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戏剧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0

戏剧观后感优选五篇。

为了方便大家的使用和理解我们整理了“戏剧观后感”,我们可以在影片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在观看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新东西。为了可以记住观看时的感动,我们应该选择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是一个沉淀想法的好方法。有什么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值得我们借鉴呢?

戏剧观后感【篇1】

缅怀人民好公仆争做干部好榜样

——**大型现代豫剧《焦裕禄》观后感

2011年1月9日下午,**组织出席**党委一届二次全会全体人员,以及基层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同数百名党员干部职工,在矿工俱乐部**了**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豫剧《焦裕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人至深,至今心情仍旧不能平静……

现代豫剧《焦裕禄》共6幕,演出了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随着帷幕的徐徐拉开,“画外音”立即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40多年前的河南兰考县,舞台布景随着伴唱,烘托出当年兰考大地那种“漫天风沙漫地碱,白帐子猛雨涝大田;三害肆虐灾情重,兰考人经历着1962年”的凄凉景象。随着剧情的步步深入和发展,我被焦裕禄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打动,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特别是当演到焦裕禄率领全县人民战胜“沙、碱、涝”等自然灾害,即将迎来丰收的年景,他却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时候,许多观众掩面而泣,为失去一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而痛心。焦裕禄的形象正是在这样的生活氛围和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它的光辉、高度和歌声。

**现代豫剧《焦裕禄》,不仅是从它的唱腔设计到舞台布景,从剧中人物的塑造到演员的念、唱、做、打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剧中焦裕禄、徐俊雅、瞎奶奶、鲁一山、董老头等主要人物的塑造和演技更令人难以忘怀,给人们留下了更加深刻而美好的回味。情节跌宕起伏,场面气势恢宏,成功塑造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尤气势焦裕禄的光辉形象再次感动了现场所有观众。

**《焦裕禄》,让我的心灵再次受到洗礼。40年来,焦裕禄精神超越时空,久久焕发。焦裕禄的作风、品格、作风,在亿万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造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清正廉洁、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更需继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时时刻刻用焦裕禄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焦裕禄为榜样,处处以身作则,时时率先垂范,认真履行职责,带头转变作风,带领广大职工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和组织的培养,不辜负职工群众的重托。

首先,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赋予焦裕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以加强党性修养为出发点,牢记宗旨,创新进取,艰苦创业,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关予其业。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目前,我国**已成功实现千亿级跨越,正处于力争跻身世界500强的关键时期。焦裕禄很有必要指导工作实践,把**制定的宏伟蓝图变为实际行动。

我们要从思想上坚定“无论困难再大,也难不倒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永不向困难低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甘于奉献,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到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和更大胜利,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努力为职工群众带来更大的福祉。

第二,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即先吃苦,后享乐,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同甘共苦。焦裕禄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良好榜样。他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心连心、情连心。当剧中演到大雪纷飞之时,焦裕禄把县**发给自己的大米送到困难群众家里,和孤寡老人一起度除夕,剧中的感人细节历历在目,我自己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胸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焦裕禄身上体现出的最明显特征。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从工作上、生活上认真学习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学习他“胸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思想境界。作为为党员干部,就应该像他那样深怀爱民之心,时刻关心职工疾苦,与职工群众患难与共,尽心尽力去办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好事,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把“职工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

第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学习他坚持群众路线,倾注全身,尽力而为。焦裕禄同志深入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如在除“三害”斗争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这是焦裕禄同志带头做表率、做实际贡献的工作作风的最好体现。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470多天中,时刻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要求自己,始终战斗在一线,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掌握第一手资料,带着感情去工作,实事求是地去解决问题。作为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从转变工作作风做起,坚持走群众路线,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身体力行做表率,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深入到基层、到现场、到一线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多到工作难度大、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解决实际问题;多到职工群众当中去,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疾苦、积极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把关爱职工的职责落到实处。

“清风扬正气,同心创大业。”**组织党员干部**《焦裕禄》,用心良苦,意义重大。我们看过后不能激动一阵子,而要在身体力行上体现一辈子,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努力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戏剧观后感【篇2】

与描述安东尼奥不同的时,巴萨尼奥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去安东尼奥借钱,安东尼奥为了朋友的幸福去了敌人夏洛克那里借钱,并接受了夏洛克不合理的条件。而在他的商船无法按时归来,无法按时还夏洛克高利贷的时候,安东尼奥又写了一封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信给巴萨尼奥,信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歌曲一磅肉以后,我估计性命难保,我希望临死能和你见上一面,但这还要看你的行踪。

如果我们之间的友谊不足以邀请你来这里,那么你就不应该因为这封信而来。在这一封信中,我们看不到一丁点对于这件事的起因巴萨尼奥的一点埋怨,没有叫巴萨尼奥负担一点责任,所有的事都由他担着。而只是想在临死面前见他一面,信中也允许了巴萨尼奥可以不去见他最后一面。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朋友啊!这是一个真正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啊!

而我们知道,宽恕朋友容易,但饶恕仇人便是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做到的了。偏偏莎士比亚便安排安东尼奥做到了。在庭审的最后安东尼奥说道:

“如果夏洛克愿意立下字据,承诺在临死的时候把财产留给他的女儿和女婿,那么他情愿放弃夏洛克应该给他的那一半财产。”面对一个之前要取己性命的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锁安东尼奥已经被描写成了一个圣人了。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又将哈姆雷特描写成一个极忠极孝的人,不顾一切地为付报酬,最终和仇人同归于尽。同样被莎士比亚塑造成极忠极孝的人还有《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麦克白和他的妻子被描述为贪婪和不满的卑鄙的人,特别是麦克白夫人。同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哈姆雷特中的王后哥特鲁德和叔叔克劳迪亚斯。李尔王的大女儿,二女儿。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常常有人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纯粹的无私。如《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等等。

正所谓诗言志,大凡一个作家写一部作品总是要表明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希望按照他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写出了圣人和恶人,使这些圣人更加圣洁,恶人更加恶劣。

莎士比亚在文章中无限放大了这些人物的典型优缺点,使圣人更加神圣,恶人更加恶劣。我个人觉得不是简单的仅仅是为了读者喜欢某个人物或是讨厌某个人物,也不尽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剧情需要”所可以解释的。它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本世纪人的分析。

它表达了莎士比亚对高尚人格的仰慕和向往,对卑鄙的人的厌恶和鞭挞。莎士比亚渴望用自己的作品来引导人们超越平凡,走向神圣,超越卑微,走向崇高。这一表达流露出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闪耀着唯心主义的光辉。

戏剧观后感【篇3】

皮影戏的观后感简介:今天,县文化馆的一些人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皮影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的道具是驴皮材质的,如果改用牛羊皮,表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今天,县文化馆的一些人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的道具是驴皮材质的,如果改用牛羊皮,表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驴皮才能做出有透明质感的道具来。皮影戏的唱法主要分为两种:大嗓和小嗓。大嗓指男性的声音,小嗓指女性的声音。我们岫岩的皮影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男唱女腔。戏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文戏和武戏。文戏是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武戏则是关于打斗。今天县文化馆的表演人员为我们带来的就是文戏。

皮影戏开始了,这出戏的名字叫做《金斧头》。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帮东家砍柴,不小心半路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一位老爷爷出现了,先后给了他金斧头和银斧头,他都没有要,只要自己的那把。东家知道了这件事也去找老爷爷,想要骗斧头,可是恶有恶报,最终得到了恶果。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们不要贪便宜,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

由于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经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无所谓心理、速胜心理等。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一消除。使学生真正理解:畏惧、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写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重运用以上巧妙方法,定会有长足进步;无所谓和自大,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是一种错误思想的熟悉,作文是一种技能,多练就会进步;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项目,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

戏剧观后感【篇4】

《鸟人》是过士行与《棋人》、《鱼人》的闲人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群城市中“与鸟有关的闲人”的故事,故事情节取自于生活,在皇城根脚下的一片小树林中拉开了帷幕,爱鸟如命并且最终因为鸟学了脏口而付出性命的“百灵张”、一心想拜京剧名家三爷为师的“天津卫”,以及一群养鸟爱鸟并以鸟名为称谓的“老锡儿”、“马料儿”、“朱点儿”……在鸟类专家陈博士的“追踪下”,在旅美精神学分析专家丁保罗的精神推理与分析**中,使剧情逐渐步入荒诞,而在这种荒诞的冷幽默与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戏剧冲突里,凸现着一个民族潜意识中的精神世界。

在古典文学中,“鸟人”似乎更带有贬义,常被记录成不被认可的、被唾弃的人。在国外的一些作品中,鸟人似乎也存在类似的含义,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描述的:“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使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巨大的悲剧性威胁仅成为记忆。

”似乎与现代社会中像“鸟人”类似,代表着一种错位的符号,代表着一种不可理喻,不谙世事的原始心态。

戏剧中的矛盾,产生于鸟类博士与鸟人们不同的对鸟的观察视角,在陈博士查找褐马鸡的过程中,他的专业知识被爱鸟人所不齿,而其将最终找到的仅是肛-门有粪便的濒临灭绝的褐马鸡制成标本的行为,更加暴露了打着“科学”旗号的阴冷的情感态度;丁保罗将鸟人们“收容”进戏里**中心,而试图对鸟人们做人性的剖析,一方面揣度着人性的恶,一方面更流露着人本的真,而他自身在近似于荒诞的京剧对白的拷问中,暴露着自己的精神缺失;国际鸟类学家查理与爱鸟人之间观点、情感甚至道德标准的差异呈现出东西文化的冲突,也表达着中华民族对于“鸟”以及鸟以外的世事的理解。

说说表演。《鸟人》1993年由北京人艺首演。林连昆演三爷、梁冠华演胖子,也是操着一嘴的天津话,现由《爱情来电显示》中与宋丹丹搭档的傅迦饰演。

可能是由于体形的限制,剧中人改名为“天津卫”,曾经扮演“老锡儿”的张福元此次也挑起了大梁,扮演着虽然只有一幕出场却很有风采的百灵张(曾由韩善续扮演)。濮存昕在出场名单中应饰演十六年前的同一角色丁保罗a角,此次却无缘看到。杨立新、徐帆、谭宗尧、丛林等人艺名角都曾在十六年前出演,而今面对这依然很强大的阵容,特别是无论何时都令人深刻地感觉到在人艺的舞台上没有小演员的表演方式,亲切自然,毫无雕琢,将一场内容深邃、价值冲突凸现的剧目表达在从容与淡定之间,呈现在我们熟悉的公园一角,不得不感叹在人艺的文化传承中依然展现着戏剧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主旨精神。

连续看到了何冰的很大跨越的表演,从《刺客》中的刺客,到《窝头会馆》,再到《鸟人》中的三爷,也从《空镜子》、《拯救爱》(好像是,不怎么看电视)中看到了他驾驭不同角色的能力,虽然戏里的唱功还显得不够老到,使得人物的身份感不够厚重,但是沉稳的台风已经可以担当人艺优秀演员的重任,举手投足间也很有年龄感了,似乎比《窝头会馆》中的表演更有进步。傅迦的表演很出色。与梁冠华的第一幕相比,他觉得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借助更加灵活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人物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设计有点夸张,但恰到好处。毕竟,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与16年前大不相同。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语言能力。听着他女儿和身边的年轻人,我常常放声大笑。看到我丈夫从头到尾的奉献,我觉得张在笑和骂中显示了语言的魅力。

在第三幕中,保罗丁分析说天津卫要杀了三爷。三爷不信。他在法庭上扮演法官的角色。三爷在京剧咏叹调中问到:谁在跪?

保罗丁说:密斯特保罗叮

三爷:何来两人?

保罗丁:一个人。

天津卫:回大人,密斯特是先生的意思。

三爷:为何要把姓氏放在名字后面~

保罗丁说,外国人都这样叫。

天津卫:别老觉着外国月亮圆,中国的名人,姓儿也在名儿之后。

三爷:说得好!跟他谈谈!天津卫:饱腹,烧烤季,馄饨侯

保罗丁:就知道吃,没有一个是搞艺术的。

三爷:我给你介绍几位艺术家,比如面汤、泥人张、葡萄常

此处放到今天也可以算作冷笑话了!

《鸟人》使用了北京人艺最为擅长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在舞台上呈现出当代京味文化的市井图景,有人评价,《鸟人》乍一看是现实主义戏剧,再往后看是个象征主义戏剧,看到最后是个荒诞剧……其实,在我看来,这部戏剧还是很现实的,毕竟跨越的十六年历史虽然不长,但是社会发展与审美情趣都在日益变化,而曾经引起争鸣的作品,而今却深入人心,不能不说艺术在超越现实与精神的追求中,是领跑者。当今广泛接纳各种艺术形式的观众不再把单一的作品作为自身的精神给养,更加注重心灵的释放和情感的宣泄,似乎更加宽容,但是,对艺术的需要和获得的情感满足也更加不容易,获得“好评如潮”是很难企及的状态,但是,通过艺术品人生,即使时间短暂,也让人拥有精神享受,很值得!

戏剧观后感【篇5】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我的记忆中,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似乎和父亲没有太多交集。我留下的也是一个严厉和难以接近的形象。父亲长期在外打工维持生计,自己在家读书,聚少离多,没了在父亲怀中撒娇的机会,没了在父亲的鼓励中成长的经历,由此我甚至一度以为父亲对我根本没有什么感情。

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我对父爱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慢慢地懂得了父爱的伟大。父爱并非依靠言语表达,有时父亲那淡淡的一缕回眸,父亲听到自己消息时的呵呵一笑,都是他表达对孩子深刻感情的方式。

看完《我爹我爸》之后,好好回忆一番,我眼前便浮现出了那一幕幕与父亲在一起时的场景。当我听说我被浙江大学录取的消息时,我父亲兴奋地通知了这个亲戚和工人。此时此刻,他心中一定有无限的喜悦,为儿子的成功,为儿子的成功。

平时和父亲通**时,彼此之间的对话总是有些不连贯,此时的他,说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句句简单的家常话,更是于无言之中传递着对自己儿子的一份份希望与关心。

父亲对我们,有着太多的恩情。他们用他们的生命默默地保护我们,用他们的肩膀,用他们的背,用他们的心,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对父亲,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平时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或许我们一句句简单的问候,也能让他们收获莫大的欣慰与感动。

看完《俺爹我爸》,感慨万千。太多的话想对父亲说,但无论说多少话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将戏中最后一句献给我的父亲,相信这句话,也将是看过这部戏的人都想对我们伟大的父亲说的——“我爱你,爹!”

戏剧观后感【篇6】

爆笑课堂:女同学早早的就去上学,这让武老师很高兴,每次女生到学校的时候都在上课铃想起之前。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武老师说:你说说这男同学是怎麽了?即使他们早来了也在外面等,什麽时候上课铃响了他们才进来。我出去找找。

这时,李鑫、马启光、张敏建、等人从后门进来,武老师从前门进来,李鑫他们说:废除辱骂,拒绝体罚。他们被武大郎狠K了一顿。

男同学给武老师起了一个外号,叫:武大郎。武老师问同学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什麽意思。

一位男同学说:孔子说,要是不为远视眼想,必然回为近视眼而担忧。武大郎又说:男生说的简直是垃圾,女同学说的是精华。

武老师又问:不让父母担心,不远游。

男同学又说:要是去游泳,必须要有方向盘。下课了,李鑫第一个跑出教室,武老师给120打电话,让120快速到《戏剧学院》。

戏剧观后感【篇7】

国家艺术基金20xx年度立项资助项目名单日前公布,由兰州市儿童艺术剧院历时4年倾力打造的本土国学教育儿童剧《传统的味道》榜上有名,获得120万元舞台艺术创作基金资助,用于该剧的加工、提升和巡演。

国家艺术基金是一项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公益性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资助范围包括舞台艺术创作、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及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今年是国家艺术基金实施的第二年,全国共申报4402个项目,申请资助资金总额51.22亿元。最终728个项目入选,其中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大型舞台剧和作品196项,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小型舞台剧(节)目和作品114项,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107项,人才培养资助项目99项,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12项。

《传统的味道》以电视台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为故事主线,通过诙谐幽默、虚实结合、双时空场景转换的手法,别出心裁地用“戏中戏”的形式,串联《怀橘遗亲》《季扎还愿》《程门立雪》《以德为荣》四个传统故事,生动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戏剧观后感【篇8】

有尊严,有希望地活着

——观《日出》有感

对曹禺先生的《日出》剧本,我仔细读过几次,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心情读罢总是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着不同的收获。此次借着桂迎老师的课堂,我第一次亲眼观看了新版《日出》,对《日出》中的人与事,对曹禺先生关于社会的思考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新版《日出》的开场着实让人感到意外,仔细一想却又是恰到好处。它以陈白露的悲剧结局开始,颠覆了以往的版本,给人以种不落俗套的感觉。同时,与陈白露刚开始时的“交际花”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更加有利于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黑暗现实。

在这部戏中,演员们都有着出色的发挥,将陈白露的“交际花”、潘月亭的旧时资本家、方达生的穷知识分子等形象都鲜明地表现出来。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黄、李的新认识。他们两个算不上主角,但是,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剧情的展开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来说一下黄省三。黄省三是汇丰银行的一名普通书记员,但是,在当时社会他却并不“普通”,他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类人。他老实本分,他勤奋持家,他清廉自重,他爱自己的孩子,他有着知识文人的廉耻之心。

这些本应是社会上人们的优秀品质,但最终却产生了他亲手毒害孩子、把自己逼疯的悲剧后果。不得不说,这是对当时社会对曹禺的强烈讽刺。在剧中,演员成功地诠释了自己的这些形象,令人深思。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黄省三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懦弱和无知。当濒临生命底线而不能使自身得到救赎时,他却依旧死守着卑微贱命的一点可怜自尊。“好啦,叫你要饭,你要顾脸,你不肯做;叫你拉洋车,你没有力气,你不能做;叫你偷,你又胆小,你不敢做。

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分,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你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你还配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段话是李石清对他说的,却是完整而准确地道出了黄省三的人性的懦弱,道出了他死守知识文人道德底线,不敢逾越雷池的顽固思想。

当生活的现实摆在眼前时,他却无所作为,听众命运的安排。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给孩子下毒来解决他们长期的痛苦,但他想不起反抗,想不起做什么,想不起改变自己的命运。“太阳今儿格西边落了,明儿格东边还是出来。

没出息的人才嚷嚷过不去呢”。像黄省三这样的人,是曹禺先生给那个时代人民的一个提醒,目的是唤起人们对腐朽社会的反抗精神,唤起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感。

再来谈一谈李石清。李石清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我看来,他是曹禺先生笔下最完整、最成功的形象,也是剧中的角色之一。他和黄省三有很多的相同点,他们一样地,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深刻的感情,都是在万丰银行为潘月亭工作,都是被社会遗忘的底层阶级人士。

然而,李石清和黄省三的差异更大,这体现在他们在人性上的巨大差异。李石清有着一个平凡的出身,却有着自己的智慧与眼光,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规划,极像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士。他凭借着自己的曲意逢迎、阿谀奉承与投机取巧,最终做到了银行秘书甚至“襄理”的位置。

他在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间隙间苦苦地挣扎着,以求在生活的重担之下寻求一丝喘气的空间。但是,他不能喘气,他需要一直低着自己一直想翻身的头,寄生于上层社会人的丑恶嘴脸之下。在这种压之下,他的价值观被扭曲,他深深明白,在那个时代,只有阴险狡诈才是他的最终出路。

于是,他偷看潘月亭签下的合同,认为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虚荣心;他对黄光裕的绝望无动于衷,甚至暗指自己会跳楼自杀来解脱自己。这样的人是可怕的,“哼,我要起来,我要翻过身来。我要硬得成一块石头,我要不讲一点人情。

我以后不可怜人,不同情人;我只要自私,我要报仇”,这就是他自己心中的呐喊之声,是自己在经历几十年社会交际之后深喑出的道理。

然而,他不知道,无论他多么努力,他仍然只是一个底层的小人物。他无法摆脱自己悲剧的结局,甚至自己的孩子在最后病危的时候,他却依旧挣扎于自己命运的翻身,欣赏着潘月亭惨剧的收场。在汇丰工作几十年后,他只剩下潘月亭给的20元钱,甚至还有捐款,但他失去的却是他无法挽回的亲情、青春和尊严!

黄省三和李石清,两种成长过程,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相同的悲剧结局。曹禺先生如此着笔,此剧如此演出,通过对比,将一个黑暗的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清晰地呈现于观众的眼前,引发现代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通过对李石清、黄省三这两为现代人的人物形格的探讨,我们知道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由于自身人性的缺陷造成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氛围在人物形格演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活着,但是,我们应该努力保证保障人们活着的权利,不能让活着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让活着成为一种煎熬。甚至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人们活的有尊严和价值。小事情、小黄等的悲剧命运不应再在当代社会上演,一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不应成为一个人失败的原因!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是的,只要我们抱着希望,面朝东方,总是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太阳升起来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的活着,有希望的活着!

戏剧观后感【篇9】

第一卷包括《暴风雨》《维洛那二绅士》《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和《一报还一报》。读莎士比亚的惊喜与读塞万提斯的惊喜是类似的,他们的语言竟这么成熟,细节丰富且有滋味,对话饱满且有重量!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形成的错觉,以为四百多年前的文字一定是简且浅的。

人和世界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世界会进化(农业、科技),但是人不会进化,现代人有谁能达到莎士比亚的思考空间,一世一世的人被永恒的欲望和绝望枷锁住,在莎士比亚创造的世界里受着相似的鞭笞。《莎士比亚全集》并非按照创作时间的顺序排列的,《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赵越胜在《燃灯者》里记录着周辅成先生对《暴风雨》的钟爱。我不知道这位作家是否能预知自己的死亡,让它的最后一部作品说最后一句话。

我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强烈地感觉到他急切地要说完的话,佐西马长老的去世以及阿廖沙、伊万、德米特里、卡捷琳娜、格露莘卡冲破瘴气就像是他带着全部的黑色变成土壤让植物在广阔的空间里充分生长。《暴风雨》呢?普洛斯佩罗对米兰达说:

啊,你是个小天使,幸得有你我才不致绝望而死!上天赋与你一种坚忍,当我把热泪向大海溅掷,因心头的怨苦而呻吟的时候,你却向我微笑;为了这我才生出忍耐的力量,准备抵御一切接踵而来的祸患。“上天赋与你一种坚忍”,对女儿的爱是一重寄托。

书,是另一重寄托。普洛斯佩罗并未提及爱情,我们总在孜孜寻求着那为赞美生命灿烂的事物,爱情曾经长久地占据,但最终都只是生命作为一场梦的暗语。普洛斯彼罗带着女儿和书,在孤岛上漫步。他对女儿的爱是最纯洁的爱。这是唯一一种像山一样的爱,它能永远延续下去,与生命的奇迹相匹配。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父母的爱也是胁迫,他们只对他们认可的选择给予支持,对逆着他们意思的儿女则加倍中伤,可是我也知道,儿女总有一天会与父母和解,在遍体鳞伤的时候得到父母静默的陪伴,是的,不管父母对儿女的合适的和不合适的爱如何不被儿女领受,我们还是不得不叹服这爱的恒久和迟早的包容,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这爱让人信任。至于书籍,它们能比绘画和电影更直接地为普通人提供有一。读每本书的时候,都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以及在你眼前读到的文字。文字本身就契合着人的思考,人的思考是靠着文字才撑开更大空间的,对,最具天赋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说过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一定会被误解,也许文字确实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可是我毕竟不能够想象,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那些思想会是些什么?

对于生命的总结,我还没见过比《一报还一报》中公爵所说的更好的。可我不能不承认,即使我再真诚地赞叹自杀的人的诚实与勇气,我仍旧无法不对“生”有着深深的贪恋和对“死”的深深的犹疑怯懦,我现在正好听到《星际穿越》里的coward,对应着这**的那一幕是电影最令人绝望的一幕,没错,是人求生时的不顾一切让人惊恐。这四部剧本里,一个有顽恶的人都没有,在大白面前,没有求全责备,没有相互杀灭。

莎士比亚知道人性就那样,他没有将显露出卑劣的人逼入绝境,他大概希望无论如何,容忍也许总是最没有大害处的。还是那份感觉,罪恶之城的良善和美好有着特别的说服的力量。而这,一直是人类的火种。

这一卷包括《错误的喜剧》《无事生非》《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计划的事在越远的海面,越容易使我现在的生活陷入无端的格子里,人的恐惧真的与想到死亡有关吗,还是只因为发现自己内心其实毫无热情和疯狂,知道自己在过着毫无印记的生活。爱情能让人胸腔充满热情和疯狂,生命的意义在于油尽灯枯,熊熊大火,陆地沉降到海底,等到生命终结时,一副枯骨,而不是一副瘫软肥胀的尸身。

在与人笑谑的时候,我是多么厌恶我自己,在不断浪费时间的事实前,我是多么厌恶自己,我觉得自己真真地在把青春砸碎了买馒头,我觉得自己的双手像蜗牛的触角那样又往回退了,我在恐惧。昨天看了关于霍华德·休斯的电影《the aviator》,觉得天才就是内心里有持久的热情和疯狂的人,霍华德和胡安或那个开听证会的参议员,就是两类人,后面那类人也把努力工作认作生活的船体,可他们显然是不同的!我们难道真的可以不管那恒久的胆战心惊——努力工作配不上生命的船体之任——吗?

只有热情和疯狂(的创造),才能担起啊。我总想起毛姆在《人生的枷锁》里最后得出的那倾向,海伍德这些人都悲惨地死了,菲利普最后成为了一个兢兢业业的医生,菲利普为自己避免走上海伍德等人的路而有万千总结,我虽然并不信服这种比较的优越感,但我也承认,也许对像我这样没有真正疯狂所向之事的人来说,把努力工作奉为生活的主体是很合适的。可却也真的没办法隐藏深深的沮丧,在交大,我看过许多努力工作的学生和老师,可能我真的是懒惰吧,我很佩服他们的这股信念,却没办法忍受他们以这信念为优越,因为它并不优越。

我能看到你的努力和认真,我却看不出你的热情跟疯狂,我知道你有严肃的态度忠于这信念,你把这作为“认真的生活”,可是,我就是没办法把它填进我的观念里,因为它真的不是我要寻找的那种方式,目前的我,也只是将工作和读书对半分,我抑制着它,是的,我抑制着它。如果我丢了书,我会更恨自己,因为书是我现在唯一能拥有的激情和疯狂。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我最生动的安慰。每当我觉得自己是工地上的一个粗制滥造的工具时,我就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一起洗澡。

在《无事生非》里的希罗、《仲夏夜之梦》里的海丽娜和第一卷里的《维洛那二绅士》里的朱丽娅,都有被喜欢的男人不断侮辱的剧情,然而这些侮辱每次都随着最后与那男人的结合而尽弃了。这是令我吃惊的地方,我觉得侮辱是一种很难消解的阴影,如果说爱情有丑陋的地方,那一定是侮辱。侮辱不是严厉的拒绝,而是蔑视和自卑。

因为这些侮辱是从那些人嘴里说出来的,我为这些女孩感到抱歉。但莎士比亚剧里的爱情,却也是简单了许多,爱就立刻爱了,厌弃就立刻刻薄了,回转心意就立刻永结盟誓了,没有那迟疑的周旋忸怩,一个女人不会被第三个男人爱慕,一个男人也不曾被第三个女人喜欢。《无事生非》里的贝特丽丝和《爱的徒劳》里的公主、罗莎琳、凯瑟琳、玛丽亚都是直率刻薄的可爱女人。

我羡慕莎士比亚。我总是能写爱和爱。

这一卷包括《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驯悍记》和《终成眷属》。莎士比亚剧中,如果一个人物不喜欢另一个人物,那语言就会很粗暴,特别是《驯悍记》里的每个人对待凯瑟琳娜,凯瑟琳娜的父亲巴普蒂斯塔对凯瑟琳娜的语言的粗暴更是令人吃惊。两个角色之间关系的好恶,通过语言表现得尤为明显。

女性的贞操是几乎所有年轻女性都会面对的关键。她必须保持童贞直到嫁给一个年轻人。在此之前,她往往会受到另一个年轻人的权利。,莎士比亚也已使用过多次。比如《终成眷属》中海伦娜通过戴安娜的帮助与伯特兰发生关系,比如《一报还一报》中玛丽安娜通过伊莎贝拉的帮助与安吉洛发生关系。

《驯悍记》是到目前我看的12部剧中最令我反感的一部,皮特鲁乔的所谓“训悍”倒不如说是严刑,他用了一个很无耻的说法,把要和凯瑟琳娜结婚的理由归为驯服了的烈马是好马。兄弟姐妹,父女,母子,朋友之间,会有紧张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一直在变化。我想在前一刻压碎对方,但下一刻我感觉彼此很亲近。莎士比亚经常讽刺“盟誓”行为,是因为任何两个人的关系都是脆弱的,都仅仅是附带在“需要”上的。

我从来不希望什么人间处处充满爱,我倒觉得多点在不合自己意思时候的容忍更真实一些,多少挟持都是假借爱的名义。在两个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常态关系,其实都是一种挟持,比如婚姻,比如团队,比如亲缘,可每个人也许自己对自己本就是一种挟持,被自己的懒惰挟持,被自己的知识挟持,被自己的生活经验挟持。死亡是不是一件特殊的事?

也许死亡不能承受比死亡前两天更重的重量。虚无是我们对死亡的夸大吗?好在这出戏已经结束了,我们还会继续看下去。这次,在去县城的公交车上,前排座椅靠背贴着医院里的男性疾病广告。是个愤怒的男歌手。我看起来不舒服。我讨厌想到那些腐烂的生物。他只是没被埋葬。

从事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创作活动,不是教书,不是唱歌,不是新的社会应用,不是金融,而是创作,无论是写作还是科研。我恒久都在问自己,我应该做点什么。读到现在的莎士比亚,还是很喜欢他的文笔,但读完也并没有十分的满足,反而有点寡淡,也许是喜剧的缘故吧。

如果一个哲学家比一个语言学家差一点,我不能完全同意。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度,影响那么多哲学家。莎士比亚剧的情节也许已经包罗了人间万象,但我总觉得生活的情节大多重复相似,它并不能像哲学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为读的人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所以我已经非常期待莎士比亚的悲剧了。往新天地的通道就像虫洞那样难得,它很窄很深,带人体会那深处的感觉,令你痛哭,令你振奋,令你重新变**。

这一卷包括《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约翰王》《理查二世》,后两个是历史剧的开始,《第十二夜》是最后一个喜剧,《冬天的故事》是十六个剧本看下来,最令我喜欢的一个。这一卷我看的时间太长,许多细节都模糊了,许多印象都不太确实了,许多精彩的领悟都不能再现了。但我仍然记得我多么喜欢《冬天的故事》。

最后波丽娜带着在悔恨中度过十五年的老去的利昂蒂斯去看王后赫米奥妮的“雕像”时,我几乎落泪。就像小龙女和杨过十六年后的再见一般。这个高潮是我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感受到的最高点。

15年前,莱昂蒂斯和赫敏之间的对话也残酷到了决心和真诚到了决望的地步。小王子马密勒斯为母担忧而快速病死,安蒂戈纳斯被熊咬死,都与之前的比较谨慎地用到非常死亡很不一样,是震撼的新体验。莎士比亚戏剧很强调命运,命运又由神的权威保证,像《冬天的故事》里的阿波罗。

命运,就像一些在混乱中诱导法律的努力,是或不是同一件事。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乎是不存在的。它可以安慰过度自我关心的人,但却不能帮助他们认真做事。过去是什么,过去没入水中,过去不重要了,一种莫大的震惊是在深深的悲痛中的间隙发现自我早就离开了悲痛,只是一种“应该”还在加持着自我。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更不用说随心所欲了。自古希腊以来,意义、智慧、存在、抽象等术语开始满足并折磨着每一个高级大脑,而他们也不知道离地球有多远。

与一些人的交往让我感到痛苦,这种感觉在来交大之后更甚了。这和读书真是没关系,每个人都在用更强大的冷漠对付冷漠(这可能是误解,我的意思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是让人心累,虽然我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对爸爸妈妈的子女来说,这真的太煎熬了。我的办法就是一面避免交往一些人,一面把所能有的耐心啊,热情啊,温柔啊,给爸爸妈妈大姐二姐一哥朱哥筱宇张韬等亲友。

哎,我自己就是会情不自禁地怀有期待地与人交往,不过我忘得更快了。我觉得自己确实能够为家人保证随和的脾气了,但还远不是温柔。读书对我的影响,就是不在乎的变多了,在乎的少了也强烈了。

我有比较明确的想过的生活,那是我现在还做不到的,就是我有独立的经济,使我在远离互联网之后还能够生活(目前我还没有办法一边做程序员一边远离互联网),能在北欧的小镇或是农村生活,夜晚可以完全用来读书。嗯,我知道这里边缺少了一大块,这是我痛苦的源,就是抽象的存在意义对应的具体的事业,就像电影对于科恩兄弟,绘画对于高更。我的机会也许很小,或许我只能找到一份工作,甚至尹珊珊老师还不能有一种奠基存在意义的产出。

我知道那一定是创造,那不是办杂志,不是从政,不是组织活动,那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我所渴望的就是创造,我不知道我能创造什么,但那是存在意义的唯一注解。现在不读博,其实也是挺好的选择,我能够更灵活地停止与目前学***的联系,如果去国外读计算机博士,可能会是更长的一段自锁。

从下一次开始,我决定控制我的自我抒发的泛滥,我应该变得专业,回到文本,这还比较难,特别对于阅读时间较长的书,除非放假,大部分时候一本书只能跨越一到两周才能读完。《第十二夜》最精彩的部分是奥丽维娅对女扮**的薇奥拉的告白。莎士比亚的纺锤总是能完美地交汇在结束的地方,每条叙事线都是一条灵蛇,有双胞胎出现造成的冲突还只是莎士比亚的小技巧,在莎士比亚这里,语言就像没有尽头,总有新的可能性,一个又一个精妙比喻扩充着它的边界。

十六个剧本读下来,只有极少的没有生命的文字,这些文字大部分集中在丑角和悋臣身上。新的比喻是激活语言的最好方法,它也是联想,一流的哲学家也用的很好,《哲学研究》里精彩的引申比比皆是。可我始终以为,对**,比喻不是重要的,它只是衣物,不是躯干(《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心目中的标杆)。

天才的直抒的文字就是最好的,如果有最直接准确的表达,哲学家不会使用一个哲学类比。戏剧和**是反过来的,戏剧追求语言的繁华,**追求语言的本质表达的那一方面。我喜欢语言是在被尽力用于直接表达,我感到那种尽力,然后还要再向外一步的时候,用一个比喻捅破,像一只伸出铁窗栅的手。

读书使人自由,自由就是可能性的边界,是相对的世界,你没那么容易到达无语凝噎,只是你不愿学习。抽象的名词能够对应确实的感觉,比如你知道科恩兄弟就是找到存在意义的两个人,比如你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有热情广博的生命力,这时候也许你并不明确知道存在、意义、生命这些大词的由之抽象来的本义。莎士比亚的语言大量的是比喻和抽象词语的使用,但是它们被用的就像它们正处在被创造出的情景里,因为它们在被充分地使用着,当利昂蒂斯充分地诋毁赫米奥妮时,当赫米奥妮充分地表露绝望时,当亚瑟充分地恳求赫伯特不要杀害他时,当理查王充分地表达他常人的懦弱和沮丧时,文字的情感被语词的使用所拔擢出来,我甚至会深怕自己所感受得太浅,以致伤害到了莎士比亚文字的尊严。

每次从下沉到书里,到合上书,我都有那种从那个世界回到现在世界的美妙感觉,嗯,我刚刚还在那个世界怜惜着理查二世,现在则又感到上海夏天的炎热了。

第六卷也是情节连续的四部历史剧,分别是《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完整的乱世。亨利王属于兰开斯特家族,而爱德华王和理查王属于约克家族,约克家族按序有优先的王位权,乱世即两个家族之间的王权争夺。惭愧,这一卷我读的时间太长,在写之前,我翻阅了四部剧的插图,回忆了大略的情节。

《亨利六世》上里出现了圣女贞德,贞德率领法国人反抗英国在法国的统治,法国是被英年早逝的亨利五世征服的。莎士比亚对英**队里最骁勇多谋的塔尔博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只有他能与有神力相助的贞德相抗。塔尔博父子在战场上争论谁该突围,谁该留下战死,虎父无犬子,两人最终一同留下战死。

如果战争仅仅是军队之间交战,特别是海战,其血腥程度远逊于平民暴动。《亨利六世》中开始有凯德领导的平民暴动,就十分血腥了,割头、首级挑在竿头、首级悬于城墙上、首级掷于地,频繁出现,并且是双方都这么干。约克公爵正式起兵。

《亨利六世》下不久,约克公爵即被杀害。约克公爵的三个儿子继续战斗,长子爱德华顺利称王。在《理查三世》之前,因为王位争夺而杀害一位王室竞争对手还是一件很难去做并且要背负巨大压力的事,但是到了《理查三世》,理查做起这些事已经到了毫无顾忌的程度,不管是兰开斯特家族还是约克家族,其男性成员都被杀伐殆尽。

《理查三世》是我目前读过的莎士比亚剧本里最**的一部。这四部剧是场野心勃勃的乱世大戏,莎士比亚一步一步增删重要的枝节和树干(我怎么总是想到多线程呢...),在乱世里,人人创深痛巨,却无人能停止倾轧的车轮,谁在驱动人们痛苦惊悸地**,亨利王一次次的妥协和谈,总只是权宜,总会多更多觊觎,似乎不到荒无人烟,人们就不能安分生活。

这段时间在找工作,写得比较仓促。玛格丽特王后,最后的孤独坚强悲怆的女人。

这一卷包括《亨利八世》《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科里奥拉纳斯》《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亨利八世》是最后一部历史剧,也可能是最不出彩的一部了,更像是为了介绍当政的伊丽莎白女王的身世而写的。已经读了太久的历史剧了,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开始的莎士比亚的悲剧,读起来动人极了。

原来对希腊罗马的原始民主制的反思在莎士比亚这里就有了,民主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更不是所谓的人民**,那样只会造成多数人的**。民主是妥协的,是必须兼及每个个人的。科里奥拉纳斯由于战功卓著被元老院任命为执政官之后,还需要得到所有平民的同意,民主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不再妄论了,我需要读完蔡定剑的《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之后再想想。

不过我还是想起一个例子,美国的州法官,有的是选举的,有的是任命的。数据表明,如果一个州的法官是选举产生的,该州的死刑判例数远高于法官任命制的州。

《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其实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仍被归为浪漫悲剧,它与喜剧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没有丑角了。相比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科里奥拉纳斯》,这部剧中的人物要简单许多,佩里克利斯逃亡的原因是知道了安蒂奥克斯和公主**的事,这个因由也未再生枝节,不久两人即被天火烧烬;迪奥妮莎对玛丽娜的**也是前面剧本里常用的一种手法,父女失联到父女重逢。而除此以外,几乎全部是善意对待佩里克利斯的人。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爱情属于命运,不死即接受。爱情还是属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我看来,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不该有预期,或是理应理当的想法,得到了是受了恩惠,失去了也就失去了,不留恋。能像科里奥拉纳斯那样“对于他们的爱憎漠不关心”就是最好的了。

莎士比亚戏剧里有一个很关键的支撑是荣誉两字,只这个词我还不能有很多的体会,为什么荣誉在那里是根深蒂固高于生命的。但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件幸福的事,一个人相信荣誉高于生命,这就像解除了死亡的威胁。死亡的威胁,是人的理性冲动,要活下去。

那么如果荣誉也是理性冲动,他即获得了生命的意义,而如果荣誉只是感性冲动呢,这也许就是我体会莎士比亚不能的地方。

这一卷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雅典的泰门》《尤利乌斯·凯撒》和《麦克白》。明天是实***后一天了,心里对实***的老板和同事是感谢的。工作使人快乐,这话是不错的。

工作时间都在思考,都在解决问题,好快乐!只是,晚上回到寝室洗完澡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精神就处在疲劳的状态了。自觉我只是极浅地看着莎士比亚,没能将每一句都在心里经过一遍,体味一次。

《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不该忽略的是,罗密欧在遇到朱丽叶之前正苦苦喜欢着一位姑娘凯瑟琳,朱丽叶的出现立刻就扭转了他;对朱丽叶感情深到愿意并确实付出生命的不只罗密欧,还有帕里斯伯爵,与朱丽叶有婚约的帕里斯。罗密欧形容的伤心的爱情多么好:“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

我感觉到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可是我并不喜爱这一种爱情。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这也是有关凯瑟琳的。

朱丽叶的父亲卡普莱特骂朱丽叶的话不堪入耳的程度也是令人吃惊的。

《雅典的泰门》最好的部分正是泰门在落到雅典城外的森林里野居之后。他并非是穷途的一时的转变,一时地愤怒于人。他永远地弃绝了雅典人和雅典城,再未踏入雅典社会一步,埋骨于荒野。

即使他重又有用不完的**,受到雅典的道歉和恳求,重又得到了荣誉和尊敬。一生能有一次真实的大转变的人,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格罗斯曼,伟大的泰门。这才是第二次的生命。

这便是destiny。《尤利乌斯·凯撒》又有类似《科里奥拉纳斯》里的易受煽动的平民。布鲁特斯和卡修斯杀凯撒的时候,部分以共和为名,部分以一己私心,这是显然的。

但迷迷糊糊的,布鲁特斯和卡修斯最后都变成完全的英雄了。从《麦克白》的导语中,我才知道原来麦克白夫人这个角色是最值得重视的。助麦克白夺权时期的麦克白夫人**坚定,扫除麦克白的疑虑;麦克白称王后的麦克白夫人却因终日的幻觉和记忆回放而疯狂而死亡。

这与麦克白是相反的过程,麦克白反而愈发能适应和愿意残暴。我觉得我在浅草里看莎士比亚是因为,我好像觉得自己有点轻看了,这也是我目前苦恼的状态,总觉得阅读的感受能力损失不少了。《麦克白》里马尔科姆试探麦克达夫那一场也很精彩。

容易不以为然的人也差不多是最无用的。

这一卷包括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三个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哈姆雷特》是九卷里最好的一个剧本,这是我初读完的印象,劳伦斯·奥利弗曾自导自演哈姆雷特。我早先看过黑泽明导演的《乱》,《乱》的情节就是来自《李尔王》,只不过从大不列颠变到日本,三个女儿变到三个儿子。

《奥瑟罗》则是被奥森·威尔斯拍成电影的唯一莎剧。三位大导演各自选择了一出悲剧,并且奥利弗亲自饰演哈姆雷特,威尔斯亲自饰演奥瑟罗。《奥瑟罗》对好妻子苔丝德蒙娜的怀疑和嫉妒,在先前的《冬天的故事》里曾经出现过,那恰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

不同的是,在《冬天的故事》里,利昂蒂斯用十五年的负疚换来了妻子赫米奥妮还活着的生命的大幸福,而奥瑟罗确实地亲手扼死了妻子,只能自杀以抵悔恨。莎士比亚的悲剧总是在末日面对的时候让主要的争议人物大片死亡。在《哈姆雷特》中,最后一场决斗中,哈姆雷特死去,奥菲莉娅的哥哥莱蒂斯死去,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格特鲁德死去,当然,哈姆雷特的叔父——国王克劳迪亚斯也死去。

在《李尔王》中,除了李尔王的大女儿戈纳里尔、二女儿里根死去,双目被剜去的葛罗斯特伯爵、李尔王的小女儿科迪莉亚以及李尔王自己也全都去世。《奥瑟罗》和苔丝德蒙娜也在同一天死去。在一部悲剧中,总有令人感到这确是悲剧的那么几场。

对我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感来自哈姆雷特在决斗前对自己将要死去的预感,他预感到自己会死,“可是,你不知道我的心里是多么不舒服;那也不用说了”。《李尔王》的悲剧感来自科迪莉亚的去世,李尔王抱着死去的科迪莉亚,接受了最后一重致人死命的痛心;老臣肯特在李尔王死后也准备安然接受主上的召唤。《奥瑟罗》的悲剧感来自奥瑟罗传递到我身上的悔恨,利昂蒂斯的悔恨只会有十五年,而奥瑟罗的悔恨连着剧本要延绵到每一个读到它的人心中。

莎士比亚仍然为每一部剧安排若干好人儿不死,像是用一连串死亡换来的一个好的继续。将这三部与《雅典的泰门》《科里奥拉纳斯》《尤利乌斯·凯撒》相比,前三部都有一个起核心作用的主动为恶的人,他往往制造两个大力量的相残,直到对峙的那天才被揭穿,而连续的死亡已经无法挽回。《哈姆雷特》里的国王克劳迪亚斯制造哈姆雷特与莱蒂斯的相残,《李尔王》里的爱德蒙制造其父葛罗斯特对其兄埃德加的误解,制造康沃尔和里根对葛罗斯特的残害,《奥瑟罗》中的埃古挑起了最令人难受的奥瑟罗对好妻子苔丝德蒙娜的怀疑和杀害。

而后三部的悲剧,除了易受挑动的自利的平民外,并没有特别明白的恶人。历史上的劫难往往如此,一个主动的恶和一群易受挑动的人,主动的恶用话语权力控制群体,群体用实体暴力摧毁连接着精神的肉体。

《哈姆雷特》当之无愧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剧本(还剩下一卷剧本,两卷诗),能明显感到,莎士比亚在语言和对人的深层探问方面很用功夫。读读哈姆雷特在奥菲莉娅面前的自剖,对母亲格特鲁德的责问,对忠实的朋友霍雷肖表达不受感情操控的为人上的钦羡,他自己创作的舞台剧的台词,以及很多次的对自己的责问,就像是莎士比亚在狠狠地逼自己。莎士比亚一步步逼迫奥瑟罗,一步步逼迫李尔王,把他们逼落暴风雨里,作为创作者的莎士比亚,势必要经受同样大的精神痛苦才能够创造他们的痛苦。

就像我能体会到乔伊斯传递给斯蒂芬的重量,陀思妥耶夫斯基传递给伊万的重量,以及托尔斯泰传递给列文的重量。这种重量通过阅读在传递给我,这便是与大师的相通,我感到自己在承接一部分他们,我感到幸福极了。《李尔王》里有无与伦比的一场,即第四幕第六场,埃德加将一块平地描述成悬崖边上,骗想要跳崖自杀的失明的父亲葛罗斯特,让葛罗斯特相信他已经从悬崖下跳下但是因为神的意思,他没有摔死,他还不到死的时候,于是使父亲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力气。

这最感人的一场承自《李尔王》里最残忍的一场戏,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康沃尔剜去葛罗斯特的双眼。想象三位大导演从莎士比亚戏剧里做选择很有意思,他们都能从莎士比亚那里摘出那最使他们熟悉和感叹的人啊人。

这一卷包括《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辛白林》《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辛白林》与《冬天的故事》比起来倒更似喜剧,伊默琴女扮**闯入两个哥哥基德律斯和阿维拉格斯生活的洞穴一段最为让人欣喜。像《温莎的风流娘们儿》这样完全的喜剧在莎士比亚这儿是不多的,更多的是被称为悲喜剧。

这套莎士比亚全集的排布大体是依次喜剧、历史剧和悲剧,但喜剧部分和悲剧部分都有气氛相接近的悲喜剧。《辛白林》的剧情更具童话的特征。受到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电影《埃及艳后》的影响,《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给我的印象也是略为乏味的。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一定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野蛮的一部,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拉薇妮娅的悲惨生命。那是公元前四世纪的罗马,两千多年前的常态的野蛮。这样凶猛的野蛮,依然还横行于世,isis继承了《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里的纯粹的恶:

阿伦、奇伦、迪米特卢斯。isis激起我有生以来最大的仇视。我恨任何的野蛮!

这一卷包括新近归入莎士比亚名下的《两位高贵的亲戚》《爱德华三世》和《一错再错》(又名《悲伤的恋人》),因而都是苏福忠先生的新译,译文与朱生豪先生是有差距的,朱生豪先生虽然也是用白话文翻译的,但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还是白话文最有味道的时期。值得一提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有一部分是合作的剧本,也归到莎士比亚名下,读时应该有所区分的。我之所以写这段文字,是因为第三个剧本《一错再错》和《堂吉诃德》里的一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相似。

这是件很有趣的事,莎士比亚的生卒年是1564年到1616年,而塞万提斯的生卒年是1547年到1616年,并且两人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遗憾是不知道由之改编而来的《一错再错》的莎士比亚原作《卡蒂尼奥》写于什么时候,但我总觉得应该是一方取材自另一方,又或者这个故事是共同地取自另一个更古老的著作。《一错再错》和《堂吉诃德》里的角色非常对应,朱利奥对应于卡尔德尼奥,莉奥诺拉对应于卢斯辛妲,而亨里克斯对应于堂费尔南多,薇奥兰特对应于多罗特娅。

有趣有趣,读书的乐趣,哈哈!

戏剧观后感【篇10】

早就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有所耳闻,但对他的了解始终停留在一个“伟大”上,至于生平、著作等一概不知。偶然从书柜里翻出一本《莎士比亚悲剧集》,便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

《莎士比亚悲剧集》包括他的五部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就我个人来讲,还是对第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感触颇深。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其动人之处有许多。首先是两位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彼此的一见钟情,其情之纯美高洁令人艳羡;其次,这对恋人因家族世仇而不得不遭遇磨难,他们却能坚守彼此与对方浪漫而多难的爱情令人不得不潸然泪下;另外,为切合悲剧氛围而营造的悲楚结局与他们深情甜蜜的爱情形成极鲜明的对比,从而令凡是有些许感性之心的人触动甚至因不舍而悲恸。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舍,对他们为两个积下世仇的家族舍弃的生命不舍。我认为这是极适合我们这一年龄的人看的,因为这正迎合了我们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又让我们体会到世间的冷暖,同时还使我们的情感细腻,感觉直观化。

《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描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叔父篡父皇之位,娶母后为妻,并在父皇灵魂的指点下为父报仇的故事。这一故事真是极为悲惨:它的起因是叔父篡位,父王被杀,母后改嫁;经过则是许多阴谋的交织以及哈姆雷特复仇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结局则是哈姆雷特与情人的哥哥比剑,双双毙命于一把浸了毒药的剑,国王(叔父)被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刺死,母后则服下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药死去了。尽管哈姆雷特最终复了仇,但他仍未实现改变丹麦现状的宏伟理想,这终又是一个悲剧。

《奥瑟罗》则深入剖析了因嫉妒、猜疑、阴谋陷害、盲目轻信、鲁莽行事造成的恶果。摩尔人奥瑟罗娶了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为妻后,他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奥瑟罗的副将凯西奥,便在奥瑟罗面前煽风点火并制造了一场阴谋――将奥瑟罗给苔丝狄梦娜的信物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卧室里,并让奥瑟罗看见凯西奥一提到苔丝狄蒙娜和她的手帕就喜形于色。他的阴谋得逞了,奥瑟罗亲手杀死了苔丝狄梦娜。但他得知真相后,愤怒地将伊阿古杀死并自刎了,最终凯西奥接替奥瑟罗指挥军队。我认为这并没有悲到极点,因为真相终被揭开,鲁莽的,嫉妒的人都在最后消失了,只可惜无辜的苔丝狄梦娜成为这场阴谋的牺牲品了。

《李尔王》讲述的是李尔年老体衰,将财产分给了两个虚伪奉承的女儿,而小女儿考迪利娅在没有一份嫁妆的情况下被封为法兰西皇后。想要颐养天年的李尔按规定要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处轮流住,但大女儿高纳瑞对父亲百般刁难,李尔只好投奔二女儿里根,不想里根对他更为残忍。里尔在愤怒出走的途中遇到被其父葛罗斯特之庶子埃特蒙陷害的埃特加。后来是忠臣葛罗斯特向法兰西王求助出兵讨伐不义的两位公主,惨遭挖眼极刑。李尔王因此才与小女儿考迪利娅团聚,一起出兵讨伐。不幸两人被俘,考迪利娅被埃特蒙派人缢死,李尔王也抱着考第利亚的尸体死去。但最终害人的埃特蒙被重整旗鼓的埃特加杀死了。

《麦克白》围绕着三个女巫的预言开展,似乎毫无悬念。麦克白的阴谋得逞直至他的败落深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与罪恶,因而引得悲惨的下场。

莎剧的魅力值得去欣赏与学习,他华丽文字背后的主旨更值得去品位。

戏剧观后感【篇11】

中华民族的艺术博大精深,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建立。

零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民族艺术演走进了我校燕化附中,这是我们的荣幸,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精湛之处,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绝,让我们明白了他永远是中国人的宝,并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脱落,它永远笼罩着中华大地,永世不休!

节目的一开始,是一位长得十分喜剧的哥们,演唱了一首弘扬中国的歌曲,虽然不是民族曲风,但其内容却唱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龙!还有各种民族节目,展示中国人的艺术。歌剧,首先是一个女孩穿着整齐,拿着一把长枪,教我们如何使用它,然后喊道:

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接着有位身怀绝技的大哥哥上去耍了几下,但它展示的是武术,等姑娘教他的时候却显得十分笨拙。

我听到盼望的瑰宝——京剧了!我默默地说着。一出《红灯记》,道尽国粹艺。但绝大多数的人对其抱有极为不屑的态度,让我对这些人反感。因为他们这是对中国的不屑。

多么动听的唱腔!我高喊。那是一个旦角儿高声细唱:我表弟数不清。令我给予了他我最响亮的掌声和呐喊声。

接着川剧神秘的变脸又前来助阵,看到那演员迅速地不露出任何破绽和变换着那一张张戏脸,我迷惑不已,迷惑其中的玄妙!但我无可奈何,只有用掌声和叫好声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之情。

看完了,回班了。同学们都淡忘了。

学生们的表演使我叹气,因为他们对民族艺术一无所知。他们唱流行歌曲,学习钢琴、洋琴等高雅艺术。试问有谁还在听着京剧,相声等民族艺术?那个欣赏民族艺术的地方几乎荒无人烟了。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将戏曲文化引入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课题。经过这学期的努力,戏曲文化教育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戏剧曲艺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根据实际,结合校领导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三。它增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友谊,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为我校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四。它开阔了视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这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年人是指时间短、能继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人。作为老百姓和教师,他们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是不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与学校合作来开展这项工作。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一。结合学校学科特点,以民族为中心,使民族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紧密结合。

2。要密切关注曲艺戏剧文化内容的深入收集,调整作息时间,收集原始资料。因为大多数熟悉戏曲曲艺文化的人都越来越古老,所以戏曲曲艺文化的精髓不会因为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的编辑。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学***活动。

戏剧进校园观后感3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背后有一个机制。每次我想换脸的时候,我都会注意到换脸人的手会伸到后面。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

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我们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延续这一辉煌。

"戏剧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