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与地坛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5

我与地坛读后感系列十三篇。

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您也许正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阅读过程中,我有许多不敢苟同的观点。希望借此篇心得和大家分享下我个人的看法。这份“我与地坛读后感”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倾心打造的希望您会喜欢,请在我们的网站上持续查看以了解更多信息!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解读

文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挫折、不幸等

现在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是年轻人。面对命运的安排,他们该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了我们答案。

关键词:精神家园生命航标珍爱亲情

或许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局限的、不完美的,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散文《我与地坛》,凝聚了史铁生双腿残废后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其中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对于那些没有尽力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面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我已经教了四遍,可是愈教愈感深刻。这次教学,我首先营情造景,做好传递感情的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渲染气氛,在凝重的**声中,我及时向学生简述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等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实例,借此引出史铁生坎坷人生,并精心设计了导语,带领学生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接着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地坛、“我”、母亲,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感受“怎样的地坛”时,紧紧抓住第一部分的第

三、第五和第七自然段中对地坛的景物描写,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从第三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地坛的荒凉、破败和古老。过去,金碧辉煌的地坛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

地坛由封建王朝时的“圣地”沦落为现代都市中心的“野地”,这与作者由健壮男儿忽然成了社会人群中的“残缺人”,简直如出一辙,两者当然会同病相怜,都希望对方去发现、唤醒。四百年的风风雨雨,祭坛上的土洗铅华静静地等待着作者的到来。正如文中所写:

“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终于,作者发现了“园子荒

初中高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芜但并不衰败”,而地坛也以其恒在的生命、潜在的美丽最终为作者构筑了心灵的家园,使作者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获得了新生:“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从第五段,我们可以感觉到,园中历经沧桑,但园中的小生命却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坚韧。

他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花园虽荒凉,但不颓废;我虽残废,但不颓废。泰戈尔说:

“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孩童的脚印不正是他们生命的留痕吗?还有那寂静的守卫着地坛的苍松翠柏,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不管人间悲欢离合,它依旧坚定执著的存在!

一棵小草,整个春天都要染成绿色,一滴水,也要映照出太阳的光辉;一个昙花,也要让生命瞬间绽放!即使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冲破寂静的夜空!也许这正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无疑不是作者心绪的传达。概括来讲,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而且有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在讨论“怎样的母亲”这个问题时,学生又紧紧抓住第二部分的第

二、第三和第八自然段来理解,“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和操劳。儿子给母亲的问题不仅是身体上的问题,也是精神上的问题。一方面看护、呵护儿子,另一方面又要把思考、选择生活道路的自由权利最大限度的交给儿子自己。

双重忧愁使母亲生病,中年人早逝。“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但正是母亲那种克己爱人、坚韧慈悲的“爱”的力量使儿子受苦的心灵得到抚慰和拯救。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从母亲的身上作者读懂了“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你所爱的人承受一切痛苦,为你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爱,并坚定地生活。

也就是说,母亲的生活方式、母亲对苦难的态度和母亲对儿子的爱,使作者明白了如何面对苦难而生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在这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亲情的伟大,然后举例说明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是没有回报的,她们是一辈子

因为她们的努力,她们的爱更加无私和崇高,所以她们也有人格美和人性美,这是人类爱与美的终极所在!

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配乐《白发亲娘》来朗诵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深情并茂的朗诵,尤其是读到最后“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使在场的师生流下了眼泪。情景的创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王国维)。史铁生推着轮椅艰难地跋涉在充满荆棘和雾霭的征途上,感受生活中的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的最真切的抚摸,努力地悟出人生深刻的哲理和不可窒息的人性光芒,将流动的热血和搏动的心脉化作了一篇篇美文,弹奏出一个个生命的强音,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和思考生命的本原和人生的真谛

《我与地坛》读后感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的思考《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把地坛作为一个抒发情感、宣泄情感的地方,也是一个思考人生的好地方。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亡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疲倦时,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的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即使我们生活在苍桑之中,世界仍然在运转,而古代园林仍然是古代园林。我们不能逃避,我们只能接受和改变自己。

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时,我们应该摆脱心中的杂念,了解真实的自我,提高自我。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果和内容。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阅读《我与地坛》之感想

作者在写这篇作品前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后,执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节选二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看第5段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时出现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小虫们顽强的生命力。史铁生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象,纸上的昆虫,在他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我想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一种体现吧。在第一部分,地坛似乎与作者有很多缘分。它不仅生活在第坛附近,也是作者病后谈论的理想对象。

“它像是等我而来”,作者说,发出了命运不由己的感慨,结合上下文,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依托。

作者在地坛中,想着生、死,最后终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是的生命不过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复燃;智者只会把人生之死当作最大的冒险。

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

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已故母亲的缅怀,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淡淡的忧伤,自责。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场面!母亲在想什么?

安慰?祷告?担忧?

……?母亲为儿子想了那么多,但儿子没有意识到。由此不觉联想到以前语文老师问我们,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端来一杯牛奶或一盘水果时,谁会想到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谁会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呢?

很遗憾,没有人做到,我也惭愧万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出去走走吧

“明天,出来走走吧”母亲央求道。

“不要”!我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东西。

“啪——”随之而来的是东西破碎的声音。

母亲很快又缩了回去。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可纵然我砸光了,也未见得心里的燥热有所减弱。

没多久,母亲有蹑手蹑脚的走了进来。

“谁”我的听觉在黑暗中异常灵敏。

母亲没有作声,但没有停下脚步。

我开始焦躁不安“谁?谁?”

突然,母亲抱住了我,拥我入怀。

我惊呆了,一动不动地站着,没有伸手去抓她。我知道,这就是母亲。

“明天,出去走走吧”母亲颤抖着,语气里略显哭意。

“好”我被母亲的样子吓坏了。

她的泪水湿了我的衣衫。

第二天一早,母亲便极其兴奋的牵着我来到了西湖边上。清晨,西湖里,带着露珠,阳光印在水面上,熠熠生辉。凉爽的微风夹朵着生灵初醒的信息,拂过湖面,拂过沉甸甸的花,拂过我的脸颊,风声回荡在耳边。

我母亲熟练地领我走在桥和树林之间。

她来过很多遍了吧?是什么时候呢?我突然想到……

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一书中写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此刻,母亲还在喋喋不休的向我描述着前面的风景,她企图用声音、语言来为我描绘一幅可以听到的画卷。

母亲牵着我的手,在这里,有过我脚印的地方,前面也会有母亲的脚印。

“啪——”

一滴露珠滑入湖中,荡漾成圈,宛如世纪末的钟声,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在读《我与地坛》时,我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倾听一位知己细细地讲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篇文章让我感觉到母爱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

母亲是伟大的,同时也是痛苦的。“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她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在心灵上能有一份宽慰与自由,她不惜自己忍受心灵与肉体上的双倍痛苦。她对儿子的爱只有她母亲才能感受到。在史铁生获得一等奖的那天,我希望能给妈妈一点安慰,即使是让她有一个淡淡的微笑,我也很满足。

但是,她却不在了,人世艰难,事与愿违。这让史铁生的心里是何等的失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做幸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总是在你身边。有人认为幸福是荣誉、金钱和权力,但我认为幸福是母亲对你深深的爱。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己对***种种不对。做作业时,妈妈让我保持身体挺直,肩膀不要太高或太低。我总是反驳: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暑假里,我每天都吃冰棍。我妈妈说,多吃冰棍对女孩的身体发育不好。

可我还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还记得许多这类的事,可是在做过之后没有勇气对您说对不起。妈妈,我爱您!

是你给了我一个充满爱和奇迹的世界,是你不断敦促我勇敢地飞翔我的梦想,是你给了我信心,让我微笑着面对生活。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既然选择了活着,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就想有一朝一日能在别人的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能有个位置,于是“我”玩命的写,“我”为写作而活下来,写作是“我”全部的欲望。在这里,作者讲述了天空中的生死,并明确告诉读者:其实,人们真正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但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作者对地坛这座门壁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园子,充满了感恩!在他的心里,地坛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可以容纳它的,只有心与坟墓!即使有一天听到了死亡的召唤,“我”与地坛,也会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

“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不早了!”但是“我”的灵魂还会在太阳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还会在生命重生之际,回来!

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其实是他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接受程度的地方,也是他此时此刻实现的地方,我们依稀听到生命在宇宙的欲望下辗转,在春天的树梢呐喊!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这几天抽空读了《我与地坛》。其实高中时候就读过几次,但是多年过去印象已经十分模糊,现在重读几乎和读一篇全新的文章一样。

人的命运的不可**的。心与坟墓,生命最终的归宿。死的事情无须着急,来到世上,死是唯一确定的结果,也是迟早到来的结局,不能拒绝也无可逃避。

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怎样活,活着干什么?作者说这不是一下子能想透的,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就像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以前的我也曾经多次思考生活的意义,如蹒跚学步的儿童,在自己的脑中反复寻找一条不存在的坦途。沉迷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变得更加沉闷内向。发呆成了我经常做的事,不是发呆就是假装发呆。

假装发呆,逃避这谜一样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忽略生活本身,最终让你的生活一团糟。幼稚的以为找到了生活的答案就是找到了生活,买椟还珠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作者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突然瘫痪,后数年又遭遇了母亲离世、恶疾**,一次次打击几乎让他失去了生的勇气。生活中的魔鬼总是会突然出现,让你的骄傲变得失落,让失落的你变得更加失落。无论是谁,遭遇这样的事情,总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那些在不幸灾难后能过上更坚强生活的人值得我们钦佩。

读到这些我有一丝庆幸,自己三十多年来,虽然活得并不精彩,但好歹还没有碰到过什么灾难。在庆幸的背后,又十分惭愧。30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一声不响地过去了。

头脑空洞不接地气,双手孱弱缺乏行动。苍白太苍白。在每天的重复中,消除所有的冲动和期望。

一生碌碌无为,到头又安慰自己平凡难能可贵。

读过《匆匆》,也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依然不知道人的一生改怎样度过。只是再也不想这样过。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最好在地球上留下一点痕迹。

"我与地坛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