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
你知道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读了作品后,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可以用读后感进行记录。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屈原的读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屈原的读后感(篇1)
千百年来,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不朽的传世楚辞和永恒的求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读着世人为屈原所作的颂歌,吟着流传千古的屈子诗篇,一个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了。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怀。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认可,他也从未自弃过。黑暗当道下,屈原身为国臣,心系人民,可悲的是楚怀王不识他一片赤胆忠心,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不公,将悲愤苦楚深埋于心,继续反抗着黑暗势力。当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绝望地抱石自投汩罗江,以满腔赤诚来祭奠那沦丧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滚烫的,它因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而沸腾!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涌的才思。江之奔腾,诗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化为创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字字珠玑,篇篇精华,代代传唱。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诗篇永远是熠熠生辉的经典,世代吟诵,传承不息。一字一句,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忧,无不彰示着他高洁不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句隽永,发人深省,励人奋进。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闪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满朝,黑暗当道中,屈原勇敢地与奸臣作斗争,宁死不屈,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无二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一如灿烂的星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过去的黑暗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伟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敌人的铁蹄下我们没有屈服,布满硝烟的大地上,正悄悄绽放着复兴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悬的明星,成为华夏儿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诗人浩气,报国凌云志。朝政乱权倾欲第,虽死犹荣青史。离骚煜世名诗,满腔血世人知世代后人祭奠,年年端午圆时。”读着这颂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罗江水涤净了,只是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却愈加深了。读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诗魂风采,吟屈子煜世名诗,传屈子爱国精神,扬屈子高洁品行。我读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并将一直读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屈原的读后感(篇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之屈原投江后,我才真正的认识了屈原,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大约生于公元前343年,我还知道了屈原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他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 博闻强志 , 娴于辞令 。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随后,屈原又被放逐离开楚国的都城郢都,到了汉北。公元前289年,再次被楚顷襄王流放汉江以南。屈原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难以抑制心中的悲伤,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早晨,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动力,最终走向成功。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远大理想,拥护世界和平,强烈反对破坏、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要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祖国做出更大的奉献。
屈原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读完以后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于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回来看看屈原离骚之所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爱国投江的影响使人们衍生的了解并爱好,其实同时代的宋玉等人写的也很好,为什么就比屈原名气小呢?政治跟文学结合起来了啊。还有一个就是气质问题了,屈原爱国,所以写成离骚,如果他不爱国,或者说不爱的那么强烈,不去投江,也就不会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了。有句话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楚国灭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较强硬,现在的楚地有人说土话不知周,大概那时候流传下的。我觉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个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灭的也那么快,败也由楚。
有些人没事就说什么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自杀的人,不管出与什么样的原因,都很难联想到伟大,就算他爱国
屈原的读后感(篇4)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屈原的读后感(篇5)
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现的创一代文风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写的《国殇》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描绘战争酷烈,抒发爱国深情的杰出诗作。
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但如果说,他直抒胸臆的恢宏巨制《离骚》是通过自身高尚灵魂的苦闷追求,倾吐忧国心志,他借题抒怀的精制组曲《九歌》,是适应民间祭神的格调与需求,流露纯美情愫;那么这一首《国殇》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离骚》的激扬澎湃、忧愤深广,又有别于《九歌》同一系列其他各节的清新宛转,幽渺缠绵。它以其质朴凝重、刚健悲壮,在屈原诸多焕发浪漫色彩的瑰丽篇章之中,独具特色,别有神韵。
这是所写内容的庄严神圣,写时心情的沉痛崇敬决定了的。它为祭奠英勇牺牲的卫国战士而作,所以无需凭借虚幻的神话境界,甚至不必多用托物的比兴手法,只是正面纪实叙事,直接表意抒情,显得更加庄重深沉。
《国殇》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笔朴素、情致纯浓、真切如画、激越如歌。它把保卫祖殊死搏斗的壮烈图景,惊心动魄地活现在人们眼前;把悼念忠魂的满腔热忱化为英雄乐章,回肠荡气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胸怀。
作品开篇只两句,一下子便把人逼近到激战的最前沿:白刃相接,车轴交错,格斗进入炽热状态,拼杀已达生死关头。随后两句,焦点拉开,给读者展示了战场全景。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就在这旌旗蔽日、飞矢如雨的险境之中,犹如特写镜头一般,凸现了我方战士豪迈的身影——他们临危不惧,冒死迎敌,奋勇争先,冲上前去。
接着,作品跨上第二层次,诗人不再客观描述,而是将自己同时把读者带进我方战士的主观世界;敌众冲散我方阵列,我的战马一死一伤;在这大势已去、身陷重围的决死时刻,我毅然系马固车,决不动摇后退。于是,仿佛电影的定格,诗人让读者看到:一名孤胆英雄奋力猛击战鼓,壮士都已牺牲,荒野悲凉肃穆,而鼓声却似乎轰鸣不绝,倾诉着天地的怨恨,发泄着鬼神的忿怒,张扬着卫国将士宁死不屈的威武气概。
至此,作品升入第三层次,诗人激情迸发,放声歌颂,从外貌雕塑到内心刻画,对烈士进行了热诚的礼赞。他们背井离乡,奔赴疆场,以身报国,义无反顾。他们头颅虽断,弓剑未丢,纵死不悔,斗志犹生。他们忠勇刚强,坚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气长存。这就是千古以来世代相传炎黄子孙禀赋崇尚的爱国精神。
说到爱国精神,那是支配屈原一生的精神支柱。初高中时,我们经常做到这道经典的历史题:
农历五月,初五和十五,一大一小,两个端午,江南一带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之所以如此倍受后人推崇最主要的原因:A,爱国情怀,B,《离骚》等着作,C,上下求索的精神,D,竣洁的人格,答案A。
是啊,这么久了,这道题还在被教育界翻来覆去的用,就像这么几千年了,人们还在纪念屈原一样,我感觉到,那些为人颂扬的精神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于世,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这样。
屈原,他爱国,他担心国家安危,所以他嫉恶如仇,他与他们坚决斗争。他无情地揭露那些“党人”贪婪嫉妒,争权夺利,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他对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正确主张的同僚,他亲手热心培养的人才而后来又变节从俗的人们,他在痛心之余,也给予了严正的批判;他对于国君的昏庸糊涂,同样也没有忘记给予谴责。
屈原,他爱国,他要抚壮而弃秽,所以他上下求索,寻找效忠的机会。在苦苦求索中,他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皇舆之败绩,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以及他九死未悔、宁溘死以流亡的舍生取义精神,实在是感人肺腑,透彻心扉的。
由此,我想到前几年,韩国人要申请端午节作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听起来是如此荒谬却又不得不怀恨起中国人的不争气——沉迷于西方的节日却忘掉了自己的传统!圣诞节我们可以过,但是,我们为何忘却自己的节日呢?我们的七夕是多么浪漫的一天,我们有我们的浪漫的传说,可是,我们却去过那个对我们来说如此陌生的2月14日。我在担忧着,哪天,我们是否,也会忘却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
想想我们的爱国之士屈原,我们是否会重视我们的爱国之情?当我们追崇超女的时候,是否也要来回忆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偶像屈原?
gz85.COm小编推荐
委屈汉字读后感通用8篇
如果您在找好文章我们向您推荐“委屈汉字读后感”,感谢您的浏览。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宇宙的一次探索,读后感书名是让人读后难以忘记的优秀书籍,是{作者人名}的代表作。我们在写读后感时要将从书中感悟到的道理和实际结合起来。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1
《被委屈的汉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最新作品,是一本以汉字为主题创作的传统文化读物,一共讲述了18个趣味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故事四。
古时候,一个小媳妇的丈夫出远门很久却没有任何消息,这个小媳妇就去算命先生那里测字,先测了一个佳字。算命先生认为这个字不太妙,因为佳字的右半边是两个土,可能小媳妇的丈夫已经死了。小媳妇哭着找到方关成。审时度势、心灵嘴巧的方关成了解了情况以后,告诉她,佳字的单人旁是站着的一个人,圭是两个土,也就是山清水秀的意思,说明这个字寓意很好,让小媳妇尽管放心。
这个故事说明汉字的意义非凡,把一个字拆开或重新组合,就可以解释出各种各样的意思。我不由得想到了历史上另外一个关于汉字的有趣故事。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大学士纪晓岚在南书房工作,觉得闷热无比,便脱去上衣,光着膀子整理书籍。可是这时,乾隆皇帝突然来巡视。纪晓岚因为找不到衣服,就躲到桌子下面,等了半天,也不知乾隆皇帝有没有离开,便小声地嘀咕:怎么这个老头子还不走?恰巧这句话,被乾隆听到了,于是就把纪晓岚从桌子下面揪出来,让他说个明白。要知道,在古代,称呼皇帝为老头子可是要犯杀头之罪的。纪晓岚不愧是大学士,他稍微沉思片刻,便自信地解释说:万寿无疆,为老;顶天立地,为头;经腹满纶,为子。所以才说您是老头子。乾隆听了,也不得不佩服纪晓岚的才学,只好哈哈一笑,不再责罚纪晓岚。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样的字和词,就看你怎么分析它,怎么解释它。博大精深的汉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去研究它。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2
你知道为什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吗?你知道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真正含义吗?这些都是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在读完《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后,有了明确的答案。
暑期伊始,我便因为书名而被《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为什么这些汉字被委屈了呢?这让我迷惑不已。因此,我决定带上我的好奇心以及对语言文字奥秘的求知欲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十八个与汉字有关的、被委屈的趣味小故事,还原了汉字世界被我们现代人忽略的历史真相,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灵魂。开篇《三个臭皮匠走了吗》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手艺人,一个是军事家,二者如何相提并论呢?原来是裨将这个词因为字音被误读成了皮匠,而裨将就是小军官的意思。那全句可以理解为三个小军官的智慧汇集起来可以赶得上元帅的智谋,这么解释也就说得通了。同理,七月流火也被现代人误解了,它并非指盛夏七月,酷暑难当,而是形容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为其实是修为之意,所以它真正的含义是:人如果不提升自己的修为,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原来,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来源,有它原本的意思,而现代人以讹传讹,曲解了祖先的本意。
其实,平时的学习中也经常有类似的问题曾困扰过我,只是习惯了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习惯了望文生义、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便草草了事,也未曾去探索个中缘由。而作者却善于思考,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探索,用心钻研,所以,他终于收获了新知,并通过创作,为那些被委屈了的汉字伸冤。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道路漫长,而我将不遗余力的去追寻和探索。学习上也要这样,遇到问题,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
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长河中,每个汉字都有它的喜怒哀乐。读完这本书,更让我发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进一步研究中华语言文字,体会中华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3
透过现象看本质
——读《被委屈的汉字》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可是你知道吗——汉字也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甚至有被委屈的。《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就是讲述现代人经常误读或错解的字词的故事。
书中“呆若木鸡”这个故事最令我鸣冤叫屈。现在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可是我们要是追根溯源,就会被吓一跳。据传,这只“木”鸡是斗鸡专家纪子先生为周宣王饲养的一只斗鸡。这只斗鸡不论遇到什么突发情况,都呆在原地不惊、不动,看起来就像只木头鸡一样。别的斗鸡一看见它,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了。
这只鸡并不是真呆,它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甚至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此大侠般的“呆若木鸡”却被现代人视为胆小如鼠、痴呆发愣。
从这个成语的故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望文生义,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动脑,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一次大扫除活动中,我们小组四个同学负责擦日光灯上的灰尘,这可把我们难住了,看着高高的日光灯,我们每个人都拿着抹布,踮着脚,伸着长长的胳膊,就是够不着。我突然想到了读过的《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说:“它看起来那么难,我们不能被它的外表所迷惑。我们想想办法吧。”当我看到小明同学手里拿着长长的尘帚时,我突然想到:我们也可以把抹布扎在长长的竹竿上,这样就可以擦到了。不一会儿,我们的“长臂抹布”制作完成,我们一会儿就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班主任时老师还表扬了我们的发明,说我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我们开心极了。
《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里的《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遇到困难时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4
张之路的《被委屈的汉字》是以汉字为主题创作的人文故事集,也是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趣味读物。作者选取了一些容易被现代人误读或错解的字词,加以准确、权威的解释,以文学之笔写人文故事,以轻松笔调还原汉字世界被忽略的历史风貌。
张之路的《被委屈的汉字》,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描述了很多关于汉字和词语的故事。读完之后,我不但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字词,而且也激发了我对汉语知识以及中国文化深深地热爱之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六?弓长张和立早章》。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姓章的人一般讲自己的姓是立早章,作者却遇到一个姓章的人,他却说自己的姓是音十章,这让作者大吃一惊。同时也让我大吃一惊。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词——思维定式。通常很多人都说立早章,但是文中的这个人却说音十章,他打破了思维定式,挺有创意,具有创新意识。
很多的时候,大部分人通常被思维定式所限制,如有人打破常规,大家都感到很吃惊。比如切苹果,通常都是竖着切,偶尔横着切,好似发现新大陆一样。再比如一个有名的拳师,每次和老婆打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人问他,你不是著名的拳击手吗?你怎么会败给一个弱女子呢?他苦笑着说老婆不爱按套路打。这是一个笑话。通过这个笑话就能看出是思维定式惹的祸。
我认为,有时候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有创意,才能有创新,才能有更多、更新的发现和发明。我真心地希望每个人都尝试一下打破思维定式,也许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5
暑假,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被委屈的汉字》。它的作者是张之路。
为什么说这本书很有趣呢?因为它包含了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又是事实的小故事。当我读到第一章三个臭皮匠走了吗,就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皮匠原来应该是小军官裨将啊,这样想想就很合理了。再比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吓了我一大跳,这孩子跟狼价值可差远了!再读读才知道,四川方言中鞋子原来读hizi。我不禁想到:以后看到某句谚语,可要先敲个小警钟,查明白了再下结论,定意思。
不过也有一些无辜的褒义词,被生生地扯成了贬义词,甚至是人们贪心为己的挡箭牌!我们要批评那些狡辩的人,不让汉字受委屈!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为这个字,本该是第二声,是修为自己,有人却说成第四声,变成了为自己着想,不顾他人。我们一定要阻止这种事情发生,汉字是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字,不能让人心污染!
汉字是我们的文物,汉语是我们的文学。经常能听到大人们说: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就是我们汉语。没错,汉语凝结着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炎黄子孙的智慧,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拥有着不同的含义:巾与金、重复与重力。汉字,我们要保护它,不能再让这件文物失去它原有的光辉。中国不论多少年,汉字文物永流传!保护文字,不乱传、不乱用、不乱说,做一个知识的小学生!
这本书,我看懂了;这本书,我看透了。你呢?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6
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听着这首《生僻字》,我的心里热血沸腾,感叹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这时,我瞟见了一旁桌子上的书《被委屈的汉字》,心中便涌出了一股好奇。汉字为什么会委屈呢?难道字也有人的情感吗?就这样,我带着这些疑问和满心的好奇,翻开了这本书。此时,我才明白:原来汉字之所以会委屈,是因为有很多成语或常用的谚语、俗语因人们的讹传,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看到这句话,就让我们不由得想到,做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要狠毒呢?但其实这句话原本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思是:气量小的人不能算君子,肚量小的人称不上大丈夫。教导人们做事要有肚量,做人要有气度,而不是狠毒。这么一句传播正能量的谚语,却因为人们的讹传变成了负能量,你说他委不委屈?
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乍一看,这句话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是说人多力量大嘛。但仔细一思考,为什么非要说臭皮匠呢?难道不能说臭瓦匠、臭鞋匠吗?而且皮匠并不会带兵打仗、出谋划策啊,怎么能与诸葛亮相比较呢?其实,这里所说的皮匠是指裨将,而裨将就是军队中分管一方的军官。如果原说法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那么就可以这样解释:三个小军官的智慧集中起来顶得过元帅的才智,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字和原意。也就是说,后人以讹传讹,将裨将误传成皮匠,造成了人们的误解。诸如此类的俗语、谚语、成语还有许多。
通过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人创造汉字的初衷。也让我知道了: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甚至有聪明的和被委屈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见证,是维系中华儿女沟通和文明的纽带,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份文化传播下去。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7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汉语言的文化基石,它的出现、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更蕴藏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如果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那么它们将会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故事呢?以此为创作立意,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将于年1月重磅推出以汉字为主题创作的人文故事集——《被委屈的汉字》。
作品聚焦中国传统文化,选取了一些容易被现代人误读或错解的字词,加以准确、权威的解释,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解还原汉字世界被忽略的历史风貌,文笔晓畅,博古通今,兼具文学性、知识性,让儿童在阅读下载轻松幽默的故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谬误入手,援引权威资料,让孩子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发现问题,并用严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常常给出多种思路、多样答案,有助于培养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的能力,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每篇故事前根据故事内容绘制了多格漫画,让孩子在读故事之前先学会读图,在独立阅读下载中领会故事的丰富含义,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
《被委屈的汉字》这样一本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趣味读物,通过讲述汉字的前世与今生的故事既能让小读者在轻松阅读下载的同时理解和把握这些字词,又能激发他们热爱汉语知识、探究中华文化的热情。
委屈汉字读后感 篇8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籍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假期里,我细细地读完了《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感受颇多。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汉语言的文化基石,它的出现,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还蕴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这本书以文字为主题而创作的人文故事集。张之路老师选取了一些常见的,却被误读或误解的文字,他把文字的今生故事与前世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了汉语知识,也产生了对汉字文化及汉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最喜欢《三个臭皮匠走了吗》这个故事。故事开始时,作者常听大人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上中学的时候,作者就学会了思考,他想:为什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不说三个臭裁缝,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瓦匠顶个诸葛亮呢?后来看书,作者明白了,之所以会有皮匠这个说法,是字音被误读了,这个词原来是裨将。在古代,裨将是军队中分管一方的军官。那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三个小军官的智慧集中起来顶过元帅的才智。
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推测,因为裨将和皮匠是同音词,而且皮匠容易写,容易记,容易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百姓口头上使用并继续投稿口口相传。
我不禁想到自己名字的后两个字璟萱,同学经常把它错写为瑾宣、景轩,瑾其实璟是玉的光彩的意思,萱是像萱草一般充满生机、健康成长的意思,爸妈是希望我秀外慧中、天生丽质、坚韧不拔。我想:同学们如果知道它的意思,应该就不会写错了。
现在的商家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他家买东西,把依依不舍利用谐音改成衣衣不舍;还有人把卖鸡写成卖鷄;把大厦写成?廈......
从看了这本书,我常常忆起书中的故事,我更为广泛地搜索关于汉字的故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汉字文化。每个汉字的创造和发展当中蕴含着我们中国人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和理解,这些思想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底色。人们常说人如其字,一笔一画中透露着我们的态度,所以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理解中国字,写好中国字!
《被委屈的汉字》是一本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趣味读物,通过讲述汉字前世与今生的故事,让小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理解和把握这些字词,又能激发他们热爱汉语知识,探索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因此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小伙伴们,希望大家感受汉字之美,书写汉字之韵!
关于屈原观后感5篇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 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如何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观后感?关于“关于屈原观后感”这篇文章可以给大家带来更深刻的认识,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关于屈原观后感【篇1】
扫除历史的尘埃,走进历史的长河。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海滩捡贝壳。呃,这个雕刻的太精致了,让人眼花缭乱。原来这是一颗闪亮的珍珠。楚人的明珠也是世界的明珠,就是世人敬仰的屈子和凌俊。
从前的你,性格也很奇特,性格也很优雅。你拿莲花当衣服,莲花当裳。就像喝木兰的吊坠,就像晚上吃秋菊。从前,你也很有钱,很有才华。入时与王图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当你离开时,你会遇到客人和王子。“从前你也是忧国忧民,但放眼天下,你却发出了一个哀叹的声音,哀叹“你要付出太多的利息来掩饰你的眼泪,哀叹人民生活的艰辛”。从前,你忠诚爱国,视你为美人。
你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善于辞令,发表过突出的言论,所以你是左派。你主张改革,推行美国政治。毕竟他们还是触及了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后面。他们嫉妒,把你当眼中钉,眼中钉。这就是你说的‘众女皆羡余Xi之美,传闻余善娼’!这个时候,你一直渴望的‘美’真的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它分不清善恶,忠义奸诈,你的话有道理。是的,你在逃避。
面对这样的打击,你并不气馁,因为你还有一个未实现的野心要射杀小天狼星。说放弃怎么能放弃?所以当秦国准备攻打楚国的时候,你们试图联合起来抵抗秦国。但是,你却对张仪的狡诈感到愤怒,对楚王的愚蠢感到悲哀。被张仪六百处的生意欺骗,使齐国与楚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结果楚国遭到偷袭,却没有国家救出来。楚国也屡战屡败,联合抗秦的艺术早已名存实亡。最后楚王死在秦国,你被不知如何醒悟的楚王放逐。
面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虽然你已经清楚的明白楚国病得很重,烂到骨子里,但是你能自己改变大楚国的命运吗?所以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一个人沿着汨罗江走着。你感慨万千地说:‘世界阴云密布,我一个人,大家都醉了,我一个人。’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随大流,随大流?但你仍然说,“你宁愿去正常的流动,被埋在河鱼的肚子里,你能与伟大的白色世俗吗?”来维持他们的远大志向。
你就像一朵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盛开在我心中;就像角落里的几个李子,凌寒独自打开,在世界的脑海里绽放。你是楚的眼泪,楚的灵魂。你的诗随着潺潺的河水流入我的心田,在我的心田荡漾。
关于屈原观后感【篇2】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 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关于屈原观后感【篇3】
汨罗江岸,你披头散发,神情凝重,面色枯槁。空气中充溢着凝重悲怆的气味,这一刻我也1653屏息凝视,虽然早已知道结局的壮烈,但内心还是焦灼不安的不希望看见你纵声一跳后留下的凄凉景象。
我知道你忍受了很多痛苦,你的身心备受煎熬,挫折的经历让你痛苦难耐,众人的诽谤令你无可奈何。这样的选择一定是你经过良久思忖后做出的!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与死的权利,所以对于你的选择,虽然我很不赞同,但却表示尊重。
你能言善辩,明于治乱,你是楚怀王的得力左膀,天下人尊敬你,拥戴你。但是,人一旦成功了小人就不会放过污蔑诽谤的机会。他们见不得你的得宠,嫉妒甚至憎恶你的才华,于是流言恶语便被制造出来。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你在寂寞中独行,陪伴你的是你刚直的精魂。苦闷中你赋《离骚》,抒发你内心的苦楚与悲愤。
终于,你还是无法适应残酷的现实,你决定与汨罗江为伴,站在江边你终于道出了心中压抑的不快:“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你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在江中留下一颗不屈的心和一首不朽的诗!
关于屈原观后感【篇4】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无法抗拒的困难,这些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我们必须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向自己的命运屈服。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屈原列传》年,他被流放两次,一次是因为王怀的愚蠢,他不知是非;曾经因为子兰的诽谤。最重要的是,他想在——年进行改革,这导致了许多官员和贵族的不满,但屈原正在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然而,楚国的贵族政治日益衰落。楚怀王、他的儿子和王祥都是坏国王。秦国的张仪用重金收买了嫉妒心重的大臣屈原和楚怀王最宠爱的妃子郑袖,从而引发了全面的政治攻势。后来,屈原去了楚怀王,请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然而,楚怀王最喜爱的妻子和大臣们对他百般阻挠,最终没能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进攻,最后楚灭。屈原一遍又一遍地回头,擦干眼泪,终于在岸边捡起一块河石,记录了楚国的辉煌与衰落的历史,扔进了汹涌的河流。天地不言,唯有河水不死。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覆灭,屈原并没有试图讨好新国王,而是毅然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写下了“自古谁命不死,留心为贡”的赞歌。而且要遵循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后悔,这样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因为我们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是时候实现梦想了。而且要时刻更新思想,防止思想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要学习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把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一个接一个往上爬。
关于屈原观后感【篇5】
自从屈原投河以来,人们就一直这样说他。祖先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持续了20xx年,这在中国至少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邪恶的憎恶和崇高的气节赢得了后人永远的敬仰。
屈原之死,天地之感,空气弥漫长虹。
每次到端午节。每次读到《屈原列传》里的那句“我宁愿去正则流,被埋没在河鱼肚子里,却愿白暖人间”,都会被屈原感动得热泪盈眶。不难想象,做一个“真的一往直前,用尽忠与智”,屡遭诋毁,直至被贬的忠臣是多么痛苦。作为一个爱国主义很强的国家的顶梁柱,就是看到祖国的山河破碎了他却无法无天。在极度的痛苦中,寻求永恒的解脱,保护自己的清白,用死亡为祖国服务,真的是对世界的同情,感动,尊重。
然而,当我被感动和钦佩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一些疑问。死亡当然是一种保持纯真,对抗世界的方式,但其中掺杂着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到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是不是唯一最好的选择?屈原的死真的很悲惨,很能勾起人的回忆。但相比之下,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斗志岂不更令人敬佩?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生活怎么可能没有幻灭?死不瞑目是不是太消极了?
屈原的死对我们国家也是有害的。当强秦来到楚国时,他死了。自然,他再也不能担心破碎的山川了。自然,他可以寻求永恒的和平。然而,垂死的民族呢?侵略者铁蹄下的土地呢?
我同情屈原,我敬佩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并不深深叹息:
唉屈原之死!惜哉!
屈原观后感
欣赏电影不止是赏心悦目,更可以得到很多感悟和启示,这些都可以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内心。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把激动的心情记录下来,让这份回忆永久保存。观后感不仅仅是记录了我们的感受,更可以丰富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怎样写出一篇精彩的观后感呢?让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精心制作的“屈原观后感”一定会让您受益终身,不妨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屈原观后感 篇1
扫除历史的尘埃,走进历史的长河。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海滩捡贝壳。呃,这个雕刻的太精致了,让人眼花缭乱。原来这是一颗闪亮的珍珠。楚人的明珠也是世界的明珠,就是世人敬仰的屈子和凌俊。
从前的你,性格也很奇特,性格也很优雅。你拿莲花当衣服,莲花当裳。就像喝木兰的吊坠,就像晚上吃秋菊。从前,你也很有钱,很有才华。入时与王图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当你离开时,你会遇到客人和王子。“从前你也是忧国忧民,但放眼天下,你却发出了一个哀叹的声音,哀叹“你要付出太多的利息来掩饰你的眼泪,哀叹人民生活的艰辛”。从前,你忠诚爱国,视你为美人。
你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善于辞令,发表过突出的言论,所以你是左派。你主张改革,推行美国政治。毕竟他们还是触及了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后面。他们嫉妒,把你当眼中钉,眼中钉。这就是你说的‘众女皆羡余Xi之美,传闻余善娼’!这个时候,你一直渴望的‘美’真的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它分不清善恶,忠义奸诈,你的话有道理。是的,你在逃避。
面对这样的打击,你并不气馁,因为你还有一个未实现的野心要射杀小天狼星。说放弃怎么能放弃?所以当秦国准备攻打楚国的时候,你们试图联合起来抵抗秦国。但是,你却对张仪的狡诈感到愤怒,对楚王的愚蠢感到悲哀。被张仪六百处的生意欺骗,使齐国与楚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结果楚国遭到偷袭,却没有国家救出来。楚国也屡战屡败,联合抗秦的艺术早已名存实亡。最后楚王死在秦国,你被不知如何醒悟的楚王放逐。
面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虽然你已经清楚的明白楚国病得很重,烂到骨子里,但是你能自己改变大楚国的命运吗?所以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一个人沿着汨罗江走着。你感慨万千地说:‘世界阴云密布,我一个人,大家都醉了,我一个人。’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随大流,随大流?但你仍然说,“你宁愿去正常的流动,被埋在河鱼的肚子里,你能与伟大的白色世俗吗?”来维持他们的远大志向。
你就像一朵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盛开在我心中;就像角落里的几个李子,凌寒独自打开,在世界的脑海里绽放。你是楚的眼泪,楚的灵魂。你的诗随着潺潺的河水流入我的心田,在我的心田荡漾。
屈原观后感 篇2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
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
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
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
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
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
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
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
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
香洲区实验学校六年级
屈原观后感 篇3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
一是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二是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对比方法,表现了他异与浑浊世俗的高洁,以追求才貌兼备的女子,表达他对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铲除恶草,表述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创作新体,在古诗体列上独树一帜。
三是开拓了诗体的新体。屈原以前的旧体多整齐划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续着。楚赋则不同,语句字数参差不一,自由多变,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六言为主,间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虚字,读之大有高上低下错落之美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四是抒情和叙事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交织。诗中还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双章叠韵的特征,使作品带着楚国人气豪放、豪气和不拘礼法的楚风。
两千多年来中国诗词的不断变化,与屈原诗体与楚赋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后七言诗的发展与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继承屈原文化发展而成。
屈原不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仅为我国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新纪元,他又是楚辞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关注。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观后感 篇4
自从屈原投河以来,人们就一直这样说他。祖先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持续了20xx年,这在中国至少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邪恶的憎恶和崇高的气节赢得了后人永远的敬仰。
屈原之死,天地之感,空气弥漫长虹。
每次到端午节。每次读到《屈原列传》里的那句“我宁愿去正则流,被埋没在河鱼肚子里,却愿白暖人间”,都会被屈原感动得热泪盈眶。不难想象,做一个“真的一往直前,用尽忠与智”,屡遭诋毁,直至被贬的忠臣是多么痛苦。作为一个爱国主义很强的国家的顶梁柱,就是看到祖国的山河破碎了他却无法无天。在极度的痛苦中,寻求永恒的解脱,保护自己的清白,用死亡为祖国服务,真的是对世界的同情,感动,尊重。
然而,当我被感动和钦佩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一些疑问。死亡当然是一种保持纯真,对抗世界的方式,但其中掺杂着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到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是不是唯一最好的选择?屈原的死真的很悲惨,很能勾起人的回忆。但相比之下,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斗志岂不更令人敬佩?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生活怎么可能没有幻灭?死不瞑目是不是太消极了?
屈原的死对我们国家也是有害的。当强秦来到楚国时,他死了。自然,他再也不能担心破碎的山川了。自然,他可以寻求永恒的和平。然而,垂死的民族呢?侵略者铁蹄下的土地呢?
我同情屈原,我敬佩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并不深深叹息:
唉屈原之死!惜哉!
屈原观后感 篇5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吧!可你们知道屈原的闻名历史吗?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因为楚王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顾百姓,屈原实在看不下这一切,便壮着胆子去找楚王,对楚王说:“大王,您整天吃喝玩乐,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这样一旦给别的国家钻了空子,我楚国可是会有灭国之灾的呀!”“胡说,屈原,你竟敢诅咒我楚国!”楚王大发雷霆的说。屈原说的话真的应验了,在后来的日子里,楚国真的遭到了亡国之灾,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屈原认为自己对国家毫无用处,便忍着悲痛跳下汩罗江,以报效国家对他的培养之恩。屈原投江自杀的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把这天称为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又叫“诗人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等民族地区。赛龙舟在桂林每三年在漓江赛一次。据说那天老百姓为了不让汩罗江里的鱼蛟虾蟹去咬屈原的遗体。将粽子在赛龙舟的时候投下江去,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遗体。所以老人们常说:“吃粽子时,可要想着屈原的崇高品质啊!”
屈原不仅是我国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个为国家着想的伟大的爱国之人。
屈原观后感 篇6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 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观后感 篇7
司马迁望了望屈原,昔日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三闾大夫,如今却蓬头垢面,只求在江中获得心灵的净土。他转向那江面,又转了回去:“你就只能这么做么,社稷需要你,君主需要你,百姓也需要你,为何不活下去为百姓着想?”
屈原转过头,目光灰冷:“你不懂,你不懂。我宁愿一死换回人民的觉醒,换回君王的彻悟,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楚灭亡,我的死,值得!”屈原的目光开始坚定起来,他回过头看着司马迁:“仁兄你呢?”
司马强淡淡地笑了一下,目光投向远方:“我只是个小小的官员,我的死那比得上您呢,倘若我死了,别人只会以为我是负罪而死,况且我大志未成,父亲的意愿我一定要帮他实现,自古英才都多磨难。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我司马迁即使收了腐刑,也一定要忍住,把史记完成,不管世人是唾骂我或嘲笑我。”他又看了一眼屈原,他的目光又变得迷离起来“你为何不再试一试,你就真放弃楚国了?”
屈原观后感 篇8
《屈原》这部作品是我在晚上熄灯以后拿来翻看的。
借着台灯那微弱的白光,用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其实每次静下心来看书,就会把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放入一张幻灯片,让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来.屈原,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而雄浑,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书以《橘颂》开始,极力地塑造屈原诗意的灵魂,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从高的德行。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他被张仪他们陷害,致使被革职,又被他们称为疯子。在向风,雷,电的呐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样,心潮澎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是反抗的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气节的赞颂。最后,屈原与卫士甲一起到汉北去抵御强暴,捍卫祖国。
最毒妇人心。也许我不该说这句话,因我是一个女孩。但是看到南后这一形象,我又觉得我说这句话没有错。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在轻佻,妖艳的躯壳里,藏着放纵和淫荡,身居高贵,荣耀的皇后之位,却阴险,冷酷,凶残,为巩固宠位,不惜残害无辜,诬陷忠良,与乱臣狼狈为奸,愚弄国王,把楚国和百姓推向覆灭的深渊。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喜欢里面的婵娟。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刚强不阿的女孩。当屈原被蒙冤时,她却发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在与南后见面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畏惧,南后要割她舌头,她没有临阵脱逃,相反,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被南后关进槛里后,宋玉和子兰来救她出去,但是她没有出去。最后,由于误饮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敌人企图谋害屈原的阴谋。一个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郭沫若曾说婵娟在斗争中化为永远之光明,永远之日光。
屈原,婵娟的形象是伟大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沉思,南后的阴险毒辣,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