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觉醒年代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0

觉醒年代观后感(实用12篇)。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也许下面的“觉醒年代观后感(实用12篇)”正合你意!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看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剧集,让我近距离的看到了他们本身。该剧讲述了从《青年杂志》办立,到中共一大召开,中间太多人物震撼我心。我看到仲甫先生鲜活的人格魅力,守常先生关心大众疾苦,二人甘为革命牺牲自我的决绝;蔡公一代北大校长的风姿,让人肃然起敬;年轻的延年,乔年,世炎,仲懈,心刚…一群青年人的一颗爱国之心。

该剧带给我的感动太多,让我每每为年轻的生命心痛不已,感慨他们如此的风华正好,却被迫害致死。他们一定是死得其所,为信仰不惜所有。他们不是几个人,是一众革命先人的缩影,他们年纪轻轻就为这个国家付出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剧中毛泽东的出场是两分钟的奔跑,他穿过长沙街头,怀中紧抱着《青年杂志》,雨中的长沙所呈现的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整个画面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的隐喻。

该剧明确写清楚了在明清帝国覆灭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功荫都无法进一步完成社会身份构建的一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它体现了民国初年通过科举获得政治身份的人的自傲与胆怯和没能参加科举青年的冲动和执着。

年轻时,陈独秀劝谏其想当县长的朋友孟邹说过:“在这年头,当官是最高危最短命的职业,那说完蛋就完蛋,不如开一书社,一能谋生,二能为革命筹集资金。”这里也充分体现着明清社会结构并不足够本质,看起来可以以士人身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士人身份是虚假的,阶级地位是晃动的。换言之如果满足于此,那等待的结果只有慢性死亡。在当时分配资源系统不足以支撑社会发展下,五四运动给明清青年士人以古典的方式登上舞台,我党和国民党均提供了这个渠道。看《觉醒年代》让我们学会要真正理解社会生产,构建与当下甚至未来的社会生产相对应的社会身份。

当时的陈独秀们的阶层到今天还需要觉醒来打破,打破的不是经济阶层而是思想阶层。当今社会是因为在落后的地区,在贫穷的地区,很多人的思想和心智依然得不到教育资源的启蒙和人脉资源的开眼界。所以即使陈独秀觉醒年代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因为落后,思想和心智还是沉睡着的。然而今天的社会又发展太快,快得让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贫富差距而不是思想差距,看到的是纸醉金迷,看不到的是思想贫乏和心智不成熟。所以很多人都心态浮躁,爱攀比,活得不开心,抱怨社会,抱怨起点低,仇富。所以有了更多防不胜防的诱惑和骗局。

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的脊梁又该何去何从?私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就要修身。善良和爱永远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东西,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愿当代青年能够仰望星空,秉承先辈爱国之精神奋勇前行,激励自己:祖国需强大,吾辈当自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2)

故事的开始,日本早稻田大学内,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听闻了袁世凯的行为,都感到了羞耻心。众人义愤填膺,纷纷举起了右拳抗议着。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但是却总有一些顽固子弟依旧执迷不悟,推崇着君主立宪制度。与此同时,李大钊与陈独秀单独见面。

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到当时陈独秀的外貌,他的头发又长又乱、胡子又长又散、衣服杂乱不堪。

在全国上下中,都能排得上名字的一个人,却似乞丐一样,吃着别人的剩饭。他为革命任务负重、为国家斩草除根、为人民舍弃一切。陈先生是个忠心、聪慧的革命家,他乐观面对留学生的唾骂,他依旧面带笑容,他是一个内心无比坚强的人。

他回国后,立志救国,没有向那些位高权重、且站在对立面的高管屈服,他积极发表言论、发表文章,决心拯救国人之政治觉悟,觉醒新一代人,为推翻袁世凯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陈延年和陈乔年是陈同志的儿子,但是他们没有以父亲的名字和地位欺负别人,而是在上海滩勤工俭学,并且代替其他工友受苦。他们永远不会叫苦,并且孝敬、简朴。

当他们的姨妈带来了包子和蛋汤,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收下,尽管肚子早已饿的咕咕乱叫。我敬佩他们的坚持、简朴、不服命运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礼貌。朴素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是新一代的模范,是国家升起的新星。

《觉醒年代》不仅是觉醒国家,更是觉醒人民。以民为本,创建一个新共和国。

只有新思想、新道德的人才能有如此之觉悟,我们新年青也应该有此觉悟!

以上是好作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仅供参考。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3)

《觉醒年代》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批热血青年挺身而出,发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体现了时代的使命担当。这种时代精神时刻引领着无数中国人砥砺前行,树立远大理想,塑造忠诚担当的品行,不断献身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去。

在《觉醒年代》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勇于担当,敢于成就。扛起中国革命的大旗,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人生很短,只不过一瞬就会远去,在这有限的年华中,有的人虚度光阴,有的人碌碌无为,但也有的人不断挑战自己,砥砺前行,在人生的航程中投入心血,浑洒汗水,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身上的担子是不轻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我们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有担当精神,在无悔的青春中牢记使命,做好本职工作。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

新时代的教师应保持本心,以担当的品行把好自己的航程。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子以国之运为己之担当。陈独秀,李大钊等带领青年创办杂志,引领革命洪流。在中国革命中,青年毛泽东握笔持戎。秉心中之担当,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周恩来19岁东渡日本、后留学法国寻求革命真理。现在正值大好年华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身兼社会发展,担当为国育才的使命,也决不能懈怠。我们要树立忠诚担当的品行,时刻保持自身的战斗力,争取做新时代的好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教导好每一个学生,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

新时代的教师要以学为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中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我们就会落伍,面对新挑战,我们要抓住创新人才研究会振兴保定教育机会,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坚持学无止境,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技能。以真才实学投身到课堂中去。此外,作为人民教师还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树立一身正气,并居安思危,缅怀先烈遗志,心怀感恩之心,不断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体现人生价值。

每个时代都是一场长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使命担当,我们二中人风雨60多年,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凝聚出自强不息,勇于成就的二中精神。而今,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刘彭芝校长创新教学观念的引领下,要不断践行我校二三六课堂模式。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说句实话每个人不可能没有过职业倦怠,可是每当我在家访中看到许多孩子需要考大学改变命运的时候,看到家长把我们二中老师看成他家孩子“救世主”的时候,看到孩子们那种求知的眼神时,自己就会燃起奋斗的雄心壮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4)

蔡元培故居游记

2011年7月21日上午,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绍兴城市的街区还是那样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私家车、公交车、运货车们在路上来来往往,穿梭在公路的中央地带。

我已无心观赏路边的风景,心中焦急地盼着能早点到达已心驰神往许久的蔡元培故居。从绍兴夜市出发,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来到了蔡元培故居的入口处。

只见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外置字幕设备中正在闪烁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字眼:“节目定时更新,雅俗共赏......高档次,低消费”。这里交通便捷,常有一些国内明星前来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助阵,出演精彩的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正前方不远处,四棵貌似松柏的树木,像默默地守护蔡元培先生雕像的士兵一样,前后两排,每排两棵。

在这四棵树的中央便是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了。只见他坐在一张古式的椅子上,手中紧紧地握着一本书籍,两眼炯炯有神,一副巍然不动的伟人风范,让我不得不为之折服,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雕像旁的石碑上如下记载:蔡元培,字鶴卿,号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浙江越城区人......曾被毛泽东这样夸赞过:“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绕过蔡元培先生雕像,径直往前走,便看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耀眼。

左转弯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了鶴卿传,于是便欣然前行。只见墙壁上刻着如下优美的话语:“有好湖山八载 常萦魂梦间 最羡卧逑 若有術十篇 妙绘若循环”(鶴卿传

蔡元培 二三年十二月)。

美哉,绝哉,蔡元培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啊!

拐过几个弯,便来到了颇具古式建筑风格,透着浓浓学者气息的蔡元培故居。

一进入蔡元培故居,只见前院高瓦四起,屋檐的边沿也被一些不知名的草儿“占据”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欢叫着,好像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知了声此起彼伏,简直热闹极了。

右转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古门,两扇门往两边敞开着,门锁锈迹斑斑,门口的石阶被一块厚厚地玻璃完好地封存着。

跨过石阶,往右转,便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简史。原来蔡元培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17岁考取秀才,23岁考取举人,26岁科举入仕,为清末名翰林。 28岁为翰林院编修。绍兴是蔡元培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与著名的鲁迅先生、杜亚泉先生等绍籍人士都有着深厚情谊。

蔡元培先生从小深受父母、叔父的影响,父亲蔡光普为人厚道,母亲周氏贤能勤俭,勉励他“自立”、“不依赖”、“不苟取”、“不妄言”。而其叔父茗珊指导他读《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 这些都使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渐渐养成深厚的内涵休养。当然,在担任翰林期间,他还阅读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和自然科学书籍,深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

而对面的便是第二展厅,以“情系桑梓,义在教育,志同道合,真挚乡情”为主题。蔡先生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大禹陵、香炉峰、石屋禅院、兰亭、山石佛寺等名胜古迹。他曾与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共同编辑并出版了《鲁迅全集序》。他曾担任过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相当于现在国家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1917年1月,他上任为北京大学校长。在上任前,他曾写道:“但也有少数人就说,既然知道北大腐败,更应该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思”。

走出第二展厅,迈过第二道门槛,正门进入便是蔡元培雕像, 我在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以表示对蔡元培先生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在雕像身后,“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十个字显得十分醒目,可以从中领略到蔡元培先生伟人的气魄。

门槛的右侧便是第三展厅,这里展示的是蔡元培先生改革封建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的英雄气魄,创建教育制度,维护共和政治的 领袖气概,主张学习西方,倡导勤工俭学的领导才干。 门槛的左边是第四展厅,主要以“知难而进,接长北大;除旧布新,锐意改革”为主题。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写道:“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为十四系,废学长(相当于现在的分院院长),设系主任。”

蔡元培先生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同样捍卫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爱国运动。蔡元培先生真不愧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啊,佩服!佩服!

迈过第三道门槛,继续往前走,我便来到了第五展厅,主要以“致力科学事业,争取民主自由”为主题。蔡元培先生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他开展国际交流,争取民主自由,坚持抗日救校。一个个感人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啊!

从第五展厅出来左拐,便来到了第六展厅,这里主要以“功垂百世,德耀千秋”为主题。1940年3月5日,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在香港病逝了。

这是一个全国哀悼,人们沉痛万分的日子,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致唁电,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致祭,港督代表罗旭、爵士、香港教师联合会前来执绋,北大同学护灵队紧随灵车,并扶柩下车。同时重庆、广东、桂林、昆明、延安、绍兴等各地相继开追悼会。 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充分表明蔡元培先生的丰功伟绩让人震撼, 领袖故事令人折服,病逝消息令人悲痛。

顺着走廊,不知不觉中,我便来到了小堂前,这里是蔡元培一家省亲会客,畅叙情怀的地方,中间的一幅对联无不为这里添上了几分幽逸,生活的情趣更浓了些。对联上书写着“竹屋依花槛,松云覆草堂”,诗意浓浓哟。

小堂前的附近便是书房了,书房内摆放着一尊古钟,在门口的附近摆放着一张书柜,其对面的墙上是一块上面刻着字的书芭,书芭下方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文人墨客都喜好的笔墨纸砚。

书房的旁边便是蔡家的餐室了。隐隐约约间,我仿佛看到蔡元培先生一家人正在一起吃着饭,其乐融融的。

进入餐室,沿着室内楼梯直上,伴随着吱嘎吱嘎的上楼声,已来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卧室,这里曾是蔡先生自幼儿时代至赴京任翰林院编修前的住处。床上没有很特殊的床具,仅仅棉被、蚊帐而已,床边的桌上也只有一面镜子,大概是蔡先生生前梳头或者整装时用的吧。

紧挨着的便是他父母的卧室了。里面有古式的挂衣杆、橱柜等家具,床的布置大致和蔡元培卧室一样。

欣赏完蔡元培先生卧室以及其父母卧室,我顺着楼梯而下,迈出门槛,往左拐,看到了蔡元培先生家的灶间,里面有一口土灶,灶上除了那供奉神灵的供神龛外,上面还悬挂着碗柜。灶旁是一口水缸,因为上面盖着盖子,所以缸内是否有水,就不得而知了。水缸旁的桌子上正摆放着一只古式的饭桶、两只造型别致的水桶。整个灶间还挺有韵味的,是蔡家族族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往前走,便是蔡元培先生小时候就读过的家塾。蔡先生6岁入家塾,读过《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就是在这里,蔡元培先生获得了文学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在家塾的旁边,有一座许愿池,我往池内投了几个硬币,带着诚心,许下了一个特别的愿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要骑上车回家,准备好好休憩一番。在绍兴的家里,一时诗兴大发,便写下了如下这首诗,以表我内心的点滴感触:

用尽四时游故居,心中顿觉神灵明。 虽无缘见元培人,但有缘见光辉史。 今日一游恰有意,心中之梦更坚定。 天生我材必有用,拨开云雾心更亮。

作者后记: (写作时间:13:30~16:30,总计三个小时) 蔡元培先生,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一定会努力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也是优秀的,我一定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精彩的奇迹。

虞其君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于绍兴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5)

《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直听说好看,没有抽空去看,暑假里终于把此事安排上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和我们初中历史联系紧密,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印象深刻有好几个地方。胡适和李大钊的争论,胡适主张温和改良,李大钊主张革命,李大钊挥动右拳,坚定地喊出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勇往直前的精神。被李大钊勇往直前、为国牺牲的精神气势所震撼。那个时候很多先进的中国人都去邻国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也有留美回来的才子胡适。回国后他们救国面临不同的道路的选择,接下来的事实证明,陈独秀、李大钊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段场景令人难忘。李大钊冒险送陈独秀出城,路上下车,看到因为战乱、灾荒、饥荒……逃难的各种人,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破布和竹杆子搭的帐篷到处都是。特别是那个幸存的义和团老人,给他的义和团的兄弟放花灯。他为兄弟们的死感到冤枉,兄弟们为国牺牲已经有十几年,中国依然饿殍满地,战争不断。他用那因愤怒而颤抖的声音问到知识分子的陈独秀和李大钊:“这国还有救吗?”看到老人期待的眼神,二人没有回答。默默地离开。他们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一定是苦不堪言的,失望、无力、心痛、愤怒!两人走开后,陈独秀忍不住抱头痛哭,遗憾中国当时没有一个真正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李大钊感言:“我们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变革便有希望。”陈独秀赞同不已:“对!我们应当建议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个政党一定能指引中国走向光明,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她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他要建党,要救这样的国,要救眼前这一个个逃荒的百姓,让他们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活着。这一刻,他终于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了。接着两人高举右拳许下诺言:拯救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为这个目标奋斗终生!两位革命先辈壮志凌云的背影,令人动容。一百年后的中国,真正证明了他们的信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作为先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没有只考虑自己,而是一心想着救国。他们办报纸,宣传马克思主义。虽然一直受到当局的阻挠和威胁,甚至遭遇抓捕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艰难探索和追求真理。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文化运动启蒙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正是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奔赴各地组织发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罢课、罢工、罢市斗争的五四运动,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拒绝签订巴黎和约,中国工人阶级凝聚起了强大的奋进力量,成为中共诞生的强大基石。

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去法国勤工俭学,雄赳赳气昂昂的为学习救国知识信心满满。他们也知道回国后和北洋政府势力的斗争是生死较量,他们义无反顾。陈延年回来任江苏省委书记,后在上海被捕,那个带着铁链的脚,血淋淋的,是血水里开出的花。他顽强不屈,临刑前他不肯屈服下跪被乱刀砍死,时年才29岁。弟弟陈乔年牺牲时年仅26岁,临行前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辈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陈氏一家英烈。今天的盛世如你们所愿!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推荐学生们看的一部红色经典电视剧。作为初中历史老师,个人觉得这三个场景都是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6)

《觉醒年代》是由李国立导演,陈思诚,李现,王子文等主演的一部青春题材剧,从2019年的热播到2020年空降热搜的第一名。该剧讲述了四个不同个性的青年在特别历史时期的命运际遇,他们在经历了风雨历练后,逐渐觉醒,成为时代的旗手,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自己以及时代的动人故事。

觉醒年代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别是草根混子曾艳芬、优秀学生何森、纨绔少爷江盛南和上进青年邱泽毅。四个人物的身份各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特殊的年代背景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打击。这些打击让他们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和自身的渺小,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充满了不公和不平等。

然而,正是这种挫折和打击,让四个主人公逐渐走向觉醒。他们不断地去接受挑战,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在受到生活的摧残之后,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曾艳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田径健将,何森在白色恐怖面前勇敢地宣扬真相,江盛南在工厂经历的困境中唤起了工人的觉醒,邱泽毅也在中山舰上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毅然决定冲出去和敌人拼命。

《觉醒年代》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的中华大地,是那个中国人互相残杀的历史时期,从北洋军阀到抗战胜利。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外敌侵略和国内动乱,导致了劫后余生的中国人民思想上的极度割裂和困境。而觉醒,就是在这种困境下,青年人为寻求出路,自觉地开始了一种探寻和抗争的过程。

觉醒年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对各种困境和挫折,而这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去面对和攻克困难,去追求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觉醒的力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觉醒时,他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能够与环境积极作为的人,不断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总结一下,《觉醒年代》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那个历史时期,还告诉我们,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面对它们,勇敢迎上去,把它们化为自己成长的力量。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只有在觉醒的过程中,我们才会真正成为自己,走出困境,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7)

《觉醒年代》是一部以1930年代上海滩为背景的革命历史剧。在观看这部剧后,我深受启发,感受到发展历史思维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观感及体会。

首先,这部剧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呈现出上海滩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运转和社会变迁。观众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还能思考当今社会中类似的问题。在大时代的变革之中,如何选择、如何行动,是一直被人们关注的话题。

其次,这部剧在剧情演绎上十分紧张、追求真实,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主人公安源路的形象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自信骄傲的性格、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深沉的愧疚感,让人印象深刻。

再次,本剧以社会问题为核心题材,以反腐倡廉、民主自由等理念为主题。安源路以及身边的人们包括同志、朋友、亲人,在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了国家的利益,大力反腐斗争,甚至不惜以身殉国。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精神,塑造了一批优秀革命人物的形象,为今日之人提供了一个强烈的价值观参照。

最后,作为一部历史剧,这部剧的产品制作非常专业。位于上海的影视城,场景氛围十分贴切,服装、礼仪等方面都得到了严谨的考究。此外,剧中的音乐也非常出色,将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觉醒年代》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剧,通过其真实的情景,让人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和学习历史,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意义。而对于我们今天,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应该把历史的经验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与意义。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8)

昨夜,观《觉醒年代》一剧,闻蔡元培先生在任职北大校长时的演讲,五感有发,心情激荡不能寐,真悔未将即时所思所想略于纸上,止于今晨在一众排练《唱支山歌给党听》嘈杂声中慢慢忆之。

蔡元培先生在任职北大校长时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此三事,言简意赅,孩童可解,放置于今,方可亦必可。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观今日之荣耀,皆为革命先烈以鲜活生命绘就的锦绣之途,你我均为光辉照耀的受惠者。生而为人,自以入华夏为荣,当以再造盛世为责,或文或武,传承一脉红色血液的流淌。观今日,我思想之匮乏,言语之有限,庸庸碌碌而为之,一个思想中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罢了。反观在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前途不明,一个个先驱者以革新为己任,生死远在大道之外,求知求学之心远在穷困之外,皆因其爱惜光阴,孜孜求学,抱定宗旨,为其砥砺奋斗。德性根基稳固,就做新时代新青年,纵有思想涩塞,可与师与友相互勉励,易通经络。宗旨既定,日趋正轨。泱泱华夏,入目皆是信仰,切莫使光阴虚度,初心与现实大相背驰。

有感而发,诸君粗略观之。若诸君近日思想略有匮乏,可借《觉醒年代》一观。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9)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今日正是春分,寒风呼啸,幸而没有下雨。离清明还有半个月,扫墓的人却多了起来。路上车堵成一条长龙,公墓周围声音热热闹闹,这地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热闹。租住在乡下农村,也就这段时间人气多些。当然,车也堵些,也许上班会是个难事。

今天看完了那部《觉醒年代》,大结局里党终于建起来了。虽然早知道结果,但看剧更有代入感,更能体会先辈们开拓的不易。1921年,一个小党诞生了;一百年后,这个党有了一亿多党员。因为这个党,我们的国家翻天覆地,生活日新月异,一切都不一样了。

以前的生活怎样我不知道,说说自己能感受到的吧。很小的时候种田是件辛苦的事,纯粹靠用人的体力去插秧,去收割,去打稻谷,那些在田地里的时光想起来都是苦涩的。避不开的烈日,好像永远抱不完的稻子,在田地里跑来跑去,生活好像没了希望;后来有了收割机,轰隆隆的机器一过,人就轻松了许多。

就是看个电视也难。以前都是看老式的电视剧,只有一个江西卫视,为了看动画片版的西游记早早爬起来。后来有些村里人家装了卫星电视后就跑去蹭着看,不喜欢的也只能耐着性子看,看得一些人不开心,总是被关了电视。那真是一段屈辱的日子。但时间总会改变一切的,自己家也会有电视,能自由地换台,看剧。

时代进步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都是百年前建立的那个党带来的。看《觉醒年代》,比价注重伟人们在年轻时的经历,看他们怎么从一个平民成长为大人物怎么升华自己的思想。深受启发的一点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总是互相靠近,互相吸引。在什么样的圈子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审视了一下目前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明白了眼下生活别扭的原因。原来不是我不适应这个环境,而是这个环境不适合我。

好在一个人的时候更多,有时间自省自查,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下班的时间更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走向。总有人在默默努力。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0)

我看完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这个电视剧主要是讲述了中国的民族复兴,早期共产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程。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个讲述历史的工具。本文将分享我的观后感,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故事情节,影视制作,演员表现,历史意义。

首先,我对这个剧集的情节非常满意。故事情节让人充满期待,充满悬念,也有大量历史素材。整个故事虽然偏重于展现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战争的历史片段,但也涵盖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革命志士的奋斗、民族大义等丰富的元素。在情感上,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不同的角色之间也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感纠葛,这让观众很容易被吸引。

其次,对于影视制作,我要说的是整部电视剧的制作非常精湛。拍摄场景的还原度很高,各个场景很好地配合了情节,情感和历史价值,都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同时,音乐和声效的使用非常合适,随着情感的变化,剧中的插曲和配乐会随之转换,令人感受到了更深的情感趣味。

第三,我对演员的表现也非常满意。演员们演绎了每个角色的特质和人性,他们的演绎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透过角色把剧中情节和人物感受都透彻地传达给观众。张婧仪,陆毅,谭松韵等演员通过演出真实而精致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角度。整个剧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将自己的角色呈现得很真实、非常感性,这让人们忍不住为他们的生命故事而感动。

最后,剧中所讲述的历史是这部电视剧的重要部分。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电视剧通过展现这些反映在角色身上的历史事件,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先辈们的努力和牺牲,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

综合来说,“觉醒年代”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能够让人们接触到伟大历史、感受到精神激情和人物人性,并对政治、军事、文化和历史感性和思考等方面有更富有启发性的体验。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充满荆棘和困难的时期、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信念,坚定的战斗和策略还剩下无限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感受、崇敬的。总之,“觉醒年代”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作品,它带来的是对艰难岁月的铭感,让我们珍惜和更好地改造国家之内。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1)

国民之思想,国家之制度,民主和科学是觉醒之年代焉。——题记

《觉醒年代》光听名字就使我很有感触,觉醒年代并非高层官员的觉醒,而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对于救中国,使国民觉醒是当代新青年的责任。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有无数爱国青年,比如留学日本的李大钊,他是一位彻底的反封建斗士,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常以笔代情,以文带心,把自己的思想融在白纸黑字之间。他虽然身在日本,深知国内形势严峻,而自己的手稿又常常面临日本学生的撕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大钊仍心系祖国,坚守自己的爱国信念,还不断呼吁身边的爱国青年觉醒,正所谓:国之兴亡,匹夫有责。

一直在国外研究新思想的仲甫先生--陈独秀,回国后却遭到自己儿子的厌恶。误以为他是贪生怕死,甚至要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但陈独秀却始终坚持,从表象抓住事情的本质,化悲为乐,换角度思考,不畏坎坷坚守信念倡导新思想运动,让国民觉醒。真是人如其名,陈独秀这也是觉醒之青年,他是全国青年的榜样,千事万事想不通,只有他一枝独秀。

“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国人的思想,提高国人的素质,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这是陈独秀先生的一句话,我认为也是觉醒年代的目标,陈独秀先生等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管形势有多么严峻与复杂,用《觉醒年代》里的一句话说就是“不敢担当,就是失职”。

立坚定信念,立顽强意志,是怀大志者之所为。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2)

在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一段评论令我哽咽:今天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课本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背了又背令我们“厌烦”的名字,仿佛活了一般,他们不再是课本里的寥寥几句话,不再只是时代的伟人亦或者革命家这样的标签式人物。他们活生生的就在那里,在那个满是沉疴旧疾的,危急存亡之际的,破败飘摇的,封建压迫,愚民看客的国家里。他们不是课本上白纸黑墨的“纸片人”,不是冷冰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有着比常人更加热枕的七情六欲,他们是那么无比的鲜活,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也爱吃烤花生,和朋友小酌互相调侃,爱看雪景,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

然而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是粉身碎骨都要救国救民的中国人。有的人放弃了在日留学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国;有的人弃医从文想要唤醒愚钝麻木的国人;有的人冒死演讲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这群人啊,在迷茫和黑暗中苦苦追求真理与光明,只凭借一腔热血与孤勇,呕心沥血趟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去承担开创者的使命,他们不信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只坚信舍我其谁!那份精神与信仰、对人民的怜悯、对真理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的赤子之心,如何不叫人动容!“我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重新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炬。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不需要历史来记载功勋,也无谓那些空虚华美的称颂;只要山川河流、千万英灵,见证过我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陈氏两兄弟哪怕活得如此辛苦了却不忍心看百姓的疾苦,毅然加入革命的队伍,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牺牲,用他们短暂却热血的一生点燃星星之火;郭心刚先生在听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一夜白了头,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最终在五四运动中病情加重呕血而亡;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召集学生工人运动,陈独秀先生在李大钊先生问:“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时,慷慨激昂,呕心沥血的说:“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力,人的快乐,人的尊严,我愿奋斗终生!”,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个年代学生们老师们打招呼均是相互鞠躬,哪怕是对立的两个学派争起来面红耳赤,离开时也会相互鞠躬,这实在难得……正如剧中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觉醒年代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