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浮士德》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1.14

《浮士德》的读后感800字集锦10篇。

工作总结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浮士德》的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你知道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关键之处吗?我们需要耐心的阅读作品,这样会有更多感触,写读后感时掐准文章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有感悟的文稿。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浮士德》的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1】

《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杯具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资料,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所以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所以理解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能够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能够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杯具,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杯具色彩,可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杯具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可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杯具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杯具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终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终总结”——“要每一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xx,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构思宏伟,资料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述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比较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到达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2】

寒假里,我阅读了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著名诗剧作品——《浮士德》,这本书让我实在是受益匪浅啊。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靡非斯陀打赌:由靡非斯陀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魔鬼帮助浮士德恢复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对爱情、宫廷权势和财富、古希腊艺术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均未能满足浮士德的心灵。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事业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便倒地而死……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结局:浮士德并没有成为魔鬼靡非斯陀的俘虏,而是升入了天堂。因为他虽然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真美啊!请停下来”,但最后做的围海造田属于上帝当初所规定的“带领人们走向幸福”这个标准。他享受爱情、财富、权力,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其实并未获得心灵的满足。只有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既征服了大自然,又能替大众谋取福利的公益事业中,百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此时,他死了,死得心满意足了。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毫无目的地空虚度过,直到死,心灵也就没有真正充实、满足过。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生命才会显得有意义。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3】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穷其一生所完成的巨作。1768年开始创作,于1832年完成。浮士德是有原型人物的,十六世纪人们都在传有个人博学多才,传说他获得了恶魔的帮助,他于恶魔做了交易。

《浮士德》这本书构思宏伟,结构庞大,复杂的内容和多变的风格让人很难读懂他。这本书是以诗剧的形式写的,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可他确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不满,久而久之这种迷茫转变成了苦恼,他想到了用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他的计划失败后,魔鬼和上帝打了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诱惑下签下了契约。浮士德生前的一切要求魔鬼都会答应,与之相对的是在浮士德死后他的灵魂将会被魔鬼收走!

获得魔鬼帮助的浮士德返老还童,来到了一个“酒吧”,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并扬言:“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连魔鬼都看不下去向他说到“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最后连玛甘蕾都无法满足浮士德的要求,他又有了新的目标。

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

《浮士德》这本书有很多的细节,比如魔鬼和小倌的饮酒作乐隐喻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最后浮士德幡然醒悟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

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的《浮士德》,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歌德赋予了这本书极高的艺术境界。

最后引用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它的评论来结尾“《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4】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剧。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以构成“浮学”

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领人类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能够让他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完美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因为他帮忙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忙大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后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齐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吧!相信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齐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5】

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我的思想、自我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资料,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你们必须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可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貌;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

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可是人和魔鬼不一样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6】

《浮士德》读后感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整部巨著主要有两个赌约构成:一个是上帝与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要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的。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他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劫入地狱。第二个赌约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提出自己为浮士德服役,带着他去享受现实人生,一旦浮士德满足了,失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安与现实的享受,浮士德就会倒地而死。其中,第二个赌约背后隐藏的就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即“浮士德难题”,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赌约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同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在戏剧冲突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与其说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斗争是外在的二人斗争,不如说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是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在浮士德身上,或者说在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身上,始终都有两个灵魂在斗争。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应该满足,但他却感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源,而离开生命本源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转而歌颂死亡。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他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是追求欢乐,不如说是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尽管浮士德的本心要实现自己的欲望,价值,然而,其本身依然被道德锁链所束缚,而这条锁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道德就作为一种框架来支撑、束缚着我们,这种意识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的。浮士德在不断极力追求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道德的约束。在格雷琴因把孩子淹死而入狱时,梅菲斯特把他带入了“瓦尔普吉斯之夜”,想让他继续在酒色中沉沦,但是浮士德没有在这里沉醉,他得知格雷琴的不幸后,良心深受谴责,他潜入狱中坚持要格雷琴跟他走,但遭到拒绝。梅菲斯特为了阻止浮士德为老百姓开垦耕作的田地,致使一对老年夫妇在他乘机点燃的大火中罹难,浮士德内心感到忧愁,他对自己进行谴责。尽管他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道德在他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却永远折磨他的心。

在“在浮士德难题”中,欲望、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而接受道德的约束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7】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

剧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诱着浮士德,先从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场、战场、直至改造自然、为民造福……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从这种种奇特的人生体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不满意的立刻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永不满足!这,也许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魔鬼靡非斯特也说:“如果你不走错路,你就不会明事理。”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说出了人话?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恶共存、共生的。歌德凭借这两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我自己肤浅的理解。(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8】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鬼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9】

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说,《浮士德》现已构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浮士德》的主要资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我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能够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可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就是说,当他没为人民着想时,他的灵魂极其难受,如同煎熬。而在围海造田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心满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浮士德也有缺点,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别人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点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优点是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为他人服务。

我们来学习浮士德的优点吧,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大众着想谋福利吧。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10】

《浮士德》的故事中蕴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各种冲突:宗教和科学的冲突、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因循和追求的冲突。

浮士德热爱学习,“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为了学习,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浮士德对未知事物感到激动,书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识不足,对自己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感到失望,他对学习的热爱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经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生活使他变得越来越高尚和纯洁,当他死后,他被上层世界永恒的爱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得救,不仅是因为这个,还因为他不断地行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克服错误,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我们应该从浮士德的追求、爱和希望中学习,我们必须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热爱学习,做积极向上的人。面对浮士德,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糟糕表现感到羞愧,他是那么的喜欢学习。

浮士德的身体被毁了,但他的灵魂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进步的人,一个不断反省并最终走上正确道路的人,最终会被拯救。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断追求生命本质和探索精神中的体现。

"《浮士德》的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