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实用精选:萧红观后感通用版五篇

发布时间: 2022.08.05

当我们从一件事情上面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将自己产生的感悟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多写心得体会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实用精选:萧红观后感通用版五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萧红观后感(篇一)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二)

好久没看见这么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了。萧红,以前只是在一些书的序里见到过她的名字对于她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通过这部电影,我想我了解了个大概。

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最后结尾那一段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她的确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我觉得任何一个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因为他们关注现实,而不是纯粹虚构,总是想借由表现这样的一种痛苦生活而启迪人们去解决一些问题。

电影《萧红》拍的很唯美,有些画面是只有在小说里面才能看见的,可能导演就是从小说那些美妙的场景中提炼出来的也说不定,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为作家以及以作家为主角而拍的这种电影。

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她的男人,都是那么的不顶用,一个两个刚开始的都是那么的厉害,过多一段时间又都变得那般的鄙陋。第一个直接就跑了。第二个萧军还行,始终是爱她的,但是他的脾气太不好,而且还经常与别的女人勾搭,连萧红最好的朋友阿虚也被他搞的怀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出轨还能出的这么理直气壮。

第三个,刚开始的时候看上去很有文艺气质的端木,他的言辞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够担当,总是在逃避责任。换句话来说,萧军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而端木则是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第四个没有结果,因为并没有开始这段感情,萧红就已经死了。他是在萧红生命垂危的时候爱上她的。这也很能证明她的魅力了。一个女人年龄可以越来越大,但是心里却是可以越来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龄的流逝而产生消亡的。比如我在东莞遇见的一个女人,丹姐,她就是这么样的女人。她的年龄有四十几了,但是还是那么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们为了她争风吃醋,甚至打架斗殴。我就是为了她而被开除的,到现在我还忍不住惊呼。

我是第一次在电影上看见鲁迅本人,这让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见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动了。好久没有的感觉!鲁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经常演周恩来的那个演员演的,演的蛮像的,一身深色长衫,头发依旧像倒立的扫把,只是脸上的妆画的太狠了,那么明显的黑线,我都看的出来是画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华丽,结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种旷远的美,结尾的配乐也蛮好听的。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很多场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带即过。比如说,端木就为萧红端了一碗小米粥,说了几句情话,在下一幕,萧红就宣布和前任萧军分手了。以我的感觉来说,这也太快了些吧。不过我能理解,比起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来说,已经好太多了。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大家一看的电影。

萧红观后感(篇三)

奔波半生,最后还是想回家,当初因为父母逼婚逃离了家,最终因为怀念爷爷想回家,其实家永远只在心里,因为现实中的家再也没有爷爷,再也没有那些能帮助照顾我们的人。萧红的爷爷跟萧红说,长大就好了,但长大了不是真的就好了,成年人的世界比孩童的世界更复杂。

萧军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当过bing,写过小说,还是比较厉害的人,这样的人对所有女人都很好,包括萧红,包括学生的姐姐,包括萧红的日本朋友,当时撩萧红的话后来又用来撩学生的姐姐,“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他完美地诠释了渣男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一个精力旺盛的男人确实有精力去爱好几个女人,但是从伦理道德上他是错误的,他让他的妻儿受伤了。

到正式场合萧红还是很有气质很端庄的,人的社交属性就是这样,特别是成功的人,很注重自己的气质形象。父母逼婚一任,遇到爱情萧军一任,遇到小暖男端木一任,遇到粉丝,差一点又一任,人就是这样,如果不拒绝会遇到很多爱情,特别是成功的人。

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也不用说太多,萧红萧军他们就都称呼了一声“先生”,其实话不用多,真诚就行。

古时候也有心态特别好的人,老爷子带孙女又蹦又跳的,那可能就是古时候比较豁达乐观的人吧,每个时代都有乐观的人,跟那样的人一起,整个空气都是甜的。那些人的思维方式很好,就看自己能不能进入他们那种思维。

萧红观后感(篇四)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萧红观后感(篇五)

《萧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东北年轻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萧红原名张乃盈,她很热爱读书可是家里人却不让她读书要她嫁人,她就离家出走离开黑龙江去了北平上学。她的未婚夫去北平找她,萧红为此十分感动,她两都离家出走。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萧红还怀了孩子,可是她的未婚夫后来却离开了她。在她十分落寞的时候他遇到了萧军,萧军很贫穷,但是他却很乐观。他的乐观感染了萧红,他们两个相爱了。他们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他们去到了上海,他们得到了鲁迅的肯定。生活开始有了改善,但萧红却得到了萧军的背叛。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但端木却不能给萧红想要的温暖,萧红的身体也差了。

萧红为了读书离家出走,这等勇气,在我们中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逃避读书而离家出走啊。读书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很快乐每个人都喜欢读书,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读书未来就很狭窄。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读书机会啊,想想那些不能读书却很想读书的孩子们。

我们要做一个乐观的人,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悲观,只要你有一个乐观的心,那么不管多苦都能挺过去。当萧军失业之后,萧红和萧军去住旅馆,却连被子都租不起,饭也吃不起,每餐只是馒头蘸着盐吃。每天早上看着其他房间门前的大面包,这完全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们有着一个乐观的心,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想办法活下去,萧军出去找工作,萧红在房间里写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萧军找到了工作,他们度过了难关。如果他们不是有一颗乐观的心,或许他们早就死在了旅馆里了。

萧军是一个花心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他看到每一个可怜的女人都想去爱她们,不管他们是否已结婚。刚开始萧军和萧红在一起,后来萧军又和他学生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尽管萧红当时并没有怎么追究问题,()但是萧红心里还是不好受的。后来萧军又和阿虚搞在一起,还把阿虚弄怀孕了,还要阿虚把孩子做了,阿虚可是萧红的好盆友啊。萧军这样伤害了多少个女人啊,而且到了最后没有一个女人和萧军一起走。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对人也要真诚,做事也要对得起人,不然就会同时伤害很多人,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好的伴侣。、

我很佩服萧红,萧红很倔强,很坚强,而且她很有才华,她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惜离家。“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Gz85.coM编辑推荐

萧红观后感900字


欣赏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当我们观赏影片时,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情节往往会启迪我们的思考。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能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心理路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心得,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想要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编辑为您收集了有关“萧红观后感”的相关主题资料,现在与您分享,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萧红观后感(篇1)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2)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萧红观后感(篇3)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萧红观后感(篇4)

十一假期,我们全家驱车来到了呼兰区,怀着对萧红老师的敬仰,我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她的故居。

这一天,天气晴朗,我迈着轻松愉悦的步伐走进了历史内容丰富、装载知识全面的萧红纪念馆。进入纪念馆,有关萧红老师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画面就一件件、一幅幅呈现在我的眼前,她故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不禁把我带到了她的那个年代。

萧红老师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女文学家,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女文学家,她1911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热爱学习,但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父亲多次阻挠她上学,甚至软禁她,可倔强顽强的萧红并没有放弃梦想,最终离开了家庭,踏上了艰辛的.异乡求学之路。毕业后从事进步文学创作,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指导,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还多次参加抗日号召活动。但不幸的是,1942年她因病于香港逝世,年仅31岁,虽然她英年早逝,命运短暂,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她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走出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一种不舍的感觉。心里想:“我也要像萧红老师一样,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地去奋斗和追求”。

萧红观后感(篇5)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

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萧红观后感(篇6)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萧红观后感(篇7)

伴随着深夜的灯光,萧红的文字缓缓流淌在心间。怀着崇高的敬意,我默默感受着她那淡然的语气中难以言说的寂寞与悲凉。

萧红的文字细腻而朴实,她笔下有北方苍茫大地上严冬凛冽的天气,有八月乌鸦飞过的凄厉啼鸣,有绚烂多彩、变化万千的火烧云,还有祖父花园里充满生机的小虫和小花。她那细致入微的描写,给我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精彩的台子戏、热闹的放河灯,为我打开认识上个世纪民俗世界的大门。她常常用朴实无华却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漫不经心之余抒发点滴情感。这文字却如同缠绕着的藤蔓深入人心,令人体会浓浓的悲凉之感。我常想她的文字或许正如她笔名中的“萧”字,蕴含着无限萧条和无尽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是鲜活立体,极富个性的独特生命体。读她的文字让我们如同与人物面对面共同渡过一段难忘时光。无论是给予她毫无保留疼爱与关怀的祖父,性情古怪爱偷东西的二伯,还是回忆里谈笑风生、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后花园中祖父爽朗的笑声和幼年萧红顽皮的身影,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初冬早晨弟弟“深色的眼睛”温暖了姐姐的心,也触动了我,顿觉内心柔软。萧红用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人物之间流连。我恍然发现萧红并不孤单,这么多鲜活的人物陪她一同对抗孤独,也是一种安慰!

岁月无情,而勇于直面岁月荒凉的萧红,仅仅三十一岁就离世而去了,此刻我又细品着她用心灵和回忆著成的作品,其中那些细腻而又质朴的文字叙说好似超越了时空,在生命无尽的流转中永远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怎能不使人仰望呢?

萧红观后感(篇8)

萧红,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以前读过她写的《呼兰河传》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很着迷,我那几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的,然后有一次我学姐也评论道她很喜欢萧红,再后来我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了。可是在《呼兰河传》中关于写萧红的也只有她的童年,所以这次我也就好奇地读了一本这样的书——《穿过爱情的浪漫旅程.萧红传》。

就这本书写到的萧红的爱情故事,我想谈谈我对“爱情”的刍荛之见,绝对是刍荛之见。在我看来“爱不爱情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它太复杂了况且它还是个难题。我对那些张口大胆就谈“爱情”怎么怎么…的人会有一点点反感(或许是我太无知)。喜欢,恋爱,结婚本来就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凭什么要将三者都与爱情混为一谈呢?喜欢一个人也好,谈个恋爱也好,甚至结婚,哪有不图利益的(利益:比如长得好看,有点出息,有房有车,有钱……等等)。也有人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一起经历很多很多事儿,一起为生活打拼,相相依为命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爱情可是我怎么觉得它倒像是“亲情”呢?

我也并不是否定“爱情”的存在,只是因为它太令人琢磨不透以至于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就以萧红为例。萧红与陆振舜,刚开始也算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可是最后陆振舜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她,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不变成了冷潮热讽,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敌不过柴米油盐。萧红与汪恩甲是很忠于对方,可是,就算再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不外一场悲剧。萧红与萧军,明明两个正负极的人与事,偏偏就碰在了一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当然就慢慢容不下对方了,此时的萧红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对的人”?萧红与端木他们互为铠甲,因为彼此,所向披靡。可是最后当萧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照顾她的并不是端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她的只有与她刚认识不久的骆宾基。端木那时候还爱着萧红吗?谁也不知道,只是萧红说了“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有感应的。只是,为爱盲目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现实。”是的!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此刻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爱情是什么?应该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希望你最好能遇到那个“你是我第一眼的一辈子的人。”;

或是希望对方的出现成为你的鼓励,然后一起携手通往幸福的终点;实在不行那也不着急,要相信对的相遇就是就别重逢,所有等待都是留白,爱一定会来。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请建立在你还挺好的基础上。因为从没听说过哪个什么人对路边的乞丐一见钟情,为她他付出一切什么之类的绝美爱情故事。

总之,在我来看来还是那样“爱不爱情”真的不重要。我的逻辑是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能遇上所谓的“爱情”。当然,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可以去谈恋爱,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也请不要那么随便地一上来就谈“爱情”什么什么的,真的让我很反感。请问以你现在的年龄,现在的人生阅历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萧红观后感(篇9)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关在笼子里的春天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一个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的苦恋。读完后,我在思考萧红在给我们传递了什么?华丽的词藻?直击心灵的句子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正如我猜测的话,那翠姨这个人物的存在岂不成了绿叶?这种想法顿时消失了,总觉得萧红笔下的翠姨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翠姨。

翠姨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会死,大家心中也很纳闷”,翠姨为什么会死就此成为人想探讨之谜。有不少人认为她死在了封建,死在了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无法选择。但我却认为她死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笼子里。“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嫁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着我的面说。”其实她有选择的余地,她就是没有勇气打来那扇门,曾经无数次的挣扎都没有打开,到最后她有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曾经自己一步步建造加固的笼子……

翠姨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接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她就是将自己那一抹春天关笼子里的人,她不能在时代的新旧思想撞击里做出勇敢的决定,徘徊在突破和安于现状之间。一面她觉得绒绳鞋很好看但迟迟不肯,另一面待到很多人已经买了才决定买,当得知那款鞋子已经没有货了却苦苦追寻。一面她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定亲,另一面她又说女子太早结婚不好。一面嫌弃自己的年纪太大,另一面又想像女学生一样去上学。一面注重和“我哥哥”的名分大小,另一面又拉着他的手不放。她就在新旧两者间徘徊,犹豫不定,笼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挣扎中“长大”,最终笼子占据了她该有的位置,一抹春光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

翠姨的死也象征着维新革命最终敌不过旧势力,民众的思想解放显得更为紧迫,旧思想那根刺必须拔掉。翠姨连名字也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他们想爱时就渴望自由,不相爱时就希望安于现状。在爱情和面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面包,这样苟且偷生。这一点连翠姨都不如,虽然翠姨选择了轻生但至少她做出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结束这样尴尬的生活。

翠姨的死让人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翠姨并没有经历过冬天,她活倒了四季,春天不远她就在眼前,但没有被抓住……

萧红观后感(篇10)

1

讲述了一个叫做呼兰河的县城,人们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也会有一些虽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个季节,呼兰河这的居民行为可不同。春天一到,农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种;夏天一来,调皮的孩子们就带上网去捉小虫;秋天一来打招呼,粉房的人们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们都缩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么说,呼兰河这儿的人都过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舍得花钱是穷人家的一种习惯。大街小巷上的小摊,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钱的就买下,没有钱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这儿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孩子经常玩得唯独只有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这儿晚饭吃过后的黄昏没有什么事情干,不累的人抬起头往西边望望,看着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困了的,则晚饭吃过后就睡着了。卖豆腐的则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都是四五点来,一秒不差,每当人们听到“卖豆腐喽。”时,就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吃饭时对人们的一种吸引,每当卖豆腐的人来,人们总会打开门看一看,这时能有一盘豆腐拌大酱已经是对呼兰河的人们一种富裕人家的表现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铭心,先从“我”说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遇见别家的人有困难,不管是认识还是陌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总爱帮别人而“顶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个什么意思?“我”总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文中的“我”也很好学,每天半夜,总会醒来和祖父念一念古诗,念完了一首还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缠着祖父念诗才肯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纠结。“我”爱学,善良,有义气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该说一说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庄严,在家里有着威严的象征。他疼爱自己的孙女,希望她能够早日成才,因此在五岁时就教会了“我”许多的古诗。每当他的孙女想去凑热闹并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告她不要去了。这点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有着高的地位,还关心家人。有难同当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动。文中两个令我刻骨铭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启发。由此,从这篇记录文当中,令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样威严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的表现使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从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墙,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试试,每次当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时,外公总会拉住她。文中“我”爱帮别人出头,出气的表现也令我想到了学校中相似的事。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女同学在争论,争吵,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女同学看到了,连忙上去帮助女同学,一番“争夺”后,终于“扳回局势”,男同学灰溜溜的离开了。其实文中许多事情,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去发现,很快就会找到与文中人物相似之处。奢侈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但乐却往往在这其中。

《萧红》观后感1000字


工作总结之家推荐更多专题:“《萧红》观后感”。

许多优秀的电影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优秀的电视节目通常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为了及时保存这些好的想法,回去后一定要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对于作品内容的描述不宜过长。如何撰写作品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萧红》观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萧红》观后感(篇1)

1

讲述了一个叫做呼兰河的县城,人们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也会有一些虽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个季节,呼兰河这的居民行为可不同。春天一到,农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种;夏天一来,调皮的孩子们就带上网去捉小虫;秋天一来打招呼,粉房的人们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们都缩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么说,呼兰河这儿的人都过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舍得花钱是穷人家的一种习惯。大街小巷上的小摊,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钱的就买下,没有钱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这儿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孩子经常玩得唯独只有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这儿晚饭吃过后的黄昏没有什么事情干,不累的人抬起头往西边望望,看着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困了的,则晚饭吃过后就睡着了。卖豆腐的则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都是四五点来,一秒不差,每当人们听到“卖豆腐喽。”时,就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吃饭时对人们的一种吸引,每当卖豆腐的人来,人们总会打开门看一看,这时能有一盘豆腐拌大酱已经是对呼兰河的人们一种富裕人家的表现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铭心,先从“我”说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遇见别家的人有困难,不管是认识还是陌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总爱帮别人而“顶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个什么意思?“我”总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文中的“我”也很好学,每天半夜,总会醒来和祖父念一念古诗,念完了一首还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缠着祖父念诗才肯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纠结。“我”爱学,善良,有义气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该说一说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庄严,在家里有着威严的象征。他疼爱自己的孙女,希望她能够早日成才,因此在五岁时就教会了“我”许多的古诗。每当他的孙女想去凑热闹并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告她不要去了。这点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有着高的地位,还关心家人。有难同当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动。文中两个令我刻骨铭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启发。由此,从这篇记录文当中,令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样威严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的表现使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从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墙,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试试,每次当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时,外公总会拉住她。文中“我”爱帮别人出头,出气的表现也令我想到了学校中相似的事。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女同学在争论,争吵,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女同学看到了,连忙上去帮助女同学,一番“争夺”后,终于“扳回局势”,男同学灰溜溜的离开了。其实文中许多事情,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去发现,很快就会找到与文中人物相似之处。奢侈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但乐却往往在这其中。

《萧红》观后感(篇2)

好久没看见这么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了。萧红,以前只是在一些书的序里见到过她的名字对于她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通过这部电影,我想我了解了个大概。

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最后结尾那一段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她的确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我觉得任何一个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因为他们关注现实,而不是纯粹虚构,总是想借由表现这样的一种痛苦生活而启迪人们去解决一些问题。

电影《萧红》拍的很唯美,有些画面是只有在小说里面才能看见的,可能导演就是从小说那些美妙的场景中提炼出来的也说不定,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为作家以及以作家为主角而拍的这种电影。

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她的男人,都是那么的不顶用,一个两个刚开始的都是那么的厉害,过多一段时间又都变得那般的鄙陋。第一个直接就跑了。第二个萧军还行,始终是爱她的,但是他的脾气太不好,而且还经常与别的女人勾搭,连萧红最好的朋友阿虚也被他搞的怀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出轨还能出的这么理直气壮。

第三个,刚开始的时候看上去很有文艺气质的端木,他的言辞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够担当,总是在逃避责任。换句话来说,萧军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而端木则是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第四个没有结果,因为并没有开始这段感情,萧红就已经死了。他是在萧红生命垂危的时候爱上她的。这也很能证明她的魅力了。一个女人年龄可以越来越大,但是心里却是可以越来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龄的流逝而产生消亡的。比如我在东莞遇见的一个女人,丹姐,她就是这么样的女人。她的年龄有四十几了,但是还是那么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们为了她争风吃醋,甚至打架斗殴。我就是为了她而被开除的,到现在我还忍不住惊呼。

我是第一次在电影上看见鲁迅本人,这让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见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动了。好久没有的感觉!鲁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经常演周恩来的那个演员演的,演的蛮像的,一身深色长衫,头发依旧像倒立的扫把,只是脸上的妆画的太狠了,那么明显的黑线,我都看的出来是画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华丽,结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种旷远的美,结尾的配乐也蛮好听的。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很多场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带即过。比如说,端木就为萧红端了一碗小米粥,说了几句情话,在下一幕,萧红就宣布和前任萧军分手了。以我的感觉来说,这也太快了些吧。不过我能理解,比起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来说,已经好太多了。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大家一看的电影。

《萧红》观后感(篇3)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萧红》观后感(篇4)

萧红,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以前读过她写的《呼兰河传》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很着迷,我那几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的,然后有一次我学姐也评论道她很喜欢萧红,再后来我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了。可是在《呼兰河传》中关于写萧红的也只有她的童年,所以这次我也就好奇地读了一本这样的书——《穿过爱情的浪漫旅程.萧红传》。

就这本书写到的萧红的爱情故事,我想谈谈我对“爱情”的刍荛之见,绝对是刍荛之见。在我看来“爱不爱情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它太复杂了况且它还是个难题。我对那些张口大胆就谈“爱情”怎么怎么…的人会有一点点反感(或许是我太无知)。喜欢,恋爱,结婚本来就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凭什么要将三者都与爱情混为一谈呢?喜欢一个人也好,谈个恋爱也好,甚至结婚,哪有不图利益的(利益:比如长得好看,有点出息,有房有车,有钱……等等)。也有人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一起经历很多很多事儿,一起为生活打拼,相相依为命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爱情可是我怎么觉得它倒像是“亲情”呢?

我也并不是否定“爱情”的存在,只是因为它太令人琢磨不透以至于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就以萧红为例。萧红与陆振舜,刚开始也算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可是最后陆振舜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她,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不变成了冷潮热讽,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敌不过柴米油盐。萧红与汪恩甲是很忠于对方,可是,就算再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不外一场悲剧。萧红与萧军,明明两个正负极的人与事,偏偏就碰在了一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当然就慢慢容不下对方了,此时的萧红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对的人”?萧红与端木他们互为铠甲,因为彼此,所向披靡。可是最后当萧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照顾她的并不是端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她的只有与她刚认识不久的骆宾基。端木那时候还爱着萧红吗?谁也不知道,只是萧红说了“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有感应的。只是,为爱盲目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现实。”是的!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此刻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爱情是什么?应该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希望你最好能遇到那个“你是我第一眼的一辈子的人。”;

或是希望对方的出现成为你的鼓励,然后一起携手通往幸福的终点;实在不行那也不着急,要相信对的相遇就是就别重逢,所有等待都是留白,爱一定会来。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请建立在你还挺好的基础上。因为从没听说过哪个什么人对路边的乞丐一见钟情,为她他付出一切什么之类的绝美爱情故事。

总之,在我来看来还是那样“爱不爱情”真的不重要。我的逻辑是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能遇上所谓的“爱情”。当然,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可以去谈恋爱,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也请不要那么随便地一上来就谈“爱情”什么什么的,真的让我很反感。请问以你现在的年龄,现在的人生阅历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萧红》观后感(篇5)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6)

这不是爱情,更像是一桩生意,只是到头来,赔钱的人是萧红,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大学门口的拉扯争吵正式宣告了这段关系的破裂。一段红墙下的奔跑,一次雪夜中的随行,北京与哈尔滨,更为寒冷的天气也像这对男女的命运一样,走向黑暗。汪姓人走了,走得如此轻松,如此潇洒,蓬头垢面的妻子与执着体面的丈夫,似乎预示着女人命运的坎坷。

人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靠自己的,比如抓痒。就像萧红所说: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帮助,是件很幸运的事。萧军的出现印证了这个道理。旅馆的阁楼里,弥漫灰尘的空气,萧军像一束久违的阳光,给瑟瑟发抖的少女最及时的慰藉。有时候,爱情来的如此匆忙,以至于连梳妆打扮的时间都未曾给过。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萧军的话感动了向往爱情的少女,也奠定了未来萧军滥情的基调。窗外依然是颓废的城市与寒冷的冰雪,然而一切都变得温暖了,就像室内橙黄色的油灯。

相爱的日子纵然有笑声,但更多的是生活的困窘,没有钱,没有吃的,象足了受冻受饿的犬,她甚至羡慕邻居家的列巴圈。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1934年,二萧流亡到上海,住在拉都路一间见不到阳光的亭子间里。在那间狭小、阴暗的小屋里,她写信给鲁迅,叙说生活的情况。他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四周无边的黑暗,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相继出版,生活逐渐走入正轨。

留心,奥菲利亚,留心,我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而这把利箭却准确无疑地射中了萧军,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也许这是对萧红的戏弄,萧军的移情预示着这段本该地久天长,郎才女貌的婚姻走向终结。在离开上海继续逃亡时,萧红跳下了准备和萧军一起离开上海的轮船,各奔东西。

我走,并不是为了离开你,萧红只身到日本,本以为这将是一次心灵之旅。只是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一切依旧。他说,他对她是付出灵魂的,对其他女人,只是逢场做戏。于是萧红咽下所有苦水,假装一无所知。直到她最好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刚刚打掉了和萧军偷情的孩子。全世界的女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是你?全世界的男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走不出一个萧军?遇到萧军,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他是一根火柴,划亮了我全部的灵魂。然而,他也当着我的面,划亮着一根根其他的火柴。萧红成名后如是说。

在萧红和萧军情感山穷水尽时,端木出现了。他对萧红是仰慕的,萧红在虚荣上有了满足感,她虽不喜欢他拍马和懦弱的性格,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与端木结婚。端木的不负责任,使萧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疲于奔命,三十一岁如缎的生命早早香消玉殒。

她的情史成了传奇。叛逆离家,她怀了汪姓人的孩子,身陷阁楼,房东告诉他,他不会再回来了。颠沛流离中,她怀了萧军的孩子,萧军远去陕西,她和端木去了武汉,她告诉自己,萧军不会再回来了。她在香港的病榻前奄奄一息,整个城市的人都跑光了,端木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倾慕她、照顾她的小骆,她告诉他,端木不会再回来了。临终前,她想抽烟,没了火柴。小骆说去买火柴,她眼巴巴地看着指针走到了晚上九点半,她告诉自己,他不会再回来了。

为什么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就像当初的萧军,明知道她怀了别人的孩子,依然冒着死的危险,跑到洪水泛滥的阁楼去救她;就像当初端木明知她怀了萧军的孩子,依然宴请所有宾朋,给她一生唯一的名分和婚礼;就像小骆比她小六岁,依然心甘情愿地去照顾久在病床、早已红颜憔悴的她。

她是一个裸露的灵魂,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她的爱会让男人变得骄傲,于是下手很重。萧军走了,端木走了,小骆走了,一切男人都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因居客舍大,百感动心间。两鬓生白发,难明长夜天。也许,一切从萧军闯进阁楼,看见那首《落尽萧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吧。那个骄傲的、落寞的、穿旗袍的背影,埋藏掉的是多少难捱的黑夜和孤寂的灵魂。爱情本来就是残酷的,每每落魄时,身边的男人都是如此的干净整洁,因为他们不需要对这份爱情负责。

为什么写作?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重病时,仍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当香港上空飞着太平洋战争的炮弹,她还一字一句写着《寄东北流亡者》。柔情女子,为了爱情,在漫水中寻找心爱之人;坚强女子,为了理想,在寒冷的北京龃龉独行;倔强女子,为了留恋,撰写了一部部传世文学。

萧红,记录下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历史。萧红,被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怀念。

《萧红》观后感(篇7)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萧红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写的淋漓尽致。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萧红》观后感(篇8)

爱的战士——《萧红传》读后感800字:

历经汪恩甲(真是讽刺的名字——忘恩,不但忘恩还是甲等忘恩)的叛离,领略萧军的男权暴力,忍受端木的懦弱淡漠,委身骆宾基的怜悯陪伴。这个力图用生命来诠释女权主义的孱弱女子,终究逃离不开命运张牙舞爪的抓手,飞蛾扑火,为了温暖——卑微,为了光明——悲壮。

一生都在追求与追逐里忙碌,忙着爱,忙着恨,忙着寻找,忙着挣脱。忙得忘了取悦和爱惜自己。

萧红是矛盾的,一面渴望独立,一面渴望呵护。可是,岁月偏偏没静好,现世从来不安稳。她的矛盾来源于爱的荒漠化,萧红的人生根基不是坚实的,她的心理地基里充斥着冷漠、压迫、欺凌和残忍,母亲的疏离,父亲的无视,后母……这样的心理背景一方面催醒了女性意识,一方面在她内心蛀蚀了一个需要用爱去填的无底洞,既然说是无底洞,自然是填不满的。萧红对爱的需求像饕餮,是病态而囫囵吞枣的,不去论质量和纯度。更是盲目如蝙蝠,在黑暗里发着声波随意接收和碰撞。如此形容也许失之温和却也恳切。读后感·因为她每一次的爱情都是在被抛弃并且落魄无奈之时,她本身就无多大的选择权,来了便觉得对了,这也是她终其一生起起伏伏却无法找到真正的爱的原因,因为她首先从来没真正找到过自己。纵然后来幸遇鲁迅关怀赏识,的确算是人生一抹暖色,可是她抓紧这一丝暖意,不管不顾他人(许广平)困扰,实在是落魄之极的灵魂终于有了口人间珍馐。

萧红自身的脆弱是她无法践行意识里觉醒内容的重要原因,也许萧红回馈给别人的不是爱不是付出,是无尽的索取和让人窒息而恐惧的掌控,所以人人叛逃,人人离弃。可是,这可怜可悲的人自己何曾又因此好过了,自憎和流浪大概充斥了她一生。可是她就这样,不管不顾,把自己放逐进荒漠里,去苦闷,去燃烧,用尽力气。

萧红像一名勇敢的战士,终生为爱而战,可是爱哪里是打仗得来的,可是烈火如她,不懂得也不甘于黯然等候和惨淡经营。虽轰轰然战败了,可是,如果给她一个明天,她还是自己的堂吉诃德,纵然桑丘已去,瘦马无力,她仍敢和风车作战,与天地为敌,也要追爱。

《萧红》观后感(篇9)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萧红》观后感(篇10)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关在笼子里的春天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一个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的苦恋。读完后,我在思考萧红在给我们传递了什么?华丽的词藻?直击心灵的句子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正如我猜测的话,那翠姨这个人物的存在岂不成了绿叶?这种想法顿时消失了,总觉得萧红笔下的翠姨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翠姨。

翠姨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会死,大家心中也很纳闷”,翠姨为什么会死就此成为人想探讨之谜。有不少人认为她死在了封建,死在了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无法选择。但我却认为她死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笼子里。“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嫁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着我的面说。”其实她有选择的余地,她就是没有勇气打来那扇门,曾经无数次的挣扎都没有打开,到最后她有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曾经自己一步步建造加固的笼子……

翠姨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接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她就是将自己那一抹春天关笼子里的人,她不能在时代的新旧思想撞击里做出勇敢的决定,徘徊在突破和安于现状之间。一面她觉得绒绳鞋很好看但迟迟不肯,另一面待到很多人已经买了才决定买,当得知那款鞋子已经没有货了却苦苦追寻。一面她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定亲,另一面她又说女子太早结婚不好。一面嫌弃自己的年纪太大,另一面又想像女学生一样去上学。一面注重和“我哥哥”的名分大小,另一面又拉着他的手不放。她就在新旧两者间徘徊,犹豫不定,笼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挣扎中“长大”,最终笼子占据了她该有的位置,一抹春光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

翠姨的死也象征着维新革命最终敌不过旧势力,民众的思想解放显得更为紧迫,旧思想那根刺必须拔掉。翠姨连名字也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他们想爱时就渴望自由,不相爱时就希望安于现状。在爱情和面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面包,这样苟且偷生。这一点连翠姨都不如,虽然翠姨选择了轻生但至少她做出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结束这样尴尬的生活。

翠姨的死让人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翠姨并没有经历过冬天,她活倒了四季,春天不远她就在眼前,但没有被抓住……

萧萧观后感优选十二篇


想要了解更多“萧萧观后感”的信息工作总结之家建议您阅读这篇文章。符合我们审美的电影,我们会去反复观看,每次观看完一部影片后,都会被其中的人物所折服。 记录下心头的想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分享自己的思维,观后感有助于梳理思路更加明晰我们对影片的评价。怎样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我相信这些信息会帮助您解决问题!

萧萧观后感(篇1)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感人的小说——《萧萧杨柳》,读完后我产生了许多感慨。

这本书讲述了萧家的三女儿阿三在父母姐姐的呵护下,快乐、浪漫地生活在水乡特有的恬静澄澈之中,不知愁滋味。可是好景不长,阿三的父亲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靠收种蔬菜为生,只得去茶馆摆烟摊,收入却微薄,家里的生活紧迫困难极了。阿三的母亲于是经人介绍去了上海当帮佣。阿三思念母亲,好不容易有机会跟着一个熟人来到上海找到了分别已久的母亲。在与自己家相距数千里的上海,阿三如愿以偿和母亲朝夕相伴,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人情的冷暖。

年少不知愁滋味的阿三因家庭的变故开始体会生活的不易,在孤独与艰辛中,她迸发出了无限的精神力量与坚强的意志。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她从不放弃,从一个“不知愁滋味”的浪漫女孩成长为一个深邃、文静、沉着的少年,感受到了时间的变幻、人情的冷暖和人生百态。我体会到了孩童世界的温暖与纯真,深厚、纯真的情感友谊令我感动;柔美的语言、幽静的语调向我透露出幽美、感人,还带有一丝丝忧伤的故事。

或许我们都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没有经历太多的家庭变故、没有经历各种困难,更没有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但是,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生活的不易、知道父母养家赚钱的艰辛,多多体谅父母。当我们面临困难与挫折时,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去面对困难,去克服它,不能一味地退缩。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坚持才能取得成功。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

萧萧观后感(篇2)

这个故事令我放怀不下

吴新星

《萧萧杨柳》最初来源于《赛璐璐梅花》。这是多年前《意林•小文学》的一个约稿。当时一位编辑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写一部民国题材的小说,而且得限期交稿,因为那期马上就要刊发了。我答应了下来。两天后,顺利交了差。

《赛璐珞梅花》里面的女孩子叫阿三,我写了阿三来到母亲帮佣处的所见所闻。限于篇幅,写得很短。但这个故事令我放怀不下——总感觉还未完,里面还蛰伏着许多情节。阿三的母亲为什么要去帮佣?帮佣之前他们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样,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更多的故事便徐徐延展开了。

因为设定阿三她们是苏州人,来上海之前她们的生活范围就在苏州。我喜欢苏州,那么心甘情愿地编织一个个“苏州故事”,因此写来觉得异常顺手。

《萧萧杨柳》本来起名叫“萧家阿三”。我的本意,是突出阿三这个女孩子。后来编辑老师建议我改个题目。这个题目容易令人想起“印度阿三”——不够雅,不够含蓄。一时苦无题目。其实我喜欢像词牌名一样典雅美丽的名字。同编辑老师一交流,她建议我可以往这个方向想。出乎我意料和感动的是,编辑老师发给我词牌名大全,还例举几个别致有意境的:紫萸香慢、明月逐来、萧萧雨、杨柳枝。我一一念来,忽然灵光一现:萧萧杨柳!文中的女孩子住在杨柳枝巷,又恰好姓萧。“萧萧杨柳”,四字又有一种别样的清愁——再合适也没有。真的,多亏了编辑老师的建议,才有了现在这个题目。

萧萧观后感(篇3)

看到题目,想必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要说的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刚刚看完《萧红文传—呼兰河畔的萧萧落红》这本书,心里着实难受,虽然生命的最后,她得以与蓝天碧水永处,可是这又如何?难道我们能忘了她的苦难,她的坚强,她的才情吗?

萧红出生于1911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民间,在呼兰城,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加上是个女孩,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中就更加被嫌弃。凡此种种,仿佛萧红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所以,祖母的嫌弃,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无奈就是萧红人生的开端,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一生“在白眼和冷遇中开场”。但是,却有一个人给了这个苦命孩子最初的温暖,那就是萧红的祖父,一位慈爱善良的老人,他给这个孩子取了大名叫张秀环,乳名“荣华”。此后的十几年,在祖父的守护中,这个孩子渐渐长大。可是,十九岁时,祖父的去世让萧红彻底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再没有人爱的萧红只能自己去寻找爱。

长大了的萧红不满于家里包办的婚姻,加上想继续读书求学,就和表哥逃到了北京,可是,没过几天,没有了钱的两个人还是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呼兰城。于是,萧红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也就是她家里给她找的那个富家子弟,汪恩甲出现了。因为萧红逃婚,家里已经不再接受她,而汪恩甲又及时送来了关心和帮助,想必那么年轻又不谙世事的萧红是很难拒绝的,于是两人在一个小旅馆同居了,有了安稳生活的萧红以为命运开始垂青她了,其实这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就算是她怀了汪恩甲的孩子,他还是悄悄的离她而去,并且欠旅馆的房费也没有结清,都留给了萧红去还。旅馆的老板当然不会放走身无分文的萧红,她被关进了冰冷黑暗的地下室,迫于无奈的萧红只好写信给报社求救。由此出现了她生命里的第二个男人。

萧红的求救等来了她一生最爱的那个男人————萧军。从萧军踏入那个狭小的地下室开始,他们的缘分就开始了,也许谈不上一见钟情,但是绝对是相谈甚欢。就此,被救出来的萧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恋爱。性格豪爽的萧军尽其所能的照顾着孕妇萧红,萧红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疼爱和尊重,于是在她生下了汪恩甲的孩子,并立刻送了人后,毫无障碍的萧红开始全心全意的爱萧军,虽然两个人的生活是那样的贫困潦倒,但是,两个人的温暖足以抵挡任何的寒冷和困难。在萧军爱的滋润下,萧红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第一个短篇《弃儿》,仿佛就是她的人生写照,渐渐的,受到鼓励的萧红作品越来越多。而这时,鲁迅先生的赏识,可以称得上是命运对萧红唯一一次的垂青。在鲁迅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诞生了,从此,中国的文学界多了一位才情出众的女作家。可是,随着萧红的成名,有着大男子主义的萧军似乎受不了了,他竟然打了萧红,并且提出了分手,而这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萧红怀了萧军的孩子,纵然这样,萧军还是头也不回的离去。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接受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

心情已经破碎成渣的萧红,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时,文质彬彬的端木蕻良送来了真诚的关怀,让她有了希望和信心。不久后,她艰难的生下了萧军的孩子,那个孩子却在几天后夭折。加上当时中国的战事越来越紧张,萧红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在香港,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逐渐成熟的萧红也在这时进入了创作的丰收期,并完成了伟大的《呼兰河传》,可是,命运终究还是不会放过这个苦命的女人,先是端木蕻良丢下她独自离开了香港,再就是萧红的病愈发严重,她终于倒下了。在和病魔抗争了一段时间后,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她永远的走了。随后,她的骨灰被葬在了香港的浅水湾,有蓝天碧水相伴。

萧红的一生,短短三十年,在错误中开场,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一直都想做好自己,却到死都抗不过命运,都没有做好自己。幸而她留下了那些渗透着她生命和情感的美文与佳句,就算是误入人间三十年,那也不算白来。

萧萧观后感(篇4)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萧萧观后感(篇5)

一提到“萧萧”两个字很自然的就会给人以一种凄凉悲伤的气氛。譬如:“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凄凉萧瑟。而我今天所要写的“萧萧”则是被中国的旧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典型的农村的淳朴的劳动妇女。下面就一起和我走进《萧萧》吧!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萧萧》,主人公也是萧萧。她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但同时她也是一位令人感到十分惋惜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中国传统乡村妇女的勤劳、朴素、善良等等一切女性的优点;在她的身上,也深刻形象的体现了一个被中国传统的旧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女性,这在某些方面也暴漏了中国旧制度的不合理。在我看来,中国的旧制度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们的传统美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那就是非常严重的压抑了人性!萧萧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这篇文章大致讲述了一位童养媳的故事,萧萧是一位童养媳,她比自己的丈夫打九岁。当她做媳妇时,她的丈夫仅有三岁,仍然在吃奶!这一切的事实就注定了萧萧要在她的“丈夫”没有成年时要一个人过!她没有朋友,就连平时能和她说话的朋友都没有,也根本没有人是真正的关心她的。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渴望有一个人能真正的关心她、呵护她、理解她的人。因此,当“热心”的花狗向她示爱的时候,一个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人,而且,正值花季一样的年龄,再加上,她长期以来的寂寞孤独之感使她坚定的认为花狗就是那个一直给她温暖并呵护她的人,但又有谁知道?花狗对萧萧只是一种生理需求,她被骗了!

当族人知道萧萧坏了花狗的孩子时,按照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是要沉潭或者是发卖的等等。在那个时代,一个已经嫁人的妇人若做出对不起丈夫的事情,这是犯了大忌的,严重的触犯了道德标准,其惩罚在我看来更是没有人情味!在这篇文章中,萧萧并没有被沉潭也没有被二次嫁到外地,原因是她为公公婆婆家增添了一个“苦力”,当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时,家里人忙里忙外的,很细心的照顾她,渐渐的时间久了,全家人也从心里接受了萧萧以及那个孩子,。其实,在我看来,全家人接受萧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她生了一个儿子,为家里增添了一个“苦力”,我想更多的还是亲情吧!长时间的与公公婆婆还有自己的小丈夫以及家里人的相处,使得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难以磨灭的亲情。萧萧这么多年来任劳任怨的苦干精神已经在无形中取得了公公婆婆的信任,而且,小丈夫从小就和萧萧生活在一起,这使得小丈夫越来越依赖她。因此,她并没有被赶出家门,而是被家人们在一次的接受了。这就是说明了任何道德规范,任何制度都不外乎人情。制度确立的目的就应该是服务人民的,就是应给保护人情的,当现实摆在眼前时,任何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消逝的!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它虽是一篇批判中国的旧制度戕害人的事实的文章,而实质上却从最后萧萧的结局来深刻的反映了旧制度的坏处。其实,萧萧嫁给小丈夫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和小丈夫存在着年龄上的差距,小丈夫也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他也会遇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子的,在他们之间有的就只是亲情,有的是相互关心与照顾。小丈夫是人,不是神,当爱情来临时,他也会为了爱情而抛弃萧萧的,这对萧萧来说无疑将是一场悲局!作者的这种以欢喜衬悲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显得悲凉!但其实,最悲的还是萧萧的未来所要面对的事情,就像文章结尾写得一样,她的儿子也娶了一个比他大六岁的童养媳,那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萧萧的悲局又会继续上演,而却没有人可以制止住这场悲局的发生,这样下去,将会有更多的受害者的!这样的结局让我很是为萧萧感到悲哀,当然,更多的还是为中国的旧制度感到悲哀!

萧萧观后感(篇6)

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雄浑气魄的叙事场景,没有情节起伏跌宕的振荡感,《萧萧》给我的似乎一直是这样平坦的心境。闭上眼,静静地把它捧在手上,却仿佛又有一抹说不明深浅的淡淡的哀伤,道不清,剪不断,小心翼翼地在另一头牵动着心绪。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总能感受到那流露出的淳朴的乡村气息,朴素勤劳的民风,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仿佛是非常平静的姿态,而在这安宁的表象下总有那么几处汹涌澎湃,或许是泥沼,拉着你一直往下掉。

萧萧,故事的主人公,单纯而又善良,总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边城》里的翠翠,但不同的是,萧萧是一个更悲情的女子,集众多苦难于一身。她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伯父家。她十二岁时,糊里糊涂地成了儿媳。她丈夫比她小9岁,只有一个大拳头。

用当时的乡村说法“媳妇年纪大,才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这种***于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肯定它对家中劳动力增加的部分意义的情况下,换种角度我觉得它荒诞的近乎可笑。

首先,萧萧和小丈夫之间,“丈夫有些时候对于萧萧的怕同爱,比对于父母还深切”这已然是一种类似于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若说是夫妻,怎么能连一点点的情爱都没有呢?其次,萧萧“像一株长在圆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而丈夫还是那么小,对于追求者有着强健体魄的花狗,她的心里总怀着对爱情朦胧的情愫,单独一人时,想让花狗留下,却又害怕他留下。在单纯的少女情怀下,天真的她以为赌了咒一切就都有了保障,糊里糊涂地变成了妇人。

不仅仅是萧萧的错。谁能说这样的领导不应该负责任呢?

一家人对于萧萧怀孕事件“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好像是明文规定该这样做似的,这是不是就表明这些族长只是在表面做事给人看呢?在萧萧等待“发卖”的时候,她的小丈夫知道了这事,但不愿萧萧离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的清楚”

由此可见,“乡下规矩”的条条框框,框住了这一代代淳朴无罪的乡民。他们只是机械地在自己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的情况下循规蹈矩卑微地生活。也许有人想过反抗,比如,曾经年轻的人,那时的萧萧还年轻。

她想要挣脱出这个框,渴望像女学生一样,那么神气,那么自由。所以在花狗狗引她抛弃她之后,她决定逃跑,寻找自由的脚步,让自由引领她飞翔。但是这样的梦终究做得太美,不是说太美的东西连神都会因妒忌而从你手中夺走么?

醒来的时候,梦到底碎了一地,这一地的玻璃渣子,戳得人眼生疼,心更疼,一瞬间的坍塌,早已寻不到自由的方向。该怎么弥补拼凑着重来?

在幸运地脱离“发卖”后,她被迫屈服,只留下曾用激烈的血气,挣扎在宿命深渊的美丽剪影。生命,自此寂寂。当多年后的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牛儿娶亲,完全***这样平庸的生活之后,也许连她自己也会忘记,她曾经仅有一次地,逐着自由的方向出逃过。

十几年前的唢呐声萦绕着,萦绕着,在耳际,挥之不去。又一回,倒带般吹唢呐接媳妇的喜事开始了,而我听到的绝非是唢呐无限膨胀的喜悦声,倒是一曲悠扬的牧歌,在欢悦的背后总有抹不去的淡淡的哀伤,一直一直单曲循环,像是生命褪去所有浮华繁盛后苍凉的底色。

萧萧观后感(篇7)

《萧萧》是以女主人公萧萧十二岁嫁为童养媳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的。虽说文中原始野蛮的陈规陋俗没有掩盖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严厉的道德审判与惩罚也让位于宽容、善良、自然的人性的裁决,充分体现了沈从文“人性治疗者”的人文理想。但我读完这些清澈、透亮、柔美的文字后,心中却留下了久久无法散去的压抑感,是一种悲伤,一种对旧时代女性命运的悲伤。萧萧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种田为生的伯父家,十二岁便出嫁为童养媳,丈夫是尚未断奶的三岁小孩。“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十二岁,一个原本应是在父母爱护下欢乐地享受童年的年纪,而此时的萧萧却是因着这旧时代与陋习,早早嫁作了人妇,而丈夫竟还是个未断奶的三岁小孩,这是何等荒谬的事情啊!可在那个年代这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小小年纪,每天的生活就是下地干活和照顾那个被唤作弟弟的`丈夫。当十五岁的萧萧初懂男女之事时,丈夫不过是个只会跟在他身后跑的小毛头。萧萧受花狗引诱怀孕,而花狗最后却是一走了之。众人为萧萧不守妇道的行为而不耻,终决定要将萧萧“发卖”,可这真是萧萧的错么?对于一个初明人事的十五岁少女来说,是那份骨子里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偷尝了禁果,那原因归根究底应是那陋习。

萧萧没错,众人亦没错,错只错在那千百年来根植于人们心中的落后思想,是旧时代旧思想造就了萧萧的苦难,那早已注定的苦难。

文中多次提及“女学生”,从那些被旧观念充斥着的村人眼中去写“女学生”。虽然祖父他们把“女学生”的种种都扭曲了,使“女学生”听起来是那样的可怕与不堪,可萧萧却越来越向往“女学生”。“不消说,这自然完全是胡诌的笑话。可是那故事把萧萧可乐坏了。因为花狗说这个就叫做‘自由’。”萧萧不知不觉被“女学生”吸引,因为她心底深处有着一份对那样自由的向往,那是每个旧时代被旧观念旧习俗残害着的女性的共同向往。

故事的结局在沈从文笔下变得看似完美和乐,可是却看的我心寒。“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媳妇年纪大,才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唢呐吹到门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忙坏了那个祖父、曾祖父。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那样平淡温馨的语言,却看的我内心冰凉,仿佛透过这段文字,我看到了那个年代无数个像萧萧一样的女孩在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那些话与其说是结局,倒不如说是又一段悲剧的开始,然后是悲剧的无限循环。

那个年代,用一个个陋习谱写了所有女人一生的悲剧,在这淡淡的语言下,却只让我看到无数的泪水,听到漫天的叹息。

萧萧观后感(篇8)

如同《边城》一般,《萧萧》的民风淳朴得紧。我倒是很喜欢美好的东西。比如萧萧和她的“弟弟”,比如爷爷,比如哑巴,比如那充满宽容的一家人。

“天亮后,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这倒是真的了。每个人是有些许熬夜至凌晨的经历,还会觉得讨厌那种似睡又非睡的感觉。呵呵,但似乎,在沈老的笔下,我不知怎的竟喜欢起来了。那些黄边紫心葵花,一下子,安谧的不行。睁眼还是闭眼,皆是无边且无尽的享受。

说到了“女学生”的那一段,一开始,我会想到或许是笑话乡下人的无知。但再多想一点,其实也会接受,这不过是接受新事物的一个过程。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对此也不是深恶痛绝的,反而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在这里产生的吧。而更有趣的是,沈老在一九五七年较改字句的时候,加了这样的一句关于女学生的话:“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就像是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

可以看见,那些对当时人们而言,很新奇的事儿,于我们现在,不就是生活么。倒是了,无非是些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自由恋爱之类的。萧萧是个单纯的女孩儿,单纯的人儿终究对美好的事物会产生愿景。萧萧本身就是活泼开朗又天真的少女,或许,她太过于认命了,有着些许的麻木,可是在我看来,她亦是随遇而安的,一个人,平平凡凡,安安乐乐,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至少在我看来,平静而安详的日子让我更随性。就性格而言,一定程度上,萧萧是和《边城》里的翠翠重合的。

关于花狗,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怜悯萧萧,为什么在她花一样的少女情怀里,没有遇上更对、更好的。不能否认的,萧萧,由女孩长成了女人。因为一个叫做花狗的懦弱的男人。

我该庆幸么?最后的萧萧,没有被古老的制度荼毒,反而是被朴实的乡情拯救,最后的最后,小丈夫没有嫌弃萧萧,也没有嫌弃那个胖胖的男孩儿,男孩儿长大后喊他大叔,他也答应着并不生气的;其他人呢?似乎也没什么,“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竟没有什么不同呢!

呵呵,这样安谧的结尾,是可以让我,舒舒服服的,梦见那片黄边紫心葵花了。

萧萧观后感(篇9)

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的表现中心,在小说《萧萧》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种淳朴、自由的人性美。

《萧萧》描述了1个农村少女萧萧作为童养媳的故事。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寓技巧于平实之中,小说通篇洋溢着浓重的民间乡土气味的同时,也透露着1种浓厚的人性美,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和描写的乡风民俗上。

《萧萧》的主人公萧萧是在自然里长着的1个农村少女,在她的成长中无不彰显着1种人性美。萧萧是1个童养媳,在风气淳朴的乡村,“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妈妈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妈妈,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1个陌生男子汉在1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组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在萧萧做新娘子时,“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面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丈夫,她整天带着他玩,干杂货,倒也不觉得怎么苦;面对爷爷喊她“女学生”时,她是既排斥又向往;15岁发育成熟的萧萧在与长工花狗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后,她并没有害怕,只是在怀孕后身体发生变化时才产生了恐慌,并萌生了逃跑的念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有着优点的同时也是存在着缺点,这是1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沈从文先生从这些点点滴滴向人们展示了萧萧纯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这种天然之美成长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诠释!

在《萧萧》中,除了萧萧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夕阳西下,爷爷叼着烟袋,和萧萧开着“女学生”的玩笑,这是祖孙的天伦之乐;伯父抚养萧萧,在萧萧意外怀孕时伯父并没有选择“沉潭”萧萧,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丈夫自幼与萧萧长大,当得知萧萧意外怀孕要被嫁到远处去时,他不愿意了,萧萧婆家最后也因为萧萧生了儿子而没有把萧萧再次嫁出去,这是对亲情的珍惜。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可能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对萧萧的感情并不一定是至真至善的,但那也是发自内心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人性美,除了在人物形象上有体现外,我觉得在乡风民俗上也有体现。如小说开头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描写了岁末年关山乡盛行抬花轿接媳妇之风,“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间玩,看硕大如盆、上面满是灰粉的大南瓜……”,这是乡下收获季节时喜悦的场景。虽说这些都是乡风民俗,但是在这些乡风民俗中深深透露着人性美:淳朴、至真。在萧萧意外怀孕时,虽然有损风俗,但是最后乡亲们还是没有让萧萧沉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痛心边地风俗落后的同时也听到了人物内心灵魂深处的人性的呼唤,乡亲们并没有受到大城市文明的影响而变得麻木冷漠,“沉潭”这种风俗是封建落后的,但是乡亲们的人性并没有“封建落后”,他们仍然有着1种隐藏在内心的人性美。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萧萧》这是1个平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平静的生活中寓有一丝躁动,看到了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碌碌一生,牵动他们的还是身边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就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着人性美。“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在《萧萧》中看到啦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萧萧观后感(篇10)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比如:松树、胡杨、梧桐、梨树、桃树……但我喜欢的植物还是杨柳,因为杨柳绿绿的、高高的、大大的,美丽极了。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当然是赞美杨柳。杨柳在湖岸上飘呀飘,枝条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风中跳舞,跳出许许多多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说这样植物很贱。弄一根枝条放在地上,它也能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杨柳不需要高贵的肥料,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可以生活。

杨柳很美丽,千万条陌头细柳,每一条都不忘记常常顾着下面,借了春风之力,在泥土中玩,春风吹来,杨柳发出刷刷的声响,就好像在唱着欢快的歌,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它们的慈母游戏,时时依傍在慈母的身边。

从古到今,都是以杨柳为题材,曰“万树垂柳”,被称为“柳条春”。

杨柳有一种自然美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

杨柳我爱你,我爱你的美,我爱你优雅的姿态,我爱你是春的嫁妆。

萧萧观后感(篇11)

沈从文的《萧萧》,在清丽淡雅的湘西山村背景下,以平淡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童养媳女孩萧萧苍白愚昧的生命状态,作品在淡淡的悲喜交织中,展示了一类人生命底蕴上的苍凉无奈,引人回味深思。

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山村还流行着古老的大媳妇小丈夫的习俗。小说主人公萧萧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个童养媳。萧萧“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没有母亲的关爱照顾,她出嫁的时候并没有向其他女孩那样都哭,萧萧不哭,“又不害羞,又不怕”认为“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这就显示出萧萧的生命状态是愚昧懵懂的,没有人生阅历,没有受过教育开化,所以不懂得珍惜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幸福与价值,就连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是被别人摆布的,也不知道悲伤。到了婆家,除了带丈夫外,还要渍麻,纺车,洗衣,浆纱织布,打猪草等繁重的劳动,但受到的待遇却只是“喝冷水,吃粗粒饭”,“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表面看上去虽是喜人的场景,实则内里蕴藏了深深的悲哀——生命对苦难的麻木。然而萧萧又是善良可爱的,文中描写萧萧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写尽了她人性的善和美,使萧萧更显得可爱可怜,惹人关注。

我看来文中有三处萧萧生命的觉醒,虽然对于这种觉醒她本人是无知的。第一次,梦到“捡到大把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或一时仿佛身子很小很轻,飞到天上众星中。”这些平时被压抑的生命的渴望只有在梦中才得以满足,她吓醒来心还只是跳。她的梦是如此的质朴单纯,对快乐的定义还停留在如此原始的状态,让人看到萧萧的单纯,也看到她的愚昧和混沌,叫人心酸。第二次,是对女学生朦胧的好奇与向往,祖父所描述的女学生的生活是萧萧那个封闭落后的山村从未有过的“稀奇古怪”,“岂有此理”,对于女学生大家只是把它当成夏日的谈资,引起种种的打趣,哄笑和奚落,但是“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并且经常梦到女学生,同她们一排走路。萧萧内心深处有着追求自身独立价值与幸福的渴望,但这渴望也只能以梦的形式达成。第三次,是被花狗的情歌和男性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女儿的天性萌发,变成了妇人。在社会环境的约束下,似乎只有这三次主动的流露出萧萧的生命渴望,其他时候,她总是受着社会环境的限制,由于缺少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萧萧对于这压制处于麻木无知状态。所以当失身怀孕的私情暴露后,决定萧萧命运的只能是统治这个小山村的种种封建宗法的规矩和观念,萧萧的生死祸福也就完全掌握在别人的一念之中,由他人任意地安排了。

好在萧萧的命运看似不错,由于萧萧的婆家与娘家长辈中没有一个是读过“子曰”的人物,萧萧才有被决议发卖的可能,好处是他们可以得点钱;又因为一时找不到买主,萧萧才能暂时留住;又因生了一个儿子,婆家有了种接代,萧萧终于不卖,而留在婆家了。这看上去皆大欢喜,但是小说结局,当萧萧与丈夫圆房生下第二个儿子时,她的私生子——第一个儿子又在迎娶大媳妇了。读者会震惊地意识到,这可怕的无意识的生命形式正一代一代轮回着,他们依旧愚昧麻木地在封建统治的安排下生老病死,过完一生,这实际上是极其可怕的生命底蕴的苍凉与无奈。作者在看似平淡,看似一切都好的氛围中赤裸裸地为我们呈现了处于底层人民的一种可悲的苍凉的生命形式,叫人心惊。不同于一般悲剧直接将人生撕裂给人看,作品揭露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比死了还不如,这份生命底蕴上的悲凉与麻木,才是人生最沉重的悲剧。

作品显示了作者对人的命运的深沉关切与忧患意识,自然,隽永的叙述中揉和了真挚的关怀,使作品格外饱满丰赡,是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萧萧观后感(篇12)

认识她,源于一篇追忆怀念她的文字,还有那句牵动我心扉的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而今天读了丁先生的《萧萧落红情依依》,自己好像才真正读懂了一些她,仿佛近在咫迟,但抬眼已是天涯。有一种莫名的心疼,还有一种痛哭的冲动,更有一种长久的遗……

萧红浑身都充满了灵气,在现代女作家中,她是一支独秀。不像冰心的文章,充满爱与温情,温暖动人,完全回避人性的丑恶。而萧红,敢于揭露人性的善与恶,无论是《生死场》还是《呼兰河传》。

我敬萧红,但我更怜她,疼她!她这一生都在找寻爱的归宿,所以她总是用自己的命来爱人,并热切地期盼着爱的应答。只是可惜在她生命末日黄昏到来的那一刻,陪伴她的也只有孤寂和等待。她毕生想要追逐的就是高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飞,只是遗憾的是没有人能为她撑起头上那片天空,那颗高飞的心总是被爱牵拌住脚步,所以她只能矛盾地横冲乱撞着去飞,最后只落得个伤痕累累,千疮百孔。

也许男人总是觉得女人的天空太过低矮,空气太过稀薄,他们总是渴慕外面的世界,万里之外的天空,所以他们选择逃离那片低矮,去飞,去闯,去冲。只有当自己累了,倦了,受伤时,才想起那片低的、充满温情的天空。只怕那时候天还在,却早已破旧不堪,布满伤痕。

而撑起那片天的女子是否还会守着记忆,坚持地带着一颗受伤地心站在原地,等待良人迷途知返,我就不得而知了。

爱到深处无怨,刚烈深沉如萧红应该是爱得无怨无恨的那一种吧!只是我心疼她那份痴和爱。

萧红之于萧军,她想要的无非是一种有尊严,对等的爱,只是强悍粗野如萧军给不了。我常想,如果萧红能够稍稍柔弱一点,萧军能够微微包容一点,也许他们就不会从佳偶变成怨偶了,只是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不若相忘于江湖,这也许是上天对他们最好的安排了!

萧红之于端木蕻良,想要的无非是一个安稳温暖的归宿,只是柔弱自私的端木给不起。也许如果萧红再自烈一点,端木能刚强一点,他们或能相守的更长一点,萧红生命里最后的日子也会好过一点,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堪,误解与遗恨。

萧红之于鲁迅,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萧红的`年轻的朝气和活力,是鲁迅点燃烟头,在冉冉青烟中凝望却不可得的,那种遗憾是恨没有年轻几年的遗憾。如果鲁迅年轻一些,这个最懂她才情与才气的知音,或许会给她最完美的爱与人生。

只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给你,给我,也给她!有时候我真想替萧红问一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可有一盏独独是为她而亮的吗?有时候我也想替世间女子问男子一声:当一个女子愿意爱你到地久,到天长的时候,你可愿陪她到地老,到天荒?问者有声,答者无音。

长恨此身非我有,我既不是男子,想起萧红,也只能徒增伤感与失落罢了。也许萧红更像是荆棘鸟,被爱恋着的荆棘刺破,只能穷其生命去飞,一刻也不能停下脚步,直到血从她身体里一点一滴流尽,至死方歇。

我是真得希望用生命去爱人的萧红会在海的那头,天的那边找到一个愿意为她撑起一片天的良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