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活着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8

活着读后感推荐15篇。

身临书海之际,满心愉悦,卓越之作使心灵充盈。如何抛却读后感之忧?愿“活着读后感”恰能满足所望。

活着读后感 篇1

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老年做和尚。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老来却是无牵无挂,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去抱怨,也不去哀悔。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管是对是错。他说:“这就是命。”他唱响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用一句自嘲归结了自己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耕牛活着,就得拖起耕犁,忍受风吹日晒,一步一步往前迈;骆驼活着,就得踏上沙漠的征途,忍受风沙和饥渴,一步一步向前走;人活着,就得忍受现实,现实不尽人意,你若无力改变,就必须得受着。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时,想着远方的那个家,死里逃生活着回来了,我们在不尽人意的生活中也要牢记着心中的信念,为着信念忍着,看淡物喜几悲,忍住现实的坎坷,活着,好好活着。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活着读后感 篇2

我总是觉得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翻开书页,看到的只是呆板的墨色文字但是这些文字下面却隐藏着一个真实的灵魂,这个灵魂时而闪躲,但是也毫不羞怯地坦露着,带我们开阔眼界,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我经常想到一本书的力量。虽然简单的文字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

当我翻开《活着》这本有生命的书时,我就犹如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我深深地记得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从最初的悠然到随着情节的发展心情也得凝重,翻开书页的手指也变得迟疑了。全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得到了一份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作者偶然遇到了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老人从年轻是的百无一用的放荡地主少爷,沦落为了输光祖业一贫如洗的穷人,因此,真正的悲剧从此开始逐渐上演,福贵的父亲因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了,随后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瘫痪在床,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主动献血却因抽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妻子在凤霞去世后三个月后也病死,二喜在搬运过程中,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kugen)因吃豆而死。在生活中,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只把老福贵和一头老牛放在阳光下。

福贵用那双布满老茧的黝黑的粗手埋葬了所有的亲人,他以笑的放式哭,在与死亡和痛苦的伴随下苟且地活着,这是一个悲剧,但是老人在叙述自己悲惨的一生时却语气平淡,没有大悲大切,没想到这个被厄运折磨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作者悄悄地让读者追随他的冷峻风格,让我们见证了丰富、悲惨、曲折的人生。

其实文中福贵的一生代表了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命途,从身为地主的浮华到败光祖业后遭到压迫,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人民的一腔热血都被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残忍的美食,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是在当时那个可怕的时代福贵的生命就像一根极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始终没有断,这种生命力的坚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以前我常常回味起这本书时都感到非常疑惑,我不明白当一个人的一生都被厄运缠绕,被苦难折磨的时候,那么活着的信仰是什么?

活着的意义又何在?偶然中我看到了《活着》韩文版自序里的这样一段话“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想这段话已经很好地诠释了我心中一直的疑问。

我们不需要去追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根本不需要,人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世间万物一样并无意义,活着就是一种修行,其实,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你人生中的一种经历。都在磨练你,考验你!既然是修行,“修行”是苦涩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谁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历经人生的风吹雨打,有的人通过了磨练,得到了自我的升华,有的人就消沉了下去,被岁月的风吹雨打湮灭了!

生活需要智慧和勇气。活着是最好的运气!

活着读后感 篇3

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读了余华的《活着》。在没有读关于这本书的任何梗概的情况下,读完了这本书。

面对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我没有像像想中那样哭泣,但我松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心情都很压抑,喘不过气,好像是我已经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一个阴暗潮湿的天坑中爬到了出口,耀眼的、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的那一瞬间,我还没来得及回以微笑,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拍到了谷底……世界很阴暗,看不到希望。眼前的一切都是黑白的,连房间里的光线都很微弱,几乎看不见!

福贵,在亲手毁了自己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后,没有从此一蹶不振,没有破罐子破摔,反而明白了什么是生活。他亏欠自己的妻子,心里愧疚,因而想要加倍的对她好,弥补从前对她犯下的错误。其实,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一个人背负着全家人的爱,过着艰苦的生活。

福贵的生活质量也许比不上我们普通人,但他的到的爱却是我一直羡慕的。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都给了他含蓄而深沉的爱。我羡慕福贵和家珍之间的爱情。他们形影不离,总是互相思念。

我羡慕慕凤霞和二喜之间的爱情。他们意见一致。你们在细节上互相关心。我羡慕福贵和有庆之前的爱情。我是一个非常内敛和默默无言的人。我彼此相爱,互相残杀。

也许是因为作者对他们的爱情描写的太好了,当福贵一个接一个地被打时,他得命运变得更加悲惨。正是因为阳光多么温暖,冰雨才特别冷。只有体验生活的美好,才能感受到命运的悲惨!

一起踏上漫漫人生路的人有很多,兜兜转转,那些陪伴在左右的人走着走着就离开了,只剩下最后一个人长久地活着。夕阳下,老人和牛的背影是孤独的,沧桑的,也是绝望的

活着读后感 篇4

面对家境的没落,面对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女婿,还有五岁大的孙子相继离开人世,一位老人仍坚强的活着,他就是福贵,当他的家被他败光时,他是坚强的;当他被国民党拉去当兵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儿子因抽血过多死去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妻子因病去世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女儿因生产大出血死去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女婿出事死去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孙子夭折时,他是坚强的……风雨无法使其失去力量,别人的歧视也不能使其丧失斗志,他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坚强!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强的活着。

活着是一种勇气的体现,更是坚强的体现,当你不再坚强时,你就会失去许多。

人为什么能活在世上: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坚强支撑着人们,这种力量使人们生活几万年,使人类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存。

每至农家见到一位老头牵一头老牛,我就会想起那位叫福贵的老人,一个人生活在农家。时而拍拍黄牛,时而向西方望去,那是他七位亲人的坟墓,他放下锄头,向着落日,看太阳将最后一抹光芒洒向西边的黄土上……

坚强地活着,不应白在人世间经过。坚强地活着,面对一切困难欣然向前,面对逆境毫不退缩。

每每想到这位老人,我想对他说:你的名字叫坚强!

活着读后感 篇5

这个月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就是把《活着》这本书读完了。说也失败,自己好久没有买纸质书了,也好久没有静下心读书了,给孩子买书的时候才恍然间意识到这点,想想我头脑里有关学的东西似乎也被我丢弃了好久。再次翻开油墨印刷的书籍,那淡淡的书香就已经把我吸引的不得了了,更别说那活灵活现的汉字,那美观的排版,那特意制作的有些泛旧的纸张,这些是电子书籍或者网络只言片语的消息、摘等不能比拟的。想到这我又有点庆幸,还好我没有放弃,还好我又开始读书了,而且我将继续永远地读下去。

《活着》描写了福贵自封建社会开始,从内战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再到化大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百态。从一个放荡、肆意妄为、浑浑噩噩的地主公子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身无分、无家可归的可怜虫,再阴差阳错成了一名苟且偷生的大头兵,最后回归了家庭成了一名穷困潦倒但踏实过日子的贫苦农民,作者将他的各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书中描写了一个个人物的死亡,从他父亲开始,接下母亲、战友老全、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战友长生、女婿二喜到最后的外孙苦根,让人一次次心痛惋惜,像小鸟紧抓住树枝一样揪住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当然中间也有死的大快人心的龙二,让人可以在愤愤不平的同时可以松一口气,故事的最后活下的只有福贵和他的那头老牛。

书中各种自叙是一大亮点,整篇也通俗易懂,回味无穷,好奇心让人恨不得一次性读完。最难能可贵的是主人公在老年时期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后还能如此平静如此淡然地描述着自己的一生,或许是认命也或许是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后才更珍惜生命与生活,亦或许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才可以如此坦然。本书描述主人公的同时也抨击了不同社会不同形态下人民的生活处境,没有多余的语言和描写就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了,让人在读书之余可以有所思有所想。真的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幸福的事了,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 篇6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修班导师朱国昌老师教授推荐的书籍:《活着》、《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手机》、《扶桑》,这五本书都非常经典,其中余华先生的《活着》的故事情节和所带来的意义让我感触最深,下面是我读《活着》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是一口气读完《读着》这本书的,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的命运紧紧抓住读者的内心。从序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余华先生对这本书的启迪之声。这本书自出版以来畅销多个国家,作者光是序言就写了不下五版,有中文版、韩文版、日文版、英文版、麦田新版。

从序中,我觉得余华先生对生活和文艺是认真、执着、细致的。 余华先生说,写作和人生其实一模一样,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因此我想说,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呢,有什么理由迷茫、彷徨呢?

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看《活着》吧,它会给你带来力量,它会让你满血复活。

《活着》是一本中国近、现、当代(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生活苦难史及人和命运的抗争史。 **里的福贵老人,是中国近、现、当代(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代表,但是,他的经历又超乎常人的经历,他的一生,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读了整本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而且苦难永无休止,读后让我无不震撼和悲痛,感觉命运好像一直在捉弄他,感觉命运就像一个刽子手,一一夺走他最宝贵的家人,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和孙子,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一起相依为命的家人,带给他很多欢乐和希望的家人,可是命运就是这么残酷,一一将他们从他身边夺走,让他遭受一次又一次的亲人离世的悲痛。

福贵的人生经历也是近现代(改革开放前1919年)中国农民人生经历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光大农民饱受战争及社会动荡的苦,饥饿是一种常态,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食不果腹,因为饥饿而导致疾病、死亡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文化大跃进时期,光大农民又经历了一个饥饿时期,许多人饿死。

福贵的家庭本来是一个殷实的地主的家庭,在当时是富家子弟,衣食无忧,但是因为他的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使得他父辈苦苦经营的家业一夜之间败光,随后他的父亲离世,从此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他一个人的身上,所幸的是,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破产和父亲离世的遭遇之后,难能可贵的是他能面对现实,浪子回头,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和以前的挥霍浪荡生活告别,他开始穿粗布衣服,开始租地主的土地下地干活。他母亲安慰他说:只要他生活幸福,他就不怕贫穷。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父亲死后一年之后,福贵为了给母亲治病,到县城去请郎中,可是在县城却偏又遇到国民党抓夫,他就这样被逼跟着国民党的部队去了前线,经历了战争、饥饿和死亡。后来,国民党军在战争中失败了。在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下,福贵从解放军手中拿钱回国。回家后,福贵遇到了期待已久的一家人:

他的妻子、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他离家两个月后,母亲因忧心忡忡去世,女儿因高烧失去说话能力)。看到家人,福贵感到安心和温暖。回家之后,村里搞土地改革,福贵领到了土地,家里的光景慢慢好起来,福贵一家就这样辛辛苦苦、紧紧巴巴但是又快乐安稳地过了一段日子,但是在儿子有庆十二岁的时候,因为学校组织学生给县长的老婆献血,糊涂而又没有良知的医生竟把孩子的血抽干,有庆因此丧命,一个活蹦乱跳,健健康康而又懂事的儿子,就这样被昏庸的医生无情地夺走了生命,命运又给福贵一次重重的打击。

后来女儿凤霞因难产而死、紧接着妻子因病而死,女婿二喜又因工伤惨死,剩下外甥苦根和他相依为命活到了七岁,却又因为吃豆子噎死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读着这本书,就感觉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被一一撕碎,令人悲痛不已,人生不如意十之**,可是福贵的一生,也太多苦难了。

作者对苦难的描述,福贵对苦难的态度——面对一个又一个苦难,他没有被打倒,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一次次地站起来,坚强地活下去。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活着》是一本关于人与命运抗争,不折不挠的写照。这本书描述了人们对苦难的宽容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作者在《序》里面说: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读了《活着》之后,就会明白,现在人的自怨自艾,无病呻吟,是多么的肤浅和没必要。

《活着》之所以成为一本经典著作,不光是取材和故事情节的独特性,更与作者对历史的把握,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物的刻画,对叙述手法等写作技巧的把握分不开。感谢余华先生为我们带来这部经典之作,让我们的读者从中汲取力量。今后,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让更多学生因阅读《活着》而受益。

活着读后感 篇7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只典型的旧社会的害群之马。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也使他彻底成为了嗜赌成性、没有责任的败家子。

(1)、《活着读后感》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只典型的旧社会的害群之马。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不愁吃不愁穿。有了四德三妻,他成了一个沉迷赌博、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烦恼的失败者。这时,他活着只是为了享受眼前的美好生活。

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慢慢的他把所有时间、所有的钱、所有的家当都输光了。一家人从宏伟的豪宅搬到了小屋,因此他们的父亲去世了。母亲生病时,家珍拿出两枚银币,让福贵到城里找医生给母亲治病。不过,福贵被国民党拉去当壮汉。每天,他都在隧道里听着枪声,过着挨饿发抖的生活。

这时的福贵只想着家人,为了能对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福贵回家时,母亲已经过世,凤霞因为重病变得又聋又哑,儿子也认不出自己了。但他没有再幻想荣华富贵,他只是踏实的劳作,肩负起做父亲,做丈夫的责任。他活着只为了责任。

但是上帝总是和福贵开玩笑。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和女婿相继离开了他。这是福贵的报应吗?这时的福贵活着又为了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余华书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但他坚持活着。我慢慢地读懂了,他在经过了人生百态后,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受,为了活着而活着。

上帝给了我们生命,同时也给了我们痛苦和幸福。然而,无论怎样,生命只是一种存在形式,痛苦和幸福只是一个小插曲。我们为自己而活,承担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

在《福贵》中,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农民的缩影,但当我们把他放大时,我们看到了许多农民的痛苦。以《活着》为书名,我想作者是想让人们记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衬托后的生存,是学会了承受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的活着。

(2)、《活着读后感》

当看完舍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

我无法想象,如果主人改变了我,我会继续生存下去,但他仍然对世界友好。这种对苦难的宽容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普通人是无法想象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不过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的**,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

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遍又一遍”的想法充斥我们的大脑时,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为了生活,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个人,善待身边的第一件事。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3)、《活着读后感》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好斗的欲望。但我们只能麻木地沿着这条狭窄的小路走。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总是很容易通过现实中内心的不满来改变自己的环境。他们盲目地认为物质上的困境使他们忙于无意义的奔跑,无暇顾及精神上的享受。

然后,在不令人满意的现实边缘,他痛苦地接受了攻击和攻击虚无主意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曾经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4)、《活着读后感》

故事的主人公叫福贵,他爹(徐老爷)给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肯定是希望他能够大福大贵,光宗耀祖的,这是个很美好的愿望,在徐老爷生前这个愿望就被摧毁了。徐师傅说,他家的发财模式是从鸡到鹅,从鹅到羊,从羊到牛。到了他手上,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

到了福贵手里鹅变成了鸡,鸡再变没了。

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死亡了。福贵身边所有的人都死了,龙二昔日的赌友,春生昔日的战友和县长,有庆,徐老爷,徐老太,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所有的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他亲手埋掉了他一个个亲人,就剩他自己孤零零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总有一天他会死的,他已经准备好了。

他在床头留下了10块钱,准备留给给他收尸的人,这个钱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动的。

福贵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土改、大跃进、改革开放。他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剪影。苦难从未与他分离。平静下来,再掀起波澜并不容易。当与和他同样老态龙钟的老牛一起耕地的时候,他会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家珍,凤霞,苦根耕了多少地。

面对着一头不会说话他老牛,他每天把自己家里人的名字都念叨一遍,他多想亲人还活在他身边啊,而现在就他,心该有多苦涩。

所有的苦难看似都无法改变,他唯有承受。这么多的不幸,我想他有超过n个理由去死,但他还活着,活着,活着。对他我只有佩服。

也许生活最本质的就是承受和忍受。生命很脆弱,可是我们的内心却可以很强大。面对苦难,面对不幸,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

苦难,平庸,无聊和绝望也许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不管发生什么事,生命都只有一次,无法挽回,所以我们都应该向福贵学***的活着。

(5)、《活着读后感》

《活着》这本书,之前就一直想看却苦于无处买到它的书。上周在一家小店淘到书之后,利用周末的时间看完了。现在正好是在机场等飞机,就利用这个时间写写自己对《活着》的理解。

这本书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从一个吃喝嫖赌的富二代到倾家荡产的贫民,再到一个城市的小市民,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余华通过这个小人物的经历来映**宏大的历史背景,他试图通过镜头传达一个特殊时代的乖谬,以及渺小的个人在这种荒谬年代下的悲惨命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哭了几次,在给儿子有庆上坟的那一幕,在女儿凤霞在产房去世的那一幕,甚至包括对春生、对镇长的结局,我都唏嘘不已。

只是冷静的回看历史,通过一家人的命运,让观众在冷静与清醒的状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所以,这部电影是朴实的,诚挚的,而且还是幽默的,它的不经心都精心的掩藏了起来,给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命运的轮盘赌,上演着不近情理却又无可奈何的戏码,每个人,都摆脱不了,主张不了,向东的走向了西,往前的退了后,在这种无常不公中,人能做的,唯有接受命运,好好活着,罢了。

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有庆、凤霞去了,还有馒头,而馒头的日子只会比现在好,富贵一家三口说着,心里充满了希望。这部作品便是这样带给人们希望。

生活里的丑陋固然很多,人却不能因此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不过意义却是一样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承受如此的承重,虽然版本不一,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不管遇到什么,还是得好好活着,哪怕再艰难的境遇也带着虔诚的期许。我们每个人,包括我自己,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都必须有这样的信念支持我们的生命,那就是:苦难的终究会过去,以后会好起来的。

(6)、《活着读后感》

在当代文学史老师的嘲弄之下,我终于按捺不住,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掩卷凝神,心头涌起的难以名状的万千心绪,我想,这些心绪,就是**里说不清、道不尽的悠长意蕴吧。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以贯穿所有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福贵的口气来展开故事情节。福贵由福致贫、经历无数沧桑事故的跌宕命运,展现更是从一幅国共内战、人民公社到文-革时期的动-乱不平、多灾多难的社会的长轴画卷。福贵的坎坷命运,只不过是万千人民在当时大背景下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而余华通过描绘福贵的悲惨一生,正凝练概括了那个时代人民-运命的浮沉遭遇。

震惊、痛楚、悲切、怜悯&&生存时代的巨大差异,使我惊异于动荡年代底层人民生活的悲哀。福贵的命运,可以说已经沦陷到一种悲惨的极点:每时每刻,都承担着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生活对于他,可以说是太重了。

沉重得连读者的心,都紧随着收缩、压抑和一次次地撕裂粉碎。这不仅是福贵一个人的悲剧,更是福贵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然而在福贵身上,我读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呐喊:

活着,哪怕生命到了最最艰难的时刻;

活着,哪怕生命只剩下一丝微茫难辨的曙光;

活着,这是剩下的唯一的选择,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8

接触到《活着》这本书,可以说从路遥《人生》开始,有一本书对马云的影响很大,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个链接进去以后,看到了《人生》这本书,跟美国著名的facebook营销模式一样,网络营销人员惯用的营销手段在这个网站上也展现出来:"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还浏览过一下书籍余华《活着》",看到这本书以后被它下面的评语给打动:现代社会充满了浮躁,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浮躁,急功近利。《活着》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平静,让我们安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人生,人活着,就有希望。

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浮躁,在我身上也有很明显,我有时候也在想想,怎样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身旁的环境,似乎总是让人很难平静,一会说这个发财了,一会那个说要买车了,一会听说某某又买房了。生活中似乎都离不开这些东西。女孩子也似乎对这些东西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天天总是想着怎么买车,怎么买房。但是,欲速则不达,人如果想前进,就必须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因为安静才能思考,才能进步。

话题又回到《活着》这本书上面来,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人生中的苦难都历尽,经历从富贵子弟到贫困的农民的大喜大落,最后身旁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富贵依然能坚强的活着,富贵的人生轨迹可以做以下概述:富贵子弟,整天吃喝嫖赌——赌博把家产全部输光——全家人搬到茅草房居住——父亲意外死去——妻子被老丈人拉回城里,剩下他跟母亲与女儿——妻子回来后生了个儿子有庆——富贵被拉去当兵——与家人分开几年,战场上活了下来——女儿因为没钱治病而变成聋哑——儿子因为为县长献血,被医院护士把血抽干而死亡——妻子重病不起——女儿嫁人后,因为引产,保留住了儿子——女儿也离他而去——最后妻子也因为生病离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剩下他的儿子跟富贵生活——最后因为急着吃几个豆子而死亡——剩下了富贵一个人。

富贵最后说了一句话:他们都走了,都是我亲手埋的,到时候我走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牵过的了。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诉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诉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诉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诉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9

轻轻合上手中的书,缓缓闭上双眼,向身后柔软的沙发一靠,暖暖淡淡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活着真好至少我还可以享受这么多的美好。

对于《活着》这本书,刚阅读我内心对此产生了强大的震撼。我感受到生命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治着有多么不易,又有多么幸福。

故事是由一个田间老农福贵亲自讲述自己的心酸经历开始,旁人听了也不禁为他感慨世事难料,他却只有平静和蕴藏着的乐观,“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

这是一个满含血泪的故事。福贵的一双黝黑黝黑的手替全家人收拾后事,埋葬所有泪与笑,徒留这个满身伤痕的人孤形吊影,在我一次次以为他要撑不不去的时候,他却坚定向我证明了绝望不存在。最后,他去集市上买了头老牛,一头即将被宰杀的,灵魂彻在悲动的老牛。他给它取名为“福贵”,自比田垄上有了两道身影,那是两个“福贵”相依为命为活着的身影,那身影子寂静无声处,叩响我的心,点亮星火,指引方向,生活如此不幸,也要坚强地话着。

明书而后言序,此时我才懂得,作者将一切想要将讲述的,想要表现的都以凝练的语言总结在《活着》的自序里。“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有的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但是我们也需想想,在我们仍有余力时,我们是为什么而活?我们不必为活着而挣扎,我们应该做的是让自己发光发热,成为那一点星火,“为社会做作出贡献”,升华人生。

我不愿向岁月乞讨。我所赞成的活着,是有血有肉的灵魂,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在我看来,这里的活着已经成为了自己内心的信念,而非行尸走肉。也许,在用那个年代,在富贵心中,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他虽一个人活着,但内心揣着很多人。他经受生活的苦难,心却满满。我想因为这样才能支撑他亲眼目睹了贫穷、苦难、爱、战争、离别和死亡,依然坚强地活着。

真正活着的人是会坦胸活着。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温温良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闻一多的“说和做”,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才能称为坦胸露背地活着。他们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明天能更光明,能让他们的后人,看到太阳是什么颜色。他们不会为了一点苟利,而掰下自己的一点尊严。他们的活着,是昂首挺胸地活着,是骄傲地活着,是能挺直身板地活着。

为实现人生价值而活着,于我个人,这才是真正的“活着”,若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则满眼望去均是泥潭;若身在泥潭,而心系鲲鹏,则能见九万里天地。君子当志存高远,大鹏展翅恨天低!

活着,坦胸露背地活着,即使万箭攒头,我也要抬起我的头颅,活着。

活着,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0

两个偶然相遇的人,一个下乡收集童谣,一个拉牛耕地,一个诚心倾听,一个乐于述说,就这样回忆了福贵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二代。他因赌博输光了全部家产,从阔少爷变身佃户,经历了内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国家一系列的变革,看着亲人的相继离世,父亲因为他欠赌债,在粪缸上摔落而死;母亲因病离世,最后他也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也没能知道他出去这么久,不是在赌博而是在充兵打仗;唯一的儿子为了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因生外孙,最终大出血没能抢救成功;妻子因软骨病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外孙因吃豆过撑而死。一生经历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他亲手安葬了离去的亲人。最后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相靠。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外人看不到的苦难与艰辛,福贵落魄的时候没人知道他内心是有多么的悔恨、懊恼,痛苦。但是他要活着,要生存,就要站起来,重新面对生活。生活的苦难从来不会少,重在你看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总能从别人的作品中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看了福贵一生的经历,让我觉得生在现在这个社会相对福贵那时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不能再好的事情了,任何事情都应该积极面对,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困难打败了你,就是困难成为你的阶下囚,要让自己越来越好,就要努力的活着,积极的活着。这也许也是活着的意义吧。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活着》

我说:“每个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了身边爱你的和你爱的人活着”。

我们每个人都对活着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对待生活的独特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活着,但是我们都应该对生活抱有希望,活着就会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好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1

读书笔记

部门:生活部

姓名:李梦圆

书籍名称:《活着》

读书心得:

我喜欢看书。基本上,我选书的时候会读名字。有些名字很有道理。我只带着感情看书。就如这本《活着》。我不知道如何评价福贵,说他不幸,但他度过了最漫长最黑暗的夜晚,生活乐观而坚定;他说他很幸运。他亲手埋葬了所有的亲戚。只有一头比他大的病牛陪着他。

事实上,福贵的一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道路:从地主到失家后受压迫;从被国民党逼迫作战到在国内与解放军统一;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

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

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当画面发生变化时,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整本书主要是关于老人的叙述。我和作者都是旁观者,下午坐在山上,静静地听老人数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这个世界真的很不公平,有的人可以享受荣耀,有的人想像富人一样,面对黄土回天,用汗水和鲜血度过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社会遗漏以及我们自身的缺点。在这方面,它也很有启发性。强烈推荐这本书。我认为它适合重读。

活着读后感 篇12

活着就是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责任,忍受现实赋予的幸福与痛苦、无聊与平庸。------题记

在我哥哥的建议下我读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我不知道是该为书中主人公的悲惨经历感到难过,还是应该为富贵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生活而感到悲伤。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父亲气急攻心而死,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并释放了。福贵回到家乡时,母亲已经过世,女儿凤霞高烧后又聋又哑,家里一贫如洗。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和动乱使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挣扎。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运动期间,福贵的妻子家珍因饥饿患佝偻病。县长的妻子产后大出血,福贵的儿子积极献血。 匆忙中,他被抽了更多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开始逐渐显现。

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意外被撑死。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每读一页,都不禁让人双眼湿润,泪水迷蒙,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悲剧将生命里难能可贵的温情扯得粉碎。最后,孤苦伶丁的福贵买了一头老水牛,给它取名叫“福贵”,和“福贵”相依为命,平静地活着……

生活没有固定的意义,但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

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生命本身的光辉!如福贵般,活着总会有苦难,总会有撕心裂肺的痛楚,但只有痛楚可以清晰地让人活着,去迎接破碎后的完整,悲伤后的幸福。对活着的坚持,是对自己的尊重。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你活着,脆弱的生命总会闪烁出微弱却耀眼的光芒。人性总能化痛苦为力量,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活着的信念!

福贵这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他平庸而贫穷。他一生中从未做过惊天动地的事。唯一值得注意的事,他错误地制造了一块所谓的钢铁。

我不得不说,我很佩服福贵。我们总是说生活就像一根弦。福贵的生命之弦如此坚韧,承载着如此之多,它总是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但从未真正崩塌。

有时我常常问自己是什么让自己好好的活着,福贵给了我答案——一切的绚烂都归于平静之时,一切的喜忧都化为安宁之时,是生命本身引导我们去活着。那痛苦与悲伤呢?我想,给它们找个抽屉,静静地放在心的角落里,不会忘记,也不会沉浸其中。

就像芦苇一样,它在强风面前会弯曲,但永远不会折断。因为,这骨子里的坚强。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也曾说过:“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事。”看似柔弱的芦苇在这天地间——同样可以奏出绝响。

我迷惑人为什么而存在,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我认为,一个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活在了这个世界,就要好好活过。像福贵,死亡与悲剧贯穿了他的一生,每一次的死亡和悲剧都足以让他跨掉,但他还是接受了,平静地直面生活中的每一次绝境,那种苦涩浸泡过的幸福透彻心扉。因此,如果我们要给生命一个意义,那就是幸福。

追求幸福是我们生活的最大意义。没有这种动力,我们的生活将只是一种纯粹的机械活动,没有任何光彩!

活着,总要经历一些不可预期的痛苦,因为痛苦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还活着。“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即使人生充满坎坷,我们也要坚强地面对,用我们的一生来追求幸福,用一生来参透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我很欣赏余华说的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指责,不是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他的高贵。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在这种心态的使然下,他写出了这部**《活着》,他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活着读后感 篇13

在我比现在还年轻三岁的时候,曾于一次意外看到了一本书——《活着》,很快,我就被这本书所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深刻的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时事的变迁,这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岁月史,这本书更能让每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掉泪。

书中讲了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老人从最先的纨绔子弟后因赌博而倾家荡产沦为佃农,父亲在倒卖家产的过程中摔死在缸里,故事由此开始,老人在日子里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日子逐渐流去,他的力气越来越小,他的亲人也一个一个离去,如果说有庆的死让我恨欲狂,家珍的死让我感觉到无力,凤霞的死让我感觉天意弄人,那么二喜的死,在那个既是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的环境中,我已直麻木,直到福贵的孙子苦根去世,我的心被沉重的打击。就这样,老人亲手埋葬了三代人,他死之后却不知道被何人所埋,他找了一头牛当做自己的伴,给它取了福贵,凤霞,家珍,有庆,二喜,苦根的名字,过着剩下的日子,这让我很震惊,死亡就在那一瞬间,**,山洪,台风等等因素都很容易致我们于死地。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人生目标,不是吗?达到目标,死而无憾,那么目标是什么?现在,很多人把致富当做自己的目标,希望自己有钱。有多少人为了这个目标放弃生命而选择死亡。

其实,我想说,不,这绝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在物质,而是活着本身,生活谁也无法预料,谁也不能说清前方有些什么,但是当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已经活着了,我们的目标,是将活着本身体验完,这是一种权利,无法剥夺的权利,不管前方有什么,都要活着走下去,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我想,这就是《活着》这本书所传达的精神吧。

活着读后感 篇14

这篇小说的文字朴实得不像小说,倒像是跟一个朋友在餐馆里的彻夜长谈,我不说话,只听着他讲他这些年的惨事,他是如何逐渐被现实压垮。听起来或许有点可笑,但是只有讲的人知道其中的心酸。啤酒瓶空了好多(是他喝的,我不沾酒),就这么一直讲到天亮。

曹雪芹和《红楼梦》适时地出现在了开头、中间的某个节点,和结尾中。聂致远考到北京来读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钻研《红楼梦》的老学者,侃侃而谈关于曹雪芹生卒年以及父亲是谁的考证。读博的时候穷得叮当乱响,鬼迷心窍又跑了西山一趟,站在那里重新思考曹雪芹,发现其实他的生卒年以及父亲是谁都不重要。

“他的亲表兄福彭正当着议政大臣,他为什么不前去拜谒,要求施以援手?他为什么不去考科举以图复兴家族当年的荣华富贵?退一万步,他为什么不以自己的才华去当个豪门清客,以保衣食无忧?这些问题,实在比人们讨论了多少年的那些问题更加重要。”

坐在火车上读着这段,一下子就哭了。

“他改变世界了吗?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了吗?也没有。既然没有,他的选择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心灵的自由。”

这种感觉就像是听着朋友的苦水吐得事无巨细,你虽然没有打断却也已经心生不耐,这时却突然被他灵光一闪的顿悟击中死穴。于是他自己还笑着,你却先哭了。

小说的着重点大概就在这自古以来文人的清高和酸腐上了。

从读硕士、考博士、找工作,到评副教授、转正,几个阶段包括中间大大小小所有的烦心事,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不想求人,以及,学问(文化/道德)到底有什么用。

在现实面前他一步一步退让,退到无路可退兀自挣扎,其实也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得很明白,可该过不去还是过不去,永远在自己的心理底线上挣扎。分明不挣扎的话,活得更轻松,更好。

贺小佳和赵平平是一条线。

贺小佳的整个经历就像是赵平平心路历程的另一个补全版本,而贺小佳的未来——校聘中学教师——是歩了赵平平的后尘,一眼就将她的一生望见了底。

我讨厌这部小说的原因也无非是,看着小说中的人走过的路,就像看清了自己剩余的人生。

评正教授的一段,两派相争结果谁也没评,倒让聂致远这个局外人坐收了渔翁之利,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得他晕头转向,颇有点喜剧收场的意味,只是其中裹着辛辣味道。

遭受到竞争失败者(的老婆)愤怒的眼神,聂致远几乎是本能地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不是故意的!”让人大笑(继而想大哭)的黑色幽默。

结尾是毫无新意的结尾。

就像酒喝得差不多了,倒苦水也快倒完了,天开始发亮,这时候惯例一般必须要有个总结陈词——这位朋友从这一系列的现实苦水之中,悟出了如何的人生哲理。

通常都是老生常谈,你早已在别人那里听到过,你也听自己的心中说过。这位朋友也不例外,说着俗气的台词总结他的人生,可是忽然,就像之前灵光一闪的顿悟,从他嘴里说出了某些仿佛是哪里引来的格言一般的东西,你听着很耳熟,可是好像还没有人真正对你讲过。它们掺杂在无聊的总结陈词中,然而听过了这一整夜的倾诉,你最终只记得了这一句。

——“时势比人强,这是放弃的理由,又不是放弃的理由。”

活着读后感 篇15

如果外星人到地球看到的第一个生物就是这个总是带着笑脸的无臂钢琴师刘伟,那他一定会觉得地球人都是像他一样的两肢生物,如果这时候再出现一个四肢健全的人,也许还会觉得那个人身上畸形多出来两支东西,如果硬说有什么不协调的地方,那一定是“刘伟”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跟他不寻常的人生。

男版维纳斯:最美的是梦想

作为卢浮宫镇馆之宝之一的维纳斯塑像,无论你是否可以真正领会这尊塑像背后的艺术价值与意蕴,却一定知晓她作为“人体美”的象征。已经有了无数闪闪发光各类头衔的刘伟,虽然无法撼动维纳斯肉体美的巅峰,也许可以象征人类的另一个方向,属于生命的坚韧的力量。

原本是产于1987年的合格产品,原本也应该稳稳妥妥地过一把自己的人生,在生命的第十个年头彷佛是从命运的列车上被丢弃,意外失去的双臂埋葬了少年绿茵场的梦想,如果你跟我一样在他回忆自己经历的时候试图在他的身上寻找那时留下的蛛丝马迹,结果只能是徒劳的,那些灰霾要么是被深锁在内心的深处,只有黑夜的梦魇得以窥见,但是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苦难的东西已经成为这个大男孩身上的养分,深入骨髓,隐匿于血液,成为支撑着他的成长。

12岁的刘伟开始学游泳,出色的成绩使他在19岁的时候已经可以为残奥会的金牌而努力了,“我以前学游泳的时候是很苦的,那时候差不多就是游100米喝75米的水,但是那时候就想咬着牙坚持。”然而时隔9年之后人生第二次急转弯,细胞严重损害的刘伟必须做出新的抉择,又一次成为命运的弃儿。

也是“北京爷们儿”式的性格使得刘伟可以以“多大点儿事儿”的精神驱散不幸的烟雾弹,泪水流过之后,还可以继续享受艳阳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坚持下去就可以熬到终点,当我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理由坚持走下去,同样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放弃的理由。

“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虽然有很多困难很多不顺,但是毕竟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你不可能与生俱来什么事情都会。而且我心中一直有一样东西支撑着我,可以说是我所有精力的力量源头,那就是梦想。”

如我们所有人见证的一样,刘伟在音乐中获得的第三次新生,而且日益强壮。

达人亦凡人:我做的都是小事儿

这是一个全民励志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畅销书榜单都有励志书类的身影,年轻人都需要给不知所措的自己打上一针强劲的鸡血,用来确认自己的手里还掌握着自己的明天。80后逐渐进入而立之年,姚明、刘翔、韩寒、李宇春……这么几个数的过来的名字即使媒体的焦点,依然成为困惑焦虑青年的“梦想导师”。刘伟,这位中国达人秀总冠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也成为80后的样板式人物,人们开始把他的名字与上述几个名字并列在一起评价比较。

提到媒体的评价,他欣然接受,并没有中国式的欲迎还拒,“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喜欢,我当然很开心”,话锋一转,“但是我并不会过多在意这些评论。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眼睛跟嘴巴是长在他们身上的。他人的看法并不会因为我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得到很大的改变。”刘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励志的标杆,他一直在做的就是那个满口京腔的音乐大男孩。

在开始写《活着已值得庆祝》这本自传式的书时,刘伟觉得写书好像不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应该干的,之所以这么做的初衷是“想到也许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助很多人明白生活没有那么复杂,那么困难,突然就有了一种使命感。”打字对刘伟来说依然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情,用脚练习打字的那段经历堪称折磨,这次写书刘伟说也花了他大概半年的时间。“我就是想把我这种努力生活但是知足常乐的幸福告诉大家,在我看来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很多人用金钱买不来的生存。每个人的生存都是有一定意义和力量的。”

这个大男孩还一直不忘感谢他的妈妈,提到母亲的时候,他用了“可爱”这个词,一起打麻将打牌,把刘伟当成平常的孩子,有时候迷糊,有时候比一般的家长严厉。没有虎妈狼爸,再普通不过的'亲子关系。

刘伟是一个很容易让你产生交流欲的人,你在他身上看不到达人的光环,“我觉我做的都是小事,我怀着梦想去坚持自己想做的,然后做到自己能做的,仅此而已。”

版本X.0:梦想在音乐 我不是娱乐圈的人

有了以自己故事为蓝本的电影《最长的拥抱》,电视剧《我的灿烂人生》展露银屏,也写书了,还发行了个人首张EP,这不是一条标准的造星路线吗?也许我们当中不少人已经认定刘伟成为娱乐圈的炙手可热的新星。这个问题,刘伟坚决地给了个“NO”的答案,“我不是娱乐圈的人”。

在达人秀之后,刘伟的人生走上了快速道,他就像是天文学家突然发现的超新星,所有人都向他投以关注的目光,不管“娱乐至死”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但是我们一定可以肯定这是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见证了太多选秀活动出来的新人成为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眨眼间就被消费掉了。“我一直走在我所坚持的音乐梦想的道路上,所以幕前的昙花一现不会成为我考虑的问题,也就不会有担心被遗忘之类的问题。”

足球小子到游泳冠军再到钢琴师,如果按照软件的更新升级话,刘伟现在已经是一个够炫的版本,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梁祝》更可以视为刘伟在音乐上成熟的一个标志,完成了一个对于一些音乐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梦想。如果刘伟就此止步,他依然有足够多的资本使他居于“励志导师”之列,只是在他接下来人生的规划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小节的休止符。正式表演15天前接到演出通知,并没有特别充裕的时间给刘伟来进行排练以及与交响乐团配合,他依然惊艳了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切更加坚定了他的音乐梦想。“接下来我要做的最多的就是学习,学习如何制作和创作音乐。如果是升级的话,一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慢慢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音乐人。”

在采访的最后,刘伟送给大家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没有梦想是可悲的。哪怕你的梦想与现实发生了冲突,但只要你能负担得起这样的后果的话,那就去做吧。有梦想就迈开双脚去走,看不到希望并不代表不在希望之中。”

"活着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