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 2023.07.17

关于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

 写感言可以让人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随着网络的发达,感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一篇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的呢?编辑筛选出这篇颇有价值的“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祝大家阅读愉快,此文一读相信您会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1】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十七和

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

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

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完成。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完成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2】

这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每天读书,和书交一辈子的朋友。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她的举止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这个学期以来我们和同事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想我没整天抱怨时间不够的原因是:

事物追逐自己,但他们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我想如果这学期我能抽出时间读书,我想我应该比现在好多了!

看到这个案例,想到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总是临时“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书籍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候为了写一篇**也在绞尽脑汁,躺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

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

“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所以我们还是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如果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3】

要有爱学生的心,培养教师的爱心,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就不是为了唤起人的灵魂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爱几乎是实现真正教育的惟一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殊的孩子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我们永远不应该绝望,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可能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事实上,后进生和优秀学生一样,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应该给他们注入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温暖和特别的爱。只有百花齐放,我们才能迎来春天。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4】

此外,阅读后的思维习惯也很重要,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更是必不可少。我总是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现代日本有两个一流的剑客,一个是宫本,一个是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向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的剑客请教老师。

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

“至少10年”。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笑了笑,“20年”。柳生又说:“如果我再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叹了口气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还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越听越糊涂。

这时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看剑道,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断反省自己,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让柳生茅塞顿开。

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学重在反思,要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我们整日忙忙碌碌,毫无闲暇,被日常教育生活所蒙蔽,如果我们的大脑里塞满了教育中的繁杂琐碎的事务,那我们将和那个柳生一样,难以睁开独立思考的眼睛,也难以在自己的心中清理出一块静心反思的空间。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上好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然后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

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我,实现自我。

读这本书,好像在与大师对话,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5】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在老师眼里,学生不好也不坏。

当学生表现好时,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怪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非常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如此。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要时刻激励和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学习和观察同事的经验,开展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这种阅读意识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6】

用阅读激发“后进生”觉醒

---读《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有感

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卢祯

有一本书,像清水,滋润着我们干燥的心;有一本书,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走了我们心中的阴霾;有一本书,像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本书就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仍然有着诱人的光环。特别是书中的许多建议,对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茗第六条建议时,我感叹不已,赞叹由心生,同时也在沉思着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和收获。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大师的第6条建议,从中总结出以往在“后进生”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并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了解后进特点剖析“后进”原因

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一个班都有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其恶化的原因如下:

(一)家庭因素:“每个后进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后进的家长”。这是每个班级的共同特点。

小县城的孩子生源较复杂,一半城镇居民,一部分个体户子女,个别进城务工子女,个别留守儿童。城镇双职工的父母大多素质较高,从小就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而部分个体户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只在物质上无限供给,忙于挣钱的他们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全把孩子托付给学校,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留守儿童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注意孩子的吃穿,而这些孩子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自身因素:分析这些后进生的“后进”的自身原因,可以将他们分成不愿学习和不会学习两类。

1、不愿学习的学生。通常是那些头脑灵活但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人。对于平时喜欢玩耍、作业不认真完成的孩子,老师总时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学生,总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

请家长们,安排惩罚性作业,做思想工作等方法都用尽了。然而,它往往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产生负面反应,差生不可能总能步入优秀行列。

2、不会学习的学生。则是指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该学习了;刚学会了这个,另一个就忘了。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通常都是采取反复抄写,反复背诵,强制要求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竭尽所能力转化“后进生”

面对班级里的后进生,我们一般采取的就是补课这一手段,经常给这些孩子开小灶,做习题,可是付出得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

记得自己曾带过的一个名叫郑xx的学生,为他的学习我可是费劲了心思。在学校,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他补课,如课间、上课前、放学后,甚至我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补差计划,调动周围的优秀学生帮他补课,降低对他的要求:别的学生每天都有日记,我只要求他每天抄一篇作文;别的学生要求必须背诵的课文,他只要读通顺、流利;其他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周写一次阅读后的感受

你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就不要读书了,还是“专心致志”学会教科书,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会算了。可是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稳居后三名,以至于小升初考试语文竟然不及格,我不禁扼腕叹息:这样的学生真是无可救药!

我百思不得其解:对于这种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东西的所谓的“后进生”,我已经尽所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尽力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尽量让他们只完成课本要求的,不去读那些课外书以免分心。可是换来的是“差生更差”。

这真应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说:“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三、找准开启“后进生”心灵钥匙

激发“后进生”觉醒的心灵钥匙到底是什么呢?就在我“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突然惊醒,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兢兢业业地“毁”人不倦。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转化后进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也就是说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这也在告诉我们要想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就要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最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这样能使“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询问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他们接受智力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除此之外,他还说了“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并指出“用惊奇、赞叹可以**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然而,数以百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

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研究得出的理论运用在他的实际教学中,在文章中他特别列举出他对他的学生费佳的转化过程,并成功运用这种方法帮助费佳完成后进生的转化并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苏霍姆林斯基最后说,多读书可以激发学习困难的学生思考,而思考可以成为激发智力的一种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样“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阅读来改变后进生,这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宝贵建议,也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用来帮助后进生的最有效的法宝

四、激发“后进生”觉醒进步

在这个建议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打开后进生心扉的钥匙。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开始用阅读来激发后进生的觉醒。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7】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幼儿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幼儿去认真地思考幼儿知识薄弱的原因。

苏氏说的对,对于幼儿知识的冷淡,缺乏热情的态度,其实在我们每个老师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中,我们常常无意间把这种冷淡的情感传递给幼儿,而我们毫无察觉。

教学,是在师幼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中师幼间的对话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回应常常是“请坐”、“不大对”,或者干脆把幼儿晾在一边,让其他幼儿回答。这对幼儿而言他已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冷淡,至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

让我们来分析以上的对话,当幼儿回答错误时,老师一声“请坐”,表面上对幼儿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儿的感受是:“我错了”,或者“老师根本没在意我的回答”,因为老师对幼儿的思考未作任何评价,幼儿感受不到来自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关注,他会很茫然。优秀老师的做法是,“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么?”“再想想。”……然后给予期待,给予时间,给予点拨,给予改正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被尊重的快乐。

像以上的对话情景,我们常常能看到。其实,那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该出于内心对幼儿真诚的关注,对幼儿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谓的尊重其实是一种伪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然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了。

那怎样才是对幼儿劳动的真正尊重呢?个人认为,那应该是对幼儿尊重基础上的真诚的关爱。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师精心呵护。我们要努力建构每次对话的现实意义,让幼儿感受到师幼的交流充满着人文的关爱,闪耀着人性的温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爱抚……都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潺潺细流般的关爱。幼儿常常沉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怎么会丧失学习的愿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老师心中的对学习、对知识充满冷淡的那个孩子。

正视现实,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重视每个幼儿,重视和每个幼儿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幼儿的“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幼儿的理解,幼儿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总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老师也可以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给予引导,给予期待,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幼儿肯定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哪怕幼儿错了,我们也应该表扬他的勇气,表扬他的学习热情,相信下一次的举手他肯定会给你惊喜……

课堂上,如果我们真正学会倾听了,真正学会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了,真正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了,真正关注每个幼儿了,真正尊重每个幼儿了……相信,我们的课堂肯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8】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李广

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为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建议,汇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今天读来,仍然历久弥新。他对我们的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师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笔者将收入的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如果我们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必然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你教学生的课本里的基本知识应该知识沧海一粟。最佳的办法就是阅读。

每天不停地读书,与书结下终身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如果你……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在阅读中,积累教学素材,开阔眼界。

当然,阅读的优势不仅在于教师理论知识的数量增加。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充分激情地为我们描述的那样:“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通过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中思维的锻炼,必然能使教师的教学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从而,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心灵就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活水”的浇灌。

二调动学生思维,活化知识

我们每天都在教学生知识。什么是知识?知识难道仅仅是一段段的文字、一连串的数字或者一道道的题目。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释: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从这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发现了最具启发性的词汇“思想”和“激趣”。占领人们的思想,首先要有很高的准确性,使主动知识支持人们的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就意味着它是人们需要的、对人们有用的内容。

现实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死”的知识,并且以不科学的手段大量塞到学生的脑袋里。就比如说儿童对词汇的学习,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最后,学生不会用这些词,更不用说热爱词汇学习了。

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注意“ 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那到底怎样把知识变活呢?苏霍姆林斯基对次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第一,激发疑问。“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应该试着让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和触摸他们不懂的东西,并让他们面前有问题。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完成了一半。”人都是由好奇心的,只有提出真正吸引学生的问题,最好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填补“真空”。为了使学生从思维中获的知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也许一个学生记得他所学到的东西,而另一个则忘记了一些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讲解时,都能按照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教师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9】

用心对待学生,用情感染学生

焦作市山阳区解东一小崔艳玲

利用假期,再一次认真品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它就像是我们教育者的灵魂导师,每次阅读,都会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通过品读,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让爱浸透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能把我和学生紧紧地连在一起。

《给教师的建议》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作者都会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翻开厚厚的书籍,熟悉的话语再次映入眼帘“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的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任何学科只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不包括活生生的孩子。”这是出自作者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当我对如何帮助弱势学生深感不安时,这些建议对我帮助很大。弱势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上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

要改造薄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弱势学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

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优秀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关心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弱势学生,由于能力的原因,对学知识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低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加剧了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害怕感。

因此,培养弱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连带关系,以旧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弱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力有提高,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升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或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感到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通过连带关系,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责任。

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学习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

3、加强生活体验,感受成功。

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新的需求和更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那些弱势学生设定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课后的一些小练习可以展示全班弱势学生的作品,让他们感到受到表扬;对弱势学生的作文,只要他们能够做到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就可以评为“优秀”……这样,就会使弱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教师不及时地帮助和鼓励学生,他们将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发展更深更广。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弱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往往被掩盖。

他们尤其需要老师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勇气十足。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通过这个事例,让我更加明白了教学中学生个体行为对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性,以生为本,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打开读者的自我理解,才能找到与文本理解的差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理解遮蔽其他学生的理解,而应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

在《和时间赛跑》一课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发现“爸爸的话哪些地方自己不理解”入手,“有什么地方是自己想到的?有什么地方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有奥妙啊!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联系,孩子们对于爸爸的话有些内容的确不太理解,读读学生随后的思考、理解和感悟,“父亲的话为什么让我觉得害怕?”“在和时间赛跑时我为什么着急,又为什么快乐?

”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着作者的伤心与高兴。由此可见,如果在教学时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提出一些特别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架空分析,学生在模糊理解的同时,却体会不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作者情感上变化的原因,不能深切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三维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课堂多么有遗憾。在《检阅》一课教学中,谁都不曾质疑让左腿残疾、拄着双拐的博莱克走在前排的合理性。

因为这显然太适合当代的生活和教育。然而,就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在执教时我反问学生:“如果我是博莱特,我会选择不参加这一次检阅,你们能推测出来我不参加的理由吗?

我必须要参加吗?”可以说我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一从表面上看来合乎常情、顺乎常理的做法。学生马上进入到讨论之中,认为“我”不参加实在是太可惜了,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而放弃为集体获得荣誉的机会。

引导学生实现对残疾人的尊重,最重要的莫过于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选择。这样,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理解课文的答案,轻松进入课文,体验课文的意义和内涵。脱离生活,对课文进行架空的分析,设计的问题过于理性,过于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教参上的说法强加给学生,学生当然没有任何个体体验而言,也当然地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

只有紧扣生活,所提的问题才可亲可感;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活积淀于心的情感和理解要素,才能使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中,读出自我,读出共鸣,读有收获。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生成过程,阅读的结果就是体验的结晶。

手握着《给教师的建议》,感觉沉甸甸的,我被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所折服。这本书鼓舞和启发了许多的中小学教师,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遵循着大师的指引,继续在书中寻找着教育的精髓,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心得感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