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未都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15

马未都读后感。

读作品后,常常有许多感受。 读后感可以促进我们对于所读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马未都读后感”,你也可以试试看或许效果更佳!

马未都读后感 篇1

最近看了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的《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和“家具篇”,书写的非常好。他的生活经历、文风、专业知识、品德。。。都一一展现出来。

只是在陶瓷篇里有两点存疑之处,说瑕疵可能有点过分和不敬,但美玉微瑕不也正是马先生说的“缺陷美”的主要特征吗:)况且这也可以让帖子更受大家关注。。。

1)。是说元青花之谜第四——造型硕大

也就是说,元代有很多青花大器、大壶、大瓶。

马先生总结的原因是,这与蒙古文字有关,蒙古文字粗犷而不拘束。

据说土耳其托布卡比宫有几十元的青花瓷,都是当时出口的。

我在去年初也去看过托布卡比宫里的元青花大器,还是觉得当地人说的比较靠谱:因为游牧民族的饮食***分餐制,一餐饭主要就是在这一个容器里就解决了。主食,副食,鹰嘴豆,蜜饯。。。

都要放得下,盘子当然要大了,连带着其它比例也有所加大。中国的饮食是共餐制,七碟八碗的,按九寸七寸的size分,还有专门的鱼盘。。。可以小碗盛饭。

呵呵当然会比较小了。

2)。鬼谷下山罐为什么这么贵?卖了2.3亿。

他总结道:

一。题材决定了具有情节的中国古代绘画是国宝。

2。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装饰的先驱。鬼谷下山壶的色彩、绘画艺术和品质,今天都处于最高水平,永远不会过时。

3.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且存量少,画有人物纹的元青花罐,全世界不足十个。

其实,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壶是文人画,不是普通工匠画的,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这与中国人价值观念中“士”高于“匠”有关,其审美价值取向和紫砂的时大彬壶有些类似,也影响到市场行为。

其实这两点都不是硬伤,但马先生没有深入。

这套书是根据百家讲坛的节目整理出来的,当场随口说,后整理成文就出书,能严谨详尽到如此亦实属难得。王羲之的《兰亭序》,王勃的《滕王阁序》,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都属即兴之作的神品,看来盛世中国,文脉不绝。

马未都先生很伟大,写的书非常实在,还创建了观复博物馆,又十分幽默,当得上民族精英,我对他的景仰之情确实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但是他写的书也有可商榷之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中国不如他的书还有多少?读起来要耽误我们多少时间?

马未都读后感 篇2

马未都讲的国宝100,讲的都是国宝们的前世今生的故事们,引人入胜,如何从地里发掘出来的,这件宝物的主人是谁呢?我们怎么知道是这位王侯将相的呢?这位王侯将相当年这本书真的是宝贝。是我的书架上永远会放着的书,也会常常推荐给别人的书。等小孩长大一些也是可以一起看着,听着,欣赏讨论的。

下次去各种博物馆的时候,也能稍微聊上两句,增加一点博物馆的趣味了。《国宝100》的书名的意思是马未都会跟我们讲到100件国宝文物,但是我手上拿着的还只是第一本。只有20来件的国宝讲解。这是一册套书,100件文物分成了几本书讲。

马未都先生自己也有一个博物馆,位于北京“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私立的博物馆。所以马未都先生对文物这一系列都是如数家珍的。

喜马拉雅上也可以直接听到马未都先生的讲座。也可以边听边翻着书,一起消化信息。陕西,西安,北京,都是文物聚集之地,去这些城市参观,一定不可忘记去看看这些地方的博物馆,是很值得的一次行程安排。看完之后,我决定了还有用思维导图写下一些心动的博物馆藏品,一个一个去拜访吧。首都博物馆藏品——李莲英的翡翠扳指。最想看的是故宫博物院的瓷母。赶紧用淘宝app看了一看,是否有瓷母同款,竟然真让我找到了。我想家里装修是现代中国风格的,或者书房里面属于中国风的。

放入这样的一个瓷母在家里,应该是增彩的,还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两句瓷母,聊两句故宫博物馆,聊两句马未都,聊两句国宝。这样话匣子不是也就顺势打开了吗?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昭陵六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皇后之玺。湖北省博物馆的金锭,马上就想要买张火车票,看看周末那里离我最近,我得赶紧去看看了。这也许就是国宝的魅力,这也许就是马未都先生演讲的魅力了。

有时候转念一想,人呢,几十百年也就消失了,而曾经喜爱的物品却似乎依然存在于这世界上,换了一个主人又一个。心里不免百感交集。

后母戊鼎的发现也是十分传奇的,曾命名司母戊鼎,结果后面研究探索发现通过镜像观看司字就是后字了。这些命名都是很有意思,即使是一个字的变动都是有来龙去脉的,文物的命名也是很有讲究的。从命名的修改可以看出来,作文我们国家的文物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只有不断的对自我进行纠错,才能不断地进步。通过这本书我来了解到了,原来青花瓷最先是出于元朝,青花瓷是多个民族的混合的艺术欣赏品。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都是蓝色的青花瓷,直到后期粉彩的出现,才平分了江山。

马未都读后感 篇3

2012年5月,该单位组织到浙江大学,利用课余时间赶到浙江图书大厦。置身书的海洋,正寻思该看哪本时,新书展台上马未都的《闲在》进入了我的视野。因为喜欢《百家讲坛》上马先生生动有趣的讲解,便顺手拿起来看,谁知看了一篇忍不住再看一篇,两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到了大厦关门的时间了,我仍是爱不释手,尽管已阅读完过半的文章,我还是把它买回来了,回来后一口气畅快地读完。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一经把它当作床头柜用了五年了。我总是时不时地回读这些短文,经常读常新,一遍有一遍。

这本书的设计很巧妙。左边是陈先生的手稿。颜色浅红色,怀旧。在科技发达的当今,先生仍坚持用一枝笔书写着文章,严谨勤劳跃然纸上。书的右边是文字,简洁、优美、精致。它蕴含着陈先生经验丰富的智慧,温暖的人文关怀,深厚朴素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幽默。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感知、人物、生活和休闲。王先生以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见所闻为主题,记录自己的思想感情,持之以恒,使我们看到他在卓越的专业成就之外的正直、勤奋和敏锐。

马先生阅人无数,他的文章中不仅关注大家,更有许多平凡普通的人,他是那么善于洞见别人身上的优点,通过他的视角,不仅让我们有幸认识了那么多卓越、闪光的人,也让我们从中领略了先生的谦逊、仁爱、善良。《金槌朱汤生》描写苏富比的首席拍卖师、中国瓷器专家朱汤生先生:在展柜前,只要为看文物,他不惜单腿下跪接近文物,脸上永远保留对文物的敬意。

他对文物的判断一点也不意味着钱。尽管他是苏富比的拍卖师,但他从未说过这东西有多值钱。所有的问题都是专业的对话。... 尊重商业规则是苏富比在香港辉煌成就的基础,尊重中国文化是朱通胜的真诚感受。和朱汤生在一起,很能感受他那颗被中国艺术浸泡的心。

他把自己称之为“瓷器的爱好者”,每每遇见中国陶瓷都孜孜以求,不以权威面目出现。他***征询的口吻问话,**某一个专业问题,这种**的方式在国内专业界太少见了,所以我每一次与他见面都获益颇多。《作家哲人史铁生》中说:

死亡和苦难使史铁生成为作家中的哲学家。世事纷杂,充斥**,而他30年的作家生涯却一个十年比一个十年更为精彩。他没有变,时代变了;时代变了,他没有变,从而凸显了一个灵魂的价值。

史铁生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句沉重的话让我们听来多么豁达。... 在天国里,史铁生先生一定要快乐,要超越普通人。《双星陨落》中说:

精心做事、大气为人。两位领导人一生的成就有目共睹,个人魅力无穷。任继愈先生说; “怠为万恶之源。

”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前者是人生计划,后者是人生总结。两位泰斗生前说话无数,让我们震惊牢记的是这两句。

任先生以身作则,一生不怠,著作等身。知“怠为万恶之源”,人生才可不怠;季先生笑对人生,一生完满,未留遗憾。懂“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才可完满。

泰山北斗七星,高大得让后人需要仰望,敬畏,光明得让方向寂寞,自信。《刘岩》中描写:刘岩坐在轮椅上,她看展品与我看展品角度略有不同,这是我过去没有想过的。

一般来说,博物馆橱柜里的展品是为观众的展立姿势而设计的。坐着看的时候,角度太低了。会影响展览效果吗?这对我建新馆是个课题。... 刘岩告诉我,她三月份要去舞蹈学校当老师,我为她高兴。

人生是自己的选择。虽然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拐点,但坚强自信的人总会面对阳光。... 她笑着告诉我她在博物馆下车时摔了一跤。最后一个在鸟巢里。

我内疚地握着刘岩温暖的手,知道只有直面苦难的人才能得到内心的幸福。《陶火林》中描写:我握了一下他柔弱无力的右手,搂着他伤残的肩膀合影留念,我心中对他们夫妻的敬意是他们不知的,一个人如何面对逆境的生活,他们俩就是楷模。

《赵连强》中描写:面对如此重度残疾的孩子,我内心的难过只有我知道。我们的科学在杀人上的投入比救人上的投入多得多。人类历史上所有最前沿的科学都是首先应用于军事,或者说军事一直在推动科学进程。

以文明角度看待于此,真是人类的悲哀。... 这是我突然意识到生活的每一点都值得珍惜,包括你自以为是的本能。

在感人一章中,钱学森先生的敏锐、悟性和睿智是我们人生的典范。如《嫉妒》中写道: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大多数人会处于不利局面。

在强者面前,嫉妒属于人的正常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生活动力,由弱变强,由嫉妒变为承受别人的嫉妒。这门课是社会大学的必修课。《障碍》中写道:跨越人生的障碍是人一生中的必修课,另一课是抵御**。

跨越障碍是主动地选择,聚集所学知识,厚积薄发,作出判断;锻炼平生毅力,积弱成强,成就大事。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正视社会的利弊,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社会是为整个社会而设计的,不是为一个人设计的;只有你适应它,它才能适应你。

先生是个勤于思索、善于感悟生活的人,“亲人要生,熟人要亲,生人要熟”、“身不由己的浪费有时是人生的另一种利用,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读书要杂,开卷一定有益,许多貌似无用的知识都是日常的积累。”“人胜不了天,天之道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自古以来想法大都是好的,但结果大都不好,就是因为在哲学上欠一份思考。

我们可以把渤海带进新疆,让水回到起点,但我们不能打破自然平衡,因为历史不能回到起点。”

先生的幽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丝竹管弦》中讲他去电视台做节目一段:我一上台就知道完蛋了,黑灯瞎火雾气昭昭的,红色标示淹没其中。

我几乎躺在地上寻找那该死的标志。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在天亮之前不挺直身子,那将是台下数百人的笑话。读到这里我不禁大笑,也让人感叹一位老人的无奈。《扫墓》中:

我与家人为父亲扫完墓,歇息半刻,墓地工作人员与我聊天,让我得知早年为父亲一万多元选的墓地如今已飙升至30万元,父亲生前简朴,万万不知死后如此奢华。悲乎?喜乎?

悲喜乎?《斑马蚊》中描写被蚊叮咬一段:可外国蚊子没有儒家之修养,没有道家之襟怀,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一只小斑马蚊子,趁我措手不及,把他的每一条裤腿,都让我误以为过敏了,赶紧吞下了抗过敏药。这药的说明书上讲无***,不嗜睡,但我一下午都精神萎靡,特想酣睡。古人常说临大事而不乱,我等惭愧,蚊叮虫咬这等区区小事,我已乱得错服良药,耻与说明,就知修身养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王先生的作品熠熠生辉,名言名句和历史典故总是指手画脚。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人言为信,其欠是欺”、“胁肩谄笑,病于夏畦”、“不迁怒、不二过”、“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世途旦复旦,人情玄又玄”、“两害相权取其轻”……读这些有趣的短文,让我更加感受到传统文化恒久的魅力。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厚积薄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一篇篇短文中我们可以察见先生的君子风范,他质朴正直、如师如父,亦谨亦蔼,于点滴生活中的所思、所言对我们都是真知灼见,发人深省。我是一个健忘的人,但先生记录的那些人、事总会在不经意间闪过脑海,如自己所历,留下长久的印象。先生喜欢的《道德经》中所讲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贯穿全文,让我们相信总有些美好的坚守不会被风雨剥蚀,在纷繁的世界里总有质朴的东西会恒久存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周衍梅2017.9.10

马未都读后感 篇4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在谈论有关国宝的话题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清楚国宝的文化根源,,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对于马馆长的这一番话,我想是不能够赞同更多了。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数不尽的文物宝藏,几千年的积淀下来,这已经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对于那些文物宝藏的前世今生,对于他们曾经经历过得那些起起伏伏,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假如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话,这未免就有点暴殄珍物了。读懂国宝,马未都的《国宝100》或者会是我们一个不错的选择。

马未都在他的《国宝100》中,精心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拥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的100件国宝。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风雨变迁。这些文物国宝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读懂国宝,或者我们才会明白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才会明白国人身上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在马未都的《国宝100》中,我们会发现,文物的被发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文物的发现者并不只是专业的考古人员,即便你只是一个路人,也有可能会与一件国宝来上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像是本书中提到的皇后之玺的发现。一个13岁的初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见到一枚发亮的白色小石头,出于好奇,塞进了书包,拿回家给自己的爸爸看,爷俩觉得可能是件文物,于是乎,上交给了文物管理部门,经鉴定这是一枚吕后曾经使用过的“皇后之玺”。该印章的发现可以说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还有像铜坐龙的发现。

黑龙江一位裴姓农民在自家挖菜窖的时候,刨出来一个大铁疙瘩,因为与金子的颜色非常相近,该农民误以为挖到了金子,仿佛也看到了大笔的财富即将唾手可得。遗憾的是经过农民的几次确认,终于发现这玩意儿与金子八竿子打不着,于是乎随手便放在了自家的窗台上,不再管他。却不曾想从此以后,每当深夜,家里便莫名的多了“呜呜”的声音,听起来煞是吓人。最后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尊金中期的铜坐龙。同样的为我们了解那个时候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物的发现过程显然有一种别样的浪漫,让人不由自主的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国宝文物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更是一种警醒,一种悲伤。在《国宝100》中,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国宝文物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流失海外,陈列在别人家的博物馆中。如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作文元代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北魏的铜鎏金弥勒佛立像等等。当我们透过玻璃橱窗,欣赏他们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成就的时候,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种悲伤与对我们的告诫。有家不能回,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最无奈最痛苦的事情吧!

不得不说,读马未都的《国宝100》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们不但可以在本书中了解到国宝背后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前世今生。还能够在本书所配的精美高清大图中看到他们的美丽模样,即便我们不能够亲身走进博物馆,仅仅是看着图片,便已经觉得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了。

马未都读后感 篇5

1965年,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位姓裴的农民在自家地里挖菜窖时,挖出一大铁疙瘩。农民蹲在菜地边用衣袖把这块铁疙瘩擦干净之后,认出这是一条坐着的龙。

农民把它带回家中,用火烧它,用牙咬它,都没有任何反应。裴姓农民有些失望,因为,如果这是条金龙自己就发财了。那时的裴姓农民还不知道自己挖出来的这条“龙”是金代皇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更不知道自己挖出来的是一件国宝。

其实,关于这个“铜坐龙”出土的故事有几个版本,有说裴姓农民是从自家菜地挖出来的,也有说裴姓农民是从古城墙根挖出来的。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这件宝物的确在机缘这下被发现。1974年,裴姓农民将“铜坐龙”以18元的价格卖给了阿城文管所。1991年,铜坐龙成为黑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马未都在《国宝100》第21章《金·铜坐龙》中讲述了这件宝贝背后的故事。“铜坐龙”为中华第一坐龙,为金代早中期物品,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两件铜坐龙的其中一件(另外一件是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铜坐龙)。

铜坐龙高19.6厘米、重2.1千克,经鉴定应该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铜坐龙造型为踞坐式,以青铜材料铸造。其造型以三角形的构图弓身踞坐,尾部上翘,与云纹卷成旋状。右爪着地,左爪抬起放在一块祥云上边,并与后爪相连。

我们的龙基本成形于战汉时期,特点是身子比较短,保留了很多兽的特征。另外,坐龙的专业术语称为“犬身”,也就是说龙的坐姿与狗相似。马未都说:只有清楚国宝的文化根源,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

我记得去西安碑林博物馆时,特意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了“昭陵六骏”,对“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比较粗略的了解。看了马未都的介绍之后才知道,原来除了经文物强盗大盗卢芹斋之手流落至海外的六骏之“飒露紫”和“拳毛騧([guā])”,余下的四骏也曾险被文物大盗掠至海外。

原来,“飒露紫”和“拳毛騧”抵达美国之后,当初经手的美国人毕世博又打起了另外四骏的主意。1918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毕世博联手古董商赵鹤舫,将另外四骏打碎装箱,准备偷偷运走。好在,当地的乡坤和民众及时制止,“昭陵六骏”余下的四骏“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才最终留了下来。

“昭陵六骏”是中国文物史上最有名的浮雕,它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六匹战马。这六匹战马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动,建议有喜欢的朋友都去了解一下。

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介绍“昭陵六骏”时,马未都说李世民极爱这六匹战马,亲自赋诗6首,一匹战马一首。同时写有《六马赞》,找欧阳询誊抄下来。说到这里,马未都话锋一转,提到“观复博物馆”的馆名即为欧阳询题写。作文由著名的书法家为自己的博物馆题字,不可不谓之为妙想。白居易言:“浑金璞玉,方圭圆珠,虽性异质珠,皆国宝也。”

国宝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无论哪一尊哪一件,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珍视它们的同时,更应该去倾听它们的故事,了解它们的历史,传播它们的精神……让它们能够经我们的手,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马未都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