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武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7.07

苏武观后感10篇。

看完一个电影、电视剧、戏剧或者阅读完一本书之后,观后感成为了观众们展示自我和交流感受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后感,我们不仅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能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可读性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根据您的要求整合了一份完整的指南,其中包含了关于“苏武观后感”的详细内容。如果您有需要的话,不妨来看看吧!

苏武观后感 篇1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

在这波澜壮阔的20xx年,大家的爱国情感异常高涨,爱心、激情、呐喊、助威种种一切都成了我们爱国的表现,各种迹象告诉我们,我们的爱国情感从来不曾离开,只是在寻找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

爱,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是需要给予,是需要奉献的,对于祖国的爱更是如此,更需要有骨气去坚持,去保护,去反抗对祖国构成威胁的人。

因此,让我们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让爱国成为我们的信仰,化作我们手中的旌节,即使它绚丽的装饰已不在,已陈旧,已腐朽,我们都不离不弃!

苏武观后感 篇2

苏武是汉朝时期武帝的一位大臣。当时西北方的匈奴人屡次侵犯中原,汉朝的国力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和匈奴人打仗,于是汉武帝为了边疆的安全在公元前1xx年的冬天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苏武和十几位随从带着礼物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了匈奴。单于比较冷淡的接待了的他们,就在他们即将回国的前几天,一场意外发生了,苏武的手下联合部分匈奴人发起暴动,苏武因拒绝投降被送到了荒远的贝加尔湖放羊。xx年后,汉武帝去世了,历经千辛万苦的苏武才被放回到中原。他来到了汉武帝的墓前祭拜,汇报了出使的情况。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大的感触:一、苏武身上的那种不辱使命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他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仍然牢记自己的使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常人难有的,在他被送到贝加尔湖放羊时,没水没粮而且荒无人烟,在这样的恶略环境中很难有人能活下来,我想那时的他既思念自己的祖国,也思念自己的亲人,但就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撑着他活了下来,并且一待就是十九年。他们一同去的人一多半都投降了,而他却仍不投降。表现出他坚强的民族气节。三、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在他被审问的时候,单于给他高官做,给他金钱时,他拒不接受,是他的这种精神支撑他没有投降。四、他的爱国精神也是支撑他在那种恶劣环境中活下来的信念之一,如果不是这种精神,即使他在坚强不屈,也会受不了利益的折磨而投降的。

苏武这位民族英雄,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苏武观后感 篇3

擎一支旌节,挥一挥羊鞭。虽饱经折磨,却宁死不屈,傲然站立在那孤独的土地上,他,就是苏武。

初读苏武,便被他那铮铮傲骨所吸引。当初,苏武不幸牵出一场兵变,为了不辱使命,他竟不惜以自刎来保护国家的名节,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自赴黄泉也不愿背那叛囚的千古罪名。

身处冰冷的地窖,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都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精忠报国。寒风凛冽,他与冷日作伴,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铭记在心,冰雪飘落,他仍手持旌节,不忘汉朝,苏武用他那高尚的气节深深的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一个不屈的苏武,一边是高官俸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就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铭记中心,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一个坚贞的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发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在苍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不悔渐行渐远。19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富贵荣华的利诱,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用那光秃秃的旌节写下一段千古悲歌。

帆的一生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行于礁石之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浪巨澜搏斗着,苏武就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帆,用他那不屈的意志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苏武观后感 篇4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苏武观后感 篇5

苏武的《留别妻》读后感赏析1500字: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去匈奴前给妻子写了一首《留别妻》,第一句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最后一句却是“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了,你不要担心,不要忘记你我之间欢乐的记忆,哪怕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面。”苏武牧羊,为汉守节,在北海历经沧桑,北海的风雪不仅见证了一个男人的刚节,还吹散了他十九年的光阴。

苏武在天汉元年出使匈奴,昭帝时带着满头白发回国。可妻子却已改嫁他人。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旧故,选择独自终老。人走声散,夕阳昏黄的光洒在他佝偻的背上,年迈的他立在空旷的院子里,一步一步地向大门走去,似乎在去追什么,可门里门外都是萧瑟的风,风里再没有一个青衣罗裙,浅笑如水的女人为他等候。

若此生,得不到,护不了,那吾宁愿百年孤独。若此生,得到了,护不了,那吾愿放手,百年孤独。

苏武在匈奴时被副使张胜牵连获罪,卫律劝他投降,他当场拔刀自刎,后经胡巫抢救,保全余命。单于在对他威逼利诱都失败后,关他,让他绝食。苏武却靠吞雪,吃毡毛,活了下来。单于无奈,把他丢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说公羊产乳了你再归汉吧。可是苏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归降。

我想知道,这个刚烈节义的男人拔刀赴死那刻眼前浮现的是谁的脸,吞雪食毡时心中想着谁的面容,北风萧瑟之中是否会思念爱妻温婉的嗓音。

爱,的确不值钱。但有时爱可以带来拯救,可以宽慰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我如果活下来了,我一定回来与你相见。我要是死了,也会永远想你。”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承诺,这个男人后来守住了他的大汉,却没能守住他的女人。

我也见过许多男人许过的诺,后来那个叫薛平贵的娶了西凉公主,那个叫司马相如的逛了花楼,那个叫李隆基的只会对着遗物哭。丁先生也曾许诺我,会对我好,绝不弃我而去,后来我们形同陌路。苏武说,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我想,除却对大汉的忠心,苏武刚强的内心之中一定有一个位置安放着他对妻子的爱,那爱支撑着他每一个濒临绝望的瞬间。

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爱喽,虚无得像屁一样的东西,折磨了许多人,也给许多人带来救赎。虽然我现在着实体会不到快要死的那刻突然想到我的Mr.Right就瞬间满血,能量回升的感觉,但每每读到或写到这些,总会生出莫名的沉重感。

《谋杀似水年华》中被关在地下室的秋收,没有水没有食物,为了使自己不陷入昏迷,他拿着碳块在墙上一遍又一遍地写田小麦的名字。多年之后,当田小麦走进地下室,天窗上的光泄下来,照亮墙壁,满墙都是大小不一的“田小麦我爱你”六个字,她捂着嘴,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有没有一个男人这样爱你,或者这样爱过你?你又会不会这样的去爱一个人?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会遇到一场天雷勾地火的爱情,陪伴在身边的那个人谈不上多动心,但足够一起营造快乐的回忆,一起在柴米油盐中缓步前进。我呢,说不准哪一天想安定下来了,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温柔的孩子依偎在一个对我宠爱的人身旁了。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愿天下有情人生死与共,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恩爱偕老。愿天下有情人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生死与共;也愿天下人都能与相爱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苏武观后感 篇6

今年暑假中,我读了《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激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直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

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人就应该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于自己的灵魂,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一个人就应该像苏武那样,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苏武让我知道,爱国需要一种坚毅的品格,它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让我向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让我乘着爱国的翅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和谐强大而努力学习奋斗吧。

苏武观后感 篇7

虽有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南唐时期李璟的《浣溪沙》,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鸿门宴》。可我独爱东汉时期班固的《苏武传》。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与清风拂过,歌声远逝,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考。在精美的古文中,究竟该怎样欣赏?放下急切的步伐,细细品味,我们会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及那不屈的精神。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汗

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苏武“出使匈奴”,“意外变故”,“拒不投降”,“北海牧羊”的故事被我铭记在心,他那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的爱国事迹烙印在我心里。

当汉使谋反事败,苏武拒绝折节叛敌;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也为之欣赏。苏武在死面前仍旧执着,他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者。

朔风凛冽,你与冷月为伴,仍旧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在大漠飞雪,与孤独相伴,你把“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的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荤皮一起咽下,浑身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我独爱《苏武传》,是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打动了我,是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打动了我,是苏武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打动了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使人联想到唐诗宋词,敦煌丝路,戏曲汉服,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太极长城,古乐舞城,松竹居民等等。面对纷繁的文化理念,我独爱《苏武传》,因书中的苏武给我的不仅仅是敬佩,称赞,更有一种精神领导着我,释读人生的真谛。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文化内容,不在于五彩斑斓,而在于细味其蕴意。《苏武传》这篇纪传体值得细品!

苏武观后感 篇8

每当我漫步在青山环抱之内,畅游在绿水潺潺之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时,便会想起一个人。他有着常人没有的爱国之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承担了常人承担不了的使命,他就是苏武,一个不朽的传奇。

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回来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苏武一行人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对苏武威逼利诱,劝其归顺匈奴,又找来汉朝降将李陵来说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誓死不降,匈奴便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去放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生下了小羊,便放苏武回去。苏武在北海边孤苦伶仃一个人呆了xx年,陪伴他的只有公羊和使节,年复一年,使节上的毛脱落了,苏武的胡须和头发也苍白了。

xx年后,新的匈奴单于即位,它与汉朝签订了和平协议,却扣住苏武不放,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汉朝的使臣找到贝加尔湖,却发现苏武健在,于是扬言道:汉朝天子射到一只大雁,演的脚上系着帛书,写着苏武还在北方的沼泽中。匈奴只好将苏武放回去了。苏武被以最高待遇迎进国内。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

苏武一个人身处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而且一呆就是xx年,这十九年中,我们无法想象他都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妻儿的怀念,故国的向往,处境的悲凉,这一切夜以继日都在苏武的心头萦绕,但苏武只是淡然一笑,默默的和使节一起忍受这不公的待遇。谁不想荣华富贵?谁不想锦衣玉食?但这一切都应该是以良心作为前提的!国家信任你才派你来完成如此重要的使命,如果现在昧着良心通敌叛国,岂不是猪狗不如之人!苏武在十九年中,唯一带着的东西就是皇帝赐给他的使节,尽管毛都掉光了,苏武还是使它如珍宝,使节在他心中已经成了国家的寄托,也在无形中给他力量,使他坚持下来,使他视死如归。后来苏武回国,依旧拿着这根使节,连皇帝见了都热泪盈眶,苏武的忠心天地可鉴!

是这十九年的厮守,是忠心和泪的交织,是对故土的留恋,是坚强的信念,这一切使苏武成为永恒,使苏武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dushubiji/

苏武观后感 篇9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

在这波澜壮阔的20xx年,大家的爱国情感异常高涨,爱心、激情、呐喊、助威种种一切都成了我们爱国的表现,各种迹象告诉我们,我们的爱国情感从来不曾离开,只是在寻找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

苏武观后感 篇10

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叹王朝更替。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间本来就是匀速的线性运动,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给它标出了人文刻度,使时间有了起伏快慢的节奏和呼吸。在个人时间的长河里,十九年能见证什么?苏武用十九年的坚守,见证了对大汉的赤子忠心。

苏武,他是一个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但是不幸的是,他在匈奴恰逢内乱,他的副手被牵连到内乱之中,而由此被羁留在匈奴。他绝望过,自杀过,但是当叛臣卫律来劝降时,他铁骨铮铮,对卫律怒目而斥。卫律恐吓他,他“威武不能屈”,卫律用金钱诱惑他,他“富贵不能淫”,在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那是因为他对大汉的忠心。

被囚禁在地窖中时,天降雪,苏武没有食物,把毡毛和雪一并吞下。被迁移到北海上时,因为没有食物,只能掘野鼠,草籽来吃,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后来,他曾经的好友李陵来北海劝降,带来苏武的兄弟、母亲都已去逝,妻子改嫁,而汉朝天子无情且春秋已高的消息,家庭的支离破碎虽然让苏武伤心,却无损他对大汉的忠诚,他依然赤忱不改,拒绝投降。

读完《苏武传》,我想:为什么一个人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十九年呢,他壮年出征,十九年而还,归来时,须发尽白,他坚守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

他坚守的是忠诚,为的是国家。

看完《苏武传》,我想到我的国家,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国家还等得我们去建设,我要把自己的生命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大业中去,学习苏武,用国家需要的方式为国坚守,为国尽忠。

Gz85.coM编辑推荐

苏武观后感精选八篇


为了让您更加满意我们编辑了“苏武观后感”,作品名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写观后感时要紧扣文章内容,才能写出真实感受,想掌握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苏武观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苏武出使》这篇文章,令我感触良多。

《苏武出使》主要讲了苏武出使匈奴,不屈服匈奴,宁愿牺牲生命。最后他被流放到极冷的北海放羊,十九年后,匈奴与汉朝和好,苏武才得以回到祖国。从中我可以体会到苏武心向祖国、不惜用生命来维护祖国利益的精神,正如邓世昌所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还有许多伟人:詹天佑、张骞……都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冷了,打开暖气;渴了,去冰箱拿饮料;饿了,急忙催家长做饭。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身在福中不知福,爱挑食,什么“这个太油”、“太苦”、“太淡”……

如果苏武像他们这样,早屈服于匈奴脚下!当然,这些不全是同学们的错,也有一部分是家长的责任,我们好比一只毛虫,结成了蛹,本该靠自己的努力变成蝴蝶从蛹中飞出,但有些家长不忍心孩子受苦,伸手将蛹捅破,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出来,但翅膀未经受磨练,根本飞不起来!

只有经受磨练,才能展翅高飞!哪个世界冠军不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练习,才夺得冠军桂冠的?!

同学们,不做笼中的小鸟,要做雏鹰在草原;不做盆中的小花,要做青松立山头;不做夕阳近黄昏,要做朝阳放光芒!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争光!

苏武观后感 篇2

苏武,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事迹。其中,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感慨良多,不禁让我思考许多人生的道理和哲理。

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苏武家境贫寒,但他却是个聪明、勤奋的少年。他从小就懂得困难能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因此他学习刻苦,朝夕不辍。后来,苏武因为一次阳春的参加科举考试,得到了汉武帝的亲睐,被招入皇宫中做了个小官。但是苏武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更加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苏武的命运却因为一场政治阴谋而发生了剧变。有人嫉妒苏武的才华和能力,便污蔑他谋反,并将他贬为边疆牧羊。苏武被迫远离家乡,到了一个偏僻的山区去放羊。这对一个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为志向的苏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苏武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在群羊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被人们敬仰的羊倌。苏武每天默默地陪伴在羊群中,他用诗歌和音乐来激励羊儿,让它们快乐地生活。在山野间,苏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把自己的不幸当成一种磨砺,一种历练。

苏武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最终汉武帝得知真相,为苏武平反,并将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官。从此以后,苏武在政治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一代名臣。他的清廉正直、忍辱负重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人们,成为后人传颂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事事如意。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不畏艰难,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苏武在牧羊的日子里,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打击而放弃自己,相反,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毅力,一步步走出了困境,最终达成了他的理想。

通过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要学会忍耐,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有自信和自强的意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苏武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

苏武牧羊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教会了我许多关于生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怕困难,不畏失败,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愿我们都能像苏武一样,在逆境中坚毅不拔,终有所成。

苏武观后感 篇3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

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1. 稍迁至栘(yí)中厩( jiù )监(jiàn);

2. 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3. 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 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chán)于;

5. 后随浞(zhuó)野侯没(mò)胡中;

6.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yān)氏(zhī )归汉;

7. 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8. 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9.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15. 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第二个“使”:使节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三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间谍)。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第一次让卫律出面。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一是威吓。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威吓的伎俩遂告破产。二是利诱。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利诱的一招也随之失灵。三是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被说动了心,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第二次由李陵出面。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第三,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苏武在匈奴的十九年,从生活方面说,可谓艰苦备尝。幽闭大窖时期,断绝饮食数天,苏武啮雪吞旃,顽强地活下来了。迁至北海时期,断绝粮食供应,苏武掘鼠挖草,又顽强地活下来了。从精神方面说,可谓受尽折磨。先是单独监禁,后又单身流放到无人之地,这已经是够残酷的了,何况又被判处终身流放:“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但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从遭遇方面说,可谓步步坎坷。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赏识,过了三年温饱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卫律又指使人把苏武的牛羊抢劫一空。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就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刻画这些特征时颇费艺术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对比鲜明。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曲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观后感 篇4

大家都听说过苏武牧羊这件事吧,但谁又知道苏武牧羊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看过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了解。

故事是这样的.:汉武帝让苏武和张胜去匈奴那里把单于救出来,当他们到了那里以后,张胜被匈奴抓去了,为了能自由、为了能保住性命,他把苏武给供出去了,说他不是为了友好而来,匈奴们把苏武送到北海放羊,在这19年里羊吃什么,苏武就吃什么,最终又回到了家乡。

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很深,在这个故事的其中,我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人要正直,不要去背叛国家,背叛自己的良心,做人做事也要有毅力。这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我们班级也有许多好榜样。比如我们班级的姜慧吧!她是一个女同学,每天早上和晚自习的时候都去参加体育队,在和许多男同学作着同样的训练,但她从来没有说过苦说过累。环城赛是锻炼我们毅力的活动,我也同样积极参加了,很高兴能坚持跑完全程。我也有一点点的毅力,但是和长征的那些人比起来,还差很多。那些红军们过草地时遇到种种的困难,没有粮食,去吃草,用水泡皮鞋、泡皮带吃……仍然一直坚持到了长征结束。我们如果把这股劲放到学习上的话,在学习上不懂就问,遇到不会的问题,坚持自己去思考,这样就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更加聪明。

我们做人要以大局为重,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时张胜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得到自由的话,不会出卖朋友、出卖祖国。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上课时为了自己一时开心,去说话,人人都这样,课堂就会乱成一团。要是人人都想着班级,都不去说话,那么班级的纪律就会更好!

多看书吧!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更加聪明!

苏武观后感 篇5

作为现代人,对于古代英雄的选择,总是有太多的不解,或许这些并不妨碍英雄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然而,我们还是不自觉的试图以己度人,用凡人的各种折中各种求全来解读那些英雄如今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大型历史豫剧《苏武牧羊》展现给我们一位汉代的精神巨人,观者好评如潮,无不为其精心的编排,唯美的灯光,华丽的演出所倾倒。我亦为之折服,但更令人赞叹的是,该剧对英雄精神世界的推敲,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重新演绎,将一种执念顺理成章的推向让世人敬仰的高度。

“纵九死而不改归汉之心”,为何?

若屈服即可封王拜将,锦衣玉食,可不归矣;十九年北海牧羊,非人所能忍,可不归矣;前有李陵之鉴,何不效仿之?可不归矣;故乡已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可不归矣;通国初长,胡妻相伴多年,恩重如山,可不归矣!

诸多的磨难、**、委屈、愧疚阻挡在苏武归汉的路上,一十九载归汉夙愿达成又何止北海牧羊的苦寒所能道尽。

“煌煌大汉,屹立东方,壮哉汉使,蹈火赴汤。止干戈舍身为家邦,我是大汉好儿郎”,韩磊低沉的咏叹总是在苏武即将绝望,我们充满疑问时响起,我们的脑海中同时浮现出波澜壮阔的汉武大帝时代——“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然,大汉天威何以铸就?繁荣王朝的文化、统治和武术,封狼居胥的金马和铁马,苏武不屈的精神。

任何的坚守无疑都将要面对时间的考验,而伟大的坚守之所以充满力量,必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升华,这便是苏武手中高举的节,一次次蜕变,一次次升华,节旄落尽,布满沧桑的印记,最终却长成参天大树。

使团因参与匈奴内乱而受到惩罚,但潘辰自杀身亡。面对任务的屈辱,苏武下定决心死掉。舞台上苏武自刎的一片血红触目惊心。这样的苏武是刚烈的,决绝的,他不惧怕死亡,他希望以死来维护使团的尊严。

幸好,英雄的悲剧并未到此终止,才有了之后那个不惧死亡更勇于活着的大无畏斗士。

意外活下来的苏武得到大单于的赏识,但是,**厚禄并不能动摇苏武的意志,大单于一怒将其逐至北海放牧,仅十二只公羊为伴。公元前的贝加尔湖畔荒芜人烟,寒冷、饥饿折磨着他的肉体;寂寞、恐惧摧残着他的灵魂,长安城妻儿的期盼成了唯一的慰藉,所有抗争所有的不甘都化作对祖国的眷恋,注入手中的节杖。孤独的战士心中充满了回家的渴望。只要他屈服,他就能结束这一切。即使在昏迷中,他也曾在梦境中徘徊,独自载歌载舞。

第十年,李陵将军来劝他投降,带来了他在长安的家人的消息。兄弟之死,妻儿之别,这样的坏消息,对于饱受煎熬的苏武来说,简直就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量。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与中年破家的心痛交织在一起,简直令他几乎崩溃。

他抚杖自问吃这么多苦值得吗?他怒问李陵,你敢说你心里不苦吗?你敢面对汉朝的父老兄弟吗?

你敢面对你九泉之下的李广爷爷吗?锦衣貂裘的驸马爷李陵在大单于看来或许是最好的降臣榜样,但在苏武这样的义士眼中,此时反差极大的李陵分明就是一根耻辱柱,他看到李陵仿佛看到了自己另一种选择后的摸样:心在长安终老塞外,丧家辱国,背负骂名,表面风光,内心彷徨,虽锦衣貂裘,实则惶惶如狗。

他终究不是李陵,这一切的打击只是更加坚定苏武的信仰。

如果说前十年供养苏武的生活是长安城妻儿的期盼,那么接下来的九年则是供养胡女儿小云的新家。毡房里昏黄的灯光,在北海寂寥的天空下格外温暖,婴儿初生的啼哭格外嘹亮,看到这里,连观众都感到了些许的欣慰。然而,情节中最激烈的冲突从这里开始。当苏武被释放到汉朝时,大单终于给苏武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只能在归汉和妻儿之间选一个。

如何选?

“仰天欲长笑,笑噎在舌稍。黑发出雁门,白发归汉朝。十九年辛酸天知道,说一声归汉泪滔滔。

”戏里唱的声声悲怆,响遏行云,苏武的悲歌,我们感同身受。这首悲歌里有无数的辛酸,而这辛酸中应该有无数的内疚。对长安妻儿兄弟的愧疚,对使团兄弟的愧疚,对异族妻儿的愧疚,还有更多的是对汉家使命的愧疚。

走?或者留!这该是他内心的喧嚣。无数个也许在漂浮,无数个可能沉不下去,抉择原来是这般滋味。随遇而安好啊,爱怎样就怎样好啊,把命运交给别人好啊,不去选择好啊……

最后,是那根棍子让他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了抉择。这根节杖,在得知长安妻儿噩耗时,他曾抚节自问;小云试图藏起节杖断他归汉的念头时,他曾悲愤欲绝;而今通国恋父欲毁节杖,却换来苏武的一个巴掌,这是他的命根子了。

这一刻或许我们应当懂了,程婴舍亲子保存赵氏血脉;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血溅风波亭;文天祥沦为元囚愤而写下正气歌;他们所坚持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煌煌大汉,屹立东方,壮哉汉使,蹈火赴汤。止干戈舍身为家邦,我是大汉好儿郎”。当年李陵抚琴相送,虽心忧前路,却是何等豪迈;而今李陵把酒再送,虽贵为驸马,又是何等纠结?

英雄的苏武完成了他悲壮的旅程,最终屹立在民族的丰碑之林。

追古抚今,我们只能扼腕长叹,却无法去追寻这种极致的精神。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妥协,太多的完美,那些真正需要坚持的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苏武让我们看到,这根棍子可以让生活变得像金伯利钻石一样灿烂。

苏武观后感 篇6

苏武的《留别妻》读后感赏析1500字: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去匈奴前给妻子写了一首《留别妻》,第一句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最后一句却是“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了,你不要担心,不要忘记你我之间欢乐的记忆,哪怕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面。”苏武牧羊,为汉守节,在北海历经沧桑,北海的风雪不仅见证了一个男人的刚节,还吹散了他十九年的光阴。

苏武在天汉元年出使匈奴,昭帝时带着满头白发回国。可妻子却已改嫁他人。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旧故,选择独自终老。人走声散,夕阳昏黄的光洒在他佝偻的背上,年迈的他立在空旷的院子里,一步一步地向大门走去,似乎在去追什么,可门里门外都是萧瑟的风,风里再没有一个青衣罗裙,浅笑如水的女人为他等候。

若此生,得不到,护不了,那吾宁愿百年孤独。若此生,得到了,护不了,那吾愿放手,百年孤独。

苏武在匈奴时被副使张胜牵连获罪,卫律劝他投降,他当场拔刀自刎,后经胡巫抢救,保全余命。单于在对他威逼利诱都失败后,关他,让他绝食。苏武却靠吞雪,吃毡毛,活了下来。单于无奈,把他丢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说公羊产乳了你再归汉吧。可是苏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归降。

我想知道,这个刚烈节义的男人拔刀赴死那刻眼前浮现的是谁的脸,吞雪食毡时心中想着谁的面容,北风萧瑟之中是否会思念爱妻温婉的嗓音。

爱,的确不值钱。但有时爱可以带来拯救,可以宽慰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我如果活下来了,我一定回来与你相见。我要是死了,也会永远想你。”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承诺,这个男人后来守住了他的大汉,却没能守住他的女人。

我也见过许多男人许过的诺,后来那个叫薛平贵的娶了西凉公主,那个叫司马相如的逛了花楼,那个叫李隆基的只会对着遗物哭。丁先生也曾许诺我,会对我好,绝不弃我而去,后来我们形同陌路。苏武说,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我想,除却对大汉的忠心,苏武刚强的内心之中一定有一个位置安放着他对妻子的爱,那爱支撑着他每一个濒临绝望的瞬间。

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爱喽,虚无得像屁一样的东西,折磨了许多人,也给许多人带来救赎。虽然我现在着实体会不到快要死的那刻突然想到我的Mr.Right就瞬间满血,能量回升的感觉,但每每读到或写到这些,总会生出莫名的沉重感。

《谋杀似水年华》中被关在地下室的秋收,没有水没有食物,为了使自己不陷入昏迷,他拿着碳块在墙上一遍又一遍地写田小麦的名字。多年之后,当田小麦走进地下室,天窗上的光泄下来,照亮墙壁,满墙都是大小不一的“田小麦我爱你”六个字,她捂着嘴,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有没有一个男人这样爱你,或者这样爱过你?你又会不会这样的去爱一个人?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会遇到一场天雷勾地火的爱情,陪伴在身边的那个人谈不上多动心,但足够一起营造快乐的回忆,一起在柴米油盐中缓步前进。我呢,说不准哪一天想安定下来了,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温柔的孩子依偎在一个对我宠爱的人身旁了。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愿天下有情人生死与共,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恩爱偕老。愿天下有情人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生死与共;也愿天下人都能与相爱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苏武观后感 篇7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

度过了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

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观后感 篇8

回望着汉室的繁华似锦,我凝眸在北海里你那拿着旄节的身影,如此单薄。经历了多少风霜,多少岁月,你的额上被深深刻画上皱纹,你的鬓角,不知何时已经掺杂了白发。而你的眸依旧是那般神采奕奕,时刻回望着你的大汉土地。

19年的岁月,你与羊为伴,冰天雪地里,你手持旄节,站成一座流传千古的丰碑。现在的人们依旧仰望着你,你传照千古的神采,你挺直的腰,每一点都让人很深的敬仰。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怀念,你在那里是否安好?

一度想踏步走过你生活了19年的荒凉的土地,去感受一下你的艰辛,真真切切的去感觉你的温度。不知道何时你的身影已经可是梦萦,只可惜跨越了千年的时光,让我们无法越过。深深的刻写你的名字,在血脉里融入那些风霜雨露,看着荒芜的旷野,深深地凝思着千年之前的你。

看到大汉寻你的足迹,我欣慰的泪流,你的大汉王朝没有抛弃你,没有不顾你的生死。在茫茫的北海,他们一路寻来,你终于回到了阔别19年的家。虽然妻子儿女已经成为别家的,可你在意的只有你的大汉天下的安康。

青丝出使白鬓归。你的美好年华被无情的摧残殆尽,你的眉角还是那么坚毅,你的精神依旧那么矍铄。你没有被流言蜚语击败,你不在意那些讥讽你牧羊的人,你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为天下正义、公道说话。你的精神让我们后人感慨良多。

静守月光,一次一次洒满眼前的世界,清冷冷的似你的眸子,从历史的缝隙里折射出震撼心魄的感动。不知道对着星空的呢喃,你是否在听得见?你是否知道一个人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在夜空下,静静地怀想着属于你的一切的一切。

时光依旧静静地流走,你的苍颜白发已经在历史的流沙里模糊。伸手触摸不到你残留的温度,看着清冷的月光,我焚香凭吊,希望你可以看到那袅袅的烟缕,知道我在这里虔诚的怀念。

山高路远,思念不断。记得你那苍老的面容,一生铭记你的高尚的节操,这一生,知道你的痕迹,不枉来世间走了一遭。合上书,任记忆在血脉里流淌,一点一点的感受你带来的那些感动,去感悟那些日子里我们应该记得的痕迹,然后怀念这一生的相遇。

青史册中,你的名字依旧,我们依旧仰望你的存在,纪念千秋的你。

武则天观后感10篇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武则天观后感10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武则天观后感【篇1】

武则天是我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

她在初中历史书中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

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武则天,原名武媚,是太宗的一位才子,但不知怎的,他被后来的高宗太子所喜欢。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武则天14岁进宫。因为太宗喜欢才女,她在皇宫里读了很多历史书,知道皇宫很危险。

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洪王子年轻有为。他常常对武则天的做法不满。为了将来继续掌权不受威胁,武则天毒死了太子。后来,章贤太子(武则天次子)也在入狱后被杀。高宗死后,她将三子李哲贬为庐陵王(事实上,战后李哲最好不要当皇帝),流放在房舟。

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

我认为当时的阴郁恐怖应该不亚于法西斯,因为那时,每个人都可能是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

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登基后,立即开始使用狄仁杰、姚崇等人,天气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

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当皇帝,她不必把那么多人的生命当作登基的阶梯。毕竟,武则天是个狡猾的政治家,而不是杀人犯。(这个想法在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所改变,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管是谁,想要得到那至高无上的权利,都要经过血的洗礼)。

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我觉得总体上写得很好,因为比较真实。但我讨厌他对武则天皇后的评价:历史上最奢侈淫秽、最虚荣自私、最任性、最臭名昭著的皇后。

也许,这与他写书的角度有关。毕竟,他是用一位幸存的唐代王子的声音写作的。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评价还是很不成熟。

在我的印象中,绝大多数皇帝都比武则天更加奢侈和淫荡。他们更加虚荣和自私,但他们可能没有她的智慧。而皇后呢?自然也不是个个贤德,宫廷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

至于刚愎自用,我认为这个词用在项羽身上是贬义词,用在武则天上就大大相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武则天的任何顾问或智囊团,因为她比当时任何人(狄仁杰除外)都有远见。其实有主见是相当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当那个人本身就很聪明的时候。

(在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不过朱元璋还是该多听听刘伯温的意见,貌似那个人更强。)

总之,觉得这本《武则天传》还是值得一看的,至于书中夹杂的个人情感,也许会让读者更真实地体会到那个年代。至少让那些曾经梦想成为武则天的姑娘们不再有这样的梦想。对于武则天的一生,我也不好多说。

毕竟,一个又有野心又有智慧又有胆量而且那么幸运的女人,怎么能用常人的眼光来评价。

武则天传读后感(二)

她是我曾经崇拜过的女人,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聪明、冷静、敏锐、坚强。关于她的了解只是通过影视作品,这次买了关于她的书,想深入了解她,了解一代女皇的生活。

当我看完《武则天传》,我觉得自己买错书了,这本书把武则天写的很负面,几乎没有对她好评,这本书把我以前印象中的武则天形象彻底毁了。我对作者有点不满意。他的写作有点太苛刻了。但我意识到我之前的理解实在太肤浅了。

以致对武则天的崇拜全然是因为她的威风凛凛和女强人形象,我佩服她的果敢干练,羡慕她的智慧才华,但是却也忽略了的她的野心和权术,没看到她的阴险和狠毒。但是武则天终究是奇女子,无论她的性格是否有缺陷,为政是否过于**,都唯有她能够成为女皇。

看完书我也看了许多人对武后的评价,也看了看百家讲坛对武后的讲述,便感觉中立些。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个女人面对后宫争斗,她不得不狠下心。就因为她不择手段,她扬起眉毛,在后宫里呼吸。后宫死了,没有争吵。一切似乎都有点悲伤。她也不过篡夺了皇位,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靠抢的,她的坚持和聪慧让她渐渐她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成为九五至尊,君临天下,开创了先例。

她不认输哪怕那个时代对女人的偏见是如何,她却倔强的坚持自己的梦想,对于感情,皇帝只属于她,她不允许跟其他人分享—也许只有这样倔强,霸道的女人才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吧。

但我对她掐死自己女儿表示不解,我不知道她怎么下的去手,虎毒不食子。她这么做不免有些残忍。她也玩弄权术,残害了些大臣,玩弄权术为历代统治者的通病,武则天深得法家“权、术、势”之中三味。

利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矛盾入宫争宠,利用高宗的宠幸废了王皇后,反对其当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名臣均遭贬杀,其家族近亲也被清算。她培养自己的耳目,皇宫之中大小事务都逃不过她的眼睛,造成了朝臣人人自危,在官场上造成了混乱。

公元705年,武则天以82岁的高龄完美的谢幕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留下的最后的惊人之举就是她陵前的无字丰碑。这块碑也是现在争论的话题,观点为以下几点1、她认为自己的功劳太大了,一个碑不足以概括。2、她想让后人来评价自己的功过。

3、她罪孽深重,不敢写出来。这三点都不是十分的可信。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

在武则天之前帝王的陵寝是不立碑的,可是武则天喜欢标新立异,所以给她丈夫唐高宗立了一块碑,所以形成了帝王立碑的新的传统,所以她儿子李显也想给武则天立一块碑,李显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自己母亲的作为,只有一拖再拖,最后没有结果。

她是时代的产物,她可以改变权利的归属但难以突破文化传统,她失去皇位但留在历史里。

也许武则天她本身就是有争议的人物,也许历史本身就无从考证,也许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在她光芒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黑暗和残忍,即使她有许多不是,但我依旧崇拜他的勇气,聪慧,坚持。一代女皇她依然不易。

武则天传读后感(三)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历史名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一代女皇》在台湾掀起一股热潮,那时,人们谈论的话题就是以武则天为主的,但对于她的评价,当然有的不同的见解,毕竟,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和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让很多人对她的威严望而却步。

大唐贞观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平林漠漠烟如织,京城长安笼罩于黄昏夜色之中。

武士彠第二女明空,行年十四岁,她奉召入宫,从此刻开始,唐朝乃至中国历史就注定被改。她,武则天,从此开始新的历程。

那时候,王室婚姻,皆娶当世勋贵名臣的子女,可以说,即使有真正的爱情,也有可能因为政治的原因被扼杀在萌芽,爱情有时候就是一种渴望。然而,武则天的父亲是靠经商致富的,是社会最下层的一介平民,很多人都瞧不起的,但是,武则天是怎么样被召进宫的呢?这是她以后有那样传奇经历的最基本的条件,否则,她也可能就是和大多数女子一样,平凡的一生也就就此了过。

但是命运之神仍然降临在这个年轻的女孩身上。

武则天的父亲在大唐的太原起义中有很大的贡献。这可能也是她后来能够进入宫中接近皇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inspirational quotes 她的母亲杨氏是武士彠的继室两人生活很和睦,而且杨氏对于丈夫的仕途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武则天肯定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杨氏对于女红向来不重视,却明诗习礼,阅史披图,她的这种习惯和兴趣,对武氏有很大的影响。

进宫后,她被唐太宗分为才人,取名媚娘。不久,她的人格中强硬的暴力的一面便暴露出来,最明显的是驯狮子骢事件。当时,皇帝太宗并不是很喜欢她这样性格的女子,这一点,我们从长孙皇后和徐惠妃的身上便有很好的反映,所以,知道太宗去世,她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太宗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规定,武则天被送进感业寺,为死去的皇帝祈祷。一般说来,这时候,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日日夜夜的寂寞和孤独,最终,死于悄无声息。我们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对于武氏来说,机会是创造出来的。

聪明的她,早在太宗身体不行的时候就开始转移目标,太子则成为第一人选,武氏展开的是感情攻势,而且是在太宗的病榻之前。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谶言:三年之后,武氏当有天下。

这险些使她丧命,幸运的是,有人当了替死鬼,她逃过一劫。

高宗李治在父亲周年的时候,去感业寺行香,两个苦苦思念的人终于见面,不就,面对种种压力,武氏再次进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离不开皇后的支持。很快,进过残酷的斗争,打破社会伦理的底线,武氏成为皇后并将儿子李弘立为太子,将外廷内宫都变成自己的势力,就连长孙无忌都没放过。

终于称帝了,这可能是武氏这辈子最骄傲的时刻吧!对于她,历史有不同的评价,死后,她还是选择以李家儿媳的身份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我们可能真的很难给一个特定的词语来形容或者描述,但我们必须的承认她的才能和才华。

武则天观后感【篇2】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武则天的父亲于武士是山西省的木材商人。为了参军,他会见了理渊(唐高祖)。武德升职的第三年,他就任三品部部长。

她的母亲杨也写满了诗歌和书籍,所以她深受父母的影响,很有才华。

贞观十一年,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名武媚娘,年后,出家感业寺为尼。

后复回宫,永徽六年登上皇后的宝座,载初元年登上皇位,史称武周,神龙元年退位。

这就是武则天的一生。

看了蒙曼百家讲坛的武则天,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合上书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是什么,能够让一介女流之辈能够突破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在权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登上盛唐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是什么,能够让她在充满坎坷变数的政治道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呼风唤雨,成为母仪天下继而又母权天下的龙上之凤;是什么,能够让一个女人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丈夫和儿女的利益,来达到她渴望已久的权利欲望;又是什么,能够让她在耄耋之年突然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周王朝,重新又让李唐后人来替代武家王朝?纵贯她叱诧风云、波诡云谲的一生,是那么得富有戏剧性,又是那么得惊心动魄,令人回味良久。

历史从来都是一张张的智力拼图,后人只有永无休止地考证、拼凑、续接,才有可能一点点地接近她的真实面目;然而历史又是血肉鲜明的,一切历史的传承,无不在文字的渗透和纪录中容颜妩媚。

喜欢蒙曼的讲解,是因为她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轻松自如地为读者和观众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坐标,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她确实可以成功地让历史缩影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也曾有幸在龙门石窟观摩像武则天一样的佛像,站在千陵无言碑前思考;但我无能为力,我的只是和经验无法打开这座雄伟荒凉的历史大门。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人殚精竭虑、化繁为简,让我们在时隔一千多年之后,能够轻松而愉快地了解武则天的平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位教授用这种态度读史研史传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古老而神奇的中华文明会让我们感到惊讶,感到宽广和自豪。

我们会问:在浩瀚的海洋史上,武则天喝了我们多少瓢?所有的历史谜团只有在时间面前才会变得清晰透明。我们永远看不到的是时间最神秘的面孔!

虽然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阴谋,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为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世家贵族;第二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三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原因有三:一是她改革了开考;二是她改革后,上万人参加了第一次宫考,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三是她没有看门,只要你有政治能力,就可以当官。

所以在那个时候,越来越多的**来自科举,这刺激了一般人的学习。

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成功与她的性格息息相关。武则天是最自信的,也是最不自信的。

在父权社会中,武则天改变了女性的命运,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没有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信心,她做不到。

武则天为了权力,甚至不惜杀死亲生儿女,但是,同样是武则天,对狄仁杰却充满温情。

她称狄仁杰为国老,她不让狄仁杰下拜,说那样会让她都觉得自己浑身疼;这样的行为,就算是以爱护大臣着称的唐太宗也望尘莫及。

这就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武则天。

蓝周紫晶

武则天观后感【篇3】

上个星期到图书馆闲逛,又走到了人物传记区,看见了《武则天传》,我决定读一读,因为以前了解的武则天总是那样的不完整,所以这次,我决定仔细的读一读,这本书真的很厚啊。我读了一段之后便爱不释手。于是我整天捧着那么一大厚本书。同学问我为什么要读《武则天传》,我说“因为我觉得对不起她。”于是她们睁大眼睛问:“什么?”我就笑了。不是的,因为作为我崇拜的女人们之一,我竟然没读过一本有关于她的传记,实在是不应该

读了少半本之后,我的心里真的不大舒服,小的时候我理解的武后真的是太肤浅了。以致对武则天的崇拜全然是因为她的威风凛凛和女强人形象,我佩服她的果敢干练,羡慕她的智慧才华,但是却也忽略了的她的野心和权术,没看到她的阴险和狠毒。但是武则天终究是奇女子,无论她的性格是否有缺陷,为政是否过于独裁,都唯有她能够成为女皇。

两句话我记忆颇深:一是命运若不能创造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便会创造她自己的命运;二是武则天的处事原则为顺我者荣华富贵,逆我者有死无生。这两句话,估计天下也只有她配得上。无论如何骂其骄奢淫逸、妄自尊大、阴险狠毒,作者也不得不从字里行间挤出几句言不由衷的佩服和赞美。她,的确是个不一般的女人。

武则天,曾经是我颇为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初中历史书上对她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武则天观后感【篇4】

武则天公元62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武士彟原是木材商人,在隋炀帝时期一夜暴富。隋末起义发生时,投奔李渊,官至工部尚书,位尊应国公。其母杨氏是隋朝名门望族,知书达理,好读诗书。年幼的武则天天性聪颖,性情活泼,在其母的言传身教下,对诗文书法、音乐非常感兴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其父死后,她们母女相依为命,并且常常受到受到兄弟的虐待。14岁时被唐太宗,选为才人,并赐名为“媚娘”。可是她受到太宗的冷落,眼看着太宗渐渐老去,她不甘就此独孤终老,将目标锁定在太子李治身上。李治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从此他们两人眉目传情、秋波暗送,很快就堕入情网。

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武则天则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李治对她念念不忘,在她为尼期满后,到感业寺与她相会。这时,正直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王皇后为了得到李治的宠爱,遂将武则天接到皇宫。权力欲极强的武则天设计陷害王皇后和萧淑妃,顺利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由于李治的懦弱与多病,将很多事物交由武则天处理,这为她日后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础。高宗死后,她独揽大权,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排除异己,残杀忠良,培植亲信,于公元690年,废睿宗,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公元7xx神龙政变中,被逼退位,同年12月去世。

武则天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的女人,为达目的,她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为了登上皇后宝座,不惜掐死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然后又以及其残忍的手段,杀害王皇后和萧淑妃。她又是一个善用识人与用人的主,深谙治人之术,深切的领会了尔虞我诈,党阀同异的斗争艺术。她利用酷吏残害忠良,排除异己,而后卸磨杀驴。她办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敢于冒险,可以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读罢该书,我发现权力欲的女人及其可怕,她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不折手段,心狠手辣,正如那句话所说:“最毒妇人心”。同时还发现,一个没有制度保障的国家,人人都是岌岌可危,不论你富可敌国,权倾朝野;还是穷困潦倒,无权无势都可能随时因言获罪,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一个安全的社会,应该是法治的社会、言论自由的社会,权力受到监督的社会,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不会凭个人的好恶来定罪。

武则天观后感【篇5】

悠悠五千年,中国――一个茁壮成长的泱泱大国,不乏果断英明的皇帝,更不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君,而你,却是那众多须眉中横空出世的巾帼。

在小学时看电视《至尊红颜》中,知晓你的名字“武媚娘”,那时以为你就只是活在剧本下的人物。当我进入中学时,你的名字又来自历史老师。原来你不仅存在于历史之中,而且用你的智慧谱写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壮丽篇章。即使你在我们心中有坏的形象,你是残忍的,你是无情的,你是卑鄙的。

但做大事的人却不是这样。即使几千万人说他无情,他也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想要得。这便是我钦佩和学***地方,正是那种不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但只要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有一定的价值,我便去。是的,多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很多人会阻碍自己去实现自己最初那个不可思议的梦想,但是做到无所畏惧,正如你,小小的身体存在大大的帝王梦。我也相信没有什么能阻止进步。辉煌的历史有你的足迹,巍峨的中国有你的影子。

你是我的偶像,我的神。

我不知道为何会对你的一切如此好奇,或许我看见了你身上的坚韧,倔强,感受到了你的谋略与智慧。在图书馆里,我会寻找你的名字,找到相关记录,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以免错过你的点滴。

在那本陈旧的《武则天》中,有一股股霉臭,但也有你的香气,那种香,或许就是常说的一种依恋吧,也使我在无形中,不自觉地成为你的粉丝,你的徒。“五尺之童耻不言文墨”,效仿你的才华横溢。“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借鉴你的有胆有识。

谁的眉心被画出江山的模样?谁的指尖被梦涂上娇羞浓妆?媚娘,是你,是你奇相共偃的美貌。

武曌,是你,是你“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霸气。一个不问世事曾经倔强的姑娘,从手刃狮子骢初试锋芒到女主武氏预示唐朝的灭亡,从宫斗大戏到权力角逐。一个女孩成熟了,在一次次的惊险与挑战面前,你意识到只有权力越大,铲除异己,丰满自己的羽翼,自己才不至于在一次又一次的陷害中丧命。

是的,在每次冒险面前,只有你掌握的越多,获胜的机会就越大。日月凌空,普照大地,哪怕到最后,亲人离开了,爱人也不在了,朋友没了,敌人也不会再有了为了成为国家的主宰,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你从不后悔。

生命是短暂的,但如果你能为某事奋斗,你就不会后悔。这就是生活。

多少次,我艳羡你的美貌,嫉妒你的才华,钦佩你的勇气,你的果断遇大事绝不含糊;你的励精图治,治理有方;你的长远目光,知人善任。但我何时能像你一般辉煌?不在今天,就在明天。

武则天观后感【篇6】

孤独是繁华的鸩酒

当温柔的春风吹进唐宫时,有几朵花儿会为她而绽放?当感应寺的钟声再次响起时,有几位修行者会记住她的名字?当泛黄的书籍缓缓打开时,有几位读者会看到她的孤独呢?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庭院深深深几许",武才人的后宫生活一定很枯燥,很无聊,很孤独吧。想也想得到,一个并不十分得宠的女子,在那个除了争宠夺爱就是攀附上位的地方过得一定很压抑,很艰难。纵使有一两个妃子真心待她,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心房呢?但武才人从未为此而终日昏昏而过,她早已洞悉了这些尔虞我诈,她明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时日已不多的李世民身上是一种"真正的浪费".她的野心从不仅仅是在后宫中的呼风唤雨,而是在那些李世民给不了她的东西上。她是孤独的,因为后宫中无一人可懂她的心思,当然,她也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她的心思。

"开箱验收石榴裙",武皇后的魅力又怎能仅仅只是在那一袭红裙之上呢?在太宗的后宫中她就已经用自己的无穷魅力牵住了一个懵懂少年的心,在少年心中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刻印记。从此那个叫做李治的多病少年被武则天迷得神魂颠倒,在李治心里武则天似慈母,总能给予他最暖心的安慰,消除各种生活烦恼;武则天似长姐,总能为他提出最独到的建议,在各种政治危难中伸出援手。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又怎能是一个"遂以武氏赐朕"了得?可以说,武则天用自己的女性魅力吸引了太宗宫中的那个青涩少年,却用自己的政治魅力吸引了太宗之后的那个傀儡皇帝。但即使是身处皇后之位,整日被李治的宠溺所包围的武则天依然是孤独的。因为李治爱她,但并不懂她,不懂她隐藏在深处的那颗渴望权倾朝野的野心,当然,她也不会让李治知道。

"血染皇冠迎一世繁华",则天大圣皇帝的执政生涯是中国历史上最独一无二的一笔,也是武则天常被人指责的一笔。它反传统文化而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性政权。先不说她的武周王朝在建立初期设置了怎样的告密制度,怎样的酷吏制度,也不讲这个特殊的政权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单说武则天成为皇帝后对各种政事的精确判断,以及她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就足以令世人惊叹。她有许多男子都不具备的帝王才能。但女人毕竟是女人,所以纵使身边有男宠生活中的侍奉,有狄仁杰政治上的陪伴,武则天依然是孤独的,因为她在实现自己那颗野心的过程中失掉了一切的一切。

"没字碑头镌字满",武则天从一代女皇又变回了李治身边的武皇后,这一生,她杀了许多人也差点被许多人所杀,临终时她赦免了许多曾经的敌人,看着男宠的"莲花头"交出了大权。这样的落幕怎能不让人唏嘘?

"繁华落尽是一梦",同样是女子,我同情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花一般的年纪就领略了枯木的沧桑,这不是她的错,而是她的不幸。读武则天,让我明白人一定要有所追求,但绝不可为了这个追求而放弃一切,因为繁华过后的孤独没人承受得起!

武则天观后感【篇7】

文/祁正花

《武则天传》主要描述了武则天的出生.进宫以及她称帝的过程,其中作者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历史资料,文章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但是又不会使读者产生陌生感,反而觉得深入浅出,但读懂的基础就是对那段历史有很好的了解基础。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历史名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一代女皇》在台湾掀起一股热潮,那时,人们谈论的话题就是以武则天为主的,但对于她的评价,当然有的不同的见解,毕竟,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和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让很多人对她的威严望而却步。

唐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长安城笼罩在黄昏和黑夜之中。武士的第二个女儿mingkong才14岁。 她被召入宫殿。 从这一刻起,唐朝乃至中国的历史注定要被改变。她,武则天,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那时候,王室婚姻,皆娶当世勋贵名臣的子女,可以说,即使有真正的爱情,也有可能因为政治的原因被扼杀在萌芽,爱情有时候就是一种渴望。然而,武则天的父亲是靠经商致富的,是社会最下层的一介平民,很多人都瞧不起的,但是,武则天是怎么样被召进宫的呢?这是她将来有这样传奇经历的最基本条件。否则,她可能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她的平凡生活也就结束了。

但是命运之神仍然降临在这个年轻的女孩身上。

武则天的父亲为唐代太原起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可能是她能进宫接近皇帝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她的母亲杨氏是武士彠的继室两人生活很和睦,而且杨氏对于丈夫的仕途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武则天肯定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杨氏对于女红向来不重视,却明诗习礼,阅史披图,她的这种习惯和兴趣,对武氏有很大的影响。

入宫后,被唐太宗分为才人,取名媚娘。很快,她性格中强硬和暴力的一面暴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驯狮事件。当时,皇帝太宗并不是很喜欢她这样性格的女子,这一点,我们从长孙皇后和徐惠妃的身上便有很好的反映,所以,知道太宗去世,她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唐太宗死后,按照当时的规定,武则天被派往寺庙为死去的皇帝祈祷。一般来说,在这个时候,等待她的终将是没完没了的日夜孤独和寂寞,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我们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对武氏来说,机会是创造出来的。

聪明的她,早在太宗身体不行的时候就开始转移目标,太子则成为第一人选,武氏展开的是感情攻势,而且是在太宗的病榻之前。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谶言:三年之后,武氏当有天下。

这险些使她丧命,幸运的是,有人当了替死鬼,她逃过一劫。

高宗李治在父亲周年的时候,去感业寺行香,两个苦苦思念的人终于见面,不就,面对种种压力,武氏再次进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离不开皇后的支持。很快,进过残酷的斗争,打破社会伦理的底线,武氏成为皇后并将儿子李弘立为太子,将外廷内宫都变成自己的势力,就连长孙无忌都没放过。

最终,他成为皇帝。 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对她来说,历史有不同的评价。在她死后,她仍然选择结束她作为李的儿媳的辉煌生活。我们可能很难描述或描述一个特定的词,但我们必须承认她的天赋和才能。

武则天观后感【篇8】

今日让我说:不是女人有野心?而是男人们心胸狭窄,而是自古以来,我国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给天下多少才华能干的女人,所带来的不幸与悲哀,而是这天下许多的男人?

就根本不懂女人的心,根本就不懂一个结婚女人,尤其是嫁给男人那一霎那间,那爱孩子,爱家,终生爱丈夫寄托生命炽热希望真情的心&&?

所以:这不但是女人的悲哀?而是天底下那些没有福分的男人?就根本没有福分,去享受这种女人那一颗对家,对丈夫痴爱的心&&?所以:这也是很多男人最大的不幸和悲哀!

而她的登基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也就是说,它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幸福而不是灾难?所以:事实证明她的登基是对的。

特别是:当我看到她那叛逆的诗人骆克国王的脸时?

武则天不但不记恨,而且还用一颗宽容大度的心把他放了,让诗人去安静安静,那一刻我流泪了,因为我相信,像她那么心胸大度气魄的人不见了。所以:即使天下的男儿又有几个?

在此事上,我看到了她大度的胸襟,更看到了她对才华人的惜才与珍爱,因为我深知:武则天就是一个才华超群的人,所以:她懂得诗人们那一颗圣洁的心灵,因为她懂得,只有有着人间无污染真情感的人?

才会书写出让人那感动而美丽的诗,假如:一个满是污秽没有真情的人?能写出让人感动的诗来吗?

不会,不会,不会的&&!

所以:即使骆宾王用一腔热血和才华写的她的诗是造反的诗?是晚年不洁的诗?

但是:她会用大度的心去包容,而且还在众大臣的面前让上官婉儿念给大家听,甚至还印成了书籍广为流传,一直流传到现在,这样的大度的心怀?男人有吗?

又有几个有的&&?

今天我说晚年不支持武则天的不纯是对的?而是说她对诗人骆宾王裁决的方法与态度?

而是她有一颗惜才的心?而是他那一颗包容大度的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男人?

为此:今日我为这个女人而活出女人的大度胸襟与气魄而自豪,而感到骄傲&&!同时为我们的中国历史走出这样一个灾难频发的女王?而感到安慰&&

武则天观后感【篇9】

我很久以前就听说了武则天的传奇人生。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了解她的生活,了解她背后的故事。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男尊女卑”的思想自然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男人就像天空,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女人只能匍匐在地上,永远依恋着男人。从小,武则天就美丽、聪明、与众不同。

她的父亲武士彠请了有名的星相士袁天罡看相,预言她会成为天下之主。此话一出,武士彠大惊失色,自古以来皇帝都是男性,哪有女性主宰天下的可能?但星相家的肯定让他感到放心。从那以后,他特别注意女儿,把星相家的话告诉她,让他记住。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雄心壮志,这是成功的基础。

武则天成功入宫并博得了唐太宗的宠爱,唐太宗死后,她进入感业寺成为尼姑,戴孝期过后,对她素后好感的唐高宗再次将她接入宫中。回到皇宫后,她被许多人看不起,因为后来的君主不能再利用前皇帝的人民了。面对着嘲笑、讥讽,她选择了隐忍。

我很佩服这个。在感业寺的这几年里,只有佛寺的蓝灯陪伴着她,她也活了下来。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大器。

同时,她逐渐意识到,萧皇后和萧妃是她路上的两个绊脚石。当然,她用各种手段让自己登上了女王的宝座。其中,让我震惊的是,她为了击败王皇后,竟亲手杀死了自己还在襁褓中的女儿,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她的野心使她失去了母性,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事实上,这只是个开始。为了巩固女王的地位,她找到了各种理由杀死对手。在她登上王位的路上,她徒劳地杀害了无数无辜的人。

她,残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一点,我十分反感。但从古至今,那些想要获得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并没有经历一次血的洗礼。

高宗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由于武则天极高的政治谋略,她逐渐参与**事务。高宗自卑。后来,他成了傀儡皇帝。武则天的野心更大。她不满足于只做女王。高宗死后,她登上了王位,成为了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皇后。

她在执政期间也做出了不少卓越的贡献。她知人善任,凭才干选大臣。其中,狄仁杰、姚崇、宋璟是真诚公正的大臣。她重视农耕、手工业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她还开创了宫廷考试和武术,是一个创新的君主。她的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当然,武则天也有一项错误的决策。她当上了皇帝,把国名改为周。因此,她想除掉李氏家族。她利用残暴的**一个接一个地陷害她的敌人。这自然放纵了酷吏的权力,到后来酷吏们任意诬告陷害大臣,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几乎无人敢进谏箴言。

武则天老的时候,她听张昌宗和张易之的话。结果,她被迫退位。

一个硬币有两面,武则天亦然。她善于用人,做出突出贡献;她不人道,阴险。无论怎样,她是一个传奇。如果命运不能创造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就会创造自己的命运。

武则天观后感【篇10】

这本传记记录了武则天一生的成长历程,以及怎样到达权力巅峰的相关故事,对此,我只能以传奇称之。

武则天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从出生到14岁,这是她的童年,在父亲的保护下,她快乐的成长至12岁,是年,父亲病逝,由于母亲是后嫁的,所以她的两位哥哥便对她们有所欺凌,这让幼小的武则天感到人情冷暖。

第二阶段为14岁至28岁,她被李世民封为才人,一直过着宫内寂寞的生活,这一时期对她后来的执政风格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她受李世民政策的影响,渐渐对宫中大小事务颇为熟悉,为她日后的权力争夺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她被册立为后,28至66岁,这期间展示了她的权谋以及各种手段,王皇后被她整倒,唐高宗李治也与她并称“二圣”,她不断地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以致高宗后期就是她一人说了算。

第四阶段是来俊臣等酷吏大批量迫害李唐,可谓杀人不眨眼,这实在是让人胆寒。她采用高压政策,使朝臣敢怒不敢言,而这一时期做官的随时有可能被告密致死,人心惶惶。这一系列措施均是她一手操办,这个人实在是厉害。

但话说回来,武则天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较高,军事上也是长盛不衰,可谓颇有政绩,她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盛世也打下了牢固基础,这一切也都是武则天的功劳,这个女人的一生太值得人回味了,功过是非不好说,她是个传奇,我也只有这样评价了。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武则天胜了,所以她可以书写历史,让今人参读。这一点是伟大的,但她的毒辣,亲手杀掉三个亲生孩子,也是令人咋舌的。总而言之,她是个传奇!

苏武传读后感(优选5篇)


阅读书籍是人们知识智慧的结晶,如果您全身心投入到读书的过程中,心灵也会得以净化。阅读完一本书后,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应该写下读后感。如果您对“苏武传读后感”感到好奇,不妨阅读本文,以便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将这段话记下来或者收藏起来,以便日后再次阅读!

苏武传读后感(篇1)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

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

记得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生命永远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在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

苏武传读后感(篇2)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苏武传读后感(篇3)

虽有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南唐时期李璟的《浣溪沙》,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鸿门宴》。可我独爱东汉时期班固的《苏武传》。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与清风拂过,歌声远逝,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考。在精美的古文中,究竟该怎样欣赏?放下急切的步伐,细细品味,我们会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及那不屈的精神。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汗

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苏武“出使匈奴”,“意外变故”,“拒不投降”,“北海牧羊”的故事被我铭记在心,他那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的爱国事迹烙印在我心里。

当汉使谋反事败,苏武拒绝折节叛敌;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也为之欣赏。苏武在死面前仍旧执着,他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者。

朔风凛冽,你与冷月为伴,仍旧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在大漠飞雪,与孤独相伴,你把“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的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荤皮一起咽下,浑身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我独爱《苏武传》,是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打动了我,是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打动了我,是苏武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打动了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使人联想到唐诗宋词,敦煌丝路,戏曲汉服,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太极长城,古乐舞城,松竹居民等等。面对纷繁的文化理念,我独爱《苏武传》,因书中的苏武给我的不仅仅是敬佩,称赞,更有一种精神领导着我,释读人生的真谛。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文化内容,不在于五彩斑斓,而在于细味其蕴意。《苏武传》这篇纪传体值得细品!

苏武传读后感(篇4)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三、说教学过程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疏通文言知识,结合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四)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2、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明确: 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划分依据:时间顺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复述文段。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 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②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③课文第6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5、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运用细节描写。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①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②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③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④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三)讨论问题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1、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休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班彪认为史记有两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以儒家经典上来。另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皇家意志的限制。受家学和政治的影响,《汉书》与《史记》有较大不同。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写作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客观平实,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2、《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即班昭班固之妹,嫁给曹世叔。“家”通“姑”)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到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朱自清《经典常谈》)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苏武传读后感(篇5)

擎一支旌节,挥一挥羊鞭。虽饱经折磨,却宁死不屈,傲然站立在那孤独的土地上,他,就是苏武。

初读苏武,便被他那铮铮傲骨所吸引。当初,苏武不幸牵出一场兵变,为了不辱使命,他竟不惜以自刎来保护国家的名节,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自赴黄泉也不愿背那叛囚的千古罪名。

身处冰冷的地窖,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都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精忠报国。寒风凛冽,他与冷日作伴,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铭记在心,冰雪飘落,他仍手持旌节,不忘汉朝,苏武用他那高尚的气节深深的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一个不屈的苏武,一边是高官俸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就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铭记中心,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一个坚贞的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发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在苍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不悔渐行渐远。19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富贵荣华的利诱,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用那光秃秃的旌节写下一段千古悲歌。

帆的一生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行于礁石之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浪巨澜搏斗着,苏武就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帆,用他那不屈的意志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苏武传读后感范本8篇


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我们常常阅读各种书籍和作品。而这本书却让许多人情不自禁地沉迷其中。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们应该在读后感中表达出我们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这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本文的首篇介绍“苏武传读后感”,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用,请收藏起来以备查阅!

苏武传读后感【篇1】

虽有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南唐时期李璟的《浣溪沙》,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鸿门宴》。可我独爱东汉时期班固的《苏武传》。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与清风拂过,歌声远逝,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考。在精美的古文中,究竟该怎样欣赏?放下急切的步伐,细细品味,我们会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及那不屈的精神。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汗

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苏武“出使匈奴”,“意外变故”,“拒不投降”,“北海牧羊”的故事被我铭记在心,他那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的爱国事迹烙印在我心里。

当汉使谋反事败,苏武拒绝折节叛敌;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也为之欣赏。苏武在死面前仍旧执着,他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者。

朔风凛冽,你与冷月为伴,仍旧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在大漠飞雪,与孤独相伴,你把“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的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荤皮一起咽下,浑身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我独爱《苏武传》,是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打动了我,是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打动了我,是苏武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打动了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使人联想到唐诗宋词,敦煌丝路,戏曲汉服,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太极长城,古乐舞城,松竹居民等等。面对纷繁的文化理念,我独爱《苏武传》,因书中的苏武给我的不仅仅是敬佩,称赞,更有一种精神领导着我,释读人生的真谛。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文化内容,不在于五彩斑斓,而在于细味其蕴意。《苏武传》这篇纪传体值得细品!

苏武传读后感【篇2】

擎一支旌节,挥一挥羊鞭。虽饱经折磨,却宁死不屈,傲然站立在那孤独的土地上,他,就是苏武。

初读苏武,便被他那铮铮傲骨所吸引。当初,苏武不幸牵出一场兵变,为了不辱使命,他竟不惜以自刎来保护国家的名节,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自赴黄泉也不愿背那叛囚的千古罪名。

身处冰冷的地窖,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都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精忠报国。寒风凛冽,他与冷日作伴,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铭记在心,冰雪飘落,他仍手持旌节,不忘汉朝,苏武用他那高尚的气节深深的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一个不屈的苏武,一边是高官俸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就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铭记中心,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一个坚贞的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发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在苍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不悔渐行渐远。19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富贵荣华的利诱,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用那光秃秃的旌节写下一段千古悲歌。

帆的一生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行于礁石之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浪巨澜搏斗着,苏武就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帆,用他那不屈的意志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苏武传读后感【篇3】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苏武传读后感【篇4】

看到赫然醒目《苏武传》。苏武,这个大汉臣子。坚贞不屈北海牧羊十九载,我仿佛看到在茫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正义从地平线上缓缓出现,渐近,渐近神情悲愤、面目刚毅,眉头的皱纹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天汉元年瑅便单于继位,恐怕汉朝袭击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系数放归扣留的使者,汉武帝夸奖其义,派遣苏武和中郎将张胜出使匈奴。苏武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此次行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马蹄声声,一行人等在落日黄昏风沙的肆虐下踽踽独行。仿佛塞北的胡杨也被这个忠贞男子的报国精神而感动,随风伴舞呼呼作响。

哀叹,当汉使张胜谋反事败;苏武下狱,为坚守正气苏武拒绝折节叛敌;,当单于冷目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备感惊诧;执着的苏武,抛开富贵淫奢的诱惑宁肯北海牧羊。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心中含着微笑,望着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他面目刚毅因为他坚信: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会哗哗的解冻,那时他会再听见长安明朗的呼唤,看见家人灿烂的微笑,尽管那是招摇的梦;因为他坚信:一切美好都诀不会消失,会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总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因为他坚信:汉匈和睦是天的意愿,是一首不老的诗,只要他坚守那方土地,坚守那颗玲珑的心。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夜深人静、月如残钩、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苏武传读后感【篇5】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三、说教学过程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疏通文言知识,结合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四)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2、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明确: 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划分依据:时间顺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复述文段。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 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②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③课文第6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5、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运用细节描写。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①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②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③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④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三)讨论问题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1、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休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班彪认为史记有两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以儒家经典上来。另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皇家意志的限制。受家学和政治的影响,《汉书》与《史记》有较大不同。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写作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客观平实,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2、《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即班昭班固之妹,嫁给曹世叔。“家”通“姑”)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到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朱自清《经典常谈》)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苏武传读后感【篇6】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

在这波澜壮阔的20xx年,大家的爱国情感异常高涨,爱心、激情、呐喊、助威种种一切都成了我们爱国的表现,各种迹象告诉我们,我们的爱国情感从来不曾离开,只是在寻找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

爱,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是需要给予,是需要奉献的,对于祖国的爱更是如此,更需要有骨气去坚持,去保护,去反抗对祖国构成威胁的人。

因此,让我们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让爱国成为我们的信仰,化作我们手中的旌节,即使它绚丽的装饰已不在,已陈旧,已腐朽,我们都不离不弃!

苏武传读后感【篇7】

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叹王朝更替。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间本来就是匀速的线性运动,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给它标出了人文刻度,使时间有了起伏快慢的节奏和呼吸。在个人时间的长河里,十九年能见证什么?苏武用十九年的坚守,见证了对大汉的赤子忠心。

苏武,他是一个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但是不幸的是,他在匈奴恰逢内乱,他的副手被牵连到内乱之中,而由此被羁留在匈奴。他绝望过,自杀过,但是当叛臣卫律来劝降时,他铁骨铮铮,对卫律怒目而斥。卫律恐吓他,他“威武不能屈”,卫律用金钱诱惑他,他“富贵不能淫”,在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那是因为他对大汉的忠心。

被囚禁在地窖中时,天降雪,苏武没有食物,把毡毛和雪一并吞下。被迁移到北海上时,因为没有食物,只能掘野鼠,草籽来吃,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后来,他曾经的好友李陵来北海劝降,带来苏武的兄弟、母亲都已去逝,妻子改嫁,而汉朝天子无情且春秋已高的消息,家庭的支离破碎虽然让苏武伤心,却无损他对大汉的忠诚,他依然赤忱不改,拒绝投降。

读完《苏武传》,我想:为什么一个人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十九年呢,他壮年出征,十九年而还,归来时,须发尽白,他坚守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

他坚守的是忠诚,为的是国家。

看完《苏武传》,我想到我的国家,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国家还等得我们去建设,我要把自己的生命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大业中去,学习苏武,用国家需要的方式为国坚守,为国尽忠。

苏武传读后感【篇8】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

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1. 稍迁至栘(yí)中厩( jiù )监(jiàn);

2. 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3. 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 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chán)于;

5. 后随浞(zhuó)野侯没(mò)胡中;

6.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yān)氏(zhī )归汉;

7. 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8. 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9.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15. 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第二个“使”:使节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三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间谍)。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第一次让卫律出面。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一是威吓。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威吓的伎俩遂告破产。二是利诱。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利诱的一招也随之失灵。三是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被说动了心,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第二次由李陵出面。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第三,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苏武在匈奴的十九年,从生活方面说,可谓艰苦备尝。幽闭大窖时期,断绝饮食数天,苏武啮雪吞旃,顽强地活下来了。迁至北海时期,断绝粮食供应,苏武掘鼠挖草,又顽强地活下来了。从精神方面说,可谓受尽折磨。先是单独监禁,后又单身流放到无人之地,这已经是够残酷的了,何况又被判处终身流放:“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但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从遭遇方面说,可谓步步坎坷。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赏识,过了三年温饱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卫律又指使人把苏武的牛羊抢劫一空。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就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刻画这些特征时颇费艺术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对比鲜明。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曲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