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概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13

教育概论读后感。

图书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阶梯,只有勤奋才能在知识的山岭中攀登,只有艰辛才能在学术的海洋中航行,作者的作品令我深受触动。阅读的本质就是反思,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更深层次的思索。本文将结合“教育概论读后感”展开讨论,文中的观点仅供您参考,最终的决定还需您自己去做!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1】

教师素养

1921年,孟宪承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育学教授,直到1933年他的《教育概论》问世,期间,对教育学的研究始终是他学术**的重心,他的教育理论逐渐成熟,并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和转型。在中国,以儿童的发展为教育学理论的出发点,其发起者很可能是孟宪承,他也提出了以人民生活为基础的公共教育。民众教育就是“使民众能适应其继续不断的生活”的教育。

孟宪承认为,民众教育是对大多数人民的教育,也应当包含失学儿童,但重点在“年长失学者”,理由是年长失学者过多,影响社会安宁和个人生计极大。

但我更关注《教育概论》中关于“教师的专业”这部分,这部分可能离我们更近。孟宪承认为,教师以教学服务社会,如何培养和引导教师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这是他的使命。因此,教师需要培养。他们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者,是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地理教师也是如此。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我认为教师是有多重角色的:在课前,教师像导演,他要进行教学设计,像导演一样设计各种“场景”;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像主持人,他要维护、保持好课堂的氛围,定下基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像演员,他要将教学设计很好地表现,他所传达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知识,更是一种学科思想、思维方式。

于此同时,教师像记者,他要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问题,要一针见血,教师还像一个高级导游,地理离人们的生活很近,教师要将学生带入自然、人文的景观之中,让地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孟宪承指出,教师专业培训应从技能、知识、理想三个方面进行。它主要对应于地理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地理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地理教师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联系到地理,主要指要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人地关系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地理教学。地理业务能力素养应该包括扎实、系统的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能够随时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准确地认识到它的发展趋势;要精通地理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地理教学实际当中;要有广泛的数学、英语、物理、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很好地与地理相结合。

除了这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还应该具有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能够运用多种地理教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还应该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扎实的板书、板图基本功,作为现代的地理教师,最好具有一定的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能够组织地理课外活动并具有撰写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

这些优良品质不是自然创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总结和训练形成的,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2】

一、桑代克及其学习定律

爱德华·桑代克( 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 , 美国心理学家, 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 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末, 桑代克通过著名的“ 迷箱实验”, 观察到动物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偶然获得成功的, 因而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即“学习是联结的形成和巩固”。

20世纪20、30年代, 桑代克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 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人类学习的三大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 准备律

准备规律是指学习初期的准备潜能。在桑德克的拼图盒子实验中,他把一只饥饿的猫放进拼图盒子里,把食物放在盒子外面作为逃跑的奖励。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

最初, 当猫去碰、去嗅以及从各个方向去抓食物时, 它表现出一种平常的、随机的、很有点紊乱的行为。最后,猫碰巧做了正确的事,门开了。在第一次尝试时,正确的行为十相当偶然的。

在后来的尝试中,随机无序的行为出现的更少。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当学习完成后,只要把猫放进盒子里,它就会表现得很好。桑代克观察到,在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学习,猫一定饿了。

如果猫吃饱了,在把它放进拼图盒后,它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学习从拼图盒中逃出的行为。相反,它会蜷缩起来睡在那里。因此,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含一些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

在这里, 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必须的) , 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

2. 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 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桑代克认为, 一个联结的使用( 练习)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 不练习) 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也就是说,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使用而加强,而通过不使用而削弱。

随后,桑代克多次指出,大量的过度运动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比如,他让一些大学生捂住眼睛,画一条3英寸的线,让他们试上千次。结果,受试者从第一次尝试到最后一次尝试没有任何进展。

一般说来, 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 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 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3.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境发生联系, 结果是再遇到此情境时, 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相反,在特定情况下导致不愉快感觉的动作将与该情况分开。 当情况再次出现时,该动作很难重复。也即凡是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会被加强, 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在他的实验中,桑代克发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除了猫一定要饿,食物也是必需的。如果猫从盒子里逃出来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从盒子里逃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效果律( 用桑代克自己的话来说, “ 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 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 , 这也是桑代克最主要的学习定律。

二、桑代克学习定律的启示

一。激发动机,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动机具有引起个体活动的始动功能, 指引活动方向的指向功能以及增强活动力量的强化功能。学习中的动机和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能促使学生集中精力, 积极主动, 不断探索, 不断进取, 加快达到学习目标的速度。

桑迪克的准备定律告诉我们:当学习者准备好学习,即动机准备,学习就可以发生;如果学习者没有准备,学习就不会发生或效率低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准备心理,应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且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实际上不少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味“死教”, 那是一种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强迫学习,学生是被动的,他会感到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只有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入手,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改观。

2。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习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有效,并产生学习或学习迁移。这就是桑迪克的实践规律所揭示的。两千多年前, 孔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 方能“温故而知新”。

可见,重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作为课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在讲授阶段已经理解和记忆的新知识, 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技巧。

对于这一重要的实践作用,教育界早就形成了共识。不仅如此, 不少时候还片面夸大了这一作用, 因此出现了“题海”、“卷海”、“罚抄”等现代汉语中的新名词。

其实, 桑代克的研究早已证明, 企图通过加重练习使儿童大脑“皱褶增深”的想法是事与愿违的。学习某知识以后, 通过适量的练习使之达到熟练, 对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是, 简单重复的或过量的练习并不能使学习效果增强, 有时侯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推进呆读死记的苦海。

因此, 不能把练习当作惩罚, 不加思考的练习毫无意义和价值。

三。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成功

桑代克曾写道, 一种反应倾向是“ 打上印痕”还是“ 抹掉印痕”, 这要看它产生有利的还是不利的结果而定。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就可以促进未来的学习,否则就会阻碍未来的学习。其实,这个原则很简单。在生活中,不要谈论孩子,**也更愿意听到别人的赞美。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对106 名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做了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 分为四组, 一组为控制组, 只练习不予评论; 其余三组, 甲组为受表扬组, 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 乙组为受训组; 丙组为受忽视组, 只让他们听其他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 受表扬组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受训斥组其次, 受忽视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有所下降。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 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成功的希望。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而实际上,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对于孩子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孩子, 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 因为新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他们成功之母, 恰恰成为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功。能力的转化是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

桑代克作为先驱者对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内的研究在心理学史上是属于最伟大的研究者之列的。尽管在他的研究工作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的贡献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有启示他的三条学习规律,至今仍对我们有启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规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3】

通过学习《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概论》这门课程,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帮助我适应了学习的现实。面对目标丧失与确立之间的冲突,本课程教会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

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领悟人生的哲理。

这门课程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什么都不能交换。什么是健康?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呢?

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机能良好,心理素质端正,同时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也是健康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自然存在物,说到健康,首先,应该是指人的身躯健壮,机能良好;而人是有思想的社会性动物,时时得面对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人与其自身之间内在的协调平衡,也应该是健康含义的范畴,处在社会之中,就得遵守社会规则,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外的和谐统一,即人在社会环境的适应度以及自我规则与社会规范的统一性也应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之于健康的应有之义。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了人生的方向。我认为生活是一个需要一直探索和解觉得谜。怎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在本课程中,我想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人生,首先应该是本真的人生。生活,应该是本真的,而不是虚伪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建立咨询关系需要真诚——说真话,表达真情。做大一点,真诚不仅是别人不可或缺的,也是自己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台上一套,台下又一套;有些人为了所谓的颜面极力做作和掩饰,还有一些人大言不惭心不惊肉不跳,本人最痛恨这种两面三刀表里不如一的人,这种戴着面具、玩耍计谋的人把人生当成一种谋利的器具和过程。然而,人是活的,包括思想和情感,而现实生活更是人的美。 人生,还应该是自己的人生。

做本真的自己,就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他总会在不经意间遇到大大小小的礁石,

在困难面前,求助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问题的解决决不能靠别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困难的解决终究要靠自己。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书本无法代替当事人思考和行动,能做的仅是“引出”和“引导”。他的生命靠自己,不靠,不靠;他自己的命运把握,不托付,不随波逐流;他自己的生命控制,不偏心,不盲从。

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肯思考,敢质疑,求自主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勇敢地分析自己。通过自我分析,我发现自己也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偏差。我的性格太固执,几乎偏执。在这门课的指导下,我避免了妄想型人格障碍的错误。

在心理课上,我开始尝试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书本的指导来倾听别人的意见,开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乐趣。虽然偶尔会有摩擦,但却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过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我的人气逐渐提高。我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相互理解,相互理解取决于相互的思想交流。

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与人交谈,交换意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也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4】

进来阅读了王传旭老师的《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概论》书后,感触颇深,对开放教育学生来有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学习上的帮助。开放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中叶。开放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一个学习者得到充分的发展。

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开展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在开放教育的基础上,利用远程教育的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模式。这种独特的学习模式更加注重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求,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共同开发。自主学习首先是意识的创新,概念的创新。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开放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为越来越多的人创造终身学习条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其次是特征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对象。

它强调客体为主体服务,教师应根据主体的需要进行引导、引导和咨询。开放教育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年龄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开放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录音、网络和文字教材进行教学。多数是**自主学习,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

自主学习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开放教育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使用者和实践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开放教育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没有学习,他们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他们有紧迫感。由育学习目的明确,他们普遍愿意参加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完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构建知识结构,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内容,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安排自己的学习,实现既定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自主学习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远程教育体系中,开放教育应利用高科技支撑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支识寻求者,开创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之路。

自主学习要坚持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交流。由于开放教育的学习对象广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学习。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印刷文字材料、网络等虚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去参加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

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是有目的的。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适合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保证自主学习的顺利实施。

3.自主学习就是超越自身的学习。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而个别化不等于“个别”本身。

它是学习者在学习材料、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及时的信息反馈的影响下构建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不等于自主学习,它既不是旧的自主无助的单一学习模式,也不是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以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有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反馈、研究和讨论的小组。

在自我学习中,我们应该超越自我学习的范围,通过超越自我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实现自我的理想和价值。

二、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

开放教育是以种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是:

1.具有独立自主性,自尊心强,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开放教育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威信和声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心理上讲,已具备社会所要求的~定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表现在学习上,有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一定的自制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排除各种影响和干扰,具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和精神。

同时,也具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早熟,克服了过分自信和固执的倾向,使目标趋于合理,自我意识更加适应现实。

2。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较强的理解能力,人格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开放教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对问题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新文化素质的要求非常敏感。

三。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正确应对挫折,控制情绪的释放。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社会,在社会上工作和生活了多年。他们学习了各种知识,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在学习上,他们可以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遭受种种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学会适当渲泄的方法。这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三、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比传统教育更加开放。其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将支持服务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能够满足不同特点学习者的求知欲望。

同时,提出开放教育模式下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自主学习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谓: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有以下几项:

① 智力正常,具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能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②情绪稳定协调,能充满自信心,保持情绪平衡。

③ 自我意识的统一能够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积极地教育和发展自我。④性格健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自控自制能力。⑤ 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充满温馨、安全、舒适的心理体验,并能实现自我学习。

2.心理健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以上五项心理健康标准是开放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是保证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一个人生理能量的发挥和人格的发展。

而开放教育正是通过发展自己的个性,挖掘自己的能力来实现学习的成功。因此,开放教育对一个t2和身体健康的要求非常明确,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3.自主学习出成效,心理健康是关键。要想达到在自主学习中成绩优异,有效果,心理健康是关键。一个“积极发展的一t2,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有两点不容忽视:①学习环境不适宜。开放教育学生多数是自主学习为主,指导、引导、函授都是辅助的,它与在校生的学习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主要是靠自觉学习,一些学生往往处理不好这个环节,有的最终被迫休学。

②情绪不稳定。开放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二次学习,他们多数已走向社会,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在完成每天必需的工作外,又要安下心来学习,这种心理状况要求情绪非常稳定,如果情绪不好,就不能马上进入角色,对学习无兴趣,学习吃力,考试成绩就会下降。另外,学习时情绪不稳定,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终毁了自己的学业。

所以我们说,心理健康对自主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的学生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5】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通过两个星期对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的细读,其间对生活、如何处事待人及学习等方面均有很深的见解与分析,整一本书用了很多典型的生活实例并结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性知识,详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同时借以引发、启迪读者更好地把握生活的尺度及定位好人格的高度,最终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

《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述了许多人类本性上的种种弱点,包括自尊维护、自重、虚荣、同情的需要、自卑、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等带来的一些固有的矛盾及自我捍卫自身权利的实现,这些所谓的弱点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无论你是乞丐、残疾、疲困潦倒、孤寡一人,还是百万富翁、运动健儿、名人名士等人,都难免不受人性弱点的影响。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基于人性上暴露出来的弱点思考,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使得我更加地觉得运用妥当、规避要害,反倒是一本教会人养**性优点的一本好书,其间讲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的很多道理,并透过事情的表面看其本质,生动的例子,从工作、学习、处事待人、再到婚姻,最后上升到自我反省、自我实现的层次上来。

在这本书的前几部分,我们谈到了不要随便批评别人的原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自尊。结合自己这些年在生活、学习,再到大学里一些社团、班级等场面上工作累积下来的经历与经验,我发现除了别人不愿意受到批评以外,同时自己也会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是错的)而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而不肯承认错误。鉴于我的看法,每个人的出发与目的点都是好的,谁都不愿意把事情搞砸,更不愿意地因此而被别人所否定,相反地愿意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而来满足虚荣心与自尊心的需要,或者是实现自我的需要。

书中讲到了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即换位思考,从别人的性质(利益、认识的角度与广度)出发,避免批评别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中当面评论与批评他人,在找到问题、发现问题的同时,千万不要激化问题,而是缓和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与途径。其中谈到的“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自己”与“使别人感觉重要——并真诚地这样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要说服一个人承认错误并改变其想法或者接受自己正确的观点与建议,就不能一开始就迫于达到某种扭转的局面而不停的争论,这往往只会激化矛盾而永远无法消除对方产生的误区与偏见,反而倒是给目标人没有丝毫的思考空间,多聊一些与他自己有关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循循善诱,最终使他与我们自己具有相同的观念,并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在,从中感受到自我尊重的需要,并自觉地实现自我检讨,消除误解,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解释别人不愿意接受批评的同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也指出了类似性质的问题——使别人同意于你。其中:避免争论,尊重别人的意见,从不告诉别人自己错了,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友好相处,真诚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同情对方的想法和愿望等。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6】

生命是发展的、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可以说教育是生命的本质特征,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根本,没有生命就无所谓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实际上是人生于世所经历的所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生命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人可以生存,因此教育已经成为生命的形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人“何以为生”和“以何为生”的双重目的。而现实中受教育工具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忘掉了教育的“何以为生”的教育目的,功利性地追求“以何为生”。“教育即生命”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原本认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质;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荣共在的和谐关系。

归根结底,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的生命。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基点。

其实我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而是对教育的根的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从生命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角度来研究生命教育,以使生命教育在实际当中得以落实,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中,应该从校长、教师、家长等各层面认识和落实。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

教育过程不是植物的生长、标准件的加工过程,而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不断追求人生意义,成长为主体生命的过程。“教育并没有把生命作为它的对象,教育的过程也没有把人当作‘人’。生命教育试图通过关爱生命、培养生命丰富的社会属性和引导生命意义的追寻,培养出身心健全、全面发展富含创造活力的新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单向人的改造,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好的教师就是生命的导师。因为生命的历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教师实际上是学生生命意义建构中最重要的人。他不仅应在自己生命历程中要有好的修为,更要能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形塑生命的价值,并掌握人生的方向,努力奔向圆满。

具体来说,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去理解生命的奥秘,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和关爱生命,欣赏生命。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7】

其次,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也感到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通俗的讲,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人脉”,科学的“人际关系”的定义则更深刻,它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GZ85.CoM

所以我们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这也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彼此平等。在沟通之初,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优势,给对方一个更好的印象,让对方觉得你值得沟通。

这样才能显现出你的素质,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人脉。

另外,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压力”了,而且现在的我们正是面对的压力最多的时候,比如学习,生活,感情,未来等等,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这一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压力指人的精神遭遇外界影响而带来的心理紧张,或者痛苦,使人因这些因素而感觉精神状态不佳,面色萎靡,内心沉重,更有甚者痛苦不堪。面对未来的压力,我们可能不去想太多,现在的人得过且过的很多,很多人都不去想将来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成家,但是我们还要适当的给自己加压,适当的压力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与渴望,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使我们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能从此而麻木不仁;面对未来的压力,我们可能不去想太多,现在的人得过且过的很多,很多人都不去想将来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成家,但是我们还要适当的给自己加压,适当的压力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与渴望,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使我们有一个正常的心态。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8】

首先,乡镇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的教育过程,旨在直接服务于乡镇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终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社会教育活动。

二是社区教育也是社区各种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社区全体成员全面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最佳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乡镇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生存技能、人文素质和生活质量,使社区成员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

总之,乡镇社区教育是挖掘和整合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发展需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有利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活动,发展区域经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是现代社区发展中出现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进社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教育、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把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功利性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社区教育概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乡镇社区教育的工作实际,重新审视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乡镇社区教育必须立足社区、服务于社区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就其性质和身份而言,它属于社会教育。它是社区社会教育的一个缩影,是微观的、具体的。我国城镇社区教育是社会化教育从城市向农村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乡镇社区教育,首先要适应乡镇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注重社区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如整合教、科、农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岗位素质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等,除此以外,还有与社区共同组建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基地、整合行政村、居委会的教育资源,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以及其他各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要建立健全教育组织网络,把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等活动结合起来。

因此,乡镇社区教育必须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它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服务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形式。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发展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教育中心为当地社区居民服务,从而引导和影响区域文化的发展。

2.乡镇社区教育必须做到全民参与、三“全”并举

我乡社区教育中心在社区开展的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需要全体居民的参与。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和真正理解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含义、外延和内涵、基本特征和功能等),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带领广大社区群众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只有广大社区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乡镇社区教育才能彰显其重要意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社区居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社区教育的管理者。他们可以对社区教育的政策、计划和活动提出意见。选择居民或村民代表参与城镇社区教育决策。“全员、全程、全方位”是社区教育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全员”是指社区内全体成员都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社区教育应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工作、生活需要的教育服务;“全程”是指每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人生旅程都要、也都应不断地接受教育,社区教育应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终身学习“全程”的教育服务;“全方位”是指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能力、道德、精神文明、文娱、健康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并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这种“全面”的教育服务。

3.乡镇社区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按需提供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的服务。社区教育的目的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乡镇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机构和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教育,重点加强乡镇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训,努力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建设和谐乡镇。乡镇社区教育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没有固定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乡镇和企业的需要的一种大众化教育。

社区民众既是“教育主体”,又是“受益主体”;既是社区教育的动力,也是社区教育的目的。因此,乡镇社区教育是植根于行政村、居委会、街道,服务社区群众,按需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教育形式。

4.社区教育要实现社区教育化、教育社区化

与**教育相比,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更加广泛。要明确的是,**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对象,特别是**离校或离岗人员是社区教育必须关注和服务的重点对象。**教育是对**的一种教育,如**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等,而社区教育是对社区所有人的教育,贯穿于生活的各个阶段,因此**教育不能等同于社区教育。

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员用工需求的变化,社区教育给予了广大民众均等的学习和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推进学习化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农村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乡镇社区教育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各种教育需求、教育主体、教育类别、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条件等所有教育因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合作,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社区教育应视为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动态过程。

乡镇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是社区成员的生活和需要,必须尽可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和社区型群体不同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积极营造农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软环境,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把乡镇社区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真正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乡镇社区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9】

2。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发展。在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开放教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对问题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新文化素质的要求非常敏感。

三。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正确处理挫折,控制情绪的释放。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社会,在社会上工作和生活了多年。他们学习了各种知识,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遭受种种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学会适当渲泄的方法。这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三、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比传统教育更加开放。其教育模是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将支持服务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提出开放教育模式下自主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自主学习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

2.心理健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3.自主学习出成效,心理健康是关键。要想达到在自主学习中成绩优异,有效果,心理健康是关键。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中取得成功。

教育概论读后感【篇10】

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学习和教学的各种观点,探讨了如何学习和教学,然后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多维学习、研究型学习、反思型学习的学习方法,其中我印象深刻。

在第一节中,考得海勒和夏勒洛克提出,“学习教学包括培养教学技能,理解教育中所蕴含的道德问题,能够在学校的文化中协调并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个人素质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作出反思和评价”。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这是大多数教师都能体会道德。然而,教师需要了解教育中容易被忽实的道德问题。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仍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成长过成中,教师不仅起着传授知识的作用,而且影响着他们的是界观和是非观。

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与学生相处、用什么样的内容辅助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道德层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二节所提出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学习这一点很好的呼应了老师在课堂上提醒我们的“a teacher is a learner first”的理念,强调老师们应该抱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始终先于学生一步学习。作者介绍了哈格里夫斯关于教师的社会互动主义的理念即,“教师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不仅要集技巧,能力与方法于一身,而且还在于构建意义,解释世界,并回答这个世界向人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在这个观点中,学习者需要从元认知层面面对自己已知的,需知的知识以及如何发展知识进行质疑。

教师如何丰富自极的知识,认识自极的不足,并积极反思?当然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从自己第一手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了解自身理论知识遇到具体实践会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反思,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闭门造车,孤立的摸索,在沉默中应对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是不可行的,教师应该敞开心扉,积极的与其他同样进行学习实践的人交流,参与集体讨论,利用集体智慧补充自身的不足,并在倾听他人的反思中,比照自身,进行自我反省。

多维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儿童学习过程的特点。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掌握教学策略的种类和应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课程和特定的学生。

"教育概论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