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4.02.24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2000字通用。

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也会产生很多感悟和体验,我们可以将心中想要表达的话记录下来。而心得体会就是把新学到的东西更深入的消化。你知道从哪些方面下笔写心得体会吗?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篇1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推祟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实现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必须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力,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潜意识存在通过学习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发挥出来。特别是经过新课改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洗脑风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优良个性品质,这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一刀切。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思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明辨、争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时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有思想的东西,学生从你的思想的知识中去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篇2

为深入学习《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校于近日组织召开了行政会与教职工大会,分别在行政会与教职工大会上传达并学习了文件精神。

10月16日,陈宁川校长在行政会上传达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就方案中的背景、目标、重点任务作了详细的传达。陈校长要求全体行政认真学习方案,结合实际工作,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营造新背景新时期下的校园良好教育环境10月20日,陈宁川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传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全体教职工讲解了方案的出台背景,目标与重点任务,特别强调了师德师风、突出教育教学业绩与一线学生工作,希望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的信心,认真践行师德师风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做好本职工作,争做一名好教师。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篇3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当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卡脖子难题。

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

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导向与改革不适应所造成的。

2020年9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首次系统提出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

可以说,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变革是否成功,考验着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智慧、勇气和魄力。

推动这场变革所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拿出实招。

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评价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尚武主义要求培养勇武坚毅的人,宗教至上需要培养驯服虔诚的人,政治至上要求培养忠诚认同的人,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也决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

然而,一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也不是单一的,宏观的教育价值观是比较明确,但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在有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有些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

国家要求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公民,家庭和个人则仅仅希望通过教育改善自身处境,谋求较好的社会地位。

中央政府要求教育符合国家对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需求,地方政府则关注通过教育显现政绩,争取社会资源,而学校则看重教育资源的分配、生源的优劣。

教育价值观既反映了对教育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教育的利益诉求。

从国家利益出发,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从家长的利益出发,考试分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兑现教育利益。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家庭利益的角度看,普通教育却能带来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教育都不可避免的处于价值观的割裂和对抗之中,而且价值观的割裂又往往是非难辨。

20世纪20年代,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影响,美国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固有的课程,鼓励尊重儿童本性,让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

然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却看到进步主义教育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导致美国学生学业能力下降,文化水平、数学水平、语法水平降低。

要素主义强调教育要促进社会进步,就要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帮助学生进行严格的理智和道德训练。要素主义强调教师要拥有权威,保证学生遵守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

认为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甚至厌恶学习,不能仅凭兴趣学习,提倡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并强迫自己专心致志,在教学过程中不排除灌输,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服从。

两种价值观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实意义上要素主义对美国教育影响更大。

本世纪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素质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之争。

以钟启泉为代表的素质本位认为应试教育对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育和成长,扼杀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要大力推动课程改革。

以王策三为代表的知识本位认为新课程改革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应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不能一味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追求升学率本身并不是一个要被完全否定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必将长期存在,教育改革只能是调整、渐进。

观念上的争论反应在现实中就是,一边高呼素质本位的口号,一边走着知识本位的路子。

两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观念的冲突之中,教育在观念的碰撞之中才有了进步。

应试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的现实利益,素质教育关注教育对群体的长远利益;行为主义希望通过控制人的成长实现教育目标,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自由成长。

教育中经常面临着注重教化还是注重规训,注重品德还是注重能力,注重适应还是注重改造,注重个性培养还是注重集体意识等观念的冲突。

我们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但观念又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观念是人的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超越现实、理想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少数人的追求。

作为评价改革应该跳出单一观念的窠臼,关注到各种观念冲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既要调和矛盾,又要引领进步。

今天,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建立符合当下国家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超越传统的问题,传统教育观念中学而优则仕重伦理轻技术重整体轻个体面子文化人情社会盲目攀比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严重制约了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扭曲了教育的意义。

二是正确对待西方教育观念的态度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中国原生的,而是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移植和发展,西方教育注重实证,重视创新和批判精神等对我们教育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西方教育表现出过于强调工具理性,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功利性又被我们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今天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既要学习西方教育的优势,又要克服盲目照搬引发的水土不服,要树立起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评价标准是把双刃剑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价值、作用、水平、发展等作出优劣判断,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标准体系,需要把教育认识变成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标准作为一种工具,既有甄别、判断的作用,又有诊断、引导的作用,适切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相反则导致教育发展的异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几乎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总体方案》里确定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五个大的评价主体,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围绕这个教育评价的框架,建构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却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甄别到选拔,从量化到质性,从综合评价到单一评价,从教育内部到教育外部,重新建构一套评价标准绝非易事。

评价的标准化是把双刃剑。教育评价标准的归宿是能切中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本质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

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由,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的控制;要重视保护学生安全,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又要让学生重视集体和他人;

要让学生充满理想,又要不被理想束缚;要鼓励学术自由,又要强化学术规范;要强化对教师的标准化考核,又要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不追求升学率无法体现教育质量,过度追求升学率又让教育过程丧失人性,等等。

教育评价正是要在这种矛盾对立中把握方向,引导发展。

但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又受到现实和时代的局限,评价的标准也会偏离发展的目标。所有的评价都会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忽略评价的负面作用。

教育评价过于追求理想的目标,可能就会忽视现实的局限性,导致改革目标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2002年,美国小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水平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这一法案客观上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但是由于它采取了强制的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的形式,并把考试成绩与学校经费及教师的绩效挂钩,督促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导致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备考时间,减少不参加统考的课程,延长学校上课时间,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学后补课。

学校为提高考试成绩不择手段,教师丧失了课程决定权,强化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高风险、标准化的考试将丰富、复杂、不确定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2015年,奥巴马政府废止了这一法案,取而代之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

新法案虽然继续保持了学生学业的高标准,但不再把测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校表现的唯一方式,学校不再因为单一的考试成绩而面临严厉的惩罚,允许各州创新使用各种方式,自己决定如何评估学校进步,自己决定标准测试成绩在评估中所占的比重,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业进步目标及时间表。

新法案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评价标准需要在这种矛盾的张力中引导发展,就要充分估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迎合、投机、规避等负面行为。

教育评价中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内容外在化,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过程一白遮百丑,而忽视了教育实质。

简单的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部,忽视了教育质量也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健康、行为、情感等方面。

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等级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全部,忽视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实质性贡献。把教育投入作为考察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全部,忽视了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活力也是重视教育的内容。

教育是兼具实践性、规律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社会活动,不能简单用各种量化指标评价,特别是教学活动,往往关注了指标化就会偏离育人活动的丰富性。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工具主义思想影响到教育评价,任务分解、指标分配、效率评估等,就连课堂教学也要追求高效课堂,这都是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需要反思和改革。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进行一场治理体系改革

2018年4月,西安电视问政教育问题,现场观众给教育打分21.89分。

在一种情绪化的情境中,在一个只看问题不究原因的氛围中,不以改进教育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教育评价,倒是让现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但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成绩却因为缺乏客观性,而让问政教育变成一场闹剧。

现实中教育评价数量繁多、频次过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的教育评价纷纷扰扰,评价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评价误导社会和家长,过于频繁的评价评估督导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教育评价的随意的、不规范的现象还有很多,各种机构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全国高中百强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评选,很多学校被各种评估、评选、评价搞得疲惫不堪。

教育评价改革也是一场教育治理改革。

教育评价的治理需要从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体制完善和评价主体资质方面保证评价的规范科学、有效有序。

教育评价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很关键,对各种教育评价的性质、类型、主体、内容及结果运用等都需要建立规制,让教育评价回归科学、理性。

需要明确教育评价实施中,谁能评价、评价什么、不能评价什么、评价结果如何使用,保证评价的价值性、独立性、客观性,规范评价过多过滥,重复性评价,同质性评价。

教育评价治理关键是对使用评价结果功利化的控制。要充分估计到,一些评价涉及到政绩、经费、项目、资源等分配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投机行为,弄虚作假,过度投入的出现。

关注一些涉及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荣誉、地位、等级、收入、获得的评价,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评价程序。

控制功利化的结果使用主要是克服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目标短视,导致教育生态破坏。

规范教育评价,不是限制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多元化和多样性是由教育的外部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类别的学校也因为所处的环境、办学主体、办学性质、生源结构、师资水平、历史积淀等差异,需要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

同样是小学,如果用优质学校的标准评价一所乡村薄弱学校,显然是不能指导乡村学校健康发展。同样,各级各类学校的理念、条件、文化、管理、教学都需要评价引导,过于笼统地评价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很难认清教育的真实面貌。

要鼓励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社会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认识一所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让社会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问题,也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

教育评价治理要推动第三方评价,现行的教育评价八成以上是政府组织的评估、监测、督导,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也是教育的评价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教育评价很难做到客观、中立、科学。

教育评价是一门有待振兴的未来科学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教育评价更是一门科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备,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历史阶段有关,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认识水平有关,更与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不深入有关。

教育评价的思想观念、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呼唤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提高。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加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预测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教育评价学科建设,提高评价的科研水平,培养大量的教育评价人才,满足评价改革的需求。

教育评价研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借用了西方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克拉斯沃尔的行为结果评价等,这些理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但是这些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并没有顾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社情。

如何对待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对待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的心理机制,如何关注攀比文化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去研究。

教育评价研究要关注未来学习的科学化。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学习问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用学习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就要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脑科学、机器学习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看待学生的学习,认识学习规律、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能力甄别,从而破解根深蒂固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同时,未来社会淡化文凭、淡化学校的牌子,如何建立并使用伴随一生的学分银行,或者像可汗学院提出的微观证书,来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造能力,以及普遍认可的绿色评价,都需要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另外,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教育评价研究还要关注对教育风险的研究,如乡村学校如何布局建设才能避免浪费,人工智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一些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等。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改革成败,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任重道远。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学习《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改革对学生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能更适应现代社会,改革评价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全面评价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况的评价也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第二,我们对学生制定的评价机制必须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做出新的思考,让孩子在更完善的一种激励性评价机制下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贯彻发展性原则,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以及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落后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和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二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三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设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篇5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GZ85.Com扩展阅读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事情的时候,会有很多看法,我们可以以歌为载体记录它。心得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文章,相信我这些课程可以为您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分16项共60条内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

《决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牢牢把握住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总体目标,不仅涉及“做蛋糕”,更关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通读《决定》让我对党和政府在如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的改革,进一步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了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国家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国内也存在着诸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不单要求我们要“做好蛋糕”,更要“分好蛋糕”,而贯穿二者的就是公平正义。

关于“做好蛋糕”方面,我深刻地认识到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逐步理顺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首先,《决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相比,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将市场作用的表述调整为“决定性”,彰显出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导向的坚决态度。也更加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经济的发展活力,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其次,《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石。《决定》中指明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也是第一次写入产权,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对于提升非公有制组织和人员的信心,提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决定》指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强化了市场作用,而且突出决定性作用,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放开能源交通灯领域的竞争性环节。并且,明确了“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充分尊重了市场在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节能环保,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极大作用。

关于“分蛋糕”方面,党和政府更加注重对农民等弱势群体利益的提升和保障。

比如《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这对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重大的作用。此外,《决定》中还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决定》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

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我国一定能够建成覆盖面广,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让儿童、妇女、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都能共享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

在收入分配方面,《决定》指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在国有资本改革方面,《决定》明确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上升,国企红利将更多更直接地用于民众,民生必然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全民福利水平也将因此有重大提升。

因为时间匆忙,自己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两三遍《决定》,但依然深深感到《决定》沉甸甸的分量,它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加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中全会和《决定》精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努力工作,奋勇争先的动力、智慧和能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2】

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对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有清醒的认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既面临多重挑战,又拥有重大机遇,对此要有极为清醒的认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资源瓶颈约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但冷静分析国内外大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有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一股合力,在驱动着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必须认清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对此,深刻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从新常态视角认清发展大局,真正从“实”处认识和理解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保持定力、正视困难、增强自信、主动作为,才能破解发展困境,闯出一条新路来。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有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把机遇和挑战弄清楚搞明白,远远不够,还要有迎接挑战拥抱机遇的办法和能力。一个古老文明的重新崛起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之巨大,不仅仅体现在道路的选择、理论的辨析、制度的建构,更彰显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接续与超越。毫不夸张地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正置身其中。

跨越新常态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而发展的新征程也将由此开始,新常态实乃新起点。新常态和新起点,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有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瓶颈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增长的天花板就在眼前;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诸如空气、土地、水质乃至交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穷则变,首先要变的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求得进步和突破的必由之路。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以制度化的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也强调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改革进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化的方式优化固化下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形成的好的改革措施在试点、推广的基础上,以党内规章、国家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明确下来,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清明政治生态建设,进而为改革的不断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3】

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心得体会

十八界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从十四个大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大决定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决定》的实施将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将深深的影响每个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决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会使得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根本的保证。更加有利和谐中国的建设,更加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而法治中国的建设,能保证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项也是老百姓目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也关系到党能不能很好的长期执政,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是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决定的实施就是要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去,让权力真正是人民服务,让干部真正的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满足人民不断需求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求,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从硬件崛起到软件崛起。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让中国的崛起造福中华儿女甚至造化世界人民,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进人民的心中,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让人民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教有所学。特别医疗教育的改革,会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得问题,教育的改革,从小到大学,让每个公民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平等的受教育权,还有高等院校的体制创新,将加强创新性中国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未来的世界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强大,世界一流,才会让中华民族在未来的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的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成果能不能真的惠及百姓,能不能留住发展成果,能不能让子生后代有个碧水蓝天的生存空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生存的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4】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主要涉及到教育改革方面的各项改革,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5】

参加“教育质量提升年”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思想政治建设,重塑良好形象的需要,是提升我们的整体队伍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需要,这次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使我们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形象、形象决定力量,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形象,最终也就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开展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较高的水平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1、加强学习。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学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要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学习方面的难点,可以向领导或同事请教,重点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2、工作中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遇到事情要问一问自己该怎么做,能够自己决定的就自己处理,不要事无巨细都去请示领导。平时注意领会领导和老同志的处事方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力的提高在于不断的积累,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3、给自己制定严格可行的工作和学习计划,迫使自己克服惰性思想。

二、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我从思想认识上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充分意识到做好本职工作,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工作,以前的工作方法还有不少欠妥的地方,对待工作有时存在急躁和畏难情绪,主要是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有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待工作还不够积极和主动。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提升效能,就是要加强自己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相统一,履岗尽职创业绩,规范行为树形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业务上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做好做实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力争作出更大的成绩。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意见》在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多种渠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五育”并举中健康成长。

见贤思齐,争做时代新人。实施“五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树立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采取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推荐的方式,选出一批优秀少先队员、美德少年,并上报上级参加评选。同时在全校开展以“新时代好少年”为榜样,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入队仪式,引导大家见贤思齐,人人争当时代新人。

铭记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利用清明、“八一”、重阳节、国庆等时间节点,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历史、崇尚革命英雄、继承革命事业。清明节前后,可以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献花,礼敬英烈先辈,感恩幸福生活;“八一”前后,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武部参观军营,增强国防意识,提升爱国主义情怀;重阳节,可以走进光荣院,看望慰问革命老前辈,倾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国庆节,可以开展升国旗唱国歌、观看红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等。

弘扬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组织中小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进校园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学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深深植入学生心田。

广泛参与,弘扬志愿精神。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围绕学校教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等,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社区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亲情关爱、保护环境、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少年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以及光荣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知识讲解、秩序引导和敬老助老、关爱儿童等活动,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勤于锻炼,丰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不断丰富“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如,开展形式各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开设多种体育项目,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为强健孩子们的体魄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通过举行校园运动会,将趣味项目和竞技项目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组织学生及家长参加马拉松家庭欢乐跑活动等,弘扬体育竞技精神,引领健康美好生活方式。努力创建运动特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勤于锻炼的好习惯。

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推动学校将“劳动光荣”的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卫生清洁、校外植树造林等集体劳动,选树“劳动小能手”典型,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五育”种子,每一位学生一定会舒展新叶,拥抱美好与阳光!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7】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综合国力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8】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心得体会

《决定》共六十条,其中“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节中提到: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学生的“三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爱”的基础是学习,“三有”的归宿点是社会责任感。那么,怎样使“学习”,能促进成“社会责任感”呢?目前的升学制度、考试制度,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地方呢?应该说目前的这两项制度有责任感,但缺少社会责任感。学习只是为了读教科书,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分数,因为考分决定升学,升学决定前途、命运,因此这充其量只是个人责任感。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能培养出三有呢?应该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要学,还要实践,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检验学习,体现成果,最终是否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这样的学,“知、行、效”三者合一的学,才是真正的学习。“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贡献,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其基础是学习,广泛的学习,不单纯囿于教材、教科书,应该包括各种课外读物,学了还要实践、体验,有助于国家利益。因此,阅读,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把课外阅读排除在学习之外是一种不全面的学习现象,不准读课外读物更是一种违反学习规律的行为,尤其是把学校图书馆作为后勤服务,而不列入教学辅助部门,这是一种对学习不全面的看法。学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提供优秀的课外作品,为学习开拓更宽广的途径。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最好手段,是为培养三爱、三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决定》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其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除了改变课内的“满堂灌”教法外,更重要的是要革除课外的习题、作业太多、太难,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了几十年,越减越重?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培养目标需要商榷,如果能按三爱、三有去做,负担应该可以减下来的。《决定》提出解决的办法是“学校标准化建设”、“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三点,就是让资源平衡,一旦资源平衡,在同一个标准上办学,比的不是考试分数、升学率,而是能否培养出三爱、三有人才。一当我们的“招生和考试分离”、“考试多次选择”、“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些逐步实施,完善,三爱、三有人才就有望脱颖而出。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9】

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需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施。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扎根在社会基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因此,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它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它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党的主张和决定,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须加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现在党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和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党的各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才可能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有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因循守旧、畏葸不前的思想障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好群众的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够顺利实施,改革能够顺利成功。

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指出,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的设置。这些谆谆教导也为我们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大事,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带领群众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的改革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由此看来,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0】

今天,通过对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点:

一、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首先,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中出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如敢于动利益,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关系等。在以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改革的目的是让多数甚至全体民众共同富裕共同享有改革成果。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敢于动既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的目的深入人心,才能使百姓全力支持改革。敢于动关系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机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这次改革中,对于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对于我们中国社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我们中国的面貌彻底改变,人民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就业条件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以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时代背景,要紧紧抓住发展的内外部的机遇与挑战,继续深化改革。

最后,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但不论从哪项措施看都是以民生为主。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路线,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整个部署中,充分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六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其实就是六位一体的总布局,在以往的六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内容,那就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这说明生态环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个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可见,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经济体制,使经济体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四条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深化改革最基本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思想上应该遵循的原则,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成千上亿的变化,如果固守思想,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又何谈发展?何谈改革?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在思想上指导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近几年来,我党我国的发展对更注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是在整个继续深化改革的部署中所体现的一个特点。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在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改革是目的,发展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所以这三者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所谓三性方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改革只有循序推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改革应从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着手,实现三维度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1】

2月10日结束的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可以说在春潮涌动的巴蜀大地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向8800多万四川人民发出了改革前行的动员令。这次会议共提到了改革90次,发展47次,进一步凸显了省委深化面改革、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坚强决心。为了确保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领导是核心,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是关键。

如何在全省深化改革的前行征程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全省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立进取、机遇、责任三种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四川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

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当前,全省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模式,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着力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在全国改革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四川正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发展良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努力把机遇牢牢的抓在手上,力争改革先行一步,发展加快一拍,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同时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效来检验改革成果。

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依然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巨大。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全面深化的改革历史重任,面对改革任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推进改革时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主动作为勇担当,下定决心排万难,确保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创新发展驱动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四川探索、四川实践、四川经验,在巴蜀大地谱写出宏伟壮丽的改革新篇章。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例13篇)


当我们被生活启发,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段文字。勤读书、勤思考、勤写心得体会,我们的文学修养也会得到提升,一份好的心得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

2月10日结束的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可以说在春潮涌动的巴蜀大地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向8800多万四川人民发出了改革前行的动员令。这次会议共提到了改革90次,发展47次,进一步凸显了省委深化面改革、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坚强决心。为了确保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领导是核心,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是关键。

如何在全省深化改革的前行征程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全省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立进取、机遇、责任三种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四川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

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当前,全省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模式,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着力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在全国改革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四川正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发展良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努力把机遇牢牢的抓在手上,力争改革先行一步,发展加快一拍,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同时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效来检验改革成果。

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依然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巨大。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全面深化的改革历史重任,面对改革任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推进改革时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主动作为勇担当,下定决心排万难,确保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创新发展驱动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四川探索、四川实践、四川经验,在巴蜀大地谱写出宏伟壮丽的改革新篇章。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2)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勾画新的蓝图,改革进进攻坚期,深水区,前进之路,也许布满地雷阵,也许到处激流险滩,其艰巨性、复杂性不问可知。在大调剂、大变革、大转型中,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与聪明,新旧题目交织、利益主体多样;改革越深进,就越要触及深层题目、体制弊端,各个领域的改革越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只有坚持全面改革,让各项改革综合配套、协同推动,才能在良性互动中构成整体协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触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题目。推动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条件,就业保障、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改革一样需要有序跟进;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业是关键,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税制度等改革也是重要支持;总之,越是改革情势扑朔迷离、利益格式盘根错节,越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部署,行将出台的改革线路图和时间表,将会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要事。如何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做到五要。

要有全面的眼光。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并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集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牢牢确立全面思想,要有全面的眼光,一定要兼顾统筹、全面推动,切忌单兵突进或孤立片面地想题目、办事情、抓改革。国家制度建设或国家制度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加速各类要素积累,增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华等。在中国还要保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长治久安、祖国同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等。只有全面抓、抓全面,才能使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整体推动。

要有深化的谋略。改革开放35年来,各方面都获得了使人注视的成绩。但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题目开始逐步显现,要深进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思想熟悉,尽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要对当我区发展情势有深进透彻的分析和掌控,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进,尽不能走过场或等要靠。

要有改革的魄力。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改革更是解决题目、化解矛盾的宝贝。但是,改革必将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必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当前,改革进进了深水区、攻坚期,特别需要有攻坚克难、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和勇士断腕的决心,义无返顾、奋力向前,勇于打破固有益益格式,坚定不移、按部就班地推动各项改革。要勇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要建立不改革就没有前途,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有务实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脸部署,提出的改革线路图,要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务实作风,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既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更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要有清正的环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一个清正廉洁的环境不行。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在全区构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支持改革为荣,以破坏改革为耻的良好风气,使干部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改革,服务改革,共同推动中国号巨轮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吹响,蓝图行将绘就,接下来就需要全党全国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共同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了。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3)

目前,由于全省掀起的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发展,企业内部也将会面临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会将会面临多方面的利益诉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工会组织紧跟形势,创新工作,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发福利、搞活动、忙检查等工作中,要向学习型、服务型、维权型、指导型工会转变。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同样,我们的工会也不能像过去粗放式的工作模式一样,要搞“精”搞“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谋篇布局,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精准实践。2020年,燃产工会计划进行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优化工会会员档案管理,全面摸底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会自身履职能力。

企业在改革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工会组织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的改革转型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广大工会干部也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敢于发扬钉子精神,心系群众,一心谋发展,为我们企业在改革转型中发挥历史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4)

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心得体会

十八界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从十四个大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大决定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决定》的实施将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将深深的影响每个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决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会使得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根本的保证。更加有利和谐中国的建设,更加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而法治中国的建设,能保证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项也是老百姓目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也关系到党能不能很好的长期执政,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是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决定的实施就是要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去,让权力真正是人民服务,让干部真正的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满足人民不断需求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求,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从硬件崛起到软件崛起。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让中国的崛起造福中华儿女甚至造化世界人民,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进人民的心中,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让人民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教有所学。特别医疗教育的改革,会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得问题,教育的改革,从小到大学,让每个公民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平等的受教育权,还有高等院校的体制创新,将加强创新性中国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未来的世界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强大,世界一流,才会让中华民族在未来的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的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成果能不能真的惠及百姓,能不能留住发展成果,能不能让子生后代有个碧水蓝天的生存空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生存的建设。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5)

在第20集团军军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让人赞叹:集团军历史上先后经历26次调整改编,隶属过4个军区,43个团以上单位增撤并改,每次都很平稳、很顺畅。

12月初,我们集团军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官兵对改革的疑虑和担忧颇深:听说精简机关、裁减干部是改革的大方向,不少同志担心换岗、分流、转业,心里打起了“小九九”,战士稳于干部、下级稳于上级、基层稳于机关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基层官兵感觉改革与自己关系不大,对于改革漠不关心;有的受谣言传言干扰,稳心尽责的状态有所动摇,干事创业的劲头有所松懈……

“不做改革的旁观者,当好贯彻落实的带头人,”面对改革,集团军广泛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促改革、尽职责”专题活动,并组织“军队改革大家谈”讨论活动,强化各级的大局意识、号令意识和责任意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记得有这样一个:1998年,某师接到由师缩编为旅的精简整编命令后,调整精简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大量的武器装备正在上交,很多干部填了转业登记表,近万名官兵面临进退去留的抉择。

天有不测风云。入夏以后,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接到上级紧急出动的命令后,全师部队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在24小时内做好了南下抗洪抢险的准备。

1万多名官兵写了请战书、正在休假的300多名官兵迅速归队、100多名干部立即送走了临时来队家属、215名官兵不顾身体有病强烈要求上前线、5名家属临产的干部把家属托付给亲友照顾,毅然参加抗洪抢险斗争。

官兵们在抗洪抢险任务面前,喊出了“我不知道明天会干什么,但我知道现在要干什么”“面对精简整编,我不知道自己是走还是留,但面对滔滔洪水,我知道只能进不能退”的铿锵誓言。特别是在迎战第六次洪峰的三天三夜里,官兵守候在大堤上,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奋战36小时,每人平均装沙袋400袋,驻地群众深受感动。

“服从命令是天职,从来号令重如山。” 历史的让人震撼,前人的故事让人感动。

改革路上没有旁观者。军人要不忘军人的本分,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改革最大的拥护。就在前不久,我们集团军结合第四季度蹲点帮抓,蹲点的机关干部不仅对部队“八个专项清理整治”情况进行了回头看,还收集了基层官兵给集团军机关提的意见建议。在集团军召开的蹲点交流会上,集团军党委对于住房公积金审批、官兵训练伤防治等问题现场拿出了具体。

改革让军队更强大,我用精武强能为改革添砖加瓦。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意见》在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多种渠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五育”并举中健康成长。

见贤思齐,争做时代新人。实施“五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树立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采取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推荐的方式,选出一批优秀少先队员、美德少年,并上报上级参加评选。同时在全校开展以“新时代好少年”为榜样,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入队仪式,引导大家见贤思齐,人人争当时代新人。

铭记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利用清明、“八一”、重阳节、国庆等时间节点,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历史、崇尚革命英雄、继承革命事业。清明节前后,可以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献花,礼敬英烈先辈,感恩幸福生活;“八一”前后,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武部参观军营,增强国防意识,提升爱国主义情怀;重阳节,可以走进光荣院,看望慰问革命老前辈,倾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国庆节,可以开展升国旗唱国歌、观看红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等。

弘扬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组织中小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进校园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学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深深植入学生心田。

广泛参与,弘扬志愿精神。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围绕学校教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等,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社区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亲情关爱、保护环境、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少年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以及光荣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知识讲解、秩序引导和敬老助老、关爱儿童等活动,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勤于锻炼,丰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不断丰富“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如,开展形式各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开设多种体育项目,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为强健孩子们的体魄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通过举行校园运动会,将趣味项目和竞技项目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组织学生及家长参加马拉松家庭欢乐跑活动等,弘扬体育竞技精神,引领健康美好生活方式。努力创建运动特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勤于锻炼的好习惯。

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推动学校将“劳动光荣”的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卫生清洁、校外植树造林等集体劳动,选树“劳动小能手”典型,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五育”种子,每一位学生一定会舒展新叶,拥抱美好与阳光!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7)

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心得体会

十八界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从十四个大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大决定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决定》的实施将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将深深的影响每个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决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会使得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根本的保证。更加有利和谐中国的建设,更加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而法治中国的建设,能保证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项也是老百姓目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也关系到党能不能很好的长期执政,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是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决定的实施就是要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去,让权力真正是人民服务,让干部真正的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满足人民不断需求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求,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从硬件崛起到软件崛起。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让中国的崛起造福中华儿女甚至造化世界人民,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进人民的心中,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让人民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教有所学。特别医疗教育的改革,会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得问题,教育的改革,从小到大学,让每个公民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平等的受教育权,还有高等院校的体制创新,将加强创新性中国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未来的世界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强大,世界一流,才会让中华民族在未来的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的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成果能不能真的惠及百姓,能不能留住发展成果,能不能让子生后代有个碧水蓝天的生存空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生存的建设。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8)

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近期,在韩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通过此次学习,让我了解到改革动向,明白在当下身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好哪些准备,现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1、注重德育工作。曾经我所理解的德育工作就是所有有关于“爱”的工作,但在这次学习中,我更加具体的了解到德育工作的范围和重点。身为教师要从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方面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与提高。让学生从小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主义,让学生把国家放在心中,把党牢记在脑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让国家的发展蓬勃向上。

2、强化体育锻炼。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无论家长、老师还是自己都觉得身为学生,学习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语数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来讲课。如今看来,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见中提到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我想好的身体是一切个人发展的基础,学校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与能力。

3、加强劳动教育。曾经我们看到过不少关于学生在学习上堪称“神童”,生活上却是“低能儿”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想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练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出来的。现在,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严重。这些不良的现象大抵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所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的成果,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4、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才能充满童年的美好回忆。但在考试评价制度的驱使下,有些学习任务的下达渐渐偏离了方向。这次意见中提到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对于这项意见我非常赞同但也觉得稍显片面,学生程度不同导致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不同,如果单单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来评定任务量的话,我觉得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所以我觉得身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因生而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加强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优秀生的探索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宏观的了解了教育改革的实情,认清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想,教育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要努力在其中找寻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9)

本学期在保教处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让我对保教质量评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保教评价指南》对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评价标准都做了细化,也做出了更深的要求。

在《保教评价指南》中明确提出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与思路,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学习内容要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作为后勤处就要做好后勤保障,在教育环境创设和材料上,提供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让老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保教活动中,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每一位幼儿,使每位幼儿都能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在《保教评价指南》中指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与家庭、与社区的互动,师幼互动等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说明。在于家庭、社区互动《保教评价指南》指出,应该鼓励家长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并支持幼儿园工作。我们幼儿园平时也是这么做的',在开展活动时,也会向家长说明主题内容,并说明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所需材料,希望得到家长的提供与帮助,有些家长提供不了的,作为后勤处也应该提供给班级以保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后勤处也会为幼儿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在《保教评价指南》中也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的老师不管是从课程管理、保教管理还是专业知识都挺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作为后勤处就要不遗余力的支持老师的外出学习培训,使老师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经过学习我明白了幼儿教育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要摒弃老的思想,一切以幼儿为主,为幼儿服务,充分发挥每一位幼儿的潜力,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使得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开心快乐的成长。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0)

在“两会”召开之初,该支队政治机关就结合部队实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基层、机关集中组织全体官兵认真收听收看现场直播实况,并及时为各执勤点配发野战电视、野战音响和收音机。“两会”召开之后,各执勤点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安排时间,组织官兵收听收看“两会”的工作,利用警营广播在训练、执勤间隙对“两会”内容进行播放,并做好实时录像,确保执勤官兵学好“两会”精神。

为确保官兵深入理解领会“两会”精神,该支队在充分利用好“三个半小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新闻点评、撰写心得、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围绕、新词组织官兵开展专题讨论,使大家及时了解和掌握“两会”进程,更好地学习“两会”精神。驻地偏远的基层单位则充分利用支队在政工网上开通的“两会”专栏、板报、橱窗、等载体,及时了解掌握“两会”的新动态、新精神,引导官兵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时事政策,采取重点摘记、撰写体会、交流心得等方式使官兵深刻领会政府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官兵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官兵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了大家立足本职做贡献的信念。官兵们纷纷表示:坚决在党的精神正确指引下,在“两会”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履行职能使命,扎实做好处突维稳的各项准备,确保拉得出、打得赢,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综合国力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2)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主要涉及到教育改革方面的各项改革,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3)

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对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有清醒的认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既面临多重挑战,又拥有重大机遇,对此要有极为清醒的认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资源瓶颈约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但冷静分析国内外大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有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一股合力,在驱动着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必须认清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对此,深刻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从新常态视角认清发展大局,真正从“实”处认识和理解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保持定力、正视困难、增强自信、主动作为,才能破解发展困境,闯出一条新路来。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有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把机遇和挑战弄清楚搞明白,远远不够,还要有迎接挑战拥抱机遇的办法和能力。一个古老文明的重新崛起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之巨大,不仅仅体现在道路的选择、理论的辨析、制度的建构,更彰显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接续与超越。毫不夸张地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正置身其中。

跨越新常态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而发展的新征程也将由此开始,新常态实乃新起点。新常态和新起点,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有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瓶颈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增长的天花板就在眼前;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诸如空气、土地、水质乃至交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穷则变,首先要变的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求得进步和突破的必由之路。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以制度化的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也强调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改革进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化的方式优化固化下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形成的好的改革措施在试点、推广的基础上,以党内规章、国家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明确下来,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清明政治生态建设,进而为改革的不断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保障。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我很高兴能够为您介绍有关“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我的分享能够为您提供帮助,并相信您在阅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当我们在某个方面获得了一些感悟和体会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写一篇心得体会,从中思考和总结出更多的收获,提高自身水平。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1

1、就我国而言,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各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不尽相同,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部分农村学校而言,课堂依然是老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使新课改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一些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和基本实验条件缺失,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基本是口述实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式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课本插图加大脑想象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作为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自主实践探究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活动最后变成了少数人的任务。此外,住校因素和当下繁重的课业也会使该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2、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综合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会更倾向于效率更高的讲授法。对一些老教师而言,往往会拿着新教材,凭借以往的经验,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在部分校方人士看来,新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旧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迫于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有的学校也更加倾向于使用旧版教材。这就使新课程改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3、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情境创设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很活跃,课堂氛围很好,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简单或不够丰富,通过情境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真正的思考,致使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来的问题没有价值。或者老师在进行简单引入之后,又立即回归课本,引入部分的作用并不明显。实际上,并没有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一节合作探究课往往成了一节表演课。学生忙碌之余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和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会受到当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一个教育范畴内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各方利益角逐的过程。发展才是硬道理,新课程改革是当今中国实施改革的一部分,具有非凡的意义,比如,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以及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自身具有的一些局限性,指望通过这次改革解决所有教育遗留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中的新课程改革要立足国内,对现有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改良,需要结合我国当下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处理好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权衡多方利益,敢于让课改成果接受实践的检验,力争做到稳中求进。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推祟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实现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必须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力,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潜意识存在通过学习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发挥出来。特别是经过新课改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洗脑风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优良个性品质,这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一刀切。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思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明辨、争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时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有思想的东西,学生从你的思想的知识中去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钟长期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前景令人兴奋。

针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点,提出本人拙劣的见解:本人认为在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至少需要10—20年,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教育迫切需要前行,但前行的道路充满荆棘。

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如下:

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许多中学也存在教学软、硬件的巨大差异,我觉得先要从城市内部改变和农村改变同时进行比较好。只有这样,才能从观念上去改变城市群体对择校和考取所谓“重点中学”的陈旧思维,同时消除农村教育所谓“跳出龙门”的误区。具体做法:

(1)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女)一律实行就近入学,保证生源的一致性,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每个学校升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应该针对该校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即有最低分数线,成绩合格的学生由高到低录取,若名额多,合格的学生少则让出名额),刺激教师的积极性;但政府部门又要保留一部分进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刺激学校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2)教师实施城市内部,城乡之间每三年一次的轮岗制,即教师每三年到一个学校进行教学,良性循环,具体安排由个人意见和上级指示的结合。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现有的优秀师资力量,并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实行轮岗制,必须以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前提,例如甲教师要到乡村执教,那么政府部分或学校应该补贴相应的差旅费和通讯费,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资力量的平均化。如有可能,可以考虑城乡之间的物价差别,教师工资整体部分可以无差异,但可适当地有物价补贴等。

(4)建议义务教育阶段不实行晚修制度,主要原因有: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保证睡眠质量,从而影响发育和智力发展;二是住校、晚修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弊端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调控大多数属于空白;三是晚修及住校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筋疲力尽,不能给予教师多余的时间完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和个人发展的空间指数等。

(5)在我们未能实现高中教育列入义务教育阶段时,不能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牺牲高中教师的正当利益。由于本人属于这一群体,所以所提建议纯属发牢骚。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4

上个星期我们数学组一起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以后自己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升办学质量

我们的办学思想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突出了现代教育的片面精神,体现了对人,尤其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它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选择的教育,即是民主的,开放的,法制的,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上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早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成效不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不仅如此,我们国家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别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们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将新理论、新思维、新与实践活动紧密相结合,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的作风,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新知识,通过灵活有趣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知识是丰富多彩的,高尖科学技术,在网上随处可见,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知识太缺乏,我们要努力去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在信息时代中,网上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通过网络跨越时空,在网络上学习是没有时间、空间、权力等等条件所限制,它将世界每个角落的距离拉近,为学习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将原理中的重点、难点、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实践中自己结合理论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设计,从中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取得较大收获。

学习不单学习了书本上基本知识,还体现了团队精神,自己已从事工作,从工作中我也有所认识,一个企业发展是否良好,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和生存发展,与整个公司人员的团队精神是相关的,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所以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体现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的班级进行分组开展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师生间进教与学交流、同学之间的互习,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的改变,在最初时,感到不太适应,总是觉得有缺陷,但当通过自己学习掌握一定知识时,感到非常高兴,渐渐地适应过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原本是自己讲解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将答案做成电子,在老师起引导下,学生替老师讲解。老师为学生搭一个学习舞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创新机会。同时老师的教案在网页上可以下载,适合成人教育,避免因工作忙而缺课。同学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可以将难题发到老师的网站上,通过网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班级、小组、个人在网上均建立网页,通过网页将多个单元连成一体,将他们的作业和信息放在网页,老师和学生通过网页进行教与学,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网上教学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形式,在将来的国民教育中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体现了教育水平的提高,标准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教学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未来的教学模式中是最受被教育者欢迎的教育模式。网上教学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向开方性教学模式发展,教学重心由老师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在信息时代中,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跨越时空限制。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地选择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学生。

在学习网页设计的课程中,我学不但学到了网络操作的知识,如Email的创建、网页空间的申请等等,而且在实践中学到许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及提高了一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网过程中,了解不少的高尖科技和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和理论知识不单局限于课本,在网上的资源无比丰富。

通过网络教学,学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适合成人教育模式,学生都已参加工作,有时候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时,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解决缺课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在几个月的学习中,在网上学习很多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设计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这次教学中收获不少。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深受鼓舞,感触颇深,教育事关民族的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也有点滴思考,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育理念陈旧,对师、生的评价标准有偏差,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缺乏、创造力差,综合素质不高,文艺素养不佳。现结合《纲要》的精神,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表我个人3点浅薄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要明确接受教育的意义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此转变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理念和方式。接受教育由校园走向社会的人应该是有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人,而不是只会应付考试,而为人处事能力一般甚至很差的人!因此必须转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理念和方式!具体来讲,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差不能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虽然我们目前也有所谓的“德、智、体、美、劳”的一套评价体系,但众所周知,这一套已完全流于形式!现实是基本只看成绩,而且要看这个学生的平时作业、考勤、回答问题情况、社会诚信记录、志愿服务情况、人际关系、身体、心理健康状况、特殊才艺、创造力、科技发明等。相应地,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看其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优秀学生比率、学生成绩提高程度等,还要看其教学、科研论文、成就、志愿服务、社会诚信、身心健康状况、综合素质等,这样评出来的学生和教师才是真正的优秀人才,而不仅仅是只会考试的机器和只会制造考试机器的机器!

其次,学生所有素质的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是整个民族竞争力的核心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大大改进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方面面。特别是教学方法,必须大力改进!抛弃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以及其他死板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愉快式教学,以真正打开学生思维;另外,多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在第二课堂中,设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小组、科技发明小组等,并在场地、设施、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形成一种制度,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使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健康的环境条件下成长为具有创造性灵活思维、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修养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学校已经做在了其他学校的前面。

再者,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造力外,还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1.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知识、能力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那他对社会大众就不可能有多大贡献,甚至起负作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公民意识教育,前者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良好品德,什么是不好品德,应该如何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后者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全体国民的一分子,自己的责任、义务,学习、工作、生活中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进而良好的公民。我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不可谓不重视,实际是特别特别重视,有时甚至重视程度超过专业教育!但实际效果令人大跌眼镜!人们普遍看到的是现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诚信度、道德水准的普遍严重下降!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反省!我认为这里既有体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教育方式、教材等因素。比如体制因素,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要诚信,不能弄虚作假,但由于体制原因或其他人为的社会的因素,使学生和老师在某些时候不得不走形式、弄虚作假,以应付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或者领导个人喜好等等,这些现象每时每刻都在教育领域普遍发生(当然其他领域也大同小异)。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刻板、陈旧、说教味太浓的教条等因素影响,使我国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非常失败!我们这种体制和教育形式自身使它成为了形式主义的过场!这与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要求相去甚远!更不用说培养大量良好的社会公民了!

2. 艺术素养教育,各领域的真正的大家,都不是死啃书本的人,他们大都具有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各方面的良好修养,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艺术素养对于一个人才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无庸置疑!而我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要么不够重视,要么教育的方式有待改进,总之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建议在学校加强艺术类教师的配备,另一方面,多开这方面选修课。

?纲要》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素质教育等问题都将得到较好解决,教与学就会在和谐的气氛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XX年11月本人参加了区进修举办的干训学习,对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他们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沃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下的老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人教育,这也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终极追求。培训中的老师的讲座值得我再次深深的品位。

2024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合集15篇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2024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合集15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认为在工作中,要围绕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立足本职工作和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深感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播种文明的使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二、教育关系学生的未来,系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待学生有耐心,特别对于问题生,要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予改过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要有作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

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毕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应该发扬奉献精神,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投身教育改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2)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综合国力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3)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学习心得近日,我司全体员工在公司领导的主持及带领下于公司会议室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切实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推动各项改革进程,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

该意见从改革的总体要求到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优良环境条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指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意见提出,到20__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资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原则、目标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指导意见》全文35次出现“市场”一词,开宗明义指出,改革是要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通过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权利平等、机

会平等、规则平等、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学习贯彻《指导意见》,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牢牢把握住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真正市场主体这样一个贯彻全文的大逻辑。

学习好、贯彻好《指导意见》,对于坚定搞好企业信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推进,推进公司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意义。对公司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尽快步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机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轨道,尤为紧迫和重要。

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扎实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执行工作,管理创新,坚定信心,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相信公司通过改革发展,定能做强做优做大。

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体会

这是20多天前写的文章。当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我正在新疆企业调研。当时几家媒体对我进行访问。后有刊物索要解读文章。刊物要他们出刊后才能发表。我保持诚信,便一直放在身边。现在刊物出来了,我的文章才能面世。当然,我是将我原稿全文发表的。我的文章有理论,更多的是智慧,表明了我对国企改革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

国企改革的纲领与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4)

深刻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如何做到在改革大势面前顺势而为、有所作为,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近日,我和战友们重走当年方志敏率队北上的征途,在红十军两次接受改编之地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党有指示,万难不辞。

1933年1月,为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中央电令红十军到中央苏区接受改编。当时不少干部群众不理解中央电令,方志敏耐心做大家工作并表明态度:这是党的指示,即便舍弃一切,牺牲生命也要坚决执行,决不推辞。时隔一年半后,1934年10月,以老的红十军为班底的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突破闽江北上到赣东北,方志敏又根据中央指示,将自己新组建的部队与其汇合改编成红十军团,向敌人心脏挺进,以区区数千人牵制敌20万之众,有效掩护了主力红军长征,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血染怀玉山。叶剑英挥泪赋诗:“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毛泽东题词称赞他“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面对改编,方志敏不居功、不自傲,以身许党,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发出力重千钧、振聋发聩的滚雷般心声--“党有指示,虽死不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随时为党奉献和牺牲一切的不朽丰碑。

今天我们投身改革,面对进退得失,重温烈士“党有指示,虽死不辞”的精神,就要以之为榜样,做改革的坚决支持者、模范践行者。

党有指示,万难不辞,要求我们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纪律是党和军队的生命。“三湾改编”,突出“支部建在连上”,就是把党的纪律在官兵心中真正立起来;延安整风,突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就是把党的纪律在党员干部身上真正树起来;“军队要整顿”,突出“治派性、强党性”,就是让党的纪律在部队上下真正硬起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突出“三严三实”,就是让党的纪律建设“常”“长”起来。让铁规在改革中发力,让禁令在改革中生威,当前,就是要真正让《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特别是“六项纪律”进入思想,见诸行动。做到发声有政治、宣传有纪律,多出好声音、多聚正能量;不拉关系,不“搭天线”,时刻提醒自己是组织的人;对自己不放松要求、不放任举止,守好小节不失节。

观操守在利害时。实践告诉我们,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在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之时,有个人想法虽属正常,但要防止产生不该有的非分之想。方志敏烈士说: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要确保在改革大考中经受住考验,对党员干部来说,重在做到“三不”,即:不忘一个 “公”字。要牢记身份,强化公仆意识,吃苦在前,甘于奉献;牢记职责,做到公正用权,夙夜在公,为民谋利;牢记底线,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不失一个“净”字。既干事又干净,做到干净做人、干净做事、干净为官,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更是经受改革考验的护身法宝。不沾一个“贪”字。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优秀的领导干部个个相似,都有一样的清廉本色;落马的贪官各有不同,但都浸染了不同的贪腐色调。要用廉洁操守压好人生之舟、事业之船,有了廉洁的“压舱”作用,人生之舟就不畏水急,事业之船就不惧浪高,即使在改革的大风大浪中也能保持航向,坚守航线,破浪前行。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5)

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 14 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6)

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对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有清醒的认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既面临多重挑战,又拥有重大机遇,对此要有极为清醒的认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资源瓶颈约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但冷静分析国内外大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有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一股合力,在驱动着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必须认清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对此,深刻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从新常态视角认清发展大局,真正从“实”处认识和理解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保持定力、正视困难、增强自信、主动作为,才能破解发展困境,闯出一条新路来。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有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把机遇和挑战弄清楚搞明白,远远不够,还要有迎接挑战拥抱机遇的办法和能力。一个古老文明的重新崛起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之巨大,不仅仅体现在道路的选择、理论的辨析、制度的建构,更彰显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接续与超越。毫不夸张地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正置身其中。

跨越新常态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而发展的新征程也将由此开始,新常态实乃新起点。新常态和新起点,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有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瓶颈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增长的天花板就在眼前;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诸如空气、土地、水质乃至交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穷则变,首先要变的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求得进步和突破的必由之路。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以制度化的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也强调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改革进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化的方式优化固化下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形成的好的改革措施在试点、推广的基础上,以党内规章、国家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明确下来,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清明政治生态建设,进而为改革的不断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保障。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7)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就,需要从根本上深化改革。实践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改革要注重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紧抓国际发展趋势,创新教育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对各类学生的针对性,让课程真正为学生所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教育改革要注重教学法的改革。教学法是教育的核心环节,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综合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最后,教育改革要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保持教育发展活力和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与国际水平接轨,推行国际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

总之,教育深化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有注重课程改革、教学法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让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和人民有用之才。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6篇《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8)

2月10日结束的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可以说在春潮涌动的巴蜀大地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向8800多万四川人民发出了改革前行的动员令。这次会议共提到了改革90次,发展47次,进一步凸显了省委深化面改革、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坚强决心。为了确保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领导是核心,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是关键。

如何在全省深化改革的前行征程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全省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立进取、机遇、责任三种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四川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

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当前,全省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模式,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着力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在全国改革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四川正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发展良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努力把机遇牢牢的抓在手上,力争改革先行一步,发展加快一拍,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同时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效来检验改革成果。

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依然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巨大。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全面深化的改革历史重任,面对改革任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推进改革时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主动作为勇担当,下定决心排万难,确保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创新发展驱动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四川探索、四川实践、四川经验,在巴蜀大地谱写出宏伟壮丽的改革新篇章。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9)

提出的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体现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最高利益。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既依赖经济实力增强,又依赖国防实力提升。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观察和思考军事问题,科学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战略任务,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只有落实强军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国防保证。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从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到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都指引我军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提出的强军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崇高理想,以国家安全环境和军队建设现状为客观依据,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目标阐明了强军兴军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途径,是对我军建设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体现了有效履行我军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展示了我们党建设一支强大人民军队的决心意志,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目标阐明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明确了实现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路线图。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强军目标打开了破解军队建设发展难题的战略视野,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解决我军建设“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心、献身强军实践,就能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充分体现了战略谋划、建设标准、发展路径与价值导向的高度统一。实现强军目标,必须牢记坚决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强军之基,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我军官兵成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保证一声令下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动摇,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当前,最紧要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确保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主席指挥。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强不强,主要看打仗;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新形势下,我军职能使命不断拓展,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提高打赢能力来展开。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如果有人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军队必须能决战决胜。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能打仗、打胜仗,目的在于要求军队时刻牢记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证。我们要大力强化部队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注重发展新型军事能力,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不断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在长期实践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军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其要义在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能否保持我军优良作风,面临许多现实考验。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军队作风建设。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松懈、斗志不衰退、作风不涣散,永远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

提出的强军目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坚持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意志力量、激励军心士气,做到各项建设朝着强军目标加强,各项改革着眼强军目标展开,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围绕强军目标进行,努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这就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着力打牢部队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增进信党爱党的思想情感,锤炼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当前,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加大对我军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官兵情况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史军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能打仗、打胜仗是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战斗力是检验部队一切建设和工作的试金石。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向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聚焦。要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做到未雨绸缪。要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在强军目标统领下推动部队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实践探索,理清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短板和主要症结,找准强军目标进入部队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见到实效。要坚持用强军目标衡量检验部队各项建设和工作成效,切实形成推动强军目标贯彻落实的制度机制。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部队都会有所表现。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着力纠治官兵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当前部队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单位执行不严、管理不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必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转作风,领导带头最重要,率先垂范最有力。领导和机关的表率作用决定了作风建设的成效。只有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才会有公信力和凝聚力。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家安全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看了深化改革强军心得体会的读者还看了: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0)

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需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施。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扎根在社会基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因此,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它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它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党的主张和决定,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须加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现在党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和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党的各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才可能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有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因循守旧、畏葸不前的思想障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好群众的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够顺利实施,改革能够顺利成功。

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指出,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的设置。这些谆谆教导也为我们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大事,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带领群众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的改革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由此看来,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1)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其中,切实把准政治方向,恪守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政治方向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改革药方”,甚至有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清醒,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众说纷纭中坚定改革定力,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要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引。这个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既定方向上继续前进,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要把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命力,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明确了改革目标,就明确了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改革谋划上、落实在改革行动中,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做到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保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健全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

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推动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改革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要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体现在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生权利上,体现在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上。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经常看一看改革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改革成效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使改革始终体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艰巨,政治的弦越要绷得紧一些、再紧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必须把政治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治历练,增长政治才干,积累政治经验,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承担的改革任务相匹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思想,既讲改革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改革怎么办、怎么干,为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政治站位、担当精神和能力本领,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要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考量、兼顾的因素很多,对工作分寸的把握要求也很高,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有政治家的思维和视野,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提高驾驭改革全局能力、把握改革规律能力、统筹推进改革能力、深化改革创新能力、坚持依法办事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改革风险能力,做到分析研判改革形势考虑政治因素,制定出台改革措施注重政治影响,部署推进改革工作贯穿政治要求,解决处理改革问题体现政治效果。

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确保拿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开展改革系统集成试点,提高改革整体效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的问题,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要增强抓改革落实的能力本领。习近平强调,“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我们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切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要扎实抓好改革督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2)

近日,按照国新能源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参加了《骆惠宁书记、楼阳生省长在省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推进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刘军同志《在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的学习会。会上强调了学习贯彻落实好骆书记、楼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是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这次学习,我也认识到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集团公司推动下一步改革转型工作具有的重大意义。下面,就我的工作来谈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这次学习的讲话中,骆惠宁书记多次强调省属国企是山西改革转型的中坚力量,要“用足非常之力、坚守恒久之功”。骆惠宁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企国资改革和转型发展,鲜明提出“国企不改、转型无望”,把国企改革转型作为了决定山西转型前途的关键一招,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可见国企国资改革和转型发展在山西实现重大转折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国新能源集团公司在此次改革中,也积极承担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交办的各项任务,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尤其是在去年冬供期间面临的气荒问题上,坚决落实“非压保民”政策,有力保障了全省安全稳定供气和民生用气,未发生一起因气源不足而引发的民生停气断供事件,充分担当起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所应担负起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新特点注入了新内容,新内容产生了新问题和新矛盾。处在改革转型如火如荼进行的关键时期,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会主席,深感新形势下工会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认为,在当前改革转型的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主要核心任务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目前来说,我们的工作任务不仅仅是搞搞文体活动、发发职工福利、弄弄劳动竞赛这么简单,一方面企业要改革,要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内部员工用工关系更加复杂,问题更加尖锐,职工利益诉求也更为多元化、群体化,这些都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因此,需要解决这些新问题,我们的工会组织一定要有更多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着眼企业长远利益

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企职工的观念和精神文化也出现了多样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思想认识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工会是维护全体职工利益的群体,代表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职工认同其是国家的主人,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才能真正做到维护职工利益,体现职工意愿的职能。另外,服从、服务大局,是工会组织彰显优势、有所作为的前提,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做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保障工作,协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确保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稳定性,是现阶段改革发展的“大局”,而职工的权益与利益是这个“大局”中的“局部”,因此“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就是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工会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桥梁纽带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定位,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妥善处理好“大局”和“局部”的关系,团结带领好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为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如果出现观念偏差,工作就会偏离主航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工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把握原则结合实际,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现阶段燃产工会面临的不稳定因素有很多,比如工程遗留的信访问题及转岗职工问题,难度非常大,矛盾也比较突出,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工会要帮助管理层做好宣传疏导工作,同时也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协调、处理、解决职工之间矛盾时,要掌握政策,把握原则,不偏不倚、合理协调,认真倾听职工诉求,对其合理诉求要依法维护,对其不合理诉求要耐心做好企业政策的答疑解惑工作,最终要理顺职工情绪,明确权责义务,化解误会矛盾,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摒弃旧式迎接挑战,提高干部自身素质

目前,燃产工会下属各基层组织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工会干部要想在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解决复杂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工会干部,首先要不断学习政策理论知识,提高自己把握政策的正确性、看待事物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透彻性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其次,要不断学习工会业务知识,对《工会法》、《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弄懂学通,熟练掌握,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帮助职工维权的法律能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锻炼。

四、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目前,由于全省掀起的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发展,企业内部也将会面临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会将会面临多方面的利益诉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工会组织紧跟形势,创新工作,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发福利、搞活动、忙检查等工作中,要向学习型、服务型、维权型、指导型工会转变。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同样,我们的工会也不能像过去粗放式的工作模式一样,要搞“精”搞“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谋篇布局,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精准实践。2018年,燃产工会计划进行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优化工会会员档案管理,全面摸底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会自身履职能力。

企业在改革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工会组织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的改革转型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广大工会干部也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敢于发扬钉子精神,心系群众,一心谋发展,为我们企业在改革转型中发挥历史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3)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在2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并在当天提出了 15 个体系9种制度和4项制制度,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体系,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充分显示了改革的超强力度。而目前正值举全国之力向贫困最后堡垒发起总攻,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疫情阻击战席卷全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在斗争中增强本领。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既战“疫”,又战“贫”,面临两场决战,要赢得双双胜利,必须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统筹推进,既要责任担当、又要科学防控,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全面实施。基层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疫情防控的主阵地,要借“疫情”这场大考,突出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攻坚,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结合起来,针对“三农”工作在疫情中暴露的问题,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卫生短板,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4)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勾画新的蓝图,改革进进攻坚期,深水区,前进之路,也许布满地雷阵,也许到处激流险滩,其艰巨性、复杂性不问可知。在大调剂、大变革、大转型中,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与聪明,新旧题目交织、利益主体多样;改革越深进,就越要触及深层题目、体制弊端,各个领域的改革越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只有坚持全面改革,让各项改革综合配套、协同推动,才能在良性互动中构成整体协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触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题目。推动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条件,就业保障、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改革一样需要有序跟进;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业是关键,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税制度等改革也是重要支持;总之,越是改革情势扑朔迷离、利益格式盘根错节,越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部署,行将出台的改革线路图和时间表,将会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要事。如何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做到五要。

要有全面的眼光。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并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集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牢牢确立全面思想,要有全面的眼光,一定要兼顾统筹、全面推动,切忌单兵突进或孤立片面地想题目、办事情、抓改革。国家制度建设或国家制度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加速各类要素积累,增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华等。在中国还要保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长治久安、祖国同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等。只有全面抓、抓全面,才能使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整体推动。

要有深化的谋略。改革开放35年来,各方面都获得了使人注视的成绩。但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题目开始逐步显现,要深进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思想熟悉,尽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要对当我区发展情势有深进透彻的分析和掌控,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进,尽不能走过场或等要靠。

要有改革的魄力。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改革更是解决题目、化解矛盾的宝贝。但是,改革必将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必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当前,改革进进了深水区、攻坚期,特别需要有攻坚克难、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和勇士断腕的决心,义无返顾、奋力向前,勇于打破固有益益格式,坚定不移、按部就班地推动各项改革。要勇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要建立不改革就没有前途,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有务实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脸部署,提出的改革线路图,要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务实作风,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既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更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要有清正的环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一个清正廉洁的环境不行。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在全区构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支持改革为荣,以破坏改革为耻的良好风气,使干部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改革,服务改革,共同推动中国号巨轮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吹响,蓝图行将绘就,接下来就需要全党全国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共同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了。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5)

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心得体会

十八界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从十四个大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大决定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决定》的实施将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将深深的影响每个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决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会使得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根本的保证。更加有利和谐中国的建设,更加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而法治中国的建设,能保证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项也是老百姓目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也关系到党能不能很好的长期执政,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是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决定的实施就是要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去,让权力真正是人民服务,让干部真正的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满足人民不断需求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求,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从硬件崛起到软件崛起。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让中国的崛起造福中华儿女甚至造化世界人民,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进人民的心中,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让人民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教有所学。特别医疗教育的改革,会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得问题,教育的改革,从小到大学,让每个公民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平等的受教育权,还有高等院校的体制创新,将加强创新性中国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未来的世界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强大,世界一流,才会让中华民族在未来的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的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成果能不能真的惠及百姓,能不能留住发展成果,能不能让子生后代有个碧水蓝天的生存空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生存的建设。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实用10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改革教育心得体会(实用10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1】

经验是指经过阅读和实践后形成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文阅读体验类似于数学阅读笔记;经验是指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记录反映出所学的内容,类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 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 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 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篇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包括评价主体、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应该说立体系统的调整了教育评价,通过结果核定和运用引领过程,直接针对当前教育的急需、针对教育教学诸多因素和环节的不足,不仅点出了目前教育如何纠偏也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也是教育从业者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必经之路。

《方案》体现了党管一切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在管理体系中对党管一切进行了贯彻落实,明确了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这不仅是管理体系的明确,也是对教育价值的明确,就是要讲党的思想、党的理念在教育中落地生根、在教育中绽放结果,让教育真正的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服务,不仅培养能力更要加强思政,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学生的本能,学生的终身核心素养。

《方案》体现了学校办学观的价值引领。方案中明确了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倾向,让学校不再追求功利的、短视的办学价值观。将“人”的成长放回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要从目中只有分没有人变成有人、有内涵、有文化氛围,真正的将文化、将书香、将生活作为评价衡量一所学校的指标,让功利的学校回归生活、回归快乐、回归真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破解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方案》体现了教师职业追求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将师德师风放在了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教学、将育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回归教研、论文等作为提升教学、育人的自然总结,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论文而论文。让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与目标,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师、真正的成为师者应该具有的样子,潜心教书育人,向主业发展、向培养人的价值体现发展。

《方案》体现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不再是单纯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德育作为第一要求,说明了我们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信念坚定、价值正确的人。方案中还单独设置了段落分别对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评价进行了说明,非常明确的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关注分数,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都进行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

《方案》充分展现了评价导向性价值。评价的定性认定仅仅是评价的最直接、最显性的作用,但评价的影响力则主要在于过程的引领与导向。方案中开篇明确,本次评价改革的出发点就在于纠偏、在于对学校、教师、学生过程的引领,真正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和引领性。以“输入”引领“输出”手段的应用,从设计上不仅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做”。针对过往通常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指挥棒”,从根本上将“指挥棒”调整,通过将单一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从应试教育真正的转变为素质教育、转变为针对“核心素养”的立德树人。

方案对于评价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教育整体的评价问题,也对教育系统内部科学评价进行了示范。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阶段性教育,不具备为人的发展定性的功能,尤其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更应该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引领,学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学校无权为学生打任何标签,因为学生迈出校门还存在着诸多可能,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大幅发展。学校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评”,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发展阶段。所以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评价、立足发展进行评价、立足基础工作进行评价,才是评价的作用所在,才是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方案的提出,为基层如何应用评价做出了示范,做出了引领。所以无论是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学生都应该立足于引导教师、学生如何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一评了之。督导关键不在于督,而在于导,导才更能体现工作的意义,才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也才能够让评价环节也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的“第三方”。

方案的执行计划,充满智慧和坚定。方案明确了执行计划,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完成,形成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发展态势,让评价改革结合实际逐步完成,但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包括家庭、社会都有充分的理解时间、都有充足的消化吸收时间,给予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和过程,就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从认识上逐渐的进步,并能够通过不断感受新的评价标准而体会到新标准的优势,进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新评价的思路、新评价的发展方向,让新评价方案首先入心入脑,进而更加积极的贯彻落实新评价方案,让新评价方案更彻底的落地生根,也让新评价方案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形成新方案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

《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落实思路之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精准施策,引领教育回归“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乃至家庭、社会认真学习仔细领会。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 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 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 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 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2】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当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卡脖子难题。

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

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导向与改革不适应所造成的。

2020年9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首次系统提出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

可以说,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变革是否成功,考验着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智慧、勇气和魄力。

推动这场变革所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拿出实招。

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评价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尚武主义要求培养勇武坚毅的人,宗教至上需要培养驯服虔诚的人,政治至上要求培养忠诚认同的人,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也决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

然而,一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也不是单一的,宏观的教育价值观是比较明确,但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在有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有些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

国家要求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公民,家庭和个人则仅仅希望通过教育改善自身处境,谋求较好的社会地位。

中央政府要求教育符合国家对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需求,地方政府则关注通过教育显现政绩,争取社会资源,而学校则看重教育资源的分配、生源的优劣。

教育价值观既反映了对教育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教育的利益诉求。

从国家利益出发,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从家长的利益出发,考试分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兑现教育利益。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家庭利益的角度看,普通教育却能带来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教育都不可避免的处于价值观的割裂和对抗之中,而且价值观的割裂又往往是非难辨。

20世纪20年代,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影响,美国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固有的课程,鼓励尊重儿童本性,让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

然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却看到进步主义教育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导致美国学生学业能力下降,文化水平、数学水平、语法水平降低。

要素主义强调教育要促进社会进步,就要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帮助学生进行严格的理智和道德训练。要素主义强调教师要拥有权威,保证学生遵守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

认为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甚至厌恶学习,不能仅凭兴趣学习,提倡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并强迫自己专心致志,在教学过程中不排除灌输,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服从。

两种价值观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实意义上要素主义对美国教育影响更大。

本世纪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素质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之争。

以钟启泉为代表的素质本位认为应试教育对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育和成长,扼杀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要大力推动课程改革。

以王策三为代表的知识本位认为新课程改革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应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不能一味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追求升学率本身并不是一个要被完全否定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必将长期存在,教育改革只能是调整、渐进。

观念上的争论反应在现实中就是,一边高呼素质本位的口号,一边走着知识本位的路子。

两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观念的冲突之中,教育在观念的碰撞之中才有了进步。

应试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的现实利益,素质教育关注教育对群体的长远利益;行为主义希望通过控制人的成长实现教育目标,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自由成长。

教育中经常面临着注重教化还是注重规训,注重品德还是注重能力,注重适应还是注重改造,注重个性培养还是注重集体意识等观念的冲突。

我们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但观念又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观念是人的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超越现实、理想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少数人的追求。

作为评价改革应该跳出单一观念的窠臼,关注到各种观念冲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既要调和矛盾,又要引领进步。

今天,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建立符合当下国家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超越传统的问题,传统教育观念中学而优则仕重伦理轻技术重整体轻个体面子文化人情社会盲目攀比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严重制约了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扭曲了教育的意义。

二是正确对待西方教育观念的态度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中国原生的,而是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移植和发展,西方教育注重实证,重视创新和批判精神等对我们教育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西方教育表现出过于强调工具理性,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功利性又被我们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今天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既要学习西方教育的优势,又要克服盲目照搬引发的水土不服,要树立起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评价标准是把双刃剑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价值、作用、水平、发展等作出优劣判断,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标准体系,需要把教育认识变成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标准作为一种工具,既有甄别、判断的作用,又有诊断、引导的作用,适切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相反则导致教育发展的异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几乎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总体方案》里确定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五个大的评价主体,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围绕这个教育评价的框架,建构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却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甄别到选拔,从量化到质性,从综合评价到单一评价,从教育内部到教育外部,重新建构一套评价标准绝非易事。

评价的标准化是把双刃剑。教育评价标准的归宿是能切中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本质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

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由,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的控制;要重视保护学生安全,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又要让学生重视集体和他人;

要让学生充满理想,又要不被理想束缚;要鼓励学术自由,又要强化学术规范;要强化对教师的标准化考核,又要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不追求升学率无法体现教育质量,过度追求升学率又让教育过程丧失人性,等等。

教育评价正是要在这种矛盾对立中把握方向,引导发展。

但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又受到现实和时代的局限,评价的标准也会偏离发展的目标。所有的评价都会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忽略评价的负面作用。

教育评价过于追求理想的目标,可能就会忽视现实的局限性,导致改革目标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2002年,美国小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水平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这一法案客观上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但是由于它采取了强制的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的形式,并把考试成绩与学校经费及教师的绩效挂钩,督促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导致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备考时间,减少不参加统考的课程,延长学校上课时间,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学后补课。

学校为提高考试成绩不择手段,教师丧失了课程决定权,强化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高风险、标准化的考试将丰富、复杂、不确定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2015年,奥巴马政府废止了这一法案,取而代之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

新法案虽然继续保持了学生学业的高标准,但不再把测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校表现的唯一方式,学校不再因为单一的考试成绩而面临严厉的惩罚,允许各州创新使用各种方式,自己决定如何评估学校进步,自己决定标准测试成绩在评估中所占的比重,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业进步目标及时间表。

新法案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评价标准需要在这种矛盾的张力中引导发展,就要充分估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迎合、投机、规避等负面行为。

教育评价中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内容外在化,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过程一白遮百丑,而忽视了教育实质。

简单的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部,忽视了教育质量也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健康、行为、情感等方面。

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等级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全部,忽视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实质性贡献。把教育投入作为考察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全部,忽视了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活力也是重视教育的内容。

教育是兼具实践性、规律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社会活动,不能简单用各种量化指标评价,特别是教学活动,往往关注了指标化就会偏离育人活动的丰富性。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工具主义思想影响到教育评价,任务分解、指标分配、效率评估等,就连课堂教学也要追求高效课堂,这都是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需要反思和改革。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进行一场治理体系改革

2018年4月,西安电视问政教育问题,现场观众给教育打分21.89分。

在一种情绪化的情境中,在一个只看问题不究原因的氛围中,不以改进教育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教育评价,倒是让现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但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成绩却因为缺乏客观性,而让问政教育变成一场闹剧。

现实中教育评价数量繁多、频次过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的教育评价纷纷扰扰,评价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评价误导社会和家长,过于频繁的评价评估督导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教育评价的随意的、不规范的现象还有很多,各种机构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全国高中百强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评选,很多学校被各种评估、评选、评价搞得疲惫不堪。

教育评价改革也是一场教育治理改革。

教育评价的治理需要从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体制完善和评价主体资质方面保证评价的规范科学、有效有序。

教育评价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很关键,对各种教育评价的性质、类型、主体、内容及结果运用等都需要建立规制,让教育评价回归科学、理性。

需要明确教育评价实施中,谁能评价、评价什么、不能评价什么、评价结果如何使用,保证评价的价值性、独立性、客观性,规范评价过多过滥,重复性评价,同质性评价。

教育评价治理关键是对使用评价结果功利化的控制。要充分估计到,一些评价涉及到政绩、经费、项目、资源等分配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投机行为,弄虚作假,过度投入的出现。

关注一些涉及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荣誉、地位、等级、收入、获得的评价,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评价程序。

控制功利化的结果使用主要是克服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目标短视,导致教育生态破坏。

规范教育评价,不是限制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多元化和多样性是由教育的外部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类别的学校也因为所处的环境、办学主体、办学性质、生源结构、师资水平、历史积淀等差异,需要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

同样是小学,如果用优质学校的标准评价一所乡村薄弱学校,显然是不能指导乡村学校健康发展。同样,各级各类学校的理念、条件、文化、管理、教学都需要评价引导,过于笼统地评价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很难认清教育的真实面貌。

要鼓励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社会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认识一所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让社会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问题,也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

教育评价治理要推动第三方评价,现行的教育评价八成以上是政府组织的评估、监测、督导,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也是教育的评价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教育评价很难做到客观、中立、科学。

教育评价是一门有待振兴的未来科学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教育评价更是一门科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备,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历史阶段有关,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认识水平有关,更与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不深入有关。

教育评价的思想观念、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呼唤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提高。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加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预测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教育评价学科建设,提高评价的科研水平,培养大量的教育评价人才,满足评价改革的需求。

教育评价研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借用了西方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克拉斯沃尔的行为结果评价等,这些理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但是这些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并没有顾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社情。

如何对待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对待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的心理机制,如何关注攀比文化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去研究。

教育评价研究要关注未来学习的科学化。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学习问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用学习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就要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脑科学、机器学习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看待学生的学习,认识学习规律、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能力甄别,从而破解根深蒂固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同时,未来社会淡化文凭、淡化学校的牌子,如何建立并使用伴随一生的学分银行,或者像可汗学院提出的微观证书,来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造能力,以及普遍认可的绿色评价,都需要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另外,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教育评价研究还要关注对教育风险的研究,如乡村学校如何布局建设才能避免浪费,人工智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一些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等。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改革成败,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任重道远。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3】

结合目前学历课程的课程策划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工作去做:

1、提高在线课程的实践指导意义。要将学习看做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学、考、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与以后工作的实际无缝对接,即学了就能用,对未来的工作具有真正意义的指导作用。

2、提高课程思政属性。高校承担为社会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要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在线课程的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知识、轻育人的情况。

3、重视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最后一部分是文件的贯彻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件的执行层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以此精神为引领,坚决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工作的每个细节处进行落实。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2022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4】

教育开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交融,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开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效劳〞,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开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开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理论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才能,“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的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表达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浸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开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理论成效的完好系统。只有进展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构造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的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那么,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展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理论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展的总体方向和目的。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达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标准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急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标准教育价值创造的理论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的,确保教育正确开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理论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宏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开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开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标准教育价值创造的理论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的,确保教育正确开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理论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宏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开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开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开展的安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才能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表达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开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开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程度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翻开新的场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教育开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交融,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开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效劳〞,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开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开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理论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才能,“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的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表达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浸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开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理论成效的完好系统。只有进展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构造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的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那么,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展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理论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展的总体方向和目的。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达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标准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急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标准教育价值创造的理论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的,确保教育正确开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理论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宏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表达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开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开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开展的安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才能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开展良好环境。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5】

昨日,我朋友的一个小孩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也是从农村走出啦的大学生,我深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让我联想到今年刷爆抖音的一名同样来自贫困地区甘肃的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毕业演讲,她的演讲让我深受感触。也对教育改变命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六个方面,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作出明确部署。

虽说我们早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教学仍存在诸多“短板”:城乡、区域甚至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教师承担了过多的非教学性任务,造成部分教师“心不在教”;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部分家长被迫“越殂代疱”……凡此种种,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群众广泛吐槽的“痛点”。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只有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下面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供大家参考选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的方案。

通过这次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及时了解党中央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战略布局,紧跟党的教育发展步伐,把为党培养人为党育人工作落实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为: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方案》列出的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五是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方案》组织实施,一是要落实改革责任,二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为推动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工作机制,《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主要设计了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总体方案》设计了一系列改革任务。

第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第二,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第三,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

第一,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第二,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第三,改进高校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

本人通过视频深入学习了刘自成老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解读,体会如下。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1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读起来深受教益。

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2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教师

--学习《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督学学习了该文件。反思了这几年来参与的督导评估工作,我对《意见》中“加强学校的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改进督导方式方法”等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深有体会,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我市在推动泉州市示范幼儿园评估工作方面的做法浅谈自己的三点体会。

2010年以来,国家、省分别颁布了多项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学前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泉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同样蓬勃发展,仅幼儿园的数量由2010年的1050所增加至2019年的1610所,“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学前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办好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幼有所育,努力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新命题。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适应教育新发展,泉州市多措并举、主动推进本地学前教育的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致力本土的学前教育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扩大优质资源的发改面,建立更加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我市申报了省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基于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构建研究》,并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把握正确方向,彰显“泉州模式”新思路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修订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指明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主要以儿童的发展为本。泉州市以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为导向,促进幼儿发展为主旨,构建“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思路。

一是树立正确理念。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实现幼儿园的自我反思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通过查阅教育教学计划、了解作息安排、观察游戏的组织策略等形式,以及在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后勤保障方面的评估过程中,促进幼儿园和教师转变教育行为和方式,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的学前教育核心价值。

二是坚持科学导向。“十三五”以来,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既是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又是核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收费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级各类幼儿园通过评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将评估作为提升幼儿园品质的重要途径。各级教育部门将各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这些举措确保了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更加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

三是促进持续发展。2008年以来,福建省教育厅对示范园的评估采取了动态管理的模式,幼儿园被确认为示范园后,并不是终身享有这项荣誉,而是采取了省级抽查、市级评估的方式,不断深化和巩固示范园的创建成果,促进示范园可持续发展。泉州市2012年开始在示范园的复评工作中先行先试,以开放作为复评的手段,建立行政主导、教研协同的各级示范性幼儿园教育教学开放制度。

二、创新评价指标,解读“泉州模式”新内涵

泉州市评估工作是2009年参照福建省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制定的,经过十几年的风雨,该标准已经无法顺应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新要求,我市对原有的评估指标进行调整和补充,探索各级示范园创建的流程、指标以及标准说明,便于评估工作得以客观、高效开展。

一是融进科学理念。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问题,也成为幼儿园举办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市对评估标准的评估要素核对,与时俱进地融进新理念、新思想,增加新时期学前教育过程中的新内容、新情况,力求让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体系与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发展形势接轨。

二是推行减负评估。为切实减轻申报园所在创建迎评过程中的负担,不断丰富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内涵,推行减负评估,力求评估内容人本化,评估手段多样性,评估指标可操作性,评估方法创新性。在评估指标中增加了评估办法和目录索引,评估专家赴申报园所进行现场评估中,申报园不再按评估标准提供档案资料,而是侧重实地评估的现场,根据评估办法的要求提供目录索引,评估专家直接到园所的档案室、教师办公室、各功能室进行查阅,逐步实现评估工作简化程序,从而使评估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真正达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

三是聚焦评估实效。针对评估要素宽泛、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评估指标中我市增加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创建过程要“怎么做”,让评估工作更有实效性。我们倡导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过程,是以评估现场和幼儿表现为主旨,通过环境和活动看教师和幼儿,再通过师幼表现和园长汇报看幼儿园管理,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引导幼儿园不断改进和提升,从而真正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三、夯实评价过程,建立“泉州模式”新流程

到2020年,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项重要的指标: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将提高到40%。为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我市充分注重“两手抓”:一手扩数量。2018年起,泉州市对当年创建省、市、县示范幼儿园分别给予20万、15万、10万进行奖励,永春县、晋江市、台商区等县(市、区)财政对民办园创建各级示范幼儿园给予奖励资金,以资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幼儿园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一手抓质量。关注创建过程,注重前期核查和落实改进的程序,由原来的“创建→申报→评估→确认”流程,在县级提交申请报告后,增加了市级行政前期核查,拉手园帮扶指导,审核整改情况等过程,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前期核查指导。泉州市遵循以评促建的原则,更多在于扶持提升促发展,不断推动各地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申报幼儿园所属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市级会实地初步核查幼儿园的自评和所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定结果,对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人员配备、班生数额、财政投入、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申报资格。督促幼儿园所在辖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创建支持,积极为示范园的建设和发展创建提供必要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研员、高校专家、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幼儿园梳理办园成效,提升保教质量。

二是拉手帮扶推进。为每所申报园量身定制,指定一所省级示范园或市直幼儿园作为拉手帮扶的单位,拉手帮扶园采取派驻骨干教师的形式,常态化开展跟班学习、送教下乡、拉手教研等活动。针对幼儿园管理、一日活动的保教环节进行多次的业务指导,有效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梳理提炼成本园的特色课程,总结出独特、先进、稳定的办园经验。同时申报园的成员到拉手园进行跟班学习,通过边实践、边学习、互帮互学的形式,逐步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申评创建示范性幼儿园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注重后期整改。更多关注评估的过程,是开展评估创建的真正目的。注重幼儿园的后期整改是提升保教质量的关键,使幼儿园充分认识到接受评估不仅限于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对幼儿园自身成长产生的价值。在市级实地评估后,要求幼儿园针对评估过程中专家提出的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症结所在,确立整改目标,促进幼儿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市级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拉手帮扶园对申报园提供的整改方案,以“回头看”的形式指导其制定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防止整改步骤浮于表面,树立质量意识,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开展示范园评估是教育督导职能中评估监测的重要项目。通过评估创建,指导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育人质量。“泉州模式”评估体系的建构正是一场基于质量评价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探索,一段基于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质量的追寻。截至2020年春季,泉州市创建与评估了级示范幼儿园391所,其中省级50所,市级63所,县级278所。《意见》的颁布,必将进一步引导泉州市学前教育在评估理念的领先性、管理指导的专业性、动态发展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严密性、示范辐射的常规性等方面纵深发展。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7】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推祟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实现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必须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力,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潜意识存在通过学习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发挥出来。特别是经过新课改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洗脑风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优良个性品质,这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一刀切。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思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明辨、争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时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有思想的东西,学生从你的思想的知识中去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8】

20xx年12月15日,遂川县扬芬中学叶付勇校长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要求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文章。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持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性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前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唯分数论”很盛行。学生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考核,评优评先,选调进城。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都会将各校考试成绩打印出来,教师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本班考试成绩与全县兄弟学校做比较。有的学校也会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绩效工资的发放。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好一点,就拼命的布置作业,大搞“题海战术”。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半夜三更都还没有休息。有的学校,老师规定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为两分钟,每餐吃饭的时间为十分钟。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作业全批全改,老师改不完,就叫学生改,有的还叫家长改。

减轻学生负担,减轻教师压力,喊了多年,但成效甚微。君不见,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学校,一门学科就有四五套资料,学生即使不休息,也做不完这些资料。有的资料,学生动都没动,就拿去卖废纸了。

值得欣慰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部规定,对于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遂川县教体局大力开展大课间活动,明确规定每天要有一至二节的时间用于开展各种艺术社团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释放了学生压力,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谋划,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一定会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国家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9】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高校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专业成了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 252次 大小: 48KB(共10页)

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

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做大优势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

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后备军。

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专业国际评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

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

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改革教育心得体会【篇1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收藏


优秀的心得体会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深思熟虑、全面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个人见解和思考、具备启发性和引导性。

每次与他人交谈时,都是一次诉说和倾听的过程,既能够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从对方身上学习到新的观点和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将交流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分析。

在心得体会中,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这份“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同时,它也立足于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智慧与启示,帮助您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1

实习期间,我在xx幼儿园单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进一步对保教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比较成功的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了实践中,顺利的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下面,就此期间自己在见习和教学实习等方面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自我鉴定:

一、保育员见习。

目的是熟悉实习园所、班级的基本情况,接受指导老师的点拔,在做好保育员工作的同时,了解班级基本情况,跟幼儿接触、沟通,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对各个幼儿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另外,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熟悉班级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后,写出自己详细而完整的教案,跟指导老师沟通并确认后,正式授课。在此期间,我不仅了解并做好保育员的工作,还自己独立完成了对班级环境的创设,并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教师实习。

我实习的园所属于农村,她们的教学观念跟城市不太一样,她们更重视的是对幼儿知识的培养,一般的艺术类课几乎都不接触,导致幼儿学习无积极性,经常不愿来园。考虑到这点,我在和指导老师的协商后,用自己的一套方式对他们进行授课,或舞蹈,或音乐,或利用电脑,或讲故事,或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让他们学到知识的同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出勤率。当然,我的每次授课前后都会跟指导老师详谈,找出优势和不足,以便下次做的更好。

这段期间的实习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受益匪浅。今后定必认真总结,及时反思,多向别人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日渐完善,同时紧记“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个道理,逐渐走向成熟。

学前教育改革的8篇二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这次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工作中有苦也有乐,但更多的是收获,这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一个月的实习,让我与幼儿亲密接触,这次真枪实弹的练习,让我逐渐爱上了幼儿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亲自尝到了在一线奋战的幼儿教师们的辛苦。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到了幼儿园后,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园长把我安排在中班。在我和幼儿初步认识和接触的过程,了解和他们相处一定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掌握好,那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并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特殊幼儿,他们很敏感,自尊心也很强。

二、实习的内容与过程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发现,刚开始有小朋友调皮,我还会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后来慢慢的发生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我渐渐地失去了耐心。斌斌是我们班一个热情开朗、聪明可爱又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他总是缺乏耐心和静心,上课坐了几分钟能够之后就坐不端正了,小屁股像抹了油,在椅子上扭来扭去。小手也管不住了,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容易分心。玩玩具时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他每次都说别的小朋友不对,扭曲着脸孔来气呼呼地骂人,甚至还会举起椅子作出砸人状,或者发脾气把玩具扔得一塌糊涂,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因为幼儿园以早期阅读为教学特色,所以我们很注重幼儿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经常利用午餐后、起床后、放学时等一些零星的时间请孩子们自由翻阅图书。

当别的小朋友津津有味地看书和好朋友一起讲述书中的内时,他却静不下心来仔细看书,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他这时最喜欢无所事事地和班中几个调皮的小朋友打打闹闹,有时还会钻到床底下。有一次自由活动时悦悦哭着跑过来,"斌斌打我",只见悦悦的脖子上有一条指甲抓伤的痕迹,别的小朋友见悦悦哭了,也都跑过来看热闹。这时乐乐也跑来告诉我"斌斌打我,还抢积木"。只见斌斌若无其事的样子,正在玩刚才抢来的积木。

看到他这种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很生气,我直接把他叫过来,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还让他跟小朋友道歉。这时他眼眶里有了眼泪,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过于严厉。才发现没有了平时的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幼儿,了解他的内心,尊重他的个性,同时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在教学教育方面,要当好一名好的幼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看着带课老师给孩子门上课,我认真的学习她的上课方式和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即使这样,我还是遇到了很多没有学过的问题。听课了之后我开始讲课,孩子们还是如我想象中一样,乱成一团,根本不听我讲课,后来我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还可以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有时还会用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学会用故事的形式不让幼儿分心。慢慢发现,孩子们开始接受我了我的上课方式,有时还会有幼儿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

不但在教学上使我受益匪浅,在保育方面也有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

整理好本班教室的卫生,减少幼儿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坚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将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擦拭一遍,特别是幼儿的饮水柜,容易滋生细菌,发生交叉感染,每天下午收缸子后及早上摆缸子前都要用消毒毛巾擦拭;对于幼儿的玩具、桌椅、坐垫、餐桌、餐椅都定期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洗刷间的地板随脏随擦,避免地面有水使幼儿滑到。每天早上要做好幼儿的晨检,保证幼儿随时有温开水喝。幼儿户外活动时,注意每一位幼儿的动向,注意活动器具的安全。帮助幼儿脱穿衣服,培养幼儿有秩序的玩,不拥挤和推打的习惯。在活动后,要组织幼儿有秩序的盥洗,并多喝水。还能让幼儿养成手脏、进食前、大小便后用肥皂洗手的习惯。吃饭时,为幼儿准备好餐具,要根据幼儿的饭量添加饭菜。餐后要保持教室的整洁。并为幼儿创设安静、整洁的睡眠环境。离园时,检查水电安全,关锁好门窗,做好防盗工作。

我认为做好家长和社区工作也很重要。通过班级公告,家园联系栏等不同的方式,及时的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利用接送时间,多与家长沟通让孩子进步的方法。积极开张社区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进步和成长。

三、实习的收获及不足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经验的缺乏,我的教学水平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这一点在平时的上课纪律上可以看出来。我上课的时候由于讲课不生动,所以,往往有时候纪律就不如老师上课的纪律好了。过后我也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面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学到了一些方法。我在小班教室听课,跟随着师生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教学,看完前辈们的教学后,我感受到幼儿园教学其实是一个很灵活的过程,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愉快、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深刻意识到幼师对孩子要充满爱心,自己要有耐心,一定要有责任心,要随时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的活动,避免意外的发生。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老师自己要有特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这就要求我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一个月的实习,说长不长。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上,还不能带动课堂气氛,课堂纪律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变差了。我会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总是不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会尝试不用的方法改善这样的局面,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保育方面,我还做不到老教师那样细心,有时候我总是会忘记要适时的为幼儿添水,提醒幼儿勤洗手。我相信,慢慢的我会记住这些事情,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更好的收获。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2

最近一年多以来,我常沉迷夜深人静的独处时光,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任思绪穿梭时光,在内心修篱种菊,直到诗和远方愈发明朗。

去年年初,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春天的脚步,褪去了春节的红幕,草长莺飞的季节姗姗来迟,亲眼目睹园内半数老师陷入了没有钱发工资的窘境,园外民营幼儿园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形,我的内心开始萌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党和人民给予我稳定的工作,让我不至于为生计奔走四方,但我是否做到去专注于每个幼儿的发展?党和人民对我的幼儿教育满意吗?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让我能客观地感知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得与失?我的内心是茫然的。

于茫然中,我一直在苦苦的探索着,在探索中豁然开朗。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于教育来说,如久旱逢甘露,久雨遇新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刚好回答了我的困惑。我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这不就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么?我深信,只要把这句话镌刻在我的心里,深入我的脑海,付诸于行动,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向卓越!

我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中,提取了三个关键词,游戏、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趣味游戏中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呢?在认真梳理总结自己从教十年的经历中,我对趣味表现和严肃立意深信不疑,以此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趣味表现?一言以蔽之:呈现给幼儿的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游戏是有趣的。孩子们视园如家,视老师如妈妈。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应该向趣味表现要方法,要目标。

将教育蕴含在趣味中,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班孩子因为好奇将画画的颜料打翻了一地,这时候,没有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地弄脏了。而是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中激发兴趣,放手让孩子们去画、去涂、去探索。让孩子们观察,提出疑问,得到答案,原来蓝色遇见红色是紫色,绿色遇见黄色是黄绿色,红色遇见黄色就变成了橙色。“老师,我看到了彩虹”,“老师,这是国旗红”,“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于是我设计出“奇妙多彩的世界”的特色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明白颜色之间有这么多的串联。这是来自好奇的兴趣,源自趣味的认知。生活处处皆课程,幼儿园生活是美妙有趣的,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的。显然,这样诗意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一定乐于接受!如梁启超所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想,教育亦需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把乐趣还给孩子,让天使的翅膀自由翱翔。“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一次咯咯大笑、一次短暂的思考、一次认真把玩都是孩提时代最真实的乐趣。游戏,自带乐趣,自然也会得到幼儿的青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我的教育教学充满乐趣。我时常告诫自己,组织开展游戏不可随意,不可漫不经心,必须严肃立意。

阿莫纳什维利告诉我们,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是闲置着的,它犹如一座神殿,把它弃之不顾,无异教育的犯罪。所以,无论组织开展什么游戏,都必须认认真真策划好游戏中的价值引导工作。

游戏不是玩耍,不是迎合,不是灌输概念,而是给孩子的心灵点亮一盏灯,照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打开一扇窗,还孩子一个精彩的世界;种下一粒粟,让孩子茁壮成长。在趣味游戏中挖掘游戏的深层次价值,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加强品德修养的、培养奋斗精神的……,育人如平地起高楼,只有夯基固本,才能一日百尺。开展游戏中,幼儿是飞翔的风筝,老师的手中握着线,时时牵挂相连,以幼儿为主体,相信幼儿,收放自如,松紧有度。老师融入游戏,并在游戏中绽放魅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整合零碎的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游戏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建立一套游戏的完整体系,从系统和统筹的高度对一系列游戏的组合进行严肃立意,确保一整套游戏组织下来,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也健全了人格;在游戏中享受了乐趣,也成就了习惯;在些小细节中释放了天性,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在游戏的片段中,形成思维和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资源的过程,游戏的过程,就是对利用资源的实践。游戏能给幼儿带来一连串充满疑问、挑战、机会、兴奋、惊喜、沮丧、等待、满足、失落等等的体验,带来高品质的学习。我们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发展性需要的课程资源视角,合理地搜集、运用资源,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也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实践性需要的活动策划视角,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方案,促使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策划游戏之初,更加去注重观察那些有利于幼儿多样化游戏、持久性游戏的资源,比如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养殖活动,玩泥沙活动等,多样化激发兴趣,持久性巩固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提高了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中组织好每一天的每一个游戏,以游戏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这也是坚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除了组织好游戏,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去小学化的要求之下,幼儿园究竟应该给孩子教什么?仔细梳理,正是要通过趣味表现教会孩子如何融入集体,让孩子们了解“个体与集体”的概念,感受“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在游戏中,懂得如何进行社会交往,累积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学会照顾自己;在游戏中,教孩子学习习惯,引导孩子们守时间、坚持不懈、专注于一件事……从什么叫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继续以游戏的方式,将知识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孩子,“教”给孩子知识。

心向往,脚步自然跟上。幼儿在前,我在后。我正在以方案中提到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指引。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的艺术融合中组织好游戏这一基本活动,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3

10月14日上午,校党委在科技楼会议室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研究部署学校学习贯彻意见。校领导吴彬镪、李顺兴、钟发亮、何绍福、蒋一婷、林致远、张龙海、戴福康出席会议,校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书记吴彬镪主持。

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贯彻落实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提出的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要求。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整体谋划、上下衔接、系统推进,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学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育人方式等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出台《总体方案》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三个关键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切实抓好学习宣传,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体方案》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督促落实。将学习贯彻《总体方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相结合,坚持融会贯通学、带着问题学,在深学细读、学深悟透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切实落实改革责任,坚持破立并举,细化具体任务,扎实系统推进。相关职能部门要对照《总体方案》要求和福建省工作清单、负面清单,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切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4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产生背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1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2

课余时间我们英语办公室一起学习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有了新的体会。

《总体方案》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是践行者,要跟从国家大方向,从小事着手,从每一节课着手。

我也赞同《方案》中的这一点。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说实话,长期的循环工作已经让我退去了刚上班的热情。然而增值评价这一项正好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

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作为一名上班10多年的教师,我们要趁着增值评价的改革,再次充满激情,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教师有了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也才能有不断创新、进取的原动力。身为教师,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关键是要勤于学、精于教。同时,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读懂学生和用爱尽责是两大重点,自觉的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的过程。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篇3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督学学习了该文件。反思了这几年来参与的督导评估工作,我对《意见》中“加强学校的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改进督导方式方法”等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深有体会,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我市在推动泉州市示范幼儿园评估工作方面的做法浅谈自己的三点体会。

2010年以来,国家、省分别颁布了多项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学前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泉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同样蓬勃发展,仅幼儿园的数量由2010年的1050所增加至2019年的1610所,“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学前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办好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幼有所育,努力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新命题。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适应教育新发展,泉州市多措并举、主动推进本地学前教育的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致力本土的学前教育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扩大优质资源的发改面,建立更加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我市申报了省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基于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构建研究》,并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把握正确方向,彰显“泉州模式”新思路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修订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指明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主要以儿童的发展为本。泉州市以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为导向,促进幼儿发展为主旨,构建“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思路。

一是树立正确理念。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实现幼儿园的自我反思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通过查阅教育教学计划、了解作息安排、观察游戏的组织策略等形式,以及在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后勤保障方面的评估过程中,促进幼儿园和教师转变教育行为和方式,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的学前教育核心价值。

二是坚持科学导向。“十三五”以来,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既是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又是核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收费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级各类幼儿园通过评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将评估作为提升幼儿园品质的重要途径。各级教育部门将各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这些举措确保了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更加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体制。

三是促进持续发展。2008年以来,福建省教育厅对示范园的评估采取了动态管理的模式,幼儿园被确认为示范园后,并不是终身享有这项荣誉,而是采取了省级抽查、市级评估的方式,不断深化和巩固示范园的创建成果,促进示范园可持续发展。泉州市2012年开始在示范园的复评工作中先行先试,以开放作为复评的手段,建立行政主导、教研协同的各级示范性幼儿园教育教学开放制度。

二、创新评价指标,解读“泉州模式”新内涵

泉州市评估工作是2009年参照福建省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制定的,经过十几年的风雨,该标准已经无法顺应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新要求,我市对原有的评估指标进行调整和补充,探索各级示范园创建的流程、指标以及标准说明,便于评估工作得以客观、高效开展。

一是融进科学理念。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问题,也成为幼儿园举办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市对评估标准的评估要素核对,与时俱进地融进新理念、新思想,增加新时期学前教育过程中的新内容、新情况,力求让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体系与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发展形势接轨。

二是推行减负评估。为切实减轻申报园所在创建迎评过程中的负担,不断丰富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内涵,推行减负评估,力求评估内容人本化,评估手段多样性,评估指标可操作性,评估方法创新性。在评估指标中增加了评估办法和目录索引,评估专家赴申报园所进行现场评估中,申报园不再按评估标准提供档案资料,而是侧重实地评估的现场,根据评估办法的要求提供目录索引,评估专家直接到园所的档案室、教师办公室、各功能室进行查阅,逐步实现评估工作简化程序,从而使评估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真正达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

三是聚焦评估实效。针对评估要素宽泛、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评估指标中我市增加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创建过程要“怎么做”,让评估工作更有实效性。我们倡导示范园评估“泉州模式”的评估过程,是以评估现场和幼儿表现为主旨,通过环境和活动看教师和幼儿,再通过师幼表现和园长汇报看幼儿园管理,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引导幼儿园不断改进和提升,从而真正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三、夯实评价过程,建立“泉州模式”新流程

到2020年,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项重要的指标: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将提高到40%。为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我市充分注重“两手抓”:一手扩数量。2018年起,泉州市对当年创建省、市、县示范幼儿园分别给予20万、15万、10万进行奖励,永春县、晋江市、台商区等县(市、区)财政对民办园创建各级示范幼儿园给予奖励资金,以资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幼儿园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一手抓质量。关注创建过程,注重前期核查和落实改进的程序,由原来的“创建→申报→评估→确认”流程,在县级提交申请报告后,增加了市级行政前期核查,拉手园帮扶指导,审核整改情况等过程,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前期核查指导。泉州市遵循以评促建的原则,更多在于扶持提升促发展,不断推动各地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申报幼儿园所属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市级会实地初步核查幼儿园的自评和所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定结果,对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人员配备、班生数额、财政投入、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申报资格。督促幼儿园所在辖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创建支持,积极为示范园的建设和发展创建提供必要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研员、高校专家、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幼儿园梳理办园成效,提升保教质量。

二是拉手帮扶推进。为每所申报园量身定制,指定一所省级示范园或市直幼儿园作为拉手帮扶的单位,拉手帮扶园采取派驻骨干教师的形式,常态化开展跟班学习、送教下乡、拉手教研等活动。针对幼儿园管理、一日活动的保教环节进行多次的业务指导,有效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梳理提炼成本园的特色课程,总结出独特、先进、稳定的办园经验。同时申报园的成员到拉手园进行跟班学习,通过边实践、边学习、互帮互学的形式,逐步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申评创建示范性幼儿园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注重后期整改。更多关注评估的过程,是开展评估创建的真正目的。注重幼儿园的后期整改是提升保教质量的关键,使幼儿园充分认识到接受评估不仅限于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对幼儿园自身成长产生的价值。在市级实地评估后,要求幼儿园针对评估过程中专家提出的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症结所在,确立整改目标,促进幼儿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市级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拉手帮扶园对申报园提供的整改方案,以“回头看”的形式指导其制定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防止整改步骤浮于表面,树立质量意识,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开展示范园评估是教育督导职能中评估监测的重要项目。通过评估创建,指导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育人质量。“泉州模式”评估体系的建构正是一场基于质量评价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探索,一段基于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质量的追寻。截至2020年春季,泉州市创建与评估了级示范幼儿园391所,其中省级50所,市级63所,县级278所。《意见》的颁布,必将进一步引导泉州市学前教育在评估理念的领先性、管理指导的专业性、动态发展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严密性、示范辐射的常规性等方面纵深发展。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5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根本上对中国教育评价进行彻底改革。

昨天上午,湖南省召开教育视频大会,学习与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以视频方式进行。会议由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瑰曙主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办主任武宁、省委宣传部李颖、省科技厅副厅长周纯良、省人社保障厅于兴发等同志分别作了讲话。我们在花垣县教体局参加视频会议,通过学习,相信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一、评价指挥棒决定了教育的导向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说: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指挥导向。教育的主要顽瘴痼疾,根源在评价上,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造成了目前的突出问题。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人人都看到、人人都想改、却很难解决的教育难题,只有从教育评价上进行大刀阔斧、革命性的改革,才能达到消除教育顽瘴痼疾的目的。

教育需要评价,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难以量化性。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以量化的思维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要对难以量化、在某些重要方面不可能量化的教育进行量化评价,不可能不出问题。分数,是用以量化评价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要依据。分数来源于学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结果不仅仅决定了学生的“成绩”,更决定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成绩。为了获取“成绩”,各种怪招层出不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活着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提高1分,坏掉千人”,等等,在不正确的评价机制下,本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工具”。

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是教育的质量低。择校、掐尖、生源大战、师源大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成了必然,教育乱象接踵而来。

评价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应该用不同的内容与标准。但现实并非这样,蒋昌忠厅长说:用中小学生考试分数评价老师的现象还很严重,要改过来,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条件;要破除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瑰曙副厅长说:教育的周期长,举办“少年班”是不成功的。我们没有看到教育的这个特性,以成年人的臆想替代孩子的成长规律与教育的基本常识。

从评价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真正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王瑰曙副厅长说:湖南省今年高考题目难,原因在于命题上更加突出考核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虽然记忆力也很重要)。正如华南师大教授陈友芳说的:新高考命题要让学生由“做题”转向“做事”。

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前提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对落实不严、不到位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严厉追责。这是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唯院校、不唯是否是“海归”,“学历不代表能力,也说明不了人品。”

王瑰曙副厅长说:前不久,深圳中学招“高才师”,其录取的教师中,北大清华研究生、博士生占了很大比例,并不看好这种现象。很多人看上的是深圳中学的待遇,而不是喜欢教育,喜欢教育职业才是做好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与力量。

各级各类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上固定,参考人数多,录取率就低,参考人数少,录取率就高。如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大学”资源稀缺,能录取到985、211高校就读的考生是少数。王瑰曙副厅长说:绝大部分的孩子要建设祖国、服务家乡,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昌忠厅长还说:要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从小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自2013年来,我们学校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都要演唱《长征组歌》,目的也在此。

三、教育评价改革要从系统出发

教育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从系统出发,强化整体性,大家齐行动、同方向、共发力。

教育评价改革没有“局外人”,上级组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都要参与其中,形成共识,回归教育本质。不急不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才能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6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使我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建立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这份纲要共分二十二章,上从国家的公关调控,总体战略,下至微观作为一名教师的准则,都有详细的战略目标和细化要求。从思想抓起,到教育的发展前景,再到教育改革的体制和方向。从小学起的义务教育,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再到终身教育的设想等都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自我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平等地对待、赏识他们,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成功机会,让他们逐渐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把学生引出误区、走出困境、重树自尊,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根本。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