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观看《大决战》心得

发布时间: 2021.07.31

观看《大决战》带来的思考和感想。

电视剧《大决战》已经播出很多集了,相信大家也是跟着电视一起看得吧!《大决战》里的很多人物都是真实的;很多人这看部剧的原因是建党100周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更要看,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大决战》带来的思考和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看《大决战》带来的思考和感想(一)

《大决战》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鹿鸣影业有限公司承制,东阳三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制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唐国强、王劲松、刘涛、苏青领衔主演,于和伟特邀主演,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邵兵、刘之冰等主演,王雷、林永健、张云龙、陈都灵、何晟铭、宁理等友情出演。

由上可见,都是老戏骨,演艺水平自然不用多说。最喜欢王劲松老师演的蒋介石,形神兼备 ,细节到位,台词充满了机锋。

剧情分析

剧情绝对是正史,由1945年抗战胜利后开始,人们期待已久的和平却未到来。蒋介石一面与毛泽东在重庆进行着关于“和平建国”的谈判,一面却在调遣全国的军队开始秘密备战。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东北成为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1947年8月,战争局势扭转,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948年9月,决定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迎来了决胜时刻。

剧情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全剧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地表现三大战役,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呈现宏大的战争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网友评价

有人觉得人物弧光都给了小人物,大人物描写不够深入。我觉得大人物和小人物在剧情上所占比例应该是五五开,才科学,大人物也来自于小人物,伟大来自平凡。我觉得战争场面可称激烈,但缺了恢宏。有人说虚构小人物太多,我想那是为纪念革命先烈,无名英雄,让今天生逢盛世的我们铭记历史,不要忘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拼命换来的。有的人还觉得人物的剧情有些没有以真实还原,我想这是遇到完美主义了,我们都知道,想百分之百还原历史是几乎不可能的,不必纠结一些小节。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观看《大决战》带来的思考和感想(二)

电视剧《大决战》作为献礼片最近在央视开播了,央视还是很大气,没有限制海外ip的播放,在腾讯等几大视频平台上都可以看到。

虽然才看了两集,但是这部剧的特点我觉得已经可以总结了,就是一个“大”字。大制作、大叙事,旁白时配的影像有老电影、甚至还出现了当时留下来的历史画面。

旁白配这种画面无疑很符合该剧的定位

演员们的演技还是很在线的,很多熟面孔。可能是因为主旋律的关系,虽然我打开了弹幕却没有看到飘来的文字。那我就在自己的文章里写一写演员梗了。(解放战争的大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不存在什么剧透的问题。)

该剧一开始的画面便是在飞机上,背景交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自赴重庆谈判,飞机上的人有毛泽东(唐国强 饰)、张治中(吴晓东 饰)。吴晓东是央视《三国演义》中孙权的扮演者。

之后的重庆谈判不多说,蒋介石(王劲松 饰)登场,王劲松老师的外形塑造还是很贴近人物的。能听得出来王劲松老师在说话中有意识地会带一些浙江口音出来,后面宋美龄(刘涛饰)也是如此,大概是为了更贴近人物。不过本剧里毛、周、朱都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蒋、宋两位的口音个人以为没什么必要。

第二集前几分钟林彪(于和伟 饰)出场,看来于和伟老师是要演遍天下英雄来对得起那句“天下英雄,唯我一人耳”。

剧中截至第二集播完,出现了几位小人物。战士武雄关、妇女主任王翠芳,这俩是一对儿准备结婚的情侣,因为战争不得不分开。后续剧情中应该会有不少这二位的戏份,不知道是真有历史人物(原型)还是艺术加工的成分更多。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参与人员肯定会出镜,“东北野战军”的负责人林罗刘暂时只出来了林,不过随行参谋人员已经登场了。

《觉醒年代》里的张丰载大家还有印象吧?总是给陈独秀先生使坏的那位,在本剧里便出演王继芳,直接归林彪(于和伟 饰)领导。我觉得这里导演选角很有可能是故意的。

观看《大决战》带来的思考和感想(三)

平津战役今天也看完了,看到最后仿佛如流水帐一般,俨然没有了一开始看辽沈战役时候的兴致。仗打着打着没有了悬念,到了最后打天津竟然都是刘亚楼一手在操办,俨然是锻炼这位年轻的集团军参谋长,偌大一个天津城,竟然三十个小时不到,就解决了战斗,更颇有一些将国民党残兵败将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意味。

感觉整个平津战役都围绕着傅作义来展开,围绕着他和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谈判展开,刻画他的心理,讲述他的挣扎。可笑的是,他的女儿竟然是中共党员,包括布雷的女儿,张治中的女儿,竟然都是共产党员,更是有些让人深思的。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本杂志上的文章,谈《潜伏》在台湾的热播。说这部电视剧并未在台湾正式播出,但是有很多人通过网络看到了这部连续剧。有一名在北京任企业执行长的台籍干部写了看过此剧后的感想包括:

一:《潜伏》描述男主角余则成从一个忠于“党国”的军统干部,以为受到女友与上司的理想感召,又亲睹上级的腐败无能,最后就改变了信仰,变成了“共谍”。那位台籍干部认为,这套公式让人找到合理化的借口,尤其许多台商在大陆,比大陆人更爱大陆,他们看到了这部电视剧可以少一点心里的愧疚感。

二:男主角最后竟然到了台湾继续“潜伏”,这在台胞眼里不寒而栗,对过去的白色恐怖也多了一份同情。

三:那位台籍干部因此希望导演能拍续集,说,台湾人要是看到类似余则成者继续在台湾潜伏,恐怕日后与大陆的交流会更加小心了。

这代表了台湾人真是的想法,也是国民党的后裔潜藏在心中对共产党的恐惧的真实写照。这是蒋介石父子统治台湾数十年留下的“思想结晶”,尽管大陆已经不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国际局势和海峡两岸的关系也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恐共情绪”已然影响着当今许多的台湾人!

多少年过去,太多的专家学者分析蒋介石“剿共”事理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经济崩溃等因素之外,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身边充斥了太多共产党的“间谍”。据说,淮海战役爆发时,蒋介石在南京黄埔路官邸设地图室,地图室三巨头分别是蒋介石,周菊村,和刘为章。但是刘为章正是个大间谍,以至于南京方面的作战命令,共方完全知晓,自然每战必败。

更为引人深思的是,蒋介石身边太多的“刘为章”,收到最高将领的信赖,荣宠加身而竟没有丝毫的信心动摇,一心一意的为共产党服务,这种情操确很少在国民党人身上看到。正是因为“在搞情报方面国民党方面永远不是中共的对手”所以在三大战役里面也看到了太多的临阵起义。

不知道为什么,相比于入住北平后和各位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事的中共领导人的中山装形象,特别喜欢西柏坡时期的中共领导人的形象,破棉袄,大棉裤。对比穿着精美全身上下都是毛呢面料的国民党军官。确总是让人振奋的打胜仗。

三大战役我写的太不透彻了,虽然又看了一遍,也写了一些东西,只不过,自己突发奇想开了个头,写到最后竟然有些后悔了。自己写的太肤浅,军事题材的电影,却也总写不出太多和军事相关的东西来。落笔之后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又多太文艺,有些自爆家丑的意思。也罢,一开始也写到了和三大战役有关联的一些记忆。这是我的记忆,也是我的理解,虽然稚嫩,也是我的文字。

观看《大决战》带来的思考和感想(四)

电视剧《大决战》已经播出好几集了,本来抱着吐槽的心理去看,没想到几天追下来,发现里面居然好多人物都是真实的,很是感动。这大概是第一次在国产电视剧里看到主创们如此用心描写那么多解放战争中“非名人”的“小人物”,不禁想到此剧片尾曲《寸心》MV中的最后定格画面,可能就是这部剧最想表达的吧——致敬人民英雄。

以往的战争题材剧,大部分都是表现领导者的运筹帷幄和战略战术,剧版《大决战》在此基础上将目光也聚焦在了这些人民英雄身上,试图让观众更近距离感受到这些“无名英雄”在战争中的作用,提醒我们缅怀英雄。

丁志辉

丁志辉,女,191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负战地救治工作。1941年,侵华日军对苏北地区进行残酷的扫荡,时任新四军休养所所长的丁志辉负责掩护30余名伤员,在沿海一带与日军周旋,机智躲过日军巡逻艇的搜捕。在与部队失去联系、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救治伤员。坚持两月余,胜利归队。1945年冬,随新四军第3师进军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5师后方医院院长时,奉命带领400余名伤病员向内蒙古转移。她不辞劳苦,沿途动员民工,组织车辆,筹划给养,指导治疗,并亲自为伤员做手术,历时28天,将伤员安全送达目的地,旋即又带领部分医护人员赶赴前线,救治伤员200多名。平津战役中,在前线手术室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因过度疲劳两次晕倒,仍坚持不下手术台。在她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一个月内使600余名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前线。由于她在医疗救护战线的卓著贡献,1950年先后出席了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房天静、王福民

1949年4月17日,周恩来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谈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他说,“我们的战士有很大部分是俘虏过来的,称为解放战士,有的部队,解放战士竟占百分之八十,少的也占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平均约占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在淮海战役中,“情形竟发展到上午的俘虏下午就参加作战。当时的解放战士现在有许多已经做了排长、连长。这种情形是世界战史上所少有的。”粟裕在谈到淮海战役时也曾说过:“敌人的士兵在他们那儿士气十分低落,可是一到我们这边,马上可以打仗。我们实行即俘即教即战的政策,非常成功。”

这些“俘虏兵”究竟对内战胜利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战绩公报》有这么一段统计:“两年敌军伤亡为其被消灭兵力全部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五,被俘为其被消灭兵力全部的百分之六十一点七,……敌军损失中的大部分为被俘,而被俘敌军的大部分(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又已加入我军”其结果就是——“我军得此补充,即足以抵消全部损失而有余。”

房天静出生于山东淄博,十几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来到本溪,母亲因思念儿子来到东北寻亲,路上断了盘缠,只得变卖了小儿子换取路费。后来,母亲因重病没钱医治去世,房天静也被俘虏,成为东北民主联军3纵队7师20团3营9连的一名解放战士。一开始他对过去的苦认识不清,经过诉苦教育,他“擦亮了眼睛,认清了敌人”。

王福民在国民党军队当兵时间很长,养成了流氓兵痞习气,经常破坏纪律,吃老乡的东西不给钱,甚至有时还打骂群众。在诉苦运动中,他受到了很大触动,痛哭流涕地说:“我自己也是穷人出身,全家没吃没喝,挨打受骂”,“可是,自己糊涂,在国民党军队里穿了几天‘二尺半’,在鬼子煤矿里当工头吃了几天大米饭,就忘了本,不知道干八路是给谁干的,平时讲怪话,打仗不开枪。过去我糊涂不懂事”,“从今以后我要重新做人,一定好好干。”在保卫临江战役中,他当上了连群众工作组副组长,处处以身作则,维护群众纪律,周围人都说:“现在的王福民与诉苦前相比简直是两个人。”

梁士英

梁士英,1922年11月出生于今吉林省扶余县新城局乡大梁家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便受尽地主的残酷剥削,后来共产党的土改运动帮助他从地主手里夺回了自己的土地。1945年冬,梁士英加入解放军,此后便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至于后面的剧情会如何发展,我暂时就不剧透啦,大家还是去看剧吧。

赵绪珍

解放战争时期,赵绪珍是东北民主联军3纵队20团3营教导员,后来担任3纵队20团9连指导员。但是的9连有很多解放战士,成分复杂。在赵绪珍的带领下,他组织开展“诉苦大会”,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教大家唱“诉苦运动歌”《谁养活谁》。在赵绪珍的思想教育下,9连的战士们仿佛脱胎换骨,涌现出房天静、王福民等大批战斗英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传奇连队。

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剧的主创还是非常用心的,接下来会继续补充,也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人民英雄。

 

gz85.COM精选阅读

学生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和感想


大家都知道解放之前我们国家是还在战乱中,内战、日本侵略那时候的人名过着很艰难困苦的生活,经过先烈们的不懈努力,勇敢献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时代,我们可以观看《大决战》感受一下当时的生活。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和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和感想(一)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

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

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

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学生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和感想(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愿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个半饱的农户(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所得可能要交给地主),现在在农忙时期积极耕作劳动所得便能超过以往的整年,这样在农闲时期,解放区就可以发动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种(蒋介石随时都能飞往前线,坐镇指挥,当然还是帮倒忙;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放手前线成立“总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过是缩短(或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贯彻群众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辉。

学生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和感想(三)

昨天晚上没有写东西,拖到今天中午来写,淮海战役又看了三遍,总觉得还是不大明白怎么回事。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太多的后人正想对这次在中国的中原战场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紧凑,却又花了大的笔墨来描写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细节,来突出战斗的惨烈,指挥员的紧张。相对于胜利的结果来说,战役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中原战场是如此大规模的局势调动对双方的指挥官来说,都是及其严峻的考验。

战机稍纵即逝,黄伯韬的被围完全就在于他两天"种种原因"的磨蹭,没有架浮桥,让十万人马成了粟裕的盘中美味。这是他做为指挥官的失职。可对于杜聿明来说,失败的结果是他早就预见到的。他拿着蒋介石措辞严厉的亲笔手术,无奈,愤恨。蒋介石给他过四十四岁生日,让蒋经国带着10万银元给杜聿明的母亲过生日,软硬兼施,逼杜聿明带兵撤出徐州,却又在中途来了这样一纸手谕。三条作战路线,粟裕赌准了杜聿明不会愚蠢到走两淮,虽然我军都已经在截获的国民党电报里面得到所谓国防部的建议,让杜聿明走两淮。毕竟,杜聿明被蒋介石从徐州调葫芦岛,又从葫芦岛调徐州,他在国民党的军官里面,还是有军事才能的。但是应了巴达维的那句话"您为什么不让那些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年轻将军们在战场上作出军事部署,而要每逢战事,亲自督战,做做站部署呢?"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在电影里面是屡屡被败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蒋其人身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校长,到底会不会打仗,这个,没有研究过蒋介石的生平,也无从说起,不过,撤出徐州之后的杜聿明收到的蒋介石的一纸措辞严厉的手书,就已经预感到他杜聿明的后路就掐断在了这淮海战场上了。

他满腹的`愤恨,慨叹说--"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没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唉--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三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就--"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是杜聿明被俘后给他治病,而后全家在大陆团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对于杜聿明的描述是很丰满的,从某总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甚至还有专门的他T恤士兵,不想让自己的士兵冻死饿死,不带武器投降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镜头。而于蒋介石的蹩脚的军事指挥才能相对应了,还有他的治国方略,太多的事情是从根基上决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注定了不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显出了他的悲剧色彩,没有什么来挽救他的绝望,结束自己的人生,俨然成了他最后的选择。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蒋介石打仗的时候忙着平息后方人民的骚乱,而共产党的部队这边,人民群众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这就是人心。不多说了,总感觉自己是力不从心的,只能就战役说些什么,再往深了说,恐无法下笔了。

学生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和感想(四)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


《大决战》讲述的关于解放战争的历史故事,观看《大决战》可以很好的学习党史,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在观看《大决战》时都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供您参考。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饱受14年战争之苦的中华大地和全国人民和迫切希望和平,需要和平建国,建立联合政府。

但国民党蒋介石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想要“独裁”,发动内战。此时,国民党的军队全部在西南重庆,要把军队运送至全国各战场,还尚需些时间。

于是,蒋介石想了个办法,邀请共产党来重庆谈判,一来试试共产党的诚心,好给共产党以把柄;二来为备战拖延时间。

当然从延安来之前,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就知道,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于是,经再三考虑,为了揭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还是决定前往重庆。离开延安前,已经交代了各方面事情,并让刘少奇负责日常工作。

1945年8月28日,怀抱和平建国期望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此次前来,是应蒋介石“共商国是”之邀,商讨和平发展之路。经过两个月的谈判,于十月十日终于签定《双十协定》签订。此次重庆谈判,向全国人民和无党派人士彰显了共产党的和平建国的诚意,代表了全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各民族的利益,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

民 心

大多数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主要描写了军事和战争,而对这一时期我党开展的土地改革进行略写。

但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则详细写了东北土改工作队初到东北时,面临的艰难局面 。事实上, 红军时期,我党一贯实行“土地革命 ” 方针,在各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 ,广泛地打土豪,分土地,赢得了民心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也在各解放区广泛地开展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什么土地对于农民那么重要?

几千年来,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我们,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来源和粮食都是依靠土地,农民有了土地才能生存、生活 。而国民党扶持的资本家、地主都占了土地,大部分没有土地的农民,只有打长工,受剥削。

所以,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有543万民工,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以至于淮海战役胜利后 ,陈毅陈老总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军 事

在军事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较量上,我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就没输过。

早在,国共谈判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就及时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并由林彪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作为老工业、重工业基地,有众多的兵工厂和矿产资源,能提供强大的物资保障和武器支援。又背靠苏联,能方便得到苏联援助,所以寸土必争。因而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最先打响。

自古以来,打仗、打大仗选兵用将至关重要 。 林彪,早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红一军团巧渡金沙江、攻占腊子口、飞渡泸定桥等战役。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指挥‘‘平型关大捷”,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名震四方。选他挑起解放东北的大梁,情理之中。

后来,淮海战役,由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担任总指挥,也体现了“选兵用将”的高超之处。

最后,百万雄师渡江战役、林彪的四野南线大追击解放两湖两广,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彭德怀一野进军大西北,陈毅粟裕中原野战军挥师福建东南沿海,切断国民党退回台湾后路 ,击中消灭有生力量。实行大迂回大纵深的作战方针,无比体现了 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大手笔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信 仰

信仰,是引领前进方向的航灯,这个词其实挺抽象的。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的信仰,为了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甘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一种共产主义的信仰在支撑,在他们心里头扎上了根,他们才不惧怕一切。战场上,随时面临着死亡。其实一点不怕死是假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信仰做支撑,无数战士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塔山防线上,不会临阵脱逃

也有了隆化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举,为了新中国前进。

尾 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更应该庆幸能亲眼目睹这来自不易的和平 。

倒下的是无数英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站起来的却是一个强大而可爱的新中国。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二)

最近,我在央视8看了一部特别有用的电视剧——《大决战》。

这部剧讲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领导的人民反动军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最终赢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首先是人物形象,毛泽东是我党的伟大领袖,运筹帷幄,非常有政治眼光,也有军事眼光。关键是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是没有学习军事的。这无疑是一个人才。其次是蒋中正,是“中华民国”总统,他深知底下腐败,但却不知改正,还是实行剿共政策。导致输了三大战役,战死100万多人,还有一点五大王牌里的名将(比如廖耀湘)。

其次是这部剧的历史背景了,这部剧的背景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解放战争。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开始准备建国了。从延安,到西柏坡,每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全面内战操劳着,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这是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这是一个伟大胜利。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建国了。这表明了解放战争胜利。

通过这部剧,表明解放战争是伟大的,艰辛的,成功的。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三)

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1000字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凝望着如今波澜壮阔的中国,心中仍然能够听到那些向往美好的声音,有如横扫九州的滚滚春潮。面对一个个新的时间节点,我们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去。因为“过去”一直是“未来”的线索,我们只有时时回望过去,才能找到持续前进的动力。电视剧

《大决战》向我们展示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最后三场“决战”,也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和平的到来。但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没有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呼声,悍然发动战争,让全国上下再次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环境之中。于是,战争就这样爆发了。在三大战役中,呈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舍身取义、不惧生死,只为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日子。买会计记账凭证模板上万能的淘宝!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广告 购物上淘宝,诚信商家,高人气热卖商品,淘你满意!支付无忧,交易更放心! 查看详情 >正是在解放军战士的大无畏勇气震慑之下,国民党官兵节节败退。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很多的解放军事迹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梁士英不惜用身体堵住出口,使爆破筒成功地被塞入地堡;八连战士在吃完最后一顿饭之后,所有人都牺牲了,阵地上留下了刚刚吃饭使用过的碗;马庆和李大江本来是对冤家,但是他们在“同生死、共患难”中相互谅解,在眼瞎和腿断的情况之下,仍然共同守着一挺机枪,战斗到了最后时刻……我们只有在如今保持“团结奋进”、“勇往无前”的精神气概,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才能够祭奠那无数舍身成仁的亡灵,才能够抚平这“大决战”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痛楚。

在电视剧《大决战》当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军民完美配合的场景。老百姓组成一支支民兵队伍,挖战壕、埋地雷,找准时机袭击国民党的部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这部电视剧还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与人民群众日常交往的场景。毛泽东具有亲民的形象,他在西柏坡和乡亲们一起聊天、剥玉米,这更是始终鼓舞中国共产党员需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


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很多人发现很多老年人都会准时准点的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播放,而年轻人都不会去关注这些电视剧,因为很多老人经历过以前那贫苦的日子,他们看着影片都会默默流泪。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一)

《大决战》:今天先来说说纯爷们武雄关,一个人战斗到最后一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另一群男人的血性!武雄关是山东人,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敢作敢当,敢冲敢拼。他以前所在的连队和杜聿明icon的国民党军遭遇,损失惨烈,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为了寻找其他兄弟部队,武雄关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九死一生!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死守阵地的九连。

因为连续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九连阵地硝烟弥漫,牺牲的牺牲,光受伤的就有一大半,见到武雄关时,这些人眼神空洞无神。原来这些士兵是国民党受降部队,面对冲过来的敌人,临危受命的武雄关虽然大声呼喊让大家往上冲,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动。没有人动那自己就第一个冲上去,武雄关左冲右突,打死了不少敌人,他自己也被子弹击中,而下边这些“兵”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动于衷。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武雄关把仅剩下的两枚手榴弹缠在手上,嘴里大喊“九连的战士们,我是共产党员,你们不敢往上冲,我今天就做给你们看看,……”

武雄关扛着战旗,真的一个人往前冲,敌人的炮弹落下来,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还是咬着牙往前走,对面的国民党兵已经吓傻了。最后,武雄关倒了下去,而红色的旗帜仍然屹立不倒,人在阵地在,人死阵地依然不能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和无坚不摧的信仰。看到武雄关牺牲,这些国民党受降过来的战士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势。一个普通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的爱唤醒了另一群国民党受降部队的血性才是第3集最大的看点。纯爷们武雄关,为你点赞。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二)

对于党史类题材的电影电视节目我是非常喜欢看的,前一阵子一鼓作气追剧《觉醒年代》,看得我义愤填膺,而如今追的《大决战》令我热血沸腾。新中国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白手起家,紧紧依靠几条步枪就轰轰烈烈的掀起革命浪潮,共产党人是无所畏惧的,因为有忠实的信仰,因为有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

唐国强版本的毛主席,我已经接受了,还有刘劲版的周总理,王伍福版的朱总司令,他们精湛的演技,仿佛就是伟人的重现。毛主席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指挥打仗也是一流,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个个险中取胜,无不体现出毛主席的经韬纬略,如果没有毛主席从全局出发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恐怕不会结束的这么快,可能人民还会多受几年的战乱之苦。

正是毛主席心中有人民,感人民之所感,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为人民,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才有了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横扫华东战场推翻蒋家王朝,最终取得了人民的伟大胜利。剧中除了有大人物的斗智斗勇,也有小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国军出身最后却死于对抗国军的乔三本,有敢爱敢恨勇闯关东为人民军队担当运输保障的王翠云,还有被地主欺凌仇视一切到最后接受共产党思想教育最后成为烈士的梁士英……太多太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剧中活灵活现,为本剧增分不少,看起来特别过瘾。你追《大决战》了吗?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三)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四)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我党精神的种种细节。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我党与国民党的种种不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记得有这么一些场景,都反映出我军与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土豪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毛主席和战友们调侃,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是与同学谈天时,为人谦虚;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坦克驶过战友的尸首时,他毅然决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而在远处炊事员手中的猪肉炖粉条,他却连一口都来得及尝。相对于我军,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让内部变得混乱,对于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可见,在上下层关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我军歼敌47.2万人,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大决战》个人心得和感想


《大决战》讲述的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经过,也是决定了中国最后命运的时候;三年的血战,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他真实存在过,我们不能忘,也不该忘。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决战》个人心得和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决战》个人心得和感想(一)

电视剧《大决战》拍得好,是真的好,不同于以往的题材剧,机械地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本剧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小人物身上,从小人物身上去感受人心向背,一个小人物改变不了什么,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创造了历史。

1、五子登科:国民党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级

抗战刚结束,国民党各路大员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五子登科:车子票子房子女子孩子。

有评论认为这是国民党的信仰空虚造成的,隐者认为不对,国民党还是有信仰的,就是拜金。既然咱们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层,那么我们保卫的人在做什么呢?盘剥百姓,巧取豪夺,对吧?

那么,我们自己当然可以这样子做啊,大家是一家人,凭什么你孔氏家族可以在上海囤货居奇,你刘峙司令淮海战役的时候还用军车给自己运货,我们这些卖命打仗的不可以多贪多占呢?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2、攘外必先安内,这次蒋介石自己忘了

抗日的胜利,使得蒋介石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许是乱花迷了双眼,蒋撕毁双十和平协定,迅速失去了民心。

可是蒋介石就犹如西楚霸王一样,只有共主的名,却无共主之实。今天桂系与美主子眉来眼去,明天张灵甫被围就是等不到援兵,自始至终没能握紧自己的拳头。

锦州战役最关键的时刻,竟然是蒋介石去恳求傅作义出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这灵敏度极低的鼠标,怎么可能赢。

3、为别人卖命还是为自己拼命?

乔三本,本来是国民党的兵,却在看遍了国民党上下的腐朽后,成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

刚开始,他以国民党的价值观来对待一切,打不过就投降不算丢人,因为在国军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反正发财的是当官的,和大头兵没关系。

可是,乔三本不断地被身边的战友感染着,开始体会到人民军队的信仰和价值观。

4、精诚团结,不是靠嘴说的

范汉杰在汇报工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共产党敢于打锦州战役,就是赌定了国民党内部不可能精诚团结。

国民党内部不是没有明白人,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都知道团结力量大,都知道长官报必死之决心,兵必以勿生还之勇气尽忠,可是,长官却只知道发财。

再多的眼泪也哭不回将死之人,即使一时一地取得胜利也无济于事,共产党越打越多,人心在共产党这里。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5、百姓不信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蒋经国申请去上海打虎,想挽回失去的民心,最后也无疾而终,因为打虎不能打自家虎,比如孔二小姐。

反腐只有决心,没有行动。国民党的无能,更是加速了各大家族的强取豪夺,因为大家看到了你的力不从心。

金圆券一天一个价格,一个小时一个价,再强大的宣传机器也没用了,人心就此就散了。

“因为当时只有在上海销售黄金,各地的军队军官开着车子载着军饷到上海来运回黄金,金融家、工厂主、商人都持币到银行抢购黄金,有手段的官僚政客乘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全国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强烈推荐这部电视剧。该剧从农民、国民党士兵、学生等各个角度,细致地展现了大决战背后的人心向背。

七十年过去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强国,航母下海,卫星上天;

下一个七十年,更加自信的中国人,还会创造多少奇迹,就让吾辈来回答吧。

《大决战》个人心得和感想(二)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大决战》个人心得和感想(三)

最近,我观看了大型历史战争巨片《平津战役》。影片场面摄人心魄,它把我带回那个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的年代。看完平津战役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平津战役的了解。

刚刚接受完革命精神荡涤和冲刷的我,心潮难平,有感而发∶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全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0日结束,历时64天,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为夺取全国的解放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津战略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了7036人,还有许多支前的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永远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的人民英雄们!

通过了解平津战役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作为伟大的中华名族的希望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津战役精神,它是一代中华儿女演出的一部揭示民族之魂的壮丽史诗,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

此时,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画面: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要以骄人的成绩改写了历史,并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大决战》个人心得和感想(四)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观看《大决战》心得


正因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大网站平台都在播放《大决战》这部剧,当下是热播剧之一,相信大家都在看吧!作为党员,我们看完这部剧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大决战》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看《大决战》心得(一)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观看《大决战》心得(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愿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个半饱的农户(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所得可能要交给地主),现在在农忙时期积极耕作劳动所得便能超过以往的整年,这样在农闲时期,解放区就可以发动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种(蒋介石随时都能飞往前线,坐镇指挥,当然还是帮倒忙;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放手前线成立“总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过是缩短(或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贯彻群众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辉。

观看《大决战》心得(三)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拍摄于90年代,借鉴了当时国外电影许多经典的拍摄技法和镜头语言,主要体现在拍摄宏大战争场面时突出个人的一镜到底和色块构图暗示剧情等内容方面,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巅峰。影片拍摄的这场规模宏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决定了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电影强烈展现给观众的三种精神,更让人感动和铭记。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艰苦奋斗,冷静沉着的乐观精神

电影很真实地展现了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从延安的小窑洞到西柏坡的小山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身居陋室,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辽沈战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任弼时等主要领导人出神入化、积极乐观的形象在电影细节中展现得生动饱满,在战争大局上精准把控,极富远见地预测了东北战局将改变全国解放的进程,突显了战役的重要价值。影片中对辽沈战役现场总指挥林彪的形象塑造尤为突出,工作中一丝不苟,指挥上冷静沉着,大战前反复踱步分析考虑战场局势并表现出其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塔山强敌猛攻时岿然不动,沉着坚定,从心理上和形象上展现出林彪总指挥打垮国民党军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二、解放军指战员不畏牺牲,坚决斗争的顽强精神

锦州城外的配水池,胡家窝棚,塔山,这一连串的地名都浸满了解放军指战员们的热血和身躯,他们敢于舍弃自己宝贵年轻的生命,坚持与国民党军做殊死战斗,用生命换来了战场上的胜利。电影中令人落泪的一幕,莫过于炊事班长挑着猪肉炖粉条去给进攻配水池的部队送饭,到了阵地却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都已经牺牲了。残阳西下,小小的配水池被夕阳和血肉染得通红,一大批勇敢的解放军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他们是那真正可爱而伟大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宏大画面让观众最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革命胜利和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电影直观地告诫了当下的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抵制任何侮辱先烈和英雄的行为,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做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

三、共产党人谦逊朴素,知人善用的高尚精神

电影中有几个镜头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谦逊朴素作风和知人善用的优良品格,其中林总与中央军委意见相左,但中央军委始终保持对林彪的信任和尊重;彭德怀总司令打了大胜仗却拒绝下属宣传吹捧自己,让观众不由得将共产党高级将领的谦逊朴素和知人善用优秀品格与国民党部队进行深刻对比,国民党军中派系林立,各怀鬼胎,互不信任,战争中指挥混乱,临阵换将,买办式的军队和国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人和人民解放军拥有的憾天动地地可贵精神,而这些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铭记和传承。

观看《大决战》心得(四)

20_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 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


我们有幸的是生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但是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的背后都是用血肉换来的,《大决战》这边电视剧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这场战役,观看了《大决战》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一)

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学校要组织我们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真有些热血澎湃啊!影片通过恢弘的场景,再现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军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据统计,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达到105个团,因此命名为“百团大战”

影片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酷、狡诈,一面的诱降蒋介石,一面又对成都、重庆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施大规模轰炸,手段极其残忍。“东方慕尼黑”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实行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领我八路军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4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影片中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通过刻画彭德怀总司令,左权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给了八路军战胜敌人的勇气,八路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这部经典影片《百团大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的抗争、牺牲换来了今天和平时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着和煦的阳光,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憧憬未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珍惜和平,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要做就做新时代的领跑者!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二)

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

《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比较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比较,透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潜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善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三)

最近,我观看了大型历史战争巨片《平津战役》。影片场面摄人心魄,它把我带回那个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的年代。看完平津战役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平津战役的了解。

刚刚接受完革命精神荡涤和冲刷的我,心潮难平,有感而发∶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全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0日结束,历时64天,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为夺取全国的解放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津战略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了7036人,还有许多支前的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永远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的人民英雄们!

通过了解平津战役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作为伟大的中华名族的希望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津战役精神,它是一代中华儿女演出的一部揭示民族之魂的壮丽史诗,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

此时,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画面: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要以骄人的成绩改写了历史,并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四)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近期,一大波有关庆祝建党百年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及纪录片等纷纷上映。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剧作,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党史,还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更加坚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电视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剧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经过,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同时也展现了敌我双方在战略部署、人员调动、军事配合等方面的不同。这部剧的剧情非常吸引观众,战争表现得也非常悲壮与残酷,它将我方将领誓死守卫阵地、不怕牺牲与流血、军民团结共克敌人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了彰显,同时也将敌方贪生怕死、固步自封、与百姓为敌、溃不成军的形象和心理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得知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塔山保卫战”一战。一个小小的塔山,解放军为了全局而誓死守护,哪怕只剩一名官兵,我们也不能把阵地丢掉,这是一种豪迈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从最高将领到普通一兵都深深地拥有。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才能屡战屡胜。我们才能在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攻击和威胁下,饱有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一种生死守护阵地的精神。这也是坚决服从领导、服从指挥、服从命令的一种表现。相反的,再看国民党一方,他们不听从指挥,只固守个人的利益得失。部队之间没有密切的配合,而是互相拆台、指责。这也是军事战争中的大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共产党知道要深深的依靠人民的力量。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要依靠能打仗的军队,更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一股无形的、也是能够决定胜利的力量。老百姓的无私付出和他们的掩护救济、提供物资等帮助都是我们人民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辽沈战役中群众对于解放军的无偿帮助,还是在渡江战役中群众协助护送部队顺利过江,这些都显示出了群众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大后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支持,才会留下“小推车,推出人民的胜利”这种佳话。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事件让我深受感动。那就是朱瑞司令和一些高级指挥官亲临战争一线考察、指挥战斗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战争一线是非常危险的,而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员们他们敢于走到战争的最前方,他们观察敌情、大胆部署、考察我方战略部署的实施情况、亲自检验布防保障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对战士的生命高度负责,还对战争的细节进行充分掌握。朱瑞司令在亲临一线时,就对炮兵的打炮方式、准点等进行了指导与要求,他精益求精的战术部署也是我们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反观国民党方面,他们的指挥官只会在后方进行要求和部署,而绝不会到前方观察和提醒。他们部队之间的内耗严重,都是在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决定是否出兵,而绝不会从大局和全面来考虑。所以,尽管敌人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我们一筹,但是在真正对决来临时,他们往往就会是失败的一方。还有一点就是,我方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都能进行很好地总结,也会及时的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战斗意识和气势,这也是我们能够继续乘胜追击取得胜利的原因。

《大决战》这部电视剧还在播放中,如果您对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兴趣,我推荐您观看这部剧。剧中的领袖高瞻远瞩、战略部署能力极强,而我方官兵们敢打敢冲、不畏强敌的精神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精神和意志也会激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伟业而不断奋斗。

"观看大决战心得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