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人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9

雪人观后感五篇。

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呢?在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其中难忘的情节能获得不少新的感悟。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写作技巧的提升可以在写演讲稿时得到展现,希望这篇“雪人观后感”可以满足您的期待让您感到满意,为了更好地了解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雪人观后感 篇1

《雪人奇缘》观后感

作为一部以爱与友谊为主题的动画电影,《雪人奇缘》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细腻的画面呈现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电影讲述了一个身陷困境却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雪人和一个胆小怯懦却渴望改变命运的男孩之间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关于勇气、奉献和真爱的美妙寓意。

故事的开始,我们见到了一个名为尼尔的男孩,他是个柔弱而羞怯的孩子,一直被同龄人欺负。尼尔和他的母亲居住在一个温暖而宁静的村庄。尽管尼尔从未见过父亲,但他的母亲一直在他心中留下了关爱和温暖。而传说中的雪人就是尼尔心中的朋友,他时常向雪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忧虑。然而,尼尔并不知道,这个雪人切诺卡实际上是有生命的,他会感受到尼尔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他。

然而,尼尔的村庄却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由于气候变暖,雪人的家园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他们渐渐消失于人们眼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切诺卡与尼尔踏上了一段令人兴奋而艰难的旅程。他们要去寻找一名神秘的雪人专家,希望专家能够帮助他们。一路上,切诺卡和尼尔都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在艰难的旅途中,尼尔逐渐展露出勇敢和坚定的一面,而切诺卡则教会尼尔如何相信和依靠他人。

电影通过尼尔和切诺卡的冒险来强调友情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尽管尼尔一开始被人们视为弱者,但他通过自己的勇气和意志力克服了困难,履行了自己对雪人的承诺。而切诺卡则是真正的朋友和导师,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力量保护尼尔、帮助尼尔。这种友情不仅体现在两个主角之间,也扩展到其他角色身上。在雪人专家的帮助下,尼尔与一个快乐又勇敢的女孩儿莎拉结缘,并且他们一起面对了很多困难,最终共同守护着雪人的家园。

电影还传达了关于环保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寓意。雪人的家园正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与此同时,人类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电影提醒观众们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尽管电影以幽默和温馨的方式呈现,但这种意义仍然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总的来说,《雪人奇缘》是一部令人感动和思考的电影。它巧妙地将故事和寓意相结合,通过精美的画面、精巧的人物塑造和紧凑的剧情打动了观众。观众们不仅享受到了一场冒险之旅,也受到了深刻的感悟和启发。电影通过切诺卡和尼尔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坚定、友情和奉献是克服困难和改变命运的关键。同时,它还提醒我们,在这个日益变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努力促进气候的平衡。这部电影将长留在观众心中,引发他们对于爱与友谊的思考,鼓舞他们走出舒适圈,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雪人观后感 篇2

红头发的、穿褐色睡袍和蓝色条纹睡衣的小男孩,大约七、八岁,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住在一个寒冷的地方。

雪人,比小男孩更年轻,来到这个世界才仅仅一天。他身材高大、圆圆胖胖,煤炭做成的眼睛和衣扣亮晶晶的,鼻子是一只红红的橘子,还有一顶便帽和一条围巾。

他们的样子,以及所有的画面,都是用彩色铅笔画出来的,有浓郁的手工味道,和朴素淡雅的风格。它就像一本无声的电影,有整整167个连续的画面,镜头始终追踪着小男孩和他的雪人,记录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一天。

这就是英国画家雷蒙?布力格的无字绘本:《雪人》。

1.我需要一个你,让我成为我

下雪的早晨,小男孩兴冲冲地下楼,在院子里堆了一个雪人。完成的时候,小男孩欢欢喜喜地与他的雪人彼此相对,这是他们的相识。入夜了,欢喜不知为何消散,某种忧愁般的牵挂,让小男孩变得沉默。他不时望向窗外——无论从哪个窗户望出去,雪人始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

夜深了,妈妈温柔地掖好被角;九点,小男孩睡着了;11点,仿佛被闹钟叫醒般,他忽然睁眼、下床、走向窗边,而雪人的背影依旧一动不动;小男孩若有所失地回到床上;12点也过了,他还一直睁着眼睛;终于,他做了一个决定。披衣、下床,轻轻下楼、开门出去——此时此刻,雪人就像他模模糊糊想要的那样:应声转身,举帽向他行礼,并向他走来。

雪人听到了小男孩的呼唤,就这样跟随他,进入了他的世界。

屋里,独自望向窗外的孩子,显得那么孤独;一窗之隔的雪人,在这个世界上,他更是一无所依。雪人的孤独,既唤起了小男孩的孤独,也回应了小男孩的孤独。在飘雪的苍穹之下,繁杂热闹的世界被雪花覆盖而消失,只剩下两个孤独的人。

孤独,注定是人类最深的感受和最真实的存在。即使在拥挤的人群里,即使和最亲密的人一起,人们也常常会感受到与世界的分离、自己与其他生命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孩子也不例外。婴儿在母亲的子宫孕育、和母亲共生共存,直到出生的瞬间,孩子感受到永恒的分离之痛,因而呱呱大哭。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走向独立,和母亲、和家庭渐渐分离。这个过程,出乎意料地孤独和艰难。

所以,独立和依恋是永远的两难选择,每个人都追求独立,也逃避孤独。而和别人建立关系,就是暂时逃避孤独的一种方式。

于是,雪人便有了生命,他诞生于小男孩的渴望:渴望有一个人,全然地与他在一起。就是这样,如果孩子没有朋友,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往往有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即使是大人,比如《木偶奇遇记》里匹诺曹的爸爸,他不也是在孤独中,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儿子?《夏洛外传》里的流浪汉夏洛,当他独自走着夜路,不是把月亮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所以,每个人成为“我”的过程中,都少不了无数的“你”。只有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自己,才能缓解孤独的痛楚、走更远的路。

2.彼此全然地、完整地在一起

小男孩邀请雪人进到家里,像招待最好的朋友一样,用好玩好吃的东西,甚至用他睡着的爸爸妈妈,反正用他的一切,尽情地款待雪人。小男孩发现,这个朋友非同寻常:雪人喜欢光,却害怕热;雪人样样都不懂,有时很笨拙;雪人个子虽大,却温顺纯真得像个小朋友。

令人惊讶地,在雪人面前,这个小男孩却表现得近乎像个大人。他挡住“危险”的暖气片,开冰箱给雪人“取冷”;他在雪人一惊一乍的时候,抱住他、稳住他;他在雪人忘乎所以的时候,及时地带走他;他领着雪人走遍家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把雪人好奇的一切,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告诉给他。

最后,小男孩郑重地为雪人拉开椅子、系上餐巾、摆好餐具,为雪人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屋外,是一轮圆月;屋内,桌上燃着烛光;雪人默默地看着小男孩忙碌,直到小男孩也坐上餐桌,彼此含笑对视。

雪人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毫无疑问,小男孩爱着雪人。他用给予、保护、接纳和服务,告诉雪人:我爱你的一切;我愿意为了你,做所有让你快乐的事。

这样的爱,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它需要学习而来。爱自己,才是人类的本能。婴儿就是非常自恋的,他的自恋就像动物的自我保护。虽然婴儿也爱母亲,但在婴儿的眼里,自我、母亲、世界都是完全融合的,他其实是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爱。

随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贯注和示范,孩子慢慢开始摆脱“自恋”这种被动的爱,开始主动地爱别人。直到9岁左右,孩子才开始学会主动地爱父母,并且逐渐把这种爱扩展到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他开始学会让父母以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也学会如何走进别人的内心;他要学会负责、照顾,包括对自己和对别人;他要学会倾听、理解和信任;他要学会为对方付出自己,成为利他和忠诚的人。

所以,“爱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理学家弗罗姆说,“被爱”,是软弱和依赖的状态;“爱人”,则是一种强有力的状态。从“被爱”到“爱人”,这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孩子克服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把别人当作平等的人、独立的人,建立起一种全然的、相互性的关系。

小男孩对雪人的爱,既是一个小男孩崇拜和爱慕他的伙伴,也像父母宠爱着他们的孩子,也像情人爱恋着对方。这部分的74个画面,都沐浴着晚间暖暖的灯光,像一首动人的歌。——这首歌,从遥远的生命早年就开始谱写,现在,加入了一个新的主题和声部,这首歌变得更加丰富、深情,而且,它的旋律会一直编织和回旋,直到遥远的将来。

3.你我相遇,创造了新的世界

雪人的重大决定是:“请跟我来”。小男孩没有迟疑,也没有发问,他只是简单地把手交给他、跟随着他。跑出家门仅仅几步,雪人一下子就腾空了,小男孩也被带着飞起来了。

手拉着手,梦一般地,他们飞过结冰的池塘、栖息着睡鸟的寒林、飞过漫天的白色雪花、飞过暗蓝色的天空,和柠檬色的迷蒙的月亮;他们飞过灯光闪烁的城市、飞过那些沉睡的人们、飞过偶尔走在夜路上的人,一直飞、飞、飞,直到一个空寂无人的海边码头。

凭栏临风,雪人指给小男孩看,这世界上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最孤独的海、最辽远的海、最美丽的海,还有即将上演的瑰丽日出。——天边,鲜红的光线已经开始燃烧了!

可是,雪人突然发抖了,他要赶在日出之前把小男孩带回去,否则就太晚了。他们仓促地再次起飞,小男孩又惶惑又留恋,可他还是忠诚地跟随着雪人,往回飞。

真没有听说过会飞的雪人。而且,小男孩都没有经过学习就会飞了,连《彼德。潘》里的孩子们,也需要一些练习和一点仙尘才可以飞得起来。这是因为作者根本无意从技术的角度来“落实”,所以,这纯粹是一次精神意义上的飞翔,它提升了前面那段基于日常生活和行为所建立起来的关系,直接跃入了精神性的层面。

难道真有人能够忘怀这种高峰体验?——当两个人彼此融合、相爱,建立了全然的、完整的关系,既没有利用、算计、改造,也不是有所隐藏、另有目的,所产生的包含着狂喜、幸福、超凡、就像高高地站立在世界之巅一样的感受?

世界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关系的网,无数个点通过相邻的点最终彼此相接,当一个点撞击到另一个点,就会引起整个网络的震动、变化,就像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意相通,他就通过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和整个的世界彼此相通、连结,他能够感觉到自我的无限延伸,看到日常所看不到的一切,获得一种敞亮而超越性的感觉。

这既不是小男孩,也不是雪人,而是他们两个人的融合,共同创造和拥有了这个美丽新世界。只有这样的彼此关系,才是可以抵御孤独、“我”和“你”的真正相遇。

4.我与你终将分离,各自上路

院子里,雪人和小男孩拥抱、告别。小男孩进门前,挥手、再一次告别。小男孩进屋、雪人留在外面,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再一次地,从窗户往外看他的雪人,无声地摆手:再见、再见、再见。雪人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一动不动,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又仿佛忘记一切。

小孩累极了,睡着了。可是他的睡眠并不安稳。一共有12个画面,描写小男孩睡着的样子:辗转不安、不停地翻动。等小男孩终于醒来,已是阳光普照的早晨,他冲下楼、去看他的朋友。可是雪人已经融化、再也不见。

在小男孩不安稳的睡梦的同时,雪人在慢慢融化、走向死亡。一个在屋里,一个在屋外,似乎感受着彼此、呼应着对方,然而彼此是隔绝的、孤独的,好像回到了故事的开头。

这是一种人类常常经验到到的处境:即使两个人心意相通,以同样的频率共振、在人性的层面相遇,但依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还是得孤独地承受命运的痛苦、各自承担自己生命的安排。这就是最深的孤独。

最深的孤独,永远无法借任何东西逃避,即使是最深切的情感、最亲密的关系。

雪人走了,他和小男孩一起经历了生命的一天,又一夜;

雪人还会再来,在飘雪的日子,永远有无数雪人会伴着孩子们的欢笑,重新诞生。

雪人观后感 篇3

善于造梦的梦工厂,这一次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当代中国,在《雪人奇缘》中,其一场冒险旅程的展开或许稍显套路,但那美轮美奂的东方风貌、不拘泥于一隅的天马行空,俨然赋予了一个童话以足够的童真,令人在友情、爱与家庭的情愫中揽得一份沁人心脾的温馨。

同《ET》、《驯龙高手》、《超能特战队》等类型电影一样,《雪人奇缘》实质在剧情上并没有任何新颖的突破,跨越种族的'友情,无能羸弱的反派,其故事是简单而又直白的。三个善良的中国小孩帮助雪人重返珠穆拉玛的回家路是电影的主线,而在这段回家路上,面对一脸萌态,拥有神秘自然力量的雪人大毛,叛逆的女主小艺和她的伙伴们在大毛的陪伴下完成的成长,则是电影缔结的内核。

电影剧情虽然并不出众,但在如何让老套的剧情焕发光彩这一问题上,《雪人奇缘》却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在电影里从山清水秀的千岛湖到苍翠欲滴的黄山,从蔚为壮观的乐山大佛到高耸入云的珠穆拉玛,宛若身临其境的动画特效,使电影足以让人感受到中国千里山河的地大物博之美,鲜有一部外国动画电影能带来如《雪人奇缘》这般美轮美奂的东方人文风貌。

如若说风景只是电影的加分项,那么咋看其貌不扬的雪人大毛则是梦工厂去支撑起这部电影的童真所在,在电影中大毛不仅能用蒲公英做成热气球,它一根填补在小提琴上的毛发,也能使一座山绽放鲜花,而电影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整片的油菜花田变成了花的海浪,正是这些足够天马行空的奇想,使电影成功触动了我的童真之心。

当一部电影如果能用足够的梦幻奇想给人以童真之乐,那么其实再去反看电影中为数不少的反常识之笔,并不会觉得突兀,毕竟《雪人奇缘》它就是一个童话,在这个童话中我们不该被桎梏在现实的成人世界里,而是用一颗童心去发现梦工厂在不经意处留下的欢乐,并在这段大毛与小艺互相救赎的旅程去感受爱的力量,去发现生而为人,我们其实都拥有着如电影中小艺那般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童真与低幼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而梦工厂却每一次都能拿捏好这分寸,虽然《雪人奇缘》的故事不够精彩,但它的制作,它的梦幻,它所饱含的温情,仍旧足以让人在这雪的奇缘中重拾童真。

雪人观后感 篇4

我家有一本世界经典故事——《雪人传奇》,这本书故事很精彩,我特别喜欢看。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爱默莉·伊莉莎白身患重病,不能走路。哥哥蓝登为她讲了一个故事:“爱默莉和蓝登来到了乐莎王国,这儿的人生活得很快乐,都是因为乐莎公主有神奇的微笑。可是有一天,邪恶的查勒顿偷走了公主的微笑。整个王国变得死气沉沉。爱默莉、蓝登和雪人雪登一起去抢回微笑。爱默莉克服了自己不能走路的困难,奋力拼搏,终于战胜了查勒顿,抢回了微笑。” 爱默莉听了故事,鼓起信心,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幸,终于恢复了健康。

的确,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或挫折,我自己也曾遇到不少,比如题目做不出,班干部竞选落选等等。但是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不要害怕和退缩,相信自己一定行的。比如著名的数学家霍金,他在大学时期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半身不遂。但是他勇敢面对自己的不幸,刻苦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数学家。霍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成长的道路上总有坎坷,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幸,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雪人观后感 篇5

️提起雪人,记忆里都是美好的东西,年少时最喜欢下雪,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打雪仗、堆雪人、做雪雕等等,我们在雪地里恣意的玩耍、放肆的奔跑,火热的感觉蔓延全身,人跟着都会开朗起来。可这本书中的雪人却是让人被恐怖萦绕,它代表了邪恶和死亡,相信以后再提起️,我都会记起这个暗黑的世界和那些让人心悸的雪人形态。

我常常会对这些拥有变态心理的人产生好奇,想对他们因何会变成这样一探究竟,一切都有存在的原因。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内在因素居多,如果内心足够强大,就不会如此轻易的心理扭曲。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见过了这个世界上的恶,想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惩罚,于是越陷越深、习以为常、不断挑战极限,想把这项“工作”定义为善意之举,赋予其伟大的意义,好让自己能从中所得其所,这是“他”的价值观!

就如本书里的这个“雪人”,不想无聊的让时间在等待中度过,于是他下车堆雪人,却见到了自己最爱的母亲在窗内偷欢,对象竟是和自己有同样特征的生身之父,而法律上的父亲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他如被雷击,他觉得母亲是如此的淫荡、不堪、龌蹉,他难以接受这样的母亲,于是他选择了结束这一切,“我们都得死”,就此拉开序幕,从母亲开始,他开始惩罚那些婚内不洁、生下情人孩子的女性,他要为那些法律上的丈夫们伸张正义、还以公道。也许是想保持独特的仪式感,也许是为了纪念第一次杀人的痛感,他总会在被杀者的周围堆起雪人或把被杀者做成雪人的样子,这是他的“独特风格”,他引以为傲,他觉得那些是他的作品,真真的是病的不轻!

相对于身体上的不适,心理上的疾病最为恐怖和让人害怕,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面对这样的人,妥善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最为重要!我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室友身患躁狂症和抑郁症,她很轻易就会发脾气,对自己的不好经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讲述,还会歪曲事实,把你的好心当作恶意,以怨报德。我亲身经历过一次她在学校发病,眼神非常恐怖和吓人,让人不敢接近。与她相处,你自己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生怕哪一句说不好刺激到她。后来慢慢疏远,方才轻松了许多。

作者对这种人所持观点亦十分客观和理性,在故事的最后借由他人之口说道:不管心理正不正常,邪恶就是邪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邪恶行为的诱惑,但这不表示我们对邪恶行为就不需要负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障碍,而我们病的有多严重,从行为上就看得出来。而你又是不是这“雪人”之一?我们还是要时刻检醒自己的行为和保持心理的健康,这样才能谈其他的。

而这样的一本书,对现实生活究竟有何指导意义?是看过了纯为消遣?抑或是助于反思行为?或者开拓眼界?或者增加对这些病态人格的关注?又或者为其他的“雪人”提供学习的范本?每个人的关注点皆不同,由行为反推心理,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希望这世上少一些“雪人”,多一些健康快乐的人格,也多一些负责任的家长,将悲剧降到最低!

最后给本书的评论4颗星,觉得书中还是有很多赘言,并且有很多刻意误导,主角哈利的“脚印”解释也很牵强,还有一些并未说明的线索,也或许是本人智商有限,并未完全看懂,哈哈,就这样吧~

"雪人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