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18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11篇。

观看经典影片对于成长的帮助不亚于读书,从观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将观看时感悟写成观后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视野更为广阔,您有坚持写作品名的观后感的习惯吗?经过筛选汇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整理了“参观校史馆观后感”的相关文章,为了方便操作建议您收藏本页的链接!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1

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上台阶,踩在比砖红色稍暗的木地板上。它开始吱吱作响,唱着时代的歌,缓慢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

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

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

百年的文化积淀使六中校园充满了学习的味道,有些涩,但回味无穷。

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

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

“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书法家舒同先生说:

“你们是完全中学,也是钢铁中学”。

不错,百年历程,岂会一路无阻,顺行至今?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尽管我不曾经历,却仍能想象出那时黑暗的云,昏暗的天,还有那些心灵流离的学者。

但是,我们是钢铁中学,一个有钢铁意志的中学,一个有钢铁意志的人。

那时的六中学子知道,教育的发展本应方兴未艾,于是,六中人执著着,坚定着,用涅而不缁的行动和心志诠释着六中的百年校训:“抱璞守真,奋斗超群”。

他们的诚信,他们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六中的人,并将继续得到我们的弘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我们六中经历的诸多艰难困苦,仍涌现出一批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都有归功于六中始终恪守着的“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现在的六中,早已成为了德育为先,文体兼美的重点中学,秉持着“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六中精神,辛勤培育着祖国未来的栋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踏进六中大门,成为六中学***起,我便深深折服于六中的伟大。

参观过后,穿越带有温暖书卷气的长廊,我暗想:莫见乎隐,莫见乎微。身为六中一个元素,便须践行六中之精神,从一做起,从细节做起,将来的校史册上必有我们辉煌灿烂的一笔。

博物馆的地板还在唱歌,但我们听不见。此时此刻,我们已成为作曲家,谱写了一首时代之歌。

一百年前,西方传教士来到我们脚下的中国。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一时兴起,他盖了一间低矮的小屋作为学校。

时光飞逝,原来的小长万万没想到,一百年后,这间简陋的小屋成了一所规模宏大、人才辈出的大学校。

而它历经的坎坷与时光的蹉跎,却没能让它的精神随时光的浪潮消失殆尽,而是始终铭刻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心中。

它有着沧桑后沉淀的沉稳,也充满了明天的活力和希望。

这取决于不愿意送走一批正在幸福地踏上明天辉煌道路的毕业生,也要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小种子,让我们在这里充分吸收知识的阵雨,得到爱的温暖阳光。让我们年轻的梦想在这里萌芽,最终拥有自己的世界。

迈过这道门槛,脚下是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也许几年前,几十年前,他们同我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步入六中,步入校史馆,用充满好奇的眼神细细打量着这间岁月清香弥漫的书屋,当他们踏出校门,各有一番建树,我们就来到了这里,仰望着他们的功绩,在心里暗下决心要追上他们的脚步,而三年苦读后,我们大家是否都能够当得起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的荣耀,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所以现在我们在拼搏,坚持看清自己的梦想。

从我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决定为了自己那尚且还是未知数的未来而奋力一搏。

拒绝躲在自己舒适的窝里,选择了与天空抗争,忍受风雨的洗礼。

从步入六中的那一刻,我们就将责任。

目标、毅力、合作的种子种在了心里。

三年的确是苦闷难熬的,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跟朋友在一起疯的时间没了,我们正在完成成长这个褪茧的痛苦过程,只有将那些无用的想法抛之脑后,全身心灌注到对未来的规划上,忘记想要退缩的路,我们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

三年后,可能又是一个昂首走出校门的李振声,又是一个低着头走出校门的路人。只要我们努力工作,未来会更好。

无论如何,珍惜这三年的每一分每秒,珍惜母校里认识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他们都是陪伴你完成成长的战友,都是在逆境中帮助你、与你共识的伙伴。

从学校历史博物馆走回来,我心中的那些犹豫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明天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年的努力,三年后,是母校为我们骄傲的时候。

第六中学的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但是第六中学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奋斗和书写。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2

校史馆内的一张张毕业照,一本本校友录,一份份纪念品,记载了淄博六中百年的辉煌历程,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积极向上、发奋图强。——题记

在齐国故都淄博市,有一所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理念卓越、人才挚出、文明齐鲁大地的百年名校--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

校园内历经百载的历史遗迹,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兴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浓缩和凝固,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一百年前的“济美楼”是星汉灿烂、人才荟萃的象征,现在已经建成了李振声院士馆和艺术馆。一百岁的长廊建筑被辟为学校的校史馆,诉说着学校和民族的荣辱兴衰。

六中的校史馆记录了学校百年的成长历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杰出的校友李振声院士馆,形象的展示了李振声院士严谨的科学精神、辉煌的科学成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宽厚博大的人文情怀。

百年老校一步步走来,对“一”有着特殊的情感。校友李振声院士,为解决人口德国的吃饭问题勤奋钻研几十年,荣获2006年度全国最高科技奖。他“弄一粒小麦,殚精竭虑,成就当代后稷;捐百万大奖,虚怀若谷,自称农民儿子”的高尚情怀,成为淄博六中精神践行者的杰出代表,也用实际行动深刻的诠释了淄博六中“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学校精神。

让我们以李振声院士为榜样,奋发向上。今天我们以淄博六中为骄傲,三年后六中将以我们而自豪!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3

我今天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整个过程让我感触颇多。

走进校史馆,我们首先看到了一面宏大的校徽。校徽中心是一个轮廓分明的书卷,上面写着“知行合一”,寓意着学术与实践融合,实践与发展相得益彰。在书卷的下部,有两支十字架和两本书,代表着“弘德事业”。校徽两侧则是浓郁的中华文化,左侧是原生态的云南竹林与渔舟,右侧是青藏高原与雅鲁藏布江的壮阔风光。这张校徽,代表着与学校有关的每个人的信仰与努力,也代表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理念。

接着,我们便进入了展览区。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学校的校园构建,从创校初期到现在的各个时期,用照片和模型逼真地展现了学校的建筑、环境、科研设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人均图书量、人均场馆面积、教学楼和实验楼的扩建等数据逐渐壮大的足迹,也能感受到学校对于创办人前瞻性的准确把握和不断发展的追求。

走进展览区的第二个区域是学校的学科发展史。可以看到通过文字版的介绍、老师、学生的实地展示,了解了学校各个学科的蜕变与发展。有的学科刚刚起步,一年只招收了几个学生,有的学科则越来越受重视,科研成果日渐突出。特别是一件展品——我校研制出的“超本领计算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带有超强的算力,可以完成以前所不能的科学计算,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走进第三个区域,我们来到了学校的成就展示区。这里陈列了学校在学术、教育、科技中的一系列成就、荣誉,并配以图片和视频来呈现。有人认为,一所学校的荣誉与成就依旧是最重要的证明。在这里,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心血与付出,也感到了这所学校的不断积累的成果所带给人们的欣慰和骄傲。

参观完了校史馆,我深深地感到心里充满了动力,对于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再次认识到——“全民教育为大众、大众教育为全民”是这所学校一直践行的宗旨,更是对于努力奋斗的人热情的鼓励。我愿意为了学校的理想而努力,为了学校的追求而奋斗,用自己的实践去继承学校历史的荣光,同时也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而积极努力。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4

参观校史馆后,我有许多感受。

校史馆承载着学校的许多往事、以前和现在的模范人物、以前的教育设备和许多的荣誉证书和奖状等等,不仅体现了学校一批一批的人才,更体现了熊官屯镇中心小学这块沃土不停的努力,不断的奋斗,精益求精!

可发出感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介绍员们介绍时,有两名四年一班的同学和五名五年级的同学。可是却没有我们班——四年二班同学在介绍。

参观校史馆后,我的脑子里蹦出了一大堆问题:“为什么没选我们班的同学当介绍员呢?我们班同学比不上别的班的同学吗?我们班同学难道不会介绍吗……”

仔细想一想,问题也许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当我们在外面玩耍中,别人却仍停在桌子旁读书、写字;当我们在早自习上大吵大闹时,别人却在认真的写早自习在黑板上出的习题;当我们在书法课上传来这样的话:“忘带毛笔和水写布了!”“毛笔怎么找不到了……”别人却早已拿起毛笔练字了……

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变的?在一点一滴中变的。当我们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时,别人依然在大步向前走时,这就是距离拉开的时候。

参观校史馆后,那个情景依然在我的脑海里……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5

我从馆里的一些材料还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与外国一些大学的交流。数字显示,东林每年都会发表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且,东林注重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促进了科大的进步与发展,使东林成为一所真正名牌大学。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东林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用我们的热血与智慧,谱写科大新的篇章。

四十分钟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重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东林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佼佼者们,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为把东林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生。

作为传承上东北林业大学百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6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感到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参观我的母校的校史馆。这个校史馆记录了我们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在这次参观之后,我对我的母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学习和发展的热情和动力。

当我走进校史馆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装饰精美、极具历史气息的展厅。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这些文物记录了学校从创校初期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我不禁想起了当时的创校人士们,他们逐渐开拓了学校的发展道路,并创立了我们热爱的学校文化和价值观。

在校史馆的展馆中,最让我浮想联翩的是一个由四面镜子组成的小厅。当我走进这个小厅时,我听到一段录音,讲述了学校的创立过程和发展历程,使我仿佛回到了过去,亲身经历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我看到了许多学校的历史照片和表演节目的视频,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带我回到了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学校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在校史馆的展馆中,我还看到了许多学校历史的证据,比如校内图书馆的建设和扩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国际化、校园文化节目的开展、学生组织和校内活动等等。这些证据是学校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学校的校史馆里参观,我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发展道路,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学校对我个人的影响。我意识到,做为一名学生,我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为学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参观校史馆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通过参观,我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也学到了许多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经验。这次参观使我更加珍视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行动力和发展动力。我将继续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成功人士!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7

记得大二时,学校校史馆对外开放,我跟几个同学就去参观过,当时没有专业的解说员讲解,所以也就走马观花式的看过一次。这次院里组织我们参观校史馆,让我认认真真的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重温学校的点点滴滴历史,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我们学校旳校史,让我有了许多感慨和想法。

一张张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泛黄的照片仿佛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越发鲜活起来,一个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建筑科技大学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建大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百年,对人说是漫长一生,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建大,通过四次改名,汇聚四大老校的精神,摆脱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了几分睿智。

百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融在这三层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简答的精神基座,让这一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建大的创建人以创造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通过了解历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近70周年,历史悠久。并且我校的前身还是四大名校,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由衷的感到自豪,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作出贡献吧,可以从多方面做起,让我们把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给以后的校友树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让我们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一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建大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加校史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活动,更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次精神之旅!它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而去,满怀豪情而归。

“今天,我们为建大骄傲,明天,让建大以我们而骄傲!”我们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放飞梦想!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8

上周日,那个风和日丽的秋日上午,身为一名雅礼学子,我有幸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雅礼校史馆。带着一份荣耀,带着一些好奇,更带着深深的敬仰之情,我们兴致勃勃地走完了全程。与其说是参观,不如说是一次洗礼,那儿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走进校史馆,我就被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了:古朴的建筑风格、优秀校友的照片和多年前的毕业证书相互映衬着,使得那些饱经岁月刷洗的毕业证书依然光辉夺目。由照片上我们了解到,从这个校门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已经遍布全国甚至全球各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再往里走一会儿,就到了雅礼历史墙。这里挂满了1906年——2016年雅礼校园变迁的照片。我看见,当年的雅礼不过只是一件简陋破旧的木屋,不过只是一所有二三十余名师生所组成的学堂,不过只是一所因战乱革命而多次搬迁的书塾。然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今日的雅礼已然成为了一所全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圣地,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昂然屹立在长沙城区,闹中取静,别有洞天,因为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众多学子所向往的知识殿堂……这些,是多少代雅礼人悉心付出,共同努力的结果啊!

沿着荣誉墙走,我又看见了一张很有年代感的黑白照片:这是两位年轻俊美的西洋教师。他们站在大街上,微笑着,用手高举着一块简易的木牌,上面写着“雅礼中学——YALI”几个字。听解说员讲,这相片上的两个美国教师是首批来我校执教的外籍教师。也是从此开始,几乎每年都会有外籍教师被深厚的湖湘文化吸引,来到雅礼学习和交流。除此之外,雅礼还是一所与美国耶鲁大学紧密联系的学校呢。听了这番话,我更加感受到了身上堪当的重任——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既然雅礼是一所连接中美教育的学府,那我们,定要为雅礼的不朽辉煌做出无尽贡献!作为一名雅礼人,我们有何理由去逃避这份重任?

离开了校史馆,我还听闻:当代娱乐巨星蒋劲夫、李莎旻子等都是我校毕业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校庆这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发来了贺信,赞扬雅礼堪称中美教育典范,并勉励众雅礼人继续努力。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雅礼,前有贤人,后有来者。回顾历史,是对心灵的洗礼,更是给我们这一代雅礼学子树一座灯塔——除了要“及时奋发精神”,更要有“好担当宇宙”的雄心壮志!我仿若在顷刻间就领悟到了这次参观的意义,看清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9

校史是一个学校在时间岁月中的痕迹,它见证了我们学校的光辉岁月。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应技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应技大的辉煌与不凡!

在校史馆中我们追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沧桑足迹、品读应技大的62年历史。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展厅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史馆将应技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应技大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由全国示范性高工专――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校史馆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及其前身学校的发展为主线,全面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分为序馆、历程馆、新校馆、专题馆四个部分,采用动态多媒体技术与静态展板实物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六十二年来,学校不断传承创新,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学校坚持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把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长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走“特色立校”之路,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坚持走“协同发展”之路。学校要继续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工程师文化,培育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新活力。要积极融入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升级和转型,全方位构建产学研协同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践行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责任,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勇往直前。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我们应技大人要在马列主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梦"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中国的百年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应技大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传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说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们明天更应该发奋努力,让应技大因为曾经有过我们而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趁我们还年轻,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在未来的日子里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颜色,只有这样。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应技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10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F,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11

洒下一滴滴汗水,绽放出一簇簇绚丽的花朵。锦城学院坚持以诚信待人、以严格管理取信社会、以严谨学风著称、以优质教学回报社会的原则,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和公众向往。在全国318所独立学院中,锦城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特色学院”、“综合实力20强独立学院”、“公众满意度10强著名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等荣誉。

目前,这所新大学已成为未来培养工程师、会计师、管理人员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摇篮和沃土。锦城学院规划用十年时间办成西部第

一、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成为中国的知名大学。秉承"止于至善"校训的锦城学院人,正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以其独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新的辉煌。

文化:锦城学院新闻、锦城大讲堂、锦城青年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浪微博、锦城学院新闻新浪微博、锦城青年新浪微博、财会部聚缘农场、文化传播部锦丰农场

锦丰农场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文学与传媒系。根据农场发展情况,成立锦丰农场有限公司,全权委托锦丰农场经营管理,负责本部门劳务班的安排和学时的登记。种植大蒜、香菜、青菜、卷心菜、花椰菜、豌豆、豌豆、青笋、葱、芹菜、白萝卜等。

现有管理人员45人。锦丰农场采用“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相结合的三环管理模式,制定不同的学期目标,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认真执行每项生产目标,全方位评价成效,完善奖惩制度。锦丰农场有内部机构,包括管立组、办公室、生产部、项目部、销售部、新闻宣传部等。

制定人事规章制度,建立薪酬管理,奖惩制度,任免迁调制度,对每位团队成员进行职前培训,定取调整劳务制度,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锦丰农场的发展目标是在对2011年至2012年,建立一个绿色农场,以种植蔬菜为主,以学院市场为基础。我们将努力实行生产方向简单、栽培容易、种植容易的路线。我们的主要业务包括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花卉的零售。在这一基础生产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计划引进更经济、更易种植的新品种,使生产方向更加广泛。

在此基础上,锦丰农场成为周边高校农产品供需的主要市场,实现了业务的巩固和发展,资金稳定,生产技术更加熟练,生产产品更加多样化。锦丰农场施行以精神战略为核心的战略模式。激励大家艰苦劳作的精神,加强文化职能。

作好日常工作记录,作好一本书,两年后整理成一本书,记录农场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过程。

作为四川大学的战略延伸,四川大学百年的积淀为锦城学院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学院定位于教学型、应用型的综合性大学,秉承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投资企业广泛的社会资源,追求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力求把学院创办为创新型工程师、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和高素质管理者的培养基地。锦城学院依托四川大学百年办学,充分发挥地利、人文等优势,坚持为青年学生招聘优秀教师。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锦城学院既延揽了四川省优质高校的大批名师,又荟萃了众多行业精英,形成了一支知名学者和业内精英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全日制教师1038人,其中教授级165人,副教授级26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41.5%。

学院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144人,骨干教师732人,终身教授61人,客座教授15人,兼职教授27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近500人。学校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获得者34人。学校定位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锦城学院在类型定位上,文、工、经、管、艺专业都有,属于综合型学校,综合型学校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通识教育,有利于跨学科教学,交叉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功能定位上,锦城学院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