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观大决战个人体会

发布时间: 2021.09.16

大决战观后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通用3篇)。

《大决战》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对此看了大决战大家都有什么感想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决战观后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仅供参考。

大决战观后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一】

最近,我观看了大型历史战争巨片《平津战役》。影片场面摄人心魄,它把我带回那个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的年代。看完平津战役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平津战役的了解。

刚刚接受完革命精神荡涤和冲刷的我,心潮难平,有感而发∶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全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0日结束,历时64天,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为夺取全国的解放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津战略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了7036人,还有许多支前的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永远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的人民英雄们!

通过了解平津战役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作为伟大的中华名族的希望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津战役精神,它是一代中华儿女演出的一部揭示民族之魂的壮丽史诗,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

此时,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画面: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要以骄人的成绩改写了历史,并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大决战观后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二】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该片获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辽沈战役》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国民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蒋介石为保实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大决战观后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三】

小时候,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去看那正邪的较量。

一切似乎很简单,把坏人打倒就行了。

但是,如今的我,却不再满足那正邪决战的瞬间。

我要深究我们胜利的原因,我要看到我们成功光芒透进的那扇窗

当我观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

、、、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他们指挥着我们的部队,指挥着一场场战斗,他们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

与的愚昧、固执相比,他们是聪慧的,谈笑间论英雄,他们虽没有高床暖枕,但他们有体贴军民的心,这是他们所没有的。

那么,他们有什么呢

我想,他们有奸诈,有自私,有自负,有着一切解放军所没有的“优良”品质。

他们有钱,但是,他们的将士自私自利;他们有先进的武器,可他们却将枪口对准老百姓

淮海战役,老百姓用手推车为我们推来了胜利,这是我们的胜利,群众的胜利。

可是,蒋介石他们,竟用飞机轰炸我们的无辜的老百姓。

我们的士兵是自愿参加的,可他们的呢

他们的士兵是被抓来的。

电影中的一个小片段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有一个士兵,本是(蒋介石军)的士兵,后来投靠到我们的营下。

这不正是我军胜利的体现吗

这正预示着蒋介石在这次战役中的又一次失败,更预示他们的全盘失利,他们将不再能与我们的军队抗衡。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

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

胜利得来不易,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gz85.COM精选阅读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


我们有幸的是生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但是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的背后都是用血肉换来的,《大决战》这边电视剧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这场战役,观看了《大决战》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一)

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学校要组织我们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真有些热血澎湃啊!影片通过恢弘的场景,再现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军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据统计,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达到105个团,因此命名为“百团大战”

影片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酷、狡诈,一面的诱降蒋介石,一面又对成都、重庆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施大规模轰炸,手段极其残忍。“东方慕尼黑”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实行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领我八路军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4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影片中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通过刻画彭德怀总司令,左权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给了八路军战胜敌人的勇气,八路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这部经典影片《百团大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的抗争、牺牲换来了今天和平时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着和煦的阳光,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憧憬未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珍惜和平,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要做就做新时代的领跑者!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二)

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

《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比较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比较,透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潜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善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三)

最近,我观看了大型历史战争巨片《平津战役》。影片场面摄人心魄,它把我带回那个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的年代。看完平津战役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平津战役的了解。

刚刚接受完革命精神荡涤和冲刷的我,心潮难平,有感而发∶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全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0日结束,历时64天,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为夺取全国的解放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津战略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了7036人,还有许多支前的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永远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的人民英雄们!

通过了解平津战役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作为伟大的中华名族的希望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津战役精神,它是一代中华儿女演出的一部揭示民族之魂的壮丽史诗,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

此时,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画面: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要以骄人的成绩改写了历史,并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观大决战感想体会(四)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近期,一大波有关庆祝建党百年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及纪录片等纷纷上映。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剧作,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党史,还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更加坚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电视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剧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经过,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同时也展现了敌我双方在战略部署、人员调动、军事配合等方面的不同。这部剧的剧情非常吸引观众,战争表现得也非常悲壮与残酷,它将我方将领誓死守卫阵地、不怕牺牲与流血、军民团结共克敌人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了彰显,同时也将敌方贪生怕死、固步自封、与百姓为敌、溃不成军的形象和心理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得知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塔山保卫战”一战。一个小小的塔山,解放军为了全局而誓死守护,哪怕只剩一名官兵,我们也不能把阵地丢掉,这是一种豪迈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从最高将领到普通一兵都深深地拥有。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才能屡战屡胜。我们才能在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攻击和威胁下,饱有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一种生死守护阵地的精神。这也是坚决服从领导、服从指挥、服从命令的一种表现。相反的,再看国民党一方,他们不听从指挥,只固守个人的利益得失。部队之间没有密切的配合,而是互相拆台、指责。这也是军事战争中的大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共产党知道要深深的依靠人民的力量。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要依靠能打仗的军队,更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一股无形的、也是能够决定胜利的力量。老百姓的无私付出和他们的掩护救济、提供物资等帮助都是我们人民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辽沈战役中群众对于解放军的无偿帮助,还是在渡江战役中群众协助护送部队顺利过江,这些都显示出了群众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大后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支持,才会留下“小推车,推出人民的胜利”这种佳话。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事件让我深受感动。那就是朱瑞司令和一些高级指挥官亲临战争一线考察、指挥战斗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战争一线是非常危险的,而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员们他们敢于走到战争的最前方,他们观察敌情、大胆部署、考察我方战略部署的实施情况、亲自检验布防保障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对战士的生命高度负责,还对战争的细节进行充分掌握。朱瑞司令在亲临一线时,就对炮兵的打炮方式、准点等进行了指导与要求,他精益求精的战术部署也是我们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反观国民党方面,他们的指挥官只会在后方进行要求和部署,而绝不会到前方观察和提醒。他们部队之间的内耗严重,都是在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决定是否出兵,而绝不会从大局和全面来考虑。所以,尽管敌人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我们一筹,但是在真正对决来临时,他们往往就会是失败的一方。还有一点就是,我方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都能进行很好地总结,也会及时的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战斗意识和气势,这也是我们能够继续乘胜追击取得胜利的原因。

《大决战》这部电视剧还在播放中,如果您对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兴趣,我推荐您观看这部剧。剧中的领袖高瞻远瞩、战略部署能力极强,而我方官兵们敢打敢冲、不畏强敌的精神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精神和意志也会激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伟业而不断奋斗。

关于大决战观后感个人体会


《大决战》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电视剧是对国共两党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读。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决战观后感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大决战观后感个人体会【篇一】

20_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 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关于大决战观后感个人体会【篇二】

《大决战》:今天先来说说纯爷们武雄关,一个人战斗到最后一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另一群男人的血性!

武雄关是山东人,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敢作敢当,敢冲敢拼。他以前所在的连队和杜聿明icon的国民党军遭遇,损失惨烈,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为了寻找其他兄弟部队,武雄关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九死一生!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死守阵地的九连。

因为连续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九连阵地硝烟弥漫,牺牲的牺牲,光受伤的就有一大半,见到武雄关时,这些人眼神空洞无神。

原来这些士兵是国民党受降部队,面对冲过来的敌人,临危受命的武雄关虽然大声呼喊让大家往上冲,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动。

没有人动那自己就第一个冲上去,武雄关左冲右突,打死了不少敌人,他自己也被子弹击中,而下边这些“兵”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动于衷。

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武雄关把仅剩下的两枚手榴弹缠在手上,嘴里大喊“九连的战士们,我是共产党员,你们不敢往上冲,我今天就做给你们看看,……”

武雄关扛着战旗,真的一个人往前冲,敌人的炮弹落下来,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还是咬着牙往前走,对面的国民党兵已经吓傻了。

最后,武雄关倒了下去,而红色的旗帜仍然屹立不倒,人在阵地在,人死阵地依然不能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和无坚不摧的信仰。

看到武雄关牺牲,这些国民党受降过来的战士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势。

一个普通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的爱唤醒了另一群国民党受降部队的血性才是第3集最大的看点。

纯爷们武雄关,为你点赞。

关于大决战观后感个人体会【篇三】

载舟覆舟水之伟力;乾坤定夺正义为之;江山浮沉唯有民心。事物的固有规律,历史的经验鉴证,现实的屡见不鲜,使得这一朴素而又饱含哲理的“大白话”亘古不废,千秋常新。故而,被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的巨制电视剧《大决战》,一开篇就紧攥不舍地牢牢抓住。较之以往的同名影片,该剧可谓视野更开阔,“景深”更质感;素材更翔实,内容更丰富;笔触更深入,形象更鲜明;表达更从容,制作更精良。在追踪历史的真实上有了新的突破。

一为了人心

该剧首集的第一组镜头,就是表现毛泽东乘机率团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抗战胜利带来的非人们所期盼的和平,相反的是内战危在旦夕。阴险狡诈的蒋介石,急忙假惺惺地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和平,以达到欺骗舆论之目的,且为自己赤裸裸地挑起内战争取时间。谁都看得出这是一场危险重重、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但对胸怀宽广、胆识超人的毛泽东来说,明知不可为而非为之不可:虽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力排众议,毫无惧色,明确复电,如约飞渝。内外上下,亿万国人乃至国际社会无不为毛泽东的真诚无畏、大爱情怀所叹服,所敬仰。毛泽东何以如此作为?因为他的凌云壮志是救国!是为民!民主自由是他的景慕向往;一心为民是他的至高无上;为人民谋幸福是他矢志不渝的拳拳初心;为民族图复兴是他的毕生不懈的远大追求!谁叫他是共产党人呢?!

二重在人心

从该剧里,我们接着欣喜地看到:蒋介石撕下所谓和平的假面具后,是急不可耐的调兵遣将;是奴颜婢膝地乞求美国援助;是凶恶残忍地大举进攻解放区;是大江南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抢占地盘。“接受大员”(接受日伪投降财产的军政要员)中饱私囊,腐败政权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置人民于战乱、苦难(民生凋敝、物价飞涨暴涨等)之中而不顾。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面尽全力争取和平、遏制内战,英勇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一面不失时机、大张旗鼓地开展土地革命,从地主手里夺回被剥削霸占的土地,还给贫苦农民,使他们翻身成为主人。剧中清晰展现的“东野”(林彪为总司令的东北野战军)进入东北后,不是与国民党争地盘,夺城市,而是组成一个个工作队,深入雪原林海、山沟乡屯和农民炕头,宣传、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实细致的土改运动。尽管起初还要忍受一些农民们的观望、怀疑、埋怨和不解等。一旦工作队说到做到,真的把命根子似的土地分给了自己,自己真的成了期盼千百年的主人,便立刻爆发出了真心拥护共产党、跟定共产党闹革命的巨大热情和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当然也毋庸置疑地成为共产党必然战胜邪恶与腐朽、夺得江山天下的最雄厚之群众基础和力量之源。

三不得人心

狭义地看,敌对双方都有着各自的“人心”。统帅者智慧高明,运用恰当,就会调动上下,同仇敌忾,从而凝聚起战胜敌人的磅礴力量。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人心”也会相互转化,被对方所利用。民主自由,世界潮流;息战和平,人心所向;涂炭生灵,不得人心。包括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内部的上上下下,也不乏左派人士和进步思想。而逆历史潮流而动、已“败絮其中”、腐朽没顶的国民党阵营,此时仍是山头林立,派系倾轧;嫡庶有别,亲疏分明;将帅不和,勾心斗角;士气低落,分崩离析。“能捞的”贪得无厌,作“弃子”的怨声载道。蒋介石对华北“剿总”傅作义是“调而不动”,抑或是傅的敷衍塞责;临阵调换东北“剿总”总司令杜聿明为卫立煌,依然是“隔岸观火”,阳奉阴违,气得蒋介石脸色铁青,大为头疼。下层士兵挨饿受冻又受气,开小差 当逃兵的相互默契,包庇撒谎。其中有个名叫乔三本的,逃回家为被逼上吊的老娘、妹妹雪仇后,竟跑到了共产党攻打锦州的前沿阵地,亲眼目睹成群结队的乡亲们把自家的门板、木箱、甚至连棺木都献给解放军修筑工事,便由观望到主动帮助支前。当解放军后勤保障工作队的女队长王翠云告诉他:走到前面不远的解放区,就能分到土地、就有好日子过时,他竟加入支前大军了。“人心”崇正向善;“人心”泰山可移;“人心”渴盼自由平等;“人心”就是江山天下!

《大决战》既是一出弱强之间相互转换、胜负既出人所料、又尚在情理之中的军事对决;更是一场答案寓于人心向背之中、正义必然战胜邪恶、进步必然替代腐朽的政治较量。输赢的结果,历史早已做出了明确回答。《大决战》刚刚播到“辽沈战役”,仅为全剧的三分之一。作为观众,有理由有更大的期待。

《大决战》观后个人心得和感慨


《大决战》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算是一部鸿篇巨制的电视剧了;把这部电视剧当做文化事业传与世人没事想让后人都知道,那个年代的艰辛,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来之不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决战》观后个人心得和感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决战》观后个人心得和感慨(一)

沈阳东塔机场,停机坪外围人声鼎沸,无数国民党官员想要挤进飞机逃离沈阳,被士兵死死按住。沈阳街头一片混乱,蒋军士兵想摧毁发电厂,被老百姓阻挡在门外,杜聿明见状上前下命令阻止。蒋军士兵不顾老百姓的苦苦哀求最终将发电厂炸毁,这一切被杜聿明看在眼里。

杜聿明深知,国名党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

沈阳城内,周福成等高级军官被俘,大部分军官和士兵被解放军整编。

蒋介石生日这天,沈阳顺利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解放军取得全面胜利。

撤走最后一批士兵后,杜聿明也登上了离开葫芦岛的飞机。

顾祝同建议蒋介石将最后的军队统一起来交给白崇禧指挥,蒋介石勃然大怒。

蒋介石邀请白崇禧吃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白崇禧,白崇禧找到李宗仁商量对策,在李宗仁的劝说下,离开了南京,并给蒋介石送了一封信,告诉蒋介石不能胜任工作。

辽沈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辽沈战役结束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而且首次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在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也为后面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辽沈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军队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加速了国民党的全面溃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不妥协开始与解放军开始进行停战的谈判以拖延败局。

《大决战》观后个人心得和感慨(二)

《大决战》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鹿鸣影业有限公司承制,东阳三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制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唐国强、王劲松、刘涛、苏青领衔主演,于和伟特邀主演,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邵兵、刘之冰等主演,王雷、林永健、张云龙、陈都灵、何晟铭、宁理等友情出演。

由上可见,都是老戏骨,演艺水平自然不用多说。最喜欢王劲松老师演的蒋介石,形神兼备 ,细节到位,台词充满了机锋。

二、剧情分析

剧情绝对是正史,由1945年抗战胜利后开始,人们期待已久的和平却未到来。蒋介石一面与毛泽东在重庆进行着关于“和平建国”的谈判,一面却在调遣全国的军队开始秘密备战。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东北成为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1947年8月,战争局势扭转,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948年9月,决定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迎来了决胜时刻。

剧情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全剧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地表现三大战役,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呈现宏大的战争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三、网友评价

有人觉得人物弧光都给了小人物,大人物描写不够深入。我觉得大人物和小人物在剧情上所占比例应该是五五开,才科学,大人物也来自于小人物,伟大来自平凡。我觉得战争场面可称激烈,但缺了恢宏。有人说虚构小人物太多,我想那是为纪念革命先烈,无名英雄,让今天生逢盛世的我们铭记历史,不要忘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拼命换来的。有的人还觉得人物的剧情有些没有以真实还原,我想这是遇到完美主义了,我们都知道,想百分之百还原历史是几乎不可能的,不必纠结一些小节。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大决战》观后个人心得和感慨(三)

什么样的电影是无法复制的?一种是极端完美,另一种是极端复杂。《大决战》就是后者。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央授意,倾“八一制片厂”全厂之力,动员上万名职业军人,拍摄将近一年;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些革命领袖们——也就是电影的主角,有些还都健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们不少是亲身经历了这场决战的。这些因素的叠加更造就了大决战的不可复制。我党在拍摄大决战影片时,是将其当做文化事业传之于世。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起用了大量的特型演员,形神兼备;精心打磨台词,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人物,不容有任何歪曲。

这样的电影可谓空前绝后,让我们有幸穿过时间的云雾一睹革命前辈的风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辽沈战役中的配水池战斗。在围攻锦州战役中,配水池是解放军主攻方向上最坚固的据点,敌军人数超过800人,他们以主楼为核心,加上十几个明暗地堡,外围还有铁丝网和战壕环绕,甚至狂妄地在外墙上粉刷“配水池是第二凡尔登”的标语。进攻部队从上午一直战斗到傍晚,最终全歼守敌,然而我军进攻部队八百人中仅剩六人能够站立。最初发起进攻的一个排一冲进战壕就被敌人埋设的航空炸弹全部炸死,2米深的战壕躺满了尸体,很多重伤员来不及运下去就活活流血而死。炊事员做了几百人份的猪肉炖粉条送到前线,可已经没有几位战士能够进食了,炊事员只好哭着把饭菜洒在阵地上。在历史上,后续赶到的部队电话报告上级:“无需工兵支援,战壕已被烈士遗体填平。”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多么顽强坚韧的革命精神。无需任何多余的修饰,革命先烈的故事就是一幅壮丽的诗篇!我党战士正是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意志和解放全民族的决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军战士都非常清楚他们为何而战,他们手里的枪应该向谁瞄准,他们的胸前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而战斗!

影片没有生硬的说教,是对真实历史的展现。在进攻上海市区时,为了不伤及无辜的老百姓的战士们,宁可承受更大的伤亡也坚持不使用重型武器;为渡过天津的护城河,许多战士跳入漂着碎冰的水中托举浮桥,很多人再也没能爬上来;在塔山,为了防止国民党军增援锦州,守军将士战斗到阵地只剩最后一人;老百姓们为了支援前线的物资,冒着轰炸推着独轮车赶往前线。这些场景让观众 身临其境地看到我军强大的战斗意志和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持的原因。反观国民党军队,其中也不乏军事天才和有能力的统帅,在抗日战争中也指挥过昆仑关大捷之类的精彩战役,那为何最终会一败涂地呢?用古人的话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国民党的士兵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部纠纷让蒋介石也疲于应付,政令不能上传下达,派系林立,鱼龙混杂。没有共同的理想和战斗目标,再优秀的将领也没了必胜的决心。我们这一代人离战争已经十分遥远,然而观看影片,情到深处,我还是不自觉流下眼泪,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我深知真实的历史比影片表现得还要残酷数倍,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纵观当今世界局势,水面上面风平浪静,水面下暗流涌动。我们的民族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我们这代人更应发自内心地呐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十多年前革命先辈用鲜血书写历史解放中国人民;现在轮到我们青年人挥洒汗水建设日益强大的祖国!

《大决战》观后个人心得和感慨(四)

毛泽东为实现用5年左右时间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经略中原,强调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这就有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在淮海的战场上,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淮海战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我们体会到坚实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像大厦无地基就不能竖立在地面上一样,根基的稳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电视剧《大决战》党员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3篇)


《大决战》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对此看了大决战大家都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视剧《大决战》党员个人感想和体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电视剧《大决战》党员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一】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毛泽东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电视剧《大决战》党员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二】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开始,我们都是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师这一行业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初我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炽热之心呢?

有时候我们会经常自嘲:“人民教师表面风光,内心彷徨,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我们头戴八条禁令,脚踏三条底线,肩扛各种考核指标,短期内,我们完成了由主导型向服务型弱势群体的转变。我们的口号是,“学生虐我千万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不向国家要待遇,不给领导添麻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坚决不退休,干到100!”看,我们老师还是很会自得其乐的嘛!玩笑过后,我们不仅要问,难道这种状况就是当初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吗?还是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用一己之力,改力所能改之事。我很喜欢一首歌的歌词——如果梦想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被歌词里对梦想的坚持所深深的打动,我们又是否坚持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最初的梦想呢?我是惭愧的,因为我知道我做的远远不够,可是我们身边却有这样坚持梦想,并且实现梦想的人。

她就是河南最美教师——来自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的刘文婷老师。从小生长在教师家庭,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了教师的光荣与神圣,学生时代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选择工作岗位时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特殊教育的行列。工作第一年,刘文婷老师就拿到了洛阳市特教音乐优质课一等奖,一些普通学校认为她能力突出,想调她过去,刘文婷没有答应,她从未想过放弃对智障教学的探索与追求。

正常孩子几分钟能懂的问题,这些孩子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孩子话都说不清楚,路也走不稳,更别说上音乐、舞蹈课了。每个音符、每个动作刘文婷都要千百遍的教,难度可想而知。但她从未放弃,对于这些孩子她总是充满了耐心,她教他们发音、说话、握笔、写字、唱歌、跳舞、洗衣、叠被、系鞋带......11007年她带领6个孩子到香港参加弱智人士舞蹈大赛取得季军;2006年,她组织25名学生成立了河南省第一支“智障少年军鼓队”;20_年她的学生王启升在希腊雅典特奥会乒乓球混双比赛中获得银牌......常常有人对她说:“你真了不起,能教好这样一群孩子。”刘文婷微笑着说:“我是无法拒绝这些无辜的生命啊!”其实我想说的是,她只是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初自己投身教育事业时的梦想。如今,25年过去了,当年的同事如今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她已经由当时最年轻的教师成了现在教龄最长的,也有一名教师成长为特教领域的专家。

20_年9月6日,她领着一群特殊的学生走进了省人民会堂隆重、璀璨的领奖台。评委会授予她的颁奖辞——“残缺的世界,因你用心修补而健全,无辜生命怎忍拒绝,只此一念,你不曾有悔。守护‘折翼天使’,你也成为了天使!”

刘文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师德之爱,也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生命因尊重而更加圣洁,付出因收获而更有价值。

 

电视剧《大决战》党员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三】

载舟覆舟水之伟力;乾坤定夺正义为之;江山浮沉唯有民心。事物的固有规律,历史的经验鉴证,现实的屡见不鲜,使得这一朴素而又饱含哲理的“大白话”亘古不废,千秋常新。故而,被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的巨制电视剧《大决战》,一开篇就紧攥不舍地牢牢抓住。较之以往的同名影片,该剧可谓视野更开阔,“景深”更质感;素材更翔实,内容更丰富;笔触更深入,形象更鲜明;表达更从容,制作更精良。在追踪历史的真实上有了新的突破。

一为了人心

该剧首集的第一组镜头,就是表现毛泽东乘机率团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抗战胜利带来的非人们所期盼的和平,相反的是内战危在旦夕。阴险狡诈的蒋介石,急忙假惺惺地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和平,以达到欺骗舆论之目的,且为自己赤裸裸地挑起内战争取时间。谁都看得出这是一场危险重重、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但对胸怀宽广、胆识超人的毛泽东来说,明知不可为而非为之不可:虽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力排众议,毫无惧色,明确复电,如约飞渝。内外上下,亿万国人乃至国际社会无不为毛泽东的真诚无畏、大爱情怀所叹服,所敬仰。毛泽东何以如此作为?因为他的凌云壮志是救国!是为民!民主自由是他的景慕向往;一心为民是他的至高无上;为人民谋幸福是他矢志不渝的拳拳初心;为民族图复兴是他的毕生不懈的远大追求!谁叫他是共产党人呢?!

二重在人心

从该剧里,我们接着欣喜地看到:蒋介石撕下所谓和平的假面具后,是急不可耐的调兵遣将;是奴颜婢膝地乞求美国援助;是凶恶残忍地大举进攻解放区;是大江南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抢占地盘。“接受大员”(接受日伪投降财产的军政要员)中饱私囊,腐败政权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置人民于战乱、苦难(民生凋敝、物价飞涨暴涨等)之中而不顾。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面尽全力争取和平、遏制内战,英勇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一面不失时机、大张旗鼓地开展土地革命,从地主手里夺回被剥削霸占的土地,还给贫苦农民,使他们翻身成为主人。剧中清晰展现的“东野”(林彪为总司令的东北野战军)进入东北后,不是与国民党争地盘,夺城市,而是组成一个个工作队,深入雪原林海、山沟乡屯和农民炕头,宣传、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实细致的土改运动。尽管起初还要忍受一些农民们的观望、怀疑、埋怨和不解等。一旦工作队说到做到,真的把命根子似的土地分给了自己,自己真的成了期盼千百年的主人,便立刻爆发出了真心拥护共产党、跟定共产党闹革命的巨大热情和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当然也毋庸置疑地成为共产党必然战胜邪恶与腐朽、夺得江山天下的最雄厚之群众基础和力量之源。

三不得人心

狭义地看,敌对双方都有着各自的“人心”。统帅者智慧高明,运用恰当,就会调动上下,同仇敌忾,从而凝聚起战胜敌人的磅礴力量。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人心”也会相互转化,被对方所利用。民主自由,世界潮流;息战和平,人心所向;涂炭生灵,不得人心。包括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内部的上上下下,也不乏左派人士和进步思想。而逆历史潮流而动、已“败絮其中”、腐朽没顶的国民党阵营,此时仍是山头林立,派系倾轧;嫡庶有别,亲疏分明;将帅不和,勾心斗角;士气低落,分崩离析。“能捞的”贪得无厌,作“弃子”的怨声载道。蒋介石对华北“剿总”傅作义是“调而不动”,抑或是傅的敷衍塞责;临阵调换东北“剿总”总司令杜聿明为卫立煌,依然是“隔岸观火”,阳奉阴违,气得蒋介石脸色铁青,大为头疼。下层士兵挨饿受冻又受气,开小差 当逃兵的相互默契,包庇撒谎。其中有个名叫乔三本的,逃回家为被逼上吊的老娘、妹妹雪仇后,竟跑到了共产党攻打锦州的前沿阵地,亲眼目睹成群结队的乡亲们把自家的门板、木箱、甚至连棺木都献给解放军修筑工事,便由观望到主动帮助支前。当解放军后勤保障工作队的女队长王翠云告诉他:走到前面不远的解放区,就能分到土地、就有好日子过时,他竟加入支前大军了。“人心”崇正向善;“人心”泰山可移;“人心”渴盼自由平等;“人心”就是江山天下!

《大决战》既是一出弱强之间相互转换、胜负既出人所料、又尚在情理之中的军事对决;更是一场答案寓于人心向背之中、正义必然战胜邪恶、进步必然替代腐朽的政治较量。输赢的结果,历史早已做出了明确回答。《大决战》刚刚播到“辽沈战役”,仅为全剧的三分之一。作为观众,有理由有更大的期待。

中学生看大决战个人感想体会 【精】


《大决战》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学生看大决战个人感想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生看大决战个人感想体会【一】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开始,我们都是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师这一行业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初我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炽热之心呢?

有时候我们会经常自嘲:“人民教师表面风光,内心彷徨,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我们头戴八条禁令,脚踏三条底线,肩扛各种考核指标,短期内,我们完成了由主导型向服务型弱势群体的转变。我们的口号是,“学生虐我千万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不向国家要待遇,不给领导添麻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坚决不退休,干到100!”看,我们老师还是很会自得其乐的嘛!玩笑过后,我们不仅要问,难道这种状况就是当初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吗?还是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用一己之力,改力所能改之事。我很喜欢一首歌的歌词——如果梦想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被歌词里对梦想的坚持所深深的打动,我们又是否坚持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最初的梦想呢?我是惭愧的,因为我知道我做的远远不够,可是我们身边却有这样坚持梦想,并且实现梦想的人。

她就是河南最美教师——来自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的刘文婷老师。从小生长在教师家庭,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了教师的光荣与神圣,学生时代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选择工作岗位时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特殊教育的行列。工作第一年,刘文婷老师就拿到了洛阳市特教音乐优质课一等奖,一些普通学校认为她能力突出,想调她过去,刘文婷没有答应,她从未想过放弃对智障教学的探索与追求。

正常孩子几分钟能懂的问题,这些孩子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孩子话都说不清楚,路也走不稳,更别说上音乐、舞蹈课了。每个音符、每个动作刘文婷都要千百遍的教,难度可想而知。但她从未放弃,对于这些孩子她总是充满了耐心,她教他们发音、说话、握笔、写字、唱歌、跳舞、洗衣、叠被、系鞋带......11007年她带领6个孩子到香港参加弱智人士舞蹈大赛取得季军;2006年,她组织25名学生成立了河南省第一支“智障少年军鼓队”;20_年她的学生王启升在希腊雅典特奥会乒乓球混双比赛中获得银牌......常常有人对她说:“你真了不起,能教好这样一群孩子。”刘文婷微笑着说:“我是无法拒绝这些无辜的生命啊!”其实我想说的是,她只是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初自己投身教育事业时的梦想。如今,25年过去了,当年的同事如今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她已经由当时最年轻的教师成了现在教龄最长的,也有一名教师成长为特教领域的专家。

20_年9月6日,她领着一群特殊的学生走进了省人民会堂隆重、璀璨的领奖台。评委会授予她的颁奖辞——“残缺的世界,因你用心修补而健全,无辜生命怎忍拒绝,只此一念,你不曾有悔。守护‘折翼天使’,你也成为了天使!”

刘文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师德之爱,也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生命因尊重而更加圣洁,付出因收获而更有价值。

 

中学生看大决战个人感想体会【二】


《觉醒年代》后,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大决战》也落下了帷幕,该剧史诗般呈现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成为近期的荧屏热点,收视率一路领先。

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在这场关系国家前途、国家命运的大决战中,人民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到底是什么让共产党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走向胜利,电视剧《大决战》给出了答案。

正 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饱受14年战争之苦的中华大地和全国人民和迫切希望和平,需要和平建国,建立联合政府。

但国民党蒋介石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想要“独裁”,发动内战。此时,国民党的军队全部在西南重庆,要把军队运送至全国各战场,还尚需些时间。

于是,蒋介石想了个办法,邀请共产党来重庆谈判,一来试试共产党的诚心,好给共产党以把柄;二来为备战拖延时间。

当然从延安来之前,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就知道,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于是,经再三考虑,为了揭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还是决定前往重庆。离开延安前,已经交代了各方面事情,并让刘少奇负责日常工作。

1945年8月28日,怀抱和平建国期望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此次前来,是应蒋介石“共商国是”之邀,商讨和平发展之路。经过两个月的谈判,于十月十日终于签定《双十协定》签订。此次重庆谈判,向全国人民和无党派人士彰显了共产党的和平建国的诚意,代表了全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各民族的利益,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

民 心

大多数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主要描写了军事和战争,而对这一时期我党开展的土地改革进行略写。

但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则详细写了东北土改工作队初到东北时,面临的艰难局面 。事实上, 红军时期,我党一贯实行“土地革命 ” 方针,在各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 ,广泛地打土豪,分土地,赢得了民心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也在各解放区广泛地开展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什么土地对于农民那么重要?

几千年来,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我们,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来源和粮食都是依靠土地,农民有了土地才能生存、生活 。而国民党扶持的资本家、地主都占了土地,大部分没有土地的农民,只有打长工,受剥削。

所以,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有543万民工,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以至于淮海战役胜利后 ,陈毅陈老总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军 事

在军事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较量上,我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就没输过。

早在,国共谈判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就及时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并由林彪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作为老工业、重工业基地,有众多的兵工厂和矿产资源,能提供强大的物资保障和武器支援。又背靠苏联,能方便得到苏联援助,所以寸土必争。因而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最先打响。

自古以来,打仗、打大仗选兵用将至关重要 。 林彪,早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红一军团巧渡金沙江、攻占腊子口、飞渡泸定桥等战役。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指挥‘‘平型关大捷”,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名震四方。选他挑起解放东北的大梁,情理之中。

后来,淮海战役,由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担任总指挥,也体现了“选兵用将”的高超之处。

最后,百万雄师渡江战役、林彪的四野南线大追击解放两湖两广,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彭德怀一野进军大西北,陈毅粟裕中原野战军挥师福建东南沿海,切断国民党退回台湾后路 ,击中消灭有生力量。实行大迂回大纵深的作战方针,无比体现了 党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大手笔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信 仰

信仰,是引领前进方向的航灯,这个词其实挺抽象的。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的信仰,为了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甘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一种共产主义的信仰在支撑,在他们心里头扎上了根,他们才不惧怕一切。战场上,随时面临着死亡。其实一点不怕死是假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信仰做支撑,无数战士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塔山防线上,不会临阵脱逃

也有了隆化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举,为了新中国前进。

尾 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更应该庆幸能亲眼目睹这来自不易的和平 。

倒下的是无数英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站起来的却是一个强大而可爱的新中国。

"党员观《大决战》感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