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亲爱安德烈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8.28

有关亲爱安德烈心得合集。

写心得体会有什么必须的格式要求嘛?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我们不妨将想法汇总,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就是根据读书,学习,工作培训或者活动的内容,练习自身实践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本文将全方位深入剖析和分析“亲爱安德烈心得”的多个方面,以下内容很重要请认真阅读!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1】

以爱的名义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晚上,我又因为辅导孩子们的作业而生她的气。最后,母女俩赌着关上门睡觉,世界就安静了。郁闷之中,瞥见床头书架上那本《亲爱的安德烈》,抽出来翻开它,一本好书,不仅会让人放下一切烦恼,并且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迪。

无疑,《亲爱的安德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书中呈现的36封书信,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分开生活4年后,突然发现与近18岁的高中生儿子变得陌生,于是他们协商以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龙应台想用这种方式找到她心爱的安,安德烈也想用这种方式再次认识她的母亲。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这些通信不仅蕴含了成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两代人的心灵碰撞,而且呈现了中西文化对各自生活阅历和思想的影响。在这些温暖的家书中,母亲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儿子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而母亲却对儿子“认真研究”。

36封书信,以这样一段开场白带我开启这场两代人的对话之旅:“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情,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知道、不交流的借口。

因为爱,正常的交流是不必要的。”借着爱的名义,我在书中窥见太多,感受太多,思考太多……

在36封家书中,我和龙应台是同一个母亲,想起了我女儿,8岁以下的小家伙。上个月,女儿去深圳参加全国健美操总决赛,和她同去的小朋友们都有父母陪伴,而我和她爸爸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陪同。虽然拜托了老师和别的家长帮忙照顾,但在机场送别时我还是很多感伤。

一方面,我担心她小时候第一次离开我们,会发生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另一方面看见别的小朋友都有父母帮着拎行李,而她却自己背着一个和她身高极不匹配的旅行书包,我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欠疚。过安检口时我不得不放开一直紧紧握着的那只小手,忍不住湿了眼眶,我是多么不舍,很想拉住她再拥抱一下再给她一个亲吻,而与之相反的是,她不仅没有我的伤感,而且非常心急的想和小伙伴快点登机,一边反复对我说着:“妈妈你快回去上班吧,”“妈妈你不要担心我”这一类的话,一边非常释怀的与我挥手告别,最后她小小的身影消失在我模糊的双眼中。

那一刻,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孤独笼罩,第一次感到女儿已经不再是我臂弯下那个小小世界里的她,我也不再是她的那个全世界。在此之前,我总觉得作为一个母亲,我行走在她的世界里,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与我有关。然而,她一个人坐飞机去深圳的事事向我暗示,她一天天长大,并不是我保护下的脆弱生活。

安德烈高中毕业了,龙应台回忆了安安幼儿园毕业时的情景,又回忆了安安背着书包上小学的情景,她这样写道:“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我想就是这样,每一个母亲,一定都有很多次不舍放手却又必须强颜欢笑的瞬间,也必须学会去释然面对人生中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小别离。

在这36次发人深省的心灵碰撞中,我,也是龙应台的老师,想到了我的学生,我的未成年中学生。在第34封信中的《独立宣言》里有这样的总结:“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安德烈给母亲的信中,也不乏有这类犀利的言语:“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二十一岁的**。你给了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

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显然安德烈对母亲是有意见的,他内心期望着自己能在大人心中不再只是个孩子,需要得到象**一样的认可和尊重。然而,作为中学老师的我们,确实把12到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当成“孩子”,正因如此,我们习惯了命令或者说教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龙应台重新认识自己的儿子,她放空自己从一封封心灵深处的家书开始,那么作为老师,要认识这些性格迥异而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更应该放空自己,走进他们的世界。前不久在课堂上我教学生使用excel电子**的函数功能来进行计算,很多次讲解后,民族班的学生还是无法完整的操作。课间有个学生又来问我操作流程,我终于忍不住对他发火了,言语中认定他没有认真听我讲课。

那个学生胆怯地告诉我,在他的家乡,初中没有电脑课。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电脑。那一刻,我对面前这位勤奋好学的学生充满了自责与愧疚,一个从小成长在山里,对键盘都很陌生的15岁孩子,我怎么能用那些从小玩着ipad长大的城里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呢?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书,龙应台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去了解安安,那我们也需要学会去做一名合格的读者,用爱和包容去倾听他们的诉说,去阅读他们的内心世界。

正如从小在德国长大的安安,思维和意识也和龙应台有很多分歧,那么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也都不尽相同,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沟通,而不是站在权威的立场去发号施令,应该是每一位师者的必修课。

在这36段温馨细腻的亲子对话中,我,也是安德烈的孩子,想起了千里之外的父母。18岁离开父母,竟然已经独自生活20年了,仿佛就在恍若之间,父母就已两鬓苍苍。在第16封信中,安德烈即将离开“家”开始新的学习,他说:

“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我的父母,而是我的朋友。”看到这句话时,我在想作为母亲的龙应台该是多么的伤感啊,我多么惶恐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也对我说出这样的话。

而龙应台在回信中这样坦然的写道:“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是一栋旧房子:

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当初离开父母,甚至在大学毕业时,拒绝了父母让我回到他们身边的请求,当时的自己,确实就象儿子安德烈一样,觉得存在于我心中的“家”,最重要的并不是他们。如今20年过去了,确实也应证了龙应台后来的话: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这时,你会转过身来,深深地凝视。”的确,感叹着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竟不知不觉也将步入中年,此时才深深体会到亲情的无可替代,而在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华中,我们义务反顾地向着人生的愿景奔去,热切的眼睛里只有前方,根本没回头去看看身后那个默默注视我们、陪伴我们成长,却最终又被我们扔在身后的那个身影。直到如今,我才知道无论我走得多远,父母才是永远等待我归去的那个家。

我的父母没有应台那么聪明,但我小时候父母给我的爱和关怀,不亚于她。就象龙应台困惑她的安安**去了,我母亲也一定困惑过她的女儿**去了,让我悔恨的是,在她困惑失落的时候,我没有象安安一样,和她有过这样的心灵对话。我寸草不生的心,怎么报答父母养育我的三春晖?

《亲爱的安德烈》蕴含着一位睿智淡定的母亲目送孩子渐行渐远的爱,饱含着一个正直却又带些叛逆的儿子渴望被母亲理解的爱。这些爱,无论是为人母,为人师,还是为人子女,都是深藏在内心并为之迷茫挣扎过的情感。然而,再深沉的爱也换不来恒久的厮守,就如同再华丽的文字也不如一封淡淡的家书那样打动内心。

愿我们都怀揣这份深切的爱,深深地去思考去践行,不辜负人生中以爱的名义结下的每一段缘份……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2】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就像一个好看又有意义的系列,我等不及要看了。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

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以为我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经验像雁一样在自己的天空飞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

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走错父母的路。我强烈地超越了父母设知的对错。现在想想,当时我太冲动太自负了。

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不经意间,情感被一个问题所取代。为什么?

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读下去,我对这本书产生了由衷的共鸣。书中对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感到极为新奇,但也有独到的见解。

安德烈天真而睿智幽默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和鼓励感动了我。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

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

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

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3】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

文/森林雅色

亲爱的宝贝:

我很惭愧,自从离开学校上班后,很少这样安静的看完整本书了,感谢老师安排了这次亲子阅读,有幸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同为母亲感触颇多。这本书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在36封信中,母亲慢慢地接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6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而作为读者,也在这36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两种文化在对话,很能引起共鸣的一本书。

但遗憾的是,根据我的观察,你没有认真阅读这本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节选。龙应台和他儿子之间的问题也存在于我们之间。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独立宣言”一章,其中安德烈的话令人印象深刻: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还是把我当成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不认为那是我天生的权利!

你并不明白,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是的,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心声,你们渴望独立,你们也知道父母爱你,可是,却并不喜欢父母"太爱"你,你们觉得这种"爱"令你们透不过气来。14-18岁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是期,那时的成长不仅是头脑,更是思想。对于孩子们来说,此时父母的任何关心和关心都是烦任何烦人的。

我想在抚养你的过程中,我还是采取“放养”的态度。像平时**空间你对也我们加密;跟同学网上聊的火热,满脸讨好地问你聊些什么,即使你别有深意的瞄我一眼一笑置之,搞的我像《小红帽》中的狼外婆似的,很尴尬,我也从来不深问,也不会去想方设法地探询,因为想想当年,妈妈我何尝不是对大人们敬而远之,和同伴儿却有说不完的小秘密。妈妈对你是开放的、尊重的,但是我又无法除去自身血液里中国传统的部分,希望你最好听我的,最好永远依赖着我。

还记得儿子你进入初中住校后,第一次不在妈妈身边了,回家后特别不习惯,跟你通完**会哭,那个整天腻在我身边的孩子不见了,心情极度失落!我知道孩子们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太早了!初中、高中、大学,你真正陪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了,所以你只放假在家我很少独自出去玩,每年暑假我们也会抽时间全家出游,那些将是我回忆的最好时光!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母亲读到这里是多么感伤呀!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你未必会领情。

但作为一个东方母亲,我不能让你的孩子像西方母亲一样自由发展。现在你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会有很多反驳,甚至不会对你母亲的话进行任何切割和对抗。你常说我们之有代沟,可是我自认是讲理的,我不会将自已的价值观强加于你,你也不用觉得我们之间有多么格格不入,平心静气总是可以相互沟通的。

有时父母对你一些不当行为的指出未必就是一种管束,青春期总是叛逆的,当你真正成熟时回看自己会觉得当时自己是多么幼稚,所以作为过来人的我们的提醒总是有收益的,至少会让你少走弯路。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认真地审视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之于孩子是爱,但爱不是占有,是希望,我们希望你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安分地做个拉拉队员,欣赏、鼓励、支持,而不是跳下去干预、指挥,让你去自由飞翔。我们永远爱你!

爱你的妈妈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4】

独立:我在网上认识个丹麦姑娘,大二的时候,她选择从哥本哈根大学到纽约大学交换一年,之后,她又一个人到蒙特利尔游学一年。欧洲青年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千里闯荡的劲儿在这个姑娘身上也是尽显无遗。

当她告诉我个国的福利、公平和正义时,她的自信来自于她在大学的旅行。至于我,窝在离家不远的城市上学,我通常窝在宿舍做女佣。暑假和寒假回家只是闲在家里,偶尔和朋友出去小聚一下。

我对独立的理解很狭隘。我相信独立意味着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自做一切。但我忽略了,“独立”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今年端午节,我一个在苏州上大学的同学来南京和我玩。

她是一个爱玩的女孩子,这种“爱玩”跟这个丹麦姑娘是同样的。她经常独自旅行,去过许多地方。她对我说:

“南京这么大的城市,有许多没见过的东西,不认识的人。为什么要在小地方筑巢,做井底的青蛙?”那时,我心中的对世界的好奇,对“外界”的向往把我一下子打倒了。

我觉得我还是非常幼稚,心智还停留在少年时期。独立是不依靠别人去做某事,而我却要依靠朋友才能明白这些道理,需要依靠心中的懦弱过活,i’m better than this! 这不是我,这不是想要的我。

我会试着独立!

平等: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人总是鄙视年轻人和他们的热情。但朗姆没有。她要求安德烈自己做出选择,并对此负责。

她不喜欢香烟的味道,更不喜欢她的儿子。可是当安德烈在她面前点燃香烟,吐出青雾的时候,她做的不是像一般大人一样训斥甚至夺去安德烈嘴里的香烟,而是对自己说:mm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一样。

龙应台只是对儿子说:“请尊重共处一室的人,不要在室内抽烟。”她希望真正地了解安德烈和菲力普的内心。

这便是平等。不要说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不公平。事实上,我们对他们不公平。当我的父母看到我不高兴问我时,我总是保持一张直面的脸,以为他们不会理解我,并粗暴地拒绝了他们。

所以啊,平等也是互相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龙应台对儿子的期待和爱。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期盼孩子未来有个好的前途。我妈妈也是。虽然我有时对我妈妈不耐烦和生气,但她会一如既往地对我好。

作为一个女性,妈妈远不如龙应台,我羡慕安德烈能有一个见多识广名满天下的妈妈,更羡慕他们能有这样彼此心灵相通的交流。妈妈对我,依旧像对一个孩子一样,但我也庆幸,自己能够独占妈妈的爱,她不会为了一个历史拐点的纠结暂时忘记我的存在。龙应台说安德烈爱她,但不一定喜欢她。

而我呢,爱我的妈妈,同时也喜欢她,虽然我和安德烈一样,嘴上从来不会说。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5】

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给河马刷牙》这篇文章,文章描述安德烈在一个夜晚与母亲龙应台的一次深入交谈。“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安德烈看着母亲,“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着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

一个最最平庸的人。”龙应台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了安德烈如果他“平庸”,她是否“失望”。她希望安德烈有一份能给他带来幸福的工作。

工作带来幸福有两个条件:第一,它赋予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龙应台回应说:

“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不绑架你是你成为工作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的,你就有可能是快乐的。”她告诉儿子,假定有两个职业,一个是华尔街银行经理,一个是到动物园照顾狮子、给河马刷牙,而若安德烈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她就不会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每天都为数字欺凌金钱而紧张挣扎。

也许每天给大象洗澡和给河马刷牙更好。“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而不剥夺你的生命时,你就有了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就是龙应台的回答。这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让我震惊和感动。

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里。父母永远想要自己的儿女功成名就,成龙为凤,想要一份工作能让全家人衣食无忧过上舒坦又安逸的日子,但是常常会忽略以一点——工作能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若是人人带着功利的心理去工作,工作怎么会做得好,自己怎么能开心呢?也许会有人笑话我说,按照现在中国的**,谁还有心思为了快乐去工作,大部分人都是“被迫谋生”。用龙应台才的话回答,就是“用功读书,才能有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在那个彼此深入交流的晚上,龙应台对安德烈说。

前面有提到,龙应台经常被自己的儿子“教育”。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mm和安德烈在一家餐厅聚餐,两人坐下后,服务员久久不来,来了之后,乒乒乓乓把碗筷几乎用丢的抛在桌上,迟迟不上菜,终于上菜后竟然还是上错的。

mm非常恼火冲服务员说“可以请你小心点儿吗?”安德烈不动声色,双数环抱胸前淡淡地说“你知道马克吐温怎么说的吗?”“怎么说”mm看着服务员背后的污渍。

安德烈拿起一粒绿橄榄,放进嘴里,“马克吐温说,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看到这我仿佛感受到我周围顿时掌声响起,我不禁笑出声来。我可以想象当时的mm的表情,一定是愤怒、搞笑、羞愧和平静。

作为一个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的作家,儿子应该给他上一堂大课是很少见的。更难得的是,龙应台本人也在反省,于是这个小插曲才会被刊登出来。她想告诉你,一个名气大的人肯定有一些小缺点,但最重要的是要直视它,而不是一笑置之。

即使是你儿子指出了错误,也要谦虚地接受并改正。

合上《亲爱的安德烈》,内心充满着积极的色彩,愿这本书能如龙应台所期望的一样,照亮全世界母亲和孩子的道路,化解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误会,搭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桥梁。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6】

放假这几天在家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提起龙应台,大家应该都会想起这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段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疼点,我们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着,我们又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为在当今社会,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人用信来交流?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选择了先阅读龙应台的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为什么他们母子会写信,而一写就是36封?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用写信来了解她的儿子。

从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幸运的,自由的人。书中的他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给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相反的她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母亲她也无权干涉。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正是我们学习之处。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之间都能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少一些责备和批判。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7】

一次去新华书店,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作者的名字吸引了我龙应台,那是我们期末考试时课外阅读的作者啊,我对她的了解不过在于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安德烈,一个叫菲利普,而这两个儿子都十分会做菜。带着对她的兴趣,我把书下架了。

刚回到家,耐不住的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页。封面上共有36封两代人一行读的家书。原来是家书。我暗自想到。

一本好书就像一种香水。 它吸引了您,并不断阅读。我刚拿着书,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很长一段时间。

通常的阅读习惯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几百页。读完了书,似乎还意犹未尽。18岁的安德烈(andre)与母亲一起在报纸专栏工作了三年。

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小心翼翼地从书信中那些只言片语内和孩子交流,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安德烈,与母亲讨论天南地北的事,在有不同见解时与母亲有理有据地争执。看到一些政治上的事情,我也好奇地问我父亲是怎么回事,好像我能读到更多关于他们正在讨论的事情。

他们谈论是事情在我眼中都是那么有意思,比如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我看到了一个好笑的场面。一位母亲询问自己二十几岁的女儿上不上厕所,龙应台正好也要去上厕所,也顺便问了一句菲利普,没想到菲利普非常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母亲要问他这个问题。这在我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情。例如,当我想上厕所时,如果我妈妈在我身边,我会问:“你能上厕所吗?”?

但在菲利普眼里,他无法理解。他认为这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个问题,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也许我还年轻。我不明白。如果我的同学在我旁边,我还是会问。

当然,这同学一定要是女同学。也许是因为东西方的差距。西方的孩子更独立。在他们那里,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称呼自己的学生。

而我如今也满14了,想想我的老师要是称呼我为您,不禁打了个冷战,真是想都不敢想。也许在中国父母眼里,他们的孩子永远是独生子女,不管他们的年龄是否可以算作孩子。那么我想西方国家的孩子等成年之后,父母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一个与自己同辈的大人一样了吧。

这就是他们的独立宣言。

看完书后,我觉得自己像洗个热水澡一样舒服。36封家书,里面无不透露着孩子的自主以及母亲的尊重。也许我还没真正读过这本书。毕竟,有些事情我还是不太明白。然而,一本好书是可以不断阅读和品尝的。

爱就像流水一样柔柔地流进你的心房,即使书中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流露,我但仍是能品味出那份亲人间的爱。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8】

14秋2班罗帷帼

《亲爱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间虞老师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是由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书信而改编成的书。对于这本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点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会更懂得妈妈的不容易和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

信中内容包括母子文化思想、民主政治、独立宣言、生活等。

龙应台离开德国工作,回到台北工作。安德烈在德国上学。她一经离开四年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安德烈,她强烈要求在安德烈同意下与安德烈交换信件,历是三年。在来来回回36封书信中,母子会因为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安德烈会很深刻的去思索问题的根源,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差异。

东方人习惯集体思维模式,西方人则习惯个人思维模式,西方人在这种个人思维模式下越来越独立和自尊,而我们却随波逐流。安德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都会和母亲交流,而母亲给予他更多的帮助是鼓励和耐心的教导。

最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距离的遥远、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让代沟越拓越宽,更多的是在书信中母子彼此间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十八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母亲。龙应台说:“我们是两代人,相隔30年。

我们也是两个人,被东西方文化分开。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18岁,他也第一次遇到了他的母亲!

"书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课,她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到动物园里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感,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

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你的工作对你很有意义。你的工作不会绑架你,是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如果你被允许体验生活,你会很快乐。至于金钱和名望,**是幸福的核心要素吗?

“是的,我们总是追逐金钱和名誉,树立错误的职业观,**远瞩。我不明白“工作”的真正含义。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就是让你快乐!

读《亲爱的安德烈》给我很深的感触,尤其是在信中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教导和鼓励,我不禁也会想起妈妈对我平日里的教导和鼓励,妈妈总是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所以每当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我都会乐观地面对,因为我的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温暖!同时,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应该多沟通而不是放纵。

就如同安德烈对母亲说的:"妈妈,您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您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二十岁的**。你给了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

您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您的心态啊。

亲爱安德烈心得【篇9】

2018-07-09读了《亲爱的安德烈》36封家书信后,书中母亲龙应台带着怀疑的态度,安德烈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让我们作为家长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触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书中的安德烈在生活中充满了乐趣,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然后匆匆忙忙吃个早饭去学校上学,晚上回家开始忙碌各门功课,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那么的重要:其中最令我感动的29封信《第二颗眼泪》,内容是中年父母企盼他们的儿女,哪怕是一点点,能了解自己。

当年幼的孩子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打动,喜欢什么样的老歌时,两代人之间可能会多一点体贴和宽容。

还没机场,中年的父母已经情不自禁哼起那熟悉的曲子,暮起的那一刻,他们又异常的安静,少年们古怪地回头,好像第一次发现:原来父母也曾经年少过。

哈贝马斯的老师,法兰克福学校的阿多诺曾经说过,媚俗就是坚持一种虚假的感觉,淡化真实的感觉。

昆德拉的说法更为引人瞩目:媚俗让两滴眼泪很快出现。

第一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好感动!第二滴眼泪说,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被感动的感觉真的很棒,跟整个人类一起被感动,特别好!我喜欢看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他们的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就像媚俗的化身。幸好昆德拉说,第一滴眼泪不是,第二滴是媚俗。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那样成功。如果你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无私的母亲试图与她的孩子建立互信。

在我看来,龙应台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坦诚地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走进孩子的生活、心灵和世界,为孩子的成长减少一分迷茫。

"安德烈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