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25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的读后感呢?我读了作品这本书,被每一个故事和人物深深地感染了。阅读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书中涉及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完整介绍,希望您能够从本页所提供的内容中获得一些启示!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思考。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每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不禁被主人公的坚持和勇气所感动,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信念。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只要坚持不懈、积极向上,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本书中涉及的各种思想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传达了许多关于生活、爱情、友谊、家庭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这让我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值得追求的。

总的来说,通过读这本书,我不仅体验了作者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温情,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希望每个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和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成长为更好的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时间读这本书。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2】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3】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罢本书,心里其实并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枚鸡蛋的话,我大概只是浅显地了解到它不像石头一样是实心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但遗憾的是,在我的手中它变成了石头。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来谈谈我对于这本书浅薄的见解吧。

自卑,自卑,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在自己心里抑或是别人眼中应该要感到自卑的方面。只不过有的人在意,有的人不是那么在意。

因此,虽然每个人都应该感到自卑,但往往只有一部分人有自卑感。当人们有自卑感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方法来避免、改变和补偿。没有人能真正接受自己的自卑,因为自卑感是让人难过伤心厌烦的存在,它就像是春天的流感,夏天的蚊子,秋天的冷风,冬天手上的冻疮一样,挥之不去,去而复返。

当人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卑情结可能无法完全离开自己时,它会以各种形式和姿态猖獗起来,完全不顾你的努力和付出,那么你可以主动安慰自己,告诉自己一、二、三、四,再一次,微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只有少数人有这样好的态度。大多数人会感到沮丧、沮丧、痛苦甚至绝望。大家就像不能自医的医者一样,知道自己的伤情,也拿着手术刀,但是却不能给自己施救。

此时,我们需要知道,世界上有超越的概念。超越不仅仅是让我们改变主意,突破自我。而是让我们在追求理想自己的同时正视现实中的自己,是要想清楚如何为自身添砖加瓦,而不是一味地往上堆砌。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自卑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因为我经常长痘痘,我不喜欢自己的皮肤像砂纸,我觉的自己自卑。

我开始尝试各种新颖的、科学的、祖传的、奇妙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皮肤,以摆脱这种疾病。可结果是很惨淡的,我的痘痘还是反反复复,我不可能成为那个完美的我,我想至少驱进那个完美的我也好呀。但是那个我就特别老神在在的藏在某个地方,我找啊找啊就是找不到,真的特别气愤,然后就找朋友各种诉苦,朋友当然就竭尽全力安慰我,然后自己就大彻大悟,突然发现自己之前好像是在找虐。

真是想的明白,做的糊涂。

那我还要不要找虐了?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有一天不再找虐了,我就跟阿德勒的那个超越自卑的我合拍了,我就不再会被自卑感困扰。

至于完美的我在哪里,我是否能成为她,这已经不足以让我谈论。她不会喜欢的。

当我感到自卑时,我需要超越它。阿德勒给了我一个关于自卑的新想法。我觉得我更了解自己了。我希望我能比以前做的更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4】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如果我们因为自卑而孤立自己,我们将注定失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自卑与超越》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人际关系处的不好。读完这本书,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读完这本书的介绍,作者写了这本书,他的生活经历与之有很大关系。

只有经历过才会写出如此深入人心的杰作。这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只有处理好社会、合作、性三个方面,才能对社会有意义。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我为什么没有意义。我很自私。我觉得分享会导致我的东西缺乏。我不知道分享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快乐。只有分享,我才能知道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世界是孤独的,自卑的,自私自利的。

我明白了为何我会想要改变,因为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我想得到认同,可是不改变自己的认同又如何能做到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共同本性。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别,正确认是人生。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这本书极大地修正了弗洛伊德对泛性别主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这就是人类地位提高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对未来的需要。科学是人类努力改善自身整体状况,进一步探索宇宙,试图更好地控制自然的结果。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础上的。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便无路可走了。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人最初都是通过感觉来判断自己喜不喜欢。从出生到幼儿,任何负面信息都会给宝宝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人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

然而,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会激发每个孩子追求一种优越感。只有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

这些孩子会把对优越感的追求扭曲成对权力的追求,控制他人、利己,或者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对优越性的错误追求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如果自卑情结一旦产生,又不能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是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这很容易导致自卑。

相反,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缺点,充分发挥长处,重拾信心。

第二,培养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勇气和胆量,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

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有时候,你的领导,父母,老师说你没有别人好,没有别人有能力,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是他们的错,你可以事后和他们一起判断,为自己辩护。

对人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变成一个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对于爱情,真本书也分析的很有道理。只有当两个人看到彼此的幸福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时,他们才能有真正的合作意识。只有当给于对方的爱大于对自己的爱时,才是真正的爱。这本书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奉献精神,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只想从恋爱的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忽略的对方的感受。

那么很长一段时间,对方会放弃对你的爱,因为他无法从你那里得到他所需要的爱。爱情是奉献的。爱一个人就要相互包容理解,努力做成你们各自想要的样子,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为一个人去改变未必是件痛苦的事,只要不是世界观的问题,人们性格都是有差异的,只有相互改变一点,互相努力满足对方,这样双方都会觉得幸福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5】

他们总是想逃离人群、逃离与人协作、逃离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感受到自己能够主宰,否则会越缩越小。——《超越自卑》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人吗?你有没有曾经试过想尽办法去逃避某些问题,或者不肯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封闭自己以逃避面对现实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在本书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人们如何从自卑感出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他特别强调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

读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卑这种人类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优越,所以一直处于向上和改进的状态,因此,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结。 而在个体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情结的:一个人对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表示出他的无能为力,这种表示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由自卑情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虽然这种争取不是针对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避开问题,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他们的争取总是显得很虚无,他们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败,而不是想要去争取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那么犹豫、彷徨、退却。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说:由于身体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并让人从此自甘堕落或者是导致某些精神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会促使人奋发图强、振奋精神,用来弥补自身的弱点。所以来说,自卑并不是变态的表现,实质上它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这个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负面效应所导致不良的影响,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经症患者做比如,他们为自己筑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关在里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风、阳光、雨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会在自己的城堡里通过各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且会尝试很多种方式,直到选择那种最简洁有效的方式为止,他们会不断地变化方法,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偏离一个目的,就是获取优越感。如有一些人,他们不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连一个爱情的问题都不敢主动去面对,不敢去正视,总是想法设法通过种种理由去逃避现实的问题。这样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也难得到真正的爱情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是现实的,感情是多变的,我们可以转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换个角度看问题,鼓足勇气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阳光雨露,接受风雨的洗礼。用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足与错误,敢于正视自己本来的面貌,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弥补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时,并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细节的东西发现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说,有一个皮肤比较黑的孩子,站在比较白净的孩子身边时,她穿着得比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谈吐的时候却说话多表情多动作多,因为她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好的,优秀的,尽管她的肤色很黑。其实她心里是自卑、怯懦的,但是为了掩饰这个因肤色所引起的自卑与怯懦,她选择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优秀。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而成熟的补偿行为可以让我们的自卑情结得到升华,帮助个人的发展,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让个人更趋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耻的事,当他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为社会奉献的方式来获得平衡,来获取优越感,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卑。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卑它也正是使我们向前进步的动力。比如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弱小的,我们是被动的群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这一切,但是,我们在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人类的种种情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有一句话这样子说的:世界为你关了一扇门,它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现实,有时并不是无奈的,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自己身上别的地方,激发自己的潜能,或者会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坏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书,细读,你会发现很多的闪光点,而每一个闪光点便是一个智慧的精华,作家思想的灵魂。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我觉得,它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涉及了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成长,在多个方面对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无论怎么样,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去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续地迈向更高的精神层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6】

阿德勒教给我的人生智慧与教学启示

花了好几个星期,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心理学畅销书看完了。合上书,作者举例说明的各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有不少的收获。这本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人类心理学的先驱的顶峰。

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磨难颇多,阅历丰富,著作颇丰。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卑不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但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只要我们需要超越它。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正确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以,本书从各个方面出发,向人们阐述怎样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对我灵魂的更深刻的洞察: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没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每个人都渴望向更高的方向前进。有了这种自卑感,人们会紧急采取行动来弥补。

大多数人的方法不是直接面对问题,而是通过培养另一种优越感来麻痹和欺骗自己。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越来越多,人们处理困难的方式不是面对面解决,而是逃避,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这里提到的优越感是以错误的方式追求得。通过与人合作、奉献社会而获得的优越感并不是错的,而是全人类所追求的。

这本书所呈现的案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让我对原来难以忍受的某些人的一些行为多了些理解,更能接受:许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他们长久以来的经历、形成的生活模式造成的,他们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中是符合逻辑的。比如哗众取宠者,他们或许只是小时候被宠坏了,进入社会后他们不再是人们的焦点,所以很难***再是焦点的生活,所以就奋力卖弄,其实只是想多一些他人的注意;而不合作的人也许还认为只要自己不合作,就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比如说懒惰的人,也许只是想以“我只是懒,不是无能”作为逃避现世困难的借口,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某些人,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也许走上了犯罪道路,做一些常人不敢去做、不会去做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自己的自卑。比如说,我***很低的自我评价,***自我否定,反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的反复肯定。如果没有周围人的认可,我就会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转而很颓废的生活;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出众的容貌,没有让人羡慕的身高,所以我试图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学习上,我自认为不努力学***以比别人优秀,而结果离预期很远……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需要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义,更进一步的直面人生。

我不应该太过于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只要自己肯定自己,并从中获得满足,这样就足够了;我转变了获得优越感的方式,我开始认真学习,通过自己的汗水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也会有自卑感。这需要孩子们周围的成年人给予正确的指导。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看法会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般来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更为密切。母亲不仅要让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还要培养孩子学会平等地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父亲也同样重要。

他必须以平等的精神和妻子一起工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友谊和爱情。另一方面,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教师相当于孩子的父母,在本书中,阿德勒对教师的评价很高:“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其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孩子,老师应该尽力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因为童年的错误和成年的失败是一样的。那些不学会合作的孩子在他们的晚年很难成功。

教师要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合作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对准教师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待犯错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责备处罚,而是应当帮助他找出最初的错误,并积极去改正;在创设班级氛围时,要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三种容易出问题的孩子:

身体缺陷的孩子,被宠坏的孩子和被忽视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三类孩子。我们应该经常和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良好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今后,我们肩负着为儿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重大使命。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从而取得成功;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每一个孩子,为塑造他们的美好人生贡献一份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7】

课程名称:政治人类学

专业:11级工商管理类

姓名学号:

时间:2012年12月30日

摘要:《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共同本性。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别,正确认是人生。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这本书极大地修正了弗洛伊德对泛性别主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关键词:自卑、自卑的影响、超越自卑、奉献、合作

全文共十二章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来看,分别是1—3章总体介绍生活的意义以及自卑感和优越感的产生;4—5章是展现生活模式的两种方式,即记忆和梦;6—7章介绍了影响人的生活模式的两个因素:家庭和学校;8—9张是针对犯罪以及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青春期的引导进行建议;最后3章重申“生命的三种使命”与第1章相呼应。作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该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开篇作者便警示读者“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在作者看来,生活的意义便是奉献,人们是通过三种使命:职业、同伴和性来达到为这个世界、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的地位感到满意,人们一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这种感觉出发。这种摆脱自卑也可以看作是对优越感的追求。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常识,但每个人的优越目标都是个人独有的。个体优越性的目标决定了个体对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赋予了生命方式。正是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个体的差异。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围绕着生活模式展开,引导读者如何从梦和个体早期的记忆中探究其生活模式,同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了学校和家庭对生活模式的影响。最后,以青少年个体行为和罪犯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来理解他们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对生活方式和个体优越目标的早期干预来预防这些问题。在书的最后几章,阿德勒重申了合作在事业,友谊和婚姻中的重要性。

作为阿德勒的代表作,这本书很好地展示了他个人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同时也给读者以无限的启迪。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所体验到的最大的感受便是“每次读心理学的著作,尤其是人格心理学类的书籍,就像是拿着一把刀在“解剖”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奥秘”,而最先被“解剖”的便是自己,其次是自己身边的人。当然,这些著作也为我们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通读完本书后,我有很多感受,现总结如下:

一、 什么是自卑及自卑对人的影响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卑,担心自己笨拙,怀疑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人格缺陷,是一种不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往往表现为一种消极的防御形式,如嫉妒、猜疑、害羞、隐居、自欺欺人、焦虑、紧张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自卑感是在自己内心作比较。自卑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

但如果我们处理好了,我们就会超越自卑,寻求优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发展成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此外,自卑很容易侵蚀人们的士气,就象湿了的火柴,再也不能点燃兴奋的火花。然而,长期笼罩在自卑情结中的人,不仅会失去心理活动的平衡,还会诱发生理紊乱和病理变化。

二、 如何超越自卑

首先,我们说自卑是一种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是通过比较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而产生的。

事实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如别人。此外,自卑感来自我们对事实的总结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例如:

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是个不行的人,文章中提到张三的举重非常出色,但他没有办法替我搞互连网技术,他是网络技术方面不行的人,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想、我们假设、我们相信应该用某些人为标准来使我们自己向他们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

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觉得抱歉和罪过,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以哪个人为标准呢?

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

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作为一个人,你不必和别人比身高,因为世上没有人和你一样,也没有人和你一样高。你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人,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不能成为像某人。

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谁要你去像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像你。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点,就像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点。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帖着“这个才是标准”的标签。

因此,要超越自卑,不要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你永远无法以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己。

第三,即使你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你也不必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些:

(1) 先天遗传因素:天生智力出众,非常聪明,或天生具有一定方面的天赋,如莫扎特、牛顿等。(2)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

(3)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4)机遇,偶然性等。因为(1)我们没有自卑感,因为这种因素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意志决定的。

因为(2)我们大多无能为力。至于有些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选择对我们有利的环境,我把它归结为(3)主观努力。为了(3),我们可以尽力。因此,我们产生的不应该是自卑感,而应该是一种动励感。至于因素(4),我们也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说:

“机会有利于有准备的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4)归因于(3)。进行了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必要自卑,别人之所以比我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对于前者,我们不必自卑,因为事出有因,且无法为我所控;对于后者,我们不该自卑,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寻求知识,以了解它们的区别”。

三、 家庭和学校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阿德勒认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来自家庭和学校。在作者看来,在最初的四五年里,人的心灵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人格的基本脉络便已经形成,同时个体严重生活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期间获得的。这就决定了家庭和早期学校教育对于人的最初的影响。

如前所述,人类超越自卑的最好方式是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必须正确引导孩子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学会合作。首先,父母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应该善于合作,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要体现母亲角色的母性和父亲角色的责任感。他们是孩子们的榜样。

正是从他们的身上孩子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样子。同时,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往往会对其性格等产生很大的影响,长子通常受到大量的关怀和宠爱,他习惯于成为家庭的中心,一旦有较小的孩子出生,他便会觉得自己的地位被撼动了,如果这时候他不会懂得与较小的孩子合作分享,由此引发的自卑感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同样对于次子等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所带来的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合作培训,防止他们回头。

同样,学校教育也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设定这样一个教育目标。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为自己思考,也要教会孩子为他人思考,让他们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类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幸。教师扮演着和父母类似的角色,他们应该对孩子们的合作程度进行观察,并通过努力增进其合作的意识,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可以说,学校不仅起着传递文化知识的作用,还对孩子们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以对家庭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充或修正。

所以阿德勒在书中说:“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四、 奉献合作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本书开篇就强调:“人类的生活必须有意义”,而这个意义便是奉献,奉献很大程度体现在合作上。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居住在贫瘠的地球上借助其提供的资源得以生存和成长。

如何延续人类这个种族,延续人类的文明,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种贡献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之上,因为只有当我们坚定对他人奉献的想法时,才可能出现公平的合作。 职业、种族和性别这三条系带将人类联系起来,同时这三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无法分割的。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利用着有限的资源,但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这种分工是由于人类的合作而形成的,经由分工,我们将不同的能力组织起来以对人类共同的幸福做贡献。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而不愿意在人类的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别人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或者只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地球上生存,那么人类将不可能生存下去。此外,同伴关系作为种族关系的一种延续,它也是要求合作的。

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为了抵抗自然的灾害以及存在的危险,人类必须以群体的形式通过合作来壮大力量从而生存下来。这种与同伴合作关系的最早的训练也**于家庭和班级,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到家庭和学校对人发展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了。 此外,人类的延续离不开生命的延续,而生命的延续是由社会中的夫妻来完成的。

在书中,阿德勒在谈及家庭对孩子“生活模式”的影响时谈及到了夫妻婚姻状况以及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在最后一章《爱情与婚姻》中,他再次谈论了夫妻的话题。在作者眼里,情侣或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合作的,一夫一妻制就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点。阿德勒不同于弗洛伊德,他并不将爱情简单归因于一种在性的驱力下的本能。

爱情是需要两个人协力合作的工作,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础。没有人会心平气和地忍受低下的位置,伴侣必须是平等的,而且在这种合作关系下我们不能只图安逸或者只想逃避责任。

五、主动寻求合作

在对那些出现问题的儿童或罪犯进行辅导时,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出发,企图改变其“生活模式”,而改变的第一步便是主张其与周围的人合作并培养其对别人的兴趣,激发他的社会意识。这时总会听到这些生活出现困难的人们说 “可是别人对我没有兴趣啊”,首先我们必须要体谅他们,因为这些表现出行为问题的人追根到底都是由内心世界强大的自卑情结造成的。那么这时候为了让其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必须鼓励他去主动寻求合作,由此以来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同样的,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需要主动寻求合作的。比如当你需要将一箱很重的饮料搬到五楼时,假设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分多次完成工作。一般善于合作的人会主动去寻找帮助,而孤独的自卑的人则会一个人将其完成,因为他认为别人对他没有兴趣,他也对别人没有兴趣。

每个人都具有合作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要通过训练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我们需要随时具有合作的精神以及团队意识,当然我们也要主动的去寻求合作。

结束语:自卑感产生于人类先天的缺陷,而从小形成的错误的生活意义会不断使自己使用错误的方法追求优越感以妄求克服自卑感,而这正是失败者痛苦的所在:努力能短暂的给予自己欺骗式的自信,而本质上自卑感是增加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正确的生活意义的建立——将自己能量放在与人合作、对他人感兴趣以及奉献他人的地方。

当我读完这本书,在翻看自己所做的一些记号和笔记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关于在这本书中受到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远远不止以上的几点。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无论是在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方面,还是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学生工作方面。真的好像我之前在文章中所说的一样,就像是把自己“解剖”了一遍,发现了自己的合作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如果有时间,希望能再度细细品读一下这本书,相信又会有不同的收获。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8】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

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他们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事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

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

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

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错误观念将逐渐渗透到社会、职业和婚姻中。

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怎样才能使头脑有正确的想法,使我们的身体正确地执行它们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

人类总***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教育也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和我们能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

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

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可以上大学找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9】

《自卑与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

当孩子们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他们就会产生神经质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类社会性的形成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摆脱自卑。这就像不断提高你的自尊。我非常赞同**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他会比他的同龄人更渴望超越自己。

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一个人一般并不了解他的生活目标的真实意义,它常常是潜意识的,但个人却能借此产生一种动力和优越感。同时自我放纵于优越感,麻木、抑郁、逃避,并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感,以至于一事无成,容易产生病态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我们应该做的是澄清错误认识,消除自卑情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还要发现自己的优点。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比较,这样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二,培养自信心。

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树立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对抗自卑,战胜自卑。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有了别人的点评,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地改正和进取,使自己变的更好。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对于自卑这一心理,虽然对于每一种心里我们都应该有肯定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很多挫折,经历无数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优秀,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心态,调整它来克服它。但同时,笔者也指出,每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克服自卑感,关键是正确认识人生。所以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活,使他们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0】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孩子们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的借口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神经质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所有青春期的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中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而造成的。青春期只是一个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和创造性的答案的机会。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人最初都是通过感觉来判断自己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

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从书中,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类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

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正确对待自卑心理。帮助大家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延伸阅读