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方程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14

解方程课件(系列十篇)。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或许你需要"解方程课件(系列十篇)"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解方程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平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平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①因为9-3=6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所以x的值为6(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平,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平还能平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习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平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解:33+x○()=65○()

x=()那么x-4.5=10呢?(学生独立尝试,一个学生板演)

生完成填空和独立节解方程。(课件中校对)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

读。(看书)

两个词都有解字,有什么区别呢?(“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它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它指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5、验算:

师:刚才我们解出来x的`值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你打算怎么检验?

生:放进去计算一下。

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想法,但方程的检验也是有一定格式的,下面我们到书本中来学习一下。生自学书本后回答:根据等式性质,把x=6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生活动:尝试验算一个方程的解,另一个放心里代入验算。

6、小结

师:你学会了吗?你会解怎样的方程了?(含加法或减法)

解方程的步骤?(结合板书和课件)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解方程比赛(书P67)

(1)100+x=250(2)x+12=31※(3) x -63=36

练习三:我是小法官:1.X=10是方程5+x=15的解()。

2.X=10是方程x-5=15的解()。

3. X=3是方程5x=15的解()。

4.下面两位同学谁对谁错?

X-1.2=4 X+2.4=4.6

解:X-1.2+1.2=4-1.2=4.6-2.4

X=2.8 =2.2

师:谈谈你觉得解方程过程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注意等式性质的正确运用!注意解方程时的格式!

练习四: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和大家来分享下!

板书设计:

解方程(含有加法或减法)等式性质解:X+3-3 =9-解方程(过程)学生板演天平贴图

X=6 ?解(值)检验: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课件 篇2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习。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解方程课件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三课时鈥溄夥匠?一)鈥潱窃谘胺匠痰囊庖搴偷仁降男灾实幕∩辖薪萄А6裉煅暗哪谌萦治竺嫜傲蟹匠探庥τ锰庾鲎急浮=窈笱岸啾咝蔚拿婊⒅彩魑侍獾饶谌菔倍家苯釉擞谩K员窘诳纹鹱乓桓龀猩掀粝碌淖饔茫墙滩闹斜夭豢缮俚淖槌刹糠郑且桓龇浅V匾幕≈叮运质潜菊碌闹氐隳谌葜弧?/p>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同桌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基础训练,激趣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1、那我们学习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2、学生自学教材67~68页例1、例2、例3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原理,学完后记录疑问。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例1,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样列方程?

x+3=9

2、如何解这个方程呢?课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质分析的图示。

学生观察图画,同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论,并通过讨论明确解方程的方法。

x+3=9

解:x+3-3=9-3

x=6

3、点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老师归纳:解方程实质就是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骤的规范书写。

4、认识、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验算方程的解。

5、学生独立完成例2、例3的内容,并相互检验对方的结果。

老师再次强调要注意解方程和验证步骤的规范书写。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

课本67~68做一做。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随堂练习册36页《解方程(一)》第一、二、四、五大题

(六)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十五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五第4题。

解方程课件 篇4

1.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0米,长是宽的1.4倍,求长方形的面积

3.广水电影院原有座位32排,平均每排坐38人;扩建后增加到40排,可比原来多坐584人。扩建后平均每排可以坐多少人?

4.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5.王兰有64张画片,雷江又送给她12张,这时王兰和雷江的画片数相等。雷江原有画片多少张?

6.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480包,大米的包数是面粉的3倍,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包?

7.阿姨买4块肥皂、2条毛巾共用去2.8元,已知肥皂每块0.26元,毛巾每条多少元?

8.爷爷今年71岁,比小华年龄的6倍还多5岁,小华今年几岁?

9.甲乙两站相距255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出,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出,2.5小时后相遇。客车每小时行4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11.东街小学现有学生960人,比解放前的12倍少26人,解放前有学生多少人?

12.一筐苹果,连筐重45.5千克,取出一半后,连筐还重24.5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13.用12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是它的长是3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4.王妈买了2千克苹果,付出5元钱。找回0.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15.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16.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17.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18.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子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子多少只?

19.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的4倍少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20.有36米布,正好裁成10件大人衣服和8件儿童衣服。每件在人衣服用布2.4米,每件儿童衣服用布多少米?

21.李晖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本练习本,一共花了0.48元,练习本的价钱是铅笔价钱的2倍,铅笔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钱?

22.小强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4倍,小强比妈妈小27岁,他们两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23.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大米的3倍,如果再往乙袋大米装5千克大米,两袋大米就一样重,原来两袋大米各有多少千克?

24.爸爸的体重是66千克,比小军的2倍轻24千克,小军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5.亚洲人口约有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物5倍还多4亿人,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人?

26.20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金牌32枚,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金牌多少枚?

27.一辆双层巴士共有乘客51人,下层乘客人数是上层的2倍,上层有乘客多少人?

28.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又有兔共8只,数一下它们的脚,共有20只。请问笼子里鸡、兔各有几只?

29.强强有奶糖14粒,比丽丽的2倍多2粒,丽丽有奶糖多少粒?

30.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是宽的2倍,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1.爷爷家种龙眼树的棵数是荔枝树的4倍,龙眼树比荔枝树多48棵。龙眼树有多少棵?

32.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45千米的两站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5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3.一座大楼高29.2米,一楼准备开商店,层高4米,上面9层是住宅。住宅每层高多少米?

34.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宽的2倍。小芳做画框用了1.8m木条。这幅画的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

35.修一条长360米的路,每天修80米,修了若干天后,还剩40米,已修了多少天?

36.师徒两人同时加工一批零件,5小时共加工450个,师傅每小时加工5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37.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38.果园里种的桃树比杏树多90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多少棵?

39.学校买了4副羽毛球拍和8副乒乓球拍,共付了357.6元。每副羽毛球拍25.4元,每副乒乓球拍多少元?

40.有两筐苹果,甲筐的重量是甲筐的1.8倍,如果从甲筐拿出6千克放入乙筐,则两筐重量相等,甲、乙两筐苹果原来各重多少千克?

41.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多少万平方米?

42.宁夏的同心县是一个“干渴”的地区,年平均蒸发量是2325mm,比年平均降水量的8倍还多109mm,同心县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少毫米?

43.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

44.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平方千米,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45.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3.5,甲是乙的4倍,丙比甲多4.5,求三个数各是多少?

46、后街粮店原有大米986包,又运来65包,第二天卖出一批后剩792包,第二天卖出多少包?

47、明到文具店买6本笔记本,付3元找回0.3元,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48、甲乙两地相距380千米,客车与货车同上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在中途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每小时多少米?

49、果园里共种240棵果树,其中桃树是梨树的2倍,杏树是梨树的 3倍,这三种树各有多少棵?

50、化肥厂计划生产7200吨化肥,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吨,还要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

51、建筑工地需要沙子106吨,先用小汽车运15次,每次运2.4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次运5吨,还要几次运完?

52、五年级同学种树,一班种40棵,比二班种的2倍少32棵,二班种多少棵?

53、某厂有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5吨,可以烧45天。实际每天少烧0.5吨,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54、一批布料,原来可以制540套衣服,每套衣服用布料1.2米,经过技术改造后,平均每套衣服节约布料0.2米,现在可以多做多少套衣服?

55、河里有鹅鸭若干只,其中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4倍.又知鸭比鹅多27只,鹅和鸭各多少只?

56、工程队要全修一条长4.8千米长的水渠,计划用1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0.08千米,实际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57、小刚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60米,10分钟可以到达,如果每分钟多走15米,几分钟到达学校?

例题 两列火车同时从距离5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小时?

降落伞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18000米高空下落,与此同时有一热汽球从地面升起,20分钟后伞球在空中相遇,热汽球每秒上升多少米?

甲、乙两个进水管往一个可装8吨水的池里注水,甲管每分钟注水400千克,要想在8分钟注满水池,乙管每分钟注水多少千克?

两城相距600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两车相遇?

两地相距249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5。5千米,行了多少小时还离乙地有27千米?

买5个本子和3支铅笔一共用去10.4元,已知铅笔每支0.9元,每本子多少元?

服装厂要做984套衣服,已经做了120套,剩下的要在12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某生产小组9个工人要生产1926个零件,每人每小时可生产20个,工作5.5小时后,要求剩下的任务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每人每小时必须生产多少?

⑧ 电机厂计划生产1980台电动机,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45台,由于改进了技术,以后每天比原来增产15台,实际完成任务需几天?

例题 甲、乙两个粮仓一共有粮6800包,甲是乙的3倍,两仓各有多少包?

学校买来乒乓球和蓝球一共135个,买来的乒乓球是蓝球的8倍,两种球各多少个?

有一个上下两层的书架一共放了240书,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2倍,两层书架各放书多少本?

图书馆买来文艺科技书共235本,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2倍多25本,两种书各买了多少本?

甲、乙、丙三人为灾区捐款共270元,甲捐的是乙捐的3倍,乙是丙的两倍,三人各捐多少元?

⑤A、B两个码头相距379.4千米,甲船比乙船每小时快3.6千米,两船同时在这两个码头相向而行,出发后经过三小时两船 还相距48.2千米,求两船的速度各是多少?

例题:化肥厂三月份用水420吨,四月份用水380吨,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水费60元,这两个月各付水费多少元?

答:三月份付水费630元,四月份付水费570元。

练一练:

新华书店发售甲种书90包,乙种书68包,甲种书比乙种快餐我1100本,每包有多少本?

一篮苹果比一篮梨子重30千克,苹果的千克数是梨子的2.5倍,求苹果和梨子各多少千克?

两块正方形的地,第一块地的边长比第二块地的边长的2倍多2米,而它们的周长相差56厘米,两块地边长是多少?

小亮购买每支0.5元和每支1.2元的笔共20支,付20元找回404元,两种笔各买了多少支?

超市运来20筐鸡蛋和230千克鸭蛋,鸡蛋比鸭蛋重多少千克?

甲、乙两数之差为100,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4,求甲、乙两数?

两个水池共贮水60吨,甲池用去6吨,乙池又注入8吨水后,乙池的水比甲池的水少4吨,原来两池各贮水多少吨?

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徒弟每天做30个,师傅因有事只做了6天,比徒弟少做了3天还比徒弟多做12个零件,师傅每天做几个?

⑨食堂买的白菜比萝卜的3倍少20千克,萝卜比白菜少70千克,白菜、萝卜食堂各买了多少千克?

例题: 有两桶油,甲桶油重量是乙桶油的2倍,现在从甲桶中取出25.8千克,从乙桶中取出剩下的两桶油重量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答:甲桶油重4102千克,乙桶油重20.6千克,

练一练:

甲厂有钢材148吨,乙厂有112吨,如果甲厂每天用18吨,乙厂每天用12吨,多少天后两厂剩下的钢材相等?

一个两层的书架,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3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放90本到下层,则两层的书相等,原来上下层各有书多少本?

甲车间有54人,乙车间有48人,在式作时,为了使两车间人数相等,甲车间应调多少人去乙车间?

超市存有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大米买掉180袋,面粉买掉50袋后,大米、面粉剩下的袋数相等,大米、面粉原各多少袋?

某校有苦于人住校。若每一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4人;若每一间宿舍住7人,则多出4间宿舍。问有多少人住校?有几间宿舍?

甲仓所存的面粉是乙仓的3倍,如果从甲仓运走900千克,从乙仓运出80千克,则两仓所存的面粉相等,两仓原有面粉各多少千克?

有 箱桔子,甲箱的重量是乙箱的1.8倍,如果从甲箱中取出1.2千克放篱乙箱,那么两箱的重量相等了,原来甲乙两箱各多少千克?

一个通讯员骑自行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信件送到某地,他每小时15千米查以早到24分钟,每小时骑12千米要迟到15分钟,规定时间是多少?他去某地的路程有多远?

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 50千米,一小时后另一列火车也从甲地开往乙 地每小时行60千米,结果两列火车同时到达乙3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⑩甲级糖每千克16.60元,乙级糖每千克8.80元。商店用80千克甲级糖和若干乙级糖混合后平均每千克售价14.00元,乙级糖要多少千克?

例题:两筐苹果,每筐的个数相等,从甲筐卖出150个,从乙筐卖出194个后,剩下的苹果甲筐是乙筐的3倍,原来每筐有多少个?

练一练:

修一条水渠计划需70人挖土,50人运土,而实际上挖土人数是运土人数的3倍,问从运土的人中调多少人去挖土?

电力公司现有职工1240人,比五年前的6倍不多40人,五年前电力公司有多少人?

有两堆煤,甲堆有32吨,乙堆有57吨,以后甲堆每天增加4吨,乙堆每天增加9吨,几天后乙堆的煤是甲堆的2倍?

甲乙两厂用同样的原料生产同样的产品,甲厂有720吨,乙厂有540吨,两厂同时生产并每天都用去20吨,多少天后甲厂所剩的原料是乙厂所剩原料的2倍?

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原有240人,乙队原有168人,因工作需要将甲队的人数调整到乙队的2倍,应由乙队抽调多少人到甲队?

兄妹两人各有钱若干,如果兄给妹20元两人钱数就相等,如果妹给兄25元,则兄的钱是妹的2倍,问兄妹两人各有多少钱?

兄妹有相等的存款,如果兄给妹160 元,那么妹的存款是兄的3倍,求兄妹两人存款之和?

弟弟今年5岁,哥哥今年18岁,几年后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2倍?

父亲今年45岁,儿子今年15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11倍?

⑩甲原有的钱是乙的4倍,若甲给乙40元则甲的钱是乙的3倍,甲、乙现有钱各多少?

例题: 桃树有300棵,杏树比桃树的2倍多30棵,杏树有多少棵?

300×2+30=600+30=630(棵) 答:杏树有630棵。

例题: 桃树有300棵比杏树的2倍多30棵,杏有多少棵?

练一练:

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的时间的4倍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某厂计划今年生产机器480台,比去年的2倍少30台,去年生产机器多少台?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一只蜂鸟重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一只麻雀衙多少克?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173千克,比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2倍还重0.38千克。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多少千克?

⑤某厂今年烧煤50吨,去年烧的煤比今年的2倍少10吨,去年烧煤多少吨?

解方程课件 篇5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方程吗?等式的性质呢?

二、互动新授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并展示课前自习的结果。小组之间可互相猜疑,并提问。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只需引导各小组充分进行交流。

(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并用等式表示: x+3=9(教师板书)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3.还可以根据什么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学生展示汇报

4.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5.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6.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 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三、练习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单)

板书设计 解方程(1)

x +3=9

解:x +3-3=9-3

x =6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玩过的天平游戏吗?谁来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

么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即天平平衡原理)。同学们在游戏中的收获可真不少,还想不想玩游戏?(想)好,现在我们就一起玩个猜球游戏:

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乒乓球盒,让学生猜里面有几个球?(学生可以任意猜)师:盒子里面有几个球,1个?2个?.......你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吗?

生:不能!

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球的个数。

师:要想准确知道有几个球,再给同学们一些信息。

(师课件出示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

设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师:现在你知道X的值是多少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也就是X所表示的数值是多少?(由于数据 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9-3=6。(2)想6+3=9,所以X=6。

(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我们看前三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四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 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注意两个盒子的质量相等)

师问:现在谁来试一试?想想左右两边同时拿去三个乒乓球天平会怎么样?(学生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

(二)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 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如何书写呢?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师边示范边强调:首先在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字,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为了美观注意每步等号要对齐。

师板书如下:

X+3=9

解:x+3-3=9-3

x=6

重点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想法。

师结: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 x即可。

师:我们要想知道算的对不对,不能每次都用天平来验证吧,尤其是遇到较大的 数。(学生点头认同)师:那怎麽办呢? 生:可以验算!

师:怎么验算?

学生可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验算方法:

验算:方程的左边 =X+3

=6+3

=9

=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三)揭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像上面X=6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而求方

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同时课件出示两个概念,让学生说说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师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解方程的目的就是 求方程的解。

(四)独立尝试解方程(例2

师:同学们已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看这个方程你会解吗?

课件出示信息图,让学生看图列出方程3X=18。师抛出问题:这个方程如何解呢?要根据方程的哪个性质来解?

师:谁愿意来板演?(其他学生练习本上做)

教师针对学生做题情况,重点强调:根据“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 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来解方程。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慧眼识珠

从后面括号中找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

(x=44,x=108)

(2)12-x=4

(x=16,x=8)

2、看图列方程并解答(做一做)

3、是解题小冠军(63页第五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方程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

2、结合课文图例,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4、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努力。学习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重申目标 学情调查

1.把等式的基本性质补充完整。

等式两边同时

(或)

的数,两边仍然

。等式两边同时

(或)

的数,两边仍然。

2、判断下列那些式子是方程?(是的在后面打“∨”)

35+65=100

X–14﹥5.8

y+24

6(a+2)=42

c=1.8 问题汇总

1、什么是“方程的解”、“解方程”?

2、“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啥区别和联系?

3、解方程的格式是怎样的?

4、方程的解怎么验算?

精讲点拨

一、请同学们学习课本第57页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57页内容合作学习,并回答问题。

100+X=250。X的值是()?

2、小组讨论,认识探索X的值。

(1)各小组展示自己推算的方法及依据。

(2)学生自己验证X的值是否正确。

3、像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程解的过程叫()。()是一个数,()是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

X

=

250

第一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

=

所以 :X=150

方程的解

+ X

= 250 100 + X

= 100 + 150

X

= 150

(数的组成)

4、完成57页“做一做”.二、根据教材58页主题图,认识解方程。

(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个皮球加起来共有()个,列方程:((2)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

我们看看教材是怎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方程的解呢?,求方)。1)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了(),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化简后x=(),这就是方程的解。

(3)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这样,右边就刚好是()。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4)教师强调说明:

x=6带不带单位呢,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因此不带单位。(5)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

方程左边 = x +3 = 6 +3 = 9 =方程()边

所以,x=6是方程的()。

(6)教师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强调写“解:”,等号对齐。课堂检测:

1.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方程两边同时

(或)

的数,两边仍然

。方程两边同时

(或)

的数,两边仍然

。2.填空:

X+1.6=3.2

X–0.47=1.25 X+1.6–()=3.2–()

X–0.47+()=1.25+()X=()

X=()X+12=45

X–2.6=5.4 X+12–()=45–()

X–2.6+()=5.4+()

X=()

X=()2.解方程:

X+2.3=8.6

X–12.4=5.8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梯等式。为了保证解题的正确,我们还要学会验算。作业:

1、后面括号里哪个X值是方程的解?

(1)X+32=67

(X=44,X=108)(2)12-X=4

((X=16),(X=8))

2、解方程。

X+3.2=4.6

X–1.8=4

X-2=15

X+0.3=1.8

3+ X=5.4

X–6=7.6

3、课后探讨如何解下面的方程。

7-X=1.2 下一课时导学案:

1、填空:

4X=6.4

X÷0.5=1.25 4X÷()=6.4÷()

X÷0.5×()=1.25×()X=()

X=()

5X=0.75

X÷6=13

5X÷()=0.75÷()

X÷6×()=13×()

X=()

X=()

2、根据题意,在横线上把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并分别列方程解答。

1.王老师买了1本单价是2.8元的笔记本和2本相同单价的童话书,共用去22.6元。童话书每本多少元?

+

=总金额(22.6元)解:设。

列方程:

答:。

还可以这样想:。

解:设。

列方程:

答:。

2.妈妈买了甲、乙两箱不同牌子的饮料。每箱饮料中的盒数相同,每盒重量分别是0.23㎏和0.19㎏,甲箱比乙箱要重0.64㎏。每箱中有多少盒饮料?

=甲箱比乙箱重的千克数 解:设。

列方程:

答:。

还可以这样想:

=甲箱比乙箱重的千克数。解:设。

列方程:

答:。

解方程课件 篇7

《解方程》教学设计

文昌市新桥中心小学 王康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一些简易的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个图片的变化,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一下。(学生回答,同时课件演示)

师:我们再看另一幅图,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大家先观察一下天平的左边该用什么式子来表示?

生:100+X

师:那天平的右边一共多少克? 生:250克

师:天平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平衡),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图意用口头说出一个方程呢?

生:能,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同时板书:100+X=250)

师: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X到底等于多少,我们又是怎么求?好,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几个问题--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请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一下好吗?

同桌之间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1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同时也做记录,接着引导学生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最后把X=150代入到原方程,问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师:根据刚才的互相交流,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像我们一起探究X=150的这一过程,就是解方程。(课件显示:解方程)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这两个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认为在这两个概念中重点的字、词是什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57做一做这道题,X=3是方程的解吗?为什么?那X=2呢?(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验算方法)

(2)教学例1。

师:老师再出一幅图,比一比看看谁的观察能力强?(出示课件)我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图意列出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我们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做一个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请小组里的同学口述解方程的过程,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X+3-3=9-3(板书:X+3-3=9-3

X=6 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为了使方程左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课件演示)

师:同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书写格式:

1、在开始解方程时要在左边写上“解”字;

2、解方程时等号要对齐。

师:好,这个方程会解了。但是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板书:验算: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巩固练习

(1)、P58页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幅图(2)、P58页做一做第二题的第一行三道题

4、小结: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附:[板书设计]

解方程

100+X=250 例1: X=150 X+3=9

解:X+3-3=9-3

X=6

验算: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本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点评:(韩伟定)

“解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王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王老师执教的《解方程》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王老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请小组里的同学口述解方程的过程,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或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王老师利用小

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在此过程中王老师突出强调两点: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其二是注意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为以后解稍复杂方程做准备。

3、课堂结构安排的非常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几方面:

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王教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除了以上几点外,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教学语言准确、严密;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

然而,这节课上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在教学“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讲得过多。我个人认为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解方程”教学设计

东莞市虎门镇中心小学 王锦怡

(一)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

解方程课件 篇8

(1)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会用 字母和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认识等式和方程,理解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解法。初步学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比较熟练地解答含有一个或两个未知数的方程。

(3)研究简单的情景关系和数形联系,明确含字母的式子、等量及等量关系的意义。建构含字母的式子、等式和方程的数学模型,探究等式的特性和方程的特点。

(4)感受用字母表示数和构建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学会按时间发生的基本顺序进行数量关系的提取和思维模型的加工,将生活事理关系与数学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

(6)用方程的基本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体会方程在数学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热爱数学的热情。

方程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范围有限,传统的教科书都采用的是用四则运算的基本关系和几种常见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作为解题的基础和列方程的基础。这种处理方法,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但是,把它放在整个数学领域,就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传统小学教科书中的方程从解答依据到列方程的思路,都与中学的教科书内容不一致,学生到初中还要重新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的知识和技能。本教科书采用新的理念,突破传统观念,既遵循四则计算的意义列、解方程,以便适应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又用方程核心思想——等量关系来构建数学模型,先学习等量与等式,讨论出等式的性质,再学习方程与方程的解法,为第三学段的方程学习打好基础。

方程思想在现实中是普遍的,但却难以直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因为人们习惯于运用已知条件构建数学模型。而方程思想不是从局部入手思考问题的,而是从宏观角度把整个事件的存在因素综合考虑的,找出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本教科书,首先从生活素材排演云南佤族的《木鼓舞》的直观现象引入等量与关系,再从已购回的若干物品问某一个物品重量的方式引入方程。同时,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的设计中,也是尽量采用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价值。

方程的核心思想就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的组合要素就是生成事件的基本要素。比如:第91页,小学生排演舞蹈,男生、女生与演员总数的关系是一个学生熟悉的而且又很好理解的等量关系模型。其基本思考的思路是:A=A1+A2。教科书在其它类似的问题和问题解决部分的题目呈现时,尽量突出这种思想。

本教科书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程,让学生从情景到数学模型更加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特别是文艺演出、西气东输、唐卡艺术、商品买卖、植树育林、退耕还草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多层面、多角度、多行业的实例呈现,显示出方程运用的巨大空间,为学生学习方程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教科书中每节内容的编写结构大多数是:正文、课堂活动、练习。正文呈现教学内容,体现具体目标要求,课堂活动是师生互动,建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理解。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设立的。

具体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6个部分:① 用字母表示数 ②等式 ③方程 ④解方程 ⑤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⑥整理和复习

逻辑线索:

用字母表示数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为下一节学习方程做好准备。接着学习了等式,用方程核的思想——等量关系来构建数学模式,再学习方程与方程的解法,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基础。解决问题是紧接着这些内容编排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整理复习,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水平,教科书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编排,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已全部学完,学生的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更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因为其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它把学生习惯的由条件到问题建立数量关系的解决问题思路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构建数量关系,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占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1.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

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构建等量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学素材的呈现十分重要。比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校园失物招领的生活原型的呈现,能够唤起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在这个情境中,他们深切地感到,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比数学更有用的符号-字母。在学习等式的意义时,出示学生排演云南佤族舞蹈《木鼓舞》时,舞蹈演员组成的舞蹈队是一个关键的认知背景。一个队的人数是他们首先关注的,这是多个元素的组合。教师依据教科书的信息提问后,学生才会去关注男演员、女演员人数以及与总数的关系。这样,在教师大力渲染霞,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总数的关系被突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问题提升为数学问题。“舞蹈队总人数”表示的因素有两个:“55”和“40+15”。这两个因素意义相同,大小相等。同理,表示“男演员人数”的两个因素是:“40”“55-15”,表示“女演员人数”的两个因素是“15”和“55-40”其它背景材料、教育因素和渲染程度要弱化,这样才是数学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有方法和技能的习得,还有学习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等式性质的探讨,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由于天平实验要求精度稿,教师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熟悉天平的构造,没有天平的学习一定准备好替代品,其次是要规划好实验措施和步骤。学生的操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要告诉学生如何分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操作过程中观察什么现象?谁来做记录……第三,必须交代实验的任务和观察中思考什么问题,避免盲目性。第四,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互动交流,以得到统一的认识和互相的启发。

教师要非常重视每一个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模型知识的认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叙述形成以后,教师要视其情况给予归纳和小结,强调其关键意思和关键文辞。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要让学生时时叙述使用该字母的缘由和表示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清楚含字母的式子不仅表示几个数之间运算关系,也表示几个数的运算结果。在等式和等式性质的认识里,要加强等式的口头交流和书面活动。学生对方程一节的学习可能有些困难,特别是一两个例题和几个作业,对他们的理解和巩固达不到量上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问题解决,与过去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相比,从量上和形式上做了大量的删减,只是程序了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构建等量,列出等式(方程)。对于类型方面是无法一一顾及的,只要方法上能够运用就行了。训练中突出抓等量,列方程。

方程的学习与其它知识的学习一样,一定会遇到两极分化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在探究等式的性质时,教师要非常细心地观察各组学生的表现和他们获得的结论,只要他们基本获得需要的数学思想和结论,只要他们基本获得需要数学思想和结论,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提出不同的方案,包括错误的方案。教师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允许不同的想法存在,同时鼓励学生对多重方法进行比较,寻求大家都能理解的方法和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既能用自己的方法,也能用别人都理解的方法,就达到融会贯通了。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首先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小游戏,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到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小学数学不是枯燥的帐本,而要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就必须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用字母表示数”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较抽象深奥,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用字母表示数”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小小字母的作用还真大:可以表示人名、地名,还可以表示数字。这就使得“用字母表示数”具体而现实,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部分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方程是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天平到抽象的,是学生认识上的一大飞越,要让学生达到由具体到抽象的真正理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变为渗透思想,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要把天平与方程中“相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调整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对方程的意义有了较好的理解。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的心态,有一个敢干质疑的精神。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解决的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时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了新知,在交流中提高了准确表达能力,这样不仅使课堂有了活气,学生放得开,学得活,而且从思想上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分解.

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思考方法,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现阶段,解简单的方程也许无法清楚明了地显现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越性,但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例如: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20本;如果每人分4本,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解答此题时,学生容易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如下方程:3X+20=4X-25)用算术思维解方程,解法如下:3X+20=4X-25,4X=3X+20+25,4X=3X+45,4X-3X=45,X=45会显繁难、费力,学生也较难理解与接受;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3X+20=4X-25,3X+20-3X=4X-25-3X,X-25+25=20+25,X=45,就能明显地显示出简洁、方便的优越性。可见,运用代数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都是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出来的,因此做好练习环节的反馈设计是每一节教学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反馈形式要多样。最常用的反馈方法有同桌交换,小组轮换,实物投影展示作业,面批面改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调整。

2、反馈要有针对性。比如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在练习当中如果仅仅是计算错,可不必放大,提醒学生下次细心一点。如果学生在关键步骤上有了错误----不会列式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应引起重视。

3、反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层次反馈将错误类型相同的集中起来一起纠错,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有效性。

对于所学知识的反馈情况重在落实,每一节课抽出10分钟时间进行检测,老师很快批阅结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辅导,直到弄懂会为止。

解方程课件 篇9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我们前边学了天平平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平平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平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平平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平平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解方程课件 篇10

人教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我会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要注意避免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二、教学分析:

1、唱歌是学习一些适合小学生延演唱的中外优秀歌曲。注重学生用力度、速度的变化手段表现歌曲情感,能够独立、自信地唱歌。

2、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3、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去学习。避免单纯而枯燥的讲授,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4、综合训练为本课本的重要特色之一,旨在通过某一种形式(如歌唱发声、节奏、律动、乐器演奏、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的排列和音乐创作等)的练习、达到多种技能训练或知识运用的要求,依照各课教学目的、既抓住训练重点,又要有所兼顾,充分发挥每一条练习中所包含的训练作用。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一、西部风情

第一、二课时(拉萨谣)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拉萨谣》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三课时(欣赏 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复习唱好《拉萨谣》

3、聆听《东北秧歌》

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拉萨谣》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拉萨谣》,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结束。

第四、五课时(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课时:共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们来做一 个游戏:播放一 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

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 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 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 首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 遍啊?

(1)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2)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 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 歌(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6)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单元 古诗新唱

第一、二课时 梅花 教学目标:

1、用气息支持唱歌,学习浮点音符的唱法。

2、有感情地背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D2/4

222 55┃66 5┃02 56┃6?2 ┃5 —┃5—║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找出曲中的浮点音符节奏,并作上记号,哪个同学来试唱一下,(注意X?X中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次听录音,要求学生轻声哼唱。

1、“开火车”,听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词,唱的好的同学予以表扬。2、放慢速度跟琴唱第一段 3、请个别视唱第二段 4、分组唱 5、练习齐唱。

第三课时 静夜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静夜思》,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2、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3、学习4/4拍节奏特点,学会4/4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C-F 2/4 ▼▼▼▼ ▼▼▼▼ ╭——╮ 5555┃6531┃3 2┃1 —║ lalalala lalalala la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

4、看谱,并听琴音

5、找出旋律特点。

6、听琴音,学唱歌曲。

7、“开小火车”将全曲分为11个乐句,每个学生唱一句,先听后唱,不妥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8、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9、练习齐唱歌曲。

10、学习了解4/4拍节奏特点,“强、弱、次强、弱”。

11、学习4/4拍指挥式。

12、练习边做指挥式,边唱歌曲。

13、小结。

第四课时 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读唐诗》。

2、通过朗诵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知道诗与歌的联系。教学设计:

一、发声练习: 1=C-F 2/4

▼▼▼▼ ▼▼▼▼ ╭——╮ 5555┃6531┃3 2┃1 —║ lalalala lalalala la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欣赏歌曲《读唐诗》。

2、再次欣赏找一找歌曲的特点。

3、根据标题,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场景。

4、第三次欣赏,要求跟谱轻哼,以加深印象。

5、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演唱活动。

6、小结。

第三单元 美丽的草原

第一课时 欣赏 《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1=F2/4

1 12┃(32 3)┃5653┃2 —┃(2532)┃(12 3)┃2161┃5 -║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 XX┃XXX┃XXX XX┃X -║(2)X?X XX┃XX X┃XXXX XX┃X -║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 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XXX XX┃X -║()X XX┃X X X║

()XXXX XX┃X

-║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 0 x 0 x 0 xx x x |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

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第四单元 欢快的舞步

第一课时

欣赏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稍息 立正 站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范晓萱翻唱的歌曲《稍息 立正 站好》。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三课时

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五单元 绿色的畅想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唱好《绿色的歌谣》;演绎《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绿色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绿色的歌谣》。”

三、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四、合奏练习《森林狂想曲》。

五、教师放录音,共同欣赏,评价。

第六单元 欢乐的鼓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龙腾虎跃》。教学目标:

1、了解鼓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兴趣。

2、欣赏鼓乐《龙腾虎跃》。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模拟激越的鼓声,为音乐伴奏。

二、教师谈话:出示实物(儿童玩具拨浪鼓、铃鼓、小军鼓、大鼓)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作用。

三、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的引子。

2、学生交流听到的乐曲

四、欣赏第一部分。

1、体会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3、学习鼓的节奏为主题伴奏(拍手、拍腿、用铃鼓或小军鼓)

五、欣赏第二、三部分。

六、完整欣赏全曲。

七、简要介绍曲作者——鼓乐大师李民雄。

八、补充欣赏《丰收锣鼓》(民乐合奏)。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鼓歌》。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木鼓歌》,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休止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3、熟练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课题。

1、教师播放《木鼓歌》的录音。

2、简介歌曲表现的内容。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XX、XX┃X 0║XX、XX┃X 0┃

XX、XX┃XX X║XX、XX┃X 0┃

2、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第2、4、8、小节)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3、学习歌曲第9—12小节旋律。

三、熟练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

四、分组练习。

五、小组汇报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进一步熟悉《木鼓歌》的音乐,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3、以快乐、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一、教师谈话: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注意节奏的变化:出现了后十六分节奏、弱拍上出现的八分符点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其中有重复的地方。

2、反复练习9—18小节的旋律。

3、学习第19—21小节的旋律,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4、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

2、2—

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

6、完整地演唱歌曲《木鼓歌》的第二段歌词

三、欣赏歌曲《木鼓歌》。

1、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

2、学生欣赏音乐,加深印象。

3、分组练习展示。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鼓声传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二、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1、看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2、教师播放录像(汉族秧歌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4、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四、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摸唱、摸奏、再创造等方式,牢固地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

3、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二、分段欣赏。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5、老爷爷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6、狼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

7、动物们的反映

4、片段四,猫出场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11、猎人出场

三、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四、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奖。

第八单元 美好的祝福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平安夜》。教学目标:

1、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宁静,祥和的气氛,了解歌曲的创作经历。

2、欣赏不同形式的《平安夜》。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设问:什么节日能听到这首歌?

2、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你们还知道哪些?

二、学习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习高声部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3、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4、练习合奏

三、分组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四、各组汇报展示

五、欣赏吉他演奏《平安夜》和电子琴演奏《平安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教学目标:

1、从音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感受、体验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根据乐曲的情绪分段。

3、设计节奏型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民族乐器的课件,介绍乐曲主奏乐器的音色(笛子、二胡、扬琴)揭示课题。

二、欣赏乐曲

1、欣赏引子部分:这段音乐使人联想到了什么?伴奏乐器中出现了什么声音?

2、欣赏第一主题。

3、欣赏第二段音乐

(1)教师指导学生唱第二段主题。(2)指导学生体会第一乐段的不同。

4、欣赏最后一部分音乐。

5、完整欣赏乐曲。

三、指导学生分组设计节奏型为音乐伴奏

四、教师播放影音资料,学生再次欣赏音乐看画面。

五、各组汇报展示。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难忘今宵》。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激励学生加强学习,提高文化底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片段。

二、学习歌曲旋律。

1、指导学生朗诵歌词。学生分组朗读歌词。

2、教师给学生介绍歌曲创作的故事,激发学生平时不断的学习

3、学生听音乐朗诵歌词。

4、指导学生轻声哼唱旋律

三、分组学习歌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女声、男声、领唱、齐唱)

四、汇报展示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新年音乐会” 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

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1、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4、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最好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

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最佳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解方程课件 篇11

1.教材内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方程这部分知识,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学生通过天平游戏,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探究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情,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解方程是有一定认识的。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积极主动探索、根据学生实情,我主要选用讨论法、以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观演示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完成教学目标。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四)归纳总结,回顾整理,

在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掌声和笑容来缓解师生的紧张情绪,从而带着愉悦心情走进新课学习,可见教师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师转化,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自我调整。

“问答式”“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多,根据课题研究我以学生为主,在设计教学时,以课堂提问和追问为主,激发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如:

师: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还成立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1) 师:既然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答案,那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边放5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师:左边加2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2个5克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平衡)

师:左边加6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6个5克的砝码,还会平衡吗?(平衡)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以上的规律?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两边都除以一个数,等式还会成立吗?下面同学们用天平验证一下。

师:左边去掉一半的质量,右边也去掉一半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用算式如何表示变化过程?

小结:追问是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回答问题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点拨。追问是一种教学策略,追问的问题一定是有意义的、有趣的,同时也是有挑战性的。让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是方程的定义。本节课在通过不断地摆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对“未知数”的处理上,教师没有局限于未知数,而是多方式表达,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形、符号、字母等等,这样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学生不再向以往学生那样,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处教师能够在几种方式中再进行优化,让学生体验到由于文字不简洁、图形符号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优势,于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采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对于这方面,我在课后进行的修补,但能够融入到新授课中就比较合适。

在教学重点难点基本突破后,让学生及时巩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础练习,完成课后1、2题,  习题设计体现层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3、在计算中总结规律并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时运用数学的思想,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上的积累,还能在学习方法上有多收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最后说板书:

为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新知进一步记忆和理解,板书如下:板书设计简洁,抓住重点方程式,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清晰易记。并用不同色彩粉笔标出易错点,引起学生注意。

解方程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回答: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

选一选:

练一练: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

注意区别: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根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注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Gz85.com编辑推荐

正方形课件系列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精心筛选的这篇文章名为“正方形课件”。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佐证。如果您需要某方面的信息可以依据本文查找参考资料!

正方形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四边形纸、三角板、直尺

2、学具:四边形纸若干张、报告单每组一张、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四边形,同学们都带来了好多的四边形小伙伴,你最喜欢哪一个?快举给大家看看!

2、老师也有两个特别喜欢的四边形。(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3、认识他们吗?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他们?

4、既然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么常见,那么你想不想进一步地了解他们呢?

5、好,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合作交流

(一)研究什么

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想要研究他们的什么呢?(指名学生说)

大家想要研究的可真多,但是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它们的边和角。(板书:边、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其它的四边形一样都有4条边、4个角。那他们的边和角又有什么其它的特征呢?

(二)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好!现在先请同学们找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如果同学们找到了就拿在手里,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2、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现在大家可以猜测一下。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共同交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和证明方法。

3、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利用你手里的学具和我们说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并把结果填在报告单里。咱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4、大家通过交流和亲自动手操作,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结果。谁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结果?

5、指名汇报: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1:长方形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都相等。

师说明:(多媒体演示)长方形有两组相对关系的边,我们把它们叫作对边。所以,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我们就可以说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大家跟老师一起说一遍: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我们把长方形较长的边就叫长方形的长,把较短的边就叫长方形的宽。

师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呢?(板书:量一量)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你量出来的数字足已说明对边是相等的。(板书:对边相等)

师:你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吗?(板书:折一折)

问:你是怎么折的呢?能折给大家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长方形的对边重合,所以相等。不如我们一起来折一折,我们先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我们摊开来,再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也重合,说明,这两条对边也相等。恩,这位同学真聪明,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真有意思!原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6、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利用你手里的学具和我们说的方法再来找一找长方形角的特征,并把结果填在报告单里。看看这一次又是哪一小组做得好。(教师巡视指导)

7、谁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结果?

8、指名汇报:长方形角的特征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

生1: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学生说,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师板书:比一比)

好,我们来比一比(教师演示)。(板书:都是直角)

9、咱们班的学生真棒,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哪些啊?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10、小结方法: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三)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找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让老师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

请大家用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得出结果后,把结果填在报告单里。(教师巡视指导)

2、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结果?(幻灯出示)

生: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提问:你是怎么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

生汇报,方法1:用直尺量,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方法2:用折纸的方法来证明。

让全班学生自己折着试试。请学生演示,说出这样折说明哪两条边相等。得出结论:邻边相等,对边相等,所以4条边都相等。

3、刚刚我们又研究了正方形的特征,大家一起说说有哪些。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再一起读一遍。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我们刚才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指名说: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指名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3、说明: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来。

正方形课件 篇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尝试、实践,发现规律,亲身体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从“猜想――实验――发现――应用――创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正方形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已熟悉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周长的方法,学生理解好周长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求各种图形的周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发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为下一节学习求长方形的周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方向和方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①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②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⑵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②能动手量一量,自己算一算,通过讨论解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简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正方形有关的几何初步知识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拼一拼、围一围、量一量,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操作尝试、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围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后,分别求出它们要用多长的线,尝试感受“所有边长的总和”是指什么?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两个正方形物体的周长,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发现求正方形周长和的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

如果学生能把概念、公式、方法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发现和创造出来。那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观点,我在课前准备了自制的课件、钉子板、尺子、正方形的.硬纸,而学生准备好钉子板、橡皮筋、尺子等,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硬件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⒈6+6+6+6=?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简便算法?(6×4)

⒉观察图形,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⒊提问学生: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突出边和角的特点)

【在第1题里复习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并且复习了乘法式子的含义,为推导求正方形的周长的简便算法作铺垫;第2、第3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本节课创设情境,复习了正方形的特点,正好一矢中的地把求正方形周长的关键点了出来。因此这三道复习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设好教学情景,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㈡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习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研究了正方形的角和边,今天,我们再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你们在这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习,能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我先出示钉子板,围了一个三角形,并留下一个疑问: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多长的线?然后让学生利用四人小组做实验:围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填好实验报告(三角形有 条边,它们分别长 毫米、 毫米、 毫米、这 条边一共长多少毫米?列式为 。也就是说,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 毫米长的线。)学生通过讨论、互助,根据实验报告的提示都能先量出三角形三条边长,再把这三条边长加起来作为围成这个三角形所用的线。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与“这个图形的边长建立一个初始关系。

实验二:我再出求另一块钉子板,围了一个正方形,又问:这个正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围出一个任意大小的正方形,填好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特点入手,进一步明白: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它们都相等。因此,测量了其中的一条边长后,其余的就不用测量了。那么,这四条边长的总和就迎刃而解了。这个实验,学生从“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发展到“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上越来越贴近“周长”的概念了。

那么,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的认识基础上,再经老师的适当引导,周长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要知道围成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其实是算出围成这个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所有 的总和。学生通过思考,基本能填上“边长”两个字,那时我就可以揭示“凡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的揭示,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呢?为了检查学生理解“周长”含义的情况,我巧设了一道反馈练习:指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四个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指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在投影上指出四种图形的边长,并按自己的话表达出求这些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求什么?(求 形的周长就是求它 条 的总和。)通过强化训练,把抽象的“周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我深知:只要学生理解好“周长”的含义,求正方形、长方形,乃至其它图形的周长,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在“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花大力气,是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了: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因为随着教学改期的步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已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自学,让学生在自学时学有所依,学有所得呢?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的:电脑先显示了铁丝围成正方形后各边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事先设计的提纲(想:用铁丝围成的是 形,已知它的 是35毫米,求它的 。其实就是求它的 条 的总和,可列式为 。)设计这个自学提纲,不但让学生自学有方向,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步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更让学生明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才能求出它的周长的道理。检查列式情况有几种:2+2+2+2=8(厘米)、2×4=8(厘米)或4×2=8(厘米),我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不作小结就又放一道题让学生解答: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样,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再列式。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与上题列出的式子作对比。检查式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列成35×4或4×35,而极少学生列成35+35+35+35,为什么?我跟踪追击地问学生。学生都冲口而说:“简便些”,“噢,那么,你们可以得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吗?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继续想: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它们的 ,然后可以用正方形的 + + + 或 × ,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而用 法比较简便。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㈢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概念、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设计中通过对教材练习题的重组,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习,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巩固练习: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同样,我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已知这块手帕是 形, 是25厘米,求它的 。根据周长= ,可列式为 ,所以它的周长是 厘米。

2、变式练习:

⑴一张正方形的桌布,它的边长是85厘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厘米?

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在四周绣上花,求花边长多少厘米,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桌布的周长。”因此,在设计了一个思维过程:这张桌布是 ,已知它的 是85厘米,求花边有多长其实是求这块桌布的 。列式为 ,答:花边长 厘米。

⑵一块正方形的菜园,边长是15米,一面靠墙,另三面用篱笆围起来,篱笆总长是多少?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求篱笆的总长是求什么?我继续设计思维过程:要求篱笆总长是多少,先想一想它围了 边的篱笆,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菜园的 条边的总和?如果学生能想到是3条边的总长,列式并不难了。

3、发展练习:

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米,边长是多少米?

这道题这是这样引导学生去解答的:这个花圃是 形,已知它的 是60米,反过来求它的 。其实就是把它的 平均分成 份,求其中的 份,列式为: 。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㈣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承接开始,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让学了的知识保持清晰。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质疑问难,不懂就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

四、布置作业:

《同步训练》P52(练习三十九)

五、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

2+2+2+2=8(厘米) 2×4=8(厘米)

4×2=8(厘米)

35+35+35+35=140(厘米) 35×4=140(厘米)

4×35=1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附:

回顾整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㈡操作尝试,探究方法;

分了三层:第一层——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㈣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㈤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在这四个环节当中,我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路可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等多种能力。

正方形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e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评析:练习的设计层次请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知识在活动中内化,能力在活动中提高。让学生自我反思本课所得,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行为、态度,鼓励大胆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情感目标的形成。]

正方形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2.能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找出与正方形相似的物品。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大正方形一个以及与大正方形边一样长的小棒一根;2.材料配套:操作册。3.PPT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谁举得快",复习对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1.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谁举得快"。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托盘里放了三角形和圆形图片,比如:老师说圆形,小朋友就要把圆形举起来;老师要是说三角形,那小朋友就要把三角形举起来,我们来比比看谁举得最快。

(二)出示正方形,引导幼儿命名并感知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1.出示正方形,引导幼儿命名。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另一种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形状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与正方形边一样长的小棒,请幼儿用小棒测量正方形的四条边,让幼儿直观感知正方形四条边的特点。

师:老师在每个桌子上准备了正方形卡片和小棒,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小棒来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像小猫一样地到位置上测量,量好后请你回到椅子上坐好。

3.教师邀请个别幼儿回答。

4.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

(三)游戏"正方形娃娃找朋友"。

1.师:现在,老师想和小朋友玩另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正方形娃娃找朋友。"正方形娃娃喜欢正方形的东西,有谁能告诉老师:你知道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2.出示正方形娃娃和PPT,让幼儿辨别。

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图片,请你找出图片中是正方形的物品。

(四)幼儿操作,进一步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示范操作册内容,引导幼儿认真观看。

师:等一下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完成操作册,现在请小朋友认真看。

2.提要求:

(1)在操作的时候,不要大声讲话。

(2)操作完后请把彩色笔放回托盘里,拿着你的操作册回到椅子上坐好。

师:现在请你像小猫一样走到位置上操作。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完成操作册内容。

4.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

【活动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

老师针对低年龄的幼儿的特点,以出示神秘袋的方法吸引幼儿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幼儿果然变得专心了,进行对比之后,之后出示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交通工具火车,让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活动内容,继而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点,在选饼干的过程中,使活动内容分回归生活。

本次活动的选材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用多种形式达到了一个目标,逐层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集中状态。教师还注重了低年龄幼儿的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若在最后环节添上一些让幼儿的情绪得到高涨的游戏活动会更贴切小班幼儿的心理。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推荐八篇)


教学辅助材料是教师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老师每日都必须有责任心地准备好各类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与学生的学习反馈密切相关。工作总结之家依照您的需求,精心梳理了以下的"五年级解方程课件"供您参考。为了您不错过任何重要资讯,希望您收藏本页链接!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1)

教学内容

解方程:教材P69例4、例5。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习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6、8、9.题。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2)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x9=0.7(强调验算)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平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平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①因为9-3=6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所以x的值为6(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平,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平还能平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习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平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解:33+x○()=65○()

x=()那么x-4.5=10呢?(学生独立尝试,一个学生板演)

生完成填空和独立节解方程。(课件中校对)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

读。(看书)

两个词都有解字,有什么区别呢?(“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它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它指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5、验算:

师:刚才我们解出来x的`值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你打算怎么检验?

生:放进去计算一下。

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想法,但方程的检验也是有一定格式的,下面我们到书本中来学习一下。生自学书本后回答:根据等式性质,把x=6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生活动:尝试验算一个方程的解,另一个放心里代入验算。

6、小结

师:你学会了吗?你会解怎样的方程了?(含加法或减法)

解方程的步骤?(结合板书和课件)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解方程比赛(书P67)

(1)100+x=250(2)x+12=31※(3) x -63=36

练习三:我是小法官:1.X=10是方程5+x=15的解()。

2.X=10是方程x-5=15的解()。

3. X=3是方程5x=15的解()。

4.下面两位同学谁对谁错?

X-1.2=4 X+2.4=4.6

解:X-1.2+1.2=4-1.2=4.6-2.4

X=2.8 =2.2

师:谈谈你觉得解方程过程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注意等式性质的正确运用!注意解方程时的格式!

练习四: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和大家来分享下!

板书设计:

解方程(含有加法或减法)等式性质解:X+3-3 =9-解方程(过程)学生板演天平贴图

X=6 ?解(值)检验: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5)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55—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1、实物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2、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6)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

十东小学

授课教师:徐国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⑵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突破方法:通过比较理解二者的区别。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突破方法:小组讨论,练习体验。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置设置问题,引导学生。

学法:观察理解,讨论交流,练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⑴在上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在小组中组织相互交流,说一说:①什么是方程,②如何判断方程,③方程的性质是什么?

⑵学生回顾天平平衡的规律,结合天平的平衡规律对我们学习方程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如何解方程。

上一节课我加了一些水在天平里,添加了砝码,让天平平衡,同时得到方程100+X=250,但到现在我们都还不知道那些水的质量到底是多少?那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看看水到底是重。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研究新知

⑴投影出示昨天所做的课题教材P57天平称一标水的画面。学生回忆昨天教学时的情景画面,交流。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程100+X=250。⑵教师:你知道方程100+X=250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数感经验得到X=150 *利用算式100+150=250,得到X=150。

*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得到X=150。

*利用天平平衡规律,两边同时减少100,得到X=150。

„„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求出了X=150,(同时,也可能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相机点拨,引出解方程所要运用的规律。)

⑶引导学生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当X=150时,方程左边=100+150

=250

=方程右边

⑷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教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的解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同学们想出办法求出X=150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就叫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呢?组织学生议一议,使学生明确: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解的过程。刚才我们把X=150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板书:所以,X=150是方程的解)

三、巩固练习

⑴教材P57页“做一做”。

教师:怎样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呢?X=2呢?

组织学生将X=3代入方程中进行检验。教师指名一名学生板演。⑵教材P63练习十一第4题。

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学会了检验一个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学生畅谈。

板书设计 100+X=250 X=150 当X=150时,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

方程左边=100+150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50 =方程右边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所以,X=150是方程的解。课时作业: 一判断。

⑴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⑵X=36是方程X3=12的解。()

二、X=15是方程42-X=28的解吗?X=14呢?

三、X=12是下列哪些方程的解?把这些方程标出来。

X+18=30 4X=50 X÷3=5 72÷X=6 64-X=5 2X-9=5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

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x9=0.7(强调验算)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课后追记

如果X前面是加号,方程两边就减去另外一个数,如果X前面是乘号,方程两边就除以乘号前面的数。

五年级解方程课件(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第7-12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熟练应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理解解方程过程的简化书写,并且解题时适当运用简化书写。

3、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自觉进行检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熟练应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并熟练应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14x=14+23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这里的方程与前面所学解方程的过程比较有什么不同?

省略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优点?

在解方程时,先在头脑中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省略。同学们在解方程时可以照这种方法解。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让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要按照上一题的方法适当省略,简化过程。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分析错误原因。

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中交流,每人选择一题说思考方法。

(3)错误汇报。

说说错误的原因与正确方法。

第11题:

1、学生看图列式。

提问: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

2、解出上述方程。

学生板演,并说明怎么解?

3、教学解方程的简化书写。

X10+10、X3.5+3.5结果是多少?

介绍解方程的简化书写,并板书。

学生试做,板演,讲评。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也可以提示: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什么意思?

你能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题中的相等关系吗?

(1本练习本+3枝铅笔=7枝铅笔)

你看出了什么?(1本练习本相当于4枝铅笔)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用处大吗?

习题超市:

一、数学小诊所

1、2.8+X=9.5改正:

解:X=9.5+2.8

X=12.3()

2、X-43=156改正:

解:X=156+43

X=199()

二、当x=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

18+x=1818-x=0x+15=33

X-10=8x-18=18x+3=18+3

三、解方程并检验

X+350=600150+X=725X-60=950

7.8+X=12.30.8+X=7.6X-3.5=6.4

教材简析:

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思考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安排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思考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及为什么。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精选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的相关资讯敬请查阅,感谢您阅读本网页希望您会成为我们的忠实读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产物。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1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阅读教材P39页的有关内容,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教材上也作为阅读教材,但由于其内容太重要了,因而必须把它作为一堂课来上。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尽快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配方后得到的(x+       )2 =     2                          的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当                                                     2

b2-4ac≥ 0    时,才能直接开平方,进一步讨论分析得出根的判别式,从而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根的判别式作为删去内容,虽然其内容重要,因而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要求作了解性深入,练习尽可能简捷明确。

4、教学目标 :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上了解掌握根的判别式。在能力上在求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根据根的情况,探求所需的条件。

(2)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学的变化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2)用根的判别式解决实际问题。

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 -1=0           (2)x2  -2x =-1

(3)(x+1)2- 4=0    (4)x2  +2x+2=0

1、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x2+    x =-

x2+    x+(       )2=(       )2 ―

2

2

2、观察(x+      ) 2=           2     在什么情况下成立?

3、学生分组讨论。

4、猜测?

5、发现了什么?

6、总结:2(先由学生完成,后由教师补充完整),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只有当 b2-4ac≥ 0时,                 才能直接开平方,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只有当系数a,b,c都是b2-4ac≥ 0时,才有实数根。(注意有根和有实数根的区别)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总结:

(1)比较分析学生的讨论分析结果。

(2)由学生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情况补充完整。

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

(1)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2-4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应用新知:

1、不解方程判定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1)x2-x-6=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x2-2x=1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3)x2-2x+2=0       b2-4ac=______              x1=_____     x2=_____

2、根据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例1:当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m+2)+2m=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并求出方程的根。

(1)读题分析:

A、二次项系数是什么?                     a=_______

B、一次项系数是什么?                     b=_______

C、常数项是什么?                            c=_______

例2:说明不论m取什么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1)(x-2)=m2,不论m取代的值都有几个不相等的实根。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m+1)x+m=0的根的判别式是9,求m的值及方程的根。

(五)小结:把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把例1、例2整理在作业 本上。

2、有余力的.同学把练习题整理在作业 本。

四、教学后记: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2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常常需要用到分解因式,但是教材中一般只介绍了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和完全平方公式法.

本期我们将介绍一种在因式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方法:十字相乘法.

先来看一个等式:

(x+a)(x+b)=x²+(a+b)x+ab.

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写就是:

x²+(a+b)x+ab=(x+a)(x+b).

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式子可以化成x²+(a+b)x+ab的形式,它就可以通过因式分解得到(x+a)(x+b).

而x²+(a+b)x+ab的特点是:二次项x²的系数是1,一次项的系数与常数项有联系,一个是a+b,一个是ab.

现在我们来看两个例题:

分析:因为x的系数是1,所以我们要找两个相加等与1的数,而且这两个数乘积是-6. 于是我们找到了-2和3.

=(x+3)(x-2)=0.

分析:因为x的系数是5,我们就要找两个相加等与5的数,而且这两个数乘积是6. 于是我们找到了2和3.

x²+5x-6=0;

x²+7x+12=0;

x²+3x-10=0;

x²-5x+6=0;

x²-4x+3=0.

有的读者会问为什么叫十字相乘法,这与用这种方法解题的方式有关. 这要从这种方法的更一般的形式说起.

=acx²+(ad+bc)x+bd.

这个等式反过来写就是:

=(ax+b)(cx+d).

我们如果把二次项acx²的系数ac和常数项bd按下图的方式写在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处,那么,让同一条对角线上的两个数相乘之后,我们就得到两个乘积:ad和bc.

让这两个乘积相加,则有ad+bc,这正好是一次项(ad+bc)x的系数.

而在同一行,横着的两个数,让左边的数乘上x再加右边的数,就得到:ax+b和cx+d两个式子,这正是因式分解后得到的结果(ax+b)(cx+d)中的两个因式.

而上图中出现的那个“×”,像个斜放着的“十”字,所以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十字相乘法.

这个方法的应用如下:

分析:分别把6和-28进行分解,然后作十字相乘,找可以得到-2的结果.如图:

这里,6分解成2×3,-28分解成4×(-7),作十字相乘,得到两个乘积:-14和12,让两个积相加,就得到一次项的系数-2. 每一行,横着的两个数,左边的数乘x再加上右边的数,得到:2x+4和3x-7.

5x²-25x+20=0.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3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0 (4) x-4=(x+2) (5) ax+bx+c=0 x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b+c)的值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2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1)x-8x+______=(x-______);(2)9x+12x+_____=(3x+_____);(3)x+px+_____=(x+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4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例1:解方程:(1)(2x-1)=5 (2)x+6x+9=2 (3)x-2x+4=-1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1.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1.教材 复习巩固1、2.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4

掌握b2—4ac>0,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反之也成立;b2—4ac=0,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反之也成立;b2—4ac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b2—4ac>0、b2—4ac=0、b2—4ac

1。重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b2—4ac

从具体题目来推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b2—4ac的情况与根的情况的关系。

(学生活动)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3x=0 (2)3x2—2 x+1=0 (3)4x2+x+1=0

老师点评,(三位同学到黑板上作)老师只要点评(1)b2—4ac=9>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2)b2—4ac=12—12=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3)b2—4ac=│—4×4×1│=

请观察上表,结合b2—4ac的符号,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证明你的猜想。

从前面的具体问题,我们已经知道b2—4ac>0(

求根公式:x= ,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等于一个具体数,所以一元一次方程的x1= ≠x1= ,即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0,所以x1=x2= ,即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2—4ac

(1)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即x1= ,x2= 。

(2)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即x1=x2= 。

(3)当b2—4ac

分析:不解方程,判定根的情况,只需用b2—4ac的值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这里a=16,b=8,c=3,b2—4ac=64—4×16×3=—128

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x2+10x+26=0 (2)x2—x— =0 (3)3x2+6x—5=0 (4)4x2—x+ =0

(5)x2— x— =0 (6)4x2—6x=0 (7)x(2x—4)=5—8x

例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解,求ax+3>0的解集(用含a的式子表示)。

分析:要求ax+3>0的解集,就是求ax>—3的解集,那么就转化为要判定a的值是正、负或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即(—2a)2—4(a—2)(a+1)

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

∴(—2a)2—4(a—2)(a+1)=4a2—4a2+4a+8

a

本节课应掌握:

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

1。教材P46 复习巩固6 综合运用9 拓广探索1、2。

1。以下是方程3x2—2x=—1的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有( )。

2。一元二次方程x2—ax+1=0的两实数根相等,则a的值为( )。

3。已知k≠1,一元二次方程(k—1)x2+kx+1=0有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k>2 C。k

1。已知方程x2+px+q=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则p与q的关系是________。

2。不解方程,判定2x2—3=4x的根的情况是______(填“二个不等实根”或“二个相等实根或没有实根”)。

3。已知b≠0,不解方程,试判定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b)x+(a+ab—2b2)=0的根的情况是________。

1。不解方程,试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2。当c

3。不解方程,判别关于x的方程x2—2kx+(2k—1)=0的根的情况。

4。某集团公司为适应市场竞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将销售总额的8%作为新产品开发研究资金,该集团投入新产品开发研究资金为4000万元,销售总额为7。2亿元,求该集团20到20的年销售总额的平均增长率。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5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并与校园绿化相结合。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问题模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

2。难点:通过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一:学校有一块面积为900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为多少?

整理可得 。

问题二:有一块矩形绿化带,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栽种一个同样的正方形花坛,如果去掉四周矩形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四周花坛面积是多大的正方形?

整理可得 。

问题三:要组织一次环保竞赛,参加的每两个班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班参赛?

【设计意图】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并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6

从试题结构看,共分三个大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相对来说试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答卷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计算能力总体差.

如:最后计算题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出错和一大题的一半出错.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

填空题7题和10题,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理解不透彻

三、基本的概念定理不清楚

如:选择题14和15题有关角平分线和垂直平分线定理的考查好多学生出错.15题是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和整式方程,分式方程的考查,包括有优生都出错.

对于95%的学生证明步骤依然是他们的弱点,是初三阶段的训练目标.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需采取以下措施:落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规范学生的书写及解题格式的规范程度,针对我们班及格人数和其他班有差距,需要加强及格边缘学生的个别关注,尤其充分利用辅导课的时机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克服其缺点以提高学习成绩.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7

1、已知方程x2-6x+q=0可以配方成(x-p)2=7的形式,那么x2-6x+q=2可以配方成下列的( )

2、已知m是方程x2-x-1=0的一个根,则代数式m2-m的值等于( )

3、若α、β是方程x2+2x-=0的两个实数根,则α2+3α+β的值为( )

4、关于x的方程kx2+3x-1=0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5、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x1=1,x2=2,则这个方程是( )

6、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1)x+k2=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那么k的最大整数值是( )

7、某城底已有绿化面积300公顷,经过两年绿化,绿化面积逐年增加,到底增加到363公顷,设绿化面积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由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8、甲、乙两个同学分别解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甲因把一次项系数看错了,而解得方程两根为-3和5,乙把常数项看错了,解得两根为2+ 和2- ,则原方程是( )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8

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

乙 13.5元 13.3元 13.9元 13.4元 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上面这道题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是一种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那么还有没有利用其它形式,也就是利用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应用题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问题2:某工厂第一季度的一月份生产电视机是1万台,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是3.31万台,求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分析:直接假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率为x.因为一月份是1万台,那么二月份应是(1+x)台,三月份应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以二月份比一月份增长的同样“倍数”增长,即(1+x)+(1+x)x=(1+x)2,那么就很容易从第一季度总台数列出等式.

解: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1+(1+x)+(1+x)2=3.31

以上这一道题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样的,而我们借助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类型.

例1.某电脑公司20xx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一月、二月、三月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

分析:设这个增长率为x,由一月份的营业额就可列出用x表示的二、三月份的营业额,又由三月份的总营业额列出等量关系.

(1)某林场现有木材a立方米,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年平均增长p%,那么两年后该林场有木材多少立方米?

(2)某化工厂今年一月份生产化工原料15万吨,通过优化管理,产量逐年上升,第一季度共生产化工原料60万吨,设二、三月份平均增长的百分率相同,均为x,可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

例2.某人将20xx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

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xx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xx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xxx・80%,其它依此类推.

则:1000+20xxx・80%+(1000+20xxx・8%)x・80%=1320

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

解得:x1=-2(不符,舍去),x2= =0.125=12.5%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倍数关系”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

1.教材P53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1.

1.20xx年一月份越南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100家,后来二、三月份新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共250家,设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禽流感的感染率为x,依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100(1+x)2=250 B.100(1+x)+100(1+x)2=250

2.一台电视机成本价为a元,销售价比成本价增加25%,因库存积压,所以就按销售价的70%出售,那么每台售价为( ).

A.(1+25%)(1+70%)a元 B.70%(1+25%)a元

C.(1+25%)(1-70%)a元 D.(1+25%+70%)a元

3.某商场的标价比成本高p%,当该商品降价出售时,为了不亏损成本,售价的折扣(即降低的百分数)不得超过d%,则d可用p表示为( ).

1.某农户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第一年的产量为6万kg,第二年的产量为_______kg,第三年的产量为_______,三年总产量为_______.

2.某糖厂20xx年食糖产量为at,如果在以后两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预计20xx年的产量将是________.

3.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价格,某种药品在涨价30%后,20xx年降价70%至a元,则这种药品在年涨价前价格是__________.

1.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改变我省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20xx年我省某地退耕还林1600亩,计划到20xx年一年退耕还林1936亩,问这两年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平均增长率2.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一月份生产甲、乙两种新型拖拉机,其中乙型16台,从二月份起,甲型每月增产10台,乙型每月按相同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又知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之比是3:2,三月份甲、乙两型产量之和为65台,求乙型拖拉机每月的增长率及甲型拖拉机一月份的产量.

3.某商场于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进行商品经营,以后每年年终将当年获得的利润与当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相加所得的总资金,作为下一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继续进行经营.

(1)如果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为p,那么第一年年终的总资金是多少万元?(用代数式来表示)(注:年获利率= ×100%)

(2)如果第二年的年获利率多10个百分点(即第二年的年获利率是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与10%的和),第二年年终的总资金为66万元,求第一年的年获利率.

二、1.6(1+x) 6(1+x)2 6+6(1+x)+6(1+x)2

3.

三、1.平均增长率为x,则1600(1+x)2=1936,x=10%

即16x2+56x-15=0,解得x= =25%,y=20(台)

(2)50(1+P)(1+P+10%)=66,整理得:P2+2.1P-0.22=0,解得P=10。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9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从实际问题入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知识技能: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数学思考: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问题1】有一块面积为900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依题意列方程为:x(x+10)=900;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至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依题列方程为:5(1+x)2=7.2;

【问题2】学校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共4×7=28场,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则每个队要与其它 (x-1)队各赛1场,全场比赛共场,依题意列方程得:;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时可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1)上面三个方程左右两边是含未知数的 整式 (填 “整式”“分式”等);

(2)方程整理后含有 一 个未知数;

(3)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 二 次。

等号两边都是 整式 ,只含有 一 个求知数(一元),并且求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强调】方程ax2+bx+c=0只有当a≠0时才叫一元二次方程,如果a=0,b≠0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所以在一般形式中,必须包含a≠0这个条件。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整式、分式、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所以从未知数的个数及最高次数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共同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归纳是活动有效的保证,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充分的探究和交流。同时,在概念教学中类比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

【对应练习】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x3-2x2+5=0; (2)x2=1;

(3)5x2-2x-=x2-2x+; (4)2(x+1)2=3(x+1);

(设计意图:此问题采取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时让学生知道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对其整理成一般形式,然后根据定义判断。)

【例1】 已知方程(a-3)x|a-1|-2x+5=0,当 a=-1 时,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当a=0,2或3 时,此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学习,一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注意其最基本的条件: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二次项系数不为0;二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在填第一个空时要让学生注意a值的取舍,填第二个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学习,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注意强调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二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变形过程。)

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a≠0是ax2+bx+c=0成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条件,否则,方程ax2+bx+c=0变为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2、找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①④⑤ 。

①3x2+x=20, ②2x2-3xy+4=0, ③, ④ x2=0, ⑤

2、某学校准备修建一个面积为200平方米的矩形花圃,它的长比宽多10米,设花圃的宽为x米,则可列方程为x(x+10)=200,化为一般形式为x2+10x-200=0。

3、方程(m-2)x|m|+3m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m= -2 。

4、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2x2+2x-4=0 ,其中二次项是 2x2 ,二次项系数是 2 ,一次项是 2x ,一次项系数是 2 ,常数项是 -4 。

(设计意图:随堂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反馈和调整后续教学内容与教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整理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 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m2-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根据两种设计方案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解方程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