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个人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9.18

当我们看完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从中我们都会获得不少的感悟和心得,今年是辛亥革命纪念日110周年,重温《辛亥革命》后有哪些心得感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温历史《辛亥革命》个人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个人观后感(一)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继而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给水深会热的中国燃起了期望,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初昏庸腐朽的的清政府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不管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是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或者是邹容的《革命军》、抑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赴死,一位位革命志士都是为了实现梦想,唤起民众觉醒,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的生命,他们这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在战争硝烟已经散尽的今日,我们不应忘记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顽强斗争,才换来了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应铭记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磨砺自我的心志,谨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进取进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我的一份贡献。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个人观后感(二)

十一月十五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辛亥革命》。虽然我对这个名字很陌生,觉得好像不如动画片好看,也不很了解影片的具体内容,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方面,是因为集体看电影是件很激动的事;另一方面,我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影片到底是讲什么的。

影片开演后,首先出现的是烈士秋瑾,她带着铁链,走向刑场,我当时感觉很害怕,希望她不会死去。随着影片的播放,我知道了这些值得永远记忆的名字:孙文(孙中山)、黄克强(黄兴)、徐宗汉、林觉民、喻培伦…… 也知道了那些" 可恶坏蛋" 的名字:慈禧太后、怡王爷、袁世凯、汪精卫……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枪炮声声,战火纷飞的场面,及革命者的坚强、勇敢,使我更加明白了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我们从没有见过面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还有就是影片中孙文(孙中山)的演说,他有力的话语和动作,总是感染我,尤其是他说服那些外国人的场面,让我十分感动。最可笑的是那个小皇帝和那些留着大长辫子,穿着大长袍的清朝人,动不动就下跪,让我们大笑了好几次,一幅落后可耻的奴才相,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并且置老百姓的死活于不顾,将中国的土地送给外国人,这样的政府就应该被推翻。外国侵略者仗着武器先进,用一些小恩小惠来贿赂中国的贪官污吏,想占领我们的土地,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呀。我想:我们只有学好知识,学好本领,让科技更发达,才不会被别国欺负。

影片结束了,走出体育馆,外面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使我的心情好了很多,但还是无法忘记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和片段。

当然,我还有个疑惑,这个事件为什么叫做"辛亥革命" 呢?晚上到家,妈妈告诉我:辛亥革命是发生在100 年前的1911 年10 月10 日的事情,因为那一年在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是" 辛亥年" ,所以叫" 辛亥革命" ,并且这个事件对我们国家意义很重大。

我想:对于这部电影,我还有很多不懂的部分,以后我长大了就会更加理解这段历史故事了。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个人观后感(三)

现在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天,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Gz85.coM编辑推荐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感悟


马上就要10月10日了,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吧,很多人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是辛亥革命不是那么了解,建议大家去重温一下《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吧!那么关于辛亥革命的观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温历史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感悟(一)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感悟(二)

今年暑假,我在家里看完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里面,有许多仁人志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里,广州起义的时候,包括林觉民在内的七十二个人被捕。在牢狱里,清政府对他们严刑拷打,想让他们归顺清政府。可是他们死活不答应。最后,清政府把他们七十二人全部沉潭。这些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的繁华昌盛,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不是我们人人都应该有的吗?我对革命先辈们的敬佩如黄河泛滥,而波涛不绝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向革命先辈们学习。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爱的淋浴下养成了很多坏习惯,如:不会分享,有好东西的时候第一时间只想到自己,而不是想到其他人。乱花钱,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懒惰,父母叫他去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去做。如果那些革命先辈还在世的话,他们一定会为我们现在的行为叹息,感到非常愤怒。

在生活中,我们要处处为别人着想,为祖国着想。现在要刻苦、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报效祖国,来保卫祖国。

我们现在的美丽生活,全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要热爱祖国。

重温历史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感悟(三)

教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就像教师在观影前讲的那样,此刻的我们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能经过这样的方式深刻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当年的腥风血雨,这样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的有意义。

影片的一开始烈士秋瑾的话就引人深思: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正是有无数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革命者,在那个风雨摇曳的年代,抛家弃子,献身革命,才拯救了中国,拯救了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回望百年辛亥,缅怀革命先贤,作为一名当代当学生,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要始终如一地做一名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观后感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辛亥革命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

闲来没事,点来点去,看得到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就随机点开看看,还没看完,就忍不住想写点东西,辛亥革命观后感。

想想曾经学过的历史,可能当时太小,没有读懂历史,只是一味的学习,背诵。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感到先辈们的不易,革命前辈为了我们后人能过上好日子所遭受的痛苦,磨难,乃至生命。革命,革谁的命,清王朝的吗?在我看来不是,清王朝只不过是历史发展到次的必然产物,每个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要经过血腥风雨的洗礼,那目的是什么?是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让我们更加强大,不会被别人欺负。

中国上下五千年,只有皇权贵族有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而我们这些平民,连基本的生活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一切不符实际的东西呢?

当中国人民遭受苦难时,就出现了孙中山先生,这一位历史人物应命运而生,改变人们的思想,让大家有所敢想,有所敢做,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覆灭了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共和。

我有幸生在现在的社会,让我感到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很感谢先辈,让我们有了这么平和的社会,中国也更加强大。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2)

20xx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尽管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为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主义优秀品格。因此我们参观了位于武昌阅马场的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红色的建筑,武汉人称它为“红楼”。它那庄严宏伟的气势让我们肃然起敬,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人。走进博物馆,在解说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我仔细看着,专心听解说员的讲解,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用大炮,刀等战斗工具。结束了参观,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博物馆的一切牢记在我的心中。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3)

今天,我们五年级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看了后心里久久难以释怀。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回顾百年前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勇敢的牺牲。

开头处,秋珐瑾就义前说:“我此赴死,是为了革命。”这一番话,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广州起义,战斗激烈,起义失败。七十二位烈士血染黄花岗。我的心紧张极了。这时,在海外的孙文游说募捐,让海外华侨同胞们为起义的成功而募捐。

武昌随即起义,在这场战斗中,战士们个个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胜利,但阵亡了四千多人······

孙文在海外阻挠了清王朝向四国银行借款计划,使清王朝更无能。孙文是从一位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医生,到迅速成长为革命领袖,因为他的无私,对人的守信。所以有着许多人宁愿追随他,也不愿受清王朝的贿赂。

当孙文当上临时大总统时,却表示谁能推翻清王朝,他就让位。看出他的无私,不光为自己着想。最后让位于袁世凯,看出他的守信,但这不能使中国富强。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我们国家,但是,有了辛亥革命,就等于扫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为我们后面的革命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意义,是它推翻了清王朝,是它翻开了我们中国崭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4)

从初中到现在,我都没有深入了解过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也没有想过孙中山为何被称为“中国国父”。通过《辛亥革命》这部影片。我明白了,孙中山能获得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自从中国被打开了大门,被列强欺辱。王室宗亲,贵族官吏,每一个都只为自己利益而想,老百姓愚昧无知,苟且偷生。堂堂华夏竟被视为异族,毫无地位可言。

孙中山知道清朝廷无能,唯有革命,唯有推翻旧制度,才是中国强盛的出路,毅然决定起义。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了,孙中山被清朝廷通缉,在流亡海外,仍不忘为革命宣传,筹集经费。

广州起义失败,革命烽火却不惜。清朝廷为争取四国银行贷款,不惜以铁路为抵押。孙中山远赴欧洲,说服欧洲银行家。我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在各国银行家和清廷大臣面前,他丝毫不怯懦,敢于痛斥朝廷,支持革命,以一人之力,获得各国人民的肯定。

是他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未来中国过的新篇章。

看到这儿,我想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了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去战场赴死拼搏。他们知道,唯有革命,唯有民主,唯有共产,中国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立于各国之间。

祖国的现在,靠的是无数革命者的鲜血,祖国的未来,靠的又是谁?是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我们虽没有经历过那些战争,却绝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所受到过的屈辱。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共同的记忆。若忘记了历史,何来谈国家的未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未来将属于我们来创造——21世纪的新一代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5)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這部电影《辛亥革命》终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祂留下的那篇著名的《与妻书》100年來一直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内容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责任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尙,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尙自由阳光的新生活,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茖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這两名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尙,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茖茖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周记大全"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茖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茖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捧着与两名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這是母亲对你们最后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尙。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知道,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尙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方针!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6)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织工作。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为革命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7)

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600字

公元1911,岁在辛亥。

这一年,蒋翊武等人将“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这不是一次风花雪月温情脉脉的聚会,文学的幌子下,是革命的潮流。此时的主角在这一年还有更重要的戏码。

这一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尽管碧血黄沙,孙文(孙中山)囿于广东一省的举事屡战屡败。革命的`主张貌似趋于边缘孤立。而半年之后,一切价值重估。

这一年,四川保路。轻廷的国有化,罔顾契约,与民绅争利,遭遇反弹,惟知以枪杆子弹压,然则愈压愈弹。若无巴蜀之变,革命破局必当延后数年。

这一年,武昌起义成功。南方诸省纷纷独立,半壁河山易帜。南北对峙,边打边谈,终促帝制终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七十年顿挫彷徨,至此闯出一个新方向。只有这个新方向,当时便有人视为洪水猛兽。

如果没有后来事,一时一地的风云,只会掀起漫天迷雾。对时代下一个定义,给历史出一个答案,都显得无比艰难。

这一年,局势不变,疾风暴雨,快马加鞭。历史驶入了快车道,拖拖拉拉的半吊子宫廷改革彻底输牌,毫无诚意的假惺惺政治承诺也完全破产。

这一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延至华夏。民主宪政、约法、权利、制衡、自治……崭新的话语下有崭新的命运。

这一年,风雷激荡,明争暗斗,激烈交锋。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支力量厉兵秣马,各种主义跃跃欲试。欲望与理想交织,旧时代与新格局相叠。

辛亥!辛亥!60年未必成为一个周期,100年也怕不足以作终极总结。

但两岸多有共鸣者,那些对伟大民族复兴有信心,对现代文明存信仰的基因,看似脆弱,却蓬勃向上,顽强生长。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8)

《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9月第1版,卷前有吴玉章撰写的《论辛亥革命》一文,其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和论说,充分肯定“推翻君主专制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伟大的胜利”,指出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正文标题:《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全书有“甲午战败,震动人心”“维新变法,昙花一现”“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斗争”“武装起义的失败”“暗杀活动的风云”“辛亥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铁路风潮”“荣县独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二次革命失败,继续追求真理”等,共计23个章节。吴玉章在书中以辛亥革命亲历者口吻,讲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背景和演绎过程,又以细腻说辞描绘了所见所闻及参与辛亥革命活动的事迹,也巧妙地折射出吴玉章的人生。因此,吴玉章这本辛亥革命回忆录,既是辛亥革命回忆录专著,也是一本自传体专著,具有较高史料和文献价值。

吴玉章是孙中山先生同时代人。他1878年生,四川荣县人。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19xx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学校,谋强国之策。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xx年加入同盟会,也是广州起义、荣县独立、武昌起义、二次革命等重大革命事件的亲历者,因此他也是最有资格撰写辛亥革命史的作者之一。19xx年,我国革命运动处于高涨时期,迫切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统一的领导机关。在当时的中国,会党、教门之类的组织,显然已经过时,不能担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责任;而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那时还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只有资产阶级政党的出现,才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而且事实上,那些略具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革命小团体,如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已先后存在,当时的问题,只是如何把它们联合起来,使其具有更为明确的纲领和更加统一的行动。同盟会的产生,恰好完成了这一历史的使命,因此,它可算得是应运而生的。因此,同盟会的产生,不仅使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自己的政党,中山先生还赋予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甲午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才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资产阶级的一些运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在甲午战争后渐趋活跃,孙中山等人也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了他们的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我自己的思想也是随着时代思潮的激荡而前进的。此书可贵之处是吴玉章以亲历者感受和见闻叙述了广州起义、武昌起义、荣县起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他说到同盟会成立后,先后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屡挫屡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州起义。19xx年11月,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海外槟榔屿召开的会议上,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出任总指挥。吴玉章是广州起义的参与者,其记道:“为筹措经费,孙中山先生亲自到海外华侨中去募集。各方募集的结果,约得20万元左右。为储备军火,派了几批人向好几个国家去购买。我一到香港,就被分配到日本去负责购运枪弹。”吴玉章在购运枪弹中遇到了多次风险,并千方百计将军火秘密运入广州。19xx年4月27日午后5时半,广州起义爆发了。黄兴亲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攻总督府,却遭遇大队敌军反击,黄兴负伤奋勇杀敌,且战且走,直到剩下他一个人,才撤离战场,后以牺牲喻培伦、林觉民等86位革命志士的代价,宣告起义的失败。事后吴玉章在总结这次起义失败原因时深刻的说道:这次起义“志士们虽然英勇无比,但是,没有发动广大群众参加的单纯军事行动,终于无法避免其失败的命运。这就是广州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晚年的孙中山历经反复革命起义的实践及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也深刻认识到革命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观后感4篇


编辑为您整合了多篇关于“辛亥革命观后感”的文章,你是否会对写作品名观后感而感到发愁呢?符合我们审美的电影,我们会去反复观看,观看作品时总会因一些感触颇多的情节而心有所悟。写观后感对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请注意这只是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1

正因为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辛亥先烈们的精神,引导着后面几代人殚精竭虑,终于让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这,就是他们革命的目的。

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武昌城头的枪声,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漫漫征程。从那一刻起的百年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流经一个世纪的历史深河浩浩荡荡,几代人殚精竭虑,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

如果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为辛亥革命的直接起点,十多年间,无数中国人或主动或被动卷入其间。暗杀、暴动、搏斗,青春、热血、激情,反对、抗争、妥协,换来的是千年帝制的消亡以及一场民主教育的普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它开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道路,切断了中国社会倒退的可能性。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我们祖先的鲜血。他们的进取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融入世界的精神、妥协与宽容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心。

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2

六年级六班陈伊然

今天,我怀着对先辈英灵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和同学们去**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主要讲述了革命党推翻清朝奴隶社会的故事,也让我感受到了爱和宽广的情感力量以及拯救黑暗的强大正义力量。

在电影中,一个英雄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一切为了革命,为了给人们一个新的生活。当旧社会像天上的一朵云时,那些人已经瘫痪了。只有革命党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战场上有多少士兵在流血,历史的黑暗也在不断地流回。他们所做的就是不让历史重演!

哪怕只有一点点阳光,都是士兵们用鲜血换来的。起义失败了。最后,经过大量的流血,革命党终于推翻了清朝的主奴社会。是的,没有高低之分,没有高低之分,人人平等,人人有享受生活的权利。

这就是革命党坚强的动力。直到电影结束,那“轰轰”的炮声和枪声,依然萦绕在我的耳畔;那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的情景,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深深的刺痛着我的心。旧社会,用噩梦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电影结束时,孙文先生在雪地里漫步,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是的,他写了一部新的历史,中国,将有一个新的开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现在,社会进步了,但是我们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呢?不就是这些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么?如果不是革命党推翻了旧王朝,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现在仍然有人为王位而战,有人为皇帝而梦想!

今天,国际和社会的和平,却有人不知珍惜,竟搞破坏,在和谐社会中制造不和谐的气氛。各种不良品质在他们中间蔓延,国家没有荣誉感。他们也不明白革命的意义,也不明白我们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我们祖先的生活。

作为一个中华民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共同维护和平社会,用生命保卫先辈们建造的璀璨宫殿,让和平之鸽继续在天空自由飞翔!我也要从身边做起,爱国,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和平绽放成花朵,装饰祖国的大花园。祖国如此伟大,这个国家的力量是每个人创造的。我们新一代祖国的花朵将继续为祖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3

随后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打响了革命第一枪,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奔赴海外成功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革命形势逐渐进入南北对峙局面。后经多方努力,最终建立共和政体,通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首任大**。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前期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一腔热血,用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让人为之一震,虽然有牺牲、有流血、有花钱,都是值的,就像开场秋瑾说的,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国家有发展的希望了,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辛亥革命消灭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世代代继承的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大门。然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偷走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我作为电影观众的心情一度下降。

好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目,不仅真正实现了令无数辛亥革命先辈们梦萦魂牵的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民生幸福的美好理想,还把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志士们未竟的事业更加发扬光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在这个过程中,最打动我的是孙中山不屈不挠的精神。革命,不求个人名利,在乎的是国家的强大,在乎的是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国大众,在乎的是国人能在列强诸国面前挺胸抬头的做人,为此理想奋斗终身!面临一次次的失败,面临垂死挣扎的清**的疯狂镇压,毫不怯步。

试问,有此坚定信仰,只要依实事而进,何事不成?

其实,我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上帝不公平!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是官二代、富二代,而他们只是普通人,不能再普通了?本人觉得则不然!

试想,人家的父辈祖辈要是没有创造过,何来他们今天的优越生活。我非常相信一位领导人的话:虽然我们不是富二代,但我们应该努力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富二代。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永远不要想着不劳而获的美事。职场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不分贵贱,做好分内的事,加上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终有收获果实的一天。一个有信仰的人胸中似乎有无数英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只是一个高级物种的行尸走肉!

在影片中,成龙饰演的黄兴这次给了我很大的感觉。我不知道是成龙的爱还是他高超的演技再次征服了我。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对这个角色有深刻的理解。此外,革命党人林觉民、徐宗瀚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一开始也和大家一样,只熟知一个孙中山。但在历史课上,从白先生的话中,我能感受到黄兴的重要性,他投身心亥革命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电影的熏陶下,我开始思考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是否学到了很多经验。于是上网查了一下,也与同学讨论之后得到的结论:毛泽东同志曾明确地把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看作是“共产党的前身”,科学地揭示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同中国共产党产生之间的历史联系,也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进步作用:

首先,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其次,辛亥革命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理论基础;再次,辛亥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条件。

我们大多数人应该只记得辛亥革命的意义: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打破了历代君主制度。而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是好的占大多数。尽管此后有两次君主制复辟活动,但都没有成功,这说明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大门。

革命未必能完成所有的历史使命,革命也许会留下历史的遗憾,但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是无法抹去的。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吸取的深刻教训,也使中国慢慢站起来。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志士。今天的我们,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

回首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首百年前先辈为改变中国面貌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资源。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必须热爱祖国。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决心振兴中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

时光流逝,历史远去。而今年辛亥革命已经距今101年了,它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回顾它、铭记它,并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历史把革命分为两部分,说革命成功了,革命失败了。

我不否认它最后的胜利果实实被强盗偷走的,但我认为它的成功经验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深化了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血淋淋的生命,也没有给我们在军队中战斗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新的方式奋勇前进,找到一条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端正衣裳;以民为鉴,可以看到得失;以历史为鉴,可以知道兴衰。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世界里的人民怎么能忘记这段历史呢?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去拼搏!

让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的同时,也能在从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吧。也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好好欣赏一下《辛亥革命》吧。

机电工程苏进磊 ***

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4

1911年是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的一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为了纪念那些革命先烈和伟大的领袖,我们学院组织各个班级的同学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应该从初中历史教科书开始。当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是肤浅和不足的。我只知道,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是领导革命、反对封建政权的伟大领袖。

观看了此次的《辛亥革命》电影,一方面,让我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加深了,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革命的胜利,是由无数革命烈士的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除了孙中山,还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投生于革命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黄花岗72烈士,他们有的是新婚燕尔,有的是刚成位父亲,有的也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们看到自己的祖国正在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又是如此的腐败无能,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早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只为能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名,让中国能实现民主共和。

我钦佩那些革命者,特别是孙中山先生,他们总是为自己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决心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最重要的是他对革命的无私奉献。为了中国的位来,他给了袁世凯大总统的位置,让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一方面,我痛恨当时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他们软弱无能,任凭外国列强的宰割,让百姓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更可气的是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祖国的利益,这些被利益麻痹了民族荣誉感的小人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败笔。

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也在思考,辛亥革命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正处于和平时代。人民安居乐业,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在逐步增强。纵观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的血泪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必须发展我们的国家,使它更强大。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安全地考虑危险,时刻关心国家大事。

我们要有民族使命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建设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之一。这绝不是一个软弱的口号,而是一个我们真正想为之努力的目标。

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牢记历史,不要让我们的国家蒙羞。

"辛亥革命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