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研究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4.17

研究心得集合9篇。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心得集合9篇”,感谢您的参阅。

研究心得(篇1)

时间过得很快,只一转眼的时间,18周就已经过去了,我们开始完成最后的工作:结题。在研究期间,我们每周多会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有些漫长,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也最终走过来了。

记得第一周开题的时候,当组长与我们确定好课题后,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就好像在长时间的干旱之后,临来了久违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组长分配了各个小组的小组任务后,各个小组都立即分头行动,寻找,搜集。各个小组需要的资料,成员个个都很激情。于是,在这种氛围下,第一贼后的任务很快便完成了,而且过程轻松高效。没留下一点遗憾。

在我们的共同协作下,经过18周的努力,我们终于结题了,结束任务时,我们谈论着各自的研究成果。每次结束本周的任务时,我们都欢声笑语,一次次的任务被我们圆满完成,我们都很高兴,回望过去那一周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研究中相关的史料,那康乾盛世的原因,康乾盛世的评价,那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搜集来的,都将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的生活,衣食住行,仍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那康乾盛世的手工业,商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政治,经济制度至今让我深深震撼。wWw.GZ85.cOM

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好一幅太平之画。在星星点点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多彩,使人震颤。那个时期的文学成就,社会的盛况,无不倾洒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字里行间充满生的喜悦,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有生的喜悦,就有死的悲哀。一个偌大的大清王朝,任凭它的光辉,任凭它的不可一世,也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在史书留下一大片已故的辉煌。唉!这就是历史,让人无情让人无奈。

总的来说,任何一个探究的过程有喜必有忧,有苦必有乐。《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它必然要花一番精力去细细品读,从而得到感悟。从《红楼梦》中我得到的一条结论:万物极盛之时,里极衰之时也不远矣。

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我又懂得了:什么样的人间才是真正的人间,怎样的真相才是真正的真相。回到现实之中,回到起点,原来这一过程需要学习更多团结与合作精神,更多欢乐。唯有团结,上下一心,才能缔造奇迹,唯有欢乐才能持之以恒。

研究心得(篇2)

这次我们小组以“对于乐于助人的看法”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方式进行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问卷调查当中,大多数人认为“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值得去提倡。但在进行随机采访时,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当陌生人需要帮助时,即使自己能够帮上忙也不会去伸出援手。剩下的受访者大部分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仅仅有那么一小部分受访者表示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最后我们通过两种调查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是:问卷调查当中,大多数人们表示支持“乐于助人”的行为。但在随机采访中,受访者普遍表现不会随便对陌生人提供帮助,并且害怕因为自己的好心而引来麻烦。在现实生活当中发生过好心去帮助别人到头来却因为热心肠反而被咬一口的事件。因此很多受访者表示宁愿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去看待这个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特殊事例而抹灭我们那颗乐于助人的心。人性是光辉的,大部分的人都懂得感恩。因此我相信“乐于助人”不仅仅只停留在人们的称赞声当中,它一定会被不断地学习、效仿。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使我和小组中的同学们关系更加融洽,还使我们在工作当中更加默契,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我的机会,谢谢我们小组的同学以及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

研究心得(篇3)

小课题研究是我们学校最给力的活动之一,我非常喜欢它,因为它总是会让我有很多发现和收获。今年寒假,我又兴奋地开始了我的小课题研究之旅。

开展研究之前,选择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重要,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好奇”的感觉。今年,什么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呢?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大蒜,特别是吃面条或饺子的时候有它做伴,那真是天下的美味。尽管大蒜的味道有些“粗鲁”,而它的好处却被科学家们屡屡发现。蒜苗是大蒜幼苗发育到一定时期的青苗,它具有蒜的香辣味,是爸爸的最爱。我想今年假期爸爸若是能吃上一次我自己亲手种的蒜苗,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正当我准备在花园里培土种大蒜的时候,妈妈说,听说大蒜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下也可以长出又绿又嫩的蒜苗。我说,这怎么可能,任何植物都需要在土壤中吸取养料啊?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查阅有关大蒜生长过程的资料,了解到,蒜苗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合适的温度(10-15摄氏度)、光照、水分还有土壤的养分。

为了求证“蒜苗无土生长”这个有趣的问题,我选择“蒜苗的生长过程”作为我小课题研究题目,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发现蒜苗的生长规律;亲自验证大蒜是否在无土环境下也可以生长出嫩绿的蒜苗。

水栽大蒜时,我通过用牙签穿连的方法把大蒜固定下来,这样它们就不会东倒西歪了。种植过程中,我每天都换水,但水不能太多,没过大蒜即可,否则大蒜就会腐烂。每隔三天,我就仔细观察蒜苗的成长情况,记录下它的苗高和根长,并画出图表发现规律。我的实验进行了二十一天,蒜苗长出40厘米的绿苗,根长约3.5厘米,实验成功!爸爸开心地吃上了我的“爱心蒜苗”。

通过实验我发现:水可以给蒜苗营养,光照和温度对蒜苗的生长也很重要,因为蒜体本身就存有养料,所以只要温度适当,加上水分、空气、阳光,没有土蒜苗照样能生长。通过亲自实验与观察,这次小课题研究又给我带来很多惊喜与收获。它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不仅让我验证了资料上获得的知识,也发现了新知识。我收获了蒜苗、收获了数据,收获了方法、收获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 ……

与此同时,这次研究还我发现,只要有水,生命照样可以生长!那么,让我们珍爱生命,节约用水,关爱我们最美丽的地球吧!

研究心得(篇4)

面对课改的大潮,现代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学教师,将如何面对新的形势,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呢?做为一线教师的在不断地努力着,努力地让自己与课改的精神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我觉得要先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因此,我便参与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习和不断探索,我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有了很多很深刻的体会。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就观念而言,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学生是一个有想法、有活力、有创新的独立群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而并非是在预设的教育情境中指挥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活动。就行动而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就是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多进行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教学效益,并具备一种反思意识,不断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改变,既是根本又是关键。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角色改变成功了,这才有基础谈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谈成功的课程改革。刚好课题的题目与些相吻合,以下谈谈这次参加这次课题的几点体会,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充分尊重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和谐、互动合作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还体现在激励和赞赏学生上,要寻求学生的闪光点,抓住以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得到努力奋发的动机。尊重学生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上。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心灵对话的前提条件。其次,首先要理解、接纳学生,理解可以遵循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思想上接纳学生。再其次还要信任学生,信任的前提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任最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样的信任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鞭策,它的激励是其他任何力量无法比拟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的引导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共同探究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往往是无原则的批评和抱怨说达不到的。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域,探索学习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题,要吸收、要消化教师所讲的知识、观念和方法,就需要进行积极的活动,因此,学生不是消极的听众,不是灌输知识的口袋,而是接受教育的主题。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的对象则是客体,教师的“教”便是主客体联系起来的媒介,这种媒介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主题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因此,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真正教给学生,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数学教师更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备课方式改变。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题的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

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案的编写,传统的已不适应现代的需要,现代的教案意味着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创造性的把握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比竞争更重要的能力,是新一论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将“小组合作”引入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搭配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教他们表达,在合作学习中上进互长,调动全员参与的意识,创造全员参与的条件。小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有效合作学习唤醒了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角色要转变正确

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要求我们数学老师要扮演好新的角色,陈腐不变就只有等着被淘汰。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往着多元化发展了,不仅要成为教学中主动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还要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指导者,另外还要做课堂教学动态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只有不断地正确定们我们的角色,不断的探索、学习,充当好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才能完成新课程的使命,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总之,现在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化,这个变化同样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这种变化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环境的规定,一种教学发展的趋势,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必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

研究心得(篇5)

通过五个月的研究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

我们研究了近五个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做一个调查报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终于,我们完成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调查的学校多,待分析的内容多,分析的难度大。困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比如这个组去这几个学校,那几人去那个学校,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觉得这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深一层次的疑问。通俗点说就只为了应试,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门课程恰恰是填补了我的这一不足之处。研究性学习必须包含对资料的搜集、编辑与整理,还包括实验的没计,数据的记录等等。使我们必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能力被训练出来了。其次,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项学习内容,方式,都要求有自己来解决。而当我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时,不管是记录数据;或是做一个有关这一课题的模型时,都非常投入,无意识地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是很容易立足于社会的,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缺乏动手能力,我虽然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但是,也接近于这一程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地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基础,最后,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我的创新意识。以前的我,总是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从来不会多想几个为什么,而上次研究课后,我渐渐地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

在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终于走到一个尽头,在这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中,我虽然贡献不大,但在我们这个小组组员的努力下,我们还是完成了这次学习。在这期间我懂得了很多很多,学习了许多以前我所不知道的,因此这次学习让我增添了政治的课外知识,激发了我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我经常要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经常半天也得不出任何结果,我几次想要放弃查阅,经常认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少我一个的资料也不要紧。但我想一想,应以大局为重,所以坚持查阅了下来,最终查到自己想要查的东西,心里很激动,时常大舒一口气,一阵莫名的书爽回荡在心中。从中我得到了磨练,得到了“坚持就是胜利”“苦近甘来”这些道理。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在遇到困难时,我就敢于迎难而上,并最终战胜困难。

当然,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教训,我也做得有些不足,如我经常不做事,经常把重的、难的工作交给别人做,而自己经常坐享其成,而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因此,我知道了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要有耐心,这样才能把每件事做好。虽然研究性学习结束了,但我还会应用研究性学习当中的经验,把它有用的部分应有与我的学习当中,助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谢谢我的团队。

研究心得(篇6)

实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活的必需,也许你经历过,却不认识它。从小到大都离不开实践,如: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第一次收集乐色,等等,都是实践。每一次实践都有不同的意义。这次调查实践就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让我们迈进人生大殿的新一步,也让我们受益非浅。

记得我们的第一次采访常映德老师,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可是我们第一次采访人哟!那天有些冷,我们做好准备之后来到了初二年级办公室。门是关着的,谁也不敢敲门,你拖我让的,最后还是我敲了门。开门的正是我的采访对象——常映德老师。他和蔼地招呼我们进去烤火取暖,使我们担惊害怕的顾虑烟消云散了。他很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事情之后,我们的科任老师周老师说我们弄错了,所以我们只有前功尽弃了。

后来,我们在周老师那儿借了本书,那本书收集了1983年至XX年在全国各地发表的文章。我们用划“正”字法开始整理。开始不会,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会了,可还是有点生疏,到处碰钉子。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重重考验与步步艰辛的奋斗,我们的“巨作”终于问世了。这当然少不了每位成员的功劳,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其中付出最多心血的人自然是我们的调查组长,这份“巨作”少了她可能就完成不了!

我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实践活动,使我迈出第一步就获得成功,这一步脚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研究心得(篇7)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研究和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学习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宏伟基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工作。

其实,研究性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做着研究性学习工作。例如:我校高一九班的王立国和王金石同学进行培养胆矾晶体的实验,他们经过找数据、列仪器、制溶液、选晶种的活动,一天几遍地观察晶体生成情况,精心操作,终于得到了标准的平行六面体晶体。作为化学教师,我及时指导,提供仪器药品,让他们科学操作、大胆实验,使他们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大大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久,王立国同学又主动提出做NA2O2与水反应后溶液中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并顺利地完成。虽然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学反应,但毕竟是他自己提出并在第一次实验后提出的实验要求,是其今后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

我觉得,一名学生完成一两次实验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实验,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找到了自信,激发他们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后来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学习NO分子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NO分子对植物体影响的调查,经过查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践操作、记录、总结的过程,写出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已经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

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o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有感于患者输液时看护之苦,他们想设计自动止液、自动退针的装置。可以说,在学习

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去扼杀、去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也不一样。对此,我们要一视同仁,都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理由剥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利;要让学生都增强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跨学科进行的。在其中有很多知识是教师不能解决的,即使是本学科的知识教师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问题。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

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所教的班级在研究性学习气氛中,化学科成绩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我们要不断扩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现在走向未来领域。通过研究性学习,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未来的创造型人才。

研究心得(篇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这也被广大的学校所重视。为了推进我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扎实有效的实施,受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委托,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全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会”,经过短时间的学习,我有很多感悟,深有体会。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开放式学习态势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探究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注重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指导学生实施要注意积极利用各种社会生活资源。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其次,重要的是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功能目标定位来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指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人格含义)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比如,像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内容是"学科结构",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的是学生到活动当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成功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种新东西、一种新现象、证明一个新事实,找到一个新方法,足以支撑起一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生命。正如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金奖得主布立顿·强斯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是很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必须是非常密切、非常开放的。开放探究性实验就像让学生亲赴一次次知识的盛宴,可以自由地吸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应该让小学生不断地去做东西,教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所以,应该指出,教师指导的含义:即指导的原则应该是到位不越位,启发不代谋,引导不指令,点拨不强加,解惑不灌输。二岗女士曾指出一点也很有启示:老师不能总是告诉答案。老师要有勇气说,不知道!老师不能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印象——老师知道所有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在学校里就能知道整个世界,就不会去探索了。这对学生个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更好促进个性健全发展应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

总的来说,在新的教育体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产生一个巨大的冲击波。这一冲击波首先指向的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课程组织和实施形式,然后将引起传统的"教的文化"和"学的文化"的震荡和变革,进而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好研究性学习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真正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关键。

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这样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学习意义。开设研究性课程,就是根据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要求,为了弥补学科教学在满足社会这种新要求方面的局限和不足,给学生一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研究心得(篇9)

新生物课程标准着重突出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广大生物学教师转变角色,不断创新。以下就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转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教师由“传播者”向“促进者”、“引导者”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舒的环境,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广大生物学教师应改变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

2、教师由“执行者”向“研究者”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习,关注知识,着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素养全面的提高。这就要求广大生物学教师转变把教科书或教参视为“范本”,把教科书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别人的教学设计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把自己当成教材的“执行者”的传统观念;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建构,把自己形成的独特见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使其成为新课程资源的积极“研究者”。

3、教师由“专制者”向“交流者”、“平等者”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一种“失语”的境地,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教师应从“专治者” 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平等交流的“对话者”。

新课改,新实践,给我们生物学教师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只有转变教师角色,适应课改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更加激情燃烧。

"研究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