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

发布时间: 2023.06.02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汇总5篇。

为了高效处理文档必须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和时间安排,范文会是我们的帮手。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你知道怎么写一篇有思想的范文吗?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挑选了一篇非常优秀的“读实践论有感范文”文章。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 篇1

《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是毛泽东写的非常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列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矛盾论,顾名思义,就是讨论矛盾的哲学问题。矛盾在日常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矛盾,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都会产生扭曲和冲突等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是绝对平衡的。对于人们在矛盾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和解决,而且只有解决了矛盾才能取得进步。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历史会向前迈进,实现自身的发展。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强调实践对于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讲到,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只有坚持实践,才能不断改进和更新自己的思想。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日常的思考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也要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地探索新的道路和新的思路。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源头,正确地推动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实践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注重群众利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积极推动历史的进步。

总之,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它们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本质,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矛盾,不断推进历史的进步。我们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总结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 篇2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真理标准。”用于指导实践,实践用于验证理论。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无论是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单方面到更多方面。只有结合理论,用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把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来判断事物,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理论水平。当然,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也就是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有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实践论》表示:“只有感觉到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不管谁需要知道什么,除了接触那个事物,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看法看起来很平淡,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忽视的真理。

《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各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因此,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承认对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实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单独识别,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说明。因为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的正确和系统的看法,对指导当时中国革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 篇3

《实践论》是《毛选》一卷比较难读的一篇,也是读后受益最大的一篇。

读第一遍,云里雾里,第二遍,边写边记。这一次,放过通篇难理解的部分,梳理出一个简便易行的公式,清晰了自己思考逻辑。这个公式是:实践—认识(感性)—实践—认识(理性)—实践—认识(理论)—实践

实践是正在做的事,认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层,第一次接触某件事,接着对其有了理性认识(阶段),做的时间长了,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阶段),之后借助这个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螺旋上升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最终形成“初级理论”。这个理论的稳定性和正确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得到好的结果,说明理论相对合理正确,遇到漏洞百出,赶紧修正“理论”,直到正确。

理论来自认识和实践,不代表永远正确,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毛泽东同志批驳党内教条主义的底层逻辑。理论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然随着革命进程变化而变化,否则会出现左倾冒险主义或右倾错误。也正是李立三、王明、博古以及张国焘这些革命者身上的严重问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个别人背叛革命。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4岁的毛泽东在思想和理论层面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与他始终战斗在革命一线,不断思考中国大问题,解决眼前大困境有关。基于他长期的思考与求索,1936年12月,他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奠定了在红军中的军事指导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在完成《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后,逐渐形成。

《实践论》不但回答了时代的课题,也夯实了毛泽东坚实的理论根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不断修正的理论指导革命,毛泽东以朴素的真理告诉党内同志,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不同,中国共产党不能抱残守缺,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格局与胸襟,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消灭横在革命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拦路虎。

“实践论”应成为每个人处事原则与方法,只有将个人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才能不断迭代,升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中进步飞快,一些裹足不前的原因。

得出这一结论也许有些武断,对我却意义非凡。

有人问,怎样才算读懂一本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我却从未想过,也就是这个问题在我认知层面没有概念(理论),也就无法说清如何读懂一本书。这就是有理论与没理论的区别。有理论的老师这样说,读懂一本书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还原,还原到更大的框架里。分为四层:

第一层,说清楚这本书讲了什么事;第二层,把书的内容向外延伸,还原到它所处的知识网络。比如《实践论》在1937年的中国,它对指导中国革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层,把这本书还原到作者的人生处境中。比如,毛泽东当年在什么情况写出《实践论》,这部作品起到什么作用。最后一层,把这本书还原到读者的生命体验里。假如把我们的奋斗比作一场战斗,《实践论》能成为怎样的一件武器。书读到最后,目的是改变自我的人生体验。

还原,在这里就是理论,用于指导读下一本书的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帮我们解决了现实问题,这一理论就可以固定下来,从而更好指导读书与实践。

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乐于,善于,习惯将看似平常的事上升为“理论”。比如,如何复盘,怎样才算好的复盘?如何成长,怎么才算好的成长?等等。有了专属个人的“理论”,在遇到同类事物的时候,就有了抓手,行动、收获与成长就比之前快一步。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在发展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这是《实践论》提醒我们努力践行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 篇4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 篇5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文章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写成于1937年7月,于1951年被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所有的著述中毛泽东更为看重自己的两篇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并认为“《矛盾论》不如《实践论》那篇文章好。《实践论》是讲认识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向什么地方去。”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题为实践,但其论述的过程始终不离开认识。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文章介绍了认识的发展历程,即认识怎样从实践中产生,而又回到实践。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离不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而认识的目的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它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归于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如此我们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教给我们对待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燥、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解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光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一样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中,也能够看到很多贴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践说服人们,我们也明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一样的时期、地点,进行不一样的实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践论》在学习上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知行一致,需实践先行。

"读实践论有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