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古诗(集锦5篇)。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通过努力的搜集整理为大家带来了有关中秋古诗。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有关中秋古诗(篇1)
中秋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既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也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中秋古诗词大多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歌以太阳消逝、月亮升起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虽然诗人十分伤心和惋惜,但仍然对自然的不灭和生命的不息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情。
除了描绘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中秋古诗词还表现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向往和祝福。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情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珍视。
中秋古诗词中还有一些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领悟和对命运的思考。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多变的体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眷恋,情感真挚动人。
总的来说,中秋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其中的优美诗句和深刻哲理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中秋节将至,读起这些古诗词,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够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有关中秋古诗(篇2)
中秋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民俗文化。中秋的到来,使得人们不禁想起那些关于中秋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本文将详细描写中秋古诗词的意境与诗意,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秋古诗词的美妙与独特性。
中秋古诗词,象征着中秋节的浪漫和寄托,它们通常表达了对家园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深情祝愿。在中秋古诗词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静夜思》和《广寒宫怨》了。《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位寂寞的游子在漫长的夜晚里,思念家乡的情景。诗中借由寂静的夜晚,寂寥的月色,将游子内心深处无尽的思念与韵律感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离人之痛。而《广寒宫怨》则通过一个关于嫦娥的传说,来表达了对命运的抱怨。诗中嫦娥身处广寒宫,四周环绕着浓郁的月光,但她心中却有着不可言说的寂寞和悲愁,她恨自己的命运、恨善良、恨世人,这些情感表白让人感受到了嫦娥的孤独和矛盾,也是中秋节意象中悲怆的一面。
此外,中秋诗词也有一些非常具有喜庆和祝福意义的作品,这类作品表达了人们对中秋佳节的欢乐和期望。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中秋月皎洁》,就描述了月光如水银般洒落在大地上,宛若银海,而万家灯火就像星际点点,热热闹闹。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中秋节节日的热闹和喜悦。而晚唐著名女诗人鱼玄机的《乐府诗·东篱乐》就展现了当时中秋节的欢庆氛围,这首诗描写了美好的烟花和丰盛的美食,给读者带来了节日的欢乐。
总的来说,中秋古诗词代表了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性,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深厚的情感色彩。每一首诗歌都是一首以中秋为主题的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为人处世的态度、家国情怀的内容。在今天,我们不仅需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价值观,更要铭记古人的坚定和深情,用它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走向更加光辉与美好的未来。
有关中秋古诗(篇3)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赞誉为“月圆人团圆”的日子。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中秋节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古诗词更是能够把中秋节的氛围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庐山谣》中有一句“青枫叶落秋瑟瑟,繁华如转瞬即逝”,这句诗句将秋天的景色写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秋天独特的美。中秋节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举行的,人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庆祝团圆,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以及赏菊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古诗词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比如《琵琶行》中有一句“欲弹复止复弹,欲语已忘言语”,这句诗句形容了琵琶的美妙声音令人陶醉,如同人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一样。而中秋节吃月饼也如同这句诗句一般,让人们沉醉在美味之中。
中秋节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就是赏菊,这项活动在中国古代极为盛行,许多古人也把赏菊写进了他们的诗歌里。如唐代李白的《秋浦歌》说:“不知片叶轻于何处,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句把寓意梧桐树上落叶的轻盈和梨花的鲜艳,展现得栩栩如生。正如赏菊那般,赏菊的时候,也是可以欣赏到花中之美的。
古诗词中还有对中秋月亮的表述,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了中秋月亮的美,“月是故乡明,稀有此中客。” 有着人们对家园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这也符合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让人们更多的思念亲情和乡情。
总结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情感的节日,古诗词正是表现了这份丰富的内涵。在古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中秋节的许多活动和氛围,更能够感受到人们对亲情,乡情,和中秋节团圆的热爱。无论是在中秋节团聚的时候,或是将来的某一天,古诗词都会伴随着我们,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有关中秋古诗(篇4)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有关中秋古诗(篇5)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GZ85.cOm延伸阅读
中秋古诗宋词集锦4篇
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中秋古诗宋词》的核心概括,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中秋古诗宋词【篇1】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中秋古诗宋词【篇2】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中秋古诗宋词【篇3】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中秋古诗宋词【篇4】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中秋古诗词有哪些汇编5篇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为了增强我们的思想底蕴,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穿越千年的情感,那么您还记得诗人有哪些古诗词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准备了中秋古诗词有哪些,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秋古诗词有哪些(篇1)
《南堂》(宋陆游)
空堂寂寂暑气清,祗有燕雀无人声。云头忽移帘影失,雨点乱集荷盘倾。沟坑水溢鱼鳖喜,庭户风送蛟龙腥。衣巾汗垢为一洗,呼奴举榻临前楹。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何由探借中秋月,与子同游白玉京。
《中秋夜半後无云而月色微淡尤为绝景》(宋陆游)
轻烟薄霭九霄寒,素月浑如隔縠看。此夕洞庭应更好,谁能从我跨青鸾?
《减字木兰花》(宋黄庭坚)
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
《河舟晚饮呈陈说道》(宋黄庭坚)
西风脱叶静林柯,浅水扁舟阁半河。落日游鱼穿镜面,中秋明月涨金波。由来白发生无种,岂似青山保不磨。胜事只愁樽酒尽,莫言争奈醉人何。
中秋古诗词有哪些(篇2)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赏析】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中秋古诗词有哪些(篇3)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甲辰中秋无月十七夜独皦然达旦》(宋陆游)
老觉人间无一欣,穷阎扫轨谢纷纷。已凭白露洗明月,更遣清风收乱云。栖鹊拣枝寒未稳,断鸿呼伴远犹闻。病羸慵踏梧桐影,倚柱长吟夜向分。
《次韵师伯浑见寄》(宋陆游)
眉山汉嘉东西州,估船日日到津头。不得讲书一行字,倚遍临江百尺楼。黄钟大吕忽复见,绣段英瑶何足酬。愿约青神王夫子,来醉万景作中秋。
中秋古诗词有哪些(篇4)
《送魏八》高适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赏析: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中秋古诗词有哪些(篇5)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中秋古诗词朗诵(集锦7篇)
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诗人有哪些古诗词让人不容错过呢?下面是小编特别为您准备的《中秋古诗词朗诵》,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秋古诗词朗诵(篇1)
中秋古诗词
中秋节乃中国传统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互赠月饼、赏月、燃灯笼、观花灯、嬉戏玩耍、倍思亲情,感受着丰美的生活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中秋古诗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首首美丽的礼赞。
中秋古诗词自古以来便有出现,唐代吴筠将“嫦娥”传说融入诗中,写成了《长恨歌》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惹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宋朝诗坛的“苏门四学士”中,苏轼的《江城子·中秋》被誉为中秋篇中的经典之作,其咏物意境的自然流畅和律诗形式的精妙巧妙,实为千古佳作。
中秋古诗词在形式上多以古体诗或律诗为主,语言却灵动活泼,情感真挚自然,充满着赞美和祝福的意味。大多数诗人从亲身经历或传说故事入手,往往以诗歌为载体讴歌了中秋节各种内容,如赏月、观灯、品月饼、宴飨、团圆等等,为这个充满欢乐和温情的节日增添了一份浓郁的文化味道。
中秋古诗词中的“月”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人们常以自然环境中的月亮为媒介,抒发出他们对亲人朋友之间感情的思念和向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思母之情,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异乡思乡的心情。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作《水调歌头·七夕》中,他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首诗更是将嫦娥奔月和七夕相节贯通,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除了“月”之外,中秋古诗词还表现了中秋期间人们的其它生活。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咏叹到了离人思念当中的痛苦之情。
综上,中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瑰丽和绮丽,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变化。让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秋节这个特殊节日的浓郁氛围,相互送上意义深长的祝福。
中秋古诗词朗诵(篇2)
五、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中秋古诗词朗诵(篇3)
中秋古诗词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这一天月亮最圆,所以也被称为“月圆节”。中秋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在唐代的诗人王维就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节诗句:“应是天仙狂醉,照人何妨?”。
中秋古诗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流传着许多经典诗歌和代表性作品,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中秋节的意义和人们对中秋节的感慨,也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态的思考。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经典的中秋古诗词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唐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暮春怀友人》中的诗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对月饮酒,想起远方的友人。诗人用问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中秋节、对月亮的思考和怀念,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深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中秋节之夜人们欢聚一堂的景象,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热闹的场面:“东篱菊千朵,中有孤松一株。战地黄金连婵娟,喜气羊羊满皓月。”诗人通过点染,使读者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和欢乐的气息。
元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中秋节之夜酒醉醒来,感受到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态的忧愁和深情。他用“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逸然的自在。
由此可见,中秋古诗词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符号和精华,它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和丰富的意象,它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和珍贵的财富。在中秋之夜,我们不妨借鉴一些中秋古诗词,慢慢品味其中的哲理和情感,感受节日的气氛,追寻内心的释放和超越。
中秋古诗词朗诵(篇4)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赏析】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中秋古诗词朗诵(篇5)
中秋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秋古诗词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度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中秋佳节,留下了丰富的诗词作品,让我们的中秋节更具文化历史意义,成为我们传承的文化财富。
正如宋代詹谷所说:“秋月何时照我还?我亦随人归故乡。”中秋节是人们祭月、敬亲、品尝月饼、赏月、拜月的节日,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寓意美好、团圆、和睦、吉祥、祥瑞和光明等等。从古至今,中秋节成为了家庭、朋友、同事相聚的节日,也成为了个人情感宣泄的场所。
唐代的崔护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描写了离别之时人们的乏力,以及「能饮一杯无」的借机来忘却离别坚定的意志。中秋节是一种团圆的传统节日,更常常意味着别离的伤感。孟浩然的《登科后》中,利用了明月引人思故乡的意象,用朴素而不失真情的语言,表达了在异乡的别离之情和对故乡的惦念。这些古诗词借助了哀伤的场境体现出了人生的无奈,表达了自然之中的人性相连。
骆宾王在《将进酒》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故乡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在中秋节中,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但月光是一种安慰,它充满了我们对家的思念和想到亲人的希望;同时,月光也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它代表着美好的寓意。月饼也是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里面蕴含着除旧布新、吉祥如意和瑞兆丰盛等吉祥寓意,中秋节中的月亮和月饼成为了代表祝福的象征物。
总之,中秋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礼仪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古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感受中秋节的美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秋古诗词,如此生动,如此美丽,如此深邃,它让我们品读文化,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让我们发现更多美好。用古诗词语言来温暖人心,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
中秋古诗词朗诵(篇6)
《送魏八》高适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赏析: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中秋古诗词朗诵(篇7)
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在中秋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总有一些古诗词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柔软和感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佳作,它描绘了一种对故乡牵挂的情感,同时也通过描绘明月的美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不知明月几时有,抬头看,但有回光返照地上来。”
而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展现了中秋节这一时刻所带来的热烈气氛和人们的欢乐心情,特别是描绘了北方人们喜欢欣赏灯笼的情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诗人作品中,一方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则围绕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展现了人们的欢愉心情和喜庆气氛。而这些古诗词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对天上明月的描绘和歌颂。在中秋这一时刻,明月挂在天空中,被人们视为中秋最为重要的象征。有的诗人写明月如刀剑,清冷绝美;有的诗人则写它如盘旋在云端的白马,飞舞不绝;还有的诗人则给予了明月人的情感和形象,让它成为情侣相见时的见证和见证。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明月一直与爱情息息相关,而中秋节又是表达爱意和爱情的一大好时机,不管是送礼物还是聚会庆祝,都会围绕着这份爱情展开。因此,在中秋佳节,不仅可以看到明月皎洁,更可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道。
总之,中秋古诗词是表达人们思念故乡、欢庆佳节、赞美明月和传递爱情的重要方式。每到中秋,不妨细细品味这些古诗词,感受其中包含的思乡之情、欢庆气氛、明月之美和爱情之味,或许会更好地体会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所带来的美好和感动。
含有中秋古诗(分享10篇)
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为了培养我们的思想情趣,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诗人古诗词吗?我们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含有中秋古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句子内容!
含有中秋古诗 篇1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含有中秋古诗 篇2
《人月圆·中秋》(宋赵鼎)
连环宝瑟深深愿,结尽一生愁。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雅歌妍态,嫦娥见了,应羡风流。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
《寄黄龙清老三首》(宋黄庭坚)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深密伽陀枯战笔,真成相见问何如。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宋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含有中秋古诗 篇3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含有中秋古诗 篇4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含有中秋古诗 篇5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更多描写中秋的古诗词请关注“”
含有中秋古诗 篇6
中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秋节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讲解中秋古诗词的起源和演变、代表作品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带领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瑰宝——中秋古诗词。
一、中秋古诗词的起源和演变
中秋古诗词起源于唐朝,经过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不断发展和衍化,今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古代诗人们通过中秋古诗词来表达对中秋的独特情感和思考,同时,也通过中秋古诗词表达他们对家人、亲友、祖国的思念和深情。
中秋古诗词的内容广泛,包括中秋的自然景色、中秋的节日氛围、中秋的民俗风情、中秋的思乡情感等等,极具文化内涵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古诗词不断地演变、变通和创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形式。
二、代表作品
中秋古诗词中的代表作品很多,这里我们只介绍其中几首经典之作。
1、《八月十五夜》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八月十五夜》,描绘了中秋夜的明月、赏月活动及其神秘浪漫的意蕴。诗中开头便写道:“此夜曾经何处看,霜满长空,月满中秋。”语言之华丽,意境之唯美,堪称唐代古诗词中的佼佼者,也成为了中秋节的代表作品之一。
2、《静夜思》
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静夜思》,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目,也是世界文学文艺作品中的核心之作。其中所描写的关于月亮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成为了经典的语言图片。
3、《水调歌头 · 中秋阴晴》
伟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中秋阴晴一首也是代表中秋文化精华之作。该诗融汇了诗人对中秋及长安景物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对人生哲理和自然和谐的关注和思考,形式和内涵俱佳。
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秋古诗词中,不仅有悠远的历史背景,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中秋古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秋思乡情怀
中秋古诗词中,不少作品都表现出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可以说,中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颇具情感共鸣的节日,诗人们通过中秋古诗词将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八月十五夜》中的“纷纷暮雨下辕门,风似刀割残更中”,以及《水调歌头 · 中秋阴晴》中的“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都是充满思乡情怀的表现。
2、中秋节日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具有浓厚的民俗氛围和文化含义。中秋古诗词中反映了中秋节日的庆祝活动、口头禅、美食、赏月、游戏等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节日文化内涵。例如《浣溪沙 · 中秋》中的“银河坠地鹊双去,九重还应月满秋”,以及《破阵子·中秋》中的“断魂还到月明中”,都是对中秋节日文化的生动描绘。
3、中华传统美学
中秋古诗词中,很多作品也表现出诗人对中华传统美学的欣赏和把握。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抱月半江瑟,霜茫只影悲”,或许简单而言,但能在细节处入微,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特点和精神,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四、结语
中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独特魅力。中秋古诗词的起源和演变、代表作品以及文化内涵,本文全面介绍和解读了其中的精华之部分。中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璀璨瑰宝,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接续和创新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含有中秋古诗 篇7
中秋古诗词,即中秋节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沉淀。其中的古诗词,更是代表了中秋节的浓厚文化底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古人们对于中秋节是非常重视的,这个节日不仅仅是几代人欢聚一堂,而更多的是为了感恩自然、祈求丰收,更是寄托情感、思念亲人的传统节日。因此,中秋节里的诗词,往往能够体现出人们对于丰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亲情的缅怀。
最广为流传的中秋古诗词无疑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写的《静夜思》。这首诗意境清幽,文笔流畅,句句传神,充分表现出了中秋节的情感和境界。纱窗日落,室内静谧,正是孤独思念之时。千里共婵娟,明月晃动,心中的思念愈加浓烈,恍惚间与族亲团聚,更是寄托出了人们对丰收和健康的美好祝愿。
除了李白以外,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也是一首经典的中秋节古诗词。在这首诗中,王维以山水郁秀、鸟语清幽的景色为背景,运用了艺术手法,将中秋节的窗前明月光和山间秋雨等自然景色,融合成为一幅以美景为背景,又蕴含着对家人思念情感的意境画卷。
而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表现了中秋节的另一种情感延伸。在这首词里,苏轼将情感寄托在中秋节那轮明月之上,借物抒情,生动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对于亲人的思念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景象描写和情感表达上,这首词将中秋节的传统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了以上的经典之作以外,中秋节的古诗词还有三元及第赵师秀的《中秋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瑞龙吟》等等。它们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情感,以不同的美学手法描绘意境,共同组成了中秋节的古诗词大碗茶,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沉淀。
中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中秋节中的古诗词更应该加以重视和研究。它们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将成为引领思想传承和社会价值构建的桥梁,使更多的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甚至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含有中秋古诗 篇8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宋代;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
将旦;天快亮了.
《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可爱.
悠悠;遥远的样子.
别有;另有.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天外;指茫茫宇宙.
汗漫;广阔无边.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飞镜;喻明月.
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两句;意思是据人说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又无法探明其究竟,真让人不可捉摸而发愁.谓;据说.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从海底经过,就怕海中的鲸鱼横冲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琼楼撞坏.长鲸;巨大的鲸鱼.纵横;横冲直撞.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两句;意思是蛤蟆本来就会游泳,月经海底对它并无妨害,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
若道;假如说.
无恙;安好,无损伤.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含有中秋古诗 篇9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独特而难忘的时刻,很多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而古诗词中也有许多与中秋节相关的诗篇,它们不仅描绘了中秋节的美丽和神秘,更是咏叹了中秋节对人们感情的牵动和触动。
中秋节的来临,让人们陷入了浓浓的情、意和思绪中,所有这些都能够在古诗词中找到影子。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这是我们国内知名度极高的一首古诗。此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中秋节的基调,让人们不仅感觉到了清冷和寂静,更是体味到了中秋节的神秘氛围。不过,这首诗也让人们在感性的同时,引起了一些深刻的思考,比如在这个夜晚里,我们是否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灵魂归处”,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紧接着,我们还有杜甫的《中秋》这首诗,这首诗篇中融合了很多中秋的元素,像是“八月中秋吴山下,妾拜捧梁歌舞间”,这句话表达了民间中亲人团聚的情景,也表现了人们在中秋节中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从诗中的文化交流看,杜甫在这首诗中也唤起了读者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回响,这也是古代文人诗作的另一种特色。
同样,还有元好问的《摸鱼儿·中秋月夜》这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文人的独特生活与精神状态:“共看晴川秋月老,替诉前峰古树有。无限情人千里别,缺疏小楼连夜雨。”这里,不仅展现了江南地区独有的特色,也表达出了古代士人的情感和思想。而在这个节日里,过江南“赏月”的文人亦会十分兴奋和感动,因为他们那树鬼月魂、依据席幽明的印象,过了一晚上的秋月。
此外,还有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篇诗作,这篇诗作不仅是中秋节的文化“符号”,更被广泛地传诵于各个领域,深受人们的喜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限神奇。同时,这篇诗更是把人们的眼光提高,不仅看到了山河美景,也深刻体会到人们自身的渺小,以及知识境界的拓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中秋佳节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描摹了自然界、社会生活的状态,也表现了人们的意志、感情和创造力。无论是庆祝中秋还是咏叹这些优美的古诗,都将我们的思考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中秋节的神奇、美丽和无限的魅力吧!
含有中秋古诗 篇10
《南斋玩月》(唐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唐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中秋待月》(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