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02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模板四篇。

写作品名观后感时该按照什么格式来写呢?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观后感是我们对于自己情感思想观念的一种深入反省和总结,经过认真挑选编辑为您精心制作了“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非常感谢您来到本页敬请浏览!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文|胡帅

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你哪天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题记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由于有了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巧合的是有人刚好做了他想做的事。所以他被指控入狱,他很幸运成为肖申克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无辜的人。

在他漫长的监狱生涯中,他交了很多朋友,开了一家图书馆。之后,他开始帮助有尊严的典狱长洗钱,并成功获得了新身份。通过各种行动,他报告了典狱长的自杀。典狱长吞枪自杀。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用一把小尖头锤子凿了20多年的自由之路,他在晚上报案典狱长时成功逃脱。

在这部小说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安迪对自由的渴望。正是有了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他才能一天天用20多年的时间开辟出一条自由之路。在我看来,安迪是一只生活在自由中的无足鸟。他心中只有天空,一生中只有一次降落的机会。那就是死亡。

没有对自由的信念,他就不可能如此执着坚忍。

在这部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肖申克监狱。它不仅是一座黑白灰相间的高墙深院,更是一个压迫人性、剥削自由、使人麻木的制度。一旦你屈服,你将被制度化。

>故事中的老布就属于这种大脑被体制化了,他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整整六十多年的时光,当他听到自己被假释时,脸上尽是茫然和对未知的恐惧。

当老布再次进入社会时,他觉得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仍然习惯于在肖申克监狱当图书管理员。他更喜欢肖申克。于是他选择了自杀。留下了一句简单的遗书:老布,来过这里。

当自由突然来临时,它可能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生命的支撑,没有存在的意义,自由只是另一座监狱。

就好比是没有对自由的信念,即使离开监狱,也如同是身陷囹圄。

只要我们对自由有着真正的向往,即使身陷囹圄,我们也会是自由的,至少我们的心灵是自由的。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时涨有时跌,但这条路永远不会平坦。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都有着一段类似肖申克式的黑暗不堪的时光。有些人身陷在里面,而有的人却昂首向前走去。

作者简介

14年级659班的胡帅喜欢文学,喜欢读书,孜孜不倦地写自己的话。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经典的好莱坞巨作深受世界电影迷的喜欢,而之前关于这部影片我也曾看过好多次,我之所以喜欢该部电影不仅因为这是蒂姆·罗宾斯与摩根·弗里曼的作品,更是因为其剧情所具有的感染力。剧中关于主人公安迪与瑞德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是来自臭名远扬的肖申克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个剧情或许是《肖申克的救赎》中最美好的一幕,这时的安迪获得了20年后的重生,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接受着自然风雨的洗礼。这时的他也是成功的,他战胜了用小锤需要600年才能挖通甬道的悲观情绪,他用耐心与毅力开凿出一条生命自由尊严之路。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

忙着追逐名利,忙着柴米油盐,停下来想一想:你的大脑是否制度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是的,《肖申克的救赎》不是写监狱的悲情剧,不是让观众为那些**怜悯的泪水。安迪从进监狱以来他就对重获新生报以希望,如果他不自救,谁还会救他,如果他相信那个冰冷的监狱铁壁永远无法逾越,那他就要在监狱孤老终生了。安迪对自己的救赎来在他心中有对生的渴望和不拘泥于体制化。

刚开始,肖申克监狱的人在情绪上会有不满和波动,但10年或更长时间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很难摆脱监狱生活,他们被制度化了。“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正如台词所说,监狱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所必须,外面的世界已经对那些人没有任何吸引力,忙着在监狱中生活或许才是那些人真正的生活!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剧中瑞德的形象不仅是监狱的老者、权威,他在监狱服役四十年更让他成为了肖申克的见证人,作为一个智慧的老人,他不仅熟知监狱的各种关系,更成为安迪的心灵导师,如果没有瑞德的帮助恐怕就不会有后来安迪的重生,至少可以说如果没有瑞德,安迪不会这么快就逃离监狱。

瑞德在安迪无数次挫折中给了他希望,让他在监狱依旧保持着对外界的渴望,在监狱或许《圣经》和瑞德才是安迪的希望之火,瑞德作为一个智者他在引渡着无数像安迪这样的年轻人。

《肖申克的救赎》其实不仅是瑞恩肉体的解放,更是精神的解放,压抑的灵魂重新获得了自由!而希望又是自由的火种!剧中一直再强调“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失望”“救赎与反救赎”两大势力的纠结,这使我们从剧中不仅可以窥测到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让我们懂得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体制化或社会不公时,我们要有希望,要敢于同不公的体制对抗。

有时虽然我们处于弱势一方,但只要我们不被一时气盛的敌人所恫吓,那最终胜利的一方终将是我们!冰冷的监狱围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心被墙囚禁了!只要内心强大而又隐忍,再大的艰难险阻也不过是经不起锤凿的肖申克监狱之墙!!!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故事围绕着一个无罪的人——安迪。他是一位缅因州的银行家,被指控**了出轨的妻子和她情人而关进肖申克监狱,在他来之前,雷德——一个因**罪而判无期徒刑的犯人,已经成为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当里德看到安迪再法庭上出奇地平静,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说他没有妻子和情人,但仍然被判无期徒刑时,他认为安迪必须可怜地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余生。

这个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安迪在第一个晚上便被狱友赌为要哭的人。但是安迪没有哭。他那一晚的镇定让雷德感到惊讶,更让雷德觉得,这个拥有一双干净小巧双手的男人,内心绝对比表面上坚强百倍。

我在看的同时,对安迪向雷德要锤子和海华丝的海报时感到困惑:为什么要一把小小的锤子?安迪真的那么喜欢**女星吗?

他为什么要大张的海报?而且,为什么又要坚持自己独居一室呢?当然,安迪用自己的知识和偷偷带来的500元慢慢地拿到了这些。

他告诉监狱官怎样合法地免去一大笔税金后为狱友们每人换来三瓶啤酒,尽管他没喝,只是在一旁看着,但雷德猜测安迪应该是想借此来感受之前自由的时光吧。读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培根讲得挺有道理,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啊。

安迪就是靠精通财务制度知识和良好的狱友关系慢慢从一个普通的犯人变成模范犯人,甚至掌握了无恶不作的典狱长的把柄,让他被监狱里的人重视起来。他成为图书馆的管理员,他不断写信给州议会,使得议会不得不“被迫”发钱给肖申克监狱图书馆,图书馆的书越来越丰富充实,安迪甚至还帮助一些犯人通过了高中学历考试,拿到高中文凭。安迪通过为典狱长洗钱、指导典狱长如何**等方式,赢得了一房一厅的权利。

然而,安迪一辈子都不会想到呆在这里。

当安迪知道有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这个案子时,他知道了谁是真凶,他毫不犹豫地去申诉,却遭到了断然拒绝,还受到了单独禁闭一个月的严重惩罚。那个天天捧着圣经的老狐狸又露出极其**的面目,利用毒辣的手段把安迪最后的假释希望给切断了。

安迪消沉了很久。越狱之前在肖申克度过了人生的19年光阴,那原本应是一个银行家创业的辉煌期,然而安迪却在黑暗的肖申克默默为“自由”而奋斗。

越狱?是去抓住希望获得自由!既然上帝不会让法庭给他公正,就让他自由吧!安迪从未失去自由。他从未失去希望之心。所以他成功了!

他的成功举世瞩目。他在肖申克监狱留下了一个洞。他每天晚上都很努力地凿它。最后,他凿出了一条路,一条有着光明尽头的自由路,忍受着恶臭。这个洞再怎么填,也填不满。因为它是一个人的生命,为了追求希望,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它,直到找到它。

当雷德出狱时,他感到迷茫,自由了,但是世界变了。他想起安迪,那个外瘦弱而内心强大的自由者。他决定找到他。当他到达巴克斯顿时,他看到了火山岩,找到了安迪给他的信。

结尾的最后五句话,每句话都包含着“希望”这两个字,当默默读它们的时候,相信每个人心里的感受都跟获得希望的雷德和安迪一样,眼泪会不知不觉地滴在“希望”两字上。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4)

怀抱希望春暖花开

记得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是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mr huang在周五的听力公共课常为大家**经典外文电影,活跃气氛之余以提高大家的听力水平。时隔九年,品读原著,影片细节早已模糊,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安迪在历经十九年监狱生涯成功越狱之夜在暴风骤雨中拥抱自由的画面。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是该银行的一位年轻的副总裁,因杀害妻子**成为头号嫌疑人而被无限期监禁在肖申克监狱。这19年间,他从害怕遇到警察,到利用自己的法律专长获得监狱长的信任,再到建立图书馆享受短暂的自由,最后,怀着破案的希望,成功越狱,获得了自由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从故事情节看,只是一部安迪的越狱实录,但这个简单故事能成为励志大片,是因为它向人们传递了充满激情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对自由和希望的信仰。

首先,对人生要怀抱希望,永不放弃。安迪在越狱后给狱友瑞德的信中说:“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坚定不屈不挠的进取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把挫折转化为动力,从中汲取教训,启迪人生,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坚持信念,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回顾自己二十八年的成长,少年梦是考上大学瞧瞧外面的世界,为此十年寒窗换来录取通知书;大学梦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自食其力之余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为此争取到今天的工作;工作后

很喜欢故事末了安迪的那句“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静心品读,让疲惫的身心融入雷德的故事时空,随着剧情步步推进细心体会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整个故事仿佛一场梦,在平淡无望的梦境中渐起波澜,梦醒时分,宁静安详的心灵终于回到那方追寻一生的净土。这个梦很美,犹一股清泉,抚平了疲惫的心灵,让萌动的魂灵又找到了归属。

安迪在灾难之后顽强的救赎意志,在黑暗之后一然追求自由的希望,在信仰冲破黑暗之夜最后一面墙的那一刻,拥抱美好未来的光芒蔓延到肖申克的每一个角落。

蓝色的海水,白色的沙滩,废弃的小船,一个没有记忆和温暖的地方,这是每个人心中美丽的梦想,只要你不放弃,它就永远不会消失。

真正的自由源自心灵的自由,真正的希望源自内心的意志,感谢《肖申克的救赎》,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静下心来拥抱这个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5)

很久以前开起,我就很想看这部影片。虽然我不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但是也翻过诸如《人类史上最经典的100部影片》、《一生中必看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推荐榜单,《肖申克的救赎》(以下简称《肖》)是我见过所有榜单中都排在榜首的电影,没有之一。我只能说,无愧经典之名。

在安迪爬出几百米的下水管道,终于逃出监狱,在雷雨中为了无声的呐喊时,我真的为之深深震撼。接下来,老朋友们在沙滩上相聚,电影从高潮到最后平淡,但我陷入了沉默。诸多这滋味难以言表,有着单纯的高兴,有着淡淡的悲伤,也有着沉重的辛酸与无奈。

影片表面来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是一个男人的越狱史,但是影片既然是经典,其中蕴含的东西肯定远远超出这些。可以说,很多作家喜欢用监狱来反影射会,因为在监狱的特殊环境下,它不仅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人性被放大百倍的社会。改编自斯蒂芬· 金小说的《肖》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包含了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诸多因素,也非常深刻。以关键词的形式,我将对影片所揭示的内容和我对它的看法做一个概括性的陈述。

可以说,追求自由是整部影片最明显的主线。安迪含冤入狱,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他从未失去向往自由之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寻自由。一方面挖了20年,用小螺丝刀挖出了逃跑的通道,另一方面帮助改善了肖申克狱友的生活条件。

在前一部分中,我们惊叹安迪的坚韧,他能够坚持20年,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逃跑的机会。这种坚持可能是他年轻时能够成为有前途的大银行家的原因。若是仅仅止步于此的话,我们只能是惊叹而已,安迪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因为坚持的原因可以是很多种,能够坚持的人也不仅仅安迪一个。数遍电影史中伟大的影片,无数传奇人物的故事争奇斗艳,但是让经历相对平常的安迪依然能脱颖而出的闪光点却远远不止于坚韧。

安迪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因为让他坚持下来的,不是执念,不是复仇,不是其他平常的原因,而是人类最高贵的追求之一——自由,那种宽广博大的惠及周围人的最伟大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简单的打油诗或许上不了台面,但是却十分真实的反应了大多数人的心态——自由的珍贵超过了生命中的许许多多重要的东西。自由作为现代社会的两大基石之一,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但是这样重要的自由还只是小众,只是我们自身追寻的自由,而安迪已经远远走到了更高的地方——他要尽其所能,让更多人自由。无论是不惜被狱卒威胁到死亡边缘来帮他逃税仅为了换得狱友们一次畅快的饮酒,还是不管监狱长在门外多么凶神恶煞的威胁依然要把《费加罗的婚礼》播放给全监狱的人听,安迪一直没有屈服于监狱体制下的强权,坚持要让所有人“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特别是他对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和对于犯人精神生活的改善,更是让所有人能活得像个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怜可悲的“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监狱 ”的笼中鸟。

特别是汤米,他和安迪一起在监狱里学习,想获得学位,他能看到安迪给肖申克带来了什么。他不仅仅是自己心怀自由,他更是带领着监狱中人重新找回自由。对于监狱里的人来说,安迪真的拯救了整个监狱的灵魂;对于安迪自己来说,这种帮助的过程也是拯救自己的过程,让他知道自己还活着。

追求自由之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在于这个过程的艰难,安迪带着监狱所对抗的,正是体制化这堵阻断自由世界的高墙,这个斩断自由思想之翼的刽子手。影片开篇不就,瑞德就给我们介绍了监狱中的体制化:“刚入狱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很压抑。

你憎恨监狱周围的高墙; 可慢慢地你会习惯生活在这之中; 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反倒是离不开监狱了,离开它,反倒活得非常别扭了。变得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这种形象的比喻贴切,形象而且可怕。

就和传销**一样,本来我们所憎恶的,经历了一段时间被迫的习惯,最后变成我们所离不开的,甚至去推行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不比吸毒上瘾,那种肉体精神上的瘾我们至少还知道这件事是错误的,还可以靠坚强的意志或者外界的强迫力来戒掉;但是精神上养成的习惯,深入思想深处的观念却是难以改变的,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改变而且无能为力时,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比毒品带给我们更加沉重。最典型的例子是老布,他出狱后,无法适应外界的正常生活,最后自杀身亡。

这种活生生的例子让人不禁悚然。这就是制度化,改变思想习惯的制度化,使我们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想安迪一样能够一直坚持自我,数十年的监狱生活能令人养成像“撒尿需要先举手报告 ”一样荒谬的无法再正常社会中生活下去的习惯,这才是常态。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凸显安迪自由思考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安迪扩建图书馆的伟大之处,帮助像汤米这样的人为出狱后的生活做准备。可惜,汤米最后死在了狱卒的枪下,死在了体制化的墙下。

这是该书作者和电影导演对社会的讽刺。在查询电影相关资料时,我注意到小说背景在于30年代的美国,那是一个“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逼到了商人面前”的时代,作者的描述无疑是对于当时从司法制度到监狱体系所代表的美国强权的最尖锐的指控。正如我一开始提到的,监狱是社会的缩影,监狱现象是社会矛盾的放大和激化。

作者要深入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权力的批判和对公民自由的担忧。在监狱中,在狱卒和监狱长的压迫下,犯人们只能逆来顺受,潜移默化之中被改造成“体制中的人”,失去了自己作为人应有的独立与自由,成为监狱长牟利的工具;那么现实中,在美国政治腐败的体制中,在**强权不着痕迹的限制和管理之中,应该自由和独立的公民是否也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被改造成了“体制中的人”呢?思想的控制是最可怕的,而习惯是这种控制最有效的工具。

如果有一天,一向强调民主自由、反对**和**的现代人突然发现**正在以民主的名义逐渐蚕食我们的自由,但最可怕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摆脱不了它,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能处理好自己呢?我想影片深层次传达的就有这样的担忧: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否有像肖申克一样的高墙,阻断了通往自由世界的道路?

我们能遇到像安迪这样的自由人来拯救我们的心吗?

无论是自由还是制度化,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不同时期都有其价值;然而,电影之所以经历不同阶段,仍然有其不朽的魅力,是因为它把表达推向了人类希望的更高层次。这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为我们共同期盼的永恒之星,闪耀在漫长历史的不同阶段,照亮人类的历史。

确实,自由很重要,但是在孜孜不倦追求自由的前提是先保持着内心中对于自由的希望;体制化很可怕,但是在认识之后的直面和克服,我们最先需要的也是不失去继续战斗的希望……希望其实是一条隐线,在对比中穿插在影片的方方面面。不提对比最鲜明的,一直没有放弃的安迪和肖申克中的其他囚犯,单单是囚犯内部还依然有着区别——例如影片中最重要的两个配角,老布和瑞德。影片刚开始不久就有这样的一幕,瑞德就申请上映,遭到拒绝。

从这里可以看出,瑞德其实还没有放弃出狱的希望,虽然他在狱中混得很好,虽然他正在被体制所改造。但是老布却不一样了。影片一个小高潮就是老布为了能继续在监狱中待下去,不惜对狱友动刀子,从这个冲突中淋漓尽致的暴露出体制化的可怕——他已经离不开监狱了,而且他自己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

可以说,瑞德尚存对自由的期盼,心中仍有些许希望;但老布已经断绝了对自由的所有想法,心中已经不敢在拥有希望——无奈的屈服与深深的绝望。我认为这也是肖申克监狱里人们的典型写照。这是系统中挣扎的另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希望慢慢消逝的过程。如果没有安迪,无数像瑞德一样的人也会慢慢的变成了老布一样的下场。

幸好有安迪。他点亮的是众人心中仍未磨灭的希望的灯火,用一瓶啤酒,用一曲歌剧,用一个图书馆……他让人们相信,有朝一日还能出去,有朝一日还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这个“有朝一日”对于前路茫茫的囚犯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可贵!所以,汤米的意义才那么重大,所以汤米的死亡才会给安迪带来那么大的打击。

但是,他走出来了,不仅从肖申克中,更是他自己所锻造的名为赎罪的牢笼中,他走向了自由,走向了希望,走向了新的生活——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而且,他还留下了希望的火种,那个图书馆,那封信。

回归老布和瑞德的对比吧。老布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的生活,在绝望中走向了自杀;瑞德同样无法适应外界,同样的绝望中,他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信——那是留给他的希望。结局的不同不也体现出希望的重要么?

我选择用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影片所表达的内容,但是可以说,影片中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人性,比如救赎。“一千个读者心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能从这部意蕴深刻的经典之作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不管怎么说,当看到结尾,两个老友在自由的海洋边相遇时,那种纯然的欣慰与愉悦,是每个人的相同的。

让我们为安迪举杯,为相逢举杯,为自由举杯。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