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作文

发布时间: 2021.08.17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人的坚持到最后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为个人的梦想,也可能是一些原因,不管是什么理由,她们都可以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关于东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背后都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背后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背后的故事 (一)

巩立姣夺冠后激动落泪

田径比赛现场,正在进行女子铅球决赛。看台上,稍微有些冷清,国人大多跑去看其他项目了。

因为这个项目实在太冷门了。而且,在此前的奥运赛场上,我国就没在这个项目上夺过金牌,关注度自然不高。

然而,破天荒地,网上炸开一条消息,中国田径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诞生啦!

大家纷纷关注到金牌得主,32岁的老将巩立姣。

赛后,她颤抖着双唇,哭着对镜头说:“这一刻我等了21年,所以说,人一定要有梦想。”

这时,新西兰选手亚当斯跑过来,紧紧抱住她。她们两已经一起征战过四届奥运会了,她知道巩立姣这一路走得多么不容易。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巩立姣是季军。

2012年,伦敦奥运会,巩立姣晋升亚军,离金牌只有一步之遥。

到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她卯足了劲,再一次向金牌发起冲击,却只是第四名。

此时的她,差不多可以退役了,身体的伤痛快撑不住了。但她还是不甘心,不就是一枚金牌嘛,再来一次!

她每天投200次球,举800公斤铁,这一次,拼了命了。

终于,她圆梦了。

赛后,有人问她会不会退役,她坚定地说:“只要祖国还需要我,我会一直练,直到再也练不动为止。”

这一幕,让所有国人热泪盈眶,巩立姣,中国因你而自豪!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背后的故事 (二)

苏炳添9.83创造奇迹

100米短跑半决赛现场,放眼望去,除了苏炳添,清一色全是黑人。

所有人都知道苏炳添是亚洲的骄傲,却没想到,这一次直接封神了。

当天,裁判枪声一响,苏炳添如离弦之箭一般冲出去,他和两位黑人几乎同时到达。

跑完,他大口喘气,眼睛一直死死盯着公布栏。等待成绩发布的那短短几分钟,恍如隔世。

终于,成绩出了,他和其中一位黑人一样,9秒83,但他的身体稍靠前,他是第一名!

这一下,他直接创造了新的亚洲历史!

全网沸腾了。这是黄种人的奇迹!是整个亚洲的奇迹!

苏神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跑到镜头前,展示胸前的“China”。

又身披国旗,在场边狂奔。

知乎上,曾有人问他,100米短跑提高0.1秒有多难,苏神说他用了三年。

奇迹背后,是日复一日不停歇的努力,才得以逆天改命。

苏神,你是我们的骄傲。你创造历史的那一刻,我们永远为之尖叫。这就是中国速度!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背后的故事 (三)

黑马全红婵惊艳全世界

这次代表中国出战的10位跳水运动员中,有9位是世界冠军。唯一一位没有名号的,是年仅14岁的全红婵。

她进国家队还不到一年,就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谁也没想到她竟是这次最大的黑马。

8月5日,女子10米跳台比赛,全红婵五跳三次满分,把水花压得完全看不见。

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程掌声就没断过。

最后,她断层第一夺冠,直接打破世界纪录,创造了新的历史。

教练更是无比雀跃,一把将她高高举起。

就在大家挨个拥抱全红婵时,一旁的外国教练们默默看着,等着和她握手。

其中一个忍不住了,先伸出手,摸摸她的头,似乎在感叹着,天降奇才。

她不仅刷爆了中国的热搜,也轰动了外网。

美国维密超模贝拉-哈迪德,都禁不住大赞全红婵。

赛后,记者问全红婵想赢的原因,她软绵绵地说:“我妈妈病了嘛,我想拿奖金给她治病。”

为了这个目标,她每天跳水300次,头发因为长期泡水,还发黄了。

每天,她都会称三次体重,保证它浮动在1斤以内,这样才能跳出最好的状态。

有时不小心吃多,涨了一点,她便自觉加大训练量,减到正常为止。

就是这个善良又勤奋的小姑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奇迹。

纵观本次奥运会,有马龙延续传奇,巩立姣21年圆梦,老将告诉我们,宝剑未老,突破永远没有极限。

也有杨倩夺得首金,全红婵创造奇迹,小将告诉我们,新生力量,不容小觑!

还记得马龙夺冠后,在采访时对樊振东说,虽然这次我赢,但未来是你的。

这就是中国的传承精神!老将再造佳绩,小将未来可期。

中国崛起的路上,是无数奥运健儿用血与汗拼下来的。

正是因为有你们,我们得以见今日之强国。

也因有你们,未来的中国,还会升起无数面五星红旗,书写出无数个神话!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背后的故事 (四)

马龙卫冕世界冠军

要说这次奥运会的传奇人物有谁,必有马龙。

上一届里约奥运会,马龙夺冠那刻,看台上欢呼声、鼓掌声,如炸开锅似的,沸腾着。

马龙倒颇为平静,他终于等来了自己第一个奥运会冠军,那之后呢,要不要退役了?毕竟在巅峰时期离场是多么漂亮啊。

可他还是很挣扎,反复问自己:你还想继续战斗吗?心里那团熊熊燃烧着的烈火给出了答案,当然!你太爱乒乓球了,你太爱为祖国争光了!

于是,他踏上了东京奥运会的战场。

决赛时,32岁的马龙对上24岁的樊振东。

只见马龙耸拉着大大的黑眼圈,完全不似之前那个“精神小马”。许是有些紧张,没休息好,毕竟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了。

而对手樊振东呢,虽是个小将,但当前世界乒乓球排行榜上,他可是荣登榜首。

比赛开始,第一局,马龙凭着娴熟的技巧,大比分胜出。但第二局,樊振东便赶超了。两人连战到第五局,比分还是咬得死死的。

所有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不知谁能胜出。但无论如何,谁赢了都是祖国的光荣。樊振东赢了是传承,马龙赢了便是传奇。

到了第六局,两人显然很累了。马龙及时做了战术上的调整,全程都进攻得异常猛烈,兜兜转转,最后11-8,马龙赢了!

他成功卫冕奥运冠军,成为首位双圈大满贯得主,也就是说,所有世界级乒乓球赛事,他把冠军都拿了个遍!

国人起立大声鼓掌,马龙紧握拳头,大吼着。

凭着对乒乓球深入骨髓的热爱,马龙战到了现在。若问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马龙便是最好的象征!

 

GZ85.com延伸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


虽然命运绊脚,有一些人他们没有服输,训练虽然坎坷,但是他们弯道超越,残奥会中国健儿们用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否夺冠,上场即是强者,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一)

“我只有一条腿但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他是“单腿骑士”梁贵华,4岁时因意外左腿肢体残疾,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梁贵华学会了游泳和骑自行车,17岁时,他被教练选中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18岁开始学习专业自行车,2012年伦敦残奥会梁贵华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里约再次卫冕东京残奥会,他将出征公路个人计时赛等多个自行车项目比赛,“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给我们的不幸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一点,乐观一点,生活的路可以更宽广我只有一条腿但是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二)

“今天,我改变了自己”,出发时紧紧咬住毛巾维持姿势接近终点时因没有双手,只能以头触壁,看到成绩后他兴奋得使劲儿往上窜,伦敦残奥会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郑涛打破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夺得金牌,“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我改变了自己”,郑涛小时候因遭电击不幸失去双臂,2004年,他经人推荐开始接触游泳,“游泳让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后来渐渐拿到一些成绩,我面对别人的时候没那么自卑了”,东京残奥会他将再次出战游泳项目比赛

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励志故事(三)

“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7岁时,谭玉娇因病失去了最基本的行走能力但她不想人生就此在自卑中度过,当被举重教练一眼看中时,谭玉娇冷静而坚定地说:“我不懂什么是举重,但我想试试”伦敦残奥会谭玉娇因伤病以一枚银牌,结束自己的第一次残奥会征程,里约残奥会,她摒弃杂念再度出征,获得女子举重67kg级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谭玉娇流泪了,东京残奥会谭玉娇将再次出战举重项目比赛,“举重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举重,我甚至不能想象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


东京残奥会依然还在进行中,大家都知道残奥会上她们都身体上会有一些缺陷,但是不影响她们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更何况他们心理的强大比正常人还要强大许多。那关于残奥会有哪里励志的故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一)

到中国的奥运冠军,我们会想到刘翔、林丹、女排众人等;提到中国的残奥冠军,我们也会想到很多项目夺魁的运动员,再提到何军权,许多人会给其竖起大拇指——何军权,残奥会冠军,棒。

如此励志的人物,我们就为大家讲述下这位残奥会冠军的故事。

3岁时,因不慎触碰高压变电器,何军权失去了双臂,成为了一名残疾人。

7岁时,热爱游泳的何军权,被荆门市残联推荐他参加湖北省残疾人运动会,首次参赛便斩获两枚金牌。从那时起,何军权开启了自己的冠军之路。省级、全国、世界大赛,以及后来的奥运会,何军权一次次刷新自己的奖牌记录,职业生涯共拿到97枚奖牌,金牌就占了67枚。

而最高光的时刻,则来自于04年雅典奥运会,当年的雅典残奥会上,何军权在参赛的项目中拿到4枚金牌,3次打破世界纪录,由于跟索普、菲尔普斯等人在游泳赛事中夺冠自如,被许多人称为“无臂飞鱼”。

为了能够在残疾人运动项目中出人头地,何军权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刻苦、耐心和执着。据了解,何军权的训练常态是每天5个多小时,一万米距离,相当于正常人每天跑30公里。由于自己双臂尽失,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只能用头去触碰终点计时板,多次头上被碰出包、碰出血。

也是这样的坚持,让他在雅典残奥会赛场上,一鼓作气拿下4枚金牌,将所有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而在夺冠的同年,何军权的孩子也来到了人间,为了纪念在雅典残奥会的经历,他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典典”。

多年过后的今天,已退役多年的何军权如今在荆门市残联党组工作,也是省残疾人游泳队的主教练。

在2019年的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何军权培养的湖北省残疾人游泳队的14名运动员,拿到了1金3银4铜的好成绩。在何军权的系统化训练和鼓舞指导下,运动员们变得更加自信从容,成绩也愈发出色。

从游泳赛场,到游泳赛场边的教练员,残奥会冠军何军权,也成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转型。这一步,迈得踏实且自信。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二)

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但从未改变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的努力。拼搏与汗水,只为一年后在家门口的舞台上,交出一份出彩的答卷。

刚刚过去的春节,许多集训队在全封闭的情况下度过,其中就包括在北京顺义集训的中国轮椅冰壶队。

“大年三十,大家一起组织了年夜饭,互祝春节快乐,然后晚上各自在宿舍观看春晚。”轮椅冰壶队常务副领队胡俊福说,“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作‘抓防疫,人人有责,保备战,个个争先’。”

这并不是疫情第一次影响到这支队伍。队伍本应在哈尔滨集结,但因黑龙江出现疫情,临时转移至秦皇岛。缺乏场地条件,队伍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改为主抓体能。训练恢复正常后,他们每周训练六天,每周还有一次心理辅导课。

应对无常,是他们在人生中早已学会的课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各参赛队伍全时段开展训练备战。目前,6个项目的124名运动员、42名教练员(含7名外教)正在北京、河北5个基地展开训练。

“我希望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勇夺奖牌,为国争光!”身着球衣,胸前印着五星红旗,正在河北承德训练的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汪之栋声音洪亮。领队王建斌介绍,中国残奥冰球队2016年正式组建,目前有运动员23人。灵活、快速是队伍的特点。“我相信在全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困难、团结一致,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保六争三。”尽管队伍成立较晚,2018年,残奥冰球队首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C组冠军,2019年又获得B组第三名。

同样在2019年,中国单板滑雪首次获得2枚世锦赛金牌,高山滑雪首次获得3枚世界杯金牌。

中国残联体育部竞赛训练处处长勇志军介绍,北京冬残奥会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几年来,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超过1000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上百人,开展的冬残奥项目由2个扩展到6个,实现大项全覆盖。2016年以来,中国参加了59项冬残奥系列国际赛事,获得38枚金牌,多个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每一枚奖牌背后都是一个拼搏的故事。其中,2018年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平昌拿到中国冬残奥会历史首金,也是首枚奖牌。2019年,他们又在世锦赛夺冠,达成该项目“大满贯”。

在轮椅冰壶队的训练馆里,墙上的一条横幅格外显眼。

“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北京姑娘闫卓每次训练时都会看看这16个字。对在家门口争得荣光的渴望,让她不知多少次地掷出近20公斤重的冰壶,在一度身体不适需要插尿管时,训练也未曾懈怠。

“我们愿意让五星红旗在冰立方再一次冉冉升起,这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胡俊福说,“我们必须从头再来,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奋斗。”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三)

双脚残疾的彭秋萍,一次又一次游出世界速度,令人感动不已。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一路走来,颇不容易。

彭秋萍的夺冠之路

1994年8月,彭秋萍出生于宜州市刘三姐镇三合社区山底屯一个农家。

4岁时,一次感冒发烧打针吃药后双腿突发神经性萎缩,从此走路只能靠拐杖和轮椅。

逐渐懂事的彭秋萍没有被身体残疾击倒,而是靠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勇气,谱写出了自强不息的人生篇章。

彭秋萍很要强,读书时从来不让父母接送,每天拄着拐杖来回两个小时。20xx年,彭秋萍读初二,宜州市残联工作人员到学校选拔运动员。工作人员准备上3楼教室去找她,但彭秋萍却坚持花了10多分钟,自己从三楼“挪”下来。

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彭秋萍的手臂较长,适合游泳,而她的坚韧和独立,正是一名优秀运动员必需的品质。

彭秋萍之前没接触过游泳,刚开始训练时,不停被水呛,常常抓住池边不敢动,又被教练推下去。

反复训练多次后,彭秋萍展示出了过人的游泳天赋。仅仅训练70天后,她就参加广西第七届残运会,一举夺得S6级50米自由和100米自由泳两个第一名。

她找到了人生的新路,从此更加刻苦训练。

彭秋萍游泳完全靠手臂力量,她每周有两天要在陆上训练上肢力量,一个半月就从只能拉动10公斤提升到40公斤。每天还要进行水上训练,一天下来往往腰酸背痛。

彭秋萍一直咬牙坚持,家人的关爱给她极大的动力,父亲彭洪理常激励她:“不要放松放弃,不能输在第二起跑线上。”

她开始在国内赛场崭露头角——

在20xx年全国残疾人(22岁以下)游泳锦标赛中,获得S5级的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第二名,100米和200米自由泳第一名。

优异的成绩,让她在20xx年进入国家队集训,成绩迅速提升,接连在国内外赛事中斩金夺银——

在20xx年江苏常州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取S5级50米、100米、200米自由泳, 50米仰泳,200米混合泳5个第一名,并打破50米自由泳的全国记录;

在20xx年9月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上,获得了S3级100米、200米自由泳金牌,50米仰泳银牌,男女混合接力铜牌,并打破了50米仰泳、100米、20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混合接力的全国纪录;

20xx年6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残疾人游泳公开赛上,夺取SB2级50米蛙泳金牌。

接下来,彭秋萍将参加当地时间9月14日举行的50米蛙泳比赛。

她通过微信表示,感谢家乡人民的关心,接下来的比赛,她会好好准备,全力以赴,勇夺佳绩。

家人盼其勇夺佳绩

“秋萍很懂事,很孝顺,性格开朗活泼。因为训练,她很久没回家了,但是只要有空,她就经常打电话来问候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经常寄钱给我们。”毛宝新说,女儿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家人特别想念她。以前在家的时候,她虽然行动不便,仍经常煮饭、扫地、喂猪喂鸡等,帮父母分担家务活。

彭秋萍的爷爷、奶奶已经70多岁了,平时习惯早睡早起,但只要有彭秋萍的比赛,无论多晚,他们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妹妹彭开宇更是经常上网,关注姐姐的比赛、训练等情况。

全家人都希望她在残奥会上好好表现,争取取得好成绩,为国争光。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四)

“乒乓球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最初偶遇曹宁宁到他成为一名优秀残乒运动员,曹宁宁的教练衡新娓娓道来。

“像曹宁宁这些残疾孩子在没有打乒乓球的时候,由于条件差,很多人连轮椅都没有,是在地上‘爬’的,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他们都是‘仰视’人家。”

“乒乓球改变了这一切,改变了他们的体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衡新教练说,他们现在坐在轮椅上,无论从心态上还是视野上,好多健全的孩子都赶不上他们。

“他们虽然是坐在轮椅上打乒乓球,但参加各种规模的大赛不比健全人少,残奥会、亚残运会以及专为残疾人举办的各种国内国际比赛应有尽有,跟健全人的机会一样多。无论你跟哪位残乒选手交谈,你都会发现他们的内心很阳光,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

赛场上的曹宁宁“三下五除二”,很快就以3∶0战胜了据说实力不错的一位黎巴嫩选手。衡新教练介绍说,曹宁宁目前在TT5级乒乓球的世界排名第一。赛后,曹宁宁也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接触乒乓球运动前的心路历程。

“身为残疾人,当时想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能有份工作。”

“那时,整个人生活在强烈的自卑当中,很多时候不愿意面对生人,尽量‘封闭’自己。上小学时感受还不那么强烈,因为是义务教育,但是到了中学以后越发感到自卑,不知道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乒乓给了我一切。”曹宁宁说,“从我现在自身感觉来说,我不比任何人差,反而有些同龄人比我差得很多。面对社会也好,面对公众也好,我的自信心好很多。”

曹宁宁告诉记者,他打出了成绩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他有了一份工作,可以安居乐业。他说,他很知足,“知足者常乐”,因为还有好多残疾人的境遇远远不如他,他要加倍努力去打球,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境遇。

曹宁宁的韩国妻子也带着一岁多一点的小女儿来到赛场观看比赛,曹宁宁的父母也从江苏赶来看儿子比赛。一家三代五口其乐融融。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作文素材


东京奥运会结束了,就可以以东京奥运会为主题写作文,而在写作文的时候就需要准备好作文素材,根据作文素材能够更好的写出好文章,那么东京奥运会作文素材怎么写比较好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作文素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作文素材【一】

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上,中国00后小将、来自清华大学的杨倩不负众望一举夺冠,拿下东京奥运会首金。

2000年出生的杨倩,今年刚刚21岁,对于一名射击运动员来说,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龄。由于射击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着极高要求,很多射击运动员都是在30岁之后才进入竞技生涯的黄金期,杨倩的未来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杨倩表示,“自信真的很重要,每次比赛的时候都不要去想自己以往的成功或失败。因为每次,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作文素材【二】

奥运会看什么?有人看金牌,有人追捧自己喜欢的明星,有人爱看帅哥美女,还有一个维度推荐一下,那就是“突破”。

人们比较容易关注的是那些伴随着金牌甚至世界纪录的突破,比如孙一文在女子个人重剑决赛中“决一剑”胜出,夺得中国击剑奥运史上首枚女重个人金牌;比如谌利军惊人的逆转一举,夺得奥运会金牌并创造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纪录;比如石智勇碾压式的夺冠,同样顺带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

然后,并不是只有金牌才值得大书特书,有些突破没有金牌甚至与奖牌无缘,但意义同样不容小觑——

25日,16岁小将盛李豪获得男子10米气步枪银牌,这仅仅是他射击生涯中第一场正式的国际比赛。

26日,中国选手曾文蕙在东京奥运会滑板女子街式决赛中获得第六名,创造了中国滑板历史,刷新了中国选手在世界级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28日的三人篮球比赛中,中国女队在三四名决赛中16比14击败法国拿到铜牌,这不是中国篮球的最佳奥运战绩,却是三人篮球项目的突破。

还是这一天,中国组合张亮/刘治宇摘得男子赛艇中国奥运史上首枚奖牌。刘治宇直言:“证明中国赛艇爷们也是可以跟欧洲抗衡的。”

千万别小看这样的突破,奥林匹克精神就是鼓励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这些突破背后的汗水和拼搏是对奥运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它会激励很多人。2008年,天赋异禀的博尔特优哉游哉地在鸟巢百米终点线回望对手;2021年的东京,只要苏炳添跑进10秒,就是中国田径的又一大突破,当浮一大白……

如果我们不把视野局限在中国运动员身上,就会发现更多精彩的“突破”。

1984年许海峰“零的突破”,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在东京,33岁的“女铁人”弗洛拉·达菲将东京奥运女子铁人三项冠军收入囊中。这是属于百慕大“零的突破”——1936年参加奥运会以来收获的首枚金牌。面积仅仅53平方公里、人口不过6.3万人的百慕大群岛,不止有神秘传说和阳光海岸。

还记得女子举重廖秋云憾失金牌的场景吗?让廖秋云成为配角的是菲律宾选手伊迪琳·迪亚斯,这是菲律宾历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菲律宾总统发言人说:“全体菲律宾人都为你感到自豪。”社交媒体上,菲律宾网民为这一历史性胜利欢呼,并感谢迪亚斯在新冠疫情下振奋了国家的精神:“谢谢你鼓励了我们所有人。”

为廖秋云感到遗憾吗?当然!但看到菲律宾举国欢庆的场景,知道这样的遗憾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能够为一个国家带来这么大的快乐,或许不再那么遗憾,这就是奥林匹克的魅力。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作文素材【三】

2021年7月28日,在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上,中国组合崔晓桐、吕扬、张灵和陈云霞四位姑娘以6分05秒13这一世界最好成绩夺冠,帮助中国赛艇队首开纪录。这是东京奥运会中,中国奥运健儿夺取的第十枚金牌,是中国赛艇队的第二枚奥运金牌,也是中国队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创世界的最好成绩!中国赛艇队伍在奥运会历史上共斩获9枚奖牌,包括1金4银4铜,全部出自女子项目。

在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上,中国组合崔晓桐、吕扬、张灵和陈云霞四位姑娘以6分05秒13这一世界最好成绩夺冠,这是一枚等待了13年的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赛艇队在女子四人双桨项目中,由张杨杨、奚爱华、金紫薇、唐宾夺得队史首枚奥运金牌,之后难再建树。对于东京奥运会的目标,队员崔晓桐曾说:“我们参加东京奥运会的目标就是金牌……这对我们整个赛艇项目,乃至中国水上军团来说都意义重大,拿下赛艇项目首金,打响‘第一炮’就是我们的目标。”终于,崔晓桐、吕扬、张灵和陈云霞在东京奥运会一圆自己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的梦想,让《义勇军进行曲》时隔13年再次在奥运赛场飘扬。

东京奥运会中国远动员作文素材【四】

28日下午,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的比赛进入最后一跳,原本一直波澜不惊的赛场开始弥漫紧张的气氛。

当率先出场的美国组合希克森/卡波比安科跳出88.92分的高分时,看台上的队友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庆祝声。此时,中国队的领先优势只有13.20分,美国选手在最后一跳的出色发挥,更为稍后出场的中国选手王宗源和谢思埸增添了压力。

对于27岁的希克森来说,中国跳水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对手。里约奥运会上,正是他和队友在男子双人三米板上摘得了银牌,将中国组合秦凯/曹缘挤到了第三位,中国跳水队也最终无缘该项目的奥运会三连冠。5年后,首次搭档参加世界大赛的王宗源和谢思埸能否在重压之下抵挡住他们的冲击?就在人们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的时候,谢思埸的内心仍旧稳如磐石。“毕竟我也比过几次大赛,以我的经验来看,当时的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谢思埸说。

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99.18分!两位中国选手凭借最后一跳的出色表现,以467.82分的总分夺得冠军。

从开场后的领先,到后来被对手迫近,再到最后一跳克服压力获胜,实力和经验是中国组合夺冠的底气。

作为连续两届世锦赛的男子单人三米板金牌得主,25岁的谢思埸经验丰富,压力面前依然可以保持镇定。但是他在本场比赛中还肩负着另一项任务:为队友王宗源减压。作为近两年实力突飞猛进的年轻队员,王宗源此前的大赛经历只有2019年光州世锦赛。

“踏上跳板前,我将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专注于把最后一跳跳好。”最后一跳,王宗源发挥出了正常实力,完成了几近完美的一跳。

实际上,在两人平日的训练中,谢思埸便会不断传授自己的经验。“有时教练讲的技术要领我一时领会不了,谢哥就从我们运动员的视角,以自身经历举例讲给我听,我就更好理解了。”王宗源说,“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比赛时的沉着冷静,以及关键时刻对于心态的把控能力等。”两人搭档参赛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默契就在不断的传授与学习中快速增长。

“我们的训练很系统,也很刻苦,队友间还会相互鼓励、学习和促进。我想这就是中国跳水的强大之处。”王宗源说。凭实力奠定优势,靠经验化解困局,这正是我们熟悉的“梦之队”。

"东京奥运会中国精神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