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文合集:萧红观后感(6篇)

发布时间: 2022.08.21

当我们阅读文章产生了理解或者感触时,我们不妨尝试将内心所想用文字体现出来。心得体会通常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范文合集:萧红观后感(6篇)》,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萧红观后感(篇一)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二)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萧红观后感(篇三)

磨磨唧唧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萧红传》,之所以选这本书,是因为很喜欢看鲁迅先生的书,而萧红女士是鲁迅先生比较欣赏的一位作家,于是便对这位作家产生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让中国的文豪这么青睐。

全书看下来,萧红女士给我的感觉是,她似乎出生错了年代。腐朽封建的家族时代,战火连绵的战争时代,这些都是她人生悲剧的来源。当然也不可否认,也是她作品的创作来源。人生就是这么矛盾,似乎总要留些遗憾,才算完美。殊不知,身为当事人,宁愿人生不完美。

时间关系这里并不详述萧红的著作以及萧红的家庭,家族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是萧红童年不幸的来源,虽然有家,有家人,不过她感受不到真正家的味道和温馨。不过上帝终归没有那么残忍,她的祖父直到死一直将她视若珍宝。这也是萧红心里深处唯一的支撑和牵挂,所以在祖父去世的时候,萧红仿佛要哭碎肉体,哭出灵魂来。

然而这还不是萧红真正的悲剧所在,萧红只活了31岁。萧军说萧红在文学上是个胜利者,在个人生活意志上是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这些词汇是多么的消极和令人悲痛。为了生存,萧红向现实妥协过,为第一个男人也是她名义上的未婚夫汪恩甲怀过孕,她并不爱这个男人,迫于无奈而已。但是我也并不觉得他是爱萧红的,否则并不会不辞而别,毫无音信,在他眼里,萧红只是与别人不一样罢了。 第二个男人萧军应该是萧红此生真正爱过并且倾尽所有去爱的男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都爱写作,萧军那么懂她,萧红那么依赖他,这么看似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萧红爱上的是一个风流之人,也许用词不是很贴切,不过意思基本是到了。萧军是爱萧红,但是他却不只爱萧红,他觉得自己是真性情,见一个爱一个。。。萧红爱他,全心全意爱他,依赖他,即使他有妻室,即使后来在一起的那么多年他没有给他一个名分。然而在萧红眼里,爱情应该是自私的,对方应该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她无法忍受自己所爱的男人心里还装着别的人,她是那么纯真,那么地不世故,以至于周围很多朋友都很惊讶那么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为什么这么有才的人却一点也不世故,这么不会做人。然而她就是她,不为任何人而改变!这也是萧红身上发亮的地方,吸引别人的地方。所以再深的感情还是经不住生活的琐碎的考验,禁不住一次次的猜测和争吵,最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而且是那么决绝,又那么平淡,因为两人心里都很清楚,他们不可能再一直走下去了。这一点,他们是默契十足的。好难过,为萧红。分开的时候 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了,后面的事情证明她并不重视 欢迎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夭折的时候她还是那么平静,不知道她是对萧军有恨还是对生活有恨,说不清,也许都有。

后来她遇到了端木蕻良,也就是曹汉文,成为了曹太太,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萧红自己也是吃惊的,毕竟和萧军在一起的那么多年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曹是肯定爱萧红的,不然不至于萧红怀了别人的孩子也要娶她,萧红大抵对曹也是有点感情的,不过正如书中所言,他们之间可能更多的是亲情,萧红经历了太多的痛苦,颠沛流离,她想安稳,她想平静,她想平淡的生活,而端木蕻良是最好的选择。也许这个选择是对的。。。对一个女人来说,一份平淡安心的爱情可能比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要持久的多,不知道萧红是不是这么想的,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她累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天妒红颜,在萧红这真真是一点也不假。好令人心疼。做一个真正内心坚强的人实在太难,即使再强的人,也还是需要某些寄托,说明内心深处还是柔弱的。有人说,你不坚强谁你替坚强,可是,你若一直这么强,又有谁会对你怜惜。这是前两天姐的一个感慨。那么你若不坚强,找到一个所谓的依靠,谁又能保证,这个依靠会伴随你一生呢?这似乎陷入一个死循环,所以,摆正心态很重要,除了你自己,没有谁会一直陪着你,进入生活的丛林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要专心走的路。允许自己的生活出现悲伤,痛苦,与他们和解,这样才会释然,不会那么纠结。

萧红观后感(篇四)

好久没看见这么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了。萧红,以前只是在一些书的序里见到过她的名字对于她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通过这部电影,我想我了解了个大概。

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最后结尾那一段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她的确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我觉得任何一个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因为他们关注现实,而不是纯粹虚构,总是想借由表现这样的一种痛苦生活而启迪人们去解决一些问题。

电影《萧红》拍的很唯美,有些画面是只有在小说里面才能看见的,可能导演就是从小说那些美妙的场景中提炼出来的也说不定,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为作家以及以作家为主角而拍的这种电影。

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她的男人,都是那么的不顶用,一个两个刚开始的都是那么的厉害,过多一段时间又都变得那般的鄙陋。第一个直接就跑了。第二个萧军还行,始终是爱她的,但是他的脾气太不好,而且还经常与别的女人勾搭,连萧红最好的朋友阿虚也被他搞的怀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出轨还能出的这么理直气壮。

第三个,刚开始的时候看上去很有文艺气质的端木,他的言辞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够担当,总是在逃避责任。换句话来说,萧军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而端木则是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第四个没有结果,因为并没有开始这段感情,萧红就已经死了。他是在萧红生命垂危的时候爱上她的。这也很能证明她的魅力了。一个女人年龄可以越来越大,但是心里却是可以越来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龄的流逝而产生消亡的。比如我在东莞遇见的一个女人,丹姐,她就是这么样的女人。她的年龄有四十几了,但是还是那么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们为了她争风吃醋,甚至打架斗殴。我就是为了她而被开除的,到现在我还忍不住惊呼。

我是第一次在电影上看见鲁迅本人,这让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见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动了。好久没有的感觉!鲁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经常演周恩来的那个演员演的,演的蛮像的,一身深色长衫,头发依旧像倒立的扫把,只是脸上的妆画的太狠了,那么明显的黑线,我都看的出来是画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华丽,结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种旷远的美,结尾的配乐也蛮好听的。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很多场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带即过。比如说,端木就为萧红端了一碗小米粥,说了几句情话,在下一幕,萧红就宣布和前任萧军分手了。以我的感觉来说,这也太快了些吧。不过我能理解,比起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来说,已经好太多了。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大家一看的电影。

萧红观后感(篇五)

奔波半生,最后还是想回家,当初因为父母逼婚逃离了家,最终因为怀念爷爷想回家,其实家永远只在心里,因为现实中的家再也没有爷爷,再也没有那些能帮助照顾我们的人。萧红的爷爷跟萧红说,长大就好了,但长大了不是真的就好了,成年人的世界比孩童的世界更复杂。

萧军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当过bing,写过小说,还是比较厉害的人,这样的人对所有女人都很好,包括萧红,包括学生的姐姐,包括萧红的日本朋友,当时撩萧红的话后来又用来撩学生的姐姐,“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他完美地诠释了渣男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一个精力旺盛的男人确实有精力去爱好几个女人,但是从伦理道德上他是错误的,他让他的妻儿受伤了。

到正式场合萧红还是很有气质很端庄的,人的社交属性就是这样,特别是成功的人,很注重自己的气质形象。父母逼婚一任,遇到爱情萧军一任,遇到小暖男端木一任,遇到粉丝,差一点又一任,人就是这样,如果不拒绝会遇到很多爱情,特别是成功的人。

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也不用说太多,萧红萧军他们就都称呼了一声“先生”,其实话不用多,真诚就行。

古时候也有心态特别好的人,老爷子带孙女又蹦又跳的,那可能就是古时候比较豁达乐观的人吧,每个时代都有乐观的人,跟那样的人一起,整个空气都是甜的。那些人的思维方式很好,就看自己能不能进入他们那种思维。

萧红观后感(篇六)

《萧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东北年轻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萧红原名张乃盈,她很热爱读书可是家里人却不让她读书要她嫁人,她就离家出走离开黑龙江去了北平上学。她的未婚夫去北平找她,萧红为此十分感动,她两都离家出走。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萧红还怀了孩子,可是她的未婚夫后来却离开了她。在她十分落寞的时候他遇到了萧军,萧军很贫穷,但是他却很乐观。他的乐观感染了萧红,他们两个相爱了。他们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他们去到了上海,他们得到了鲁迅的肯定。生活开始有了改善,但萧红却得到了萧军的背叛。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但端木却不能给萧红想要的温暖,萧红的身体也差了。

萧红为了读书离家出走,这等勇气,在我们中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逃避读书而离家出走啊。读书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很快乐每个人都喜欢读书,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读书未来就很狭窄。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读书机会啊,想想那些不能读书却很想读书的孩子们。

我们要做一个乐观的人,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悲观,只要你有一个乐观的心,那么不管多苦都能挺过去。当萧军失业之后,萧红和萧军去住旅馆,却连被子都租不起,饭也吃不起,每餐只是馒头蘸着盐吃。每天早上看着其他房间门前的大面包,这完全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们有着一个乐观的心,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想办法活下去,萧军出去找工作,萧红在房间里写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萧军找到了工作,他们度过了难关。如果他们不是有一颗乐观的心,或许他们早就死在了旅馆里了。

萧军是一个花心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他看到每一个可怜的女人都想去爱她们,不管他们是否已结婚。刚开始萧军和萧红在一起,后来萧军又和他学生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尽管萧红当时并没有怎么追究问题,()但是萧红心里还是不好受的。后来萧军又和阿虚搞在一起,还把阿虚弄怀孕了,还要阿虚把孩子做了,阿虚可是萧红的好盆友啊。萧军这样伤害了多少个女人啊,而且到了最后没有一个女人和萧军一起走。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对人也要真诚,做事也要对得起人,不然就会同时伤害很多人,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好的伴侣。、

我很佩服萧红,萧红很倔强,很坚强,而且她很有才华,她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惜离家。“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gz85.COM精选阅读

萧红观后感900字


欣赏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当我们观赏影片时,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情节往往会启迪我们的思考。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能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心理路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心得,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想要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编辑为您收集了有关“萧红观后感”的相关主题资料,现在与您分享,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萧红观后感(篇1)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2)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萧红观后感(篇3)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萧红观后感(篇4)

十一假期,我们全家驱车来到了呼兰区,怀着对萧红老师的敬仰,我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她的故居。

这一天,天气晴朗,我迈着轻松愉悦的步伐走进了历史内容丰富、装载知识全面的萧红纪念馆。进入纪念馆,有关萧红老师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画面就一件件、一幅幅呈现在我的眼前,她故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不禁把我带到了她的那个年代。

萧红老师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女文学家,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女文学家,她1911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热爱学习,但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父亲多次阻挠她上学,甚至软禁她,可倔强顽强的萧红并没有放弃梦想,最终离开了家庭,踏上了艰辛的.异乡求学之路。毕业后从事进步文学创作,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指导,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还多次参加抗日号召活动。但不幸的是,1942年她因病于香港逝世,年仅31岁,虽然她英年早逝,命运短暂,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她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走出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一种不舍的感觉。心里想:“我也要像萧红老师一样,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地去奋斗和追求”。

萧红观后感(篇5)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

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萧红观后感(篇6)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萧红观后感(篇7)

伴随着深夜的灯光,萧红的文字缓缓流淌在心间。怀着崇高的敬意,我默默感受着她那淡然的语气中难以言说的寂寞与悲凉。

萧红的文字细腻而朴实,她笔下有北方苍茫大地上严冬凛冽的天气,有八月乌鸦飞过的凄厉啼鸣,有绚烂多彩、变化万千的火烧云,还有祖父花园里充满生机的小虫和小花。她那细致入微的描写,给我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精彩的台子戏、热闹的放河灯,为我打开认识上个世纪民俗世界的大门。她常常用朴实无华却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漫不经心之余抒发点滴情感。这文字却如同缠绕着的藤蔓深入人心,令人体会浓浓的悲凉之感。我常想她的文字或许正如她笔名中的“萧”字,蕴含着无限萧条和无尽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是鲜活立体,极富个性的独特生命体。读她的文字让我们如同与人物面对面共同渡过一段难忘时光。无论是给予她毫无保留疼爱与关怀的祖父,性情古怪爱偷东西的二伯,还是回忆里谈笑风生、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后花园中祖父爽朗的笑声和幼年萧红顽皮的身影,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初冬早晨弟弟“深色的眼睛”温暖了姐姐的心,也触动了我,顿觉内心柔软。萧红用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人物之间流连。我恍然发现萧红并不孤单,这么多鲜活的人物陪她一同对抗孤独,也是一种安慰!

岁月无情,而勇于直面岁月荒凉的萧红,仅仅三十一岁就离世而去了,此刻我又细品着她用心灵和回忆著成的作品,其中那些细腻而又质朴的文字叙说好似超越了时空,在生命无尽的流转中永远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怎能不使人仰望呢?

萧红观后感(篇8)

萧红,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以前读过她写的《呼兰河传》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很着迷,我那几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的,然后有一次我学姐也评论道她很喜欢萧红,再后来我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了。可是在《呼兰河传》中关于写萧红的也只有她的童年,所以这次我也就好奇地读了一本这样的书——《穿过爱情的浪漫旅程.萧红传》。

就这本书写到的萧红的爱情故事,我想谈谈我对“爱情”的刍荛之见,绝对是刍荛之见。在我看来“爱不爱情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它太复杂了况且它还是个难题。我对那些张口大胆就谈“爱情”怎么怎么…的人会有一点点反感(或许是我太无知)。喜欢,恋爱,结婚本来就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凭什么要将三者都与爱情混为一谈呢?喜欢一个人也好,谈个恋爱也好,甚至结婚,哪有不图利益的(利益:比如长得好看,有点出息,有房有车,有钱……等等)。也有人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一起经历很多很多事儿,一起为生活打拼,相相依为命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爱情可是我怎么觉得它倒像是“亲情”呢?

我也并不是否定“爱情”的存在,只是因为它太令人琢磨不透以至于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就以萧红为例。萧红与陆振舜,刚开始也算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可是最后陆振舜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她,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不变成了冷潮热讽,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敌不过柴米油盐。萧红与汪恩甲是很忠于对方,可是,就算再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不外一场悲剧。萧红与萧军,明明两个正负极的人与事,偏偏就碰在了一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当然就慢慢容不下对方了,此时的萧红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对的人”?萧红与端木他们互为铠甲,因为彼此,所向披靡。可是最后当萧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照顾她的并不是端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她的只有与她刚认识不久的骆宾基。端木那时候还爱着萧红吗?谁也不知道,只是萧红说了“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有感应的。只是,为爱盲目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现实。”是的!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此刻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爱情是什么?应该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希望你最好能遇到那个“你是我第一眼的一辈子的人。”;

或是希望对方的出现成为你的鼓励,然后一起携手通往幸福的终点;实在不行那也不着急,要相信对的相遇就是就别重逢,所有等待都是留白,爱一定会来。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请建立在你还挺好的基础上。因为从没听说过哪个什么人对路边的乞丐一见钟情,为她他付出一切什么之类的绝美爱情故事。

总之,在我来看来还是那样“爱不爱情”真的不重要。我的逻辑是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能遇上所谓的“爱情”。当然,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可以去谈恋爱,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也请不要那么随便地一上来就谈“爱情”什么什么的,真的让我很反感。请问以你现在的年龄,现在的人生阅历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萧红观后感(篇9)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关在笼子里的春天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一个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的苦恋。读完后,我在思考萧红在给我们传递了什么?华丽的词藻?直击心灵的句子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正如我猜测的话,那翠姨这个人物的存在岂不成了绿叶?这种想法顿时消失了,总觉得萧红笔下的翠姨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翠姨。

翠姨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会死,大家心中也很纳闷”,翠姨为什么会死就此成为人想探讨之谜。有不少人认为她死在了封建,死在了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无法选择。但我却认为她死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笼子里。“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嫁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着我的面说。”其实她有选择的余地,她就是没有勇气打来那扇门,曾经无数次的挣扎都没有打开,到最后她有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曾经自己一步步建造加固的笼子……

翠姨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接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她就是将自己那一抹春天关笼子里的人,她不能在时代的新旧思想撞击里做出勇敢的决定,徘徊在突破和安于现状之间。一面她觉得绒绳鞋很好看但迟迟不肯,另一面待到很多人已经买了才决定买,当得知那款鞋子已经没有货了却苦苦追寻。一面她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定亲,另一面她又说女子太早结婚不好。一面嫌弃自己的年纪太大,另一面又想像女学生一样去上学。一面注重和“我哥哥”的名分大小,另一面又拉着他的手不放。她就在新旧两者间徘徊,犹豫不定,笼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挣扎中“长大”,最终笼子占据了她该有的位置,一抹春光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

翠姨的死也象征着维新革命最终敌不过旧势力,民众的思想解放显得更为紧迫,旧思想那根刺必须拔掉。翠姨连名字也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他们想爱时就渴望自由,不相爱时就希望安于现状。在爱情和面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面包,这样苟且偷生。这一点连翠姨都不如,虽然翠姨选择了轻生但至少她做出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结束这样尴尬的生活。

翠姨的死让人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翠姨并没有经历过冬天,她活倒了四季,春天不远她就在眼前,但没有被抓住……

萧红观后感(篇10)

1

讲述了一个叫做呼兰河的县城,人们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也会有一些虽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个季节,呼兰河这的居民行为可不同。春天一到,农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种;夏天一来,调皮的孩子们就带上网去捉小虫;秋天一来打招呼,粉房的人们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们都缩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么说,呼兰河这儿的人都过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舍得花钱是穷人家的一种习惯。大街小巷上的小摊,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钱的就买下,没有钱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这儿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孩子经常玩得唯独只有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这儿晚饭吃过后的黄昏没有什么事情干,不累的人抬起头往西边望望,看着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困了的,则晚饭吃过后就睡着了。卖豆腐的则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都是四五点来,一秒不差,每当人们听到“卖豆腐喽。”时,就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吃饭时对人们的一种吸引,每当卖豆腐的人来,人们总会打开门看一看,这时能有一盘豆腐拌大酱已经是对呼兰河的人们一种富裕人家的表现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铭心,先从“我”说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遇见别家的人有困难,不管是认识还是陌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总爱帮别人而“顶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个什么意思?“我”总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文中的“我”也很好学,每天半夜,总会醒来和祖父念一念古诗,念完了一首还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缠着祖父念诗才肯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纠结。“我”爱学,善良,有义气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该说一说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庄严,在家里有着威严的象征。他疼爱自己的孙女,希望她能够早日成才,因此在五岁时就教会了“我”许多的古诗。每当他的孙女想去凑热闹并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告她不要去了。这点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有着高的地位,还关心家人。有难同当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动。文中两个令我刻骨铭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启发。由此,从这篇记录文当中,令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样威严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的表现使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从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墙,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试试,每次当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时,外公总会拉住她。文中“我”爱帮别人出头,出气的表现也令我想到了学校中相似的事。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女同学在争论,争吵,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女同学看到了,连忙上去帮助女同学,一番“争夺”后,终于“扳回局势”,男同学灰溜溜的离开了。其实文中许多事情,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去发现,很快就会找到与文中人物相似之处。奢侈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但乐却往往在这其中。

《萧红》观后感1000字


工作总结之家推荐更多专题:“《萧红》观后感”。

许多优秀的电影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优秀的电视节目通常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为了及时保存这些好的想法,回去后一定要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对于作品内容的描述不宜过长。如何撰写作品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萧红》观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萧红》观后感(篇1)

1

讲述了一个叫做呼兰河的县城,人们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也会有一些虽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个季节,呼兰河这的居民行为可不同。春天一到,农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种;夏天一来,调皮的孩子们就带上网去捉小虫;秋天一来打招呼,粉房的人们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们都缩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么说,呼兰河这儿的人都过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舍得花钱是穷人家的一种习惯。大街小巷上的小摊,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钱的就买下,没有钱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这儿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孩子经常玩得唯独只有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这儿晚饭吃过后的黄昏没有什么事情干,不累的人抬起头往西边望望,看着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困了的,则晚饭吃过后就睡着了。卖豆腐的则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都是四五点来,一秒不差,每当人们听到“卖豆腐喽。”时,就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吃饭时对人们的一种吸引,每当卖豆腐的人来,人们总会打开门看一看,这时能有一盘豆腐拌大酱已经是对呼兰河的人们一种富裕人家的表现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铭心,先从“我”说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遇见别家的人有困难,不管是认识还是陌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总爱帮别人而“顶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个什么意思?“我”总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文中的“我”也很好学,每天半夜,总会醒来和祖父念一念古诗,念完了一首还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缠着祖父念诗才肯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纠结。“我”爱学,善良,有义气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该说一说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庄严,在家里有着威严的象征。他疼爱自己的孙女,希望她能够早日成才,因此在五岁时就教会了“我”许多的古诗。每当他的孙女想去凑热闹并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告她不要去了。这点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有着高的地位,还关心家人。有难同当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动。文中两个令我刻骨铭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启发。由此,从这篇记录文当中,令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样威严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的表现使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从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墙,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试试,每次当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时,外公总会拉住她。文中“我”爱帮别人出头,出气的表现也令我想到了学校中相似的事。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女同学在争论,争吵,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女同学看到了,连忙上去帮助女同学,一番“争夺”后,终于“扳回局势”,男同学灰溜溜的离开了。其实文中许多事情,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去发现,很快就会找到与文中人物相似之处。奢侈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但乐却往往在这其中。

《萧红》观后感(篇2)

好久没看见这么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了。萧红,以前只是在一些书的序里见到过她的名字对于她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通过这部电影,我想我了解了个大概。

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最后结尾那一段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她的确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我觉得任何一个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因为他们关注现实,而不是纯粹虚构,总是想借由表现这样的一种痛苦生活而启迪人们去解决一些问题。

电影《萧红》拍的很唯美,有些画面是只有在小说里面才能看见的,可能导演就是从小说那些美妙的场景中提炼出来的也说不定,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为作家以及以作家为主角而拍的这种电影。

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她的男人,都是那么的不顶用,一个两个刚开始的都是那么的厉害,过多一段时间又都变得那般的鄙陋。第一个直接就跑了。第二个萧军还行,始终是爱她的,但是他的脾气太不好,而且还经常与别的女人勾搭,连萧红最好的朋友阿虚也被他搞的怀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出轨还能出的这么理直气壮。

第三个,刚开始的时候看上去很有文艺气质的端木,他的言辞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够担当,总是在逃避责任。换句话来说,萧军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而端木则是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第四个没有结果,因为并没有开始这段感情,萧红就已经死了。他是在萧红生命垂危的时候爱上她的。这也很能证明她的魅力了。一个女人年龄可以越来越大,但是心里却是可以越来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龄的流逝而产生消亡的。比如我在东莞遇见的一个女人,丹姐,她就是这么样的女人。她的年龄有四十几了,但是还是那么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们为了她争风吃醋,甚至打架斗殴。我就是为了她而被开除的,到现在我还忍不住惊呼。

我是第一次在电影上看见鲁迅本人,这让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见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动了。好久没有的感觉!鲁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经常演周恩来的那个演员演的,演的蛮像的,一身深色长衫,头发依旧像倒立的扫把,只是脸上的妆画的太狠了,那么明显的黑线,我都看的出来是画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华丽,结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种旷远的美,结尾的配乐也蛮好听的。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很多场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带即过。比如说,端木就为萧红端了一碗小米粥,说了几句情话,在下一幕,萧红就宣布和前任萧军分手了。以我的感觉来说,这也太快了些吧。不过我能理解,比起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来说,已经好太多了。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大家一看的电影。

《萧红》观后感(篇3)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萧红》观后感(篇4)

萧红,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以前读过她写的《呼兰河传》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很着迷,我那几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的,然后有一次我学姐也评论道她很喜欢萧红,再后来我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了。可是在《呼兰河传》中关于写萧红的也只有她的童年,所以这次我也就好奇地读了一本这样的书——《穿过爱情的浪漫旅程.萧红传》。

就这本书写到的萧红的爱情故事,我想谈谈我对“爱情”的刍荛之见,绝对是刍荛之见。在我看来“爱不爱情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它太复杂了况且它还是个难题。我对那些张口大胆就谈“爱情”怎么怎么…的人会有一点点反感(或许是我太无知)。喜欢,恋爱,结婚本来就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凭什么要将三者都与爱情混为一谈呢?喜欢一个人也好,谈个恋爱也好,甚至结婚,哪有不图利益的(利益:比如长得好看,有点出息,有房有车,有钱……等等)。也有人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一起经历很多很多事儿,一起为生活打拼,相相依为命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爱情可是我怎么觉得它倒像是“亲情”呢?

我也并不是否定“爱情”的存在,只是因为它太令人琢磨不透以至于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就以萧红为例。萧红与陆振舜,刚开始也算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可是最后陆振舜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她,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不变成了冷潮热讽,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敌不过柴米油盐。萧红与汪恩甲是很忠于对方,可是,就算再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不外一场悲剧。萧红与萧军,明明两个正负极的人与事,偏偏就碰在了一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当然就慢慢容不下对方了,此时的萧红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对的人”?萧红与端木他们互为铠甲,因为彼此,所向披靡。可是最后当萧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照顾她的并不是端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她的只有与她刚认识不久的骆宾基。端木那时候还爱着萧红吗?谁也不知道,只是萧红说了“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有感应的。只是,为爱盲目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现实。”是的!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此刻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爱情是什么?应该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希望你最好能遇到那个“你是我第一眼的一辈子的人。”;

或是希望对方的出现成为你的鼓励,然后一起携手通往幸福的终点;实在不行那也不着急,要相信对的相遇就是就别重逢,所有等待都是留白,爱一定会来。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请建立在你还挺好的基础上。因为从没听说过哪个什么人对路边的乞丐一见钟情,为她他付出一切什么之类的绝美爱情故事。

总之,在我来看来还是那样“爱不爱情”真的不重要。我的逻辑是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能遇上所谓的“爱情”。当然,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可以去谈恋爱,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也请不要那么随便地一上来就谈“爱情”什么什么的,真的让我很反感。请问以你现在的年龄,现在的人生阅历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萧红》观后感(篇5)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6)

这不是爱情,更像是一桩生意,只是到头来,赔钱的人是萧红,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大学门口的拉扯争吵正式宣告了这段关系的破裂。一段红墙下的奔跑,一次雪夜中的随行,北京与哈尔滨,更为寒冷的天气也像这对男女的命运一样,走向黑暗。汪姓人走了,走得如此轻松,如此潇洒,蓬头垢面的妻子与执着体面的丈夫,似乎预示着女人命运的坎坷。

人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靠自己的,比如抓痒。就像萧红所说: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帮助,是件很幸运的事。萧军的出现印证了这个道理。旅馆的阁楼里,弥漫灰尘的空气,萧军像一束久违的阳光,给瑟瑟发抖的少女最及时的慰藉。有时候,爱情来的如此匆忙,以至于连梳妆打扮的时间都未曾给过。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萧军的话感动了向往爱情的少女,也奠定了未来萧军滥情的基调。窗外依然是颓废的城市与寒冷的冰雪,然而一切都变得温暖了,就像室内橙黄色的油灯。

相爱的日子纵然有笑声,但更多的是生活的困窘,没有钱,没有吃的,象足了受冻受饿的犬,她甚至羡慕邻居家的列巴圈。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1934年,二萧流亡到上海,住在拉都路一间见不到阳光的亭子间里。在那间狭小、阴暗的小屋里,她写信给鲁迅,叙说生活的情况。他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四周无边的黑暗,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相继出版,生活逐渐走入正轨。

留心,奥菲利亚,留心,我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而这把利箭却准确无疑地射中了萧军,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也许这是对萧红的戏弄,萧军的移情预示着这段本该地久天长,郎才女貌的婚姻走向终结。在离开上海继续逃亡时,萧红跳下了准备和萧军一起离开上海的轮船,各奔东西。

我走,并不是为了离开你,萧红只身到日本,本以为这将是一次心灵之旅。只是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一切依旧。他说,他对她是付出灵魂的,对其他女人,只是逢场做戏。于是萧红咽下所有苦水,假装一无所知。直到她最好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刚刚打掉了和萧军偷情的孩子。全世界的女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是你?全世界的男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走不出一个萧军?遇到萧军,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他是一根火柴,划亮了我全部的灵魂。然而,他也当着我的面,划亮着一根根其他的火柴。萧红成名后如是说。

在萧红和萧军情感山穷水尽时,端木出现了。他对萧红是仰慕的,萧红在虚荣上有了满足感,她虽不喜欢他拍马和懦弱的性格,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与端木结婚。端木的不负责任,使萧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疲于奔命,三十一岁如缎的生命早早香消玉殒。

她的情史成了传奇。叛逆离家,她怀了汪姓人的孩子,身陷阁楼,房东告诉他,他不会再回来了。颠沛流离中,她怀了萧军的孩子,萧军远去陕西,她和端木去了武汉,她告诉自己,萧军不会再回来了。她在香港的病榻前奄奄一息,整个城市的人都跑光了,端木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倾慕她、照顾她的小骆,她告诉他,端木不会再回来了。临终前,她想抽烟,没了火柴。小骆说去买火柴,她眼巴巴地看着指针走到了晚上九点半,她告诉自己,他不会再回来了。

为什么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就像当初的萧军,明知道她怀了别人的孩子,依然冒着死的危险,跑到洪水泛滥的阁楼去救她;就像当初端木明知她怀了萧军的孩子,依然宴请所有宾朋,给她一生唯一的名分和婚礼;就像小骆比她小六岁,依然心甘情愿地去照顾久在病床、早已红颜憔悴的她。

她是一个裸露的灵魂,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她的爱会让男人变得骄傲,于是下手很重。萧军走了,端木走了,小骆走了,一切男人都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因居客舍大,百感动心间。两鬓生白发,难明长夜天。也许,一切从萧军闯进阁楼,看见那首《落尽萧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吧。那个骄傲的、落寞的、穿旗袍的背影,埋藏掉的是多少难捱的黑夜和孤寂的灵魂。爱情本来就是残酷的,每每落魄时,身边的男人都是如此的干净整洁,因为他们不需要对这份爱情负责。

为什么写作?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重病时,仍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当香港上空飞着太平洋战争的炮弹,她还一字一句写着《寄东北流亡者》。柔情女子,为了爱情,在漫水中寻找心爱之人;坚强女子,为了理想,在寒冷的北京龃龉独行;倔强女子,为了留恋,撰写了一部部传世文学。

萧红,记录下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历史。萧红,被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怀念。

《萧红》观后感(篇7)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萧红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写的淋漓尽致。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萧红》观后感(篇8)

爱的战士——《萧红传》读后感800字:

历经汪恩甲(真是讽刺的名字——忘恩,不但忘恩还是甲等忘恩)的叛离,领略萧军的男权暴力,忍受端木的懦弱淡漠,委身骆宾基的怜悯陪伴。这个力图用生命来诠释女权主义的孱弱女子,终究逃离不开命运张牙舞爪的抓手,飞蛾扑火,为了温暖——卑微,为了光明——悲壮。

一生都在追求与追逐里忙碌,忙着爱,忙着恨,忙着寻找,忙着挣脱。忙得忘了取悦和爱惜自己。

萧红是矛盾的,一面渴望独立,一面渴望呵护。可是,岁月偏偏没静好,现世从来不安稳。她的矛盾来源于爱的荒漠化,萧红的人生根基不是坚实的,她的心理地基里充斥着冷漠、压迫、欺凌和残忍,母亲的疏离,父亲的无视,后母……这样的心理背景一方面催醒了女性意识,一方面在她内心蛀蚀了一个需要用爱去填的无底洞,既然说是无底洞,自然是填不满的。萧红对爱的需求像饕餮,是病态而囫囵吞枣的,不去论质量和纯度。更是盲目如蝙蝠,在黑暗里发着声波随意接收和碰撞。如此形容也许失之温和却也恳切。读后感·因为她每一次的爱情都是在被抛弃并且落魄无奈之时,她本身就无多大的选择权,来了便觉得对了,这也是她终其一生起起伏伏却无法找到真正的爱的原因,因为她首先从来没真正找到过自己。纵然后来幸遇鲁迅关怀赏识,的确算是人生一抹暖色,可是她抓紧这一丝暖意,不管不顾他人(许广平)困扰,实在是落魄之极的灵魂终于有了口人间珍馐。

萧红自身的脆弱是她无法践行意识里觉醒内容的重要原因,也许萧红回馈给别人的不是爱不是付出,是无尽的索取和让人窒息而恐惧的掌控,所以人人叛逃,人人离弃。可是,这可怜可悲的人自己何曾又因此好过了,自憎和流浪大概充斥了她一生。可是她就这样,不管不顾,把自己放逐进荒漠里,去苦闷,去燃烧,用尽力气。

萧红像一名勇敢的战士,终生为爱而战,可是爱哪里是打仗得来的,可是烈火如她,不懂得也不甘于黯然等候和惨淡经营。虽轰轰然战败了,可是,如果给她一个明天,她还是自己的堂吉诃德,纵然桑丘已去,瘦马无力,她仍敢和风车作战,与天地为敌,也要追爱。

《萧红》观后感(篇9)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萧红》观后感(篇10)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关在笼子里的春天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一个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的苦恋。读完后,我在思考萧红在给我们传递了什么?华丽的词藻?直击心灵的句子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正如我猜测的话,那翠姨这个人物的存在岂不成了绿叶?这种想法顿时消失了,总觉得萧红笔下的翠姨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翠姨。

翠姨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会死,大家心中也很纳闷”,翠姨为什么会死就此成为人想探讨之谜。有不少人认为她死在了封建,死在了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无法选择。但我却认为她死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笼子里。“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嫁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着我的面说。”其实她有选择的余地,她就是没有勇气打来那扇门,曾经无数次的挣扎都没有打开,到最后她有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曾经自己一步步建造加固的笼子……

翠姨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接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她就是将自己那一抹春天关笼子里的人,她不能在时代的新旧思想撞击里做出勇敢的决定,徘徊在突破和安于现状之间。一面她觉得绒绳鞋很好看但迟迟不肯,另一面待到很多人已经买了才决定买,当得知那款鞋子已经没有货了却苦苦追寻。一面她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定亲,另一面她又说女子太早结婚不好。一面嫌弃自己的年纪太大,另一面又想像女学生一样去上学。一面注重和“我哥哥”的名分大小,另一面又拉着他的手不放。她就在新旧两者间徘徊,犹豫不定,笼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挣扎中“长大”,最终笼子占据了她该有的位置,一抹春光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

翠姨的死也象征着维新革命最终敌不过旧势力,民众的思想解放显得更为紧迫,旧思想那根刺必须拔掉。翠姨连名字也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他们想爱时就渴望自由,不相爱时就希望安于现状。在爱情和面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面包,这样苟且偷生。这一点连翠姨都不如,虽然翠姨选择了轻生但至少她做出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结束这样尴尬的生活。

翠姨的死让人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翠姨并没有经历过冬天,她活倒了四季,春天不远她就在眼前,但没有被抓住……

萧红读后感(集锦5篇)


对于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一般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读后感怎么才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萧红读后感。

萧红读后感 篇1

“我本一无所恋,但又觉得到处皆有所恋。”

话剧《萧红》不仅穿插了祖父与幼年萧红的场景,也加入了萧红小说《生死场》里的情节。只是演萧红的女演员太青春靓丽。

四年前的电影《黄金时代》,因为话剧式的叙述与承接饱受诟病,我想,或许对于萧红本身的争议与史料的缺失,真的很难将其一生真实又美好地呈现出来。不顾家庭与汪恩甲订下的婚约,选择与表哥陆哲舜私奔,迫于经济压力回来后又同汪恩甲生活在一起,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又与萧军相爱,欠旅馆一大笔钱趁洪水的契机偷跑掉,孩子一出生后就送人,怀着萧军的孩子时又同端木蕻良在一起…后半生二萧与端木的纠葛可以归结为感情,但前半生说是被命运作弄,但实在现在回顾起来就是“三观不正”。

东兴顺旅馆里怀孕的萧红与萧军相见的一幕,直让我怀疑萧红的所作所为是否太不负责。对于前人的一切,总是有太多谜团。是美是丑,是善是恶,甚至是否真实存在于过去,都只是书中的一幕幕讲解,终究没法亲自验证。

此前,对于逝去的古人,我总是觉得很遗憾,那么精彩的人,怎么也会受命运捉弄,也会有生命的终结。假使时间是一个轮回,或许这些遗憾,本不该追究。

还记得当初喜欢萧红是因为在书上看到了她的遗言,“至此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让别人写了。”一个人一生的漂泊无奈跃然眼前,虽说人生是命运的安排,但个人却自愿成了命运的操盘手。

高三毕业那年看过《生死场》,看不大明白,金枝的故事早已忘却脑后,我更喜欢看萧红写简单的生活。今天又借机重温了一次,金枝和一个男人产生了爱情且怀了孩子,男人也很爱金枝且发誓要娶她。“男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心里才装得下女人,等她老了,就会打她,骂她”。婚后,男人的生意不顺,欠了很多债,吃饭都成问题,回到家就拿金枝和孩子出气,一次发怒中甚而想卖掉孩子还债。不过孩子没有卖掉,只是被男人摔死了。日本人也打了进来,金枝在亲人的劝阻下往城里逃命,上门给人缝被子时却会被人扯下裤子摁在床上,不从的话就要被打,回到住处还要被同屋的老婆子羞辱。死不好,生也不好。“人和猪狗一样,忙着生,忙着死。”我想,等以后的生活越变越好,后来的读者,是不是不能切身理解,人性的黑暗不是只存在于贪婪的欲望中,而是根治于基本的饿与生存中呢?

话剧与《黄金时代》有很多相似的场景,东兴顺旅馆的初见,与鲁迅先生交谈,萧军出轨,临汾车站的分别,二萧与端木的纠葛,最后萧红临死前骆宾基的陪伴,当然还有祖父和萧红在后花园里的场景。“爱便爱,不爱便丢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眷恋的东西。”“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有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写东西。”“有各式各样的读者,就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我死后,我的文字或许会被遗忘,但我的绯闻会永远流传。”…

一个人一生的场景,或许很长,但仔细看,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几件事。四年前,《黄金时代》上映的时候,我从江苏跑去呼兰的萧红故居,在高楼大厦的簇拥下,故居仿古的旧房子尤为显眼,后花园或许还是那个后花园,虽然是东北的十月,但一切都生机盎然。在呼兰河的天边,残阳似血,孩子在河边无忧无虑奔走。四年了,在我身上也没发生什么,只不过是我毕业了,换了生活的地方,换了身边对话的人。

“去年的五月,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今年的五月,生活的滋味,犹如青杏般的苦涩。”那些苦涩,或许就是吸引我的东西吧。以前我不大相信命运,但现在的我会随遇而安。我想,就算命运很难更改,但生死轮回,有坏运,也总有好运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眼下开开心心地活着。

话剧最后一幕,萧红逝去后,见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与祖父,“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后来的她长大了,可是并没有好。话剧也在三人并行离开中落幕,音乐激扬,风雪飘摇。

在历史苍茫的波涛里,人的一生也就好像是一场话剧。不断有人上场,也不断有人谢幕,故事一点点展开,生命却一点点结束。不知到了生命的尽头,是否还可以和所有人,来一场谢幕,然后,蓦然走进风雪中。

萧红读后感 篇2

这不是爱情,更像是一桩生意,只是到头来,赔钱的人是萧红,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大学门口的拉扯争吵正式宣告了这段关系的破裂。一段红墙下的奔跑,一次雪夜中的随行,北京与哈尔滨,更为寒冷的天气也像这对男女的命运一样,走向黑暗。汪姓人走了,走得如此轻松,如此潇洒,蓬头垢面的妻子与执着体面的丈夫,似乎预示着女人命运的坎坷。

人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靠自己的,比如抓痒。就像萧红所说: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帮助,是件很幸运的事。萧军的出现印证了这个道理。旅馆的阁楼里,弥漫灰尘的空气,萧军像一束久违的阳光,给瑟瑟发抖的少女最及时的慰藉。有时候,爱情来的如此匆忙,以至于连梳妆打扮的时间都未曾给过。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萧军的话感动了向往爱情的少女,也奠定了未来萧军滥情的基调。窗外依然是颓废的城市与寒冷的冰雪,然而一切都变得温暖了,就像室内橙黄色的油灯。

相爱的日子纵然有笑声,但更多的是生活的困窘,没有钱,没有吃的,象足了受冻受饿的犬,她甚至羡慕邻居家的列巴圈。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1934年,二萧流亡到上海,住在拉都路一间见不到阳光的亭子间里。在那间狭小、阴暗的小屋里,她写信给鲁迅,叙说生活的情况。他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四周无边的黑暗,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相继出版,生活逐渐走入正轨。

留心,奥菲利亚,留心,我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而这把利箭却准确无疑地射中了萧军,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也许这是对萧红的戏弄,萧军的移情预示着这段本该地久天长,郎才女貌的婚姻走向终结。在离开上海继续逃亡时,萧红跳下了准备和萧军一起离开上海的轮船,各奔东西。

我走,并不是为了离开你,萧红只身到日本,本以为这将是一次心灵之旅。只是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一切依旧。他说,他对她是付出灵魂的,对其他女人,只是逢场做戏。于是萧红咽下所有苦水,假装一无所知。直到她最好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刚刚打掉了和萧军偷情的孩子。全世界的女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是你?全世界的男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走不出一个萧军?遇到萧军,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他是一根火柴,划亮了我全部的灵魂。然而,他也当着我的面,划亮着一根根其他的火柴。萧红成名后如是说。

在萧红和萧军情感山穷水尽时,端木出现了。他对萧红是仰慕的,萧红在虚荣上有了满足感,她虽不喜欢他拍马和懦弱的性格,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与端木结婚。端木的不负责任,使萧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疲于奔命,三十一岁如缎的生命早早香消玉殒。

她的情史成了传奇。叛逆离家,她怀了汪姓人的孩子,身陷阁楼,房东告诉他,他不会再回来了。颠沛流离中,她怀了萧军的孩子,萧军远去陕西,她和端木去了武汉,她告诉自己,萧军不会再回来了。她在香港的病榻前奄奄一息,整个城市的人都跑光了,端木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倾慕她、照顾她的小骆,她告诉他,端木不会再回来了。临终前,她想抽烟,没了火柴。小骆说去买火柴,她眼巴巴地看着指针走到了晚上九点半,她告诉自己,他不会再回来了。

为什么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就像当初的萧军,明知道她怀了别人的孩子,依然冒着死的危险,跑到洪水泛滥的阁楼去救她;就像当初端木明知她怀了萧军的孩子,依然宴请所有宾朋,给她一生唯一的名分和婚礼;就像小骆比她小六岁,依然心甘情愿地去照顾久在病床、早已红颜憔悴的她。

她是一个裸露的灵魂,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她的爱会让男人变得骄傲,于是下手很重。萧军走了,端木走了,小骆走了,一切男人都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因居客舍大,百感动心间。两鬓生白发,难明长夜天。也许,一切从萧军闯进阁楼,看见那首《落尽萧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吧。那个骄傲的、落寞的、穿旗袍的背影,埋藏掉的是多少难捱的黑夜和孤寂的灵魂。爱情本来就是残酷的,每每落魄时,身边的男人都是如此的干净整洁,因为他们不需要对这份爱情负责。

为什么写作?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重病时,仍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当香港上空飞着太平洋战争的炮弹,她还一字一句写着《寄东北流亡者》。柔情女子,为了爱情,在漫水中寻找心爱之人;坚强女子,为了理想,在寒冷的北京龃龉独行;倔强女子,为了留恋,撰写了一部部传世文学。

萧红,记录下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历史。萧红,被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怀念。

萧红读后感 篇3

电影除了娱乐大众之外,还能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没看这部《萧红》之前,我只知道张爱玲,殊不知民国时期还有位与她齐名,有着文学洛神美誉的文坛奇女子萧红。才华横溢的她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短暂的一生从未向命运低头!

《一代宗师》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民国武林的群像谱,如今的《萧红》会不会也将民国文坛的生肖百态展现在银幕上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霍建起将它拍成了一部琼瑶式的爱情片,在这其中我们看不到《生死场》,也看不到《呼兰河传》,只看到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一个男人又和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全天下男人的罪,如此肉麻的台词,居然被男主人公肖军先后拿来哄骗两个不同的女人,真是颇有《情深深雨蒙蒙》的风骨!

其实《萧红》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们还是能看得到萧红对命运的不屈抗争的,她反对父母包办的利益婚姻,到北平去当进步女学生,却又因为付不起学费而沦为汪公子豢养的金丝雀,丧失了行动自由。接下来汪公子对身怀六甲的她的离弃却促发了她灵魂中的缪斯女神,在那个脏兮兮又狭小的旅店顶棚中,她开始了自己艰难而倔强的文学创作之旅。同萧军的恋爱也是浪漫而有激情,从那个小顶棚内的心灵交汇到洪水中的久别重逢,再到小旅馆里吃着面包蘸着盐的有情饮水饱式相互依偎,物质上的贫穷丝毫没能熄灭这对左翼作家情侣迸发出的爱情火花,反倒让二人的心更加紧密相连,终于在冰天雪地中奏出了爱情交响乐的最强音!

然而自从物质上有了改善之后,二人的情感裂痕也就越来越深了,男人出轨,女人也有了自己心爱的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赏识不过是蜻蜓点水,萧红和萧军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爱情才是影片的主题,大家都成了为爱而活的动物,什么文学才华,什么国仇家恨都纷纷沦为了背景。于是在这种以情为主的基调中,尽管小宋佳卖力地去表演,萧红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立起来,从头到尾都是苦命、悲情,病歪歪的弱女子模样,即使让大家见证了萧红一生经历的主线,也没能让大家对其产生认同感,不像是满腹才情的文学洛神,倒像是又一个苦兮兮的陆依萍!

萧红读后感 篇4

什么是年轻精神?年轻精神是指精神年龄年轻者所特有的品质。这是郭沫若先生《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一文中热情赞扬的年轻人的品格。他指出: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便是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就是无数先驱以他们的年轻精神孜孜不倦奋斗的历史吗?

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仁爱说,到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航天飞机腾飞太空;从被洋人辱骂为东亚病夫,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00年第27届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三一切的一切,无不都是年轻精神的真实体现。

年轻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伟大的年轻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激励了无数有志之士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去冒着坐牢、砍头的危险,以百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探求真理,坚持真理。谭嗣同、邹容、秋瑾、李大钊、刘胡兰、杨靖宇等无数英烈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真理和不怕牺牲的光辉榜样。

伟大的年轻精神,在祖国五十年创业史上,也鼓舞着共和国的每一位公民,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昌盛而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出光和热。周恩来、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张海迪,还有我们的奥运健儿们等千千万万个优秀人物,都成为了甘当人民公仆的楷模。

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前,耳边回荡着郭沫若先生那激越人心的讲演,眼前展现着一幕幕我们民族历史上奋发、创业的画面。在翘首企盼新世纪曙光到来的同时,我们更急切地呼唤着伟大的年轻精神。为了使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伟大的年轻精神;我们需要那些能与人民同甘共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民公仆;我们也需要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在所不惜的时代英雄。

萧红读后感 篇5

萧红,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以前读过她写的《呼兰河传》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很着迷,我那几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的,然后有一次我学姐也评论道她很喜欢萧红,再后来我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了。可是在《呼兰河传》中关于写萧红的也只有她的童年,所以这次我也就好奇地读了一本这样的书——《穿过爱情的浪漫旅程.萧红传》。

就这本书写到的萧红的爱情故事,我想谈谈我对“爱情”的刍荛之见,绝对是刍荛之见。在我看来“爱不爱情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它太复杂了况且它还是个难题。我对那些张口大胆就谈“爱情”怎么怎么…的人会有一点点反感(或许是我太无知)。喜欢,恋爱,结婚本来就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凭什么要将三者都与爱情混为一谈呢?喜欢一个人也好,谈个恋爱也好,甚至结婚,哪有不图利益的(利益:比如长得好看,有点出息,有房有车,有钱……等等)。也有人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一起经历很多很多事儿,一起为生活打拼,相相依为命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爱情可是我怎么觉得它倒像是“亲情”呢?

我也并不是否定“爱情”的存在,只是因为它太令人琢磨不透以至于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就以萧红为例。萧红与陆振舜,刚开始也算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可是最后陆振舜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她,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不变成了冷潮热讽,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敌不过柴米油盐。萧红与汪恩甲是很忠于对方,可是,就算再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不外一场悲剧。萧红与萧军,明明两个正负极的人与事,偏偏就碰在了一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当然就慢慢容不下对方了,此时的萧红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对的人”?萧红与端木他们互为铠甲,因为彼此,所向披靡。可是最后当萧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照顾她的并不是端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她的只有与她刚认识不久的骆宾基。端木那时候还爱着萧红吗?谁也不知道,只是萧红说了“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有感应的。只是,为爱盲目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现实。”是的!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此刻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爱情是什么?应该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希望你最好能遇到那个“你是我第一眼的一辈子的人。”;

或是希望对方的出现成为你的鼓励,然后一起携手通往幸福的终点;实在不行那也不着急,要相信对的相遇就是就别重逢,所有等待都是留白,爱一定会来。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请建立在你还挺好的基础上。因为从没听说过哪个什么人对路边的乞丐一见钟情,为她他付出一切什么之类的绝美爱情故事。

总之,在我来看来还是那样“爱不爱情”真的不重要。我的逻辑是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能遇上所谓的“爱情”。当然,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可以去谈恋爱,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也请不要那么随便地一上来就谈“爱情”什么什么的,真的让我很反感。请问以你现在的年龄,现在的人生阅历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