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中秋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宋有哪些优秀的古诗词让您无法忘怀呢?为此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整理了“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一)
琵琶仙·中秋清代;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只是光阴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二)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三)
三、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篇四)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五)
四、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赏析: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篇六)
一、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 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写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Gz85.Com小编推荐
写八月十五中秋的唯美古诗词分享四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思想情趣,我们可以欣赏学习中秋古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唐宋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心中触动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写八月十五中秋的唯美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写八月十五中秋的唯美古诗词【篇一】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写八月十五中秋的唯美古诗词【篇二】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写八月十五中秋的唯美古诗词【篇三】
《望汉月》(宋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宋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写八月十五中秋的唯美古诗词【篇四】
《倪庄中秋》(唐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看月》(唐姚合)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寄慈恩寺郁上人》(唐贾岛)
中秋期夕望,虚室省相容。北斗生清漏,南山出碧重。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此夜情应切,衡阳旧住峰。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中秋节诗词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中秋古诗词,它承载着我国古代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唐宋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心中触动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中秋节诗词”,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中秋节诗词【篇一】
一、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 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中秋节诗词【篇二】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中秋节诗词【篇三】
《月夜思乡》(唐杜甫)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唐白居易)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中秋节诗词【篇四】
《望汉月》(宋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宋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唐宋诗人写中秋节的古诗词推荐(5篇)
中华文化连绵不绝,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中秋古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您还记得唐宋有哪些古诗词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唐宋诗人写中秋节的古诗词”,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唐宋诗人写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一】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唐宋诗人写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二】
《倪庄中秋》(唐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看月》(唐姚合)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寄慈恩寺郁上人》(唐贾岛)
中秋期夕望,虚室省相容。北斗生清漏,南山出碧重。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此夜情应切,衡阳旧住峰。
唐宋诗人写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三】
琵琶仙·中秋清代;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只是光阴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唐宋诗人写中秋节的古诗词【篇四】
五、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唐宋诗人写中秋节的古诗词【篇五】
《送魏八》高适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赏析: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