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2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讲述“万历十五年观后感”的优秀文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写观后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对作品的客观评价,不要偏袒或过于贬低。其次,要注意将自己的感悟与人生道理与作品结合起来,体现出深入思考的能力。最后,写观后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快捷方式,你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希望这些能给你一些参考,祝你写作顺利!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1

在电子网络盛行的时代,当我手捧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著作时,心中有种久违的亲切感,于是潜心读起来。书名即为著作所写的时间,作者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节点展开了对当时朝局、重要人物、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叙述,并协以自己的观点评论。

纵观全书,作者不是运用叙述或**的形式全篇完结,而是选取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几个人物为故事主角,分别独立成为一个篇章。用一个个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人物为引子,在时间、事件上彼此穿插,很明了的将一个小事件引发的政治影响呈现给读者,让人清晰易懂。

开篇写到“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这个平凡的一年,看似普通却是大明王朝由中兴到衰败灭亡的分水岭,一切没有必然性,却又有很多迹象可寻。从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历经不到三百年的风雨,明朝历史就此终结,而1587年正是整个朝代中后期没落的开端。

据书中所写,万历皇帝以5岁虚龄(实际三至四岁)登基,就能以他高贵的仪表展现给臣僚,能够严规上朝、参加祭祀礼仪,这些虽然是提前操练编排的,但也是以一个尚未成年的儿童严格履行皇帝的职责。张居正从万历小时候担任他的教育**,从小到大张居正在万历的心中应该是亦师亦友,通过这位首辅的精心辅佐,加上万历本身的勤勉图志,前期也实现了“万历中兴”。然而,1577年首辅张居正病亡,1578万历皇帝对这个曾经极为信任倚重的老师、重臣进行清算,家产籍没,子弟流放。

随后,其反对者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在整个万历朝牵发出对张居正派系的“连坐式”查办,一场大的政治运动就此开始。从此,张居正根据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数十年的艰苦经营被销毁了。不能说国家命运因一人的否定就不能发展,但是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对整个文官集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首席助理的继任者申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任期间否认张居正的一切改革制度,也没有制定新的制度。申时行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思想为人处世,阳既是光明磊落、不顾生命安危誓死捍卫道德的人,阴既是所谓的贪财、贪权之**。他坚持用调和折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成为君臣上下之间的“和事佬”。

逐渐的整个文官集团中有志改革者,或被排挤流放,或辞官回乡,再没有敢于直言改革的**。

自万历十五年开始,整个大明王朝无崇尚武力的趋向,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虽以武功建立明朝,后代却形成“重文轻武”的格局,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壮志难酬,被**罢官郁郁而终。始终以“四书”确定的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裁判的根据,而没有使用立法,致使清正爱民的**如海瑞也只是源于道德的范畴惩办案件,后被**弃用多年,再被起用也是被放到无关紧要的职位。即使贵为天子的万历,也逐渐对群臣失去信心,对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弃之不顾,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滞。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王朝的终结是由许多问题造成的。我们归结明朝中后期的弊端:一味的以低端农业为中心,地产集中在少部分**、豪绅的手中,而农民则地少税重;全国没有统一的经济、商业控制网络,只是做到一个范围内自给自足的供销关系,地方经济财富不能统归到国家层面,国库日渐亏空;整个**集团庞大,却薪饷极低,仅可维持家庭糊口,**在各项公务或税收中克扣贪墨已成为不明之通病。

加上后期的皇帝懒惰无为,宦官弄权等等,致使大明帝国走向风雨飘摇中,直至灭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经无数的风雨洗礼,如今我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在和平发展的今天,从一个企业的管理到国家的全面治理,推行法制平等、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正是顺应时代前行的轮轴,保持顺势而为方能不被淘汰,稳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2

我有个同学是学文学的,平时会读很多历史方面的书。历史似乎读了很多,人们会谈论得失。人们会更冷静,正如三毛所说:既不狂喜也不沮丧。

我觉得也是,能保持那种心情当然是最好,不过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都有七情六欲,要做到当然不容易。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觉得有点世态炎凉了,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看历史,看别人的生活,在得失之间,我似乎能够变得更加豁达。

你得到的将以另一种方式失去,而你失去的将以另一种方式获得。至于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就看个人怎么来界定得和失了。

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但它也摆脱了历史发展的惯性,同时也是一个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

每个年代都会有自己的局限。在那个时代,皇帝是紫禁城的囚犯。万历皇帝是一位熟悉各种仪式的君主,以最庄重的态度接受了官员们的庆典。他每天的课有三个内容:

经书、书法、历史书中的种种都在揭示万历皇帝开始是一个勤勉聪颖,想要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认为只要按照他的母后,他的恩师,他的“忠心的臣子们”就可以做个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帝国的时候。

他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不能改变的,凭他怎样挣扎也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循规蹈矩的活动,因为有礼仪,道德。直至后来选择了堕落。

这就我们今天看来,我们也是受我们这个年代的局限的,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我们和小皇帝一样,小时候被鼓励,有憧憬,有梦想,后来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读研究生,考各种证书,我们一直都被这个社会的大流所控制着无法逃脱。每天活的很谨慎,看重分数,但是却没有多少人认真想过分数背后是什么,我们自己要获得什么。

最后我们果然毫无意外的成为了芸芸众生,一群在大背景快乐,悲伤的人,却从不曾真正的为自己悲伤,快乐。如果有人问你下辈子想成为谁?你的回答会是什么。

我有个朋友当时的回答是:我自己。这个回答让我楞住了。

这大概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一点粗浅的看法了。这本书让我觉得不是每一本历史书都那么无聊。我以后可以看别的书。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3

在过去的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强烈的意思形态,史学家治史都是带有各种限制,都要规避统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讳。例如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也是要避过汉武帝。黄仁宇先生能够写下如此巨著,以我之见,其实是有时代的推动之功。

何解?黄仁宇先生生于晚清**时期,但是中晚年却在美国居住,一直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涉猎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并且常年在西方工作与生活,思想方式也受西方思维的影响,所以,其写下如此一步巨著是有一定的客观要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时代的推动性,既是顺应潮流与时代的发展而生。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黄仁宇先生非凡的创新精神。

《万历十五年》一书运用了全新的分析手段,一种结合数据,理性的方法,通过厚重的,尘封的历史画卷富有想象力又不失严密的描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各种人与物,还有那种历史轨迹,这确实开了华人治史之先河,为后人展现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这本书中,作者非常明智和独特地选择了万历十五年的一个时间点,对这个节点进行了描述。正如作者所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

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作者以幽默的语言和故事般的语调,生动地描述了事件的线索发展,但根据资料和文献论证,每一个细节都有很强的说服力。

于本人之间,这书完全没有其他历史书的枯燥无味。但是其思想确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不失为适合大学生的读物之选。

书中的第一个章节:万历皇帝。一个富有争议的皇帝。

一个饱受历史学家争论的皇帝。作者在描述这一关键人物之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万历是个无助的皇帝。虽然他是一个国家的国王,但他有很多选择。

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作者在描述这个有君主之名,而少君主之实的皇帝时,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官集团作了深刻的嘲讽。公务员和官僚制度是一个稳定的制度。作者揭示了这一制度的巨大弊端。

这时,作者抛出了了首辅张居正,一个智慧的相国,深谙文官群体的行为。其中,作者提到阴阳学说,深刻揭示了我国道德治理的严重缺陷和政治的丑恶。作者对张居正的描述是较正面的。

张居正是一个托孤大臣,作为皇帝老师,其一边要管好年幼的万历,一边要协调文官集团的利益,使文官集团的运转正常,但是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书生,不可避免又要胸怀百姓,总之,张居正是一个无奈的人物,他最后的下场却道尽了文官集团的畸形。

其次,最有争议的人物,海瑞出场了。这是一个独特的公务员。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分析了其现状,还原了其历史境遇。海瑞是一个激烈性格的**,其这种饱含正义的性格为其他**所憎恶。

但是他思想迂腐,做的很多工作没有根据实际情形开展,仅凭胸中的正义,作者再次深刻揭示这是行不通的。但是作为文官集团合性的要求与基础,海瑞尽管与世道各个不入,但是他却很长一段时间受到重用。者再一次批判了该道德制度的奇怪之处。

相对比于史记,史记更多的是生动的还原事件的本来性质,在语言中透露作者的观点,本书更多从事件与史料出发进行分析,从而理清线索,从小事着手,在读者前面一步一步展示历史背后的发展规律,正如文中最后所说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帝国的倾倒是尤其历史的必然规律的。

后记:多读书是有好处的,让你可以看到大师的视角,从更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肤浅的哭爹骂娘,还是一句话:历经千年的洗礼,经典,会带给你千百年眼。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4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万历十五年》是明代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中国明朝嘉靖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以及外部对中国的侵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明朝朝政、社会状况以及国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为线索,将整个嘉靖时期的历史展现得生动有趣。他详细叙述了明帝国的衰落和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通过阅读这些描写,我不禁感叹社会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权力斗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嘉靖年间,朝廷内部的官员内讧不断,权臣的崛起和垮台成为一幕幕悲剧。这种政治斗争给国家带来了内乱和外患,也让人深感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危机。

除了政治斗争,书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明朝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与西方文化的渗透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黄仁宇通过描述那个时期的物价、商业活动以及社会风气,让我更加细致地了解了中国明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状况。当时,中国的商业发展和商人的阶层兴旺,而且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兴起,中国开始面临外来文化和贸易的冲击。这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而且也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这本书还着重描写了明朝时期与西方的交往。明朝时期,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等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商品和文化,与中国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黄仁宇通过分析当时国际关系的发展,让我对明朝时期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中面临了如何平衡利益和维护国家尊严的难题,同时也对外来文化如何吸收和融合提出了挑战。

总的来说,阅读《万历十五年》让我对明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外交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全面了解社会、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我开始认识到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都是复杂而相互影响的。书中的种种描写与历史事实相结合,为我提供了对这个时期的独特视角。同时,黄仁宇的叙述方式生动有趣,让我更加愿意学习历史知识。我深信,通过读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悲欢离合,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下的社会生活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5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海瑞:我小时候就知道他是一个蓝天,被所有人爱着,和包拯一样有名。在书中,作者无情地指出,他是一个道德怪胎和学究保守。

他严格按照儒家思想道德的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为人诚恳,热心于公众,体贴人民。但是在一个缺乏法律而仅仅只是靠道德维系的社会里,他的死板让他很难突破已经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他看不到时代发展的趋势,他不是一个改革者,而只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维护者。他维护从小所学的鸿儒圣贤,维护先帝的法制,甚至维护很多不合时宜的弊端,例如重新启用洪武年间剥皮填草的酷刑来整治**。

海瑞是万历年间的道德偶像,但是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他是人性中的一个例外,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这种精神让人敬仰,但很难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因为他忽视了人性的根本需求是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满足的,而不是一味地克己复礼,墨守成规,待在原地踏步。这样的人眼光非常狭隘,无法做出一番事业,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张居正:他是万历乃至整个明朝都必须提及的人。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他早已去世,而且以往的功绩被全盘否定,此时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十恶不赦之人,与他在位时的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容貌英俊,重用人才,洞悉社会发展的禁锢,力图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整顿官场和社会的秩序。有了他当时在朝廷的地位和太后对他的信任,他也许真的能够顶住各方的压力,一手改变天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时运不济,正当他可以大展鸿图之时,却驾鹤西游,留下了身前身后事待与人评说。

当活人斗不过时,死人是最容易被欺负的。他身前所得罪之人在他去世后纷纷站出来,各种有的没的罪名尽情罗织,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他最终的失败是由于皇帝对他失去了信任。一方面,这是他的老敌人一起进攻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是他对皇帝严苛的对待和对自己宽大的结果。他要求皇帝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可是他自己却骄奢淫逸、独断乾纲,当这样的事实摆在皇帝面前时,不由得他不对这位夕日推崇有加的肱骨之臣失望至极、愤恨至极。于是,一时间,张居正从天上掉到了地狱,从无限风光到子孙灾难。如果他知道它在地下,他就不知道他会怎么想。

如果张居正能多活几年,他倡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或许能够顶住实施的压力。这些措施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先贤们的话。它们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能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商业的发展。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那么明代的资本主义可能会发展,也许历史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也许有太多的未知和可能,但历史并没有给张居正这个机会。

李贽:他反对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在当时是一种绝对的反叛。明朝的开国皇帝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格外重视儒家经典思想,以此为立国之本,四书五经更是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是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是莘莘学子们穷尽毕生而需要研***,以此而形成的八股文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所形成的影响和禁锢颇为深远。

中国明朝的知识分子从小就被迫沉浸在儒家圣人思想中。他们代代相传,很难触及其他思想。他们从小就被灌输儒家思想,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这是他们的道的操守和言行规范。他们相信它,可以生活在寺庙的高度,可以成为所有人的老师。它是当时社会不可动摇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大部分读书人从小所读的书是一样的,所受的教育是一样的,形成的道德观是一样的,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这样的结果是方便了皇权的思想控制,但也约束了社会深度发展的可能性。

在如此强大的意识形态统治下,任何违背传统儒学的思想都会被视为异端,而李贽就是这样一个异端。他反对儒学,提倡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功利主义,重视商业,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他的这些思想有着时代的先进性,但是他要反抗的思想体系过于强大,他的奋斗如同以卵击石,而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并不是那么严谨、那么坚固、那么有说服力,很难大范围地影响很多人,他最终作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异类被关了起来,结局是自杀身亡。

他的外表动摇了儒家正统的叶子,却动摇不了他的根基。但他让我们看到,在如此强大的意识形态统治下,一些人开始质疑长期的意识形态禁锢,试图打破金科玉律,打破看似完美的壁垒。李贽有自己的先入之见和制约。他并不完美,但他是一个开端和先行者。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200多年历史上仅有的一年,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对整个明朝民族运动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处处强调自己的维大历史观,把事物放在几百年的维度中,不顾一时的利弊,更客观地看待一件事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我们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时,我们会多一份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以史为鉴,才能为当下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6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万历十五年》是吴晗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研究类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展现了这一时期深刻的政治嬗变和社会风云。通过阅读此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的启示。


《万历十五年》通过对满清入侵、东林党与锦衣卫的斗争、万历皇帝的治理手段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生动地展现了明朝万历年间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变幻。在这个时期,明朝内外交困,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朝廷的批评和反抗逐渐增加,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通过阅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治的正确与否是国家兴衰的关键,一个政权的命运和历史地位取决于治理者的智慧和能力。WWW.gz85.COm


而万历年间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便是东林党与锦衣卫的斗争,以及其中牵涉到的一系列权力争斗。东林党是一个具有清明政治理想的文官集团,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改变明朝政治的局面。而锦衣卫则是明朝的官方特务机构,其存在的目的是保卫君主和镇压反叛之举。这两股势力之间争斗激烈,而他们的背后还有牵动局势的权臣和皇帝。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斗争的描写和分析,我深刻认识到权力斗争的严重危害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作为普通百姓,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政治权力,以及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社会变革。


除了政治斗争外,《万历十五年》还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重要人物的一生和他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万历皇帝的治理手段,他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皇帝,但也因为个人偏见和私心导致朝政衰败。他试图通过改革和打击贪官污吏来改善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研究,我深刻理解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重要素质,以及权力对个人的诱惑和束缚。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坚守原则,任由个人偏见和私心左右,即使有再高的才能,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领导者。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不仅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和启迪。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明白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历史也给予反思现实和未来的思考,通过了解过去,能够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著作。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权力斗争的危害,以及领导者的重要素质。读完此书,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政治和权力。同时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为的未来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7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看似在讲5个典型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戚继光和李贽)的故事,实则是通过五个人生活中的习惯揭露明代的社会问题,从而犀利地指出明代灭亡的原因,并以此为戒,批判不良的社会习惯,而警醒当下的一本传世经典。黄仁宇老先生真是力透纸背,所谓"夫子有言,言之必中"拿来形容这本书是再恰当不过了,书中深刻的揭露了现代社会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书中介绍了万历这个看似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在朝中几乎像个傀儡似的任由着他的大伴冯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摆弄的皇帝。从一出生,万历的命运就寄在了皇位上,而皇帝却不是个成熟的职业,中国千年延续的封建历史无法让它是,它也永远不会是。每一个皇帝都是那个时代最孤独的创业者,有的“敢叫日月换新天”,有的止了步伐将过去歌颂,更多的是万历这样背鼎的龟,被鞭抽的陀螺。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而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所以万历的一生,过的很悲催,最根本的在于中国古代遵从的完整的一套老祖宗的"规定"(也就是道德和礼制体系)。

其次,就是首辅张居正了,张居正一生励精图治,但却没有得到生前身后名,原因也就在于这万恶的封建制度,也就是道德代替法律的祖宗制度。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这句话完美的揭示了张居正如此下场的原因,他想要改变的,本质上讲,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而这种制度,在所有文官的脑海里,早已深入人心,道德代替法律的判断标准,也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他虽然基本是开创了"万历盛世",实则直到将死才看到这个社会的弊病,所以是他的失败,也是老祖先的悲哀。

最后,再说说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海瑞,两名勇士,一名在为中国法制社会的建成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另一名则为祖国的边防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其根本,都是所谓孔孟的儒家之道发挥到了极致的后果,所谓物极必反,阴阳相衡,都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了封建制度的缺陷。

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将我国的法制与德治双管齐下的治理方针贯彻落实到底,才能让我们的老祖宗,不再悲伤!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8

《万历十五年》的章节安排几乎都以人物命名,万历皇帝属于最高统治者,而张居正、申时行是志在改进文官系统的皇帝顾问,海瑞是倡导复兴传统道德的地方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万历十五年精彩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万历十五年精彩读后感篇1近期,在同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受益颇深。此书内容丰富,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作者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几个事件作为中心点展开叙述,从国家政治制度、决策方式、知识分子等,层层加以剖析,将他们置身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评述,冷静客观地探讨他们的功过是非,指出种种做法对将来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作者看似随意着笔,实际上分析了晚明种种问题的症结,即以道德代替法制,整个国家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明清的衰落也成为历史的必然。《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原名直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黄仁宇这样概述“无关紧要”:“1587,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一结论,作者是通过一系列事件解读出来的:皇帝的怠政、张居正的独断、申时行的中庸、海瑞的固执、李贽的无奈、戚继光的自强,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郁郁而终,无不作为牺牲品遭殃受害。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作者梳理的是大明王朝的体制和政治状况。事实上,黄仁宇的笔触并未局限于1587年,而是纵览了整个明朝,乃至可以透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政治与经济体制,追寻其衰落的必然原因。《万历十五年》的章节安排几乎都以人物命名,万历皇帝属于最高统治者,而张居正、申时行是志在改进文官系统的皇帝顾问,海瑞是倡导复兴传统道德的地方官,戚继光是志在强军的武官代表,李贽则是一个思想的“离经叛道”者。显然,人物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把人物与制度的故事放大来看,就出现了如下图景:万历皇帝独处权威的顶峰,但更大意义上却是皇帝制度的一种象征,受着道德治理规则的种种约束——祖宗成法、道德礼仪及文官系统的运作机理,这些约束不仅使他丧失了发挥个性创造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常人的权利,所谓“专制、无能、贪婪”也可视为万历在自我意志屡屡受挫之后的“消极怠工”。张居正和申时行官居首辅,张居正10年新政,最终只能在文官们的道德责骂声中草草收场。由此可见,人物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与制度互动过程中无所作为的悲哀,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张居正、申时行、海瑞与戚继光都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分别使皇帝制度、文官制度(包括经济和法律制度)及军事制度得到改观。我们渐渐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从小处看,1587确实是平凡的一年,然而从这小处看开去,我们将视线扩大到前后几百年,无论政治家张居正还是申时行,军事家戚继光还是思想家李贽,不管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而究其原因,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制度和举措造成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这种状态从黄仁宇对张居正新政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只会造成文官系统内部利益的纠纷,但这些实际问题不能引起技术的改进而只会被升级为道德问题加以解决,即用大而无当的抽象道德原则来掩盖问题和恢复平衡的状态。概言之,人物和制度的悲剧都源于一种“无法突破僵局”的悲哀。在作者看来道德绝非万能,我们需要技术与法律这种方式来解决一些不需要道德出面解决的问题,道德的目的应是远大的,它是作为一个指引而非硬性的规定。如果将道德作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变化与活力丧失发展的机遇,二是对道德的挑战,这不仅不能使政策一以贯彻和实现,也会给社会造成动荡与不安。黄先生以史为鉴,警示今人,这也是他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也正如富路特先生在英文版中的序言所言:“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子,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他教给我们看待历史的一种方法。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作一个链条,也可把它当作一个鸡蛋来剖开。”透过1587年这个历史横断面,我们不仅看清它的细节,更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脉;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黄仁宇倡导的“大历史观”的端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读《万历十五年》,或许能启发我们换一个视角看问题,观察世界,回顾历史,透视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或许会有许多真切的感受,或许有许多独到的发现。当前我们身处中华民族的巨大转型时期,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越来越强大,这是我们每个人有目共睹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追求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实践中积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智慧和才华。万历十五年精彩读后感篇2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万历皇帝在刚刚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的事情,不变的礼仪,令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心生厌恶,权力被束缚,行动言语都受到约束,仿佛一个提线木偶,无法自主。万历皇帝的一生处于不断的被束缚中,万历皇帝也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难行,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万历丧失了信心与激情,到了后期万历的做法是无为而治,不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在多年学习中,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但是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万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尽全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一个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让万历皇帝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可悲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不合格的。在僵硬的体制下,万历皇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确的礼仪与行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团的奏折,在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为了统治国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难行的万历,无法作为的的万历。在这段历史中,我无法说明谁对谁错,只有一声叹息。万历十五年精彩读后感篇3《万历十五年》通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该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后,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因此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万历十五年精彩读后感篇4真是好喜欢这本书,相见恨晚。合上书本才知道,曾经学过的那种固话了的历史教科书原来那么的扁平。比如万历皇帝,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他只是个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愿意去阐述他的故事。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皇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而和皇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皇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皇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另外还有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还有海瑞,以前他给我的映像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力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李贽就更复杂了,我大概还要去多看一些书才能真正读懂他。最终,黄仁宇先生这本书里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个人之上还有体制,体制之上还有更大的命运,人们身处其中无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历史遗憾。所以,作者提出了自己大历史观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说“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所以在一个法制不健全朝代中,皇帝和官员只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去行事,在这样强大的道德压力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灵魂,于是大家被禁锢的姿态都显得异常绝望。万历十五年精彩读后感篇5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在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书中着重写了万历皇帝、改革家张居正、调和者申时行、清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事迹和思想,从正面或侧面描绘了该王朝的面貌,让今人读来,能够感知那个年代,也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对明王朝道德的认识:明王朝没有西方一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他们只有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规范着帝国的道德,儒家文化是明王朝的根本,成为指导人们的唯一的道德标准,进而成为治国标准。道德规定着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地方乡绅自治用传统道德为标准;官员判案以“四书”为准绳;皇帝欲废长立幼也要受到伦常的制约。道德纲常为国之根本,它不仅可以指导判案,甚至可以替代法律。用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治国,缺乏“公正性”。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替代行政。没有了“公正”的法律,用“人治”的方式,社会的腐败容易滋生,腐败者本人,多数为人治的执行者。对明王朝政治的认识:尽管明王朝的皇权在历朝中已经非常强大,但是书中则反复强调文官集团和皇权的博弈,文官集团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万历皇帝坐姿不雅,他们会立马批评,万历皇帝喜爱书法,他们会加以限制,万历皇帝欲立三皇子为太子,他们则坚决反对。以至后来万历仅为皇权的象征,其权力的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官的制约。万历本人可以免去或诛杀冒犯他的文官,但却对整个文官集团无能为力。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因缺乏调和者而导致万历长达二十年的消极怠工。《万历十五年》给予我的启示: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2、一个国家体制僵化,发展停滞,没有活力,必须改革。成功则兴旺发达,不彻底则江河日下,不改革或改革失败则坠入深渊。3、人有两面性,阴面和阳面,人是自私的。明朝一直依靠儒家思想、四书五经的原则来管理人民是行不通的。4、历史自古就是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5、当皇帝也有当皇帝的无奈,万历皇帝虽然为一国之君,但其实活的也很不自在。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9

前言:请**后自行适当编辑修改,相信《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这篇文章能帮到您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没有像传统史记那样详细地描述今年的编年事,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支撑明末历史。他更大的意图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解释中华文明的历史。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重要的是,这本书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叙述历时的新方式。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语调,一种角度,只提供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把匕首,撕开了意识形态主导的历史写作的铁幕。

在书中我看到了世态炎凉,做一个好官特别是做好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是多么的困难。由于万历皇帝继位时非常年幼,张居正又当老师,教育培养小皇帝,又为了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官职高、权力垄断,有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和问题。

但这些个人的私欲,缺点引起的问题在张居正死后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种证据使皇帝无法容忍,张居正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开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致使刚刚中兴的明朝,又走开下坡路。

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

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间已无张居正!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10

四百年,历史中不算短的一段,虽然只有周朝八百年天下的一半。从1587年到1987年,它跨越了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如果我们按习惯把1840年作为分界线的话。要是把这期间世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估计光造纸需要砍伐的森林面积就会远远超出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造成的损失。幸运的是,人类具有遗忘功能,很多无足轻重的小事不需要记载也无须记忆,否则我们都该生活在沙漠了。但同样幸运的是发生在1587年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被记录了下来,更幸运的是一位叫黄仁宇的华人把这些事件归纳分析并提出一种谓之“大历史观”的观点,而后历时7年成书《万历十五年》。

一、四百年的轮回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也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蚁穴。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在这无关紧要的岁月里,有灰心朝政的当朝皇帝;有变法失败的前任首辅;有维持现状的现任阁僚;有无人效仿的模范文官;有知音难觅的优秀将领;还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澜不惊,庞大的中央帝国已经走过近两千年,此时还远未走到尽头。在西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北上征讨联合王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以自己的消亡开启大英帝国此后数百年的辉煌。中国也因此逐渐被强行推入所谓的现代,用黄仁宇的话来说,犹如让一只走兽,硬生生地变作飞禽。结局当然是落得不会飞也不会走,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四百年后的1987年,年轻的共和国38岁,实施改革开放不久,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西方涌入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震荡,这个古老的国度已是人心涌动,党的领导人也刚刚在年初完成交接,这预示着政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历经近十年的解放思想和不断摸索实践,执政者在1987年发现了让中国实现腾飞的“一体两翼飞行器”,即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分三步走则是目标设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土地改革、姓资姓社大讨论等一系列实践中提炼得来的。也是这一年开始,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乱,随后几年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但这次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中国身上失效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非但没有倒下,东方巨人的身姿还逾见挺拔,虽然这以后出现了89年的、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已不可更改。

二、从下降通道到上升通道

明朝税重民穷,水深火热是众所周知的。苛税猛于虎,《万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都认为税收过多是百姓贫困的首要原因。黄仁宇先生则认为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僵化和政府的低能腐败,主张从制度层面解答“李约瑟之谜”。国家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自肥腰包。同时政府极力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书中所记述的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官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名裂或壮志难酬郁郁而终,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一切都是因为制度已经山穷水尽,不光是庶民,乃至天子,都无不成为牺牲品。

辛亥革命使封建皇权制度走到了它的终点,但中国却进入了长达38年的黎明前黑暗,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古老的东方才现出曙光。在战火纷飞的暗夜中,马克思主义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经与中国的革命和实践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几经曲折,几经摸索,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主、自由、法治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前进的指南,市场经济体制则成为了推动国家机器前行的引擎。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变革,使中国在近四百年后,从下降通道重返上升通道。

三、启示

忽视制度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或把社会的发展都归结为制度变迁都未免有失偏颇。制度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创造制度的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思想,从思想转化到制度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制度的大厦要想建得牢固一点,而不是立在流沙之上,一方面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黄老先生认为四百多年前中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是由制度僵化引起的技术落后,我赞同这种观点,但同时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先天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我们对外部事务接纳程度降低、排斥感增强,由此构造出十分牢固的中国哲学体系,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制度自然也很稳定,以至于几百年后制度的大厦才被推倒重建。

从1587年至今,历史已飘过四百多年,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快速崛起的中国没有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甚至于哲学这门学科也在走向没落边缘。在关注经济发展、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我们的思想界保持活力,真正实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翼齐飞、哲学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