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亲爱安德烈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7.26

有关亲爱安德烈心得精选。

如果你对“亲爱安德烈心得”感兴趣推荐看看这篇网络文章。在完成了某件事情后,这时候不妨简单地写一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让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亲爱安德烈心得 篇1

安德烈与龙应台都聊了什么——《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心得体会: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一个德国青年和一个中国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在辩论中深思熟虑,在世界比较中达成和解。

很多人羡慕这对母子,认为他们可以无话不谈,而自己与孩子从来没有交过心,往往只言片语结束对话。

那么,安德烈与母亲究竟聊了什么?他们就像朋友一样,没有不可以交流的,爱情、友情、亲情、性与恶俗、政治、**、兴趣、理想、大学生活、东西方对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龙应台把自己的十八岁告诉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岁的想法向母亲倾诉,龙应台不赞同儿子吸烟,却也尊重他作为一个**的选择。龙应台希望儿子和他在一起,但他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独立宣言。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虽然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子,但是文化的差异让彼此还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我喜欢文化差异引起的思想冲突。

安德烈写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他说在德国小镇克伦堡,他有一种眷恋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个很国际的小镇,身为混血儿的他一点也不突出。我的朋友穆尼尔是德国和突尼斯的混血儿。他出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和突尼斯长大。弗雷第是德国和巴西的混合体。除了德语,他还会说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这样的混血儿太多了。

对于我来说,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血缘没有那么复杂,很纯粹,面对安德烈笔下这么多的混血儿,我还是觉得心灵受到一点触动,原来世界的流动性竟是如此之大,人与人之间还可以大跨度地结合,原来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美丽的奇迹。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可以说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单一的,“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观念早已过时,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样性,远超过国家与时代的界限。

安德烈对香港和德国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安德烈认为香港缺乏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生活趣味。香港人似乎总是匆匆忙忙的。在德国,或者整个欧洲,人们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喝咖啡喝咖啡,聊天聊天,这是欧洲非常重要的生活艺术。作为中国大陆的一员,我深知香港人压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滚打一辈子可能还只是一个“棺材房”,可是一切还是无限忙碌着。

他们不想找个咖啡馆喝咖啡,不想找个假期旅行,但他们无法摆脱竞争的生活,这真的很难。

就像很多大陆的年轻人,背负着房屋贷款和汽车贷款,有了孩子就没有喘息的机会,他们怎么能有时间和精力放松呢?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但这正是中国人所要做的。

龙应台面对儿子这样的困惑,她说不能说香港没有文化,如果从广义文化来说,香港有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从狭义文化来说,一切与人文思想有关的深层活动,香港的确是匮乏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知识和经验。总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去解读儿子的困惑,所以他们的母子也成为读者心目中的模范母子。

其实,安德烈并不是纯粹的“西化”,难能可贵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与无奈,从来没有摆出一副高姿态,随时表达真正的自己,抒发真正的感情,让人家不觉得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亲爱安德烈心得 篇2

“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其实就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多封信的合集。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去了?”她感到:

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情,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知道、不交流的借口。

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

他们是两代人,相隔30年;他们也是两个人,中间有东西方文化。龙应台惊慌失措。她不知道如何掌握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

龙应台觉得失去小男孩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认识大学生安德烈。36封信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应台对安德烈生平的记述。生活,其实就像一条从广阔平原通向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一起散步,快乐地向前推和向后推,互相帮助;一旦进入森林,草和荆棘便挡住了路,清醒感发生了变化,每各人都专注于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无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中叶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

到了熟透的年龄,及时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龙应台的信中也透露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从安德烈的信中,我看到了中西方在教育、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比如,他们善于理性思考,而我们强调情感表达。他们会积极参与和干预现实,我们更是袖手旁观。

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要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靠长辈和领袖,我们相信权威,我们跟随群众,重视他们。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有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

龙应台呼吁民主。她在队伍里。

当然,在一些问题上,安德烈和我们有同样的担忧和担忧。“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不可能有你的成就。你会失望吗?

”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是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其实哪个母亲不是这么想的,人人都说母亲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其实打心里,每一对父母,想要的,只不过是儿女能够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生活。事业有多成功,父母反而没那么在乎。

龙应台和她18岁的儿子安德烈写了30多封信,努力弥合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而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系。

亲爱安德烈心得 篇3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以写信的形式写出了母亲(龙应台)与他的儿子安德烈的故事。

这本书使我非常震惊。龙应台生下儿子安德烈后,就把他送到德国接受德国教育。他妈妈因为很多事情回家了。不久,龙应台开始给安德烈写信,并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讲述自己一天所发生的事与感想,没想到安德烈竟然坚持了下来,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龙应台的信共70封著成此书。

母亲总是母亲。不管她的孩子多大,她只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我认为母亲和孩子通常应该多交流,这样母亲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避免代沟。

母亲是伟大的,当你要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包薯片或路边小贩卖的食品时,母亲也很想给你买,让你尝尝这些美味,但这些食品都对身体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有添加剂,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你一定要体谅自己的母亲。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读我亲爱的安德烈的暑期阅读经历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36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仔细地读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情,让对方更多地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

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龙应台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回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作文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龙应台是一个很热门的名字。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接触到龙应台的杂文集,即被“龙旋风”犀利深刻、颇具独立性、充满民主权利意识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认同她被誉为思想界不让须眉的铁骨金刚、女斗士。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收录了她与长子安德烈的36封往来书信。母子俩以通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相信更多的读者被龙应台的话所感动。她是一个温情的母亲,用所有母亲都具备的关爱来关心儿子的饮食起居,譬如叮嘱儿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风、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不仅是一位热情的母亲,她在信中谈到了更深入、更理智的问题。

她谈到了自己的年轻、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对国家、国家、文化和道德的看法。这些从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独到、优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许,是儿子作为朋友理性地交流;也许,岁月的沧桑和丰富的阅历让她的棱角稍显光滑。

《亲爱的安德烈》已红遍大江南北,频频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领先位置。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不管你是别人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儿女——这本书一定能勾起你对人生的思考,以及顿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龙应台的“粉丝”那样,把自己写过的关于我女儿刘源源的几十篇文章,放进了电脑里的一个新文件夹,起名《亲爱的源源》。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这些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进入18岁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自己和儿子几乎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不能忍受与儿子这么有爱心的人,但他们彼此不认识,彼此不喜欢。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还是异国的两代人之间,而且是好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之间,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走了?我可爱的安走了?鸟儿长大了,就会独自飞翔;翅膀硬了,就不会那么温顺了。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青春容颜**去了?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正的愿望是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我的父母因为我而更快乐。

但父母不能强迫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的关系,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验,你还没有开始走这条路。

因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

父母只是鸟巢,而不是它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

所以不要试图清晰孩子的每一个念头,不要追问他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爱得深太想问,但知道问了会换来抗拒和逃离的伤感境地。

虽然这本书讲述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故事,但是我想我们身为老师,那些可爱的学生不正相当于我们的孩子么,拿出一颗对待自己孩子的心,我想孩子们会健康成长,我们也会一点点蜕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2009年我经常想给我的爸爸写信,很早就买了邮票和信封,可无从下笔,他从不上网,拒绝电脑,拒绝手机,每天的工作是煮早饭买菜看报煮中饭睡午觉看报看电视煮晚饭看报看电视,周末雷打不动的麻将。虽然1980年我就在他的办公室学习用电脑玩吃豆子游戏,虽然儿时每个周末爸爸都带家人去云峰剧院看电影,虽然记得他喜欢教我写毛笔字画工笔画,虽然爸爸经常带我去上海动物园看熊猫,去外滩看和平饭店,他会说:看到那个绿色的金字塔顶吗?

里面有我们设的监视系统。虽然爸爸对我的同学和蔼可亲让高中同学至今记得四个菜的早餐。可最近这15年,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交集,包括整个现代社会都和他没有交集。

这些年来,爸爸和我们之间唯一的交集就是报纸和杂志。购买《南方周末》的第一期还没有结束。读三联画也很严肃。唯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尝试过跳舞毯。后来,他住在上海。他是个局外人。

他生活在地球上。佛陀来自火星。在我和哥哥的思想里,他从不提问,甚至从不关心。他封锁了自己的思想,不想了解我们。

我努力回忆是怎么样的事件使以往那个年青的,虽然忠厚但快乐的父亲,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顽固。我甚至用公公60岁学驾驶,练刻章,爱钓鱼等等来刺激爸爸,虽然事实上爸爸过得比公公更自在,可我骨子里不甘心失去和他的共同语言。

既然我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工作,似乎我有权在家里说话,这可能是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的表现。无论我换什么工作,换哪个城市生活,爸爸都没有意见,唯有一次我因逃避而离开上海去南方时,爸爸给我写过一封信,信已经遗落在无数次搬迁中,可内容一直记得,他说他这么多年没尽过父亲的责任,所以也无权对我的生活发表意见,只是任何时候,我想回家的时候,他和妈妈都在家等我。

因为这封信,我坚持认为我和爸爸,是有种默契的,即使他不承认,我还是这么意念着,不同于和妈妈可以家长里短谈东论西的默契,就是心底头觉得我这个女儿,在他心底固执地占了个坑。现在因为我也为人母了,所以有种迫不及待地催促感,推动我想在坑里种出花儿来。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无疑是个促进器。那我为什么不回信呢?我好像错过了一次,现在更难了。

我反思自己,感到惭愧。我也对道德的正反两方面感到困惑,为了应付自己的摔跤,我避开了家人甚至整个城市。也为认识自己已经平庸而不忿。

看到嘉绘,有时也会思虑,将来我和她的沟通会变成怎样。她日后的选择,包括对我的选择的质疑,我能否全盘接受呢?

我希望我能一直学习,做一个女儿和一个母亲。

亲爱安德烈心得 篇4

14秋2班罗帷帼

《亲爱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间虞老师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是由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书信而改编成的书。对于这本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点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会更懂得妈妈的不容易和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

信中内容包括母子文化思想、民主政治、独立宣言、生活等。

龙应台离开德国工作,回到台北工作。安德烈在德国上学。她一经离开四年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安德烈,她强烈要求在安德烈同意下与安德烈交换信件,历是三年。在来来回回36封书信中,母子会因为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安德烈会很深刻的去思索问题的根源,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差异。

东方人习惯集体思维模式,西方人则习惯个人思维模式,西方人在这种个人思维模式下越来越独立和自尊,而我们却随波逐流。安德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都会和母亲交流,而母亲给予他更多的帮助是鼓励和耐心的教导。

最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距离的遥远、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让代沟越拓越宽,更多的是在书信中母子彼此间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十八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母亲。龙应台说:“我们是两代人,相隔30年。

我们也是两个人,被东西方文化分开。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18岁,他也第一次遇到了他的母亲!

"书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课,她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到动物园里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感,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

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你的工作对你很有意义。你的工作不会绑架你,是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如果你被允许体验生活,你会很快乐。至于金钱和名望,**是幸福的核心要素吗?

“是的,我们总是追逐金钱和名誉,树立错误的职业观,**远瞩。我不明白“工作”的真正含义。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就是让你快乐!

读《亲爱的安德烈》给我很深的感触,尤其是在信中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教导和鼓励,我不禁也会想起妈妈对我平日里的教导和鼓励,妈妈总是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所以每当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我都会乐观地面对,因为我的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温暖!同时,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应该多沟通而不是放纵。

就如同安德烈对母亲说的:"妈妈,您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您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二十岁的**。你给了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

您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您的心态啊。

亲爱安德烈心得 篇5

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给河马刷牙》这篇文章,文章描述安德烈在一个夜晚与母亲龙应台的一次深入交谈。“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安德烈看着母亲,“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着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

一个最最平庸的人。”龙应台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了安德烈如果他“平庸”,她是否“失望”。她希望安德烈有一份能给他带来幸福的工作。

工作带来幸福有两个条件:第一,它赋予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龙应台回应说:

“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不绑架你是你成为工作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的,你就有可能是快乐的。”她告诉儿子,假定有两个职业,一个是华尔街银行经理,一个是到动物园照顾狮子、给河马刷牙,而若安德烈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她就不会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每天都为数字欺凌金钱而紧张挣扎。

也许每天给大象洗澡和给河马刷牙更好。“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而不剥夺你的生命时,你就有了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就是龙应台的回答。这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让我震惊和感动。

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里。父母永远想要自己的儿女功成名就,成龙为凤,想要一份工作能让全家人衣食无忧过上舒坦又安逸的日子,但是常常会忽略以一点——工作能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若是人人带着功利的心理去工作,工作怎么会做得好,自己怎么能开心呢?也许会有人笑话我说,按照现在中国的**,谁还有心思为了快乐去工作,大部分人都是“被迫谋生”。用龙应台才的话回答,就是“用功读书,才能有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在那个彼此深入交流的晚上,龙应台对安德烈说。

前面有提到,龙应台经常被自己的儿子“教育”。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mm和安德烈在一家餐厅聚餐,两人坐下后,服务员久久不来,来了之后,乒乒乓乓把碗筷几乎用丢的抛在桌上,迟迟不上菜,终于上菜后竟然还是上错的。

mm非常恼火冲服务员说“可以请你小心点儿吗?”安德烈不动声色,双数环抱胸前淡淡地说“你知道马克吐温怎么说的吗?”“怎么说”mm看着服务员背后的污渍。

安德烈拿起一粒绿橄榄,放进嘴里,“马克吐温说,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看到这我仿佛感受到我周围顿时掌声响起,我不禁笑出声来。我可以想象当时的mm的表情,一定是愤怒、搞笑、羞愧和平静。

作为一个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的作家,儿子应该给他上一堂大课是很少见的。更难得的是,龙应台本人也在反省,于是这个小插曲才会被刊登出来。她想告诉你,一个名气大的人肯定有一些小缺点,但最重要的是要直视它,而不是一笑置之。

即使是你儿子指出了错误,也要谦虚地接受并改正。

合上《亲爱的安德烈》,内心充满着积极的色彩,愿这本书能如龙应台所期望的一样,照亮全世界母亲和孩子的道路,化解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误会,搭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桥梁。

亲爱安德烈心得 篇6

母子通信三年,两人重新变成朋友,在龙应台先生的《亲爱的安德烈》中,我看到了一对与众不同的母子。

在这本书里,只有36封长短信。然而,龙应台却将安德烈所遇到的问题不偏不倚,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看来,没有比书中的话题更真实的话题了,也没有比龙应台和儿子之间的交流更感人的了。

“信迟了,我和朋友去旅行了3个星期……别埋怨,儿子18岁了还愿意和你写信,你应该得意了。”书中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当我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总会为儿子和妈妈说话的语气感到惊讶。随即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当龙应台兴致勃勃地点开儿子的电子邮件,刚看前两句,还松了口气,接着看就开始埋怨儿子不懂事让自己担心,当看到最后两句后就坐立不安了:“没错,我们在**时代里,生活的信条就是性、药、摇滚乐”。

就这样,儿子敢说,对母亲来说,外国真的这么开放吗?上次生物学讲生殖系统的时候,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就让我们自己学?更别说这么多的敏感字眼,简直是大逆不道。

不吃爆栗,也要挨一顿训吧?

出乎意料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形,龙应台慎重地选择了沟通,她立刻回了一封他们通信以来最短的信:“请你告诉我,你信中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还是隐喻?”在经过了几个胡思乱想的不眠之夜后,她收到了儿子充满讽刺意味的回信:

“能不能拜托你,不要只和我谈大知识分子的话题。当然,这是个比喻。生活中有很多乐趣。药物可以是酒精,足球或任何你可以把你的心放进去燃烧的东西。”。

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实现母子沟通,避免母子情感对立

有一次,安德烈写了一堆关于摇滚和嘻哈的历史,然后得意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

”龙应台马上回信给儿子,恶补了一顿关于摇滚乐和嘻哈的知识来越过儿子所说的代沟。

真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18岁的她冷眼一看,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接受他。以至于马上赢得了儿子心悦诚服的表态:“我和我的母亲有了连结。”

可很多时候,我那当老师的父母一点都不懂得这些,除了给了我吃穿,便硬逼着我埋头苦读。当我说说lol,听听e神的歌,不是遭白眼,就是用更多的作业来限制我。

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声活,倾听我们的生音,我们才能顺利沟通。

事实上,青少年和父母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代沟。为什么他们不能像这对母子一样互相尊重和容忍呢?为何不可以像朋友一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父母不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帮助他们做所有的决定;孩子不再胆怯,而是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像法像水一样倾吐出来。

因为只有在尊重与沟通中,孩子和父母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才会有更融洽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在我们身边,许多家长信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较少看到父母在孩子“放浪不羁”的时候先去尊重我们,与我们坐在一起耐心地沟通,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然后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实施。要是我们的父母能像龙教授那样好就好了。

尊重与沟通,是母亲最重要的工作,这是容易被辛苦的育儿工作所掩盖的,龙应台在不断努力中做到了。她真是个聪明的母亲。她教会了我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和沟通。

亲爱安德烈心得 篇7

黄泽弘在大人与孩子之间,仿佛有一层无形的薄膜。大人们因为有他们的经验,总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让孩子少走弯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个不停;而孩子仿佛都是不太领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将来的思考,有着一股对新事物的追求,哪听得父母那老旧的“经验”之谈。于是,两代人就被这道膜越隔越远,人们就管它叫“代沟”……

当我在读过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共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后,才发现,所谓的“代沟”只是人们不知道怎样沟通而已。

书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国,母亲住在香港。两地文化差异很大。他们还坚持通信。在他们写的36封家信中,母亲毫不掩饰地给孩子谈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学,自己曾有过的困惑……而儿子也以极大的热情回应了对长辈的质疑,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满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这36封信,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了解了两代人。最后,结果是显著的。54岁的母亲和21岁的儿子可以说同样的话。

龙应台曾写道,过去与儿子交流时,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学校如何?

没问题。

……仿佛与现在有些家庭的情况差不多,两代人之间也没声么话语,问问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这样下去怎样沟通?有沟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要是真正沟通起来,当你了解对方的想法后,或许会发现,对方可能与自己的印象判若两人。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了解自己的父母,所以不会有代沟!

龙应台在书后写到:

我努力工作,他也付出了同样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那我们呢?

"安德烈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