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观大决战个人感悟

发布时间: 2021.08.03

党员看大决战个人感悟。

《大决战》虽然是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在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谈谈观看《大决战》的心得体会,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看大决战个人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党员看大决战个人感悟(一)

什么样的电影是无法复制的?一种是极端完美,另一种是极端复杂。《大决战》就是后者。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央授意,倾“八一制片厂”全厂之力,动员上万名职业军人,拍摄将近一年;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些革命领袖们——也就是电影的主角,有些还都健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们不少是亲身经历了这场决战的。这些因素的叠加更造就了大决战的不可复制。我党在拍摄大决战影片时,是将其当做文化事业传之于世。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起用了大量的特型演员,形神兼备;精心打磨台词,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人物,不容有任何歪曲。

这样的电影可谓空前绝后,让我们有幸穿过时间的云雾一睹革命前辈的风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辽沈战役中的配水池战斗。在围攻锦州战役中,配水池是解放军主攻方向上最坚固的据点,敌军人数超过800人,他们以主楼为核心,加上十几个明暗地堡,外围还有铁丝网和战壕环绕,甚至狂妄地在外墙上粉刷“配水池是第二凡尔登”的标语。进攻部队从上午一直战斗到傍晚,最终全歼守敌,然而我军进攻部队八百人中仅剩六人能够站立。最初发起进攻的一个排一冲进战壕就被敌人埋设的航空炸弹全部炸死,2米深的战壕躺满了尸体,很多重伤员来不及运下去就活活流血而死。炊事员做了几百人份的猪肉炖粉条送到前线,可已经没有几位战士能够进食了,炊事员只好哭着把饭菜洒在阵地上。在历史上,后续赶到的部队电话报告上级:“无需工兵支援,战壕已被烈士遗体填平。”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多么顽强坚韧的革命精神。无需任何多余的修饰,革命先烈的故事就是一幅壮丽的诗篇!我党战士正是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意志和解放全民族的决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军战士都非常清楚他们为何而战,他们手里的枪应该向谁瞄准,他们的胸前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而战斗!

影片没有生硬的说教,是对真实历史的展现。在进攻上海市区时,为了不伤及无辜的老百姓的战士们,宁可承受更大的伤亡也坚持不使用重型武器;为渡过天津的护城河,许多战士跳入漂着碎冰的水中托举浮桥,很多人再也没能爬上来;在塔山,为了防止国民党军增援锦州,守军将士战斗到阵地只剩最后一人;老百姓们为了支援前线的物资,冒着轰炸推着独轮车赶往前线。这些场景让观众 身临其境地看到我军强大的战斗意志和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持的原因。反观国民党军队,其中也不乏军事天才和有能力的统帅,在抗日战争中也指挥过昆仑关大捷之类的精彩战役,那为何最终会一败涂地呢?用古人的话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国民党的士兵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部纠纷让蒋介石也疲于应付,政令不能上传下达,派系林立,鱼龙混杂。没有共同的理想和战斗目标,再优秀的将领也没了必胜的决心。我们这一代人离战争已经十分遥远,然而观看影片,情到深处,我还是不自觉流下眼泪,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我深知真实的历史比影片表现得还要残酷数倍,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纵观当今世界局势,水面上面风平浪静,水面下暗流涌动。我们的民族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我们这代人更应发自内心地呐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十多年前革命先辈用鲜血书写历史解放中国人民;现在轮到我们青年人挥洒汗水建设日益强大的祖国!

党员看大决战个人感悟(二)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党员看大决战个人感悟(三)

沈阳东塔机场,停机坪外围人声鼎沸,无数国民党官员想要挤进飞机逃离沈阳,被士兵死死按住。沈阳街头一片混乱,蒋军士兵想摧毁发电厂,被老百姓阻挡在门外,杜聿明见状上前下命令阻止。蒋军士兵不顾老百姓的苦苦哀求最终将发电厂炸毁,这一切被杜聿明看在眼里。

杜聿明深知,国名党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

沈阳城内,周福成等高级军官被俘,大部分军官和士兵被解放军整编。

蒋介石生日这天,沈阳顺利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解放军取得全面胜利。

撤走最后一批士兵后,杜聿明也登上了离开葫芦岛的飞机。

顾祝同建议蒋介石将最后的军队统一起来交给白崇禧指挥,蒋介石勃然大怒。

蒋介石邀请白崇禧吃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白崇禧,白崇禧找到李宗仁商量对策,在李宗仁的劝说下,离开了南京,并给蒋介石送了一封信,告诉蒋介石不能胜任工作。

辽沈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辽沈战役结束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而且首次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在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也为后面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辽沈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军队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加速了国民党的全面溃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不妥协开始与解放军开始进行停战的谈判以拖延败局。

GZ85.cOm延伸阅读

看历史剧《大决战》个人感悟


《大决战》是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相信大家看了大决战心里的感慨很多吧!今天的生活多么美好幸福呀,但是在这幸福美好到来之前,是先烈们拼命守护来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历史剧《大决战》个人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历史剧《大决战》个人感悟(一)

毛泽东为实现用5年左右时间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经略中原,强调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这就有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在淮海的战场上,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淮海战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我们体会到坚实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像大厦无地基就不能竖立在地面上一样,根基的稳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看历史剧《大决战》个人感悟(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愿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个半饱的农户(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所得可能要交给地主),现在在农忙时期积极耕作劳动所得便能超过以往的整年,这样在农闲时期,解放区就可以发动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种(蒋介石随时都能飞往前线,坐镇指挥,当然还是帮倒忙;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放手前线成立“总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过是缩短(或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贯彻群众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辉。

看历史剧《大决战》个人感悟(三)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近期,一大波有关庆祝建党百年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及纪录片等纷纷上映。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剧作,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党史,还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更加坚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电视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剧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经过,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同时也展现了敌我双方在战略部署、人员调动、军事配合等方面的不同。这部剧的剧情非常吸引观众,战争表现得也非常悲壮与残酷,它将我方将领誓死守卫阵地、不怕牺牲与流血、军民团结共克敌人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了彰显,同时也将敌方贪生怕死、固步自封、与百姓为敌、溃不成军的形象和心理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得知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塔山保卫战”一战。一个小小的塔山,解放军为了全局而誓死守护,哪怕只剩一名官兵,我们也不能把阵地丢掉,这是一种豪迈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从最高将领到普通一兵都深深地拥有。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才能屡战屡胜。我们才能在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攻击和威胁下,饱有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一种生死守护阵地的精神。这也是坚决服从领导、服从指挥、服从命令的一种表现。相反的,再看国民党一方,他们不听从指挥,只固守个人的利益得失。部队之间没有密切的配合,而是互相拆台、指责。这也是军事战争中的大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共产党知道要深深的依靠人民的力量。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要依靠能打仗的军队,更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一股无形的、也是能够决定胜利的力量。老百姓的无私付出和他们的掩护救济、提供物资等帮助都是我们人民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辽沈战役中群众对于解放军的无偿帮助,还是在渡江战役中群众协助护送部队顺利过江,这些都显示出了群众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大后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支持,才会留下“小推车,推出人民的胜利”这种佳话。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事件让我深受感动。那就是朱瑞司令和一些高级指挥官亲临战争一线考察、指挥战斗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战争一线是非常危险的,而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员们他们敢于走到战争的最前方,他们观察敌情、大胆部署、考察我方战略部署的实施情况、亲自检验布防保障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对战士的生命高度负责,还对战争的细节进行充分掌握。朱瑞司令在亲临一线时,就对炮兵的打炮方式、准点等进行了指导与要求,他精益求精的战术部署也是我们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反观国民党方面,他们的指挥官只会在后方进行要求和部署,而绝不会到前方观察和提醒。他们部队之间的内耗严重,都是在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决定是否出兵,而绝不会从大局和全面来考虑。所以,尽管敌人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我们一筹,但是在真正对决来临时,他们往往就会是失败的一方。还有一点就是,我方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都能进行很好地总结,也会及时的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战斗意识和气势,这也是我们能够继续乘胜追击取得胜利的原因。

《大决战》这部电视剧还在播放中,如果您对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兴趣,我推荐您观看这部剧。剧中的领袖高瞻远瞩、战略部署能力极强,而我方官兵们敢打敢冲、不畏强敌的精神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精神和意志也会激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伟业而不断奋斗。

看《大决战》的个人感受


最近,比较热播的剧《大决战》,这部电视剧是大型历史战争片,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有一种被带入到战火连篇,炮火轰鸣的年代了,看完这部剧,是不是感到幸运没有在那个时代呀!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大决战》的个人感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大决战》的个人感受(一)

对于党史类题材的电影电视节目我是非常喜欢看的,前一阵子一鼓作气追剧《觉醒年代》,看得我义愤填膺,而如今追的《大决战》令我热血沸腾。新中国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白手起家,紧紧依靠几条步枪就轰轰烈烈的掀起革命浪潮,共产党人是无所畏惧的,因为有忠实的信仰,因为有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

唐国强版本的毛主席,我已经接受了,还有刘劲版的周总理,王伍福版的朱总司令,他们精湛的演技,仿佛就是伟人的重现。毛主席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指挥打仗也是一流,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个个险中取胜,无不体现出毛主席的经韬纬略,如果没有毛主席从全局出发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恐怕不会结束的这么快,可能人民还会多受几年的战乱之苦。正是毛主席心中有人民,感人民之所感,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为人民,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才有了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横扫华东战场推翻蒋家王朝,最终取得了人民的伟大胜利。

剧中除了有大人物的斗智斗勇,也有小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国军出身最后却死于对抗国军的乔三本,有敢爱敢恨勇闯关东为人民军队担当运输保障的王翠云,还有被地主欺凌仇视一切到最后接受共产党思想教育最后成为烈士的梁士英……太多太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剧中活灵活现,为本剧增分不少,看起来特别过瘾。你追《大决战》了吗?

看《大决战》的个人感受(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愿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个半饱的农户(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所得可能要交给地主),现在在农忙时期积极耕作劳动所得便能超过以往的整年,这样在农闲时期,解放区就可以发动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种(蒋介石随时都能飞往前线,坐镇指挥,当然还是帮倒忙;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放手前线成立“总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过是缩短(或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贯彻群众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辉。

看《大决战》的个人感受(三)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近期,一大波有关庆祝建党百年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及纪录片等纷纷上映。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剧作,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党史,还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更加坚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电视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剧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经过,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同时也展现了敌我双方在战略部署、人员调动、军事配合等方面的不同。这部剧的剧情非常吸引观众,战争表现得也非常悲壮与残酷,它将我方将领誓死守卫阵地、不怕牺牲与流血、军民团结共克敌人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了彰显,同时也将敌方贪生怕死、固步自封、与百姓为敌、溃不成军的形象和心理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得知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塔山保卫战”一战。一个小小的塔山,解放军为了全局而誓死守护,哪怕只剩一名官兵,我们也不能把阵地丢掉,这是一种豪迈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从最高将领到普通一兵都深深地拥有。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才能屡战屡胜。我们才能在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攻击和威胁下,饱有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一种生死守护阵地的精神。这也是坚决服从领导、服从指挥、服从命令的一种表现。相反的,再看国民党一方,他们不听从指挥,只固守个人的利益得失。部队之间没有密切的配合,而是互相拆台、指责。这也是军事战争中的大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共产党知道要深深的依靠人民的力量。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要依靠能打仗的军队,更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一股无形的、也是能够决定胜利的力量。老百姓的无私付出和他们的掩护救济、提供物资等帮助都是我们人民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辽沈战役中群众对于解放军的无偿帮助,还是在渡江战役中群众协助护送部队顺利过江,这些都显示出了群众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大后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支持,才会留下“小推车,推出人民的胜利”这种佳话。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事件让我深受感动。那就是朱瑞司令和一些高级指挥官亲临战争一线考察、指挥战斗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战争一线是非常危险的,而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员们他们敢于走到战争的最前方,他们观察敌情、大胆部署、考察我方战略部署的实施情况、亲自检验布防保障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对战士的生命高度负责,还对战争的细节进行充分掌握。朱瑞司令在亲临一线时,就对炮兵的打炮方式、准点等进行了指导与要求,他精益求精的战术部署也是我们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反观国民党方面,他们的指挥官只会在后方进行要求和部署,而绝不会到前方观察和提醒。他们部队之间的内耗严重,都是在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决定是否出兵,而绝不会从大局和全面来考虑。所以,尽管敌人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我们一筹,但是在真正对决来临时,他们往往就会是失败的一方。还有一点就是,我方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都能进行很好地总结,也会及时的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战斗意识和气势,这也是我们能够继续乘胜追击取得胜利的原因。

《大决战》这部电视剧还在播放中,如果您对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兴趣,我推荐您观看这部剧。剧中的领袖高瞻远瞩、战略部署能力极强,而我方官兵们敢打敢冲、不畏强敌的精神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精神和意志也会激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伟业而不断奋斗。

看《大决战》的个人感受(四)

沈阳东塔机场,停机坪外围人声鼎沸,无数国民党官员想要挤进飞机逃离沈阳,被士兵死死按住。沈阳街头一片混乱,蒋军士兵想摧毁发电厂,被老百姓阻挡在门外,杜聿明见状上前下命令阻止。蒋军士兵不顾老百姓的苦苦哀求最终将发电厂炸毁,这一切被杜聿明看在眼里。

杜聿明深知,国名党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

沈阳城内,周福成等高级军官被俘,大部分军官和士兵被解放军整编。

蒋介石生日这天,沈阳顺利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解放军取得全面胜利。

撤走最后一批士兵后,杜聿明也登上了离开葫芦岛的飞机。

顾祝同建议蒋介石将最后的军队统一起来交给白崇禧指挥,蒋介石勃然大怒。

蒋介石邀请白崇禧吃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白崇禧,白崇禧找到李宗仁商量对策,在李宗仁的劝说下,离开了南京,并给蒋介石送了一封信,告诉蒋介石不能胜任工作。

辽沈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辽沈战役结束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而且首次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在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也为后面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辽沈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军队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加速了国民党的全面溃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不妥协开始与解放军开始进行停战的谈判以拖延败局。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


《大决战》讲述的关于解放战争的历史故事,观看《大决战》可以很好的学习党史,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在观看《大决战》时都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供您参考。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饱受14年战争之苦的中华大地和全国人民和迫切希望和平,需要和平建国,建立联合政府。

但国民党蒋介石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想要“独裁”,发动内战。此时,国民党的军队全部在西南重庆,要把军队运送至全国各战场,还尚需些时间。

于是,蒋介石想了个办法,邀请共产党来重庆谈判,一来试试共产党的诚心,好给共产党以把柄;二来为备战拖延时间。

当然从延安来之前,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就知道,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于是,经再三考虑,为了揭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还是决定前往重庆。离开延安前,已经交代了各方面事情,并让刘少奇负责日常工作。

1945年8月28日,怀抱和平建国期望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此次前来,是应蒋介石“共商国是”之邀,商讨和平发展之路。经过两个月的谈判,于十月十日终于签定《双十协定》签订。此次重庆谈判,向全国人民和无党派人士彰显了共产党的和平建国的诚意,代表了全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各民族的利益,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

民 心

大多数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主要描写了军事和战争,而对这一时期我党开展的土地改革进行略写。

但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则详细写了东北土改工作队初到东北时,面临的艰难局面 。事实上, 红军时期,我党一贯实行“土地革命 ” 方针,在各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 ,广泛地打土豪,分土地,赢得了民心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也在各解放区广泛地开展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什么土地对于农民那么重要?

几千年来,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我们,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来源和粮食都是依靠土地,农民有了土地才能生存、生活 。而国民党扶持的资本家、地主都占了土地,大部分没有土地的农民,只有打长工,受剥削。

所以,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有543万民工,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以至于淮海战役胜利后 ,陈毅陈老总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军 事

在军事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较量上,我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就没输过。

早在,国共谈判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就及时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并由林彪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作为老工业、重工业基地,有众多的兵工厂和矿产资源,能提供强大的物资保障和武器支援。又背靠苏联,能方便得到苏联援助,所以寸土必争。因而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最先打响。

自古以来,打仗、打大仗选兵用将至关重要 。 林彪,早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红一军团巧渡金沙江、攻占腊子口、飞渡泸定桥等战役。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指挥‘‘平型关大捷”,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名震四方。选他挑起解放东北的大梁,情理之中。

后来,淮海战役,由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担任总指挥,也体现了“选兵用将”的高超之处。

最后,百万雄师渡江战役、林彪的四野南线大追击解放两湖两广,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彭德怀一野进军大西北,陈毅粟裕中原野战军挥师福建东南沿海,切断国民党退回台湾后路 ,击中消灭有生力量。实行大迂回大纵深的作战方针,无比体现了 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大手笔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信 仰

信仰,是引领前进方向的航灯,这个词其实挺抽象的。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的信仰,为了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甘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一种共产主义的信仰在支撑,在他们心里头扎上了根,他们才不惧怕一切。战场上,随时面临着死亡。其实一点不怕死是假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信仰做支撑,无数战士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塔山防线上,不会临阵脱逃

也有了隆化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举,为了新中国前进。

尾 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更应该庆幸能亲眼目睹这来自不易的和平 。

倒下的是无数英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站起来的却是一个强大而可爱的新中国。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二)

最近,我在央视8看了一部特别有用的电视剧——《大决战》。

这部剧讲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领导的人民反动军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最终赢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首先是人物形象,毛泽东是我党的伟大领袖,运筹帷幄,非常有政治眼光,也有军事眼光。关键是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是没有学习军事的。这无疑是一个人才。其次是蒋中正,是“中华民国”总统,他深知底下腐败,但却不知改正,还是实行剿共政策。导致输了三大战役,战死100万多人,还有一点五大王牌里的名将(比如廖耀湘)。

其次是这部剧的历史背景了,这部剧的背景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解放战争。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开始准备建国了。从延安,到西柏坡,每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全面内战操劳着,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这是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这是一个伟大胜利。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建国了。这表明了解放战争胜利。

通过这部剧,表明解放战争是伟大的,艰辛的,成功的。

《大决战》的观看感悟(三)

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1000字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凝望着如今波澜壮阔的中国,心中仍然能够听到那些向往美好的声音,有如横扫九州的滚滚春潮。面对一个个新的时间节点,我们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去。因为“过去”一直是“未来”的线索,我们只有时时回望过去,才能找到持续前进的动力。电视剧

《大决战》向我们展示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最后三场“决战”,也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和平的到来。但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没有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呼声,悍然发动战争,让全国上下再次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环境之中。于是,战争就这样爆发了。在三大战役中,呈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舍身取义、不惧生死,只为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日子。买会计记账凭证模板上万能的淘宝!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广告 购物上淘宝,诚信商家,高人气热卖商品,淘你满意!支付无忧,交易更放心! 查看详情 >正是在解放军战士的大无畏勇气震慑之下,国民党官兵节节败退。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很多的解放军事迹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梁士英不惜用身体堵住出口,使爆破筒成功地被塞入地堡;八连战士在吃完最后一顿饭之后,所有人都牺牲了,阵地上留下了刚刚吃饭使用过的碗;马庆和李大江本来是对冤家,但是他们在“同生死、共患难”中相互谅解,在眼瞎和腿断的情况之下,仍然共同守着一挺机枪,战斗到了最后时刻……我们只有在如今保持“团结奋进”、“勇往无前”的精神气概,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才能够祭奠那无数舍身成仁的亡灵,才能够抚平这“大决战”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痛楚。

在电视剧《大决战》当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军民完美配合的场景。老百姓组成一支支民兵队伍,挖战壕、埋地雷,找准时机袭击国民党的部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这部电视剧还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与人民群众日常交往的场景。毛泽东具有亲民的形象,他在西柏坡和乡亲们一起聊天、剥玉米,这更是始终鼓舞中国共产党员需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党员干部看《大决战》带来的收获和感想


 很多人观看《大决战》是想能够更好的学习党史,党员干部还能更好的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更加坚定的认识,对我们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起更重要的意义,作为党员观看了大决战要分析电视剧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干部看《大决战》带来的收获和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党员干部看《大决战》带来的收获和感想(一)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进入了辽沈战役的高潮部分,于和伟饰演的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准备对锦州发起猛攻,另外一边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开始集结各路大军驰援锦州,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强攻锦州的决定来之不易,刚开始林彪还在打锦州还是打长春之间犹豫不决,毕竟蒋介石打算用各路大军对东北野战军进行合围,打锦州的话危机重重,稍有不慎东野便会前功尽弃。

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等人早就已经定好了战略目标:一定要拿下锦州。可是林彪还在彰武停车给军委回电打算回攻长春,最后还是炮兵司令朱瑞的意外牺牲让林彪下定决心——全力拿下锦州!

想要拿下锦州,守住塔山是关键。塔山是蒋介石各路援军的必经之路,为了避免他们对东野进行合围,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誓死守住塔山,惨烈的塔山阻击战开始了。

双方这场塔山阻击战,暴露出了国军的三大弱点,让我方本不可能守住塔山的任务得以完成。

第一:轻敌,贪功冒进

对于国民党的军队来说,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看不起解放军,认为解放军人数没国军多,装备也没国军好,既不占人数优势也不占火力优势的解放军必败无疑。

尤其是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塔山的地形无险可守,凭借国军的火力优势,海陆空三方配合,几轮炮火下来塔山就将夷为平地。

开打之前所有人都不看好解放军能守住塔山,负责攻打塔山的国军将领阙汉骞本来应该等着另一个军汇合后再开打,可是他为了贪功选择了提前进攻,打了我方一个措手不及。

猛攻一天之后,阙汉骞意识到他轻敌了,巨大的伤亡也为他这次贪功冒进付出了代价。

第二:内部不团结,各打各的

国军内部派系林立,既有地方军阀也有蒋介石的嫡系,而蒋介石本人偏爱他的嫡系,加上腐败问题严重,导致国军的内部不团结,遇到事情都是各打各的,一盘散沙。

之前解放军攻打义县,范汉杰电话里说着会派兵救援,可是压根就没有行动,在他眼里义县早就成为了弃子,对待自己的友军冷漠,这也是国军内部的一个缩影。

内部的不团结让国军的将士们心寒,就像卫立煌将军说的那样,就是这样才让他不想遵从蒋介石的命令出兵,因为出兵后他就成为了弃子,之后的胜利都与他无关。

这次的塔山阻击战也是如此。

国军的阙汉骞和林伟俦都是军长,属于平级,两人互不相让,林伟俦说两军各打各的,虽然火力占优,但是毫无配合,两军还互相牵制,这样不团结是拿不下塔山的。

第三:没有信仰

国军在猛烈的火力之下还没能拿下塔山,很大一个原因是国军的士兵没有信仰。

在这场塔山阻击战中,解放军的将士们为了信仰和全国人民的幸福而战,他们知道,只要守住了塔山,东北才能解放,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所以在塔山阻击战中,我方的同志就算失去一条胳膊也还在继续战斗、就算剩下几个人也还在与国军肉搏。

之前被调侃“孔小胆”的孔守法带着两个新兵就敢深入敌后,杀死几十名国军士兵、摧毁了国军的炮火观测点,成为了守住塔山的英雄。

看着我方将士们誓死守住塔山的决心和付出热泪盈眶,反观国军的士兵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何而战,这样没有信仰的国军怎么可能打败我们的强大的解放军?

得知塔山守住后,远在西柏坡的周总理(当时是军委副主席)表示:“国民党的军队外表看着貌似强大,而内部却是一盘散沙。”短短一句话点出了国军失败的关键,不愧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国军三大弱点暴露,东北全境解放进入倒计时,蒋介石的失败早已注定,向这些为人民幸福努力的先烈和英雄们致敬!


党员干部看《大决战》带来的收获和感想(二)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

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党员干部看《大决战》带来的收获和感想(三)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可以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包含很多正面的词汇。然而这不是学语文,现在也不是几岁的孩子了,单单学习几个词汇有什么用?看完这个电影心里有一种感觉,嘴上说不出来。人接收新的经验并加之利用,这是我们的天赋,然而刻意的去扣经验,就像小时候学语文,非得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点什么意思出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学习态度。

我的体会主要是和自身的习惯对比出来的,指挥作战和做人虽然是两码事,但是都是一个系统的运作。现在时刻感觉到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每天花大把的时间躺在被窝里玩手机,时常感到无聊,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施展拳脚的抱负,不会主动出击,遇到困难就会退却,不会集中精神去干大事,这和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的状态一模一样。

人世间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的活动起来,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世界是用来利用的,而我却躲在角落里这也担心那也害怕。我要跳出这个思维,摆脱习惯对我的束缚。说起来容易,如何去操作呢?作为一个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最底层都没有满足的人来说,是不是太夸大了。可以有所怀疑,但是不能不去做,眼下珍惜时间行动起来,有大体的战略目标,但是要灵活的行动起来,方法有很多种。要行动起来,不能坐以待毙,完成每一个小目标。

有时候会回到那个终极问题上,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何苦呢?我又没有解放全中国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的雄心壮志和现实需求。现在可能只是想摆脱被人玩的命运,将来可能会体会到玩别人的乐趣吧,我是不想被人玩的,也不想玩别人,可能我只是讨厌玩别人的人。总之,感觉面前有一堵墙,要翻过去才能看见更远的地方,目前要做的就是攒足力气翻过去而已。

党员干部看《大决战》带来的收获和感想(四)

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

国共双方都在为政权而战,且不可调和。

战争结果:以我党胜利告终。

战争导向:触发解放全国的战略目标。

双方决策层(中枢):

国府以大财阀大地主阶级为代表,其主要领导团队基本都是世家子弟,或接受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初期的军事教育。

我党以工人与农民阶级为代表,其主要领导团队基本都有国外游学经历,接受系统完整的传统教育不多,初级阶段的军事教育较少。

双方中层(区域兵团级战略执行):

国府以黄埔系为主,地方系为辅,大部分都有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背景,且多以官二代富二代。

我党少数黄埔系背景,绝大部分都是在反围剿的斗争中磨练出的务实派,没有理论素养,器械认知有限。

双方底层(战役作战单位):

国府这面基层指挥人员绝大部分都是职业军人,基本都有军事理论教育背景,士兵成分参差不齐。

我党的基层指战员均以农民工人背景,且无较多军事理论教育。

双方器械:

国府依然有制空权,制海权,陆军装备有数量优势的坦克,榴弹炮,火炮,运输车辆。

我党无空军海军,陆军装备明显差于及少于对方。

战争结果的反思:

恐怕战前的解放军各级指战员都不敢或不能想象自己完胜,至少时间上不会那么快;而国军将领们也是在理论军事思维中百思不得其解。

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样一个结果?

有人说我们解放军是为人民的正义之师,我们打土豪分田地,给了老百姓活路,各级指战员团结一致互相掩护不怕牺牲;而国军恰恰相反是不得人心的反动之师。

这样的口号固然没错,可我觉得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解放军为了土地利益

国军为了升官发财

他们都是在为自己利益战斗

可是解放军还愿意帮别人打土地

而国军是不可能和你分钱的

所以利己也分三六九等

目前有多少公司能做到解放军的模式,恐怕都是有悖资本运作的逻辑,行不通。

公司做不到,老铁们恐怕也都是国军的思路,升官发财就行了。

当然这不是在埋怨嘲讽各位,而是我等现在也确实找不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共同利益。

作为愤青的我,目前支撑我的信仰是国家统一,民族复兴。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


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很多人发现很多老年人都会准时准点的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播放,而年轻人都不会去关注这些电视剧,因为很多老人经历过以前那贫苦的日子,他们看着影片都会默默流泪。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一)

《大决战》:今天先来说说纯爷们武雄关,一个人战斗到最后一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另一群男人的血性!武雄关是山东人,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敢作敢当,敢冲敢拼。他以前所在的连队和杜聿明icon的国民党军遭遇,损失惨烈,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为了寻找其他兄弟部队,武雄关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九死一生!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死守阵地的九连。

因为连续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九连阵地硝烟弥漫,牺牲的牺牲,光受伤的就有一大半,见到武雄关时,这些人眼神空洞无神。原来这些士兵是国民党受降部队,面对冲过来的敌人,临危受命的武雄关虽然大声呼喊让大家往上冲,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动。没有人动那自己就第一个冲上去,武雄关左冲右突,打死了不少敌人,他自己也被子弹击中,而下边这些“兵”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动于衷。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武雄关把仅剩下的两枚手榴弹缠在手上,嘴里大喊“九连的战士们,我是共产党员,你们不敢往上冲,我今天就做给你们看看,……”

武雄关扛着战旗,真的一个人往前冲,敌人的炮弹落下来,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还是咬着牙往前走,对面的国民党兵已经吓傻了。最后,武雄关倒了下去,而红色的旗帜仍然屹立不倒,人在阵地在,人死阵地依然不能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和无坚不摧的信仰。看到武雄关牺牲,这些国民党受降过来的战士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势。一个普通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的爱唤醒了另一群国民党受降部队的血性才是第3集最大的看点。纯爷们武雄关,为你点赞。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二)

对于党史类题材的电影电视节目我是非常喜欢看的,前一阵子一鼓作气追剧《觉醒年代》,看得我义愤填膺,而如今追的《大决战》令我热血沸腾。新中国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白手起家,紧紧依靠几条步枪就轰轰烈烈的掀起革命浪潮,共产党人是无所畏惧的,因为有忠实的信仰,因为有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

唐国强版本的毛主席,我已经接受了,还有刘劲版的周总理,王伍福版的朱总司令,他们精湛的演技,仿佛就是伟人的重现。毛主席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指挥打仗也是一流,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个个险中取胜,无不体现出毛主席的经韬纬略,如果没有毛主席从全局出发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恐怕不会结束的这么快,可能人民还会多受几年的战乱之苦。

正是毛主席心中有人民,感人民之所感,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为人民,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才有了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横扫华东战场推翻蒋家王朝,最终取得了人民的伟大胜利。剧中除了有大人物的斗智斗勇,也有小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国军出身最后却死于对抗国军的乔三本,有敢爱敢恨勇闯关东为人民军队担当运输保障的王翠云,还有被地主欺凌仇视一切到最后接受共产党思想教育最后成为烈士的梁士英……太多太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剧中活灵活现,为本剧增分不少,看起来特别过瘾。你追《大决战》了吗?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三)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看大决战心得和感想(四)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我党精神的种种细节。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我党与国民党的种种不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记得有这么一些场景,都反映出我军与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土豪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毛主席和战友们调侃,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是与同学谈天时,为人谦虚;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坦克驶过战友的尸首时,他毅然决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而在远处炊事员手中的猪肉炖粉条,他却连一口都来得及尝。相对于我军,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让内部变得混乱,对于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可见,在上下层关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我军歼敌47.2万人,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观看《大决战》心得感悟精选


《大决战》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沉、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向观众呈现了解放战争中的战争史实,对于观看《大决战》大家都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大决战》心得感悟精选”,供您参考。

观看《大决战》心得感悟精选(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从《大决战》中汲取前进动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从身先士卒、率队冲锋的烈士武雄关,到敢打猛冲、不惧牺牲的小战士梁世英,再到克服胆小、战斗不止的炊事员马庆……解放军将士为了人民利益,义不容辞,慷慨赴死,用生命诠释了“跟党走”的铮铮誓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事业的引擎,推动目标的达成。历史已经证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更深刻地了解党,在情感上更强烈地热爱党,无论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和困难危机,都要不忘初心,在前行中继承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做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发扬攻坚克难的坚强作风。原本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能在短短几年内扭转战局,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国民党军队,依靠的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还有解放军将士们顽强作战的战斗风格。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解放军将士奋不顾上、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斗志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争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支铁军。要从《大决战》中汲取“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力量,面对挑战敢于亮剑、身先士卒,面对困境敢于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对认准的事情、再险再难也要干,对下定决心的事、再苦再累也要干,做到不怕事、敢担事、敢做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成绩。

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为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毛主席秉持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不惧个人生死,勇担责任,力排众议乘机率团亲身赴约国民党的“鸿门宴”,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真实写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和平年代虽少却了轰轰烈烈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舍生取义,但仍应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党员干部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遇到危机时挺身而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在“第二个百年”的“赶考”路上奋勇前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观看《大决战》心得感悟精选(二)

最近《大决战》电视剧热播,该剧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线,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和平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回顾70多年前那场攸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的大决战,对新中国的建立更加感受到她的来之不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这一切告诉我们,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用革命的武装击败反革命的武装,才能夺取全面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今和平年代,虽然已没有硝烟战争,但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更需要“决战”意识、“决战”精神和“决战”信心。

“决战”在脱贫攻坚时。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但是在思想上也决不可懈怠,在行动上也绝不能退缩。我们必须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进一步巩固壮大脱贫战果。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是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大考”,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战”。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践行初心使命,顽强奋斗,全面维护脱贫攻坚成果。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这场“大战”中,进一步坚定必胜信心,以只争朝夕的劲头,铆足干劲、一鼓作气,继续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决战”在乡村振兴时。2021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盯目标精准发力,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协调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任务、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这场“战役”更加考验我们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在这场啃“硬骨头”的“大仗”中,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要经受住考验、获得群众认可,努力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引导树立干净担当、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奋勇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决战”在伟大复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要为梦想而战!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经历了太多的牺牲,然而中华民族是奋斗的民族,传承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凝聚着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的血与汗。石油工人王进喜,奋斗的经典事迹凝聚升华成了一种“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续前行;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那种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兰考乃至全国人民战胜困难。我们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奋勇搏击,为伟大复兴战斗不息。

观看《大决战》心得感悟精选(三)

最近,我在央视8看了一部特别有用的电视剧——《大决战》。

这部剧讲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领导的人民反动军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最终赢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首先是人物形象,毛泽东是我党的伟大领袖,运筹帷幄,非常有政治眼光,也有军事眼光。关键是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是没有学习军事的。这无疑是一个人才。其次是蒋中正,是“中华民国”总统,他深知底下腐败,但却不知改正,还是实行剿共政策。导致输了三大战役,战死100万多人,还有一点五大王牌里的名将(比如廖耀湘)。

其次是这部剧的历史背景了,这部剧的背景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解放战争。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开始准备建国了。从延安,到西柏坡,每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全面内战操劳着,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这是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这是一个伟大胜利。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建国了。这表明了解放战争胜利。

通过这部剧,表明解放战争是伟大的,艰辛的,成功的。

"观大决战个人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