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7.06

2023家风建设心得体会10篇。

小编特别推荐您去阅读一下“家风建设心得体会”,这篇文章可以供您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收获。不妨将这些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1

通过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深刻理解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通过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通过学习让文明知道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简单的说,每个家庭好,到全国的所有家庭好,国家才能好,反之,国家好、国家强,全国的所有家庭,每个家庭才能好。

所以,做好家庭工作非常重要,家是最小国,我们如何将家这个小国建设好,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的家风,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国是千万家组成,我们将每个小国建设好了,自然国家就好了,就强大了。反之,国家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我们要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要有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高尚的家国情怀。

二是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首先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观念从小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的心灵。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他们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

三是注重家风建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的好,社会风气才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领导干部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等。

在一个家庭里面,只要家庭成员能够长期按照家训、家规、家教发语行事,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家风”。这样的家风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它用之于家庭,不仅使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得以顺利地成长,而且也使家庭之中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顺利地“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要学习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严于利己、洁身自好,体现出他对从严治党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以老一辈革命家作为我们的榜样,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把党风廉政和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同志。

四是家风与社会密切关系。要把家风建设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习近平明确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以此唤起人们对于家风的记忆与温暖。因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了,如果你在家培养女儿,那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社会的和谐,在家庭家教家风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习近平这些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的论述,得到深刻的体会,家风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就是教科书,这就是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整个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也唯有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千千万万个家庭才能“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2

 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学习心得体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家风作为一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良好家风的共同特点是,崇德向善,明理知耻,讲求礼义。家风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修养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可见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三严三实”将“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可见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作者颜之推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因此将自身的立身、处世、治家、治学的经验,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对子孙有所帮助。《颜氏家训》旨在“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德行、书翰、文章、学识”是颜氏家族历代传承不衰的家风和学风。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特别注重家风和学风建设。认为治家和治国同理,一定要赏罚分明。父母兄长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读书治学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弥补不足,行道利世。

家风

在教子方面,颜之推认为要从胎教开始,古代圣贤君王无不重视胎教。周朝“三太”太姜、太妊、太姒是胎教的典范。教子婴孩是传统家教的共识,在孩子尚未懂事时,就要对其进行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教育。该做的让孩子去做,不该做的要坚决制止。“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否则“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秉性形成后,不良习气就很难改了。

关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处理。颜之推认为家庭要和睦。夫妇、父子、兄弟、妯娌相处融洽是家族兴盛的基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是治家的基本原则。“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父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过分亲昵容易产生怠慢之心,不拘礼节就不易做到父慈子孝。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情同手足。兄弟之间如果不和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家族中的子弟都会互相疏远。有的人结交天下之士,相处融洽,兄弟间却疏而不亲,不知兄友弟恭。因此须自上而下推行,通过前人影响后人。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关于节俭与吝啬的问题。孔子云:“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节俭是指合乎礼制的节省,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之人不加以救助。颜之推认为舍得施舍的人过于奢侈,节俭的人对穷人过于吝啬,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就完美了。

关于治家宽严的问题。颜之推认为世间的一些名士,治家之道过于讲究宽厚仁慈,以至于日常饮食和用来馈赠亲友的东西,僮仆都敢从中减损。答应接济他人的钱物,妻子儿女却从中克扣,这是家庭的不幸。今天出事的领导干部中,有不少是因对家属、秘书、司机等管教不严,而造成个人锒铛入狱、国家财产损失。可见治家要有一定的法度,宽严得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颜氏家族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的传统来自其始祖颜回。孔子曾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德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一生清贫,不慕富贵,恪守儒家的道德修养,追求儒家的人生境界,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为颜氏家族的家风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风

颜之推认为自古明王圣帝都勤奋好学,何况一般老百姓呢!士大夫的子弟,在几岁以后无不接受教育,“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成年以后,更加重视教育。“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年轻一代不能只依靠祖上的荫庇,因一官半职而忘记学习。只有通过勤学,方能立身于世。不论在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

梁朝在全盛时期,贵族子弟不学无术,养尊处优。颜之推痛斥这种现象,认为这种靠祖上荫庇、不劳而获的行为不是长久之计。如遇社会变革,这些贵族子弟因无真才实学而在乱世中颠沛流离,会成为社会庸流。如果有学问和技艺,随处可以安居。因此“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技艺中最容易学习且值得推崇者,无过于读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颜之推认为读书治学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不是为了做官追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明理,既不空谈也无不作为。不能以有学问之人的贫贱,和没学问之人的富贵相比较。要多向古人学习。在侍奉父母方面,学习古人与父母如何交谈,体察父母心意,不违父母心愿做事。在忠君报国方面,要学习古人守职无侵,临危授命,不忘诚谏,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在勤俭持家方面,要学习古人如何恭谨节俭、谦卑自牧,以恭敬为立身之基,以礼让为处世根本。自知行为有过失,就要收敛、抑制。在金钱欲望面前,学习古人如何重义轻财,少私寡欲,体恤穷人,懂得施舍。在生死方面,颜之推反对因“贪欲”而“伤生”,因“谗慝”而“致死”。君子应该珍惜生命,但要敢于担当。因忠孝而被害,行仁义而获罪,舍身救国是君子应当做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世袭传承的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伦常在家庭、家族中的价值体现。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党风政风清明、社风民风淳朴。良好的学风有利于个人智慧的开发,道德修养的提升,社会不良风气的改进。通过家风与学风的建设与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注入正能量。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3

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

中国历代都注意到了家礼在治家、治国上的重要性,因此相关的图书编辑工作,一直都有人做。南宋刘清之编辑的《戒子通录》是选录南宋以前的家训,编成的新参考书。这是学者的个人行为,类似的还有清代潘永因编辑的《宋稗类钞·家范门》和《清诗铎·家训类》这样部头非常大的类书。

力度更大的是政府行为。政府组织力量,不仅汇编了大量家礼典籍,还有非常多的官修书目和家礼文献编目,例如《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家范典》、《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礼书部分。这些书目大多保存在各朝正史的“艺文志”里。虽然有很多原书没能保留下来,但我们通过“艺文志”,至少能知道有哪些人写过家礼的书。像唐代名臣狄仁杰写过的《家范》,就是如今已经不存的家礼书。

有了编写者个人和政府的努力,家礼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前后相继,形成了线索非常明确的系统:编这些书是对社会某些风尚的有感而发,编写的体例能反映文风,内容能反映学风;执行之后有了效果,又会改善世风。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家范》是中华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后来朱熹编订《朱子家礼》。

司马光在书中说,圣人是以德、以礼传子孙,贤人是以廉、以俭遗子孙;如果只能看到田亩、粮食和金银财富这些外在的物质价值,只给子孙留下这些,就是愚蠢人的做法。于是,他在编订《家范》之外,还给侄子写了《与侄书》。他在书中告诫子侄,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朝廷上持不同意见的大权在握者还有很多。自己做事尚且谨慎,你们这些小辈怎么可以肆意妄为,令乡人痛恨,授人以柄呢!他因此说“我之祸,皆起于汝辈”。这其实是在告诫子侄辈,要言行谨慎,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家庭形象。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通过引用对比节俭和奢侈两者间利害关系的事例,告诫儿子司马康要生活节俭、努力向学。信里的笔调从容亲切,丝毫不觉得严厉刻板。其中,还有好几个名句,是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例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放翁家训》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家规文献。陆游训诫子孙,要保持节气,不能为了获取利益而屈从于歪门邪道,更不要追求高官厚禄,依官势欺人;不能为了衣食富贵,做市井小人的勾当,而应该以农耕为主业。子孙不要自夸炫露,不要跟达官显贵攀附;对身后事,要节俭从事。

读了这些教导,我们会立刻联想起陆游临终前的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训》和《示儿》都是写给儿子的,前者关心的是儿子个人的成长,后者是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从陆游对国家的感情,我们不难理解他对儿子高尚节操的要求,以及两者间一脉相承的情愫。

宋代的这类例子还有不少。南宋的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中,就针对当世社会学风不端正,“虚名日竞,实学日疏”的情况,告诫儿子“做人、作文,俱要诚实”。叶梦得的《石林家训》在强调为国要尽忠,为家要尽孝道之外,还突出了要多读慎言的道理。

宋代之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家礼书,是因为经过了唐末五代的社会大动荡,人们期望社会文化能尽快恢复往昔的繁荣,因此宋太祖在登基不久,就命令修《三礼图》,后来又命令儒士修《开宝通礼》等礼书。类似的工作,一直贯穿了整个宋代。而且,国家修礼对老百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就高呼:“家人之道,不可不正也。”司马光通过撰写《家范》期望达到“家道正则天下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他们的考虑和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在宋代,民间陋俗有非常强的渗透力,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礼仪的执行。于是,有识之士纷纷行动起来,在修身和治家上用功,希望能化民成俗,做到礼仪能纯正到位,又不奢侈浪费;既庄严隆重,又不至于互相攀比。

绍兴二十五年,在任泉州同安主簿的朱熹看到当时乡里贫民和富家子弟都“无婚姻之礼”的状况,提出了改善的办法。他主张选择《政和五礼》中可以参考借鉴的内容,修订出新的礼。朝廷接纳了这一建议,这才有了《绍兴冠婚丧祭礼》的问世。

士大夫对风俗给家礼影响的担心,宋代以后也有,只是各地的表现不同。明代的吕柟就说“江北婚礼浮于男,江南婚俗浮于女”,因为各地风气浮泛,已经跟古礼大不相同了!(《泾野先生礼问》)

但有的人家眼光长远,能发现行礼上的恶风、恶俗,并厉行改善。在康熙年间,浙江一户朱姓人家编写的家谱中就记载,我家世代以清白相承,每年春秋祭祀的时候,家人用糯米酿酒,准备佳肴,请族众致祭,以示饮福受胙之意。但问题就出在这酒上!因为渐渐地,众人饮酒必醉,成了种不好的风气,有时还会影响下年拜扫的时间安排。于是,这户朱姓人家商定,酒礼三行或者五行,不要超过七行;餚不超过五行。对酒食的量做了这样的限制,今后就作为定例执行,凡有违反,就要受罚。(《(浙江临海)朱氏约束》)

我们参照另一份道光年间的何氏享祀谱就能发现,这酒席容易滋事的例子,并不是上述那朱姓人家独有的问题。不过有的人家在族谱里事先就做了详细的规定,免得族人再犯错。这家何氏族谱里提到,行家礼的器皿重要是洁净,不要追求是否镂刻;食物不用山珍海味,时令菜品就好。还说酒席之后,只许申明条规,不许酒徒滋事,更不许高谈阔论。有讨论也是首事或者房长在讨论族里的大事,旁人静静听着就行,不许喧哗。违者重罚。(《(湖北通城)庐江堂何氏通城享祀谱》)

虽然上文的例子,有的是历史上父子之间的,有的是某个家族的规定,但看得出来也存在些问题,有的问题出在个人上,但更多地是来自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至于常常见到各家还要明确言行上的规定,免得出现有了过失却没有规则来施加惩罚的情况。

但总体上看,在改善社会风俗上,历史地方的行政首长起了非常正面的引导作用。翻看明清时期地方官的笔记,除了讨论政策和学问的内容,不少篇幅都用来评价地方风俗。有的说该加大地方上宣讲的力度,让法令能够下传,使地域偏远的乡村也能明白;有的说,该从各村中推举年高德劭的长者,在村里固定的地方,定期举行宣讲会,用乡里百姓都明白的话,把本不易理解的礼仪规范解释清楚,这样大家就都能自觉遵守了。此外,由于当时公布法令是地方官抄录后,以公开张贴的形式传达,有士大夫提议也应该采取同样办法来宣讲家礼。这样做,不一定会提升听讲者个人的文化水平,但对改善地方上的风气有好处;宣讲的人多了,而且内容统一,文风便能改善,童蒙教育也就好转了。明代的吕坤、杨东明,清代的名臣汤斌、陈宏谋都曾在这方面做过努力,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厚重的文献财富。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4

5月24日的《面对面》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一个母亲因9岁女儿不愿读书,将其捆绑至床头达130个小时,不提供水和食物,最终导致孩子惨死。看完报道,我突然想起去年我参加的“家风家教大家谈”座谈会上一个主任的讲话,他讲到,从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孩子的管理强度来看,家长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既懂教育,又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二种是不懂教育,但是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三种,是虽然不懂教育,但也不去乱管孩子的人。这三种家长里面,第二种破坏力是最大的。

一个家长,可以不懂教育,但是如果减少对孩子的胡乱的干涉,把很多的自由交给孩子的话,孩子多半会成长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很多是70后、80后的家长,这些家长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年代,自己的父母也没有文化,但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是不是?很多的家长恰恰契合了第三种,自己不懂教育,但我不粗暴的对待孩子,我的孩子也会成长的非常好。第一类家长是最好的,我懂教育,我的每一个管理都是合乎教育规律的,这样一般会培养出非常出色的孩子。现在我们社会上充满了第二类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是对孩子又管理的太多,对孩子的教育的确很着急,但方式不当或过当,导致许多社会悲剧。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危险的,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家风、家教,更不懂其重要现实意义。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输的首要载体,家风家教是培育道德、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父母品行正直端良,儿女上行下效;父母行为不端,儿女必受其害。家风家教可以说是联接个人、家庭、国家的纽带。家是最小国,国是万千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强调了个人、家庭、国家的有机统一,缺失任何一个环节,社会都不会安定和谐。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族减少,小家庭增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风淡化,家教缺位,家规失威,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不良现象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乘虚而入,有的侵蚀家庭甚至危害社会,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去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一档采访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播出后,从没离开但已久违的“家风”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xxx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xxx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其实,许多家风家教的内涵正是我们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遗忘的传统文化,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相吻合,可谓是传统精华,影响深远。抓家风家教教育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达到教育和谐的途径,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良好家风、学会正确家教,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传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这才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家庭身上的完美呈现。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5

全市领导干部家庭:

“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家国两相依。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廉洁政风和清湛家风犹如车之两轮,相得益彰。政风弊绝家风正,家风浩然政风清。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充分发挥家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市纪委、市妇联联合向全市领导干部家庭发出倡议:传递好家风,争当廉洁家!

要坚持以德治家,让家庭成为知礼重德的健康场所。温馨和睦的家风、血脉相连的亲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幸福家庭的基础。我们倡议家庭良言善行,引导每个家庭成员做到明礼于心、行礼于人,言行有规矩、做事有法度,树立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和文明家庭风尚。

要做到以书润家,让家庭成为静心修德的快乐天堂。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书香让家庭变得和睦,让家风变得清馨。我们倡议家庭成员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培育良好的阅读生活习惯,积极建设“书香家庭”,激发家庭成员的读书兴趣、共同分享读书体会,在阅读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滋养美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养德。

要崇尚以俭持家,让家庭成为简约质朴的温馨港湾。节俭是绵亘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品质,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家之宝。我们倡导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倡导婚丧简办、移风易俗的生活态度,培养每个家庭成员树立勤劳致富、不贪不占、理性消费、绿色节俭的生活意识,让清正家风薪火相传,让廉洁奉公成为家庭的家庭准则。

要倡导以廉保家,让家庭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阵地。家庭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国不廉则不安,家不廉则不宁,我们倡议从每个家庭成员做起,倡导廉洁之风,塑造廉洁品德,做到洁身自好、拒腐不沾、防微杜渐,“以德治家、以廉养家”,用实际行动筑牢家庭廉政防线,使家庭成为温馨牢固的大后方。

让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携起手来,传递崇德向善的良好家风,争当廉洁家庭的优秀表率,积极投身到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共同铸就反腐倡廉的坚固长城,为建设“清廉襄阳”、构建平安温馨的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倡议人:_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6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好家风是一种好风尚的传承,弘扬好家风,亦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作为分公司负责人,企业的大家长,我认为,企业的好家风就是要鼓励员工爱企如爱家、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自我价值的共同提升,让“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成为广大员工最温暖的信条。

企业弘扬好家风,首先要有“廉洁的表率”。作为企业负责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严格按照“五个不准”的要求,加强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管理,做到自身正,身边清。在工作和生活要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加强对员工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员工牢牢守住政治生命线、职业生涯线、人生平安线和家庭幸福线。作为分公司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要通过参加组织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对自身及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总之,就是要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做好“廉洁的表率”。

其次,企业要有“宽阔的胸怀”。改革开放40年,通信企业正以不断开放的姿态,在持续传承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变革途径。员工既需要广阔的发展空间,又需要风清气正的健康发展环境。譬如尊老携幼、互帮互助的好家风体现在企业中,就是要善待老员工、鼓励新员工,不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让大家越干越有奔头,让员工心中永远充满阳光、看到希望。

再者,员工要有“良好的心态”。每名员工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色彩,健康和谐的企业氛围,需要员工之间交流、沟通和共享。善恶在任何时候都不如家庭的感染力,家庭的榜样力量无比强大,企业的好家风来自员工各自的家庭,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宣传员工好家风中典型的正能量,以良好的家风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深入一线调研、员工接访日等形式,与员工交流谈心,切实解决员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参与员工业务文化生活,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力以赴让员工保持最佳心态,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家风要有“持久的认同”。员工在企业中待的时间比在家庭中待的时间还多。对企业家风的认同,其实就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员工从校园、社会、家庭走进企业,必然会在矛盾、冲突的多重力量中再次寻找到文化认同感。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头军,我们要认真履行优秀企业公民责任,结合工作实际持续开展义务植树、困难帮扶、看望空巢老人、文明交通、网络文明宣传等学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企业好家风持久直抵人心、提升价值的好途径。

不管岁月如何更迭,企业要善于在实践中,将企业家风导入规范评价体系中,引领员工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扎根企业,共同砥砺前行,这是每个时间段都能做的事,企业扬家风,何时都不晚。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7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如何发挥好父母与家庭的作用,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健康优秀的人,是人们始终求解的一道“考题”。而在教育的外在环境、内在理念、沟通方式、时代要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怎样做好父母、树好家风、引导好孩子,答案变得更加复杂而多维。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疫情期间不要和家人吵架”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多次与父亲争吵,倔强少女离家出走溜进医院;学校开学“神兽归笼”,宝爸宝妈愁容变笑容……疫情期间,家庭生活成为网络高频词。居家生活、居家工作、居家学习打破的不仅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也是父母与子女的空间边界和心理边界。朝夕相处间,随着亲子关系黏性不断增强,父母与孩子在生活作息、思维习惯、沟通方式、情绪处理等方面的差异被放大化,矛盾也随之尖锐化。

要为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关键是要把握好亲子间的界限伦理,在尊重自主性的基础上,预留父母和子女在物理和心理上的独立空间,并且使这种空间与外界保持一定的界限。在子女成长中,父母不能“缺位”,也不该“越位”,既要呵护关爱子女,增加对孩子的有效陪伴,也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成长需求,防止为孩子包办一切,要允许孩子在自己房间“半天不知道在干啥”;对于子女来说,在加强与父母情感联结的同时,也要尝试逐步从高度卷入的家庭生活中后撤,形成自我的生活边界和独特的生命价值。

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首先要倡导爱国爱家。父母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优化教育方法,讲好历史故事、家风故事和时代故事,帮助孩子认识家与国的关系。要提升好家风好家训的社会功能,倡导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价值引领,实现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的有效衔接。新时代优良家风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场域中蔚然成风,才能在家庭里涵育生根,形成良性循环。

好的家风承载着祖先们对后辈的希望,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深沉的爱,是以质朴的家风培育刚健的品格,造财不如造才、留钱莫若留贤,教会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老老实实干事的本领,这才是给子女最好的馈赠。

我们应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世界的温馨和谐,身体力行,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一个高度文明、繁荣昌盛的大家庭!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8

【好家风是宝贵的财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及物的原则和干事创业的态度,都受到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家风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家风家训家规的经典故事,不少好的家风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成了一个家族兴盛的基石,成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好家风润物无声,似涓涓细流,汇聚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太守羊续带头抵制奢靡之风,以“悬鱼”之举告诫前来阿谀奉承的人,“悬鱼太守”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常在建筑装饰构件用“悬鱼”图案以示清廉之意,“户户悬鱼”更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写照。由此可见,好的家风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更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家庭凝聚力的根源,是每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的助推器。在“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润泽下,梁启超自幼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子女们沿袭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从而有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好家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是社会中个体立德修身、立言立行的“温床”,在好家风的熏陶下,个人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养成好习惯、涵养好品性、催生好志气,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进入社会后才能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千万个“小家”把爱国、勤俭、节约、忠孝的美德融入家风,国家这个“大家”必能和谐稳定、繁荣昌盛。

对党员干部来说,好家风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能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纵观近年来被查处官员的报道消息,因为家风家教不严而落马的不在少数,很多官员因为忽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没有管好“身边人”,最终落得凄惨下场。家风紧紧连着党风政风,随着党和国家对家风的愈发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已经成为检验其能力作风的重要参考。涵养好家风,能让“身边人”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实基础,主动远离“围猎”陷阱,抵御各种诱惑,也能提升个人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好的家风,更时刻提醒着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保持良好形象和清廉本色,在干事创业道路上行稳致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说家庭是每个人背后的“港湾”,那么好的家风就是干事创业扬帆起航的有力“牵引”,家风相伴,斗志满怀。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9

我国历史上,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风是抵御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

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孟子讲到:“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

“正家,而天下定矣”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承,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家风连着党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择邻而居的故事代代流传,家风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道德风貌,也是每位家庭成员成长、成熟的“指向标”和“定盘星”,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至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北宋杨家兴隆三代,将帅满门,从忠肝义胆战功卓著,不由让人感叹“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之家风的分量。

在某种意义上,家风和家教,构成了独具家庭特色的“道德共同体”,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

从家国情怀的深明大义到知书达理的人情练达,再到品学兼优的素质养成,无不仰赖其滋养和浸润,对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家风建设,传承优良家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有利于纯正党风,端正政风,带动民风;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带头树立好家风,可以很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培养时代新人,红色传人。在培育优良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立起了标杆,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职位,在家庭成员中也是自己以身作则,关爱他人,解危救困。周恩来夫妇没有给亲属留下一砖一瓦,一线一物,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自强自立的“十条家规”。刘少奇十分重视子女世界观的改造,要求孩子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坚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继承革命前辈的好家风好作风,当好家庭课堂的建设者示范者。

家风影响着国家风气的养成,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和国家风气的缩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家教家风,既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10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其后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相对遵纪守法,这其中家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这些族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同时,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家规家训对他们有着强烈的道德约束力。今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这些传统资源无疑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父子相传,精神相继。父母是子女言传身教最好的典范,为人父母树立道德上的典范,养成良好的家风,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亲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纪晓岚称颂为“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时,对子女教育亦非常严苛。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传承父辈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要想为子孙后代树立良好家风,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坚守原则。自己作出典范,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廉本色,这才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现在的党员干部也要先做到自身过硬,这样才能正人正己。同时,家风也需要有意识的养成,对子女亲属的不当行为要时常提点,才能及时矫正,筑牢思想防线。

如今,以“两学一座”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应该意识到正家风的重要性,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时时刻刻以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试金石,廉洁自律,做新时代的先锋队。牢固树立家风,将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通过对“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的学习,我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求真务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站得出来,把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家风心得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