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学体验心得

发布时间: 2023.11.22

教学体验心得六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教学体验心得六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体验心得(篇1)

作者:陈朝香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整体逻辑分析,联系生活经验,尝试比较细节等方法都能提高学生感悟的有效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章的内容。

【关键词】?体验感悟;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现代教育学不仅关注人们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关注人们的感知和体验,关注人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了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在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他们对于言和字符的敏感性,并可以直接感觉和理解语言对象。

学者郭沫若提出语感的培养主要在小学时期,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十分关注指导学生展开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一、基于整体,尝试逻辑分析

学者朱作仁提出解是是死的,就像解剖一样,而朗读是活的,可以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让人知道,而朗读则能让人感受。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积极朗读,尝试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说说文章的逻辑性,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在学习五下第3课《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过程中,我便鼓励学生展开诵读活动,并说说自己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如有学生在诵读之后提出:“我感觉作者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而且很喜欢孩子。

”我提出问题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其中的因果逻辑:“那么这篇文章为何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让我们先回忆一下。普通人去公园干什么?

”学生回答:“是为了玩,为了看花草树木。”“可是作者呢?

文章一开始提到作者为什么要进入颐和园呢?”“作者看到很多孩子出来,觉得好像小天使,就去颐和园中玩了。”“作者在颐和园中看到了什么呢?

”“和风景相比,作者更关心孩子们。作者去的地方是有很多孩子的地方。”“作者为何喜欢孩子多的地方呢?

”“作者觉得和孩子在一起,才能看懂春天的快乐。”在这样的整体感悟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了解了文章中的因果逻辑。

教学体验心得(篇2)

一.本学期教研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在学校教学工作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课改工作,遵循学校发展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强化质量意识,规范、务实、创新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探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要求,积极地、认真地开展工作,力求教科研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本学期主要教研内容和日程安排:

1、积极配合和落实学校,教务处的各项工作,抓好教学常规。

2、全面实施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

3、 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注重相互协作,资源共享。

4、 认真做好新老教师的结对子工作,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应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使他们能迅速地熟悉教育教学工作,并能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

5、 进一步对高一课改的调查和研究,及时总结交流课改经验,针对有些问题:内容多,课时不够,习题难,学生做不了等,组织教师们进行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6、 强化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意识,认真协助高三数学教学工作。

7、积极进行选修校本建设和作业活页的开发。

8、积极教科研工作,组织学校数学教师认真学习研讨有关专业内容,积极参加各项培训。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重视试题研究,定期组织教学情况和学情分析。

9、认真组织开展开示范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公开课活动,认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全面提升组内整体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教学体验心得(篇3)

编者按:《活动中体验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从教育教学实践入手,结合各学科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继续教育管理者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实际,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开展培训、研讨。培训形式上改变以往常规课程的单一面授方式,采取学员“参与互动、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分享交流”的多样化培训方式。

培训旨在让教师们和继续教育管理者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将这些新理念应用到教学和校本培训活动中去,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使新课改理念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有效实施。学员们感受颇多,一起分享其中五篇。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王世兵

十五次的“活动体验与知识拓展”课程就要结束了,每一堂精彩的演讲,每一次深刻的体会,每一幅珍贵的**,都留下了颇深的印象,让我积累了不少知识,也感悟了人生,更增加了继续教育下去的信心。

在活动体验方面,赵贵江老师幽默活泼,注重细节,善于总结,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另类”的方法融洽了师生间、学员间的关系,寓教于乐,效果很好。作为一名学员感到很轻松,一个人独处不会受到冷落,几个人同来不会窃窃私语。

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一课是通过口、眼、手分别传递信息,从而验证在教学、生活中最佳的表达方式是综合运用,仔细想想这恰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另一课则是通过记忆两**片,一组是杂乱无章,一组是有矩可循,不同排列出现了不同的记忆效果,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教法,备好课,仔细分析学生,因材施教的法则吗?

在知识拓展《走进世界遗产》课上,王小京老师带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走近了世界文化遗产,震憾的秦陵、兵马俑,丰富的世界遗产,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在《文学与生活》课中,姚老师谈古论今,引征博典,从**讲起,引出生活的情趣,从小诗赋和,描出七彩的人生,如诗如画,如醉如痴,让我怀着为凑学分的心情而来,带着重新审视生活之美的乐而返,这也是一种收获。

一轮继续教育结束了。虽然课程不多,但有收获,这远比获的继个学分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张燕

这学期,我参加了赵老师和主讲人带领的活动体验班。本课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学习过程重的自主与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和培训,我知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体验性原则

在培训中,赵老师经常让我们“在小组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使我认识到,在我的教学中,也应努力创设体验学习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气氛和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认识知识,从而使学生主体与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2. 坚持开放性原则

在培训中,赵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在小组中进行各种讨论及**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各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应该把教学纳入自己的轨道。而是变“牵”为“引”,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探索、交流,师生交流、对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创新意识。

3. 坚持合作性原则

在训练中,赵老师经常要求我们的队员配合解决一些问题,如:乒乓球勾拳、抱同心竿等活动。活动是我认识到:

合作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得到心灵的发展。教师是幕后英雄。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与学生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以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和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以协商和商议的方式与学生交谈,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黄九梅

我参加了赵贵江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开发培训班,得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弘扬了一个观念——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学会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学以致用,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

终身学习要学什么:学习书本,促进教学;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人文学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高上述学科的综合能力;学习学生,完善师德,作为教师,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学习与社会有关的生活知识,参与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生存知识,使自己能够做纵观时事、适应潮流的人,力求培养的学生踏上社会后处变不惊。

其次,我学到了一个理论: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

第三,提炼经验学习的教学方法

依照建构主义理论,从体验性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的启发是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

学生自学:预习阅读教材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完成相关任务。

反馈交流:学生自主使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交流作品和实践。

现场答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小结: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学、互鉴的基础上,总结本节的重点和精髓,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答案。

从赵老师的第一次课后,我即进行了相关尝试,学生学习内容为vb,学生兴趣较高,完成的任务也很好,一些学生还有所创新,45分钟的课堂,老师讲课时间基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们很快相互了解,成为朋友,给我们很多启发。

秦春燕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本学期,我参加了朝阳分院“活动体验与知识拓展”的继续教育课程。这门继续教育课程使我耳目一新,有利可图。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和准备,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能够每周一次地在活动中品味教学的快乐,在体验中收获知识的力量。

一。理论联系实际,落实活动和经验的理念。

赵老师的课程最难得的一点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每次活动的与体验的背后总有相关的理论做支持,而这些理论都直接给了我们上课者无限的思考和启发。也许,这也是我在赵老师课堂上最大的收获。这些理论也再次指引自己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讨,切实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力争使教育合力发挥到最优!

2。有效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赵老师的课程中,除了给我们大家很多的教育教学案例,更多的是以这些教育教学案例为模式,指引大家努力**教育教学规律。

当我把这些内容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时,学生们兴趣高涨,在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总是要强调合作的意识和力量,是学生无形中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比老师整天大道理的宣讲要来的切合实际的多。同时,这种教育活动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把德育融入到活动教育中,取得了双重效果。

三。课程设计精良,每节课都让我们在活动和体验中有所收获。

在每节体验与活动课中,赵老师都会为我们大家精心准备和设计一些教学案例,让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分析和畅谈体会,有些课程中,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切身亲自参与其中,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盲行和制作生日贺卡两次活动。

在盲人行中,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参与者与引导者的协作和配合,引申到日常教学中,就是让我们老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生,和学生的每一个举动、每一言、每一行,并切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在制作生日贺卡活动中,赵老师让我们大家临时发挥,充分调动了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让我们大家切实体会到老师的教学再创造意识。

和平街一中孟萌

在这次继续教育中,我参加了赵贵江的活动体验发展培训班。这种拓展训练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的传统训练模式。

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偏重于“你讲我听”,或是“你教我做”的模式,容易忽略作为教学过程中主体部分学生与教师的亲身感受,枯燥知识点的堆砌,使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缺乏互动,往往是培训结束后教师只知如何做,但不知为什么这样做,或者是只能应对学习过的案例,不能举一反三。这样根本就无法达到最初所要达到的目的。

但今天这种全新式的拓展体验式培训完全改变了这种现象,教师通过个人亲自参加的一个个互动游戏充分的调动起了活跃的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在活动中充分的参与,获得个人的体验,并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交流分享个人体验,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使所参训的学员完成了一次终身难忘的体验。完成了对自我灵魂的深刻剖析,是观念与观念的对视、文化与文化的交流。

这种新颖独特的训练方法,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通过拓展训练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得到的感受与心得体会也非常丰富。

带着谦虚的微笑,赵老师通过简单的课程和简单的游戏体验了团结的力量。有次课印象很深,一条放在十几个人平举的手上的竹竿,如何才能在不掉落在地上的情况下被平稳的放下来呢?我们通过齐心协力的商量和合作,终于将竹竿平稳的放在了地上。

这次活动,让我们有了很好的体会团结的魅力。

还有一次模拟盲人的体验活动使我感触很深,人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身边有人在默默的爱护你,鼓励你,帮助你,我想我们能从成长中学会爱,鼓励和帮助别人。很多时候,我想:学会感恩,学会爱和被爱。

从爱中感受爱,学会爱身边所有需要爱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黑暗中温暖的手。

教学体验心得(篇4)

作者:丁安邦

**:《中学物理·初中》2016年第03期

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纵观我们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方面,科学方法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科学方法教育取得某些局部的重大进展的同时,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的浮躁心理却给科学方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困难.把科学方法当作灵丹妙药,企图用它解决有关思维能力的一切问题,已经对一些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使本已陷入误区的物理教学雪上加霜.

那么,如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呢?如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科学认知和科学能力的协调发展?笔者就本课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对课堂教学实践有所贡献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渗透教育

科学方法的教学如果是通过教条式的灌输和宣讲,就会彻底偏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其结果就是缘木求鱼,令学生对科学方法产生神秘感,进而产生畏惧和排斥.要知道方法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相关的教育活动要教师对学生持之以恒地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要尽可能渗透到初中物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特别是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教师要灵活设计,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等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此进行体会,从而感知相应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

教师再辅以适时的点拨和恰当的引导,就可以获取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如,在《电能电功》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结合实验来**电功的影响因素.相应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来设计:

(1)通过类比法,引导学生结合水流做功的有关结论来提出猜想:“电流做功的影响因素包括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对相关猜想进行检验.教师要提醒学生,当一项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实验设计者应该通过对部分因素的控制来对单一因素的影响结果进行检测,这也就是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在初中学生的理性化实验设计思想较为单薄的前提下,教师要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

教学体验心得(篇5)

自主探究、体验、感悟——《质量守恒定律》的问题教学研讨活动观感口王吉文(睢宁县邱集中学,江苏雎宁221200)前一段时间,我校与对口支教学校江阴高级中学进行了一次同课题教学研讨活动,我校教师和江阴教师同上了《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我全程参与了这一活动,深有感触。案例一:师:请写出碳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这个表达式中,你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学生说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怎样来证明你的猜想?如果老师给你们以下物质:①NaOH溶液和CrlS04溶液;②碳酸钠和盐酸溶液,你们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讨论后,汇报自己的设计,教师补充不足的地方,交代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解决以下问题:(1)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新生成的?(2)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3)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成果。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分析很透彻,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第①组实验,直接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但选择第②组实验的同学做得更好,他们的结果是天平不再平衡,但他们又分析了天平前后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生了气体的缘故。其实,我们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来看,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也可以确定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是不变的。案例二:在简易天平两端各系住一根铜丝,使天平平衡,用酒精灯给一端加热,观察到加热的一端下沉。为何有此现象呢?让学生产生好奇,造成悬念,唤起探索的欲望。教师:从质上考虑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那么从量上考虑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会不会也发生变化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得出下列观点: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可能减少、增大,也可能不变。教师:1.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2.实验该怎么做,要用到什么仪器?需称量吗?需称量几次?3.你对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何要求?教师出示两个实验:①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②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要求各小组根椐自己的猜想和意愿选一个并设计好各自的实验方案再动手操作。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学生利用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操作后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教师:仅此两个实验得出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偶然性?有没有不同想法?学生举出铁生锈、蜡烛燃烧的例子,认为反应前后质量不一定守恒。教师指导学生验证,分组做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天平平衡情况。提出问题:(1)天平为何不平衡,不守恒吗?(2)若要对此装置进行改进,应当如何设计?学生通过讨论,踊跃解答不守恒的原因及改进装置的方法。回头看开始上课时的演示实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如何改进装置?教师: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为何相等呢?从微观上该如何分析呢?播放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微观动画。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思考,自主发言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综观两节课的效果,都很好,都将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师充当了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探求新知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并实施验证、得出结论;突出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探究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和“变”。“引”,即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如对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质量总和”和“化学反应”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但却“引而不灌”,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动”,即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即前者通过教师分析,后者通过播放动画,使学生思维从宏观到微观,变抽象为形象,从现象到本质有了质的飞跃,使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1.“学科学”转变为“做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规律和特点,最佳方法是“做科学”。案例一在抛出猜想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结论。采取这种方式,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师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进行类比迁移,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都得到提高。应该说,这比“教师做,学生看”的方式已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从本质上看,学生还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的'被动回应,学生的主动思维并没有得到激发,是“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而案例二这种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景,并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化学的倾向,摆脱了“验证”的束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体验了,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了科学态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做到了既“用科学”,又“做科学”,实现了学习方式真正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江阴柳老师的教学开放性很强,他很独到地对实验进行了分配、删减、转换,有的实验用在定律形成之前,有的用在定律理解中,安排有详有略,有的让学生自己做,有的由老师演示,给予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都挺大,敢于让学生在实验中出错,走弯路。他没有像很多老师那样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先交流实验步骤和方案;但是他充分发挥了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过程的帮助、交流、引导的作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跟每个小组的同学融为一体,是那么亲切、自然、敏锐,适时又适当,学生在相互讨论、猜想、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接纳、赞赏、互助,培养了合作精神,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听课的老师好像都看呆了。这种场景让我都有开窍的震撼,我不停地在心里说,这才是新课程的老师!这才是新课程老师的能力!这才是实现开放性和实效性双赢的秘诀!2.对学生分组实验价值的新思考在听课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这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分组实验是照方抓药好还是自主设计方案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走弯路出差错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实验之后能直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吗?要不要进行二次分析和推导?面对分组实验,而且还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甚至让学生挑选实验装置。研讨时有的老师质疑说,这节课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做纯粹是在做秀,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没有实效性,没有多少意义。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之前,我也多少持有上述观点。课后我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的回答是:“实验前,自己只是觉得可能相等,将信将疑,亲自做了之后就真信了。”我从学生们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受到震动,突然产生了顿悟:理性思维和实践思维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实验就是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并实施实验是不会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我们认为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认知质量守恒定律的条文,那么我们的教学充其量也就是个知识传授。如果我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与客观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认识方式,触及他们的灵魂。当然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组织实验还应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光有形式上的热闹,而应切实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听课观摩的最大收获,因为它冲击了我原来的想法,使我有了新的认识。实施新课标,特别是江苏“五严”禁令实施后,不少教师感到越来越不会教了,让应试教育“涛声依旧”,显然不合时宜;实施素质教育,却又经常“踩不着点”。课堂上快乐教学,课后却又痛苦找补。通过这次研讨,我对新课改终于有了新的感悟,也明白了苏南、苏北的差距之所在。这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更是理念上的悬殊。什么样的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又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以往我们的教学,往往反复着力解释教材中关键的语句,期望学生能在清楚的讲解中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应付考试夺去了学生大量的体验、感悟的机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化学素养和思维品质。而实施新课程理念就应在教学中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理解科学的真谛。在体验过程中,结果可能不完全是教师预期的结论,这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分析结论产生的原因,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做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分析,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鼓励者。适当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和魅力。

教学体验心得(篇6)

我有幸参加了井冈山市东区干部学院xx工会联合会举办的党性教育培训班。五天的井冈山学习之行,收获颇丰,感触颇多,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思想得到升华,党性锻炼得到加强,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体体会:

1、 认识到现场红色教育的必要性

革命圣地的现场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力量。对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敬仰来之已久,从儿时**革命历史片,到逐步走进党的怀抱,成为党的一员,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从影片和教课书中感悟井冈山精神的伟大,然而,当真正亲临革命圣地,置身于曾是硝烟战地的实境时,那份激动与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期间走过黄洋界哨口、朱毛挑粮小道、茨坪毛泽东故居、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圣地,一幅幅革命历史画面出现在眼前,红米饭、南瓜汤、毛主席的读书石、朱德的扁担、红军战士们打造农具、**的生活景象,活灵活现的刻在我的记忆里。

通过这些真实的景物和传奇的故事,惊叹我们党曲折的成长历程,对革命先烈充满无限的敬畏,真真切切感受到如今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深感受到做一名共产党员肩头所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验到开展革命圣地现场教育的必要性。

二、感受到实事求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诞生于井冈山,中国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缔造于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践于井冈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大智大勇的革命首创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之路,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然而,井冈山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并不是一天两天探索出来的,而是无数的革命先辈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中摸索出来的,在艰苦的战火中用鲜血和生命逐步凝练出来的,井冈山精神中蕴含着不唯上、不唯书,求真务实、敢创善闯的精神精髓,学习井冈山精神应该将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传承、发展和延续。

3、 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次重大实践和探索,结果证明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这些历史经验,今天也可以借鉴。实践探索表明,基层工作中心在**,支部建设应紧跟其后。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真正认识到基层党建的中要性。

4、 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

井冈山的斗争环境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民精神;群众的支持是红色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忠实履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不折不扣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1927年10月和1928年2月,针对部队存在的不良习气,毛泽东先后宣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井冈山红军就是靠铁的纪律团结了自己,争取了群众,克服了困难,战胜了敌人。井冈山斗争的胜利,离不开革命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军民战胜敌人的法宝。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一方面,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注重用革命的人生观教育鼓舞军民斗志,另一方面,他们处处以身作则,实行官兵平等,另外,克服各种困难,自力更生办起了被服厂、军械处、医院、造币厂等,为根据地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井冈山军民们就是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在开拓进取、敢闯新路的奋斗中,创造了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军民团结的优良作风,充分奠定了井冈山斗争胜利的群众基础。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和依靠群众发展起来的。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应深刻体会艰苦奋斗和群众路线的精神内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体验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