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幼儿常见病防治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4

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

光阴似箭催人老,光阴如骏赶少年。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优秀的人写一份总结,是对自己的反省,突破。总结就是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简单阐述,怎么样去写好总结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年度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市血防办:

一年来,我市血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市下达我市的工作目标任务,结合我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现状,积极开展有螺洲滩禁牧、以机代牛、家畜圈养等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加强人畜病情监测,开展人畜同步查治;努力消灭垸内钉螺、严格控制垸外感染性钉螺;加强血防健康教育,普及血防知识,有效巩固了我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血吸虫病流行于全市9个镇(街办)89个行政村,涉及人口15.69万人。自1956年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来,相继查出钉螺面积9027.19万m2(不重复计数),查出血吸虫病人40902人(不重复计数),同时查出血吸虫病牛42732头。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先后于1978年和2000年分别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阶段性目标。从2001年至今进入监测巩固期。

由于我市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故境内水系流向大体成西东向。历史钉螺分布的重点首先是沿长江、沮漳河两水系相通的湖泊、沟港,其次是玛瑙河两岸沟渠、湖滩、渍水田,再次是垸内其它湖泊、排灌沟渠等。历史病人的分布以五湖(云盘湖、杨林湖、向家湖、朱马湖、刘家湖)、二河(沮漳河、玛瑙河)、一坝(苦草坝)的沿岸为重点。

2010年,针对我市历史有螺环境残存钉螺持续复现和历史病人晚血化趋势的现状,我们一是加大查灭螺力度。对零星、散在、单元性比较强的复现环境实施查灭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对今年应查环境实施环境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查一块清一块。全年钉螺调查面积2155.5万m2,占年度任务数2038万m2的105.8%,查出有螺面积3.55万m2(垸内0.22万m2,垸外3.33万m2),其中复现面积3.07万m2;完成药物灭螺3.33万m2、药物复灭200.67万m2,占年度任务数152万m2的134.3%。二是严格标准,认真开展晚血核查和救治,确保每位晚血病人能够真正享受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全年核查晚血病人13人(新发7人,复发1人,复治5人),治疗晚血病人9人(年度任务数为12人,治疗前死亡3人,治后死亡1人,治愈3人,好转5人)。三是积极开展人畜同步查治,严格控制人畜感染率。全年累计查病17572人(次),占年度任务16153人(次)的108.6%;扩大化疗8760人,占年度任务数8753人的100.1%;全市普查耕牛6513头,占任务数4000头的162.8%,扩大化疗145头(主要是三个监测点)。四是加强综合治理。全年完成交通血防通村公路78.2公里,农业血防轻简化栽培8万亩,以机代牛1509台(套),家畜圈养3000头。五是加强血防健康教育,普及血防知识。全年编印下放资料3000余份,刷写墙体标语50条,办流动宣传栏100个,举办电视公益宣传20多台(次)。六是加强血防资料微机信息化管理。三个血防专业机构和所有查治病医疗机构都配备了微机,所有有关血防信息都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年度各项工作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数。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我市血吸虫病防控责任

我市虽然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但是面临的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不可低估,尤其是历史有螺环境钉螺灭而不绝、新发晚血病人持续出现和疫区人们对血吸虫病防治思想麻痹松劲现状,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全市疫区开展血防工作调研,了解疫情动态,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对本区域内血防工作负总责,全力完成各自担负的职责和血防工作任务。为此,市政府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与疫区各镇(街办)政府和市血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卫生局与各相关医疗单位和市血防专业机构都签订了血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全年的血防工作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明确规定各自单位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严格了奖惩措施。与此同时,近年市政府加大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将人大代表评议、政协委员意见和行评意见纳入我市血防工作考核内容,确保了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大综合防治力度

1、加强螺情监测,努力消灭残存钉螺。我市新组建的一队三组血防专业机构,认真组织血防队员开展钉螺调查和复灭工作。从今年3月7日全市查螺工作铺开后,我市血防队员抓住春季查灭螺大好时机,坚持节假日不休息,抢晴天战雨天,保持工作进度。今年全市查螺2155.5万m2,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05.8%;药物灭螺和复灭201.15万m2,完成年度任务数134.3%;查出实有钉螺面积3.55万m2。在查螺工作中,我们本着先垸外后垸内、先重点环境后一般环境的原则,对不同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分类监测,确保突出重点,有效控制螺情。市血防办根据一队三组血防专业机构工作日报告进度情况多次开展督办检查,市疾控中心血防科追踪开展查灭螺绩效考核,确保了工作质量。

2、加强易感人群监测,降低人群感染率。今年我市人群查治病工作根据沮漳河水系联防联控工作方案,结合《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标准》,在洪水期过后的9、10月份开展并于11月上旬结束。全市查病25个流行村,共检查17572人(次),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08.6%;扩大化疗8760人。在查病过程中,各镇(街办)卫生院通过办专栏、发放宣传标语和电视讲座等形式普及血防知识,使广大疫区人民对血吸虫病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查病的热情。

3、严格控制传染源,大力实施血防综合治理。一是认真落实有螺洲滩禁牧措施。2008年市政府在市血防办、农、林、水、畜特等职能部门调研的基础上,以枝府发18号文件形式,划定我市禁牧范围,规定相关职能部门的禁牧责任,市血防专业机构派人全天候轮守值班,严禁人畜随意到禁牧地带活动。今年我市在做好禁牧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广以机代牛综合防治配套项目,全市投入资金379.26万元推广农机具1509台(套)替代耕牛340多头。二是大力推进农业血防和交通血防等综合措施的实施。在疫区村帮助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轻减化栽培8万亩,家畜圈养3000头。全年完成交通血防通村公路78.2公里。三是加大农村一建三改步伐,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池和三格式卫生厕所建设,全年完成一建三改建设2000户。

4、加强急感预防和晚血救治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了《血吸虫病控制应急预案》,市疾控中心加强了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准备及时处置可能突发的急感疫情;二是加强了血防监测网络建设,严格要求各村卫生室和相关医疗单位对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开展急性血吸虫病的排查,确保急感病人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三是通过设置固定防护岗和流动监测哨,对近年查出的有螺环境,严禁人畜从事非生产性作业接触;四是积极开展对水上作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急感防护知识的宣传,印发急感防护宣传资料1000多份;五是今年我市晚血救治任务有12例病人,全年完成9例救治任务。在救治过程中,市定点医院对病人实行专家会诊,因病施救。

5、积极开展血防宣教、培训活动,普及血防知识。一是对全市804块血防警示牌进行了加固和刷新;二是市血防办编印的1000本血防宣教读本在查螺过程中已全部发放到疫区群众手中;三是认真开展疫区中小学校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求做到五有,即有教师、有教材、有教具、有教案、有考试;四是各疫区镇(街办)政府以会代训,对所有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要求认真做好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人诊疗活动的宣传,为我市人群查治病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五是积极开展水上作业人员宣教活动和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水上作业人员是重点人群,由于他们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广,有的还经常到洞庭湖、荆州等重疫区工作,加上与重疫区相毗邻,两地来往频繁,稍有不慎就会感染。我们采取集中加分散形式,分春秋两季开展培训,培训1100多人,发放资料1000多份;六是在我市人群查治病工作开展前,市血防办组织血防专家对各镇(街办)防治人员进行了系统知识培训,强调各环节的行为规范,为提高我市人群查治病准确率打下了基础。

6、积极开展沮漳河水系血防联防,扎实推进六个同步措施的实施。今年我市是沮漳河水系血防联防年度值班单位,我们签订了联防协议,扎实开展六个同步,即:同步查灭螺、同步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同步开展疫情监测、同步开展家畜管理、同步开展改水改厕、同步开展健康教育,互通信息相互考核,共同推进该水系血防综合治理。

(三)加强血防资料信息化管理,力求资源共享

我们根据省市血防部门的要求,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对全市血防专业机构配置电脑,培训人员,将全市89个流行村5129处历史有螺环境逐一进行了录入,而且对所有开展查病村村民查治情况也进行了登记录入工作,一键能知全市的详情。

(四)严格工作责任,加大检查督办力度

我们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2010年血防春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我市《2010年血防工作要点》,市血防办加大了协调、督办力度。一是在5月初对一队三组查灭螺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督查,对查后环境反复抽查,以防血防队员查螺工作责任心不强、走马观花现象发生;二是对人群查治病等阶段性工作,市血防办和市疾控中心血防科深入到各镇(街办)卫生院查病现场进行工作指导和督查,对不符合规范的操作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三是市血防办组织考核组对查灭螺环境开展不定期抽查和绩效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如灭螺前清障不到位等现象予以指正。

回首一年来的工作,我市血吸虫病防治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我市实现传播阻断后,历史有螺环境由于水网交叉密布,沼泽众多,杂草丛生,残存钉螺灭而不绝甚而复现;二是综合治理难度加大,由于我市历史属血吸虫病重疫区,又紧邻重疫区荆州区、松滋市,疫情回升潜在的威胁不可低估,以机代牛、整体推进等综合防治措施仅凭我市实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亟待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三是我市血防工作的重点沮漳河外滩钉螺孳生环境难以得到彻底根治。每年春秋两季我市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展灭螺,但是每年汛期过后,仍然能发现钉螺。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是该河流汛期洪水在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下,流速变缓、浸漫河滩,对岸荆州区钉螺随船只和水上漂浮物转移到我市境内,落地繁殖,灭而不绝,反复再现。

2011年我们将继续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血防工作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二是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加强螺情、病情监测,巩固达标成果。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以机代牛覆盖面;四是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降低人、畜感染率。五是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扎实做好血防宣教工作,在有螺地带设置警示牌,做好人、畜接触疫水的干预工作,不断提高疫区人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六是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强血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市血防工作的防控能力。七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添工作措施,做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战略调整,为彻底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 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 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05]第57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5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9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 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20多万份分发至各地。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 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动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
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的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虫重发区和主产区建立了2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省站还专门召开了示范区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统一部署。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领导小组。省领导小组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加强对示范点的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6批次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开展检查、督促和指导。示范区严格执行项目规定,坚持“五有”原则(有组织保障、有示范标志牌、有示范面积、有技术保障、有技术培训)开展防治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全省示范区成立领导小组18个,树立示范区标牌21个,示范面积60多万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5场次110多人,培训农民56场次1600多人,带动辐射面积120万亩。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开展水稻综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如省站下达给韶关市农业局建立一个示范区,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翁源建立了一个中心示范区,还在曲江、南雄、乐昌建立了3个示范区,全市的示范面积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3%,辐射面积40多万亩。为配合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今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行动,是多年来推广水稻综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者的观念,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4、 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技术,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我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抗性强,同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病虫的发生多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螟虫种群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的组合等工作。
⑴ 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难的问题,开展药剂筛选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发生代数多,迁入峰次多,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同时,稻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高,据有关部门监测,对杀虫双的抗性水平提高近100倍,对甲胺磷提高近200倍,对三唑磷超100倍。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设立了3个药剂筛选试验点,对5%锐劲特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性粒剂、18%杀虫双水剂、20%三唑磷乳油和20%阿.三唑磷乳油进行药效对比,结果表明,抓准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均可达理想的防治效果。错过防治适期,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⑵ 开展水稻螟虫种群研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多年来,我省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诸多病虫尤其是水稻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区域间差异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摸清水稻螟虫的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我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螟虫发生区和主产区进行了一次抽查。抽查了21个县(区),每县(区)随机抽查300头以上稻螟。鉴定结果表明: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占种群数量的88.9%;依次是台湾稻螟占6.8%;大螟占2.7%,二化螟占1.7%。台湾稻螟在个别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如博罗县罗阳镇抽查螟虫314头,台湾稻螟138头,占种群的43.9%。个别地区二化螟所占比例较全省平均数高,如梅县城东镇抽查螟虫348头,二化螟36头,占10.3%。摸清稻螟的发生区域,为制定防治策略,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 开展稻田杂草调查,为科学除草提供依据
我们还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稻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调查结果表明:稻田与水稻有竞争力的杂草为主要是稗草。未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草密度20-166株/m2,对产量影响一般为3 %-25%。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鸭舌草、矮慈菇等无竞争力的杂草,密度一般为5-35株/m2。
⑷ 做好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组合和推广
从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和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制定了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防治:主要推广抗病虫良种,抛秧技术,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浅灌,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通过适时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每3米一把,创造适宜天敌渡夏的环境。
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抛插秧后5-8天结合追肥,选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稻纵卷叶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杀虫双、锐劲特、三唑磷等药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500头/百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发病率30%时,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选用三环唑、瘟博克等药剂进行防治。选用杀鼠迷、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做好农区灭鼠工作。
5、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省财政经费预算中,每年约安排20万元用于重大病虫的防治,各级也拨出专款用于防治病虫害。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东大力支持,安排了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150万元,对控制水稻病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经费主要用于建立21个示范区,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螟虫种群研究和宣传培训等。其中安排给市、县示范区135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5万元,省站购《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彩色挂图》和《中国植保手册-水稻病虫防治分册》5.4万元,印制图文并茂的综合防治技术资料4.6万元,共30万份分至各市县。各示范区的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培训农民,开展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经费用到了实处,初见成效。
⑴ 群众受益非浅。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部分群众只是从书本、电视或农业局张贴的病虫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识,由于缺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病虫防治存在难大的盲目性。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加强了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让更多的农民直接接受到病虫害防治知识。乐昌市农民反映:办示范区真好,有机会参加了3次培训,每次都有新内容。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学种田的知识,希望能继续办下去,多学点东西。
⑵ 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示范技术具体、培训工作到位,群众参与意识强,使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的落实到田间。据我们的调查,示范区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明显低于非示范区的6.5%。
⑶ 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示范区施药2-3次,比非综防对照区减少2-3次,平均每亩减少农药290克,是非示范区的52.5%,达到省时省工、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
⑷ 提高了稻谷产量和质量。据调查示范区单产为453公斤/亩,比非示范区431公斤,亩增22公斤,按示范面积60万亩计,共增产1320万公斤,增收1850万元。同时通过推广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使用农药,相信稻谷品质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在21个示范区抽取了105个样本,在非示范区抽取了63个样本,进行稻谷农药残留测定,有关数据待测定后再报)。

[1][2]下一页

2012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 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 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05]第57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5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9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 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20多万份分发至各地。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 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动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
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的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虫重发区和主产区建立了2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省站还专门召开了示范区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统一部署。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领导小组。省领导小组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加强对示范点的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6批次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开展检查、督促和指导。示范区严格执行项目规定,坚持“五有”原则(有组织保障、有示范标志牌、有示范面积、有技术保障、有技术培训)开展防治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全省示范区成立领导小组18个,树立示范区标牌21个,示范面积60多万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5场次110多人,培训农民56场次1600多人,带动辐射面积120万亩。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开展水稻综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如省站下达给韶关市农业局建立一个示范区,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翁源建立了一个中心示范区,还在曲江、南雄、乐昌建立了3个示范区,全市的示范面积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3%,辐射面积40多万亩。为配合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今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行动,是多年来推广水稻综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者的观念,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4、 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技术,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我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抗性强,同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病虫的发生多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螟虫种群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的组合等工作。
⑴ 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难的问题,开展药剂筛选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发生代数多,迁入峰次多,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同时,稻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高,据有关部门监测,对杀虫双的抗性水平提高近100倍,对甲胺磷提高近200倍,对三唑磷超100倍。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设立了3个药剂筛选试验点,对5%锐劲特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性粒剂、18%杀虫双水剂、20%三唑磷乳油和20%阿.三唑磷乳油进行药效对比,结果表明,抓准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均可达理想的防治效果。错过防治适期,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⑵ 开展水稻螟虫种群研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多年来,我省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诸多病虫尤其是水稻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区域间差异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摸清水稻螟虫的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我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螟虫发生区和主产区进行了一次抽查。抽查了21个县(区),每县(区)随机抽查300头以上稻螟。鉴定结果表明: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占种群数量的88.9%;依次是台湾稻螟占6.8%;大螟占2.7%,二化螟占1.7%。台湾稻螟在个别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如博罗县罗阳镇抽查螟虫314头,台湾稻螟138头,占种群的43.9%。个别地区二化螟所占比例较全省平均数高,如梅县城东镇抽查螟虫348头,二化螟36头,占10.3%。摸清稻螟的发生区域,为制定防治策略,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 开展稻田杂草调查,为科学除草提供依据
我们还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稻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调查结果表明:稻田与水稻有竞争力的杂草为主要是稗草。未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草密度20-166株/m2,对产量影响一般为3 %-25%。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鸭舌草、矮慈菇等无竞争力的杂草,密度一般为5-35株/m2。
⑷ 做好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组合和推广
从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和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制定了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防治:主要推广抗病虫良种,抛秧技术,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浅灌,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通过适时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每3米一把,创造适宜天敌渡夏的环境。
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抛插秧后5-8天结合追肥,选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稻纵卷叶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杀虫双、锐劲特、三唑磷等药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500头/百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发病率30%时,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选用三环唑、瘟博克等药剂进行防治。选用杀鼠迷、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做好农区灭鼠工作。
5、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省财政经费预算中,每年约安排20万元用于重大病虫的防治,各级也拨出专款用于防治病虫害。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东大力支持,安排了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150万元,对控制水稻病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经费主要用于建立21个示范区,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螟虫种群研究和宣传培训等。其中安排给市、县示范区135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5万元,省站购《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彩色挂图》和《中国植保手册-水稻病虫防治分册》5.4万元,印制图文并茂的综合防治技术资料4.6万元,共30万份分至各市县。各示范区的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培训农民,开展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经费用到了实处,初见成效。
⑴ 群众受益非浅。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部分群众只是从书本、电视或农业局张贴的病虫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识,由于缺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病虫防治存在难大的盲目性。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加强了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让更多的农民直接接受到病虫害防治知识。乐昌市农民反映:办示范区真好,有机会参加了3次培训,每次都有新内容。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学种田的知识,希望能继续办下去,多学点东西。
⑵ 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示范技术具体、培训工作到位,群众参与意识强,使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的落实到田间。据我们的调查,示范区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明显低于非示范区的6.5%。
⑶ 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示范区施药2-3次,比非综防对照区减少2-3次,平均每亩减少农药290克,是非示范区的52.5%,达到省时省工、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
⑷ 提高了稻谷产量和质量。据调查示范区单产为453公斤/亩,比非示范区431公斤,亩增22公斤,按示范面积60万亩计,共增产1320万公斤,增收1850万元。同时通过推广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使用农药,相信稻谷品质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在21个示范区抽取了105个样本,在非示范区抽取了63个样本,进行稻谷农药残留测定,有关数据待测定后再报)。

2015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小春病虫测报及防治


工作总结

XX年,在县农委的领导下,在业务主管部门重庆市农技总站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我县实际,加强小春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狠抓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深入村社农户指导病虫防治,较好地控制了小春病虫危害,确保我县小春粮油增产,农民增收起到。现将小春病虫发生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种植情况、

全县种植小麦11.7万亩,主要集中种植在我县北部海拔700米以下地区,平均亩产2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3.65万亩,主要种植在我县南部地区,平均亩产135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7万亩(春洋芋),主要集中在半山以上地区,平均亩产1200公斤。

二、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今年小麦、油菜病虫整体属轻发生年,轻于常年。小麦主要病虫共发生30.1万亩次,防治14.3万亩次,换回损失955吨,实际损失15吨。油菜主要病虫发生8.6万亩次,防治3.5万亩次,换回损失250吨,实际损失6吨。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如下。

1、小麦蚜虫

发生11万亩,防治面积5万亩(次),属偏轻发生(2级),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185头,与去年相当。

2、油菜蚜虫

发生3.5万亩,防治面积1.5万亩(次),虽然发生面大,但达防治指标面积少。

3、油菜菌核病和霜霉病

油菜菌核病发生1万亩,发生程度2级,防治面积0.2万亩(次),挽回损失10吨,未损失,平均病株率1.8%。油菜霜霉病发生2万亩,防治面积1万亩(次),挽回损失20吨,实际损失2吨发生程度2级,与去年相当。

4、小麦纹枯病

发生3万亩,防治面积1万亩(次),挽回损失50吨,实际损失1吨,发生程度2级。高峰期平均病丛率12.5%,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5、小麦白粉病

发生6万亩,防治面积3万亩(次),挽回损失150吨,实际损失2吨。平均病株率13.2%,略轻于去年。

6、小麦赤霉病

发生2万亩,防治面积1。5万亩(次),主要是预防,挽回损失100吨,实际损失2吨,发生程度2级。

7、马铃薯早、晚疫病

早疫病发生1万亩,发生程度2级,防治0.5万亩,挽回损失100吨,实际损失20吨,晚疫病发生2万亩,发生程度2级,挽回损失200吨,实际损失30吨。

三、主要措施及防治效果

1、加强病虫监测预报。

开展了以小麦穗期主要病虫害系统调查,发布《病虫情报》,制定防治技术方案。

2、抓示范带动,指导农户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重点抓了永新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创建设,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小麦穗期病虫防治)全部实行机防,做到统一药剂配方,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另外,通过“百千万”工程,技术人员包镇负责开展技术指导,以及县、镇两级农技人员通过指导科技术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及时开展病虫防治工作。

3、防治效果。

通过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户共同努力,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1%以内,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220公斤,比示范区外增产15%。

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年度单位工作总结报告"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