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九龄古诗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26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8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张九龄的古诗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诗人张九龄古诗词吗?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精选的“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希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一】

张九龄《登古阳云台》原文

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驾言遣忧思,乘兴求相似。

楚国兹故都,兰台有馀址。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

方此全盛时,岂无婵娟子。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

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二】

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原文

山槛凭南望,川途眇北流。远林天翠合,前浦日华浮。

万井缘津渚,千艘咽渡头。渔商多末事,耕稼少良畴。

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徒然骋目处,岂是获心游。

向迹虽愚谷,求名异盗丘。息阴芳木所,空复越乡忧。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三】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原文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

全文赏析

此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张说巡边的历史背景,“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说明朝廷是因为边境发生战事派遣燕国公巡边。同时,“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写出了出京时张说的光彩。其实,张说出任朔方节度使,说白了就是贬官,作者把贬官写得如此荣耀,一则因为应制诗不能显出不满之意,二来这样写也是对友人的一种宽慰。后一部分主要赞扬张说的政治才能以及对他建功立业的期望。“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形象地说明了张说的治边才能。“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以仲山甫与张良来比喻张说,仲山甫与张良都是古代杰出的辅弼大臣,这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张说的钦佩。而结联“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说“吾君”也盼望张说早日凯旋,对张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此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张九龄对唐玄宗兴战之心的暗中讽谏。当时唐玄宗送行诗中有“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戈剑靖要荒”等诗句,表明要耀武扬威,战服边疆,与张九龄同时的其他大臣奉和圣制诗,大多顺玄宗意,对朝廷兴战歌功颂德。而张九龄此诗开篇高擎“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指出朝廷开战的目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制止战争。针对唐玄宗尚战,张九龄为防微杜渐,希望能以讽谏感悟帝王兴战之心。这在“开元盛世”的背景下,实为难得。

写作背景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四】

张九龄《咏史》原文

大德始无颇,中智是所是。居然已不一,况乃务相诡。

小道致泥难,巧言因萋毁。穰侯或见迟,苏生得阴揣。

轻既长沙傅,重亦边郡徙。势倾不幸然,迹在胡宁尔。

沧溟所为大,江汉日来委。沣水虽复清,鱼鳖岂游此。

贤哉有小白,仇中有管氏。若人不世生,悠悠多如彼。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五】

张九龄《临泛东湖(时任洪州)》原文

郡庭日休暇,湖曲邀胜践。乐职在中和,灵心挹上善。

乘流坐清旷,举目眺悠缅。林与西山重,云因北风卷。

晶明画不逮,阴影镜无辨。晚秀复芬敷,秋光更遥衍。

万族纷可佳,一游岂能展。羁孤忝邦牧,顾己非时选。

梁公世不容,长孺心亦褊。永念出笼絷,常思退疲蹇。

岁徂风露严,日恐兰苕剪。佳辰不可得,良会何其鲜。

罢兴还江城,闭关聊自遣。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六】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原文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全文赏析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赤裸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

陈建森认为此诗作于张九龄在洪州时(但无佐证):“如他在被贬洪州时说:“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何考》(何格恩著《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简称何《考》)开元十八年:《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自豫章南还江上作》:“以上二诗疑为由洪州赴桂州任途中作。”按:《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诗《刘注》(刘斯翰校注《曲江集》中的注释和简谱):“此当是开元十五年洪州任上所作。”何、刘二人系年似均与诗意不符。诗云:“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诗用陶潜《归去来词》:“觉今是而昨非。”陶潜是在辞彭泽令时所写,张九龄唯一与陶潜相似之时就是辞左拾遗。言“枥马苦蜷跼”,与九龄此时处境相当,且“秋晚”也与其年南归时间相符。“我来飒衰鬓”,本年九龄年近四十,叹老伤年,不必较真。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三十六岁的张九龄在朝任左拾遗,当年十二月,他上书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任人当才,无溺缘情。表现出对朝政的关注与热情。任左拾遗后,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共同参与吏部选人的等第考评,时称平允。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在左拾遗职位上任满,因与宰相不合,以母老为由,辞官归家乡韶州奉养老母。九龄登楼望远,回想任职经历,反思辞官决定,写下该诗以抒发压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七】

张九龄《商洛山行怀古》原文

园绮值秦末,嘉遁此山阿。陈迹向千古,荒途始一过。

硕人久沦谢,乔木自森罗。故事昔尝览,遗风今岂讹。

泌泉空活活,樵臾独皤皤。是处清晖满,从中幽兴多。

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

盛明今在运,吾道竟如何。

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篇八】

《感遇(第七)》张九龄唐诗鉴赏

【原文】

感遇十二首1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⒁,此木岂无阴。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⑿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白话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GZ85.com扩展阅读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精选(8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张九龄的古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您知道诗人张九龄都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陆续整理的“张九龄的著名诗词”,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一)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全文赏析

诗一开始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如同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那么,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妄想猎取它,可是不知到何处去猎取它。“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利落,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足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以“冥冥”两字来应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二)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原文】

望月怀远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三)

张九龄《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原文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亚司河海秩,转牧江湖澨。勿谓符竹轻,但觉涓尘细。

一麾尚云忝,十驾宜求税。心息已如灰,迹牵且为赘。

忽捧天书委,将革海隅弊。朝闻循诚节,夕饮蒙瘴疠。

义疾耻无勇,盗憎攻亦锐。葵藿是倾心,豺狼何反噬。

履险甘所受,劳贤恧相曳。揽辔但荒服,循陔便私第。

嘉庆始获申,恩华复相继。无庸我先举,同事君犹滞。

当推奉使绩,且结拜亲契。更延怀安旨,曾是虑危际。

善谋虽若兹,至理焉可替。所仗有神道,况承明主惠。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四)

张九龄《登荆州城楼》原文

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层楼百馀尺,迢递在西隅。

暇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

古往山川在,今来郡邑殊。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

几代传荆国,当时敌陕郛。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

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承平无异境,守隘莫论夫。

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宁武愚。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五)

张九龄《酬赵二侍御使西军赠两省旧僚之作》原文

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六)

《归燕诗》张九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归燕诗》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咏物诗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燕子,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厌恶权贵佞臣,忠心报效朝廷的心迹。语言虽然朴素,而又不失艺术效果。

【原文】

归燕诗

海燕⑴虽微渺⑵,乘春亦⑶暂来。

岂知泥滓贱⑷,只见玉堂⑸开。

绣户⑹时⑺双⑻入,华堂⑼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⑽,鹰隼⑾莫相猜⑿。

【注释】

⑴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

⑵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

⑶亦:也。

⑷泥滓(nízǐ):泥渣。贱:卑贱。

⑸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⑹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

⑺时:时而。

⑻双:成双。

⑼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⑽竞:竞争,争夺。

⑾鹰隼(sǔn):鹰和雕,泛指猛禽。

⑿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白话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创作背景】

作者是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张九龄屡次顶撞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从中作梗,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觉察到皇帝对自己心生不满,终于向李林甫低头,写下这首诗赠与李林甫。然而李林甫并不心慈手软,很快借严挺之事件毁谤张九龄,导致其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赏析】

《归燕诗》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但诗人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与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是一首妙用比兴、寓意深长的诗。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从海燕“微眇”写起。诗人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只见玉堂开”,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七)

张九龄《南阳道中作》原文

登郢属岁阴,及宛懵所适。复闻东汉主,遗此南都迹。

佳气蔼厥初,霸图纷在昔。兹邦称贵近,与世尝薰赫。

遭遇感风云,变衰空草泽。不识邓公树,犹传阴后石。

驱马历闉闍,荆榛翳阡陌。事去物无象,感来心不怿。

怀古对穷秋,兴言伤远客。眇默遵岐路,辛勤弊行役。

云雁号相呼,林麇走自索。顾忆徇书剑,未尝安枕席。

岂暇墨突黔,空持辽豕白。迷复期非远,归欤赏农隙。

张九龄的著名诗词(篇八)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全文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词(5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张九龄的古诗词,它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那么诗人张九龄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准备了“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词”,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词(篇一)

张九龄《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原文

兹山镇何所,乃在澄湖阴。下有蛟螭伏,上与虹蜺寻。

灵仙未始旷,窟宅何其深。双阙出云峙,三宫入烟沉。

攀崖犹昔境,种杏非旧林。想像终古迹,惆怅独往心。

纷吾婴世网,数载忝朝簪。孤根自靡托,量力况不任。

多谢周身防,常恐横议侵。岂匪鹓鸿列,惕如泉壑临。

迨兹刺江郡,来此涤尘襟。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

栖闲义未果,用拙欢在今。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

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词(篇二)

张九龄《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原文

尝闻薛公泪,非直雍门琴。窜逐留遗迹,悲凉见此心。

府中因暇豫,江上幸招寻。人事已成古,风流独至今。

闲情多感叹,清景暂登临。无复甘棠在,空馀蔓草深。

晴光送远目,胜气入幽襟。水去朝沧海,春来换碧林。

赋怀湘浦吊,碑想汉川沉。曾是陪游日,徒为梁父吟。

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词(篇三)

张九龄《和崔尚书喜雨》原文

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

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

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池溜因添满,林芳为洒开。

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

无论验石鼓,不是御云台。直颂皇恩浃,崇朝遍九垓。

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词(篇四)

张九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原文

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

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

展力惭浅效,衔恩感深慈。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

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吕梁有出入,乃觉非虚词。

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词(篇五)

张九龄《登城楼望西山作》原文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厓久不还。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范例九篇


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我国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曾上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张九龄的古诗词,它承载的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诗人张九龄有哪些古诗词让您让您无法忘怀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一】

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原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全文赏析

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二】

张九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原文

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

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

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

奋翼笼中鸟,归心海上鸥。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

豹变焉能及,莺鸣非可求。愿言从所好,初服返林丘。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三】

张九龄《奉和圣制喜雨》原文

艰我稼穑,载育载亭。随物应之,曷圣与灵。谓我何凭,

惟德之馨。谁云天远,以诚必至。太清无云,羲和顿辔。

于斯烝人,瞻彼非觊。阴冥倏忽,沛泽咸洎。何以致之。

我后之感。无皋无隰,黍稷黯黯。无卉无木,敷芬黮黤.

黄龙勿来,鸣鸟不思。人和年丰,皇心则怡。岂与周宣,

云汉徒诗。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四】

张九龄《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原文

贵贱虽殊等,平生窃下风。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

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

畴昔尝论礼,兴言每匪躬。人思崔琰议,朝掩祭遵公。

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天文虚北斗,人事罢南宫。

上宰既伤旧,下流弥感衷。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五】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全文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六】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原文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全文赏析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赤裸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

陈建森认为此诗作于张九龄在洪州时(但无佐证):“如他在被贬洪州时说:“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何考》(何格恩著《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简称何《考》)开元十八年:《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自豫章南还江上作》:“以上二诗疑为由洪州赴桂州任途中作。”按:《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诗《刘注》(刘斯翰校注《曲江集》中的注释和简谱):“此当是开元十五年洪州任上所作。”何、刘二人系年似均与诗意不符。诗云:“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诗用陶潜《归去来词》:“觉今是而昨非。”陶潜是在辞彭泽令时所写,张九龄唯一与陶潜相似之时就是辞左拾遗。言“枥马苦蜷跼”,与九龄此时处境相当,且“秋晚”也与其年南归时间相符。“我来飒衰鬓”,本年九龄年近四十,叹老伤年,不必较真。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三十六岁的张九龄在朝任左拾遗,当年十二月,他上书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任人当才,无溺缘情。表现出对朝政的关注与热情。任左拾遗后,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共同参与吏部选人的等第考评,时称平允。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在左拾遗职位上任满,因与宰相不合,以母老为由,辞官归家乡韶州奉养老母。九龄登楼望远,回想任职经历,反思辞官决定,写下该诗以抒发压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七】

《归燕诗》张九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归燕诗》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咏物诗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燕子,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厌恶权贵佞臣,忠心报效朝廷的心迹。语言虽然朴素,而又不失艺术效果。

【原文】

归燕诗

海燕⑴虽微渺⑵,乘春亦⑶暂来。

岂知泥滓贱⑷,只见玉堂⑸开。

绣户⑹时⑺双⑻入,华堂⑼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⑽,鹰隼⑾莫相猜⑿。

【注释】

⑴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

⑵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

⑶亦:也。

⑷泥滓(nízǐ):泥渣。贱:卑贱。

⑸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⑹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

⑺时:时而。

⑻双:成双。

⑼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⑽竞:竞争,争夺。

⑾鹰隼(sǔn):鹰和雕,泛指猛禽。

⑿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白话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创作背景】

作者是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张九龄屡次顶撞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从中作梗,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觉察到皇帝对自己心生不满,终于向李林甫低头,写下这首诗赠与李林甫。然而李林甫并不心慈手软,很快借严挺之事件毁谤张九龄,导致其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赏析】

《归燕诗》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但诗人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与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是一首妙用比兴、寓意深长的诗。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从海燕“微眇”写起。诗人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只见玉堂开”,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八】

张九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原文

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

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

展力惭浅效,衔恩感深慈。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

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吕梁有出入,乃觉非虚词。

张九龄最经典的古诗名句【篇九】

张九龄《叙怀二首》原文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

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

去去勿重陈,归来茹芝朮.

"张九龄的古诗大全"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