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会计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4.01.13

会计读书心得。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会计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读书心得【篇1】

我前个时期就很迷惑于企业的挖潜能力,纯利润的增长,但是忽视了如果你没有创新、没有竞争力、就没有新的盈利点,那么被同业赶超甚至淘汰都是很可能的,所以,该投资新项目还是要大胆投资,必须把销售的增长与否也注重起来,从财务报表上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出一家企业它的利润的**,是出于成本费用的节省,还是真正地在不断地开拓事业寻求新的盈利点,我们应该投资于那些真正的拥有并保持竞争力的企业。像这样的好的经营、投资观点还有很多。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最直接的好处之益就是一些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财务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我原以为有点复杂,但现在我能轻松而坚定地记住了。它用沃尔玛卡马特戴尔惠普作为例子讲解,由于几家企业特征明显、对比强烈、解释的又清楚,连带着这些财务指标跟着真的变的非常好懂。就是变到一说短期偿债能力就会马上从脑袋里流出“流动bi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一说营运能力,就流出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盈利能力就是每股净收益、市盈率等,不需要中间的“换算”过程了。

如果你现在学会计还是感到很困难,还是提不起兴趣,那么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它会让你对会计有重新的认识,对你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会计读书心得【篇2】

夏毕锋在会计工作中经常强调信息的可靠性——所公布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然而,过分追求可靠性往往无法兼顾会计信息相关性等其他要求。企业在编制会计报告上可能会花费大量精力,但不清楚所取得的会计报告的使用是否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管理会计领域最典型的体现就是相关性丧失: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符合最初的目标——满足内部决策的需要,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操作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验来解决一些域是际生产经营无关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管理会计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中相关性消失的过程和原因,提醒人们注意管理会计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解决管理会计相关性不足的建议和对策。

管理会计的起源

会计工作首先是为了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在其经营活动中,只要其收入大于支出,就只有商品的买卖。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商业资本家已经成为工业资本家。他们需要雇佣大量的长期工人,购买原材料、设备和工厂进行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职工薪酬、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要素需要逐步上市。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能够自觉地满足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需要,达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目的。

20世纪20年代以来,企业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生产过程中的过程越来越复杂,企业同期生产的产品种类也大大增加。然而,以往的管理会计仍然遵循单一生产的原则,使的管理会计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滞后期。

约翰逊和卡普兰认为,过度提倡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衰落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外部投资资金涌入企业股票和债券市场。外部投资者需要一种更为便捷的手段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会计报告就应运而生。

在此期间,企业编制会计报告是自愿的、非强制性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是否编制会计报告。

然而29年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后,投资者们方才意识到此前公司自发披露会计报告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统一的会计标准、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存在虚假信息……有关组织与投资者们愈加认识到建立起公认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因此,美国国会颁布了相关法律,要求上市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

鉴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密切关系,内部报告自然就得到了体现。此外,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财务会计中,减少了企业对管理会计的投入。管理会计成为会计的管理,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战后,产业结构的进步并没有促进管理会计的协调发展。重视外部会计报告,忽视内部会计报告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管理会计的相关性缺失主要造成了三个后果:第

1、 管理会计提供的内部报告与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因此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解释原因。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选择不恰当的指标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偏差,在健康发展阶段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二、无法准确的核算成本。由于采用简化的成本法,多产品企业的各种产品核算不清,会造成成本相互补偿的情况,不利于成本的评估。

第三、企业目光短浅。在外部会计的影响下,管理会计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往往会选择一些短期指标,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鉴于对外报告在企业会计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管理会计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完全分割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以上后果。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使二者完全独立,或者二者完全独立的成本太高,不符合盈利原则。

如何提升相关性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给管理会计带来了些许发展,但总的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仍然停滞不前。

约翰逊和卡普兰认为,提高管理会计体系相关性的途径是重新设计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重新设计的成本管理体系需要满足三个目标:财务报告目标、过程控制目标和产品成本计算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作者提出可以用数据库的思想来统一三个目标的数据,以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两位作者没有给出成本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而是提出了一步一步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三个独立的目标系统,为未来的系统集成打下基础。

对于绩效考核的系统设置,笔者指出短期财务指标不适用,利润也不估算。书中最后富有先见性的提出运用作业成本法和平衡卡计分法进行绩效评估。

思考与启示

本书反复管理会计,使整个会计系统必须把握主题——会计系统的相关性。管理会计是基于管理的会计而非基于会计的松散管理。

本书根据欧美等国会计发展的历史,描述了管理会计缺乏相关性的漫长过程。而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状况则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普遍适用于国有企业。

当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定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成本是衡量企业效率的唯一指标。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的责任会计已不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的要求。以经济责任为导向的内部责任会计制度逐渐确立,并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不再仅仅依靠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优势,而是运用成本性为分析、盈亏临界点等管理会济制识,成本-量-利分析,优化企业决策,提高经营效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浪潮,我国企业开始重视财务信息的价值潜力,逐渐形成了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目前国内管理理论的应用呈现出三个维度: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技术等原因在管理会计运用方面浅尝辄止,内容范围十分有限;部分大型企业则先行试水会计工具,虽有所收获但任然存在许多问题;少数大型民营企业则主动投身管理会计变革,大胆尝试,但任然离系统性针对性有较大距离。

尽管我国管理会计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但任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当代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不是扩大其与财务会计的分野,也不是区分谁发现谁、谁创造谁,而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力。

会计读书心得【篇3】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学科名著阅读报告

课程名称:学科名著阅读p>

名著名称:《会计发展史p>

任课教师:蔡志忠p>

学生姓名林p>

学号p>

年级专业:10级财务管理

2013 年 1月10日

读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感悟

——漫谈中国的会计发展史

第一部分

1985年的寒冬,索科洛夫完成了《会计发展史》,这是他一生中对全世界来说最重要著作。该书包括前言、经济核算与复式会计的产生、核算成为科学、改革前俄国核算的产生与发展、俄国的会计科学思想、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等九个部分。索科洛夫在前言中指出,科学有其内在的发展原因和外在的发展条件。会计与其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正因如此,索科洛夫在这本书中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以会计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为主线,详细地介绍了会计观念、技术和方法的演进过程以及有关会计学派的特点,特别是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会计科学发展贡献的理论概括与观点介绍,注重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会计科学思想的演变规律,从而体现出该书与其他西方类似著作所缺乏的一个基本特征。该书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要点如下:

一、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索科洛夫在研究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时,区分了经济核算、会计核算、复式会计、会计学与会计科学等概念,认为复式会计是会计核算发展的结果,而会计核算只有在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约束并确定科学的原则之后才能转变为科学,会计核算科学是会计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十月革命前俄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变化

在列宁关于会计阶级性质的思想影响下,也许他的国家史料更为翔实,所以索科洛夫对俄国改革前后的会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三、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思想

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到20世纪中叶,英美的会计理论开始活跃起来。因此,索科洛夫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思想发展德国程中,不仅介绍了德国学派、法国学派,而且还着重介绍了英美学派。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实践

索科洛夫出生于前苏联,也许前苏联是最早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许前苏联是当时的“老大哥”,所以作者在介绍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时,将主要部分放在了前苏联,仔细研究了前苏联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会计发展历史,而对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发展则采取了概略研究的方式,简单地研究了当时社会主义各国取得的主要会计核算理论与成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协作实现了会计核算的同步发展。

第二部分

读完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在他的讲述的最后一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会计史,不过很遗憾没有把中国的会计史讲述在内,可能是因为中国当时经济落后和中苏冷战而没有引起关注。不过通过学习后,我参阅大量的资料,借以简述对中国古今的会计发展史的一些看法。在《会计发展史》中把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管理生产的客观需要。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生产行为也是生产消费行为。生产的消耗,除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归结为劳动的消耗。人们在尽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总是力求在最短的工作时间内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为了达到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人们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加强对生产经营管理,力求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耗费与成果加以比较和分析,借以掌握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在我国,“会”、“计”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周礼》中。据考证,在此之前,殷商甲骨文、金文共有五千多字,均未发现。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记忆来计算和测量生产活动。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会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

但它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带工作。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文字的产生,会计由“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记账、算账等管理活动。

据我国历史记载,我国西周王朝已设立了“司会”这一专职官吏来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百物财用”。《周礼.天官》中记载:

“司会主天下之大计,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当时,就设有专门的官员记载和管理王室的钱粮赋税,并设有官厅会计部门,主管官员称为“司会”,“司会”在总揽国家政大权的天宫大宰的领导下,组织年度的总合核算.“司会”下面又设有掌管王朝全部会计账薄的“司书。

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导致了会计方法的发展。唐代出现“账簿”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四柱清册”。四柱是指: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总结出四大支柱之间的平衡点:老管道+新收入=流量+现实。

“四柱清册”将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以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以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我国传统的单式收付簿记记账法提高到较为科学的层次。

可以看出,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各柱相互衔接,形成整体,不但彼此具有相互核对的作用,而且可以总括表现某一特定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四柱清册”的创建和运用,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大成就,为我国通行多年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反映了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中的萌芽。于是到了明末,出现了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龙门账” 核算方法。“龙门账”是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

所谓“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包括债权);“该”指全部负债(包括业主投资)。“进”、“缴” 、“存” 、“该”四柱之间的结算关系可用下面会计方程式表示:

年终结算,按照上式,从两方面计算盈亏:进-缴=盈亏;存-该=盈亏。两式计算结束相符,称为“合龙门”。

“四柱清册”只能应用不计盈亏的政府(官厅)会计,而“龙门账”则能满足商业上核算盈亏的需要。在“龙门账”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工作者又创造了“四脚账”,这种账主要应用在民间商业界。“四脚账”对企业发生的日常经济事项无论现金出纳、商业购销、内外往来等,均在账簿上记录两笔账,即要登记某一账项的来龙和去脉。

可见我国会计工作者早在明末清初就为近代会计中的“复式记账”原理作出过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封建社会,由于闭关自守的政策,社会生产力逐渐落后。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会计发展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前苏联相应的核算模式。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引入,改变了旧中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我国的会计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强经济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于1985年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从促进改革开放曾发挥过重要作用。1993年和1999年根据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分别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新《会计法》的出台,对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惩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秩序混乱、管理松弛、违规操作、会计造假、监督不力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这标志着我国财务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对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适应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制定和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突破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自主经营要求的科学的会计体系,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核算准则。从此,我国会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经验表明,任何社会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生产规模越大,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要求越高,会计就越重要。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注:资料来源《会计发展史》 索科洛夫著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年)

成绩p>

评语:任课教师签名)

会计读书心得【篇4】

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都说明一定的经济业务内容。

(一)联系:

1、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二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2、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会计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不同点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只说明一定经济业务内容。账户:具体记录经济业务内容,提供具体数据资料。具有登记增减变化的不同结构。

(二)区别:

1.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2.会计科目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且系统反映和控制其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

3.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填凭证所运用;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会计资料,为编制会计报表所运用。

会计科目设置原则: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账户的格式:1、账户的名称,2、日期,3、凭证号数,4、摘要,5、增加和减少的金额。账户的借贷计增加或减少根据的是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与账户性质。

账户之间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账户的对应关系。――对应账户

分类:1、账户按照会计要素分类一般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成本类。

2、按照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分为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对总分类账具有补充说明作用。(两者是平行登记:同依据,同方向,同时间,同金额。)

3、按照用途和结构分类:盘存类账户,资本账户,结算账户,期间账户,跨期摊提账户(已取消),成本计算账户,计价对比账户,财务成果账户,调整账户。

会计读书心得【篇5】

任强那本很薄的书让我受益匪浅。很少有人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诠释如此深刻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生活在"菊与刀"文化中的稻盛和夫先生的管理理念,虽写在京都灼灼炎日,却有着宇治抹茶的品位:清凉、浓郁,并让人回味无穷。

管理是数学,这大概是全书的重点。先生从管理学的"门外汉",通过认识会计学,实践会计学,一步步产生并实践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并为几大企业带来了优异的收益回报。更重要的是,这一管理理念的诞生无疑提振了日本大萧条时期全社会的信心。

王先生所倡导的七项原则,就是从三大会计报表和准则中提取不同的意图,经过处理和重组,形成一种管理理念。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点:"现金"是基础,不仅仅代表钱的多少,而是象征企业的活力。

试问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今天,银根收缩下的热钱炒作让很多企业迷失了方向,过多资本投资的成绩让人们忽视了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现金是血液"这一基础理念成为了多少企业家破产后的醒悟。当年史玉柱忽视的,恰恰被当今的太多公司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原则不仅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会计准则。

先生的几个原则都围绕它去延伸。在企业管理中,“一对一对应”和“透明操作”的员则看似是对账户和数据的管理,但实际上,他们是比账户数据难100倍的员工。用准则去约束人,不如用数据去约束人。

我很欣赏书中出现过的那位刚正不阿,充满正义感的审计人员,他的理念至今仍在我心:不要用经营的好坏去改变原则或放松规则,无论企业处于顺境或是逆境,正大光明都是管理的前提。三是运用会计方法提高效率,实行完美主义。

从财务报表的反馈到工司的经营,再到工厂记录的跟踪进度和计算效率,数字都是比任何脚本最好的证明。在实际工作中,销售这一岗位在一般人理解下就是会卖货就行了,其实远不止如此,一个优秀的销售员要兼备财务、法务等多种知识,尤其是财务知识。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成本核算、存息计算、成本观念和汇率变化以及跟踪这些财务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管理是哲学。家住东方的稻盛和夫先生有东西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东方思想中的管理大多是与“人治”因素混为一谈的,这种因素既有感情又有血肉之躯。然而,西方的管理思想更接近于“法治”,用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但《会计管理法》实际上是这两种管理哲学的融合。这种理念不是冷淡,而是温暖,贴近管理者和员工的日常工作。同时,这种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员工的行为准则。

正大光明的行为规范得以在企业中推广。在日常工作中,这种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生涯,也会决定企业的命运。

管理学大师稻盛和夫先生在经历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之后,用一本薄薄的书来诠释深刻的管理思想,这本书简单、简单、有意义。数字——最简单的表达隐藏着深刻的管理智慧。运用会计管理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企业的稳定运行。读完后收益匪浅,希望自己能将先生的一系列管理书籍一一拜读,近而能学到更多。

《经营与会计》读后感(二)

从封面看以为是两本书,或者说各有侧重。只有当我看到目录时,我才发现它实际上是一本书,但主标题和副标题都变了。

《稻盛和夫的实学》我是读了2遍,第二次是在上周刚读完,而且是读一章写一章读后感。整本书没有写读后感。看到《经营与会计》时想,看来这是为写全书读后感做准备的。

初读时觉得有点吃力,不像《干法》和《活法》简单易懂,第二次静下心再读时,特别是对稻盛先生举的实例更有感触。

收获比较大的有两点:一是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我记得当我制定年度计划时,销售指数上升了,我不可避免地认为其它费用也会上升。

所以到了年底,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而配套准备也不到位,所以达不到销售目标。其实,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并不是说销售额增加了,其它费用也必须按同样的比例增加。要在销售最大化的时候做到费用最小化,这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

二是即用即买原则。人总是有种怕失去的担心,所以当东西便宜时,恨不得全部买下,生怕下次再买时贵很多,特别是看到买多少送多少,或者大**、大甩卖,就会买一些有可能用不到的东西回去,结果实际是一种浪费。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的备货。

因为货期和**的原则,一般新产品生产时,我们总是***备一些货,一方面是让其它市场发样,另一方面是想客户应该还会有续订。或者是因为要达到起订量不得不备高于实际需求的产品。事实证明,我们多备的货一直在那里,每次盘库时盘一次,而且舍不得报废,总觉得可以用得上。

结果几年后还是做为废品处理掉。读完本书后,我觉得备货还是按照市场实际需求来备现符合市场规律,同时我们要了解产品的工艺、货期做好备货安排。

本书主要论述了七项会计原则,即现金流量原则、一对一对应原则、稳健经营原则、完美主义原则、双重确认原则、提高会计效率原则、透明操作原则。会计七项原则是引入阿米巴的前提,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想把企业经营好的老板,一定要读这本书。

电子商务部:张丽

会计读书心得【篇6】

时间:2013年12月20日,地点:福州开发区职业学院第六届技能节。

同样的,身为会计班的一员,也随着同学们在欢歌笑语的期待中迎来了“点钞技能比赛”。这是我们第一次和12级的会计班学长学姐们进行比赛,这使的我们的内心十分的忐忑,同样也十分的激动!!!

当我看到12个会计姐姐数钱的高超技巧时,我很惊讶。原来的钞票也可以像这样用四个手指移动。我看到她用左手手指熟练地固定着点钞,右手四指飞,一次四指,让人目瞪口呆。课中,我如法炮制,但十几次来,手有微酸。问及老师技巧与经验时,老师看了我点钞四指手法时说,“你指法,拨的已经对了”。

我反问,“那为何那位学姐拨的如此之快,有何捷径?”老师面带微笑的答到:“熟能生巧。

”在未学***之前每次到银行来办事时看到人家那快速又准确的点钞手法,我总羡慕不以。所以在开始学***时我就下定决心学好点钞这门基本功,不但是因为我对点钞的热爱更是因为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为客户办理业务时,点钞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你个人甚至整个单位形象地看法。

点钞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很有科学规律的业务技能。它要求持钞之人有着节奏感,就是把握好点钞时准与快的关系,要眼、手、心和谐统一,每个环节都要认真研究、细心揣摩!可是时间一长,你会觉得每天千篇一律,周而复始,实在乏味,况且当时我也缺乏经验,成绩始终上不去,于是我就渐渐的失去了对点钞的热情。

有一次我碰巧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你所要做的就是重复这个动作:对折,继续对折。

当你将这张纸对折51次时,厚度不是冰箱或两层楼的厚度,也不是青田到北京的距离,而是接近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是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

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折纸,不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是要达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厚度。脚踏实地不仅是一步一步前进,更是实现和进一步创造目标。

数钱就是这样。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最终总会有突破。

学习就像逆水行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学习是适者生存。我将自己的点钞心得做了相应的总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将热情投入到学***技能上来。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也知道我们脚下没有平坦的道路。前面的道路充满了金融风险的荆棘。我们没有退缩。我们创建学习型组织,与时俱进,勇往直前,永不放弃。我不回低头努力成为一名专家工作者。或许平凡的岗位无法使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同样在成功中收获喜悦,在付出中厚积薄发。

会计读书心得【篇7】

读完“京瓷会计学”又一次领略到了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才学,我不禁更加钦佩他。一位经营者能把会计学钻研的如此透彻,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稻盛和夫先生在刚刚创办京瓷的时候,由于人手问题大大小小的经营问题基本都由他自己来解决,等到有一定规模的时候才意识到会计学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公司的会计师往往解答不出稻盛先生的问题。直到遇到一个财务专家,他才意识到,他提出的问题“直逼会计的本质”。那么之后就总结出了“京瓷会计学”的七个原则。

首先,必须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原则。普遍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多是当收入和支出的事实发生时,就算有了收益和费用,计算入账。但这种方法往往让经营者不了解管理的实际情况。

因为报表上不是以现金形式呈现的,只是以库存或尚未到账的应收款等各种形态存在,所以经常发生决算虽然盈利,却又必须向银行借钱的情况。这样的企业短期看没什么问题,但长此以往的话企业的现金流得不到补充就会面临借贷以维持生存。但是,通过借款筹集资金将受到市场利率、资本供求变化、**和金融机构政策的影响。投资新事业或扩大生产设备往往会错失良机。

所以只有“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才可以给企业经营带来稳定性,而且可以构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盘。

其次,一一对应原则。在京瓷经营初期,会计体系尚不完善,往往会出现物品已经销售出去并且票据也已经开出,但实际上现金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迟到甚至缺失。导致盈亏波动非常大。

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一一对应原则。所谓“一一对应原则”,就是物品和金钱流动必须开票,票据随物品和金钱一起流行。事实上,这一原则也呼应了第一个基于现金的原则。货币和货物的流通必须有一对一的票据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反应企业的真实情况。

第3,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彻底剥除卖不掉的库存、过剩的设备多余无用的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资产的作用,就可以塑造长期、持续发展的“筋肉型”的企业体质。设备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实上,这样做并不能提高经营效率。

相反,即使是二手设备也不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还有,稻盛先生坚持只有额头流汗得到的利润才有价值,把力量倾注在企业本来应该从事的活动上,这样企业的利润就会非常坚实,不管出现怎样的萧条,企业也能不动如山。

第4,完美主义原则。一个企业如果想长久的存在必然是在坚持正确的方向上行走,一旦有失误哪怕很小有时候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无论是投资还是规划报表,都应该是完美的。

第5,双重确认的原则。1995年,一名日本交易员从事美国国债表外交易11年,给该公司造成1400亿日元的巨额损失。这件事就是因为缺乏“双重确认”的体制,或者虽有制度却没能严格遵守的缘故。

因为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一念之差犯下的过错可能就让企业面临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那么双重确认原则就是让两个以上的人和部门互相审核、互相确认,由此推进工作。存在这样一个严格的制度,员工犯罪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可以塑造出一个具有紧张感的、生机勃勃的职场氛围,促使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

总之,钱的负责人和开发票的人必须分开。包括印章、保险箱这样的物品也要设置复数的人来掌管。总之,货币和货物的流动应坚持双重承认的原则。

第6,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这个是与之前的“阿米巴”经营策略是相对应的,一个大的企业如果事事都由经营者决定,那么谈何提高核算效益呢。所以只有在“阿米巴”经营的基础上才可以提高核算效益。

第7,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稻盛认为,员工必须了解公司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努力工作。那么这就需要领导人率先垂范,事事彻底遵守公司的原则,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让大家做到团结一致,公司内也会形成光明正大,事事遵规守矩的良好风气。

会计读书心得【篇8】

不得不说,这是目前为止书单中花费时间最多,花费精力最多而阅读的一本推荐书目。翻看第一遍的时候,是硬着头皮看完的,只觉得晦涩难懂,需要大量的数学基础与演算。直到翻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慢慢体会到此书的精妙,逻辑清晰,架构明晰,顺着作者的思路勾勒出一张清晰的管理图像,当图像越清晰,越能感受到这确实是一本值得每位管理者研读的好书。

此书从成本管理会计的起源娓娓谈起,进而具体用经典的量本利分析,机会成本、生产能力成本和约束理论,作业成本法等具体的方法,再到平衡计分卡等业绩激励薪酬系统的阐述,进而用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信息这样的工作链来讲述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实质与内涵。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信息相关性的价值远远高于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最佳理论需要实践,无锡国资委下属上市公司无疑是管理会计的先行者和先进者。

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企业具有常青的基础产业,对成本管理的精确度可以说是非常要求和完善的,尤其是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对细节的注重更是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无锡市市属国有企业所属一家上市公司,历年来和德国公司合作甚多,并和德国公司合资一家公司,互派员工,互相学习,而从那家公司熏陶锻炼后再回到国有企业时,他们同样开始对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控制在深入剖析好每一个步骤与细节后通过预算开始,步步为营,企业效益的逐年提升就是对这种管理方式最好的肯定。

该上市公司将成本控制提升到全方位,更是生产全过程中,一是对战略决策成本控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战略决策机构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决定投资方向、规模、地点、时间;二是对预算绩效成本控制,由核心管理团队中的生产经营决策者调动企业人财物信息,进行资源配置;三是对经营过程成本控制,由企业日常成本控制重点中的决策执行者进行全过程、各环节中寻找控制点进行成本控制。

对于战略决策成本控制,该公司是梳理了子公司的各项业务,对公司的业务进行调整,虽然从某个子公司或是某个方面来说,成本是有可能增加的,但是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不仅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了资源,并且取得了明显的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对于预算绩效成本控制,通过重新梳理组织框架及流程,对预算执行进行职责分工,并将考核指标分解落地,并通过运行分析进行跟踪反馈,并进行专项评估及改进,从而与年终考核挂钩。

对于经营过程成本控制,企业资源配置好以后,余下就是企业各层面员工如何执行落实公司预算目标,这一层面的成本控制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组织生产,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和营运资金成本控制的基础上,通过价值链分析,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成本的有序控制。在采购过程中,通过建立采购平台,商务谈判取得了大宗物资采购成本降低3%,外购建采购成本降低5%,成熟建采购成本降低3%的效果。

在制造环节,通过量化成本要素并目标化,通过单件成本、人工成本、刀具成本、原材料成本、原材料、产成品、设备利用率、报废率等要素进行分析,并对产线过去5年及近6个月的销售情况及成本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成本变化情况及盈利能力,分析当年及当月生产运营情况,通过数据展示的形式,反映生产经营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实现员工效率提高10%的目标。对于销售环节,一是对应收帐款进行管理,对客户进行分级,及时跟进,对于寄售销售进行取消,从而以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和运营资金成本控制为两条基本主线,通过价值链分析,提高运营质量,有序控制成本。

正是因为深得《高级管理会计》的精义与要旨,所以该企业借助完备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将成本控制深入到管理的各个细节与步骤,从而取得了喜人的实效。上半年,公司在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挖潜和降低成本,实现订单增长30%以上,销售利润增长30%。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难言之瘾,作为一家行业内的标杆上市企业,基业常青的不仅是高素质的员工,高品质的产品,更主要的是精细核算到分的高级管理会计方式的理念与实践。

高级管理会计确实是经典教科书,值得我们每个从事与企业相关工作的人员好好研读,更要将这些要义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相联系,从而真正使企业能在商海无情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业界翘楚,行业标杆。

会计读书心得【篇9】

本文作者是浙江大学的韩洪灵和厦门大学的陈汉文。这两位教师致力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从不同角度阐释会计职业道德的文章。本文研究的是从契约理论视角解说会计职业性质,并总结了会计职业道德实施的履行机制。

本文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一种公共契约。在当今社会中,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中,有关当事人的行为是一种关于受托责任的契约行为,职业会计师就在这受托责任网中服务。在这一服务过程中,会计职业道德就是履行契约对职业服务质量的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合同的动态过程体现在合同的签订、重新签订和履行三个环节。**合约的签订需要职业会计师的行业认同,重签订是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队**合约的修正,履行则分为自我履行和强制履行两种模式。签名和重新签名的过程以及性能机制是相辅相成的。

在签订和履行过程中,会计职业道德不断促进发展并逐步完善。

通过阅读本文,我对会计职业道德和契约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本文对会计职业道德总结出的框架,我知道了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公共合约,在合约的签订和履行环节,既有职业会计师的参与,也有社会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正是这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的推动,逐渐缩小社会对职业会计师的期望值差异,并利用履行机制的自我履行和强制履行约束平衡职业会计师的道德规范,以达到修正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体系的目的。本文的特点是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解说了会计职业道德,不足之处是只总结出了理论框架,没有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量化的分析,也没有实例分析,影响了结论的普遍性。

会计读书心得【篇10】

我们每天必须在机房上机作账,我们要一直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字,肯定会心生厌烦。但是过会计电算化上机操作实习,我们也充分的了解了电算化操作要求和会计应用步骤方法,提高了电算化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寻求到解决的方法。

首先,会计科目,开始时根据资料增加和修改会计科目,等到填制凭证时才发现要新增会计科目,更换操作员再进入基础数据,然后更改。增加的明细科目,会把总账科目的金额过渡到明细科目中。

第二,在录入凭证时,有的关系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会计科目的使用,则会出现该科目系统受控不能应用。这时我们应该调出会计科目然后找到该科目修改此科目把受控系统去掉,这时就能使用了。出纳签字时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凭证审核后,进行出纳签字时出现了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原来是因为在定义凭证时没有设置该项内容。

第三,输入银行对账单时,日期不是超出范围就不符合要求,经过老师指点发现,进入时没有选对日期,所以银行对账单总是出问题。

最后,在生成报表时遇到的问题更多,很多数都不平,我们只好逐笔查找错误并对正明细账,发现确实错了后不得不进行反记账、取消审核娶消出纳签字进行修改。然后再出纳签字、审核、记账。再查看报表中的数据是否正确了。

通过手工实习,让我感觉手工做账太烦琐。所有的账表都要自己编制,不像电算化报表根据公式自己出数。手工做账不能马虎,一点点错就要改好多。即将毕业的我们,再经历这次实习后,对以后实际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会计手工做账是一个很烦琐的工作,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做账。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在学校实习了,我们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

"会计读书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