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屈原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10

屈原观后感6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屈原观后感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观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读完以后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于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回来看看屈原离骚之所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爱国投江的影响使人们衍生的了解并爱好,其实同时代的宋玉等人写的也很好,为什么就比屈原名气小呢?政治跟文学结合起来了啊。还有一个就是气质问题了,屈原爱国,所以写成离骚,如果他不爱国,或者说不爱的那么强烈,不去投江,也就不会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了。有句话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楚国灭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较强硬,现在的楚地有人说土话不知周,大概那时候流传下的。我觉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个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灭的也那么快,败也由楚。

有些人没事就说什么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自杀的人,不管出与什么样的原因,都很难联想到伟大,就算他爱国

屈原观后感 篇2

《屈原》这部作品是我在晚上熄灯以后拿来翻看的。

借着台灯那微弱的白光,用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其实每次静下心来看书,就会把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放入一张幻灯片,让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来.屈原,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而雄浑,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书以《橘颂》开始,极力地塑造屈原诗意的灵魂,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从高的德行。他教导宋玉,在大浪淘沙的时代,生要光明,死要公平。

他被张仪他们陷害,致使被革职,又被他们称为疯子。在向风,雷,电的呐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样,心潮澎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它是反抗的呐喊,战斗的呼唤;它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它是高尚情操的独白,对令人敬畏的正直的赞美。

最后,屈原与卫士甲一起到汉北去抵御**,捍卫祖国。

“最毒妇人心”。也许我不该说这句话,因我是一个女孩。但是看到南后这一形象,我又觉得我说这句话没有错。

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在轻佻,妖艳的躯壳里,藏着放纵和淫荡,身居高贵,荣耀的皇后之位,却阴险,冷酷,**,为巩固宠位,不惜残害无辜,诬陷忠良,与乱臣狼狈为奸,愚弄国王,把楚国和百姓推向覆灭的深渊。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喜欢里面的婵娟。陈娟是屈原的女仆,**她是一个善良,坚强的女孩。屈原受委屈时,她发誓要和丈夫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谣言。她相信他是无辜的。

在与南后见面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畏惧,南后要割她舌头,她没有临阵脱逃,相反,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被南方皇后关在笼子里后,宋玉和子兰来救她,但她没有出去。最后,她因误饮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敌人谋害屈原的阴谋。

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孩把她的生命献给了这个国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郭沫若曾说婵娟在斗争中“化为永远之光明,永远之日光”。

屈原,陈娟的形象是伟大的,留给我们太多的沉思。南方女王阴险毒辣的形象也是如此。

摘要:屈原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生的。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这个历史悠久的光辉人物。

屈原观后感 篇3

本篇文章题为"屈原观后感",将深入探讨《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屈原,以及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所带来的影响。

先来看看屈原,他的诗歌历经千年时代洗礼,犹闪耀着青松璀璨,持续发扬光大。作为楚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的思想影响延伸到了秦汉时代乃至现代。屈原的丰硕的文化遗产为当代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求知与警醒,更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创造了一个永恒的灵魂之源。

从屈原的一生看,他是一个思想自由、热爱和平、深爱国家的民族英雄。和他同时代的文人是满怀敬意的,因为他的《天问》、《九章》、《离骚》等作品都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信息,也包括了屈原与其他文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很少出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谶语”,而是一些规范人际关系、提升德行、加强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美诗篇。这样的思想让他被後人誉为智者,也让他的诗歌能够激扬国人士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的创作灵感和主题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音乐、诗歌等方面,多角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和思想。尤其是他的“离骚”中流露的对神话宇宙的信息传承和文学价值,极大地吸收了对于“一粒灰烬支撑着整个宇宙”的感悟。屈原的独到的艺术表现和高深的文化涵义,特别是其中的“奋发图强”、“生命的无限价值”、“爱与责任”、“人文关怀”等主题,承载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风范,和中国文化内容浩瀚的内涵面貌。

屈原的思想和传承流派也是气壮山河。南楚弱国时期,屈原所秉持的“道义精神”和“民族意识”不断传承下去,深入影响着楚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直至汉朝,屈原的美学思想和诗文创作,被道家思想影响的诸子百家们所推崇 —— 通过儒家思想对《楚辞》的注解和研究,派生出了“楚辞学”;同时,他的精神也成为民间传颂的口头传说和曲艺节目的素材。如今,屈原的名字永远和民族精神和爱国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共同推崇的国家文化名人。

在了解了屈原的背景和影响之后,我的劝告是:珍视民族文化宝藏,探寻中国精神之根,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发扬光大屈原所传承的、振奋人心、彰显人类智慧的文化精神志向。我们应该在屈原的启示下,用一生的热忱和执着,书写出一幅又一幅属于中华母亲的壮美画卷,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的辉煌而不懈努力。

屈原观后感 篇4

离骚读后感范文

很久以前就想读读《离骚》,但每次拿起它来看了几句后,就挺不住了,实在静不下心来攻这个艰深晦涩语句里所蕴藏的楚文化堡垒。可梁启超先生偏偏又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说,要读楚辞就先读《离骚》一定没有错。所以,这个月,我放下了很多爱,咬了一点,终于读到了。接下来,我还是想咬一口,梳理一下阅读的感受和体会。

关于《离骚》的题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为人们接受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以史家司马迁为代表的:离别之哀;另一种是史家班固提出的

遭遇忧愁。这二位史学大家对“骚”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释为“忧愁”。他们的区别在“离”字上,古汉语中,“离”可理解为“分开”或是“告别”,同时,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

二位大家的说法都无可挑剔,一直以来被广泛接受。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知。如果要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离别时的牢骚”。

屈原一生伟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没有实现,却被推开,最后不得不离开。《离骚》正是他对“离开”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们现代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一气之下走人去另谋高就时,禁不住要说几句话来发泄积怨是一样的。

但从发泄的层次和境界来说,《离骚》是对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的控诉,是对昏君统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称千古第一牢骚,其特别之处在于:[趣祝福 Zf133.coM]

首先:全文结构雄伟,布局严谨;想象夸张,气势恢宏;场景云雾缭绕,诡异莫测。不愧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

其次,通过对三组心理矛盾的描写:修身养性与循规蹈矩、忠怨交集、爱国报国,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奋斗意识和人格完善。

最后:在整首诗的表达过程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的伟大光辉形象。

痛发牢骚是“离去”时的一种心里表现之一,在离别时还要说那么多话,恰恰说明了内心的不舍和行动上的无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们现在的思路:走就走呗,还懒得去说呢!

应该说,发牢骚是历史以来人们“离去”时最常见的心里表现形态之一。因为,人总是有感情的,在内心不放弃行动无助的攻击下,用语言再正常释放愤怒。

其实,离别的心里表现形式有很多:超越、悠雅、浪漫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张子房,待刘邦做了大汉公司的董事长以后,不计个人得失,如一粒尘埃归于山林。

悠雅浪漫诗似徐志摩:轻轻的我离开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了。后会无期型的例子,时下多得很,在亲朋好友中发生,在合作伙伴中发生;不时地发生在公事中,不时地发生在私事里。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大多是为了个人利益。一拍两散,老死不相通。

从医学的角度上讲,发发牢骚也许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说有多大的作用还真是说不准。想跟屈原一样,发顿牢骚成为千古名篇,对常人而言,那是难于上太空。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骚虽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让其成为流俗疯语。

每一为同事辞职,不管什么原因,大家都去酒店喝一杯,一个是送行,一个是聚会。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数多了,不免觉得是老调重弹。

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前提下,我们没有理由去赞美其他地方的风景。无情地打压自己“家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后之言, 事后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不过有一点还好,等第二天清醒过来,谁也不去当真!

《离骚》读后感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过了一会儿,他就永远消失在河里了。

后来,就有了端午。一切顺其而至。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有几个不是为他做的,但有很多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

屈原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有端午节,大人们总会把屈原的故事讲出来,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像上帝。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如果他不跳河,就不会有端午节,没有粽子,没有龙舟赛,人们的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篇,每当提起,都不会伤感。

两千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年后,他仍然不认识我,但我认识。虽然他已经不在了,虽然历史是假的,但我还是要相信,他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忠臣。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

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离骚》读后感

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楚河那独立、悲愤的鬼魂,激起了我多少情感!

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但当你有高贵的出身,惊人的天赋和白莲般的品质。自傲就成了别人喉中刺,眼中钉,肉中瘤了。

屈原屈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又明于治乱。本就令人眼红,可偏偏屈原还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样高贵出身自喜,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华自傲,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品质自得。

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信,同时失去了屈原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令楚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机会。屈原的国泰民安,豪情壮志,雄才伟略,爱国热情终于再无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

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绵长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执著地扑向他的理想,从此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执著带给他的是更深的**,更透骨的孤独,更彻底的绝望。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只能是一个人的翩跹。他的才华,抱负,美德再无人在乎,君王不但视而不见,甚至厌烦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个志趣相投之人, 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

屈原明白此时应该“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责任的君子,他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自傲睨视的人,为了理想他上奔下寻, 他次次进言,屡表忠心,可他却连楚怀王的面都见不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开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但无论屈原表忠心还是表怨愤,再无法得到君王的侧目了。

他踯躅前行,悲怆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乡野孺妇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想要收敛自己的一切才华,抛弃那个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辱而活,他转而化解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没有芳草,何必执著于一处呢?但他明白失去了那个理想,那个刻入灵魂深处的执念,便连自己也丢失了,他可以丢失生命,却不能丢失理想。于是他纵身一跳,跳入了滚滚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说屈原的死是一种懦弱,其实屈原的死并无关勇敢懦弱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生命的空无与充实的问题,这种对理想执拗地追求、壮烈的宣告、彻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对自己判断失误最气吞山河的担当一样,他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惊天撼地的勇气,足于睨视天地万物。

对屈原而言, 不管我们理解与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边生生守候着自己的理想,反舔着自己的孤寂灵魂。屈原连同他的理想,因为他的执著,他的守候将与日月同辉。

屈原观后感 篇5

《大地悲歌·屈原传》

小时候的乖巧灵秀,外在的美没有泯灭内秀的生,父亲的谆谆教诲,姐姐耐心叮咛,成长的路上,百姓的苦,时刻叩击他的心窗,苦难在别人亦在他心上。成年后的理想壮志,与时剧增,一朝为相,理想大业一一展开,与之商鞅无二,变法强大起来,内外兼修,国强民富,一切水到渠成。但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免不了吞并或是被吞并的命运,虽然楚可与秦军事实力抗争,但是虎狼之秦岂是刚刚强大又出内讧的楚能抵御得了的,楚王并不知道,他贬斥了一个屈原,就告别了一个王朝。

从平民到侍读,到左徒,再到三闾大夫,“謇朝谇而夕替”,理想壮志始终没有消殒,但是一腔热血最后化为云烟而去,又有多少人,感知他的价值所在?好在楚地的百姓懂他爱他,不忍他受辱,哪怕是鱼儿也莫伤了我们的他,汨罗一沉,是无数精神强大者的觉醒,无人能将他带走,留下的《离骚》是任人不可替代的功课。

屈原观后感 篇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之屈原投江后,我才真正的认识了屈原,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大约生于公元前343年,我还知道了屈原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他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 博闻强志 , 娴于辞令 。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随后,屈原又被放逐离开楚国的都城郢都,到了汉北。公元前289年,再次被楚顷襄王流放汉江以南。屈原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难以抑制心中的悲伤,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早晨,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动力,最终走向成功。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远大理想,拥护世界和平,强烈反对破坏、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要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祖国做出更大的奉献。

"屈原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