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3.21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通用。

本文为工作总结之家推荐专题“舌尖中国有感”相关内容。

文档的撰写需要我们去尽心尽力完成,当大家不知道如何写文档,不妨看一看相关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写作方法。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1)

近来,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平心而论,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2)

《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不仅收大人们的喜欢,在小学生中学生也广收欢迎。下面是一位中学生写的一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观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晚上做完作业后,跟着妈妈看电视!妈妈晚上在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看着看着,我也入迷了!感概中国美食跟中国文化一样真是博大精深啊!

看到开始呈现出来的那锅炖鱼,我的口水差点流下来,心想我的妈妈可不会做这道菜,要是会的话该多好啊!接着更多美食接憧而来,太多了:什么多味笋干、咸肉黄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3)

在这里,读懂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

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直接选择中国人的迁徙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觉得生活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何以会四处奔波?这一集的泪点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麦客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在盼了大半年终于盼到父母回乡共同制作一罐鱼酱,却在短短半个月的相聚后就要与之分离的苗家女孩的眼泪,在那个为了女儿用五年时间学会了捕猎弹跳鱼的父亲,以及从他口中说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时女儿满脸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处的那一句“这是巨变的中国”。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奔波的人群,你看到自己的身影了么?

就这一句文案,足以引发多少漂泊他乡的游子潸然泪下?

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用沧海桑田来比喻都不过分。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6100万名终年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欢的留守儿童;是正在被大机器作业而濒临转行或失业的麦客群体;是只能靠天吃饭的渔民夫妻;是终年飘无定所的养蜂夫妻。你可曾看到他们眼中的泪水,脸上的忧伤和手上脸上的皱纹?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些,你就不能说是一名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出生于不同的家庭,也许此刻我们中的很多人手中捧着最时兴的手机,喝着国外进口的牛奶,悠闲地躺在沙发上看着这部纪录片,感叹着这中间描述的种种美食;但看了第一集,我们也会知道,在这同一个中国,还有许多人为了生活而饱尝艰辛。当我们坐在大城市的高档餐厅里吃到肉质鲜嫩的海蟹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那是无数如打渔夫妻一般一夜辛劳的成果。

可是再多的辛劳都可以被抵消。因为不得不外出务工的苗族夫妻手中还捧着一小罐女儿亲手给他们装坛的鱼酱;因为一同出海打渔的渔民夫妇中的妻子可以在晕船时靠在丈夫的肩头,吃上一碗丈夫烹制好的热乎的蟹饭;因为在美国漂泊了四十年的老伯可以回乡吃上一碗久违的萝卜饭。这是故乡的味道,不管我们在尘世上漂泊多久,不管我们离开故乡多远,都不可能忘怀的。

有人说这一集的文案太虐心了,拿离别和奔波数千公里说事,这是在这个世界上最恋家的国人难以逾越的感情鸿沟。我想说的是,这部纪录片没有拿天朝最习惯使用的教条说事,没有任何爱国主义的宣传,却在那一道道充满了家乡味的菜肴美食中,勾起了我们每一个人关于故乡,关于亲人,关于永难忘怀的那些曾经的追忆。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4)

老爸,《舌尖上的中国》拍得好,你要看呵!我对烹饪有一种偏爱,知我者莫过于女儿也。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记录片,从始至终,“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才是这部记录片的主题。

那吱呀呀的石磨声,呼呼的擀面声,让人自然地想到了农村的生活。年夜饭的场景,不断的出现,我们感受到中国人特有的大家庭的和谐。广东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广西的米粉,山西的哨子面,兰州的拉面,每一种食品的挖掘制作,触动我的不仅仅是味觉感受,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美感。

他们的大多数人,不是专业厨师,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们不是饮食技术表演者,而是参与者,是主角,展现的是他们的生存,情感和命运。镜头的不断转换中,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仿佛我们也在旅游,边吃边游。我们又好象在对话,与人对话,与天地对话。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讲述精湛的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我们的菜肴,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大的飞跃,他们的共同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美食作家沈非宏为该片撰写的解说词,“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说得都深刻呵!

《舌尖上的中国》,与其说是一档美食节目,不如说是以美食为主题,反映了一种原始的世代传承的饮食文化,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的无限敬意,和感恩。每一个镜头都朴实、善良、感恩、平静,每一个镜头都让人感到温暖,尽流露出浓厚的乡思之情。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5)

北风呼呼的吹,雪花飘飘洒洒。村头的`二踢脚响起,临近春节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妈妈的石磨又启用了。经过泡制的黄豆再加上两勺水灌进石磨顶端的小孔里,蒙起眼睛的小毛驴绕着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转圈,一会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浆沿着石磨下边沿流了出来,一盆、两盆,满满当当,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大火呼呼的吞噬着锅底,开水在锅里翻滚,一双布满裂纹的手在使劲的挤压着装满生豆浆的纱布袋,豆汁沿着木板流进开水锅里,沸腾着,翻滚着,等挤压完全部的豆腐食材,锅里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妈妈最拿手的就是拿出一种叫卤水的添加剂,慢慢的点入翻腾的豆浆锅里,奇迹就在这里,大锅里的豆浆开始分离,一会功夫,豆花开始成形。屋内屋外弥漫着浓厚的豆腐味,我们孩子们自然很馋,口水已经在喉咙里下咽多次,这时候妈妈便会先盛出两勺加上佐料让我们解解馋。接下来,妈妈会用大漏勺把大锅里分离好的豆花装入一个大竹筛子,上面加一块洗干净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块大石头进行挤压,卤水从筛子的空隙里流淌下来,小狗小鸡们也都闻出原汁原味的豆腐味儿了,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哄抢豆腐渣儿解馋。个把小时后,筛子里的卤水已经被挤压干净,掀开木板,这原味豆腐算是完工了,妈妈会小心翼翼的把筛子里的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块存起,以便春节享用。

农村人过年,最实诚的就是每家每户都自己宰杀一头大肥猪,猪血便是这时候收集的。

入秋,天高气爽,在陇东北部山区,荞麦花开遍漫山遍野,充足的吸收了大自然的阳光、水分,辛苦的农民在秋后便储存好这冬天用来享用的荞麦面。荞麦面加上新鲜的猪血,经过精心的揉搓,精洗之后,像山东人摊煎饼一样,一张一张,妈妈在节前马不停蹄的赶制,

摊好猪血荞麦面以后。白里透红的荞面在案板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的食材算是准备好了

干净清亮的胡麻油在锅底 旋转,陇东特有的干菜加入锅底沙沙作响,妈妈利索的向锅里添加各种佐料,自然少不了猪血荞面,少不了香气四溢的豆腐,葱是刚从地窖里挖出来的,嫩绿色的葱花撒在猪血豆腐的碗里,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

在陇东,把日子过好了叫“殷实”,谁家殷实不殷实,就看那一碗猪血豆腐了!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6)

舌尖上的中国味,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更是人情的味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空前的受欢迎,我想这应是与其本身独特的定位有关吧。与其说它是在介绍中国美食,更不如说是在介绍中国的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

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只是看菜品,更能看到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每一道菜,与其说是菜,倒不如说是一本书,它讲述着中国人文的演变,也是一部电影,它演绎着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人的一生。或许菜品的口味是不同的,但它传达的精神却是所有人的。

一方人成一方魂,就像是每集的标题名,不论菜品还是文化,它承袭自然的馈赠,讲自己的故事,在转换中收集灵感,在味蕾中品生活。《舌尖上的中国》它所讲的并不是某个菜系或某些极其“高大上”的菜品,而是每个人心中最熟悉的味道,最平凡的生活。五岁的宁宁与外婆一起做年糕,艾草被一遍遍揉搓取汁,老人,孩童——最温馨又最落寞的风景;历经四代人的百年兴虾铺,76岁的郭绍芬看着老伴的遗照,回忆50年里做虾酱的日子,“爱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与你的过往。”

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与感动的同事,又反应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大后的宁宁,是否记得年糕的做法?做虾酱的酱缸又是怎样的命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若我们不去传承,它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7)

上下五千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造就了讲究的中国人,也便造就了如同山水画一般充满了文化气息的中华美食。

近来《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热播,我也便忙里偷闲地浏览了一下。这一部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统共七集,处处充斥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镜头,与满含文艺情节的解说,以如此诱人地诠释着中华美食,也从中渗透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习俗,中国人的质朴,与中国人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与其说是在介绍中国美食,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在介绍中国的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舌尖上舞动的不仅仅是那些或珍贵或平常,或鲜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8)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观后感。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马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马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9)

今天才开始看舌尖上的中国,真觉得以前没看真是损失不小,完全就是一百科全书啊,信息量真大,眼睛眨一下都会错过很多精彩,感觉中国的历史真是悠久,中国人的祖先真是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果然精华,中国的饭真好看又好吃。

但是片中也时时在暗示,村里人都去城市打工挣钱了,好多技艺面临失传,让人痛心,机器代替人力,人类得到了闲暇,不用负重劳作,却也失去了最纯朴真实的美味,如陕西老汉所言,还是石磨磨出的香啊。我辈九零后谁还会愿意去学这门技艺呢?以后还能吃到纯正的什么呢?猪肉?大米?还是蔬菜。上帝是多么的公平,人类只有失去重要的东西才会得到想要的东西。

查干湖的捕鱼者每次都只会用大网去捕两公斤以上的鱼,故意漏掉小鱼,这已经成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约定,真是令人感动,仿佛与自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人类只取自己所需,不去伤害大鱼,不去打破生态平衡,而大自然供养他们的祖祖辈辈,每年同样的厚爱和馈赠。从来不会食言和背叛,比人的关系都可靠,可如今人类更像是小人得志了,贪婪的欲望让他们目光短浅,能捕到的鱼每年都在减少,不止是鱼,树木,河流,冰川都在慢慢变化,不在乎大自然的人,有一天,大自然也不会管他的死活。

节约这个概念以前真不在我心里,只要是免费的,姐们我恨不得多用点,后来身边好多长辈的言传身教让我真是改变了,那么多次的教诲,特别是她们自己那么的节俭,她们可不会区分是不是免费的,我这心里就算是块石头也化了,可是没吃过苦,受过穷的人,真是没法处处都记得啊,今天看了挖藕的人,一天工作下来,腰酸背痛的还要忍受各种折磨,真是让人心疼,菜场的藕只有两块五一斤,可没想到背后的辛苦确是给我250块我都不愿做的,所有的辛劳都应该被尊重,所以我现在都很少在大街上乱丢垃圾,也是考虑环卫工的不容易啊。

所以我是多么感谢我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这个地方,我可以吃到那么多好吃的,去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大自然还留有原来一半的风貌,我还能看到雨看到雪,早上出门散步的时候我心里就默念,感谢爹妈,感谢阳光,感谢空气,感谢每一个身边走过的路人,能这样走着,真好。小时候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妈妈的草地,是温暖的摇篮,请不把草地损坏,让妈妈心酸,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热爱妈妈吧,请不要给妈妈增添麻烦,热爱这一切吧,也许下一秒,他就是别的样子了。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10)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那些诱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兴趣认真的去倾听每道食物的神奇与诱人之处。在此片当中,它都有详细的介绍,每道食物的具体做法,它的讲述也是蠢蠢欲动。让我们边看边惊叹,甚至还留着口水。在观看那些美食的同时,那些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笋的挖掘,那些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就知道在什么时候挖的春笋最鲜嫩可口,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挖出春笋,挖出春笋后又该如何的保护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笋该如何保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出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统的习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吃。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这样的习俗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虽说,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社会,自己亲手和面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在这里我也希望不要让这种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可以传承这种习俗。繁衍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一些钱。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挖取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种长在水里的美食——藕。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厚爱,我也希望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从他们兄弟两上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朴实。他们说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觉那些藕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挖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质朴的人,如今的我们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却不知道这些藕的背后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当我们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们都要想到那些勤劳的劳动人民,感谢他们的双手,让我们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虽说还只看了两集,但是这两集却让我受益匪浅!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11)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数千年来,中国人对食物都是极为讲究的。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美食的追求,也是对生活的追求。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一日三餐。食为生活之根本,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代表着他对生活的态度。

我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不乏山珍海味、玉盘珍羞。但我认为,人间最难得的美味并不在名家酒楼的豪华宴席里,而在于寻常百姓家中的饭桌上,在于一顿家常便饭背后的人与食物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用摄像机带领我们走访大江南北,寻找人与食物之间的故事。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各异,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但在这些不同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方式,不同的锅碗瓢盆中,承载的对生活的信念却始终相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许多让人心生触动的镜头:

养蜂人为谋生计,每年花期出远门忙碌一定会带上家中准备好的路菜。只要吃到家乡的味道,就能忘记远行带来的疲惫;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过年回家刚进门口,只要闻到自家厨房熟悉的饭菜香味,在外的辛酸也就变得不值一提;远离家乡的人,收到母亲或姥姥腊制的肉,内心总是满满的温暖……中国人吃饭讲究团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了。食物,是一种乡情的牵绊,是亲情的关心,是远在他乡的思念。

在大山里,有一种原始的美味叫做蕨根糍粑。从大山中挖取蕨根,用山林里的材料组成天然的过滤系统,清洗蕨根,提取蕨根浆液,不断冲洗,不断过滤,把蕨根浆煮熟,裹上淀粉,便成为蕨根团。这是一种自然的美味,是祖先在食物缺乏的时代里靠智慧创制出来的美味。蕨根糍粑传至今日,已不仅是美味的传承,更是对自然虔诚、感恩的心态的传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已不仅限于果腹,还要求色香味俱全。煎炒烹炸焖溜熬炖,纷繁复杂的烹饪方式,给予食材全新的生命。在中国厨房里,厨艺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授,在传授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授。厨艺的传授,已不仅是简单的手艺相传,更是在传承着祖祖辈辈对美食与生活的追求。

在广州老城区酒家门前,一大早便排满了人,等待着早茶的开始。广东早茶,讲究慢慢享受,早茶开始,享受的一天也就开始了。但年轻人是花不起时间去享受一顿早茶的,他们要为事业拼搏。老年人是喝早茶的主体,他们也经历过青壮年时的劳累奔波,才得到晚年的安定享受,体会生活的情趣。其实,人劳累一生,得到的财富再多,最实际的,也不过是吃一顿安稳饭菜,享受美食,享受生活。

……

中国人品尝美食,从来不满足于味蕾的享受,更多的是追求人与食物的交流。饮食,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如影片所说:品尝世间美味,也是在体会人生百味。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篇12)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它呢?因为它是一部记录中国传统美食的纪录片,而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对美食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部从头到尾都讲述着美食的纪录片当然能够吸引到我啦。

《舌尖上的中国2》分为六小集,第一集是《脚步》,第二集是《心传》,第三集是《时节》一集都有一个专题,每一集都有许多制作美食的故事。播种,采收,制作这都是一道道美食的身世,看似简单,实际却十分复杂,小小一道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故事啊!

《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讲述了制作食物的过程,更体现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特有的文明、文化、风俗、习惯。古代的祖先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计的美食制作方法,大自然也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食材。虽然时间冲淡了古代的文明记忆,也拉开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但还有人坚持着,即使有时间的破坏,这些古老的美食制作方法还是被生生不息的传了下来。

深山幽谷中的少数民族们,也有独特的食物。奇妙的食材与奇妙的制作方法,造就了只有在深山里才得以品味的奇妙食品。

质朴勤劳的农民们,也有自己家常的独特美味,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获取美味的食材,学习高超的制作方法,虽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这些家常小菜总有独特的味道。

舌尖上的美食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味道,它更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艺术精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舌尖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舌尖中国有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