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苦难辉煌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07

苦难辉煌观后感7篇。

我为您整理了“苦难辉煌观后感”的相关资料,请您查看。如果您需要找到关于这部作品的好的观后感,我们应该慎重考虑,并努力写出独特的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您可以将我的回答收藏起来,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找到!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1

那天,看完《苦难辉煌》对我触动很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个战火纷飞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地回放:从辛亥革命、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记录片把我带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长河中,重温中国革命史,使我深刻认识到革命先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

我的心很感慨,想想我们现在,口袋里有钱了,但缺乏精神,房子变得高了,但灵魂却小了。我们看历史,忘记过去,回顾党的苦难,洗心革面,振奋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史。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大山,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两座大山仍然落在穷人的肩上,国家仍然是千疮百孔,军阀割据,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人民无法生存。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只有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

正如记录片中所描述的那样,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没有多少人相信,仅有50多人的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那个弱小的、被无数困难>挫折所围绕的部队能够完成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长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面对如此多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还能继续前进,答案我想只有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他们正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

我禁不住地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们,在历史重大关头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我想支撑他们的一定是共产主义信仰,新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正是那些有着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在经历了敌人的包围、内部的纷争和妥协、队伍的架桥合分裂、长征的艰苦征程后,以巨大的牺牲挽救了革命的种子,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光荣。

除此之外,还有吗?

还有,我觉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必胜决心与坚强意志。面对南昌起义即将垮台的部队,朱德同志尽力扭转局面。他鼓励军队,只要保持力量,革命就有前途;黑暗是暂时的,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面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失望和同志们的沮丧,他指出了革命的光明前途,增加了同志们的革命信念,保持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

从此以后,星火燎原,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发展成为了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

先辈们的那种信仰、那种决心、那种坚强的意志力,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在和平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多而复杂的。事实上,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面前没有一条满是鲜花的路。所有的未来仍然需要我们去创造,跨过荆棘,跨过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仍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光荣走向更大光荣。

因此,通过观看《苦难辉煌》,使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我的脑海里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苦难辉煌》开篇的提问:'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引领着我思索: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多难。我珍惜生命吗?

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不停地问,不停地寻找我心中的答案,回想从1997年来机关工作,至今已有16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我忙碌工作着,麻木地工作着,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行走在沙漠中,无论种什么梦,从不结果。

我反省那个充满了抱怨的我,常常没心没肺、口无遮拦的语言脱口而出,那时的我常常被失控的情绪所左右,伤害别人的同时,更多的是伤害自己。

我反省那常常自以为是的我,活在别人的眼里,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断奋斗,但我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不能自卑于别人。表面上看我很要强,很倔强、强势,有时甚至是自傲,但其实是骨子里面深深的自卑感,内心的脆弱,而且没有力量反省自己。

那是一种扭曲,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当我焦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时,我觉得自己从事的信息工作是一项非常注重服务的工作。一方面为领导决策服务,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数据分析;另一方面为同志服务,为基层服务,帮助同志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我是在做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

信息化和业务工作又是紧密结合的,是将我们手工的工作高度精炼和梳理后,形成规范的模式,通过电脑程序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我们是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之间的桥梁。根据领导和业务需要,协助设计研发人员做好需求分析。

同时,做好每天的系统维护,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我们的工作虽然不直接面向群众,但也很重要。

坐在这里的许多同志是我的老师。他们耐心地教我信访业务知识。他们的宽容和理解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此我要感谢:

曾经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曾经语重心长对我教诲的人,甚至曾经被我怒吼过的人,是他们对我的包容和理解,是他们的善良和美德,唤醒了我的良知,让我打出去的拳头碰到的是柔软的心,让我自形残悔。

我想在人生这条不平坦的道路上,只有经过苦难和磨难,我们才学会长大,更何况现在我所经历的这点苦,相对于革命者很言又能算什么?真是微不足道。我很惭愧能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常常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不知足啊!

什么是苦难?什么又是磨难?没有苦难就没有辉煌吗?

现在来看:苦难也好,磨难也好,那是幸福来敲门,那是生命成长最好的磨刀石,也是生命成长最好的试金石。因为只有战胜磨难,才能有突破,才能有成就,否则,一切得意顺利安好,是难以成就道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曾经经历的苦难的历史也证实了这一切。

什么是人生的辉煌?我现在的理解人生的辉煌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获得到了什么,而是在你敢于面对现实,面对失败,面对磨难的那一刻开始,直到努力战胜它的时刻。因此,苦难成就辉煌。

此时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对自己一次次地剖析反省中,当那些垃圾思想观念被清理之后,我的心态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因此而改变,我学会了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我学会了>倾听,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幸福生活。

因此,作为后来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需要我们拥有顽强不屈、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我们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立足本职,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具体地说就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二)铭记苦难感悟辉煌思考未来

——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

从2013年5月13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日起,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晚间的黄金时间段'魅力纪录'隆重推出《苦难辉煌》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总共12集,在播放期间的我都推掉了所有的宴请与繁杂事情,每天晚上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苦难辉煌》。以下是我观后这部纪录片后的>心得体会 :

一、《苦难辉煌》是一部怎么样的纪录片

《苦难辉煌》纪录片根据著名作家金一南同名著作改编,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该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难辉煌》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该片首次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实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回答了在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各条道路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二、观后《苦难辉煌》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苦难辉煌》的多维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征程和革命精神;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但'看似写历史,实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回答了1840年以来,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试过了,各条道路走过了,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的是这个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强意志。高扬的是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旗帜,鼓荡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苦难辉煌》以其全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激越的精神、深邃的思想把那段错综复杂、变革深刻、波澜壮阔的沧桑历史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观看振憾电视画面的同时,更多地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三、观看《苦难辉煌》纪录片给我的感想

观看《苦难辉煌》就是就能通过电视画面看中国的苦难史,看中国的辉煌历史。我们触摸的是厚重的中国历史,思考的是中国的未来。

在和平和发展作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仍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光荣走向更大光荣。而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的教诲,传承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信仰,完成他们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2

开始是因为机关党办的安排,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苦难辉煌》一书,但开卷以后,不能自抑,竟成了我爱不释手的书,后来一口气看完,直呼过瘾,颇有收获,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历史,纵然已逝,但却永远魅力无穷。《苦难辉煌》从非凡事件和非凡人入手,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审视了人民军队的领袖们在历史重大关头突出重围、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足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很少有人相信这个小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认为,山河草原长征中的弱队承载着世界第一大国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

正如书中所说,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上天给的机会,而是亿万人民的英勇奉献。书中从平凡人的角度审视开国领导人,正视他们取得的荣誉犯过的错误,毛泽东一生打过四次败仗,但独独在赤水就吃了两次败仗,中国革命不是凭一纸宣言、一个纲领、一个领袖就能够成功的。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带来的困难,比其他一切政治团体和政党都多。

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富有史诗意义的壮举。

历史记载的非完全客观性决定了历史是相对的。从启蒙时期的法国到德国的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一直在讨论。笛卡尔曾指出,即使是最真挚的历史,即使它们没有完全歪曲使是,也总是很常见地做一些删减,使文字的东西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

但是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所以对人类来说,历史是可以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人类的认识和理解也不能完全保证历史认识的真实性,因为人们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有时会因自身的偏见而陷入一些陷阱。因此,在现实的辩证理性反思中,无论是历史认识运动的过程,还是历史认识运动的结果,都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从来没有分离过一秒钟。一般说来,人们对人类智历史的理解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研究当时的革命史,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研究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现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各种救国理论争论不休,社会各阶层群起攒动,广大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社会各阶层风起云涌的夹缝中生存并壮大。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但要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找到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

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概括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前提。第二,解决中国问题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

其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形象地用“有的放矢”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要求。:“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因此,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即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第四,实事求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实际上,就是要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按照这些客观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

中国共产党吸收先进理论,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寻找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苦难”与“辉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回顾我党的历史,你会发现正是在经历无数的苦难中,一步步孕育成功,一步步走向了辉煌。党的成长过程就是从火重重生。每经历一次苦难,都会成熟一点,发展一点,直到辉煌。

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曾经的苦难或许正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过去的创伤或许正是我们应对生存危机的力量。

正因为苦难的积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探索到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现了由城市向农村的道路转变;“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解开了序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此理论指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正是因为先辈们的探索和实践为后人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宝贵实践财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辉煌,虽然其中有不少弯路,但是共产党人能够果断的认识自己的错误,修正路线,拨乱反正,恢复国民生产建设,使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巍然屹立与世界名族之林。

作为共产党员,他要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好作用。在新的时代,我们共产党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放到历史的长河与世界的范围看,新的挑战也许不亚于二三十年代共产党人面临的挑战,这不是单个共产党人身死存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共产党人的先进责任感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历史使命而变化的。

现在,主要体现在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国兴国的第一要务。这种先进性与时俱进,要求共产党员不能自傲,不能躺在过去的功绩簿上。如果他们有忧患意识,知道自己的使命在肩上,就没有理由懈怠。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工作中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成为合格的党员。

我们要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从先辈的苦难和光辉实践中汲取营养,建设高尚的精神家园。只有承受新的苦难,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3

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自习研读了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我们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的共产党最终取得了胜利,当然,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令人心碎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进步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努力进取。祖国不再需要我们流血,只需要我们尽力为自己做贡献。我们必须努力不懈,向社会、向党、向祖国交出自己最满意的答卷。

在20世纪的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是就过于革命。没有那个世纪能像本世纪那样,战争和革命风起云涌,金石混杂瓦砾。谁能把中国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和军阀**中拯救出来?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正在经受历史的考验。

谁能想到,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的那艘游船上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谁能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共产党人的坚韧不拔已经显示了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上天给的机会,而是千千万万人民英勇奉献的结果。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

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我感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成长,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从白色恐怖到五次反战,再到长征,这是多么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啊!

毛主席对长征曾有这样一番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帝五帝来到今天,我们历史上有过这样的长征吗?

总而言之,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伟人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由此而体现。历史伟人已逝,回音墙上的轰鸣声仍如雷鸣。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打土豪、分田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共产党人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慢慢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历程,不少的仁人志士甚至为此而流血牺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在党的奋斗史上,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了生命,为党的发展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最伟大的是毛泽东主席。在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一个道理:

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他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红军横渡赤水的战斗,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导人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胜死亡的决心和求胜的意志。它是意志不朽的鸟,意志火中的凤凰!

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带着6艘小船出发,终于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共产党人从不停止自己的探索和追求,始终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索这些历史,才能真正倾听生命的真谛,吸收进步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我们新一代的继承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积极的带头作用,成为国家建设过程中中流砥柱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尽了百年的历程。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

”不能深刻地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金钱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时,我们可会翻开历史去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4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大致相同。我们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

有句话说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作者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

我个人钦佩周恩来,钦佩他的工作态度,钦佩他的豁达人生观和奉献精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共产党人由开始的想要通过谈判解决内战问题到声明批判的**永远代替不了**的批判这一过程,我想当时是做了巨大的心里斗争的。

毕竟,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打自己的人听起来有点好笑。但历史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匪夷所思。蒋介石之所以失败,作者也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

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裘德获胜的原因是他设定的目标是正确的,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未放弃。国防大学教育副部长谭恩晋入党时,党员问他“怕不怕死”,他说“不怕”,然后就成为了共产党员,虽很简单,却很严酷,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精神值得学习。我们不必面对死亡的考验。我们只需要面对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和我们应该安排的生活。

毛泽东争取的遵义会议,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14年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热血沸腾,我无法知道当时他们付出了多少血汗,但我知道他们的强大胜利意愿无可阻挡。红军横渡赤水的战斗,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导人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胜死亡的决心和求胜的意志。它是意志不朽的鸟,意志火中的凤凰!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带着6艘小船出发,完成了这项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一定有办法成功,没有不可能!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因为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因为我们可以在和平中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5

苦难辉煌的密码

——《苦难辉煌》读后感

金一南教授以超越时空的战略视角,以世界东方为舞台,以二十世纪早期的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万般苦难中产生、不断挫折中成长、反复失败中成熟为主线,以代表各方势力的历史人物为主角,用挖掘历史真相的写实手法,将各方纵横捭阖、冲撞较量而演绎出来的波澜壮阔的史实,进行了详尽的全景式展示。《苦难辉煌》,这是一本比较耐看,特别是值得阅读的书!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会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不确定性,有的会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命运,有的会感受到信仰与激情,有的会感受到困惑与鄙视。给我最大感受与启示的是:“正确而坚定的共同信仰、实事求事地行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苦难,最终成就辉煌的历史必然!

”启示1:正确而坚定的共同信仰是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

没有由正确而坚定共同信仰成员(特别是政党领袖)组成的政党,是岌岌可危的,中国共产党历经十余年血与火的艰苦考验,在付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代价以后,沉沦者出局了、叛变者淘汰了,坚定者更加坚定了!历经苦难浓缩、精华得以留存,大浪淘沙始见金!正是信仰的巨大力量,使得党哪怕是损失了90%以上的力量,仍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观当今社会,当奢侈成为时尚,当小资成为情调,“物质”成为整个社会所追求的唯一目标。缺乏信仰不是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吗?正确的信仰是方向!

坚定的信仰是前进动力!共同的信仰是凝聚团队的强大粘合剂!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很难想象一群没有信仰的人会一企完成什么!

同样,一个没有信仰、无意识、随波逐流的人,能为国家、社会、企业做出巨大贡献,也是不可思议的!

信仰对于我们联合公司的特殊意义在于:一个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通过这种愿景明确目标、凝聚人心,企业与广大员工一道共同发展。我公司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已经趟过曾经的困难,正在努力迈向明天的辉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并定义了自己独特的信念(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如何保持和强化这种信念,使之成为公司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将是值得我们公司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

启示2:实事求是地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然路径

《苦难辉煌》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要求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之路,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一句话,就是看到事物的本质,研究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光有信仰而没有实事求是的行动,决不会成功!《苦难辉煌》用血淋林的史实告诉我们:理想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唯上主义、左倾盲动、右倾绥靖等等不实事求是的行动,危害极大!

幼年、少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行动试错史”、“苦难探索史”!但正是这样一段历史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实事唯一据的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

党的幼年时期(1921—1927年),党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频繁更迭并由于自身不成熟,既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也未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典型的教训就是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及时看清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也没有掌握“要把枪杆子抓在自己手里”的内在规律,大批的党员革命群众手无寸铁被残酷杀害,导致党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大失败,革命力量几乎损失了90%。通过这一苦难实践,我们党掌握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铁血定律,之后才有了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创建了革命军队的辉煌起点。

党的少年时期(1927—1935年),党的主要问题是军事斗争的模式选择问题,一是照抄素苏俄的城市暴动模式,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模式;二是走李德式的阵地战模式,还是走毛泽东式的游击战模式。应该说,这两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党的领导。南昌起义和广长沙起义的失败,使党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行动模式。第五次反运动的彻底失败,导致了党的第二次国内革命的大失败。在近90%的革命力量再次丧失后,党选择了毛泽东式游击战争的正确行动方式。

一部《苦难辉煌》,其核心内容就是党如何从挫折、失败、苦难中艰难前行,通过反复试错,最终摸索出了实事求是的三大行动方略:“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游击战争”,同时选择了创造性地提出三大方略的核心人物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至此,党走过了14年的苦难历程,开始迈向了从胜利走向胜利(1936-1949年)的辉煌征程!

实事求是的行动对于我公司的特殊意义在于:我们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已经处于青壮年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司内外部发展环境,我们需要时时刻刻高举“实事求是”的大旗,审时度势、开拓创新、转型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路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太多的苦难!以及苦难导致更深的苦难!不是所有的苦难都会必然产生辉煌,这其中的缘由何在呢?

《苦难辉煌》一书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曲折的苦难历程,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是充满坎坷,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最核心的两点:一是树立并坚定的坚持正确的信仰、目标,它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地行动,它是一切成功的必然路径,而别无它途或捷径。

高尔基在《海燕》中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面对苦难,他找到了光辉的准则:信念!行动!!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6

大型记录片《苦难辉煌》,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代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揭示和深入剖析,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史。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大山,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两座大山仍然落在中国贫苦农民的肩上,中国仍然是千疮百孔,军阀割据,日本侵略中国,人民无法生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由东亚病夫变为了东方巨龙,沉沦到百年的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正是当年那些拥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在经历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妥协、队伍的弥合**、以及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之际后,以巨大的牺牲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面对南昌起义即将垮台的部队,朱德尽力扭转局面。他鼓励军队,只要军队保持力量,就有办法进行革命;黑暗是暂时的,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

在全体官兵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群众情绪低落的时候,朱德指出了革命的光明前途,增加了群众的革命信念,保持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从此以后,星火燎原,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发展成为了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不懈努力的结果。最不可能避免的是错误,最有价值的是改正错误。一个伟人决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能及时改正错误的人。

土城失利后,红军立即放弃北上西渡赤水。在西渡赤水的失败中,红军立即转战川滇黔边境;在进川的失败中,红军立即奔赴陕北。长征的困难在于红军在追剿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军阀的过程中,犯了许多错误,打了许多仗。

但是,红军领导人实事事求是的人,坚持真理,随时准备改正错误。他们脚踏实地、灵活决策,一次又一次地把危机变成安全的危机。凭着战胜死亡的超强决心和求胜的钢铁意志,工农红军培养了那个时代最顽强、最耀眼的生命力。

通过观看《苦难辉煌》历史记录片,使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合作制的原则。对于不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必须立足本职,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为振兴国家富强作出贡献。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7

“一衣带水”之下的异与同

——小议十九世纪的日本和中国

【阅读书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金一南,《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2008。

一、颇有争议的中日关系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有一辆9.0级的超大**。作为日本的邻国之一,中国人在这一重大事件中有不同的反应,凸显了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5月9日,日媒《日本新华侨报》刊文认为,“后震灾时期”中日关系逐渐“步入改善轨道”,。但对这一新闻,也有网友评论表示:“中日之间的要提升民间彼此的感情认同,至今为止,是不太可能的事”。

中日关系着实复杂。早在十九世纪,日本和中国之间就有着扯不断的影响,无论影响是积极或是消极。金一南先生的著作《苦难辉煌》中有这样的描述: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给日本以如此巨大的影响”,“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给中国人如此巨大的伤害”。金先生认为,中日两国说不清的关系,用“一衣带水”四个字皆可以带过。“因为一衣带水,联系方便,影响也方便;因为一衣带水,掠夺方便,侵略也方便”。

即使两国关系更为复杂,从我国人民的普遍民族感情来看,日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也远大于其它影响。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遭受的许多苦难都与日本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历史学家郭廷以认为:

“两千年来,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有造于日本者至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不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

2、十九世纪的中日同与异

日本首先在“闭关锁国”的背景上与中国存在着绝对的类似。十九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舰队向日本叩关之前,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为了维护封建体制,德川幕府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采取种种措施将日本隔绝于世界之外,竭力扼制日本官办和民办的商业企业开展对外**,视洋货为洪水猛兽加以禁止;严禁日本国民出海,对擅自乘船出海者处以极刑,查禁“洋书”,**传播西方科学的日本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日本封建统治者原以为“闭关锁国”能够带来“歌舞升平”,然而,它却进一步导致了停滞、愚昧、落后和衰朽。

远东是欧亚大陆最后一个受欧洲扩张影响的主要地区。但十九世纪中叶起,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距离欧洲最远的远东国家逃不过和印度等国一样的命运,正如费正清先生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描述:“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

这便是中日在十九世纪面临的“同”。不过,面对欧美列强的侵扰,虽然“两国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却“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日本可以采纳和利用西方列强的原则,并将其用于自卫和后来的权力扩张。

相比之下,中国不能以已种改变了的西方方式重组自己。”

事实上,日本统治者认为列强的炮火会瞄准日本而不是中国。1837年幕府统治者德川齐昭发出预言:“日本将是西方攻击的第一个目标”。

在他看来,中国太大了,朝鲜和琉球太小了,对于英国的炮艇来说,日本只是大小不一。可以说,他感受到了中国道光皇帝面前的危机。不过,三年后危机真正到来,却首先到达了躺在床上抽鸦片的中国。

即便如此,鸦片战争的冲击对日本也极大。金一南先生书中讲道,“(在日本)许多人以鸦片战争为题著书立说,论述西方对东方的野心,慨叹清**的失败,警告德川幕府如果不速筹对策,必重蹈中国覆辙”。同样是学中国,和以前的学汉字、学围棋、学《论语》、学《法华经》相比,日本人这次从中国学习到的是危机。

危机终于在1853年7月爆发,当时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裴伊利率领4名中国共产党人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后来,日本和中国一样,被迫与外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开放条约,如开放**口岸、索取战争赔偿、控制日本关税、在日本取得军事力量等。

金一南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真正使日本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一个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另一个是中国的魏源”。说起魏源,以前中学历史教材等相关资料似乎介绍过,虎门销烟的英雄人物林则徐请魏源撰写《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林则徐也被相关教材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事实上,据金一南先生说,魏源的书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鸦片战争后,这些书传到日本,却引起强烈震动。对于日本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来说,这是最早的留学知识。金一南先生这样评价,“魏源在日本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中国”。

费正清先生在书中对林则徐的介绍和金一南先生含蓄的描述相比,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中国总督林则徐曾试图禁止鸦片流入国内,并顶住了英国人的第一次强攻,但他也认识到外**事力量的优势。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

‘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我只请你对此保密’,他这样要求他的朋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费正清先生指出,林则徐不愿意公开这些观点,说明他担心这会在同僚和上司中引起敌对反应。这种担心决不是没有道理的。与出于对西方的恐惧而决定彻底改变旧制度的日本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相比,统治中国的士大夫们,除了少数人,仍然对西方的一切极为反感和鄙视。

虽然战争失败的打击迫使他们采取了某些措施,典型代表便是“洋务运动”,以效仿西方的**和技术,但在实际中他们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官吏们在机械事务方面的无能已无可救药,纵然他们真诚地想模仿西方——从根本上说,他们并不想模仿西方。因此,在1842年至1858年的十年间,中国几乎没有面对欧洲扩张主义的挑战。

”不可否认,1868年明治维新从开展时间、代表人物、改革目标等许多方面与中国当时的洋务运动存在相同或相似。金一南先生在书中总结说,从时间上讲,清朝洋务运动始于1862年,比日本明治维新只早了6年。从代表人物来说,中国的洋务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日本也有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这明治维新“三杰”。

从改革目标出发,日本明治维新提出了“尊王攘夷”,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驱逐外国侵略势力,这跟我们现在熟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十分相似。甚至如前所述,明治维新不仅受到中国危机和魏源思想的启发,也受到日本自身危机的推动,或多或少带有模仿中国洋务运动的意味。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日本对中国的另一种学习。

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被日本明治维新所击败。金一南先生援引美国学者赖特夫人评价当时中国与日本的改革时说,“洋务运动既不是政变,不是革命,也不是一个新的时代,只不过是依仗全体士大夫的能力和努力,是历史上难以避免的没落过程留下的一个‘小阳春’”。中日历史在这里再次出现了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相对中国洋务运动而言却是十分彻底的。“当时明治天皇以‘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和‘破除旧习,求知识于全世界’为主导,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效仿西方的激进改革”。明治维新设计了日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交通、文化的制度设计与重构。

当然,再后来的历史证实,“就是这场激进的改革,使日本最终走上了战争扩张的道路”。“中日就此分道扬镳”。

由于清廷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的惨败迫使中国人打开了大门,结束了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传统文明。

因此,当历史走得更远的时候,中国人民也试图走一条不同于封建闭关锁国的发展道路。这已经是后话。就三次战争而言,根据费正清先生的分析,第三次失败是最丢人的,因为这次是被邻国日本打败的。

“日本人和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已有能力使西方技术适应他们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1894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队又轻易地被击溃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条款要求中国支付赔偿金,承认朝鲜独立,将台湾岛、澎湖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并再开放4个**港。

日本战争对中国的傲慢自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以现代战争**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这也是前述“分道扬镳”的重要体现。

3、跨越历史歧路:中日关系新展望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战舰大炮,先后打开了两国的门户,“闭关锁国”的时代从此一去不返。中日两国不是开放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开放、如何借鉴西方救国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近代中日社会进步与落后、进步与倒退的标志之一。

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国门失守”危机当前,对外开放思想上的差距,造成了各自结果的相去甚远。甲午战争实际上是一个明显的考验。

余杰先生认为,一种伟大的文化形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创造智慧,二是接受能力。数千年以来,中国文化虽然以创造为主,也吸收了不少外来的成分,所谓“有容乃大”。

在辉煌的治世,中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吸取其他文化的优长,中国人也以开放的心胸应对其他文明的挑战;而在衰微的末世,中国文化则以严重的惰性拒绝与外来文化平等对话,中国人也以保守的姿态惊恐地注视着强敌的来临。日本被迫开门几年后,决定派使节到西方世界观察这场运动,学习先进文化。日本统治者愿意遵守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建立的国际秩序,使他们尽快加入,从一个牺牲品变成一个平等者。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却要等到二十世纪末期才明白过来。

再回到中日关系。本文之所以将“十九世纪”作为一个重要的裁量,正是因为“十九世纪”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之前有人曾说,中日两国千余年来只有两种历史背景下建立起的相互关系:

一是中国强大,日本弱小。这一历史阶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中国在中日战争中战败。二是日本强大,中国弱小。

此阶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当中国强大的时候,中国和日本之间是贡国的关系。当日本强大的时候,中国就成了日本侵略的对象。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曾数次兵戎相见,也曾世代友好。上世纪七十年代双方建交后,关系也是起起伏伏,时晴时阴。 毫不夸张地说,两国关系是双方也是亚洲甚至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全球的稳定有着相当的影响。

日本是有史以来从中国获取最多、但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无论是从民族感情还是地缘政治上来看,中日两国恐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德法式的完全平等的密切合作关系。不过,最终跨越了两次中日战争、走出数次外交低谷的中日两国,在这一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双方的磨合甚至摩擦仍将进一步持续;但在认清形势、摆正心态的两国之间的友好发展依然是主旋律。

"苦难辉煌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