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民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6

最新人民观后感(通用10篇)。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人民观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民观后感【篇1】

今天,又是一个悲痛的日子——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那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那一幅幅惨痛的画面,至今还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那一刻,山崩地裂,地动山摇,唯一没有动摇的就是我们活下来的人心中的信念:中国不哭!在那几天里,街上有了那条黄丝带,那条生命的黄丝带,它飘在我们心中,代表着我们对四川人民深切的怀念。虽然,我们和四川人民远隔千里,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13亿的中国人都在为四川人民祈祷和祝福。是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武警官兵出动救援,余震每时每刻都在逼近他们,可是这些钢铁战士毫不畏惧,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奋力抢救埋在废墟里人们,哪怕只有一线生还的可能也不放弃。多么可爱可敬的人民子弟兵啊!世界各地的救灾款物源源不断地涌向四川;不同国家的救援队和医疗队快速赶来,爱心汇集四川,感动中国,感动世界。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懂得生命致上,人民致上的深刻含义。

面对自然,我们无法抵挡,地震可以震倒我们的房屋,地震可以让我们失去亲人,但却永远震不倒我们活下来的人心中的信念,那就是:“中国必胜,中国加油!”

昨天是5.12一周年,全国都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而晚上我守候在电视机旁边观看了“人民至上”的特别节目,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的眼泪总在眼眶里打转,我被很多情节感动了。

第一个感动我的是总理,家宝总理您辛苦了,您的肯定是一个好的人民公仆,要是所有中国的公务员与官员都有您一半那么中国会比现在更加高效更加繁荣。您的每次出现肯定让人民感到心里踏实。您也要好好休息保障身体健康。

第二个感动我的是那些老师,那些已知名字的和那些未知名字的。他们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孩子,那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爱。我想对你们说老师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你们是我们最爱的人。尤其是谭千秋!有一个镜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湖大的师生们手里拿着蜡烛,举着条幅一位带着眼镜魁梧的同学高声呐喊着“千秋学长,我们的骄傲”。而现在一些大学里老师,教授们你们在追求什么?你们的迂腐堕落有没有感到羞愧?你们的所作所为让人唾弃。

第三个感动的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人民子弟兵”,在战争年代你们用鲜血换来了和平的今天,在和平年代你们仍然用鲜血保护着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不管是火灾、洪水、冰灾还是地震,你们的出现就是人民的希望。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第四个感动我的是。志愿者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志愿者了,他们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白领有的是工人,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救人。感谢你们,敬佩你们。

第五个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坚强的孩子们。林浩、郎铮、薛枭、李月,你们很坚强,很勇敢,不要放弃好好生活。

中国万岁!

人民观后感【篇2】

中华民族曾经辉煌强盛,中华民族也曾多灾多难,如今,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无数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革之后,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事实证明,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华夏儿女,风雨吹不垮,枪炮打不垮,天灾压不垮!因为我们有满腔的热血,我们有坚强的脊梁,我们有敢于迎战一切困难的勇气!因为,我们是骄傲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灿烂的文明要我们传承,国家兴旺的重任在我们肩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和壮大!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爱国要像爱母亲那样。其实,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爱国不是夸夸其谈,他其实可以变得很具体,很简单。比如,在升国旗的时候。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标志,代表着民族的形象和尊严,每一个升旗仪式,都是庄严而又神圣的过程。尊重国旗、认真对待升旗仪式、唱响国歌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爱国表现。

热爱祖国需要的是我们的实际行动,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提升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同时更好的热爱我们的祖国,共建美好的家园!谢谢大家!

人民观后感【篇3】

观看《人民的好儿女》有感

刚刚看了《人民的好儿女》记录片,心里触动很大,有感动,有伤怀,有激励,也有沉重。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力量和作风。让我们铭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的无私情怀,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的庄严承诺。

刘宇有句名言,只有在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才能在特殊战争的事业上有所作为。作为特种兵连连长,刘宇和第一个跳伞员陈波在跳伞训练中纠结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他们两个都有生命危险。刘珪可以弃掉主降落伞,打开备份伞,这样就能自己化解危急,但陈波就有可能被主伞困住,在这危急关头,陈珪毫不犹豫隔断缠绕的伞绳,将危险留给自己,最终安全脱险“我们是兄弟,我愿意为你们挡子弹”。

但这在生命危急时期镇定自若,为自己兄弟着想,不顾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是一名共产党员对战友热爱,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

他们能够立足本职,从小事做起,从最平凡的事做起。在前进的道路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即使面对困难和障碍,也不例外。大山的火把——赵世术,简单的一句“我试试吧!

”,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房,从那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如今两鬓斑白的老人,让你不仅的感叹岁月的无情,而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教师的现状也让人伤感不已,但他的执着,他的付出几乎让人落泪!党员,想要为人民服务,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需要那些听起来慷慨激昂的承诺,一句“我试试吧”,足矣!

许月华,身残志坚,从小失去双亲,又不幸失去双腿,高位截肢,靠着两个木头板凳行走。为了让那些不知道自己生日的孤儿穿上温暖的毛衣,吃上美味的食物,她每天黎明前就起床。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孩子长大成家,有的孩子去了远方。

可他们的履历上母亲一栏中都有着同一个名字——许月华。许月华用她特殊的身躯,呵护着一个又一个渴望温暖的童年,用一副小板凳托起别人的希望,谱写着爱的旋律。

看完这部电影,人们不仅感叹,是什么样的情感造就了如此无私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动力造就了如此伟大的爱情精神境界,又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中国感动?就是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做人的价值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平凡朴素书写着一种不平凡,于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用一件件没有惊天动地、没有举世瞩目的平凡事,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你我,中华民族才因此而骄傲。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在这些优秀党员的实际激励下,立足岗位,采取最有效、最真实的事迹行动,做好本质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党员的价值。立足本职,用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民族做点什么,国家就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人民观后感【篇4】

“人民的小康”来源于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追梦圆梦,个体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下面是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五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于昨晚(8月2日)在央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了第一集——《一诺千钧》。

本集清晰且详尽地梳理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年追求与百年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和庄严承诺。

大量真实的事例影像配合详尽多元的权威数据,《一诺千钧》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同时结合政治、经济、民主等领域,声情并茂地诠释了“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是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每一个期盼的回应和满足。

2021年的中国,虽然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分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喜悦,但是由于“小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所以很多人对于“小康”的认识并不一定系统、深入。

《人民的小康》立意于深入展现党中央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便需要让观众首先知道“何为小康”,梳理出“小康”概念最完整的历史演进。

《一诺千钧》用影像的方式展示了现存版本最早的《诗经》注释文集《诗经·大雅·民劳》,其中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由此可见,“小康”发轫于历史深处,植根于民之向往。它并不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虚构出的概念,而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中华文化里的一个历史悠长的,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然而,在过去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小康”却始终遥不可及。

“小康”历史演进中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虽然早期共产党人没有明确提出“小康”这两个字,但是从本片所展示的李大钊以《社会主义释疑》为题的演讲,和毛泽东为《政治周报》撰写的发刊词中都可以看得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便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与中国百姓对“小康”的憧憬是一致的。

“小康”历史演进中的第二个重要节点,是邓小平点明了“小康之家”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所在,令“小康”成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目标。“小康”迅速成为全国上下的热门词汇。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小康步伐越来越坚实,“小康”概念也演进得越来越成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正如片中专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所说:“(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承诺和接续奋斗的一个目标。”

至此,《一诺千钧》清晰且详尽地梳理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让观众对其有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小康”,便会发现这个目标和通常的目标不同,是不能用单一的数据来衡量的。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成就的伟大之处,《人民的小康》采用了数据和事例并重的方式。

“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第一条铁路”、“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第一辆小轿车”……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配合着当年留下的影像,发出了一连串澎湃的历史脉动。

本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从湖北省档案馆特藏库中拿出的那29本新旧程度不一的账本。农民沈怀德用这些账本记录了自己40年的细碎收支,从刚分家时的入不敷出,到家庭联产承包后的首次结余,再到2020年当年毛收入超过10万元,生动地反映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惠民政策的细化和实施。账本,一个很不起眼的日常用品,被节目组挖掘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见证时代的沧桑巨变。

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承诺,不仅兑现在了神州大地上,更兑现在了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里。

“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于“全面”二字。正如片中所言:“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本集在最后快速地列举了数个事例,展示了在党中央顶层设计下,小康在政治、经济、民主等领域时不我待的实现过程。不过此处尚未全面展开,因为在随后的几集《脱贫攻坚》、《民生福祉》和《美好生活》里,将会对“全面”进行更多维度的诠释。而在最后一集《关键一步》中,我们还将看到实现全面小康后的未来中国,看到第二个百年目标伫立在前方,等待中国巨轮再启程。

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小康社会是一代代中国人追求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活富足的美好理想。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中国人民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宏伟目标。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促进了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机遇,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目的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是人民奋斗出来的小康,关键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干事创业。

全面小康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覆盖区域全面,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小康是奋斗得来的小康、全面发展的小康、全体人民的小康、惠及世界的小康,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起点上的小康。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和价值坚守,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奋进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人民观后感【篇5】

每当我们站在这里,唱着雄壮激昂的国歌,目睹着国旗冉冉升起,不禁为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无数革命者的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挚爱。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

爱国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当国旗在校园冉冉升起时,你肃然起敬的表情便是对爱国的诠释;当纸屑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平躺时,你弯腰拾起的背影便是对祖国最美的回答。早读时,爱国精神在大家的琅琅读书声中发光:课堂上,爱国精神在大家的炯炯目光中闪现;与老师迎面而过时,爱国精神在你甜甜的问候中放彩;和老人通过马路时,爱国精神在你温柔的搀扶中吐芳。

亲爱的同学们,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学习的机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宽容、以礼待人、遵纪守法、孝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做一个珍惜光阴、热爱学习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值得老师信赖能、让父母放心的人,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当代少年。

人民观后感【篇6】

前段时间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这篇文章使我们对毛主席的判断有了更深的理解。文章充分体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经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修改补充。本文阐述了12个问题,全文的基本思路如下:

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但是,阶级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这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矛盾的局面。它不是对立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解决。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数民族的问题。现在,我想就本文介绍的少数民族问题发表我的看法: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不多,但居住面积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所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

在具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应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必须克服。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骚乱,这证明我们的民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在我国西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部地区还比较贫困落后,东部与中部地区差距较大。

这种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必然

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试想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如我国东部地区那样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安康,我想那样他们一定会感谢党,感谢祖国,又怎么会起来暴动呢,所有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的根本大计。按照党**和国务院的政策思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必须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才能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相信,只要我们在党的统一部署下,在经济工作领域扎扎实实的实施以上政策措施,就能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暂时落后的现状,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人民观后感【篇7】

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观后有感

2011年底开始,xx镇xx村响应党**号召,进一步加强全村党员队伍的思想觉悟建设,宣传弘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在全村组织开展**《人民的好儿女》电视系列片,在全体党员及全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每十五分钟都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完成的感人故事。

云南省福贡县石门乡拉马底村怒族医生邓前堆,几十年来,一直在日夜行医的路上,担心农村环境恶劣。为了尽快赶到病人身边,他往来于简陋凶险的怒江索道,被几个村的村民亲切地称为“索道医生”。

青海省湟中县大才乡前沟村党支部书记马宝祥,在得知青海玉树**后,他立即召集儿子、女婿等7位亲友组成应急救援队,带着5000多元的救灾物资奔赴灾区,将自己的两台运输车无偿提供给灾区红十字会作工作用车,自己担任“临时司机”奔赴于各救灾点。在灾区,他吃得最后,睡得最少,全力以赴抢救和帮助灾民,救援结束后默默离开灾区。

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上鹿村小学教师赵世术,坚守深山三尺讲台34年。即使双腿残疾,13年来他一直靠着妻子的背,用残疾的身体支撑着村里的一所小学。因为生病,夫妻俩10多年没买新衣服了。他们穿着孩子和邻居送来的旧衣服。他们把整个身心都投进了教育,为孩子们铺出了一条走出大山的坚实大路……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多少次的泪眼模糊,还有心底涌起的阵阵暖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民族的脊梁,什么构成了社会的基石,他们无愧于“人民的好儿女”这个响亮的称呼。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入党时面对党旗发出的铮铮誓词,是每一位党员在入党之初都怀揣的美好理想,也是日后工作动力的不竭源泉。为了党、为了人民,粉身碎骨,又有何妨?

“人民的好儿女”,是人民对优秀共产党员最好的评价和最大的肯定。如何当好“人民的好儿女”,是每位共产党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在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下,牢记党的宗旨,立足自身的岗位,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员的风范,把国家、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xx村党支部

2012年2月23日

人民观后感【篇8】

无数个宁静的夜晚,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人民英模的故事》这本书,了解到了许多伟人的故事,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人民英模的故事》这本书记载了双百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中有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雄牺牲的革命先烈;有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有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的各行各业杰出代表。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是革命、建设、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动人乐章,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翻开书本,一个个伟大而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从留下可爱的中国的动人篇章的方志敏到狼牙山五壮士,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村干部的优秀代表吴仁宝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虽然年代不同,事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是祖国的骄傲,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于千万人之中,他们也许再平凡不过;于千万年之中,他们或许微不足道,但是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与辛苦装扮着祖国的春天,他们的点点滴滴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人的灵魂。

他们有的身残志不残,有的为祖国荣誉而战斗,有的为人民利益而付出,有的为理想而拼搏,不管他们属于哪一种,他们所拥有的那一份精神在我的内心荡起一圈圈涟漪,让我的灵魂受到强烈的抨击,我不禁为他们鼓起人生的掌声。

张海迪,长期坐在轮椅上,比起平凡人来说,上帝对她的眷恋似乎太少了,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干劲,克服了种种困难,自学成才,她不仅精通各种语言,还出版了许多作品,与此同时,她还经常挤出时间去福利院,去看那些老人和儿童,给他们送去关爱。是的,她不算完美,还有很多缺陷,但外貌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她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战胜未来人生中一切困难的原动力,她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

还有许多人的身上都有感动人心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轨迹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

人民观后感【篇9】

本文提出的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天,它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主要包括:

人民内部矛盾的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分配问题;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阶层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依照正确的路径。

当今社会是各种利益分化的重要时期,导致各种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对立,表现为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这些矛盾是具体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对于这类矛盾的处理必须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运用合适的方法,才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学习毛泽东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1、 人民内部矛盾的核心是物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

“物质生活资料分配与占有上的矛盾,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组合中的最主要矛盾。”[1]作为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与分析是十分清晰的。早在其著名的《矛盾论》一文中,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社会矛盾产生的核心原因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他说:“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2]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又在原有关于主要矛盾论述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在公有制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及分配占有上矛盾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表现在发展与生活上的矛盾。从长远来看,发展是为了生活,但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加快发展速度,往往提高经济积累而忽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出现r为发展而发展的错误认识与实践模式。在经济建设的初期,资金短缺的时候,这种偏向最容易发生。

在建国初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这种偏向更加明显。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强调要及时纠正和调整。他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认为,在客观上将会

长期以来,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国家计划加以调节。因此,在每年制定经济计划时,要适当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实现生产和需求得平衡。“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3]“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4]

二是工农业发展中的物质利益矛盾。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吸收农业生产剩余,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前提,是实现工业化的资本和劳动保障。但这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不能为了工业化的速度,而对农业进行过度的提取。

这不仅会损害农村和农民的利益,而且最终会影响工业化进程。这在苏联是有沉痛的教训的,这一教训在斯大林逝世后暴露出来。毛泽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

强制销售制度等方式,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成本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想让母鸡多下蛋,儿不是给它米饭吃。你要马跑得好,不要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5]

三是表现在区域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最明显的区别是东南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平衡。

同时,由于战备的考虑,经济发展布局中存在区域利益分配的矛盾。例如,沿海地区与内地在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这些地区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差异。

毛泽东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位置

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既要从历史情况出发,又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毛泽东指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

必须充分利用产业基础,但要平衡产业发展布局,必须大力发展内地产业。”[6]

2、 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是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矛盾时,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阶级分析的方法,强调了在人类有阶级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歧与矛盾,实质上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仍然存在着阶级与阶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有阶级矛盾,有阶级斗争。”[7]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

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暴力冲突和阶级斗争。这种矛盾不能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解决,只能靠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穿越整个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8]

既然不是阶级矛盾,那么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群与群之间的利益分歧和矛盾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毛泽东认为,他们主要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对立。因为这些矛盾主要产生在同一阶级的不同群体之间,而不是一个阶级和另一个阶级之间的对立。

“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9]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的社会利益矛盾界定出来。

一是不同阶层之间物质利益分配存在矛盾。比如,工人阶级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公有制形式上的差异。工人所处的地区、企业不同,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就有不同的标准,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分配结果。

同样是付出了等量的劳动,所得到的劳动收入却有所区别.毛泽东认为,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相比,带有更大的分散性与自发性,受到天然因素的影响相对大一些。因此,在生产与分配的结果上也带有更大的差别。

不同地域上的农民分配到的物质资料有所差别,在同一地域上由于人口与耕地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同样也存在差别。毛泽东针对当时农村正在开展的合作化运动中利益分配矛盾指出:“合作社正在经历一个逐步巩固的过程。

它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例如,在国家同合作社之间,在合作

社内部,在合作社同合作社相互之间,都有一些矛盾需要解决。”[10]

二是广义上的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一是敌我之问的矛盾,如人民群众与反动阶级残留分子之间的矛盾,二是人民群众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中国社会只存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阶级矛盾的话,那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与反动残留分子之间矛盾。

毛泽东指出:“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

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11]

三是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毛泽东认为,这种矛盾与旧中国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对抗性的阶级矛盾,而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阶层性差异与矛盾。毛泽东对于这类矛盾进行过详细的论述,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专门用一节来阐述这一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又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矛盾提了出来。

他认为,这一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大汉族主义;二是地方民族主义。他说:“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

”[12]

三、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

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的非对抗性,是在总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利益分配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与分歧。这是它同对抗性阶级矛盾的本质区别。正因为这种区别,处理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与方法,就应该与处理对抗性阶级矛盾的方法严格区分开来,只能用和平和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用了很大篇幅阐述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第一,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尽量安排好矛盾各方的物质利益。

毛泽东认为最重要就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

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13]

第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毛泽东指出:“对人民说来则与此相反,不是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

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14]

第三,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毛泽东指出:“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15]

总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理论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经济与意识形态结构中,如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这正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精髓所在,这就决定了这一理论的当代价值.

人民观后感【篇10】

记忆如一部老书,随着时间慢慢逝去,纸质逐渐变得昏黄,墨迹渐渐变得浅淡,然而,烙印其上的那些如火焰般怒放的生命,鲜明的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正在流放异彩。酒店此次组织的**《人民的好儿女》的一些先进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力量和作风。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坚忍不拔、淡泊名望、甘当一头牛,充分发挥了党的宗旨。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他们之所以赢得社会的认可,是因为他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最平凡的事情做起,立足于自己的职责。

在前进的道路上,人生征途中,即使遇到艰难险阻、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赵世术,“大山中的火把”,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上放学需过河的担心,主动承担每天接送学生过河上学、回家的任务。五年时间,每天三个小时,雷打不动,直到修上吊桥为止。不到三十岁,就患上风湿性关节炎。

从最初拄着拐杖上学到后来妻子背着孩子上学。到了手指不听使唤时,只好用绳子将手指与粉笔捆住板书。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铸成了“大山的火把”,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代渴求的心房,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执着的信念正是支撑着他走过了春夏秋冬。

对于酒店来说,坚持是必要的,比如酒店的定位、质量、服务、理念等,坚持三五天不是问题。困难的是要长期坚持不变形。所以酒店要想稳步发展就得像赵世术那样坚定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既然我选择这个行业,这个单位我就的肩负起一名合格员工的责任,就得肩负起酒店兴衰的责任,在其位,做好自己的本职,让自己问心无愧。

“法官妈妈”陈燕萍给我的感触也挺深的,在纪录片中讲到人家评论她说“你就是爱管闲事”。但在我看来,有时候只是别人的事,因为你的帮助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而且因为酒店是一个服务型行业,有时候你就得抱着爱管闲事的心态,也许正因为你的爱管闲事给客人及时提供了某些信息或者给客人享受到了最尊贵的服务,提高了客人的满意度,从而间接的带来了好的“口碑效应”。

在比如正因为你的爱管闲事让新进的员工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企业的和谐,那将会又多了一位和你并肩作战的将士。所以爱管闲事不见得是个贬义词。

其实影片给我更多的感觉是感动。那是真正的感动,也许有些伤感,但它补心,并且化作了那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也许感动有时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其实,生活中没必要计较舍了多少,获得了多少,因为人就是阿拉伯数字中的一,后面有好多的零,而当一倒下的时候,什么就都是零了,所以我们应放下心中的纠结,以一颗开怀的纯净的心去畅想生活,去奉献社会,去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社会好范畴。

"人民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