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6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汇编。

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让我们才思敏捷,读后感书名是一部让我们受益匪浅的作品,由{作者人名}书写。有哪些精彩的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学习?我会全力以赴制作一份让您满意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暑假在家闲着,以前学校买书要整理,发现有很多书没好好读过,都听老师说要看买什么书,结果就是随便翻几页扔到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的文艺复兴知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腾堡的出版社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和许多其他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着这样的作品,让我看到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完它,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还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

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很多年后,一切都会湮灭,我会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种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用科学方法证明的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

我不认为哲学是科学,因为它没有精确的计算和测量公式。哲学是对未知或未知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先驱。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科学给我们知识,但只有哲学给我们知慧。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我为什么而生

马乐萍 把题目定为读后感似乎并不怎么贴切,可是事情的发生确实又是读了这本书的缘故,所以也只能这么称呼了。我本来也是个爱书的人,《苏菲的世界》是一个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那位朋友年长于我,对我有过关照,懂的自然也比我多。我当时也没有深究他送我这本书有什么深意,只当是礼物,就腆着脸收下了,现在想想,后来发生的事他也许早就料到了。

起初我只是将这本书放在枕边(相信大家都有这样做过,拿一本闲书放着,睡不着时就看看,做催眠用),偶尔翻几页,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有时干脆从中间翻开,随意欣赏。也许你会说这样看能看的懂吗,不急,我的本意也不是要看懂这本书,所以不太在意。不过正是这种读书法后来帮了我不少忙,当然,在那时我自然是不知道的。

看的多了,虽然只是些片段,也足以推测出故事的整个概况: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

“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面纱已经层层揭开,但新的怀疑又来了。

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故事看完,似乎也与我不甚相关,我已不是十四的少女,哲学思想也接触过一些,多年的学习生涯,我也早不再执着于研究“我是谁”的问题。所以直到整本书看完,也就当做看过了。

直到有一天,很偶然的翻看幼年的日记,有几个字让我刹那间愣了愣,“为什么是我”脑海里顿时翻腾起来,像抓住了什么重要线索。有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这不太合适。孩子们不会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奇心,而哲学家有比好奇心更多的工具和方法。但我们怎么能不这么说呢?孩子总是出人意料的。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问题在我心中又开始萌发出来,排解不开。我为什么而生,父亲母亲或者是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在我身上倾注了什么(当然,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有理由的,这不像“我是谁”,那样令人难以回答),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使命,可是照这么说来,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注定的了,那么决定这一切的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我当然是不会选择相信神明的,可是,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出生,一切都太突然了,以我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真是屈指可数。

我立刻又想起了那本书,我以为我读完了。孩童时的好奇心已不复存在,我竟然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尽然以为自己已经看完了它,能看完的只是纸和字的组合。仔细阅读,你读得越多,你就越困惑。一本书渐渐变成了一片森林,一片迷雾。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不知道我会知道什么,我不知道我会发现什么,但我知道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我开始不再执着于作者写的东西。我抛开者写话,充分发挥我剩余的想象力。如果说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决定人类出生死亡的力量,那么人是这个世界上被动的存在,也就没有生活的意义了,可是,恰恰相反,人活着,不但很有意义,而且活得丰富多彩,一点不像被画好了生命轨迹的样子。这样想来,人,真是一种有趣的生物,明知道结局只有一个,却丝毫没有退却。

这正是人类的品性吧。

我开始思考人类的历史。如果每个人的出生都是确定的,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应该发生什么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历史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写的,但记录清楚地发生在历史之后,这是非常有趣的。人类在更新,思想在传承,人的出生理由变得不是理由了,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只是活在作者笔下的角色呢,是不是作家心血来潮,就让一个角色诞生了,又大笔一挥,让角色走了呢?

当然,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会有一些缺陷,所以会有那么多角色来去匆匆。如果是,我们有出路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不能只是被摆布的时候,他们便要学会反抗,像苏菲、艾伯特那样,知道了自己是一个角色后,便偷偷的反抗了,他们要逃出书本的命运,走自己的路。确实,这是特别的。那么,我们要反抗吗?

我们又该怎么反抗呢?这都不是问题,当把《苏菲的世界》想明白后,一切就变得简单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是他们想要的。然而,人们总是可以抗拒。人们有抵抗的能力和智慧,这是无限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有时我会想起我走过的路。这真的是我走过的路吗?事实上,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生命这样出色。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终于看完了手中这本不算厚却也不薄的小书。觉得如释重负的同时又觉得欣慰。这不是一不好小说,也是一部有趣的西方哲学史。

这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严肃的哲学小说。

作者乔德坦贾德萧是一名文学与哲学教师,这一职业带给他的写作风格一定的趣味性,全书以一位哲学家艾伯特与14岁的女孩苏菲的哲学课程为主线,借艾伯特之口叙述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基本脉络,从希腊自然派哲学到中世纪**教神学,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柏拉图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各派大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主义学派精彩纷呈。

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畅销多年的主要原因。作者的独创性在于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新的形式,使之与一般哲学史有着根本的不同。带着以问进入哲学课程是合理的、确定的,这使读者在课程开始前就产生了食欲。课程是通过艾伯特写信或与苏菲面对面进行的,所以语言更具对话性,想必是从理想国处得到的灵感吧,事实证明这种稍加通俗化,口语化的文字比干巴巴,理论性甚强的哲学史著作确实更易为大众读者所接受。

课程过后,苏菲作为这一课程的第一读者,作者又合情合理的写出作为一个初学者对于庞大的信息量所做的抽丝剥茧般的解读和总结,想必这也是作者对于读者学习哲学史的一种提示吧,以好奇的态度追寻哲学大师的逻辑分析,以批判的态度吸收大师们的理论成果,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被影响是必然的,但一定不要被整体灌入,这大概是哲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了。如果只是这样,那还并不足以令人震惊。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一主线世界之外又设想了另外一个世界,即少校和席德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产生于少校的笔下,而苏菲和席德的世界同时产生于作者笔下。整部小书在苏菲和席德之间不断切换,使之有了种侦探小说般亦真亦幻迷雾重重,令人欲罢不能的气质。而苏菲的世界中时常会出现小红帽、会说话的狗、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味道甚浓的龙套角色。

令人大呼畅快的同时也不得不折服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如书中所说,在一本书中,作者的角色几乎于上帝的角色相同。世界的背景和情节人物的场景都来自作者的思想。所以我想上帝,乔丹,一定很乐意这么做。这大概也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写作被创造以来,模仿之作鲜见的原因了,作者的驾驭已经几于极致了。

大一上学期我的选修课是西方哲学史通论,讲的便是从古希腊到康德时期的西方哲学,这毕竟使我对哲学华而不实的看法彻底改观,也一度觉得哲学实在是个深不可及、令人望洋兴叹的字眼。刚被老师引起的哲学兴趣在看到那些厚如砖头,每个字拆开来都认得合起来就不知所云的大师著述、和各种版本的西方哲学史的瞬间就被打消掉了。我曾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休谟的《人性论》,也算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之后只记得什么“印象”、“观念”等出现频率很高的名词,却对其主要表达的思想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完全没有概念。

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晦涩难懂的作品无疑阻碍了哲学作为一门高层次学科的普及和社会化。这也是为什么在真正上了哲学课之前,我对哲学的印象始终是“吃饱了的贵族坐在天鹅绒上仰望星空的产物”。这本小书就是在为哲学走向大众做出努力。

他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哲学之门。站在门口,你可以看到一点点星光。虽然你看不到全貌,但这是一种欢迎的姿态,所以就足够了。

苏菲在最初的几次课程结束时曾经这样做过,“试着运用自己的常识,而不去想那些从别人那儿学到的知识”。这里同样带有作者的提示,关于我们对待哲学史的态度。现在看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试图诠释世界的产生与变化,结论实在是有些不靠谱,最初居然有人声称万物是由水构成的。

然而这样的事件就没有它流传至今的意义了么,让我们试图运用自己的常识,或者可叫做“先验”的知识,丢掉我们从学校得到的历史流传下来的知识,换个目光来看,就会发现当对世界的认识还几乎一片空白的古希腊人,他们达到了怎样一种高度啊!多年的观察、假设和验证,可以增强一个人对世界的整体印象!只要想像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一片空白,把之前那些强加给你的知识从脑海里抹去,那么一部哲学史的阅读也就成了你自己不断自觉的一种过程了。

这是我们现在这些从小的知识都被灌进脑子,忘记了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多么需要的一种精神啊!阅读经典的过程,将原来的那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屏蔽,全心全意去理解创造者本身的意图目的,虔诚的将自己完全置于创造者引导我们走上的路。接受然后反思,批判然后吸纳。

也许由于其本身的哲学性,使这本书带有了某种触及深层心灵的能量。在哲学的道路上书写一个聪明的14岁女孩的自觉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童话。诚然,哲学是全人类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曾经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类似问题,但那时候,我只觉得奇怪和荒谬,没有去想它们。

帕斯卡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即使宇宙毁灭了他,人仍然比杀死他的人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死,宇宙比他有优势,但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是因为它,而不是因为我们无法填补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这本《苏菲的世界》正可以激发人思考的灵感和冲动。

我很庆幸这是作为一本必读书进入我的视野的。这使我能够沉下心来真正进入此书。我想,这是一本值得不断重温的书。

岁月渐渐逝去,我们越来越忙于各种莫名繁杂的事务,我们的思想呢,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被灰尘掩埋么。如果你能,十年或二十年后对自己说些什么,请记住那个14岁的挪威女孩,她的名字叫索菲。请记得问问自己我是谁,想想这个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大师们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索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信件,世界在她眼中展开,像一道痕迹。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这本书中,我觉得下面这个片段不仅以为深远,还富含哲理性,下面就与大家一起分享:

索菲,这世界怎么了?它也飘浮在太空中。你认为这可能吗?

不幸的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不仅习惯了万有引力,而且很快就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似乎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

因为,在我们心中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学会从事这样的思考前都曾经有过的体验。

更清楚的是:虽然我们都思考哲学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忙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所以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被抑制了。

(就像那些微生虫一般,爬进兔子的毛皮深处,在那儿怡然自得地待上一辈予,从此不再出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

大多数**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正是哲学家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他或她来说,这个世界总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复杂而神秘的。

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在这段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惯也是如此。

它可以使我们更接近成功,但同时它也是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就像片段中所说的“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似乎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

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使我们失去了对世界的热情,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我们便会变得“麻木”,甘于现状,跳进没有灵感与创新的坟墓,最终成为时代的一缕灰尘!但是聪明的哲学家总是站在坟墓外面,召唤坟墓里的人们。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哲学,但至少我们会用哲学的方式思考。

《苏菲的世界》中像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它虽然是在和我们探讨哲学的问题,但却不是躲在象牙塔里那般漫天空谈,脱离实际。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gz85.cOm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该书主要以主人公苏菲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使读者了解哲学书籍也可以生动。

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对哲学的追求需要好奇心,这是苏菲的最大特点,所以我认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目的就在于此。为了给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这本书涉及了很多内容。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

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

要求古人是愚蠢和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和错误,我们怎样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和真理?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童话人物无法在现实中出现,比如小红帽、爱丽丝等,都是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自然中产生的,它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有一种担忧,近似乎于儿童天真的担忧,我的灵魂有一天是不是会离开我去选择别人,也许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到处都飘荡着需要寄宿的灵魂,他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身体出现。她是不是选择一个人重复着同样的轮回呢?

可能我有些误解了,但我无法走出这样的一个怪圈,可能是我还想趴在窗台和外面的“灵魂先生”说声“嗨,你好”。

在索菲的世界里,她唤醒了将要睡在兔子毛皮里的人们。带着好奇,她发出了对生命的深深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