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本论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3

资本论观后感。

快来了解一下“资本论观后感”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呢?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品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能够与我们产生交流。现在,你可以写下一篇欣赏好剧的笔记,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感谢你抽出宝贵时间来访问这页!

资本论观后感 篇1

《21世纪资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xx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希望小编的用心能给您带来帮助。

昨日,终于啃完了这部巨著,本书主要讲述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也是比尔.盖茨推荐的xx必读5本书之一!当然驱使我去读它倒不是因为盖茨的推荐,因为我要玩弄资本,所以不读不行啊!

作者——托马斯.皮凯蒂,法国人,经济学界70后新锐,22岁以一篇关于财富分配的毕业**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想一想我们的经济学博士水平如何呢?

甚至公认的经济学家水平又如何呢?)

作者曾旅美,曾在mit做助教,并对美国经济学界不满后返回法国,不满主要有两点:

一。他认为美国经济圈过于沉迷于数学模型,因此与现实世界脱节。

2。经济学受到高度追捧,导致对其它学科的轻视和蔑视,阻碍了与其它学科的互动,这种局限加剧了与现实的脱节。

全书共四大部分,16章。

>导言作者先回顾了早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讨论,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主要有马尔萨斯、杨、法国大革命、里卡多、马克思和库兹涅茨。

接着,指出了本书两个重要结论:

a、 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任何关于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决策机制。

b、 有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可以交替促进收入和财富的趋同和分化,这种力量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趋同的力量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的扩散,而分化的力量主要在于r>g, r表示资本收益率,g表示经济增长率。

(这一重要结论也间接指出了作者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的否定态度,相***必须通过立法实施各种干预以防止资本主义走向自我毁灭的极端,因为任何社会民众对贫富差距的容忍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社会就必然走向崩溃。)

—— r>g就是现代财富不平等的根源!(当然这是作为经济学者的观点,在我看来还包括武力,比如美国为何能够保持强势美元,没有强大的武力威慑做后盾,很难想象能够发起金融战争!所以,我认为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两点——金融和军事,当然背后要有强大的教育体系和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环境,至于什么人口啊,低成本啊这些都只是暂时性的相对优势而已,只有金融和军事是绝对的可持久的优势!

想一想美国开动印钞机就在实施全球抢劫的现实吧,这比历史上通过赤裸裸的武力抢劫、种族**、贩卖黑奴等手段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看似“文明”得多!再看看现在的俄罗斯和脚底下踩着石油的中东小国们,为何那么惨?所以广阔的自然资源也不是真正的竞争力!

所以,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非常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我更支持大力发展太空**和建造航母!但穷兵黩武也是不行的,比如朝鲜!当然,如果深入一国内部不难发现造成贫富分化还可能来自两个重要根源:

私有化改革和权力寻租。前者,如俄罗斯,后者,如中国和印度,可能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本地的、临时的和新兴的国家,所以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到它们。)

牛人就是牛人。他总是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化成普通人能理解的公式,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质量和能量方程。

r>g说白了就是资本积累比实物财富积累更迅速,从而加剧了财富的分化,想一想阿里巴巴上市,一夜之间造就了如此多的亿万和千万富翁,你就明白了资本的力量,这是哪怕再高的工资积累也所无法比拟的!

> 第一部分收入和资本

主要介绍了收入、资本、财富、资本收益率等基本概念。

本书的资本排除了人力资本。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居民一年内可获得的总收入。等于国内产值+国外净收入。

国民收入 = 资本收入 + 劳动收入

国民财富 = 私人财富 + 公共财富

收入是流动的,而资本是存量的。目前,发达国家的资本收入比一般在5至6之间。

资本主义第一定律:a=r*b,a为资本收益,r为资本回报率,b为资本/收益率。

然后讨论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

最后谈到了通货膨胀的一些基本问题。

> 第二部分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

首先,回顾了18世纪以来资本的变迁:从土地到土地+工业+金融。

接着,我们讨论了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历史演进过程。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资本结构比欧洲更稳定。

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二定律:b=s/g,s为储蓄率,g为经济增长率。

> 第三部分不平等的结构

它主要研究财富的不平等和集中,我认为这是最有价值得部分。

在开头,作者回顾《高老头》中伏脱冷向拉斯蒂涅的劝导:那些认为在社会上通过学习、天赋和勤奋就能成功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

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付出还是吃遗产?

这个在欧洲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原因是欧洲很长时间是财富世袭的,而美国更多的是白手起家,即我们说的美国梦。

中国呢?

富一代大多靠努力工作,但现在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努力工作的时代!

对于资本分配和劳动分配的不平等,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规律:资本引起的不平等比劳动引起的不平等严重,资本所有权的分配比劳动收入的分配更为集中。

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掌握资本所有权比掌握劳动技能让你进入富裕阶层要好。

看来,我过去一直认为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考个什么证,而直接学***资本的路子是对的。

即学***远比考个什么会计师重要!

在讨论资本收入不平等和劳动收入不平等时,笔者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数据。通过对许多欧洲国家的研究,虽然最高和最低工资收入相差数百倍,而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国民收入的50%,这是一种轻微的不平等。美国更严重的是,10%的富人可以占到国民总收入的60%!

在这一点上,我不难理解中产阶级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

这种贫富分化是对民主社会的讽刺。

然后,笔者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不平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欧洲和日本趋于缓和,而美国则是一个u型曲线。在1980年代衰退之后,不平等现象迅速加剧。

新兴国家的情况于美国类似,中国自上始急80年代以来急剧上升。(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到)

从这里不难看出对于全球中产阶级来说,欧洲人应该最有幸福感,他们的社会更接近“社会主义”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目标!

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超级经理人的崛起。

特别是华尔街高管的薪水,还有世界500强公司的**们,薪水高的太离谱,哪怕是08年金融危机。

造成美国如此局面我看有两大根源,一是通过政治游说使得税收法规总是有利于富人(你能想象巴菲特的税率比他的清洁工还要低的残酷事实嘛?),二是高管很多就参与自己薪酬的制定。

在一个人人都爱钱的时代,我想只有傻瓜才能把自己的薪水定的很高!

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批判了只有高薪才能刺激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错误观点。然而,我们看到那些薪水极高的罪犯,比如麦道夫!

所以,我非常不认可国内某些学者担心给高管减薪后后会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的问题,毕竟企业高管不是垄断的、更不是世袭的,整个社会人才供给是非常充裕的,你不干总有人愿意干,哪怕只拿你一半的年薪说不定干得比你还要好10倍呢!

当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激励是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这种常识必须具备。

接着作者谈到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中国领导人很英明,一方面对国企高管实施减薪,而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为了解决工资收入的不平等问题。正如前面所述,与资本收入不平等相比,劳动收入不平等要温和得多,只是大众对工资收入更为敏感,因为它更加公开透明。

所以,通过调节工资水平对财富分配不会带来很大的作用,因为对富人们来说工资收入简直就是个附属物而已,他们财富的存量比如金融资产或者房产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收入,必须通过征收资本累进税来抑制贫富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这部分,作者还讨论了通胀对不平等的影响,他认为通胀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本收益率,而是重新分配资本收益率,其结果往往是“劫贫济富”!

所以作者提倡要对资本征收累进税。

但这肯定比较困难,首先是需要真正的民主社会作为基础,而且**议员必须代表中产和穷人,而不是像美国那样的金元政治。二是只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实施也不太可行,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富人就会把资产转移到避税天堂,所以要实施全球资本累进税。显然,这一乌托邦理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能实现!

关于富人为了避税,转移资产、更改国籍和移民正是当下全球性问题。

> 第四部分 21世纪资本管制

如果说第

一、第二部分是基础,第三部分是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那么第四部分算是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不过在我看来很多都过于理想化,比如全球累进资本税。

接着谈到了公共债务问题,并比较了资本税、通货膨胀和财政紧缩三种削减公共债务的手段。作者认为资本税最优,而财政紧缩是最不好的。

在此,作者专门划出一节来讨论通货膨胀是否能重新分配财富的问题。指出通胀是个相对粗糙和不精确的工具,有时在正确的方向上重新分配财富,有时则不是。

接下来讨论了**银行的职能,除了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它最大的杀手锏就是能够快速解决财富分配问题,多快?几秒钟!这是税收制度无法比拟的!

接着,作者回答了何种资本/收入比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有利的,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对待后代子孙的福祉问题。

>全书结论

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 r>g (过去积累的财富比产出和工资增长要快)

企业家不可避免地逐渐成为食利者,越来越强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资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

这也充分说明资本运作是积累财富的最高级形态,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如果运用得当,应该远远超过实体企业收益或者工资收入的积累。

当然,如果需要将资本代代相传,在我看来还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a. 遗产税

如果一个国家立法将遗产税的税率提高到40%,甚至在特殊时期能够提高到100%的情况,那么过去积累的资本力量也就瞬间瓦解了。

这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

b. 后代不会糟蹋

即使没有非常重的遗产税,也不能保证你的后代能够把你积累的财富保全下去,很多家族也许只要一代人就可以败光所有家产。

特别是现代富人资产中绝大部分是工业和金融资产,而不像18、19世纪欧洲的富人以土地和庄园作为主要资产形式保留下来。即那样的财富传承更为久远,因为即使你有个傻儿子也不至于把房子给烧掉了!

所以,现代企业家或者富人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后代,很早就送到精英学校去。

即使如此,由于兴趣索然,能够成功传承的是不是很多?也未必。

资本收益确实能够超过经济增长,但也考虑到现代的资本主要是各种金融和工业资产,相比过去以土地为主导的时代,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今天你是个亿万富翁,说不定明年你就落魄了。这在旧时代几乎不可能!

李嘉诚应该算一个!

>最后建议

在全书最后一段,作者为了序列数据研究法(经济学家的专业研究方法)正名,向所有人提出建议,他写到:所有社会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时事评论员、工会和各派系知识分子,甚至所有民众都应该对金钱、金钱的度量、围绕金钱的事实和金钱的历史报以严肃的关切。有钱人不可能不捍卫其利益。

拒绝与数字打交道,很难为最不富裕者的利益带来帮助。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民族更感性(想一想作者把过去三百年以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和研究,就不得不让我打心里佩服!),哪怕是专业人士,能够认真分析数据的并不多,当然数据本身的可信度又是个问题。不过作者呼吁所有民众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关切关于金钱的各种事实的态度我倒是非常认可的。

遗憾的是很多人只停留在如何挣钱?或者看身边的人如何挣钱?而没有放眼世界和历史,看看财富是如何在历史中演变的,也没有**贫富差距的根源到底在**?

资本论观后感 篇2

创作背景与我的感悟

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无产阶级的血泪史。

在封建势力的衰落和崩溃中,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协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生产成为了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切似乎是如此的完美无瑕。

然而,在英国——这一个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亨利八世执政时期,72000名流浪者以“盗窃”的罪名被处死,不少工厂的工人的平均寿命只及资本家的一半……工人阶级的恶梦在被后来的资本家所津津乐道的所谓的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开始了。

如果说一极的致富与另一极的平困互为条件,那么我想资本主义的发家无疑是以无产阶级的苦难为条件的。

但正如我们常说的,无产阶级是一个伟大的阶级,一个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阶级。在法国、英国和德国,工人运动是自发进行的,这震惊了欧洲。

不幸的是,有些斗争失败了。在我看来,这类似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二者在阶级属性和斗争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其局限性来概括和解释。

如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自我发布性强,组织性弱。

于是乎,一些理论、主义“应运而生”了。然则,不怀好心的、错误的理论和主义非但不能促进无产阶级运动,反而妨碍无产阶级运动的健康发展……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资本论》也就在这种强烈的呼声中诞生了。

总之,资产阶级是在压迫、奴役、欺诈无产阶级的过程中发展和壮大的,而资本论则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革命理论指导而诞生的。

《资本论》的创作与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伟大

伟大的理想造就伟大的事业,用这一句话来形容马克思与恩格斯创作《资本论》,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

马克思年轻时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曾因自己的出色的**《莱茵报》聘为主编。我想若以马克思的才华,他在当时选择了仅仅为自己谋生而活,那么他定将活的较为“轻松”,也定将拥有一个富足的生活,但他没有,他在看到农民“盗伐”森林问题后,毅然地选择为农民伸张正义,进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奋斗。为此,他奉献了一生,放弃了富足稳定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人们常说:研究需要毅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甚至一生、需要有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切都在马克思与《资本论》的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马克思到英国后,除了领导英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之外,常常每天早上从九点开始到傍晚七点,无论是刮风、下雪都要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室里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夜间在家里经常工作到深夜。如此,他连续前后花了二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做了几十本厚厚的笔记。此外,他一直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作风实践。

曾有朋友催促他早日将《资本论》整理出来时,他一直表示他不能让一个不完整的东西送出去,他的严谨态度、作风可见一斑。即使是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这又是马克思伟大的一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人们经常一起谈论的两个名字。通过此次阅读《资本论》概论,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两位伟人,即两位伟人的心因为崇高的共同理想、事业紧紧地栓在了一起,他们是生死不渝的亲密战友,他们两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我的老师不只一次地教我们:做知识,先学做事,先做事情,先学做人。马克思恩格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点。

为了帮助马克思,恩格斯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主动担当马克思的理论顾问,并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帮助马克思解决疑难问题,他还在经济上毫无保留的资助马克思。就连马克思本人表示:

没有恩格斯,他永远也完成不了这项工作。还在马克思逝世后,竭尽晚年余力主动承担起《资本论》遗稿的整理、出版工作,这一切彰显出了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这是他们另一个伟大而不同寻常的观点。

总之,我对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先驱者而毫无异议,我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拥有这样伟大的革命导师而倍感自豪。

从《资本论》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首先,我们的承认《资本论》确实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为此,有些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变相的资本主义经济,或者以此来论证《资本论》已经过时。

对比邓小平理论与《资本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阐述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资本论》中的社会主义还不是现存的社会主义,而是作为理论原理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是正在建设的实际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在我看来,他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具体表现形式的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一个特定国家的社会主义?等这样的问题。马克思没有回答,也回答不了。

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历史在前进,国情不同。为此,对《资本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看来,《资本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是贯穿《资本论》的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科学思想长河中源远流长而形成的主流。《资本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可视之为真理的相对性。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要求,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揭示的客观规律,就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从这种角度来看,邓小平理论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视为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和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总之,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是可以从《资本论》中找到依据的。

资本论观后感 篇3

一开始想谈谈如何与《21世纪资本论》的实体书结缘的。其实我本人是不爱买实体书的,因为当今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在网上找到pdf文件,虽然阅读起来不一定比纸质书舒适,但到底是可以节约下一大笔费用的。在我20岁生日那天,一个朋友坚持用货币的形式表达他的祝福,我坚决拒绝了。

因为在我看来,这顿“免费的晚餐”无非是一笔社会资本投资,有来必有往,既然厌恶风险不如分文不取。尽管道理往往是心照不宣的,但不给人台阶下也不是做人之道,于是我建议他赠我一本书,书籍自选。怎奈我平日里对自己读书范围只字不提,他只明了我是学理论经济学的学生,于是在畅销书中选中了这一本书。

书上有一行来自保罗.克鲁格曼的书评,他称这本书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并提到这本书破除了许多保守派关于自由竞争的信条,还声称“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我曾涉猎过一些所谓“承袭制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作品,这类著作的集中阅读会让人对道德失去信心——因为在那个年代财产(遗产)是高于一切的。

所以“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这段话,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因为要把现代和“承袭制资本主义”时代联系起来的确有难度。

在进入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作者托马斯·皮凯蒂作一个简短的介绍。本文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研究所创始人

1,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他有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22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副教授两年。主要研究财富与收入不平等。

本书除了导言和序言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收入和资本、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不平等的结构以及21世纪的资本监管。

第一部分是厘清一些基本概念。首先,作者在本书中对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资本)账户进行了国内外、劳动与资本两种划分:国民收入=国内产值+国外净收入=资本收入+劳动收入;国民财富=国家资本=私人财富(资本)+公共财富(资本)=国内资本+外国资本净额。

并将资本定义为一国某时间点居民与**所拥有的全部物品的市场价值之和,但不包含“人力资本”。

然后,给出了资本与收入的比率,用来衡量各国资本的相对充盈程度,记为β。在有了以上的铺垫之后,所谓的“资本主义第一基本定律”就建立起来了:α=r*β。

α是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r是资本收益率。

然后,作者抛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历史记录表明,推动穷国和富国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主要因素并非是全球资本自由流动,而是来自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这就动摇了读者对全球化理念中的资本自由流动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贡献,也为后文论证资本自由流动是扩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做了铺垫。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作者给出了公元0年到2012年的全球实际产出增长水平,并预计发达国家平均实际产出增长率将在21世纪后半叶降到1.2%。这一章与前文所述看似逻辑关联不强,但都是在为后文的论证做准备。

第二部分一开始对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自18世纪(不同国家因为财产登记制度时间起点不同)至2010年的资本收入比情况做了个案分析。这几国虽然资本收入比和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因制度、历史因素存在差别,但也存在显著共同点。例如一战开始到2010年各国资本/收入比的时间序列几乎都为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态势(美国是自大萧条开始到2010年呈现u型态势)——意味着各国资本/收入比在2010年已接近一战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且公共资本占收入比重都相当低,几乎处于0%的水平(公共资产=公共债务)。

资本主义第一基本定律只能解释静态的资本收入占比,却无法解释资本收入比在长期中的变化,于是作者给出了“资本主义第二基本定律”:β=s/g,其中s为储蓄率(扣除折旧后的净储蓄,并包含企业净储蓄),g为经济增长率。但作者强调,这个公式只能揭示长期中的资本/收入比均衡,通过对发达国家长期中的平均储蓄率和平均增长率的考察,这个公式得出了与现实基本相符的结果。

那么未来资本收益率的走势如何呢?笔者认为,由于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大于1,而且由于资本的相对议价能力不断提高,β还会继续上升。有趣的是,资本主义第二基本定律还可以解释马克思的“资本家自掘坟墓”的经济观点:

当一国储蓄率s为正数,且由于缺乏结构性增长使g逼近于0时,β将会无限扩大并使得资本收益率r下降,最终就会出现所谓“资本主义的末日”。在过去,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仿佛并没有解释力,但如今低增长率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资本的无限累积可能会卷土重来。然而,令人震惊的是,由于r长期以来一直高度稳定,资本的无限积累很可能是无限的。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全球收入分配。这似乎是老调重弹,但作者创新的地方在于细致地考察了资本、劳动收入各自的内部分配情况,以及富人群体内部的收入分配情况。虽然受过经济教育的人对发达国家的收入结构有基本了解:

即最富的10%通常占有一国半数以上的财富,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10%的人之中,财富分配不公的程度更是远远大于用10%—90%划分方法所得到的不平等程度——越是缩小最富有的人群范围,财富分配不公程度越是加速扩大(长期中前1%的财富始终占到前10%的财富总量中的一半)。更超出我们一般认识范围的是,与一战前的“食利者社会”不同,10%的最富人群中,劳动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在美国,只有在0.1%的最富人群中,资本收入才占主导地位)。

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得到,一战后发达国家富人资本收入的断崖式下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劳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其实一直都相当稳定。而正是这种贫富差距中期内缩小,为库兹涅茨提供了有误导性的数据,才有了财富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近几十年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实际上已经推翻了这一理论。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十多年来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高工资收入的迅速提高——这是教育和技术赛跑理论以及边际生产率定价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由于高管的边际生产率很难确定,再加上盎格鲁撒克逊的公司模式中,高管工资由高管自己和薪酬委员会共同确定,所以自1970年公司逐渐接受高薪酬方案后,高管的薪酬得到迅速提高。

在描述了静态收入不平等之后,皮凯蒂终于揭开了冰山一角:财富分化在动态中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历史数据证实,从长期来看,r总是大于g,即资本收益率总是大于人均收入增长率。

那么如何从逻辑上解释这一点呢?皮凯蒂的解释是:“如果rg)。

”当然,这种解释有些极端,而且皮凯蒂本人也强调,r>g是“依赖多重机制的历史事实”,不应去寻找单一因素做解释。

资本论观后感 篇4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经济政治著作,其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第一卷则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和开端部分。这个寒假,我有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学习了一些有价值的知识。下面给大家简单分享心得体会。

据说阅读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资本论》的作者是广为人知的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他确立了自己的阐述原则,即“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这本书,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种研究世界的新方法,有人说,《资本论》实际上是一种方**,我同意这种书法,而且,这种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内在矛盾越来越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烈,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马克思看到了形势的严重性,所以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他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1857年,世界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附带的很有可能会是一场革命,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为了在洪水到来之前,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好给工人阶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便20年如一日地坚持到英国博物馆查阅各种资料,完成这本思想巨作。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所以,换种说法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并通过对此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出: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资本论观后感 篇5

《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阶级冲突,与主流经济学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益和谐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流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以存在无数财产相等的小业主组成的社会为假设前提的,《资本论》关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论述却接触到了垄断竞争的现象,为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寡头垄断结构提供了刺激。

在工资理论中,主流经济学沈浸在田园诗般的幻想中,将工资说成是由附加一小时工作的“边际非效用”决定的,就像为自己种田的农夫拄着锄头,在傍晚决定再干一小时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能补偿自己多一分背痛一样。相反,《资本论》却看到了在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上,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是如何被无形的绳索**在机器上的。

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是可以想象的最好的经济体系,尽管有时它会潜义是地提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资本论》来说,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是不能用“好”或“坏”来概括的,资本主义必须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尽管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它仍然是迈向更美好世界的过渡阶段。

《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学说,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触到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生活的人的痛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个理论会在经济学家当中引起那么多的争议的原因。

里昂惕夫等国外经济学家,还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里昂惕夫指出:“在试图做出任何解释以前,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和工资实际上是什么,那么,他从三卷《资本论》可以得到的信息,会比他在十期《美国统计普查》、一打有关当代经济制度的教科书,甚至我还敢说,再加上托斯丹凡勃伦的所有**集当中,可以找到的信息都更真实也更有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具有很高的价值。在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会变化中,有许多变化本身是对《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做出反应的结果。由于《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不管人们对《资本论》抱有何种态度,都必须对《资本论》揭示的这些矛盾和规律做出反应。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

《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包含着较多的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说的批判,多数国外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无疑是一种比较容易陷入只为某一利益群体愿望说话陷阱的学问,同样地,只为某个利益群体说话的经济学必然具有较大的片面性。不应该忘记,马克思本人是承认经济学中“非庸俗”的纯科学因素可能存在的,因为他曾说李嘉图不“庸俗”,换句话说,不只是一个辩**。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不可能被党派利益买到的,《资本论》作为一种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科学性远远大于批判性。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还具有这样的科学性。这一理论不是以主流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为基础,而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解释了投入外剩余产出的创造过程。工人可以创造剩余产出的事实在封建社会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有交换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变得神秘起来。

剩余价值理论揭穿了这种神秘面纱,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产出剩余仍然是劳动者创造的,不劳动者凭借财产所有权只是可以瓜分到这些剩余的事实。剩余价值理论阐明的产出剩余总是由劳动创造而不是非劳动创造的事实,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不会因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改变。

资本论观后感 篇6

心得体会:读《资本论》有感(最新)

最近啃完的这本《资本论》着实有些难懂,但又让我感到几丝亲切,因书中有些内容与我学生时代时,接受的政治课教育有呼应之处。不同的是与以往政治课上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高深、难懂的多,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不同,怀着一种自发学习、独立的思考和客观批判的态度,读完之后深受启发。马克思先生希望人民反对资产阶级,通过暴力争取权利和自由。

他提出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并以次观点为基础,通过对广泛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阐述了资产阶级摧毁传统农业社会、又在其基础上建立工商业社会、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过程。读到最后,我认为《资本论》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巨著,更是一门革命学说,它充满了人类反压迫的精神,它试图教会每一个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教会每一个国家构建平等合理的社会。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国家,他的思想促使无产阶级起来卫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他的思想鞭策着资产阶级不断改良社会体制,提高民主与协商的程度从而使西方国家的众多民众拥有高品质的国家福利生活。

马克思是伟大的,不仅对于过去的历史,而且对于今天和未来。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想深刻的理解当今中国社会,《资本论》可以给你一个很好的方向。”《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gZ85.coM

要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高度的继承和发展,就要学好《资本论》,这本书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体系逐步构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增砖添瓦。

读书时,您必须思考和收获。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资本论》中我能学到什么呢?

"资本论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