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年包公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3

千年包公观后感七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1】

说到清官,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包青天,最近,我看完了纪录片《千年包公》,内心十分澎湃,包拯,也就是包公,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事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他的名字不但没有被忘却,而是成为中国古代贤臣良吏的代名词,成为现代百姓心中“好官”的标杆。

清心直道,两袖清风。包公所处的北宋,是个偃武修文的朝代,史书记载:“帝深恶脏吏,内外官脏罪,多至弃世。

”包公的父亲做过县令,非常清楚送朝廷对**的痛恨,并以身作则,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包公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年轻的包公与到了泸州知府刘筠。他的孝道和学识得到了后者的赏识,刘筠的清正廉洁深深地影响了包公。包公为父母尽孝后,思考了如何忠于国家、服务朝廷。经过深思熟虑,39岁的包公当官时写下了这首明志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良好的家庭作风和榜样的力量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深受家风和榜样影响的包公,使包公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和赞扬。

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讲述了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 “六弹张尧佐”给我留下的影响最为深刻,张尧佐原是一小小知县,无才平庸,依靠侄女是宫中贵妃而得势,扶摇直上,一年之内晋升四次,包拯六次劝谏宋仁宗,要求**张尧佐,几经周折,终于说服仁宗张尧佐不再升迁,外戚擅权的危险局面才得以缓解。从这个故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坚毅、勇气和承受的决心。

联系实际,在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整治“四风”,党员干部就要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发扬包公公正、廉洁、无私、不畏难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以民为本,铁骨柔情。 “断牛舌案”、 “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体现了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只有没有私利,没有私利,才能从大局出发,从党的利益出发,按照中国共产党八项规定,按照党章,认真学习党章,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希望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包青天”,也希望在自己碰到麻烦事时,也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

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党员干部是否自觉,关键是能否守法。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职人员,除了崇尚先贤的美好品德,更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和对自己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严格要求,真正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2】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2015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该片监制禹成明感谢各方对该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联合摄制作品,立项之初就受到中纪委宣传部、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仅对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帮助协调摄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图将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在发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真正走向了民间,凝聚了民间文艺的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够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包公第34代传人、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常务理事包正军说,包公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是86万包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他表示,作为一个清官符号,长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几乎被忽略,而纪录片《千年包公》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

据悉,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历时一年,目前已制作完成,将于5月27日21:25在安徽卫视、5月25—27日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央视9套)播出。

第一集《清心直道》

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二集《铁面无私》

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

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3】

第一集《清心直道》

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岂止教诲子孙,而不惠及世人呢?感慨之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包氏子孙在对家训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形成了包家严谨的家风,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启示?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一日之功,不可急功近利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包家也是如此,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包家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而核心价值观,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其形成也决不可奢望短期而成。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要接地气,更需要模范示范

党的会议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当前需要大力宣传、引导核心价值观,更需要每个人努力去践行,只有让群众认识它、接受它、践行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它实际的价值。包家的“孝肃遗风”之所以被世代遵循,与其说是家训的严厉,倒不如说是包拯的言传身教,模范示范。老百姓晓得包拯,尊称包公,多不是读史,而是看戏,看传,看画,听故事,听说书。民间传说至少有两种趋向:一是将众多的清官形象,集中到包拯身上,使之成为清官的代表;二是把想象的清官样子,通过包拯表现出来,使之成为理想的化身。一位高官,历朝历代,能得到这般推崇,除了包拯,还能数出几位呢?表彰先贤,世上立有许许多多的碑,石碑、铜碑、金碑,还包括书之于典籍,即所谓树碑立传。但是,又有哪一种碑,能比老百姓的心碑更高大,更伟岸?

由此我们可以说,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像清官包公一样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就要大力宣传引导,并且其宣传必须接地气,必须选好故事,宣传典型,其形式必须生动活泼、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必须从国民教育抓起,从幼儿园娃娃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从而实现以良好的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并由此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贯彻到各阶层群众中。更重要的是广大党员干部要首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人们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崇尚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尚。

三、践行核心价值观须常怀敬畏之心

包公子孙对家训的严格践行足见其对祖训常怀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之心指的就是对事物有着非常的尊敬而又不敢逾越,从而心怀畏惧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就心有所主,行为就有了方向、准则和规范,在行为之中就能够自我约束,从而不做超出界限之事。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则往往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所以,人,总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讲“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那是讲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状态。但不能放大为人什么都无所畏惧。共产党人不敬畏神灵,但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

要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守核心价值观获得的正效益,同时也提高违反核心价值观行为的成本,彻底扭转当前社会上讲诚信的老实人吃亏,不诚信的行为反而常常获益的现象。大力宣扬并营造社会正气,引导人们以敬畏之心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于是,当人们无条件、没商量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怀敬畏之心之时,核心价值观才能高悬于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4】

包公掷砚廉字当前

--看纪录片《千年包公》有感

作者:亳州广播电视台祝本奇

**《千年包公》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包公掷砚。

包拯总是服从朝廷的命令。当时被视为荒野的端州,甘愿赴任,成绩斐然。除长子病故,要求回乡任职以便就近照顾家庭外,他从未向朝廷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诚为民表,贪为民贼。'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广东端州出产一种紫云般的石头,当地府百姓用此制作质地优良的宝砚进贡皇上和权贵。包公前任均借进贡之机,**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包拯改变了以前的规定,下令砚的数量不得超过贡品的数量。同时,榆次还要求下属不要让他们要求一面的珍宝砚台。同时,他还扮演了宋仁宗皇帝,以减少贡品的数量,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包公调离此地时,当地百姓悄悄将一方宝砚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属包兴看到,包公发现之后,竟然取出端砚,随手丢落江中。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包公之所以被称为“包青天”,是因为他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包公掷砚,扔掉的是有价的端砚宝物,获得的是不同凡响的大'公'和大'廉',留下的是感动当朝和后代的高尚品德和精神。

我们应该学学包公,时刻将'廉'字置于心头。

《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作品选登(一)

2016-06-15 药都清风

编者按: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后,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两学一做'学***,组织收看电视节目,撰写观后感。即日起,《药都清风》将启动优秀作品评选出版工作。希望大家好好学习,继承正气,积极弘扬正气,忠于党的事业,清正廉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千年包公观后感(二)

一身英气匡正义,两袖清风传千古

作者:利辛县马店孜镇纪委胡水

纵观五千年,算上古今历代,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志士。他们是历史的丰碑、国家的栋梁、群众的楷模和人民的偶像

当谈到'精忠报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岳飞;谈到'义薄云天'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关羽;谈到'鞠躬尽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诸葛亮;谈到'清正廉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包拯包青天。

从小就听过包公的故事,看过包公影片,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少年包青天》、《包青天》,影片里的包公是一个日审阳夜审阴、半人半神的人物,让人膜拜不已。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包公的认识,一千多年前的他,不仅仅演绎在荧屏里,他的精神更融入到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里。包公为官的廉洁正义,已经成为一个代代相传的好故事,也是执法者和纪律执行者几千年来自我激励的标杆。

“七弹王逵”、“谏张尧祖”的故事,是宋代反腐倡虎的典型。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官,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

包公有七次**王逵,此前六次**后,王逵仍顺利转移,继续使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

'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1050年,宋仁宗决定任命其爱妃张贵妃的舅舅、声名狼藉的“昏官”和“庸官”张尧祖为宣徽使臣。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

2014年3月,**总书记视察河南兰考时,鼓励地方纪检干部成为现代化的“铁包公”

包公主持开封大宅时,开封市正处于汛期,而开封市的蔡河里经常有一些权势人物占据,他们修建楼房和水榭取乐,导致水流受阻,洪水频发。包公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关系户',不论是谁,一律开具名单上报朝廷请求治罪。这样一来,才发现蔡河疏竣后水流顺畅。人们称之为“惠民河”

其实细细想来,这一点像极了我们县今天开展的'九城'活动和征迁拆违,同是惠民利民的好事,偏有一些'钉子户',依仗'祖上余荫'和'个人利益'至上,严重阻碍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脚步。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为民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包拯曾有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话作为包公家训,被刊刻于石碑上,竖在堂屋中,作为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的'铭',对今人也有所启迪。包公的这段家训,至今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来者。

千百年来,包拯作为清官的不朽形象,早已跨过历史的长河,受到了先辈和现代人、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的尊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

如今,我们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我们共产党人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就必须做到“四讲四有”,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人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成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努力前行,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是'包公'.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5】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示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千百年来百姓也把他放在心坎里。本集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有别于戏说的包公形象

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如水,君如舟,说明国家要想安稳,必须要走群众路线,只有赢得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凝心聚力谋发展,更要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一、以良好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提出,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机关门难进,办事人员脸难看,服务态度不好,往往群众要办一件事,跑好几趟都办不好;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抓不到真问题、摸不清真情况,对群众疾苦置若罔闻;有的领导干部公款吃喝,豪车接送,奢侈浪费;有的领导从吃拿卡要的小事开始,一步一步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正衣冠就是要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和实践,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责,以秉公用权为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克服领导干部中的不良风气。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根本立场出发。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为了国家、民族和普通老百姓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团体谋利益。

这样看来,在为民、务实、清廉中,为民是目的,务实是行动,清廉是保证。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和群众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6】

第三集《以民为本》

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其历史的依据,纵观包拯的一生,他所形成的“包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体恤民情。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先贤提出的治国理念,历史源远流长,自从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以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将国家的命运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儒家先哲提炼和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包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他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如果“大本不固,则国家从何而安哉”!因此,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大缓吾民以安天下”。从这一理念出发,包拯经常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并极力主张节省国家费用,要求减冗吏,减冗兵,减修建,省奢侈。包拯还将这一理念体现在立法上, 并落实在其司法、执法的实践中。他认为立法应当贯彻“公私利济”,“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原则,并以此来修改旧法,制定新法。他上奏朝廷,要求减轻灾害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田赋,对重灾区要罢除一切无名科率,减免百姓对官府的积欠,并开仓济贫等。

(二)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包拯在初入仕途时,就写下一首“明志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也是包拯流转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这首诗是写在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郡守府第的墙壁上的,据《宋史》记载,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常要向宫中进贡。包拯就任以前的郡守,都借此机会额外索取,以赠权贵,数量有时超过进贡的数十倍。包拯到任后,便命工匠严格按进贡数制作,自己不持一砚归。包拯死后,宋仁宗亲自到包拯家中参加祭奠,看到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饭食,虽贵,如初宦时”,更是感慨不已。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吴奎在包拯《墓志铭》中称其“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白始及终,言行必一。”北宋名臣欧阳修尽管与他政见有所不合,但对他的品格操行依然敬服赞佩,称其“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

包拯不光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亲属要求也是非常严厉的,他在晚年时立家规:“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家风》中就说到:“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而对于自己亲属作奸犯科的,包拯也绝不轻饶。包拯是庐州人,他在任庐州知府时,包氏家族的一些亲朋故旧以为可以仗势为所欲为, 结果被包拯不留情面地申饬一番。包拯的堂舅犯了法,他亲自审讯,重重地处罚了堂舅。京剧有一出传统戏《铡包勉》, 就是依据包拯处罚亲友的史实所编。

(三)不畏权贵,严惩贪腐。

包拯痛恨贪官,他曾给宋仁宗上过《乞不用赃吏》的奏折。包拯在奏折中说:“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对贪官、赃官,要“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以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9]为了施行这一原则,包拯不惜犯颜直谏。当时,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屡受恩赏、加官晋爵,甚至于一日之间连授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四项官职,主管全国财政大权,他在任职期间,欺上瞒下,玩弄权术,鱼肉百姓。对此,包拯极力反对,曾三次上疏弹劫他,尽管宋仁宗执意庇护张尧佐,最后也不得不免去张所担任的官职,包拯也为此得罪宋仁宗被调离京城达四年之久。又如包拯任监察御使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违法乱纪的高官。一个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他巧立名目,刻剥百姓,逼得人们逃入山洞。为此,包拯一连七次上奏弹劾他,迫使皇帝罢了王逵的官。另一个是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在任期间贩卖私盐一万多斤。

(四)明察善断,制止冤案。

包拯在处理案件时非常重视逻辑推理等司法技术的应用,表现出了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宋史》记载,包拯颇善鞠狱,他的司法技能在最初踏上仕途任天长知县时就体现了出来。一天,有一农民的牛舌夜间被人割去,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就对那农民说,你回去把牛宰了拿到市场上去卖,割牛舌的人就会出来了。农民半信半疑的回家按包拯的话去做了。第二天有人状告这农民私宰耕牛,包拯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于是,盗惊服,只得承认是他割的牛舌。

包拯认为,要实现清明的政治,要真正做到以法公断各种诉讼案件,各级长官的选择就非常垂要。精选慎择是包拯一贯的主张,他极力反对县令和地方官吏的轻授轻任。在摆拔任用官员中他特别反对两种人:一是苛虐之人,二是赃滥之人。针对当时酷吏严刑造成许多冤狱的情况,包拯主张加强司法监察。他曾给宋仁宗上《请令提刑亲按罪人》的`奏折,批评国家虽设“按刑之司”(类今检察院),以纠郡县“刑罚冤滥”,然“大狱出入,未尝按问,细故增减,即务举劾”,是“小过必察,而大罪不诃”,提刑司见某郡县有未断之重罪,就“迁延引避”,“窃恐天下刑狱,似此冤枉者至多”。他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大量冤狱的原因是:一是郡县长吏不得其人,“不辨虚实”,因偏听偏信、主观武断所造成;二是缘于一些官吏妒才害贤、挟私报复或贪赃枉法所致。为防止和减少冤狱,他主张必须知人善任,“进用贤隽,斥去形迹之弊,以广公正之路,判忠佞,抑侥幸,察左右爱憎之说,延中外谠直之议,对关乎生死的大罪,他建议应委提刑司“亲往审问决断”,以此来保证狱案的明断。

三、包拯清廉官德的现代启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拯的清廉官德对当下的为政为官者,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惩治贪腐的检察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清廉品质。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贪腐是最大的贪腐,司法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司法人员的清正廉洁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贪腐腐化成风的北宋社会中保持了清廉,才赢得了当时及后世民众的敬佩。作为检察官,必须按照“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检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直面社会上的一切肮脏和丑恶现象,同它们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在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人民司法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广大检察干警必须树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伟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断案技能之上的。现阶段,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广大检察干警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够洞察世事人情,科学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准法律与个案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这一最佳司法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于律己。清官和贪官是古今中外政治舞台上的孪生兄弟,从这一角度辐射,这条启示是清官廉政思想的反面借鉴,因为今日中国已非昔日封建王朝,而是一个民主和法制渐进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正向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法治政府必然是廉洁政府,但不是搞好清官政治,而是要求每位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人人皆为清官。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一味的要求政府公务人员加强官德修养,更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仅如此,作为身负国家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不但自己要严于律己、规范执法,更要约束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不能“灯下黑”。这要求检察官不仅本人要带头遵守《检察官法》《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要求“身边人”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四、结语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冤假错案集中出现,如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奸污案等,给我们的检察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曹建明检察长强调要从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和近期发现的冤假错案中进一步认真剖析和反思,切实做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因此,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守护司法公平正义底线的末端,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的大门之外。这要求我们的法律监督工作者能像包公一样坚持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明察善断,才能切实制止冤假错案的出现。

包拯的清廉官德无疑对当今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时代局限,方能避免因时代变迁形成的偏见即过份拔高或过多贬抑。斯人已去,但只要人们对惩恶扬善、正义公道的渴望还存在,“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合肥包公祠的楹联赞扬他“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正气耿光昭日月,廉洁清栋妇孺知”。包孝肃公墓园的楹联是“庐州有幸埋廉相,包水无言吊直臣”。这都表达了后人对包拯的崇敬与怀念。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这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包括包拯在内的诸多清官最高最公正的评价

千年包公观后感【篇7】

5月23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该纪录片力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在合肥举行 全景展现包公形象

近日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该纪录片力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