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诗经》,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您无法忘怀的古诗词有哪些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作品广为传唱代表性诗歌”,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作品广为传唱代表性诗歌 篇1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喓喓〔yāo yāo〕:虫鸣声。
草虫:草螽,俗称蝈蝈、纺织娘。
趯趯〔t t〕:跳跃貌。
阜螽〔f zhōng〕:蚱蜢,蝗虫的一种。一说为蝗的幼虫。
忡忡〔chōnɡchōnɡ〕:忧愁貌。
止:之,他。一说为语气助词,无实义。
觏〔ɡu〕:遇见。
降:和乐。
陟〔zh〕:升,登。
蕨〔ju〕:蕨菜,多生浅山区向阳处,嫩叶可食。
惙惙〔chu chu〕:忧郁貌。
说〔yu〕:通悦,喜悦。
薇:又名巢菜、野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寸许长扁荚,豆粒可食。
夷:平和。一说通怡,喜悦。
【翻译】
蝈蝈发出喧嚣的鸣声,蚱蜢在草间来回跳跃。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忧思绵绵不绝。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安宁和乐。登上那座南山之巅,前去采摘蕨菜嫩叶。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忧思不可排遣。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愉悦喜乐。登上那座南山之巅,前去采摘巢菜枝芽。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心中哀伤愁悲。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平和安怡。
【解读】
《草虫》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概括为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在此基础上阐释为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传统儒家的主流观点。此外,还有大夫归心召公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以及今人多持的思妇念夫说等,不一而足。
单纯从诗作的意境上来体味,作者为我们设定了一幅秋天的图景:蝈蝈窸窣齐鸣,蚱蜢跳跃不息,或许还有秋风带来点点凉意。自古以来,秋都是一个引发凄凉萧瑟或者别离之情的典型意象,在这首诗作中亦不例外。主人公没有见到君子之时的心情,三章各用忧心忡忡忧心惙惙我心伤悲三词表达,将求而不得的愁情忧思渲染得无以复加。采蕨、采薇暗示秋冬已去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而等待君子到来似乎仍然遥遥无期。
此后却笔锋一转,开始拟想既见君子之后的情景,形容自己的心情是降说夷。降含有下降、安定之意,仿佛是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说则是喜悦,仿佛是眉开眼笑、喜不自禁之貌;夷含有平和之意,心情最后又恢复平静和乐,主人公心理的起伏波动用寥寥数词形容得十分贴切。这种以虚衬实、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称为透过一层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诗情感变化更加鲜明,读来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诗经》作品广为传唱代表性诗歌 篇2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毖〔b〕: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淇〔q〕:春秋时卫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淇山,流入卫河。
卫:卫国。
靡〔mǐ〕:无。
娈〔lun〕:美好。
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聊:姑且,暂且。一说愿。
出宿〔s〕:出居在外。
泲〔jǐ〕: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浚县。
饮〔yǐn〕饯:以酒饯行。
祢〔nǐ〕: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山东菏泽。
有行〔xng〕:出嫁。
诸姑:父亲的各位姊妹。
伯姊〔zǐ〕:大姐。
干〔gān〕: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
言: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北清丰。
载〔zi〕脂载〔zi〕辖:载,动词前词缀,无实义。脂,以油脂涂抹车轴。辖,在车轴两端安上金属键。
还车言迈:还车,车子回转返归。言,语气助词,无实义。迈,远行。
遄〔chun〕臻:遄,快,疾速。臻,至,到达。
不瑕〔xi〕:不无。瑕,古同遐,指疑问词胡,一说远,一说过失。
肥泉:春秋时卫国水名,又名泉源水,在今河南淇县,东南流入卫河。
兹〔zī〕:通滋,益,愈加。
永:长久。
须与漕:须、漕皆春秋时卫国城邑。
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写〔xi〕:倾吐,抒发,一说去除。
【翻译】
泉水汩汩地涌流,也会流入淇水中。心中怀念那卫国,没有一天不想它。同姓诸女仪容美,且与她们共商谋。外出居留在泲地,以酒饯行在祢地。女子即将要出嫁,远离父母与兄弟。代我问候诸姑母,顺便问候我大姐。外出居留在干地,以酒饯行在言地。涂上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远行。疾速到达于卫国,大概不会有妨害。我思念那肥泉水,益加长久嗟叹之。思念须邑和漕邑,我心悠悠不可绝。驾驭车马外出游,以此倾泻心中忧。
【解读】
《泉水》一诗的主旨比较明晰,正如《毛诗序》所言是一首卫女思归之诗,因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除此之外,清代何楷、龚橙、魏源等认为此诗是许穆公夫人所作,而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
全诗共有四章,每章六句,共二十四句。第一章以泉水流入卫国淇水起兴,引出自己怀念卫国,以至靡日不思的地步。此情无计可消除,只好找到同姓的卫国诸姬,希望她们可以出谋划策。第二章中,诗人回忆了自己往昔从卫国出嫁的情景。路途迢迢,停居在外,最后却不得不饮酒送别,远父母兄弟,代己问候诸姑大姊的叮嘱更流露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三章则是诗人对自己归宁卫国的设想情境,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数词,将诗人渴盼早归的迫切心情显露无遗。然而一切只是美好的幻想,幻灭人醒,仍是对肥泉须漕等卫国事物不可遏制的思念。思不可及,只好长嗟空叹;只好驾车出游,以消心忧。
本诗构思奇巧,以思怀之情起,以思怀之情终,形成首尾呼应之势。而中间穿插了回忆和设想,以往昔离卫恋恋不舍,和如今归心如箭待发,二者互相比对映衬,使得思归之情渲染到无以复加之境。本诗以幻写真,虚实相间,正如明代戴君恩所言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
《诗经》作品广为传唱代表性诗歌 篇3
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南山:齐国山名。
崔崔:高峻貌。
绥绥〔su su〕:舒缓行走貌,一说独行求偶貌。
鲁道:鲁国境内的道路。
有荡:平坦貌。有,语气助词,无实义。
齐子:齐国的女儿,此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
由归:出嫁。
止: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后同。
怀:思念。
葛屦〔g j〕:用葛草编成的鞋。
五两:谓两只配成一双。五,通伍,并列。两,通緉,一双。
冠緌〔guān ru〕: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
庸:用,此指出嫁。
从:相从,随从。
蓺:古同艺,种植。
衡从〔zng〕:同横纵。
亩:田垅。
鞠〔jū〕:放任,恣纵。
析薪:劈柴。
匪〔fēi〕:假借为非。
极:至,此指至齐。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翻译】
南山山势高峻,雄狐踽踽独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出嫁。既然说已出嫁,为何还要思念?葛鞋并列成对,帽穗垂緌成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嫁人。既然说已嫁人,为何还要追从?种麻应该如何?田垅纵横耕耘。娶妻应该如何?一定禀告父母。既然说已禀告,为何还要放任?劈柴应该如何?不是斧头不行。娶妻应该如何?没有媒人不成。既然说已成婚,为何还要至齐?
【解读】
对于《南山》一诗的主题解读,自《毛诗序》提出刺襄公也的说法以来,几乎没有异议。公元前年,鲁桓公娶齐襄公同父异母妹文姜为妻。文姜素与齐襄公有私情,甚至于前年,趁鲁桓公访齐的时机违礼归宁,与齐襄公会面。后来鲁桓公得知实情后斥责文姜,文姜以此告知齐襄公,齐襄公竟然借宴请之机派人谋杀了鲁桓公。此事传出后,各国震惊,齐、鲁两国人民皆以为大耻,齐国大夫对此尤为切齿,于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此诗,以讽刺齐襄公荒淫无道的丑行。
本诗共分四章,每章六句,前二章第三句、后二章一三句及各章末二句采用了叠咏句式。首章是以齐国的南山和雄狐起兴的,写雄狐行走之貌用了绥绥一词,这与《卫风有狐》一诗完全相同,暗示了此诗和男女之情有关,学者多认为独行雄狐象征觊觎文姜美色的齐襄公。齐襄公之妹已经出嫁鲁国,襄公却贼心不死,故诗人以曷又怀止的反诘予以谴责。第二章以成双成对的葛鞋和帽穗比喻人有常偶,暗讽文姜违背礼法回乡与襄公私合之事,曷又从止一句是对文姜丑行的谴责。第三、四两章借种麻、劈柴等生活事宜,说明万事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法度,娶妻成家也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礼仪规矩,暗讽了鲁桓公作为丈夫,对文姜行为放任恣纵,终究酿成大祸。
本诗句式上主要为四言,后两章杂以五言,部分诗句出现叠韵。全诗兼用赋、比、兴三法,对齐襄公、文姜和鲁桓公三名当事人皆展开了辛辣的批评和讽刺。各章末诗人皆以反诘句总结收束,凸显了本诗的嘲讽鞭挞意味,也使诗歌的结构更加完整。
《诗经》作品广为传唱代表性诗歌 篇4
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注释】
谷:树木名,又名构树、褚桃等,落叶乔木,分布广泛。
谷:善待,一说养育。
复:返回。
明〔mng〕:通盟,盟约,交好,引申为守信。
诸兄:所有同宗之兄。
栩〔xǔ〕:树木名,即柞木。
诸父:同姓的伯父和叔父。
【翻译】
黄鸟啊黄鸟啊,不要栖集在褚树上,不要啄食我的粟谷。这个国家的人,不肯善待于我。还是返转归去,回到我的国家宗族。黄鸟啊黄鸟啊,不要栖集在桑树上,不要啄食我的粱米。这个国家的人,不可与之交好。还是返转归去,回到我的诸兄那里。黄鸟啊黄鸟啊,不要栖集在柞树上,不要啄食我的黍稷。这个国家的人,不可与之相处。还是返转归去,回到我的诸父那里。
【解读】
《黄鸟》一诗是背井离乡的穷苦流民借黄鸟之名,对压榨欺凌的剥削者和冷漠无情的当地人发出了饱含怨愤的控诉和谴责。《毛诗序》言本诗:刺宣王也。朱熹《诗集传》云: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从笔法、风格和主旨方面来看,本诗都与《魏风硕鼠》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七句,全用复沓章法。各章前三句皆以对黄鸟的警告起兴,暗示诗人对那些不劳而获、巧取豪夺之徒的不满和痛恨。各章后四句则揭露了诗人乃异国之人,在他乡受到冷遇、排挤和欺侮,因而对本国的宗族和同姓父兄产生思怀之意,希望自己能言旋言归,在至亲那里寻找到一丝温暖和慰藉。
《诗经》作品广为传唱代表性诗歌 篇5
赉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注释】
敷时绎思:敷,广泛。时,同是,后同。绎,陈述。思,思索;一说语气助词,无实义。
【翻译】
文王已很勤勉,我应领受其道。广泛陈述思考,我去只求安定。这是周朝大命,应该陈述思考!
【解读】
《赉》是周朝大型乐舞《大武》的三成歌诗。《毛诗序》云此诗乃大封于庙也,郑玄《笺注》解释说:大封,武王伐纣时,封诸臣有功者。
全诗共一章六句,展现了武王上承文王之德励精图治、平定天下的治政才能,兼有武王对诸侯臣属的勉励和训诫之意。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诗经》作品广为传唱代表性诗歌 篇6
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注释】
玄鸟:燕子,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吞燕卵而生契,契为商人始祖。
芒芒:广大辽阔貌。
武汤:即成汤,谥号为武王。
正域:正,长久。域,拥有。一说正域指整治封疆。
方命厥后:方命,遍告。后,诸侯国的君主。
奄有九有:奄,尽,全。九有,九州,传说为禹所划分。
先后:先王。
殆:同怠,懈怠。
武丁:商朝君主,庙号高宗。
武王:即成汤。
龙旂〔q〕十乘〔shng〕:龙旂,绘有两龙蟠结的旗帜。乘,四马一车。
糦〔xī〕:黍稷。
邦畿〔jī〕:王城及周围地区。
肇:开始。
假:至,到来,此指朝觐。
祁祁:众多貌。
景员维河:景,景山,在今河南商丘;一说极力。员,围绕;一说通云,说。河,河流;一说通何。
何:通荷,承受,负担。
【翻译】
天帝下令给玄鸟,降于人间生商祖,所居殷地很辽阔。古时天帝命成汤,长久拥有四方国。普遍诏告于诸侯,九州大地尽占有。商朝历代先王中,接受天命无懈怠,正是子孙名武丁。商之子孙武丁者,成汤遗业无不承。绘龙旂旗车十乘,大量黍稷来承事。王畿方圆有千里,正是百姓安居处,由此开始有四海。四海各国来朝觐,前来朝觐人众多。景山外环有河流,殷受天命皆合宜,百般福禄全承受。
【解读】
商人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民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即是关于其起源的一则神话。《玄鸟》一诗应是商人祭祀高宗武丁的颂歌,正如《毛诗序》所云祀高宗也。武丁,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广用贤臣,励精图治,使商朝出现了武丁盛世的局面。
全诗共一章二十二句,使人从玄鸟生商的传说写起,继而写到商朝开国君王成汤平定天下的卓越功绩。成汤后裔武丁不但能继承祖业,还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终于取得国富民强、四海来归的成就,因此诗人对殷商予以了百禄是何的赞颂和祝福。
GZ85.com延伸阅读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汇编九篇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韩愈的古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髓。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诗人韩愈古诗词吗?面对这些问题,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一)
韩愈《闲游二首》原文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兹游苦不数,再到遂经旬。萍盖污池净,藤笼老树新。
林乌鸣讶客,岸竹长遮邻。子云只自守,奚事九衢尘。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二)
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贾岛初为浮屠,名无本)》原文
无本于为文,身大不及胆。吾尝示之难,勇往无不敢。
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众鬼囚大幽,下觑袭玄窞。
天阳熙四海,注视首不颔。鲸鹏相摩窣,两举快一啖。
夫岂能必然,固已谢黯黮.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
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
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
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始见洛阳春,桃枝缀红糁。
遂来长安里,时卦转习坎。老懒无斗心,久不事铅椠。
欲以金帛酬,举室常bC颔。念当委我去,雪霜刻以憯。
狞飙搅空衢,天地与顿撼。勉率吐歌诗,慰女别后览。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三)
韩愈《送惠师(愈在连州与释景常、元惠游。惠师即元惠也)》原文
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夜宿最高顶,举头看星辰。
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兹地绝翔走,自然严且神。
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
鱼龙惊踊跃,叫啸成悲辛。怪气或紫赤,敲磨共轮囷。
金鸦既腾翥,六合俄清新。常闻禹穴奇,东去窥瓯闽。
越俗不好古,流传失其真。幽踪邈难得,圣路嗟长堙。
回临浙江涛,屹起高峨岷。壮志死不息,千年如隔晨。
是非竟何有,弃去非吾伦。凌江诣庐岳,浩荡极游巡。
崔崒没云表,陂陀浸湖沦。是时雨初霁,悬瀑垂天绅。
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
鹏鶱堕长翮,鲸戏侧修鳞。自来连州寺,曾未造城闉。
日携青云客,探胜穷崖滨。太守邀不去,群官请徒频。
囊无一金资,翻谓富者贫。昨日忽不见,我令访其邻。
奔波自追及,把手问所因。顾我却兴叹,君宁异于民。
离合自古然,辞别安足珍。吾闻九疑好,夙志今欲伸。
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衡山与洞庭,此固道所循。
寻崧方抵洛,历华遂之秦。浮游靡定处,偶往即通津。
吾言子当去,子道非吾遵。江鱼不池活,野鸟难笼驯。
吾非西方教,怜子狂且醇。吾嫉惰游者,怜子愚且谆。
去矣各异趣,何为浪沾巾。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四)
韩愈《和侯协律咏笋(侯喜也)》原文
竹亭人不到,新笋满前轩。乍出真堪赏,初多未觉烦。
成行齐婢仆,环立比儿孙。验长常携尺,愁乾屡侧盆。
对吟忘膳饮,偶坐变朝昏。滞雨膏腴湿,骄阳气候温。
得时方张王,挟势欲腾骞。见角牛羊没,看皮虎豹存。
攒生犹有隙,散布忽无垠。讵可持筹算,谁能以理言。
纵横公占地,罗列暗连根。狂剧时穿壁,横强几触藩。
深潜如避逐,远去若追奔。始讶妨人路,还惊入药园。
萌芽防浸大,覆载莫偏恩。已复侵危砌,非徒出短垣。
身宁虞瓦砾,计拟掩兰荪。且叹高无数,庸知上几番。
短长终不校,先后竟谁论。外恨苞藏密,中仍节目繁。
暂须回步履,要取助盘飧。穰穰疑翻地,森森竞塞门。
戈矛头戢戢,蛇虺首掀掀。妇懦咨料拣,儿痴谒尽髡。
侯生来慰我,诗句读惊魂。属和才将竭,呻吟至日暾。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五)
韩愈《嗟哉董生行》原文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
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
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
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
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
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
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
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家有狗乳出求食,
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
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
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
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六)
韩愈《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樊封以示愈依赋十四韵以献》原文
梁维西南屏,山厉水刻屈。禀生肖剿刚,难谐在民物。
荥公鼎轴老,享斡力健倔。帝咨女予往,牙纛前岔坲.
威风挟惠气,盖壤两劘拂。茫漫华黑间,指画变恍欻.
诚既富而美,章汇霍炳蔚。日延讲大训,龟判错衮黻。
樊子坐宾署,演孔刮老佛。金舂撼玉应,厥臭剧蕙郁。
遗我一言重,跽受惕斋栗。辞悭义卓阔,呀豁疚掊掘。
如新去耵聍,雷霆逼飓f2.缀此岂为训,俚言绍庄屈。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七)
韩愈《琴操十首。拘幽操》原文
(文王羑里作。古琴操云:殷道溷溷,浸浊烦兮。
朱紫相合,不别分兮。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之虐,
使我愆兮。幽闭牢阱,由其言兮。遘我四人,忧勤勤兮)
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日出兮,
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八)
韩愈《进学解》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全文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诗人韩愈有哪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篇九)
韩愈《争臣论》原文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全文赏析
《争臣论》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用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确实也使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此乃后话。《争臣论》又作《诤臣论》。
《争臣论》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这第一轮辩论之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这个狡辩应该说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确有不愿让君担恶名而匿其谏诤之迹,所谓朝回焚谏草,是为世俗传为美谈。论者企图以此而使韩愈语塞。但韩愈禀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君主看得那样神圣。谏官之设,其前提就是君主会犯错误,所以作为谏官而隐瞒君主犯错误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君主真以为自己是永远英明正确的。这种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阳城如果真像论者所说的那样,难道他是为了有意地让君主养成“恶闻其过”的危险习惯吗?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成定局。但对方仍然可笑地负隅顽抗,甚至到最后提出了与开始的观点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图让韩愈最后收回对阳城的批评,但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失去道义的立场。全文的整个论辩设计,确实颇为精彩。
历史的事实是,阳城在后来陆贽遭贬官时曾经力谏,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谏官。但他一开始任谏官五年不言事,确是不对。
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汇总(6篇)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刘禹锡都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的“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篇一】
刘禹锡:《百花行》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春风连夜动,微雨凌晓濯。红焰出墙头,雪光映楼角。
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临路不胜愁,轻烟去何托。
满庭荡魂魄,照庑成丹渥。烂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
时节易晼晚,清阴覆池阁。唯有安石榴,当轩慰寂寞。
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篇二】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古诗词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古诗词注词释义
1.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2.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3.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词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古诗词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平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大意是: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竹枝词:
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晴与情:
二字谐音,双关妙用
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篇三】
刘禹锡:《洛中早春赠乐天》
漠漠复霭霭,半晴将半阴。春来自何处,无迹日以深。
韶嫩冰后木,轻盈烟际林。藤生欲有托,柳弱不自任。
花意已含蓄,鸟言尚沉吟。期君当此时,与我恣追寻。
翻愁烂熳后,春暮却伤心。
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篇四】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全文赏析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第一首:日暮争渡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第二首:月夜对歌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写作背景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普通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天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生活气息。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人们的活动也似乎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普通的事物谱写成诗歌。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态度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篇五】
刘禹锡:《桃源行》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
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
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
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
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唐人传唱一时的刘禹锡诗歌作品【篇六】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通用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诗经》,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您知道有哪些有故事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1】
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注释】
经始灵台:经始,开始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攻:建筑。
子来:如同子女承事父母一样到来,形容民心归附,不请自来。
灵囿〔yu〕:周文王园囿名。囿,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麀〔yōu〕鹿:母鹿。
濯濯:肥壮润泽貌。
翯翯〔h h〕:光泽洁白貌。
灵沼:周文王时池沼名。
牣〔rn〕:满。
虡〔j〕业维枞:虡、业、枞皆为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木架的部件。虡,指木架两旁的柱子。业,指木架横木上的大版,状如锯齿。枞,指木架上端刻的锯齿,亦代指钟磬架。
贲〔fn〕鼓维镛:贲鼓,一种大鼓,贲借为鼖。镛,一种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
论:通伦,有次序。一说伦理,一说思念。
辟廱〔b yōng〕:周天子设以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辟,通璧。
鼍〔tu〕鼓逢逢〔png png〕: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即扬子鳄。逢逢,形容敲鼓声。
矇瞍奏公:矇瞍,指乐官,古代乐官以盲人充任,故名。奏公,演奏歌唱。公,通颂,一说通功。
【翻译】
开始修筑那灵台,经纶而又营治之。百姓出力来建造,没过多久就完工。开始修筑莫焦急,百姓如子皆到来。君王在那灵囿中,母鹿贴伏在地上。母鹿肥壮毛润泽,白鸟光泽又鲜洁。君王在那灵沼边,池中满是游鱼跃。钟架横板有崇牙,大鼓还有那大钟。敲起钟来有节奏,辟廱宫中尽欢乐。敲起钟来有节奏,辟廱宫中尽欢乐。敲起鼍鼓声砰砰,乐官演奏又歌唱。
【解读】
诗中的灵台和灵沼,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简介: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毛诗序》认为此诗展现的是民众归附文王之旨,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全诗共分五章,每章四句。首章介绍修筑灵台的过程,二、三两章分别写文王游灵囿和灵沼的场景,其中对母鹿、白鸟、跃鱼的描摹极富情趣。四、五两章主要写了辟廱宫中敲鼓鸣钟、奏乐歌咏的场面,渲染了文王治下和恰安宁的社会状况。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2】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木瓜: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
琼琚〔jū〕:精美的玉佩。
匪〔fēi〕:假借为非,后同。
木桃:即樝子,毛叶木瓜的果实,比木瓜小,味酸涩,可入药。
琼瑶:美玉。
木李:即榠樝,又名木梨,果实似木瓜,味酸涩,可入药。
琼玖〔jiǔ〕:琼、玖皆美玉名,泛指美玉。
【翻译】
你将木瓜投予我,我拿琼琚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桃投予我,我拿琼瑶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李投予我,我拿琼玖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
【解读】
《木瓜》是《诗经》中知名度颇高的一首诗,历来为人传诵,然而对其诗旨的解读,古今却有许多分歧。主要的观点有三派:一派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此诗创作背景是卫国为狄人所灭,齐桓公对徙居漕邑的卫移民以物资及军事上的援助,此诗正是卫国人对齐桓公欲厚报之的思怀赞美之作。另一派以《三家诗》中的《鲁诗》为代表,认为此诗为臣子对君王思报礼而作。还有一派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提出了男女相赠答之词之说,这一说法多受现当代学者的支持。
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全用叠章手法。三章除了投报之物变易,其余均只字未变,保持了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诗中写对方三次投予自己水果,而自己却报以美玉,所回报之物与所受赠之物的价值相差极大,体现的是古人相知相交的一种崇高情谊。你送我的东西虽然微渺,但于我而言象征着礼轻情意重,所以我要以珍贵之物作为馈赠,以表达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所赠之物是什么不再重要,它只作为情感沟通的一个载体或桥梁存在,而彼此双方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那份契合早已超越了一切形式。所以诗人三次强调匪报也,表明礼物的交换不是简单的价值酬偿,而是代表着对双方永以为好的美好祝福和期冀,使投报的内涵得以延展,而全诗的境界也得到升华。
本诗用语清新隽永,韵律圆润优美,读来有如余香盈齿,缕缕不绝。诗作的意涵也逐渐演变为后世礼尚往来的文化精神,被普遍应用于臣子忠心念报君主爱人相守坚贞不渝友人馈赠礼轻情重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3】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劬〔q〕劳:辛劳,勤苦。
矜人:可怜恤之人,指贫弱者。
鳏〔guān〕寡:鳏,老而无妻之人。寡,丧夫之女。
于垣:筑墙。
堵:一丈为一版,五版为一堵。一说长、高各一丈。
其究安宅:究,终究,最终。安宅,安居。
哲人:智慧卓越之人。
宣骄:骄奢。
【翻译】
鸿雁飞翔在空中,簌簌扇动它翅膀。那人外出要远行,郊野之中勤劳苦。便于贫弱行周济,哀悯鳏夫与寡妇。鸿雁飞翔在空中,齐集栖息湖边。那人正在修筑墙,上百堵都已筑成。虽然辛勤又劳苦,终究还能得安居。鸿雁飞翔在空中,嗷嗷发出其哀鸣。只有这些有智者,说我辛劳又勤苦。唯有那些愚昧人,说我骄奢喜铺张。
【解读】
对于《鸿雁》主题的理解,古今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毛诗序》认为是美宣王也,因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提出此诗写的是使者承命安集流民。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各章均以飞翔的鸿雁起兴,其振翅、栖集、哀鸣暗喻着全诗的情感主线。诗中写流离远方的人民劬劳辛苦、筑墙劳作,只为求得一个安身之所,然而智者能知,愚人不解,甚而嘲讽,全诗流露出对于鳏寡矜人的无限哀悯和怜恤之意。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4】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注释】
嘒〔hu〕:形容星光微小而明亮。
三五:参宿三星和昴宿五星,一说举星之数。
肃肃:疾速貌。
宵征:夜行。宵,夜晚。
寔〔sh〕:通实,确实,实在,一说通是。
命:命运,天命。
维:句首语气词,无实义。一说是义。
参〔shēn〕: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昴〔mǎo〕: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抱〔pāo〕:通抛,抛下,一说为抱着。
衾〔qīn〕:被子。
裯〔chu〕:被单,一说为床帐。
犹:如,若。
【翻译】
小小的星微光熠熠,参宿和昴宿在东方。尚在夜晚就匆忙出行,从朝至夕只为奉公。这确实是命运不同。小小的星微光熠熠,原来是参宿和昴宿。尚在夜晚就匆忙出行,抛下棉被还有被单。这是命运不如别人。
【解读】
《小星》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而《韩诗外传》卷一引夙夜在公,实命不同一句,谓此诗主题为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古今学者多认为申韩之说更符原意,意即此诗咏叹了一位远行的小臣日夜兼程、为公事而奔走不息的形象。
全诗只有两章,结构上是工整的复沓。各章以熠熠发光的小星起兴,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比较低微,也暗示了他长期披星戴月、夙夜在公的生活状况。在描写小星时,作者明确提到了同属二十八宿的参宿和昴宿,三五的含义或认为就是参宿和昴宿,因为古人认为二宿分别有三星、五星;或认为是言星的数量,形容其稀少之貌。在形容征人出发的疾速动作之时,用了叠词肃肃,仿佛模拟出征人衣襟之间呼呼的风声,十分贴切而形象。
抱衾与裯一句中,抱字应为古抛字,但也有人认为就是本意,指行人或役夫随身携带着被褥行帐,此说并不可取。正是从征人抛下被衾床帐这个举动,进一步渲染了他在睡意未消之时就不得不起身赶路的仓皇匆促,并由此发出了寔命不同寔命不犹的无限感慨,透露出上古时期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宿命观,略带悲怆色彩的叩问和质询极富艺术感染力。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5】
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朝〔cho〕:上朝。
忉忉〔dāo dāo〕:忧思貌。
翱翔:遨游,漫步。
堂:朝堂。
膏:油脂,脂膏。
曜〔yo〕:照耀。
悼:悲伤,哀念。
【翻译】
身穿羔皮衣悠然徐行,身穿狐皮裘去上早朝。怎么能不思虑于你?劳心伤神忧思不止。身穿羔皮衣优游漫步,身穿狐皮裘立在朝堂。怎么能不思虑于你?我的心中忧愁哀伤。羔皮裘衣如同脂膏,太阳出来光辉照耀。怎么能不思虑于你?我的心中悲苦惆怅。
【解读】
古今学者对《羔裘》这首诗的理解,观点较为统一,大多支持《毛诗序》之说。《毛诗序》认为桧国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其国大夫故作此诗,以道去其君也。也就是说,此诗是对桧君耽于燕乐、昏庸误国的针砭和谴责。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皆用复沓章法。前二章起句直叙桧君身着羔裘和狐裘,逍遥翱翔、上朝壁立之状,展现了一派雍容华贵、安逸自得的风采。然而在光鲜外表的背后,是国家积弱、旦夕危亡的严峻现实,故而其国大夫以三度反诘,自问自答,流露出自己无比沉重、悲哀、痛怀的心绪,也从侧面对桧君进行了诘责和指斥。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6】
大东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注释】
有饛簋飧〔mng guǐsūn〕:饛,食物盛满器皿貌。簋,古代青铜或陶制容器,用以盛食物。飧,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有捄〔qi〕棘匕:捄,长貌。棘匕,用棘木做的匕匙。
砥:本指质地很细的磨刀石,此处形容平坦。
眷:回头看。
小东大东:小东,东方较近之国。大东,东方较远之国。
杼柚〔zh zhu〕:杼,织机上持纬线的梭子。柚,同轴,织机上承经线的筘齿。合称指代织布机。
纠纠葛屦〔j〕:纠纠,纠缠交错貌。葛屦,用葛藤编成的鞋。
佻佻〔tiāo tiāo〕公子:佻佻,独行貌,一说逸豫轻狂貌。公子,本指诸侯之庶子,亦泛指诸侯之子。
氿〔guǐ〕泉:从侧旁流出的泉水。
获薪:砍下的柴薪。
契契寤叹:契契,愁苦貌。寤叹,睡不着而叹息。
惮〔dn〕人:劳苦的人。惮,通瘅。
东人:西周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之人。
职劳:从事劳苦之事。
西人:西周都城镐京之人,一说西周的贵族。
粲粲〔cn cn〕:鲜明貌。
舟人:船夫,一说舟应为周。
罴〔p〕:熊的一种,又名棕熊、马熊等。
私人:古时称公卿、大夫或王室的家臣。
百僚是试:百僚,百官。试,用,任用。
浆:酢浆,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
鞙鞙〔juān juān〕佩璲〔su〕:鞙鞙,佩玉下垂貌,一说玉圆或长之貌。璲,古代贵族佩带的一种瑞玉。
长:擅长。
汉:银河。
监:视,看。一说通鉴,照。
跂〔q〕彼织女:跂,成角状,一说通歧,分叉状。
七襄:谓织女星在白昼七个时辰移位七次。
报章:谓杼轴往复,织成布帛。报,梭子引线往复织作。章,经纬纹理。
睆〔hun〕彼牵牛:睆,明亮貌。牵牛,星宿名,亦称河鼓,俗称牛郎星,由三颗星组成。
服箱:负载车箱,犹驾车。
长庚:金星〔太白星〕晨在东方,称启明星;夕在西方,称长庚星。
天毕:星宿名,即毕星,由八颗星组成,状如捕兔的毕网。
载施之行:施,陈设,位列。行,此指二十八星宿之行列。
箕〔jī〕:星宿名,又称南箕,由四颗星组成,状如簸箕。
簸扬:扬去谷物中的糠粃杂物。
斗〔dǒu〕:星宿名,又称南斗,有六颗星组成,形似斗。
挹〔y〕:舀出。
载翕〔xī〕其舌:箕宿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而舌宽,如舌伸展貌。翕,伸展,一说闭合、收拢。
西柄之揭:西柄,南斗宿呈斗形有柄,其柄常在西方,故称。揭,高举,翘起。
【翻译】
簋里盛满了饭食,棘木匕匙样子长。大道平坦如砥石,笔直如同箭一样。君子走在此路上,小人只是看一看。转过头来在回望,涕泪潸然而流下。东方近远诸侯国,织布机上空荡荡。纠缠交错葛藤鞋,可以踩在秋霜上。独自行走公侯子,正走在那大道上。既已去了又到来,使我心忧如生病。测流泉水凉又冷,柴薪砍下莫浸湿。忧愁难寐发叹息,哀怜我辈劳苦人。砍下木薪作柴火,尚可将其运载回。哀怜我辈劳苦人,也该可以休息会。东方诸国人之子,专事劳务不能来。西周京都人之子,衣服鲜艳又明洁。舟楫之人其之子,熊罴毛皮做裘衣。贵族家臣其之子,百官任其来运用。有人可以得酒喝,有人却无酸浆饮。低低下垂璲玉佩,并非其才本擅长。天空之中有银河,远望也见有光芒。织女星宿成角状,整个白昼移七次。虽然位移有七次,不能织出文采章。牵牛星宿熠熠亮,不能驾车载车厢。东方金星叫启明,西方金星叫长庚。天毕星宿形状长,也在廿八星宿列。天空之南有箕宿,不能扬筛谷糠粃。天空之北有斗宿,不能舀取酒和浆。天空之南有箕宿,口宽如同伸展舌。天空之北有斗宿,斗柄在西高翘起。
【解读】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大多在其东方,所以以大东小东分别指代距离周室远、近的诸侯国。周道,又称周行,是西周王室修筑的战略要道,用以和东方各诸侯国间运输军队、物资、贡赋等。本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讽刺时局之动乱,即所谓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此说基本得到古今学者的赞同。
全诗共分七章,每章八句。前四章运用赋法写实,诗人通过簋飧周道杼柚葛屦氿泉穫薪等意象起兴,或兼有比,西周贵族豪华奢侈的生活和东国百姓劳苦贫贱的遭际形成巨大反差。后三章转移到天文星象上,诗人运用比拟、夸张等手法,以别具文化内涵的星象之理,与前文的簋飧棘匕杼柚等形成呼应之势,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主题。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7】
瞻卬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鞫人忮忒,谮始竟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无不可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
【注释】
卬:同仰。
填:长久。
瘵〔zhi〕:疾苦。
届:穷极。
罟〔gǔ〕:网。
瘳〔chōu〕:病愈。
说:通脱。
懿:通噫,叹词。
为枭为鸱〔chī〕:枭,猫头鹰。鸱,老鹰。古人皆认为是恶鸟。
时维妇寺:时,通是。寺,亲近。
鞫〔jū〕人忮忒〔zh t〕:鞫,穷尽。忮,忌恨,患害。忒,变化无常。
竟背:竟,最终。背,违背。
慝〔t〕:邪恶,不正。一说通忒,差错。
贾三倍:商人获得三倍的利润。
富:通福。
介狄:介,大。狄,通逖,远。
吊:善,好。一说至。一说慰问。
类:善。
罔:通网。
觱〔b〕沸:泉水涌出貌。
忝〔tiǎn〕:辱没,愧对。
【翻译】
瞻视仰望那上天,上天不对我惠爱。极其长久不安宁,降下这般大灾戾。国家没有安定时,士人庶民多疾苦。蟊贼害虫毁庄稼,没有安宁止息时。罪恶法网不收伏,没有安宁恢复日。别人拥有之田地,你却反而去占据。别人拥有之人民,你却反而去夺取。这人本来没有罪,你却反而收押他。那人本来有罪过,你却反而赦免他。明智男子兴城池,明智女子覆城池。哎呀明智之女子,如同枭鸟如鹞鹰。妇女长舌多话语,这是灾患之根由。祸乱并非从天降,而是产生自妇女。非由教导或诲育,而是亲近妇女故。咄咄逼人多变化,开始谗言终矛盾。难道说这不极端?什么才是恶毒呢?如商人得三倍利,君子却能识此事。妇女没有公事做,却要废止蚕织功。上天为何而责难?神明为何不赐福?与你分离太遥远,却还与我相忌恨。不嘉善也不吉祥,威仪缺失不美好。贤良之人皆逃亡,国家困急陷危难。上天所降之法网,也很优渥很宽大。贤良之人皆逃亡,心中忧苦又愁闷。上天所降之法网,危险几乎已在前。贤良之人皆逃亡,心中悲伤而忧郁。泉水涌动而流溢,其来有自源头深。心中忧愁而苦闷,难道就从今日始?灾难降下非生前,也不在我此生后。苍茫浩渺之上天,一切无不可巩固。不要辱没诸先祖,拯救危亡济子孙。
【解读】
《瞻卬》是一首讽刺周幽王乱政灭国的诗。《毛诗序》言此诗是凡伯刺幽王大坏也,凡伯是凡国君主,时任周室卿士。朱熹《诗集传》则云:此刺幽王任用小人以致饥馑侵削之诗也,二者语意接近。
全诗共分七章,前三章各十句,后四章各八句。前二章写国内祸患四起、生灵涂炭却无法平息的社会现状;三、四两章通过哲夫和哲妇的对比,警诫女人谗言惑君、搬弄是非可使君王昏庸失德;五、六、七三章则揭示君王之无道、无威仪使贤良远离、国家陵夷,人皆忧心忡忡、苦痛难申,而末四句却仍流露出一丝对君王的期冀和勉励之意。
古诗文选录《诗经》杰出诗歌代表【篇8】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注释】
蜉蝣〔f yu〕:昆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
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于〔wū〕:通乌,何,哪里,后同。
采采:华美多饰貌,一说众多貌。
掘阅〔xu〕:昆虫始生时穿穴而出。阅,通穴。
麻衣:深衣,古代诸侯、士大夫家居时穿的常服。
说〔shu〕:休息,栖止。
【翻译】
就像蜉蝣的双翅,衣裳鲜明而亮丽。心中忧愁无止尽,哪里是我归去之处?正如蜉蝣的两翼,衣服华美又精致。心中忧愁无止尽,哪里我可归去休息?蜉蝣初生须穿穴,麻衣洁白如冬雪。心中忧愁无止尽,哪里我可归去栖止?
【解读】
《蜉蝣》是一首蕴含人生哲思的小诗。《毛诗序》判定此诗主旨是对曹昭公的讽刺,因其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有现代学者则从更具一般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此诗是借朝生暮死的蜉蝣之虫,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生命终将消亡的困惑。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皆用叠章结构。前二章皆以蜉蝣翅翼起兴,亦是以之比喻华美鲜亮、细薄精致的衣物。这二物虽然美好无比,却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无法挽留,因此引发了诗人对生命存在和归宿的追溯拷问,三个无解的反诘句,似乎成为永远萦绕在人类心中的千古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