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认识0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5.11

认识0课件(精选14篇)。

为了协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笔者精心编写了这篇易读的“认识0课件”,为避免忘记,建议读者将本页收藏。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好好策划备课,因此在起草教案时,老师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教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必要工具。

认识0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57-58页内容和“做一做”及第60页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3、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投影仪、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清小花朝珺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

简单说说下面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3、出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自学课本p56-57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8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并在剪下的圆中分别标出。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半径、多少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不在同一个圆中呢?

(4)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板书: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在同一个圆里,d=2r;《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清小花朝珺

(2)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通过学生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圆的特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4、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仍然采用自学为主,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索画圆的方法,充分尊重其

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了画圆,掌握了画圆的技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2、请试着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3、完成第60页的第2、3题。

生独立完成后,再由学生自己讲评。

4、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即第60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5、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梳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作业:完成第60页的第1、5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在同一个圆里,d=2r;

认识0课件【篇2】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 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 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 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 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 结合实践。

1、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 练一练。

1、 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 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认识0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从发现自己到认识自己,从而愉快地认识自己的性别。

2、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力,使幼儿能在别人面前大胆地讲话。

3、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木偶、镜子、各种有趣的物品。

2、男孩、女孩贴绒教具。

3、红、绿色纸。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发现自己)

(出示木偶娃娃露露):星期天,露露一边走一边把泡泡糖吹的像皮球一样大,神气极了。小鸡对露露说:“别吹了,走路要当心!”露露说:“不理你!”小白兔看见了,对她说:“别吹了,小心摔跤!”露露说:“不要你管!”哎呦,露露的头撞到树上了。正吹着的泡泡碰破了,露露感到头上火辣辣地疼。她连忙跑回家照镜子。哎呀!头上撞了一个大大的包。露露又急又痛,对着镜子大哭起来。“别哭了!好孩子以后要注意保护自己!”一阵亲切的声音传来。谁在说话呢?噢,原来是镜子。”自己是谁?“露露忙问。”自己嘛,请你对着我照一照,就会看到了。“听了这话,露露真的对着镜子照起来。

二、镜子游戏(认识自己)

1、教室里放着许多有趣的物品,请幼儿找找。教师提问:

(1)、这些有趣的东西是什么?

(2)、你们拿镜子照照看,镜子里有谁?叫什么名字?然后告诉老师,同时向老师介绍你自己。

2、请幼儿照大镜子,照清楚,然后说说自己身上有什么。(讲出身体各部分的名称)镜中有几个你。

教师小结:在镜子里,只能找到一个自己,因为没有人和“我”完全一样。我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小朋友也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3、两个好朋友一起照镜子,相互讲讲彼此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虽然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大家也有共同点(让幼儿说出共同的地方)。

(三)、操作练习(接受自己的性别,区分男孩和女孩)

1、交朋友

班上来了许多新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男孩女孩的贴绒教具)他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但他们需要知道你是女孩还是男孩。请幼儿分别讲出自己的性别,然后到前面找一个与自己性别相同的贴绒娃娃交朋友。

2、找朋友

在众多的纸片中,找出“男孩”贴在绿色纸上,“女孩”贴在红色之上。

(四)、老师依次走到每个孩子面前,请男孩和老师握手,女孩和老师拥抱。

认识0课件【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画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学具: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角时多数是点一下)。

师:原来同学们心目中的角是这样。(在黑板点一下)这是角吗?看来指角还有很大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营造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课本封面上的角为例,质疑:怎样才能正确的指出角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让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2)比一比:并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4)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实践操作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

4、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具体分两步:

(1)游戏:谁的手儿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动的角,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一活动,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的角。使学生在玩中形象的领会到“角的大小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2)游戏:谁的眼力好?

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同,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将难点分散到两个游戏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练习八第3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认识0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数字6、7、8会读会写,掌握08的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认数、数数渗透数学和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6、7、8的书写

教学难点:6、7、8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画面(美丽的校园以及学生在校园里跳皮筋、玩滑梯的情景。)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和数数)事物分别用几来表示?

二、探索新知.

1、抽象出数

①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个数可以用6、7、8表示,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办法摆一摆、找一找,告诉大家。

②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摆圆片或三角,可以摆出数字卡片。小棒、苹果、桃、小鸡等等。

③学生汇报

④小结:抽象出6、7、8。

2、学习6、7、8之间的关系及6、7、8的书写

(1)数的顺序

这是一把放大的断尺图。(插图)

读一读。(08)

大家再指着你摆的卡片倒着读一读。(80)

小结6、7、8的顺序。(6添上1是7,8在7的后面

(2)比较大小

比较 6和 7的大小。[板书 6 <7]

你是怎么知道6<7的?(看尺子图、摆圆片.数手指等)

谁能比一比8和7的大小?板书8>7

你知道比 7小的数是几吗?[师举 7的卡片]请你在数字卡片中找一找,举给周围的人看。

举出比5大的数。[师举5的卡片]

(3)6、7、8的书写。

书空写6、7、8。你怎么记住6、7、8、呢?

注意:我们写的6、7、8是手写体的,8不封口!

请打开书第30页,描完6、7、8以后,每个数写两遍

学生评价。

3、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练习

(1)30/1数一数

(2)(P31/5)比大小的练习:

[出示:7 O 4 5 O 8 6 O 6 7 O 1]

①7和4比怎么样?

②学生打开书练习。

③大家齐读、订正。

(3)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7、8?

学生举例。6、7、8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4)(P31/思考题)

每个秋千1人玩,每个压板2人玩。当秋千和压板都坐满人时,还有()人没玩上?请同学下课通过实践验证答案。

板书:田格书写6、7、8 直尺中6、7、8的位置

课后反思:学生对数6、7、8掌握的较好,能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数的顺序以及大小掌握的较好,但在8的书写中大多数学生书写较差。

认识0课件【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带孔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

师: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演示)

出示幻灯片,练习指角、辩角。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动手操作,比角

1.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2.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出示幻灯片,练习比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现在大家已经会比角了,那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比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认识0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钟面并学会认读整时。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分针和时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钟、每个学生一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嘀嗒嘀嗒响,催人早早起。(打一日用品)

师:大家猜一猜,他是什么?(时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新授课

1、认识钟面

①出示两个钟面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时针、分针)

②让学生用发的纸制作钟面

小结:钟面有时针、分针、12个大格、12个数字。

2、认识整时

⑴出示主题图

提问:小红在做什么?她几时起床?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

⑵出示3个钟面:8时、3时、6时

提问:下面的时间你认识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认识?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告诉大家?现在开始

(学生讨论后,汇报)

总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⑶巩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

a.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

b.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

c.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3、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⑴介绍用汉字时表示的写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些时字就可以了。

⑵介绍用数字表示的写法

圆点后面两个0,前面是几就是几时(提醒学生冒号写在数字的右下角)

⑶师拨钟,让学生用两种写法来表示(集体点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是明明星期六的作息时间表

提问:请大家看图说一说,小明几时在做什么?

然后让学生有两种表示方法写在书上(学生写完后,集体讲评)

2、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时间,写出过小时后是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过1小时的含义(学生先做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了。时间很宝贵,希望同学们会安排好你们的时间,爱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布置作业

回去拨你的小闹钟,告诉你家人,你会看整时了。

认识0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1.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

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认识0课件【篇9】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会正确的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的负数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说以说对温度的认识。

①可以结合天气预报。

②说一说零下度使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负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①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那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②学生观察,自由汇报。

A、教室内的温度是16℃。

B、雪地上的温度是-16℃。

C、℃表示什么?

D、16℃和-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E、-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③针对上边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在小组中说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B全体汇报交流,认知结果。

C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表示慑氏度,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在这里表示比零度还低。16℃表示零上16℃。

2、教学例2

①出示银行存折数据,统一说出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呢?

②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500表示存入,-500表示支出)

3、认识负数。

①联系16℃和-16℃,500和-500说一说体会。

②什么是负数?

③教学负数的读写法。

④什么是正数?

⑤关于正数前的+可以省略的指导,强调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

⑥关于0的认识(非正也非负)

⑦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组内订正。

⑧指导看书,画一画,记一记。(要看课后资料)

三、巩固提高:

1、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独立完成,组内订正。

第二题,介绍海拔高度再同桌完成。

2、练习二第一题。

边度边想边填,组内订正。

3、验收:练习二第2、3题,集体订正。

4、思考:-2○3,5○-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负数

例1:16℃:读作:正十六摄氏度。

-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

例2、500元:存入

-500元:支出

负数表示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认识0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三、教学过程

学生们,在上课以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活动,叫做抓手指。请同学们右手掌心朝下,左手食指垂直朝上相邻者左右手连为一线。我接下来会将一个故事,如果故事里有“乌鸦”这两个字,则迅速用右手抓握下面右边同学的食指,同时将自己顶在相邻左边同学掌心的食指逃脱。请各位同学做好准备。

(过了一会儿)

好的,准备好的话就开始讲故事了。

(开始讲故事)

(讲完故事)

好的各位同学们,一次也没逃过的举一下手。

(有同学举手)

好的,请举手的同学做一下自我介绍。

(依次做自我介绍)

好的,那么今天的热身活动就做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讲怎样认识自我。

那么同学们你们曾经看过成龙的电影《我是谁》吗?在电影中他丧失了记忆,而为了寻找记忆而开始的冒险。“我是谁”这个话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并不容易。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一个人能认识自己是很可贵的。而且,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确立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呢,接下来讲自我认知的内涵

自我认知的内涵包括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生理我是关于外貌方面的,例如年龄、身高、体重等等。心理我是关于内在的,例如智慧、性格等等。社会我是在某个团体里所扮演的角色,例如自己的地位、角色等等。

认识0课件【篇11】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认识0课件【篇12】

认识钟面、整时

教学内容:

P59主题图及例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

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

1、猜谜引入。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2、出示主题图。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学生按P59主题图及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钟面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认读这些时间。

3、学生自学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主题图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归纳起来就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六、检:

1、师出示钟面模型,让学生分别指出那个时针、分针、秒针。

2、师将时针拨在整时,让学生说出是几时。

3、师说几时,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几时。

七、练:

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

2、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钟面、整时

主题图例1

(略)(略)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课后反思

认识几时半

认识0课件【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千克,()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大象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吨。(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认识0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 出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1、认识圆

(1) 你会用你带来的物品画圆吗?动手画圆, 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2)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学生再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教师板书:圆心。

2、探索半径和直径

(1) 请同学们打开圆形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并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名称。

(2) 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3) 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 画圆

(1)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2)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3)电脑出示同心圆,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4)出示不同位置的等圆,请同学观察:圆心变了,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a基本练习

(1)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2)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c、直径

b、提高练习找出圆心和直径(p58的3题)

c、拓展练习讨论生活实际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