夸其谈地表一表决心,挥毫泼墨地书写几万字的学习心得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往往一些领导干部在台上组织职工学习廉政教育,台下却孜孜不倦地以权谋私,以法乱纪。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真正从思想深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不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一旦筑成大错,悔之晚矣。

高墙内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忏悔者,他们感亦真挚,恨亦浓烈,悔亦深刻。那么在高墙之外的人们,特别是执掌权力的高官们,在观看了墙内的人声泪俱下的忏悔时,内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应该只是对他们咬牙切齿的痛恨吧?不应该只是为他们唉声叹气的惋惜吧?应不应该对照自已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做一次深刻的检查呢?会不会将自己的错误做一次彻底的检讨得改正呢?会不会将自己已经弄成的错误绳之以法呢?会不会真正醒悟自己错误的行为终是害人害已的呢?

我虽身不为官,但通过学习,也要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律思想,坚决不做违法的事,鞠躬尽瘁,本本份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也真心希望那些为官者能够十分珍惜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将这个权力真正掌握好,运用好,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颤用私权为已利,最后落得个作茧自缚。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一个无腐败的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前途才会有希望变得更加兴旺。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严肃党的纪律,离不开加强对干部的党性锻炼,更离不开防腐败的体制机制。而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从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能够达到万众一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6

那抹记忆好似心灵之腹,快乐或忧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记忆记住一事,犹如食物进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觉不到食物的滋味了。卢梭《忏悔录》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敢于暴露自己的一切内心世界,以至于让人觉得坦率得令人惧怕的人的话,那就是法兰西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卢梭!

如果说有一部自传,而又以自传进入人类思想史领域和文学领域的最高层的,那就是卢梭的《忏悔录》!

《忏悔录》,调子沉郁凝重、慷慨啸歌、忧愁幽思、充满悲愤的自辩和滔滔不绝的申诉;同时,也是真诚、深情而带有伤感的追怀的色彩;对过去的充满坎坷的荆棘长途怀有痛惜的感情;对自己无处寄托、无法排解的深邃的心事仰天浩叹;向赋有同情心的读者诉说不完对命运连心扯肺的抗争的质问;对自己立于天地之间的使命和所追求的事业有气贯长虹、令古今变色的信心。

卢梭在《忏悔录》中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

这些卑劣的事迹,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恨不得让它销声匿迹,如此赤裸裸的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恐惧困惑与违背道德的所作所为展露于世,除了卢梭,谁还做的到呢?

那抹记忆好似心灵之腹,快乐或忧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记忆记住一事,犹如食物进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觉不到食物的滋味了。对于卢梭来说,所有好的不好的记忆,当它已经成为记忆,再回忆起来,再说出来,已经没有任何可以触碰他心灵的力量,有的只是反省。或许对于他来说,诚实与坦白比伪装的堂皇更加可贵并体现他高尚的人格品质。卢梭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往,并且毫不忌讳的坦诚自己的错误。

记忆并不是可怕的东西,但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勇敢的人才敢将之公之于众。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7

“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这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言语。因为如果上帝真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声音必须通过某种“物”进行传递,但上帝还没有造物怎么会有“物”呢?说明上帝的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

上帝的言语是“永永不寂的言语,常自表达一切,无起无讫,无先无后,永久而同时表达一切,否则便有时间,有变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不朽不灭”。

也就是说,上帝创造的是静态的永恒,一切都已经被规定好了。而人类只能感受到流动的时间,我们感受到的过去是“过去的现在”,将来是“将来的现实”,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将来还没到来,也不存在。只有通过此时此刻的“注意”,过去和将来才得以存在。

时间不能通过物体的运动来衡量,因为圣经记载有人祝祷太阳停止,使战争胜利结束,太阳果然静止不懂,但时间仍在过去,战争在他所需要的时间中进行而结束。

可是时间确实是一种延展,这种延展究竟怎么度量呢?比如念一句诗,有长短相间八个音,每一个长音比短音的时间多一倍。度量的不是已经不存在的字音本身,而是固定在记忆中的印象。

“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我度量时间的时候,是在度量印象。”人的思想工作有三个阶段,即期望、注意和记忆。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作文现在,我的岁月消耗在呻吟之中。主,我的安慰,我的慈父,你是永恒的。而我却消磨在莫名其妙的时间之中:我的思想、我心灵的藏府为烦嚣的动荡所撕裂,直至一天为你的爱火所洗炼,我整个将投入你怀抱之中。

所以圣奥古斯丁崇拜上帝,上帝创造了不变的永恒,它是所有人的先知,它能气定神闲。而人类是短视的,永远为看不清的将来烦扰,所以人类要向上帝祈求,要臣服于更高级的上帝。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8

这次的内容大概是卢梭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到他事业有成的这段时间的事。

经过这一段的阅读,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我感到卢梭的部分心理活动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我极其的相似。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也有成为一个伟人的天资,而是说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应或情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个性的基本因素。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样,几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变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个性。又或者可以说是乐高玩具,几个简单重复的积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www.u522.com

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使用文章给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辩解的成分。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该是既是又不是吧

《忏悔录》的读后感 篇9

流阶层的虚伪、阴暗极为鄙视。他的潜台词似乎是,该忏悔的是你们,看看这帮伪君子!

卢梭一生命运多舛,遭遇令人唏嘘。自小体弱多病,家境贫寒,更兼幼年丧母,少年漂泊,从此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即便中年成名以后,得到权势人物照顾,也不过是所寄的篱“高级”一点而已。他向往宁静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可始终未能如意,每次好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居所,没多久命运必定让他搬走,一生竟未曾有过自己真正的居所。期间多次被驱逐,在恐惧中仓皇出走。然而就是在这种境遇里,卢梭通过勤奋自学,加以天分发挥,居然在音乐、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均取得可观成就,死后还被法国人请进先贤祠。以此称之为天才也不为过。

卢梭成就的取得,与他丰富癫狂的想象力、敏锐细腻的情感、注重内心忽视外界不无关系。他的情感冲动,使他的文字充满激情;他的赤子之心,使他的思想有了深度;他的高度自我,使他的哲学见前人所未见。但是,也正是这些特质,让卢梭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他情商不高,人情世故一概不讲究,疑心病重,甚至有迫害妄想症嫌疑。他是纯真坦诚的,所以他希望别人也同样纯真坦诚。这让他难以忍受人性中的弱点,可俗世间谁又没有弱点呢?朋友们渐渐疏远他,支持他的人转而冷落他,有的甚至与他反目成仇,不得不说,这样的结果卢梭本人得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忏悔录》篇幅较长,卢梭把五十年的经历尽情铺展。通过卢梭的铺展,我们可以了解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欧洲社会风貌。或许是为了交待清楚前因后果,卢梭事无巨细都写进了书里,造成部分章节的琐碎;心理描写和感情宣泄很多,让人感觉有絮叨之嫌。卢梭思想的深刻,在书中多有体现,金句不断出现,既发人深省,也提供了阅读快感。

"读忏悔录有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