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4.02.06

2024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模板15篇)。

我们应该学习成功者的观点,并将其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来总结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总结心得体会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此外,一篇完整的心得体会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选择成功者的观点:我们应该选取贴近我们自身需求和目标的成功者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中。

2. 理解观点的核心: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成功者观点的核心思想,明确其所强调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3. 总结重点和关键词:在撰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总结观点的重点和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4. 反思并提取自己的应用价值:在总结心得体会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和思考这些观点对自己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以便更好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5. 实际应用和改进:最后,我们应该将心得体会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灵活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上是我学习论语的感受。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2)

暖和的阳光调皮地跳跃在泛着微微油墨香的纸上,获书在手,就像孔子席前的学生,心生几多向往,平添几分敬畏。一日,偶然邂逅《于丹〈论语〉心得》。

圣贤把他们深刻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收益。

为师十三年,时常在忙碌中为自己的平庸感慨,平日非常喜欢听名师上课,然而与名师相比就更觉自己卑微、渺小,缺少职业幸福感。无比崇敬地请教一位名师: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读书!!名师真真切切地告诉我!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畅快和兴奋。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享受,与书结缘,结下最神圣最美丽的缘。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最可贵的生活品质,更是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富有哲理的话告诉学生无言,用行动做,就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能做得到吗?当我抱怨工作的繁杂时,当我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疾言厉色时,孔圣人的声音便在脑海中萦绕:“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曾经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我可谓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直至一个平常的课间中,闲极无聊的我无意识地在教室里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猛然抬头,我才发觉教室里比平时安静了许多。只见几个孩子也手捧书本,读得煞是认真。这时,孔子的话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从此,我开始真正地蹲下身与学生们一起读书,努力做孩子们读书的点灯人,让书香弥漫于孩子们生活的气息之中,让读书成为孩子们最美丽的姿态。 渐渐的,渐渐的,班里读书的氛围日渐浓郁了,爱读书的孩子也多了。就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用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了。身教胜于言传,这是至圣先师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的道理。我想,唯有当天道与师道融合,我们才能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完全领悟。可见,孔子一言足以品悟一生!

纵然,语文充满劳绩,我依然幸福地栖息在芬芳的大地上。

当我们在自然生活下悟出真谛,在书墨清香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3)

一直以来不断在提醒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春节放假才终于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读着这些熟悉的文字,一种淡然浮上心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好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智慧,行动智慧。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4)

以前,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行我素,逍遥自在,早晨8、9点钟才起床,阴天下雨就窝在家里,不受风吹日洒之苦。很多人羡慕我的生活,我也是自我感觉良好,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才发现,我身上有很多毛刺。在别人眼里我是温柔善良的,可正是这些隐藏在温柔之下的刺让我们姐妹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虽然我们姐妹之间没有大的矛盾,也从来没有吵过架,就是感觉不舒服。学习了,明白了,我想把自己身上的毛刺都拔掉,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柔和的人。我先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早起”。然而过程是痛苦的,正如上午一位学员分享时说“改错很痛苦”,真的很痛苦,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我才真正养成了早晨6点起床的习惯。当我习惯了6点起床时,我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也有了更多的乐趣。

上周六下午学习时,姐夫说我懒,以前,我是不承认自己懒的,我可以7、8个小时不停笔地画画,来兴趣时可以不吃不喝一整天地看书学习,怎么能说我懒呢?我开始反思自己,想起我刚搬到新家时,为了让妈妈能住上我的新房子,我把妈妈接到家里照顾了一年,期间姐妹们常到我家看望妈妈,每次来都是先擦桌子、拖地,我还说:“多和妈妈说说话吧,我家里不至于那么脏,比大街上干净多了。”姐姐说我“你家还真没大街干净,就是个马圈、兔子窝!”儿子属马我属兔,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想我真的是懒啊!姐夫说:“懒,很好改,勤快点就行了。”

明白错了,马上改,我先把家里来个大扫除,看着整洁利索的家,我一点都没觉得累,儿子冒出一句“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没想到一向不善言谈的儿子和我开起了玩笑,我开心极了,是我的改变影响到儿子也在变化。在妈妈家里,我也开始拖地,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老爸也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姐姐高兴了,我也很高兴。

早晨,王老师讲到“持”,持续,坚持,以后我努力的目标就是:坚持“勤快点”,不能总让“太阳从西边出来”,我要改变自己的懒惰,让太阳正常的从东方升起。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5)

(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

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

(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只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针对子贡的实际,孔子提出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思同步。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已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发中。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学即是实践,思即是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升华出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随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这次明确教诲子路的,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和就说知道,不知疲乏 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见达到智慧的途经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百姓与长官的分别,长官少而重,百姓众而轻,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问题。

(7)孔子提出怎样去做官,怎样去做好

孔子的看法很简单,一条是多听少说,就是说也要谨慎,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后悔了,不懂的东西,或都说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最好是少说或者不说。另外一条就是多看,多去观察,凡是危险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是不危险的事情做起来也要谨慎,看得多了,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观察细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节,做起来就不怕什么危险了,如果再加上行动谨慎,就不至于成错事。后悔不迭,当了官可以,但当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一些奉禄。

(8)怎样得到百姓的服从和爱护。

哀公发问,官该怎第去当,才能管理好老百姓,治理好天下,孔子的回答很简单,选拔录用正直的人罢黜那些邪恶的人,百姓就服从了。选拔录用邪恶的人,罢黜那些真正刚直的人,百姓就不服从。正直的就应该受到重视,形成风气,那恶的就应该得到惩罚,严励打击,如此以来,社会的秩序就正常健康了。 怎样得到百姓的爱护

要得到百姓的爱护,就首先得爱护倔们。所以,孔子说,你对百姓庄重严肃,那么百姓就会敬重你,你对他们表现出了孝顺父母,慈爱子弟,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君子,才会忠诚于你,你选拔录用贤良的人去教导那些愚昧不好的人,百姓就会努力奋斗了。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6)

为政者要以德服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为政者,要靠道德来治理国家,这样就会乡北极星一样稳居于北极而周围的群星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为政者要正邪分明。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

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臣下之人,凡是光明磊落,行事谨慎的,往往都是正直的君子,百姓自然敬爱他,希望他得到合适的官职,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也有些做臣子的,心地奸险,行事乖张,往往都是邪枉的`小人,百姓自然憎恶他,怕他误国害民。这其实也是天下人的心声,纵观当今社会特别是基层,不难发现,发展得好的乡镇大都有个好的支书及班子成员,在他们的带领下,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把家乡推向致富。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7)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宏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绚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唯恐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才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安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示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当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当存有嫉妒之心。假如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当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准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进展日新月异的今日,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伴侣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专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假如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欢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很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苦痛的事情,假如他们读了这句话肯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信任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辩士,与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据理力争,后者为个人利益使弄小伎俩。所以要另当别论。

接下来,孔子教我们在平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习老师教的知识。做好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向仁人看齐了。

孔子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平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师宠爱。可到了大学,由于同学都是尖子生考进来的,他变成普通的一名学生。不再有老师的宠爱,被冷落到一边。这名学生逐渐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楼自杀。可见,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看看过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凡开国初期,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俭持家、体恤黎民百姓,但没过几代,后面的皇帝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继任后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糜烂不堪,最后败了家、误了国,被别人改了朝、换了代。

小到一个家也是这样,上辈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只要出了一个纨绔子弟,不消几年,家业就败了个精光。一代名臣曾国藩总结前人教训,劝戒子孙说:门户之衰,总由子孙之骄惰;凡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同时告戒子孙:克勤克俭,能丰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丰衣足食,便成小康。

凡事谨守规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个有钱不知道享受呢?享受起来一定要有个规模、有个度。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孔子早在20xx年前就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饭不要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却符合养生之道,常言说得好:要想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讲的就是同样道理。吃饭只吃七分饱,过饱则加重肝脏负担,穿衣和睡觉不要太暖和,才能充分调动我们肌体的御寒能力。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工作起来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就有道而正焉,向有德之人学习,借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能做到这些可谓好学也已就算是一个勤奋的人了。他的一生便可以丰衣足食,必不会铸成大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9)

《论语》所反应的是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而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是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道德精髓,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基石。当然,儒家在做人修养上注重“仁”、“爱”的品德,“无同情之心者,无羞耻之心者,无恭敬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孟子·公孙丑》),孟子认为,人之性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有此四心,萌发人的仁、义、礼、智。“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仁者爱人,有礼者恭敬人”(《孟子·离娄》)。孟子讲仁,以仁律己,就是把自己当人看,守仁就是守住自己,“不失赤子之心”。显而易见,孟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是相一致的,素有“孔孟之道”之说。因此,儒家提倡做人的良知、正气、节操和胸怀:不泯良知,让社会行于正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信人生二百年,自当击水三千里”,把壮气、豪气汇成一腔正气;“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教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行仁仗义,守身如玉,做大丈夫;“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让人有博大的胸怀与境界。“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儒家认为道德是人内心信念的提升。孔子强调正确立志,要求“为己”;孟子强调“思诚”。《大学》和《中庸》中“慎独”,强调即使独处无人监督之时,也要坚决履行道德规范,更是道德自律的体现,通过修身完善自己,通过自省来督促自己。孔子重视修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自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之忧也。”(《论语·述而》)“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显然,学习《论语》,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做事先做人”,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诚然,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加强学习是现在的首要的任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领会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很重要,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必须认真读书并进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个“悟”字,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过程求的就是一个“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于新问题就会有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要使自己学习后的蓝天更加辽阔,还要及时总结,总结是提高的基础。我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包括关联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识。总之,这次学习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0)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观点有相似之处。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人是坦荡荡的,光明磊落,他不与人一争雌雄,即便是争也要争在明处,或者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为敌,待人以礼。成为刎颈之交的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君子不争利,若要争,也是以切磋技艺为主,射场上的竞技者,射场下的好朋友。有时就是最严酷的战争,也要互派使者,约时间,约地点,约人员,约回合,不以暗箭伤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乐适度》这则语录本来是孔子用来评价《关雎》的情感风格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爱情诗,是男子追求心仪中的女子,心怀喜悦,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渴盼,这是“乐”,但又思而不见,追而不谋面,充满痛苦,这是“哀”,但这首诗却恰当地处理了情感的度,乐但不过分,伤感但不感伤,这是一种中道思想。

这个评论的可贵之处是它告诉人们怎样去合理调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难免,庄子想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摆脱功名利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修炼自己,宠辱不惊,乐观旷达,恰到好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困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人道之心,富贵不离道,贫贱不违道,时时事事将道存于心间,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1)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的弟。及再传弟。对孔。及其弟。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

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

还记得刚买电脑那阵儿,本来狭小的寝室一下。多出了五台电脑,每个人都想把。机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个人对电脑的使用时间和方式都各异,为此寝室里经常发生冷战,电脑布局模式不断更改,弄得寝室没有一丝“温暖”,闷得人难受。后来我们冷静了下来,试着为对方考虑,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让步,最后寝室形成了统一的作息时间,为了共同目的,我们终于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学习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终生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大学四年里,我们或许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我们学习中的思考却不够,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探索更相当缺乏。我想我们大学生需要用更多的实践来检验我们的知识。

暑假,我随着我院三下乡队伍到了开县(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让我真正看见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教育现状。有一个乡教学设施极差,没有书桌、椅。、图书,教师缺编严重达200余人,有些学生上学每天要走四五个小时。有的村小每学期只能上一次计算机课,有些孩。每一次都会走上半天的山路,学习三节课后再走回去。他们中不少孩。因为贫困等原因而辍学。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山里的孩。小学毕业或是初中毕业后,他们就面临着劳作或打工就业呢?当地的学校教育又能给他们提供些什么呢?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2)

《论语》像一滴水珠,虽缺少掷地有声的力道,但多了慢慢渗透的滋润。细细品读,它又会像多棱镜般折射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令人警醒,催人奋进。

在书中,曾子有这样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常生活里,时时把目光投向自己,以我为鉴,矫枉过正,立品行,阔达人生——这应该是曾子留给我们最好的启迪。

回顾自身,“忙”已成为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手头堆着办不完的事情,肩头压着干不完的工作……忙得好像没有时间来反思。缺少反思就意味着缺少进步,反思像一面镜子,可以反躬自审,认清自我,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所以工作中的我们要经常叩问自己:今天是否做了无聊无益的`事情?今日事今日完成了吗?今天过得充实而快乐吗?有了答案,工作也就有了创新活力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推力。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中可以看到虚怀若谷、勤学好问,看到教育家敬重他人的崇高境界。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孔子为何能够成为至圣,为何能够名垂千古。

工作中,我们理应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与工作实践情况,定目标,坚信心,比钻劲,于丘壑处仰望明月,于心中装有大未来。只要有了对目标的热切追求,在经过一定的历练,我们可能会发现,成功的大门其实是虚掩着的——谁仰之,谁钻之,谁都会有精彩的未来。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让我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拿用《论语》睿智、积极地态度来实践自己的人生梦想吧。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3)

通过开展“学历史、品国学”活动,我有幸领略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能够“诚意、正心、修身”。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而是去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指点迷津。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论语》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去细细的品味它蕴含的芬芳。品读《论语》,感悟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土,让我们能够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们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使自己人格健全,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能够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学习《论语》,就是洗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因此加强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学习的核心就是一个“悟”字,即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论语》让我领悟到人生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4)

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却没有真正地去看过。当时,在我的想象中:《论语》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没什么两样的,当我现在真正地读完《论语》后,才觉得二、三年级时我那幼稚的想象是大错特错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读完《论语》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这是这句话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还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个人有个人的优点。只有向别人的优点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自己才会变得更加优秀啊!

其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也是出自《论语》的话,和上一句意思大概相同。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聪明而又好学习,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肯定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那么我们要不耻下问,将自己更加完美些。我记得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啊,只有做到不耻下问,那么,我们不是离完美更加近些了吗?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说人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三种坏朋友呢?友便辟,就是性情特别暴躁的。遇事不能冷静理性地帮你分析判断。友善柔,就是特别优柔寡断的。在你需要选择时,他的优柔让你失去机会。友便佞,就是心怀鬼胎的朋友。不走正道,阿谀谄媚之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从自身修养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交到好的朋友.

于丹以为,人与人之间不是越亲密越好,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管是上下级,朋友间,父母和子女间,皆如此。凡事“过尤不及”。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待君主劝谏过多,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分,就会被疏远。”还说,带刺的豪猪就是多次在靠近和远离之间试探出一个最佳距离,既可以彼此获得温暖,又可以不伤害对方。人,亦如此。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5)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读书摆脱了功利的实用主义,把读书看成修身之必需,这样书才能读出味道,读书时才能不浮躁,静下心,持之以恒。心静、明理的结果必然是学习上的持恒和透彻。

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语,也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孔子不但在理性上一直重视学习,而且也认为,这是人内心快乐的源泉。同时,基于学习之上的感悟,更是一种智慧的欢悦。人生在世,能够每天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活法。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那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喜悦。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喜悦。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更多的同道之人互相切磋,而且多多益善。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无朋自远方来”,甚至近处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也并不能影响一位有修养的人的情绪。因为在君子的眼里,学习在己,知不知在人,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这是一种已消解了名利的学习和做人的自在状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

2、勤勉好学不贪安逸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穿住行虽属于细节问题,然而一旦开始追求这些物质的享受,就会渐渐被它软化、腐蚀,以致让自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所以,必须在一开始就树立起警惕性,并且用远大的事业目标来冲淡并取代它在生活中的地位。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莫不如此。

志向远大者不仅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纠缠于吃饭、穿衣、住房等“俗务”的毅力和能力。虽然,这有些不近乎“人情”,但对于一个已确立了崇高追求目标的人来说,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吃饭穿衣的饱暖安逸。因此,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事业上来,才能做到办事机敏果决,不断改正错误。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